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07|回复: 0

客家高峰论坛:客家文化与绿色经济崛起(谭元亨讲演大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20 00:26: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客家文化与绿色经济崛起(讲演大纲)
谭元亨
随着我省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尤其是打造文化强省的目标愈加明确,粤东客家属地的后发优势巳经日益凸显。作为“双转移”的所在,更是客家文化属地“双遗”(自然与文化遗产)进一步得以提升的机会。在某种意义上,如果我们不仅仅视“耕山”为唯一特征,客家文化就是一种绿色文化,客家与绿色经济天然相亲。我在《客商》一书中就提出,由于客家文化的历史内涵之深广,它与生态经济、知识经济本身,就有着紧密的纽带关系。客家人崇文重教,尊重知识,善于接受新事物,知识经济上的优势不言而喻;同样,客属地位于山区,属于“不发达区域”,恰巧这种后开发,保持住了其良好的生态环境,打造生态经济当大有可为。
当今世界,知识大爆炸,而其大趋势,则是当今讲的低碳经济,其低碳经济的理想形态,则是充分发展的阳光经济、风能经济、生态经济。而客家文化重知识,重生态的本源特质,无疑是符合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大趋势的,有着无限可观的宏伟前景。而这甚至被视作“第五次全球产业热潮”。近日,中央政治局常委、副总理李克强更强调:调整经济结构,推动绿色发展,有利于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也有利于培育发展新优势,拓宽发展空间。
沿着这一思路,结合梅州的历史与当今的文化现状------过去的文化是历史,今天的历史是文化,我以为,如何发挥客家文化的优势,推动梅州的绿色经济崛起,可以拓展的发展空间是很大的,下边,重点谈几点:
第一、是文化产业、旅游业、养生业等。众所周知,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就占了GDP的60%以上,我们仅40%还不到,人家一个好莱坞的产值就相当可观。而客家文化早就闻名于世,有众多的历史,风俗题材可发掘,在文化产业上是可以充分加以培育的。但可惜,由于种种原因,无论是文学、影视、戏剧上,都不大相称,有影响的且足以传世的作品很是欠缺。近日50集的长篇央视剧《客家人》,也是由河南投资,由外省作家所写所拍。如何抓大题材,写出大气魄,进行大制作,始终是客家人所应努力的。在美国、法国当代著名文学家的作品中,很早已出现了客家人的艺术形象,可见这样一个族群在世界的深远影响。人家尚重视,我们呢?千年迁徙,百年崛起,有着怎样丰厚的文化艺术资源,而现在,包括自戊戌变法至新中国,陈宝箴、陈三立、陈寅恪祖孙,黄遵宪、丘逢甲,直至邓演达等历史人物,尚未见用文学、影视手段来表现,令人扼腕。想想美国为推行其“美国精神”,在历史题材上出了多少大片,而我们能称得上客家精神的大片又在哪里呢?
而客地的“双遗”,坦率说,开发得很不到位,缺乏整体构思,团体精神,本来,作为一条“客家文化之旅”的线路,是足以打造世界级的旅游目的地的。名胜与文化息息相关,提升客家文化,与名胜地的开发,彰显其历史内涵是分不开的。旅游既是文化产业,也是无烟工业,即绿色经济,梅州,作为国家级的生态保护区,拥有的“双遗”资源实在是太多了,应该全面加以梳理。要做到心中有数,要有一个宏观的布局,以及大手笔的蓝图。要高瞻远瞩,高屋建瓴,也要细致入微,深入下去,当身在宝山要识宝,充分发掘客家文化的各种素材。其实,从闽西被誉为客家神山的冠豸山,到梅州的阴那山、凤凰山,一直到河源的霍山、博罗的罗浮山,内中的自然人文资源数不胜数,其实,如果我们整体把握好了,丹霞山地貌入迪世界遗产的,就远不止六处。而这些地方包括渡假、养生资源的开发,大都还没有起步——今天,面对港澳、东南亚及珠三角的人口老龄化产生的这方面市场,正大有可为——这也与梅州的绿色经济息息相关了。
第二、要建立绿色开发机制。无疑,梅州不似珠江三角洲,须重新回过头来花巨资治理污染,恢复生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梅州拥有的绿色GDP是他处所不及的,但目前尚未建立绿色GDP的代偿机制,不少地方,仅只注重生产总值上的GDP,要扭转这一观念尚有待时日,但这却是势在必行的,所以,梅州当可开此先例,敢为人先,当然,这做起来尚有一定难度,但总归要有一个开端。
其实,如代偿机制与支付转移是可以挂上钩的。在国际上,已经有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在碳排放上提出了一个可行性方案,即进行排放额度买卖的“排放权交易”,即花钱从超额完成任务的国家或地区买进超出的额度。可以作这样一个比喻,如一个地区,为保证水源及植被,作出了重大牺牲,不能引进高产值项目,而水源与植被受益的地区,则当予以补偿。粤东北山区亦可与发达地区在碳排放量上作“交易”,而不是恩赐式的“一帮一”,谁帮谁呀?实质是互惠的,没准拥有绿色GDP者更有长久的实力与可持续发展的底气呢。
同样,充分展开绿色信贷,其实,这更是一本万利的长线信贷,我们切不可鼠目寸光,急功近利。虽然近期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开发提取的商业化目标尚远,但我见到,客属地的农户,花上个几千元,买上一台太阳能热水器使用,亦不罕见。只要我们投入规模化生产,加上技术革新,成本是可以压下来的,推广面也会更广,而在这,绿色信贷更大有可为。不仅太阳能如此,其它生态经济亦可如此,思路还可以更广一些。
同时,把客属地的名城,如梅州等,不仅可以发展成为旅游名城、花园城市,最具竞争力的城市,更要打造成绿色名城,低碳城市——这当更持久,更有永久的魅力!
当然,要有一个绿色的人文环境,尤其是建立绿色心态,至关重要。幸福指数,可以说就是一个绿色指标,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自身心态的平和、健康,在当今的转型期中,尤为珍贵。这既要解决社会问题,亦要确立价值体系乃至世界观。早在2005年,我在省府参事建言中就提出,要解决地区与地区之间、人群与人群之间因贫富差距扩大而产生的分裂。当时还被批了一顿,说不顾城市尚不足的学位、医院床位问题,不切实际,好在不久中央全会便提出同样问题,才没怎么样。但到今天,这类分裂又解决了多少?没有社会生态的平衡,又哪来人的心态的平和?这不仅是分配不公或贪腐问题。更有一个起码的认识问题与立场问题,以及机制问题。我听到不少企业家说宁可回乡捐资也不愿投资,问题出在哪里?有的客家山乡,把稀土资源当光了,还在等靠要,以为天上还会有馅饼掉下来。一位很著名的侨商,给家乡每户送了上十株果树,可过几年回来,不是给租出去,每株每年收100元租金,便是已经不结果了。不思进取,不愿出力,只想吃甩手饭,这种心态太可怕了,与上千年客家精神相悖。如何重振当年客家人自强不息的精神,这与建立绿色经济是分不开的,如果我们自己的心灵上都失去了绿色,怎么还谈得上世界的绿色呢?我坚持研究客家文化30年,其用心,也在于激励这样一个历史上有过无限辉煌的族群,能在今日重振过去的雄风。否则,就真如某些人说的客家只是一个历史的误会,只是由精英们炒作出来的,不出一二百年,便会消失于无形之中,成为历史的笑话——尽管危言耸听,且不合事实,但也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醒。客家绝对不可成为其说的“误会的历史”,而应是中华民族之林中伟岸的大树!
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之间的和谐,当是绿色文化的最后指归。从客家文化中,可以发掘出更多的内容,以上仅仅是点到如此。文化是历史的层累而形成的,绿色开发则是从自然与人文出发,指向了未来,客家文化与绿色发展,便是这样相辅相成,不可分开的。
盼以此共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5-3 17:35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