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73|回复: 3

央行超发43万亿人民币引发通胀 推动农产品上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2 09: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0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作出了令外界颇感意外的加息之举。
为什么中国货币政策转向来的那么突然?
近日,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院长吴晓灵在上海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坦言:“过去相当一段时间,央行存在货币超发的问题,特别是2009年,为了应对金融危机采用了‘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在我看来,此次央行希望通过加息向市场释放中央决心调控通货膨胀预期的意图,以及货币政策回归稳健的信号。”吴晓灵说。
有学者评论认为,此次央行加息不仅是“极度宽松”货币政策的终结,更是对过去10年,甚至30年过度依靠货币推动经济的一次重要的货币政策转向。
货币超发43万亿元
“央行加息其实来的太晚了,货币超发已经那么严重,早就应该实施收紧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玫瑰石顾问公司董事、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博客)这样告诉记者:“我们看到包括绿豆、姜、蒜、辣椒在内的农副产品轮番上涨其实都是央行货币超发的结果,多余的钱在市场中乱窜,多年累计起来的过量货币已经给中国经济实体带来了巨大的通胀风险。”
根据国家统计局披露的数据显示,今年9月我国CPI同比上涨3.6%涨幅创下23个月新高;当月食品价格更是同比涨幅高达8%。那么,CPI的同比逐步增长是否是由货币超发引起的呢?
“通胀无论何时何地皆为货币现象”——这是货币学派创始人弗里德曼的一句经典名言。按照货币学基本原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每增长出1元价值,作为货币发行机构的中央银行也应该供给货币1元,超出1元的货币供应则视为超发。而在新兴市场国家由于市场化改革等原因,资源商品化过程加剧,广义货币供应量适度高于经济发展GDP增长也是合理的。但过高的货币供给却极易带来通胀。
通货膨胀与货币超发之间存在的关系也得到众多中国学者的认同。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经济学家周其仁(博客)近日即在其博客中警示“货币老虎越养越大”。
据统计,2009年底,我国33.54万亿元的GDP规模,是1978年3645.2亿元GDP规模的92倍。但同期,广义货币供应量(M2,广义货币=流通中现金+银行活定期存款+储蓄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却从1978年的859.45亿元增长到2009年底的60.62万亿元,为705倍。
吴晓灵直言:“过去30年,我们是以超量的货币供给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根据官方数据,2000年,我国GDP总量为8.9万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为13.5万亿元,是GDP的1.5倍,多出了4.6万亿元,而到了2009年,我国GDP总量为33.5万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为60.6万亿元是GDP的1.8倍,比差多出了27.1万亿元。
从目前的趋势来看,广义货币供应量与GDP之间的比例在进一步加大。根据央行数据显示,今年9月末,广义货币余额已经达到了69.64万亿元,按照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前三季度GDP达26.866万亿元计算,超发货币将近42.774万亿元。
央行操作独立性不足?
有学者认为,近年来的货币超发,其最大的诱因,是金融危机爆发后带给中国的通货紧缩之忧。
2008年12月,时任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的经济学家樊纲在上海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曾暗示称:“央行掌握货币发行权的时代,要出现通货紧缩的情况也并不容易。”
这意味着在经济危机之后,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即有通过超量的货币发行来托住经济增长的想法。
由此,200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的“争取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17%左右”目标,最终却是以增长27.7%表现出来的,高出10个百分点。
有学者认为,正是央行“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过去30年(特别是近10年)央行“积极”推动货币超发的情况推向了极致。吴晓灵在解释原因时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过去那么多年出现货币超发的情况,存在央行调控不到位的问题,一方面央行自身有一个成熟的过程,调控技术逐渐成熟的。另一方面,我国的央行操作独立性还有待与提高。”
但吴晓灵也表示,中国的央行不可能在指定货币政策的时候有独立性。“中国的央行是内阁成员,在操作上如果有更强的独立性,我认为调控起来可能会更好一些。”
虽然吴晓灵认为过去30年相当超量的货币都被新增商品(资源、土地等等)的市场化吸纳,但她仍然无法接受目前央行实行的超高的货币供给是“理所应当”、是“合理”的。
吴晓灵建议,如果中国政府将“十二五”规划期间GDP增速下调到7.5%~8%之间,未来几年的CPI控制目标上调到4%,那么未来几年广义货币增长率应该控制在13%~14%以下来应对流动性泛滥。从未来两年的央行货币政策来看,逐步收紧货币供应增幅并消化过多货币供应是当务之急。
如何消化超量货币
如何消化超量货币?这是一个极为复杂而难解的问题。伴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推进,人民币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势必会形成从跨境贸易结算的结算货币进而成为各国的储备货币,如果这样的话,从长期来看是否就并不需要担心超量人民币的出路问题了呢?
此前,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曾担心人民币国际化之后会对央行控制国内信贷规模产生影响。他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境外人民币增多的话,对于央行调控广义货币会产生影响,考验央行调控能力。”
但从短期来看,人民币国际化来化解货币超发既不现实也不可行。吴晓灵向《中国经济周刊》坦言,一个国家的主权货币,要计算货币供应量只能以国内的通货膨胀目标为主,调控该国的货币供应量要通过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如果要加入国际流通因素来衡量或调控货币供应量则难以做到。
周其仁(博客)则在其博客中坦言,根据中国改革的早年经验——“水多了加面”,比较合理的政策组合似乎应当是:或动员更多的资源进入市场,以消化源源不断超发的货币;或减慢市场化改革的步伐,但必须严格控制货币的超发。
“最糟糕的组合呢?就是既听任货币被动超发,又在市场化改革方面畏首畏尾、裹足不前。”周其仁写到。
http://money.163.com/10/1102/06/6KFD6KH800252G50_2.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3 15:23:13 | 显示全部楼层
深圳物价飞涨 部分市民赴港购生活必需品
中国证券报11月3日报道 “收获太丰富了,下次我要换个大点的购物车!”在香港上水火车站,满载而归的深圳主妇小雯心满意足地笑着,一边等车一边打电话向老公炫耀自己血拼的“战利品”——1.1港元一包的天然海盐、30港元一大瓶的家庭装飘柔、28港元36包装的得宝纸巾……

她的手推购物车里,塞满的可不是访港游客热衷的奢侈品和进口化妆品,而是每天都会用到的生活必需品,甚至还有大大的一桶有机酱油。

“没办法啊,深圳的物价涨得太快,不少东西已经贵过香港了。”精明的小雯算了这样一笔账:在深圳卖2块钱一包的食盐,香港超市卖1.1港元,折合人民币才9毛多;红富士苹果深圳已卖到6块钱一斤,平均一个都要4块钱,而同样大小的苹果在香港10港元能买四个;深圳的鸡蛋已经涨到9毛钱一个,差不多大小的鸡蛋在香港惠康超市23港元就能买30个,折成人民币一个还不到7毛钱;10卷装的维达卫生纸,深圳的超市卖32.5元,香港超市才卖28港元;750毫升装的飘柔洗发水深圳超市卖39块钱,香港61港元就能买两瓶……

“如果一次多买点的话,不光能把来回的40块路费赚回来,还能省下不少钱!”持“一签多行”签证的小雯如今每月至少要到香港采购一次,基本只去离深圳最近的香港上水,路费便宜,给自己的厨房和卫生间补完货就走。

像小雯这样的“换城”消费族,在深圳如今不少。随着深圳物价不断上涨、港元对人民币连续贬值,风行了近30年的港人北上购买日用品热潮似乎戛然而止,悄然转为深圳人入港扫货。小雯的很多朋友和同事,如今每每将砂糖、食盐、有机酱油成箱扛回家,连牙线、止血贴也一并买来,可谓乐此不疲。

从深圳统计局最新统计数据来看,今年9月,深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3.8%,略高于全国3.6%的水平,但大多数深圳人感受到的物价涨幅则要远高于这一数字。

在小雯每月辛勤赴港扫货的同时,她在香港的姑妈李太却好久不来深圳了。过去几年,家住上水的李太和她的姐妹团常来深圳喝早茶,然后就去超市狂购些水果、卷纸、袜子之类的便宜日用品,大包小包地返港。如今,李太和她的姐妹团都捂紧了钱包,不大愿意来深圳度周末了。“前几年深圳的物价还只是香港的一半,现在都追上香港了,吃个快餐也要二三十块,港币又跌得这么狠,我的钞票真是越来越不值钱了。”李太时常忍不住向小雯感慨一番。

同样觉得囊中羞涩的是一些常年居住在深圳的香港人。以前深圳房价和物价都比香港低,不少中低收入的香港人选择在香港工作,在深圳生活。如今,这种“双城”生活模式也因深圳物价上涨面临改变,不少香港人不得不选择回流。
家住深圳皇御苑的香港人黄先生近期正盘算着卖掉房子回香港生活。黄先生在香港上水一家制衣厂工作,月入一万四千港币,因为对香港的高物价感到力不从心,6年前他来深圳置业,每天往返深港两地,过上了滋润的小日子。“以前100元港币能换116元人民币,我经常带家人出去吃饭,每个月日常花销才三千多块人民币,现在100块港币只能换到85块人民币,花销却翻了一倍,再加上每月四千多的房贷,日子真是越来越不好过了。”倍感压力的他已经决定春节前带着妻儿回香港生活。

昔日港人北上“扫货”,而今深圳人南下消费,尽管从大的概念来说,“深港同城”还有很长距离,但是从“换城消费”的变迁上,人们却已经感觉到了这种融合的加速。同时,深圳人更是感觉到通胀不仅仅是一种预期,而是活生生的存在。

http://news.163.com/10/1103/09/6KIAT4J10001124J.html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3 15:26:37 | 显示全部楼层
央行将继续引导货币政策回归常态 央行2日公布的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称,将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重点;在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根据形势发展要求,继续引导货币条件逐步回归常态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央行报告中关于“继续引导货币条件逐步回归常态水平”的表述,这一提法是指货币政策将从以应对经济危机为目标的货币政策状态回归常态水平。常态水平则是相对于危机中的极度宽松货币政策与信贷政策而言。此提法曾出现在今年二月初发布的09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
货币条件,即货币条件指数(MCI monetary condition index)最初由加拿大银行在1994年率先采用作为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货币条件也可理解为货币政策工具运行的环境和条件。
另外,央行继续重申了继续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重点,在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但与以往相比,央行更强调了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
事实上,此前央行定向上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小幅加息,已经暗示货币政策有转向之意。
央行还表示,将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强流动性管理,在引导货币信贷适度增长的同时不断优化信贷结构,维护价格总水平稳定,提高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促进金融体系健康稳定运行。
其中,“维护价格总水平稳定”为新近表述。央行认为,价格走势的不确定性较大,仍需加强通胀预期管理。
报告解释道,国际经济复苏还比较缓慢,我国经济增长较快,通胀预期和价格上行压力不容忽视。
受复苏不确定因素影响,各经济体政策退出较为谨慎,随着原有刺激措施逐步到期,发达经济体开始推出新的经济刺激措施,全球流动性和货币条件仍将宽松,主要经济体将持续放松货币刺激经济的预期强烈,大量资金可能向增长较快的新兴经济体流入。在流动性充裕和通胀预期较强的大背景下,富余资金必然寻找各种途径和出口,潜在的通胀压力须高度关注。
“主要经济体将持续放松货币刺激经济的预期强烈,大量资金可能向增长较快的新兴经济体流入。”也显示出央行对于全球有可能进行的新一轮货币刺激政策的担忧。

央行近三年来货币政策“口风”转变一览
2008年一季度:坚持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增强调控的预见性和有效性
2008年二季度:把抑制通货膨胀放在突出位置,保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金融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和灵活性
2008年三季度: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08年四季度: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金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认真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09年一季度:坚定不移地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2009年二季度:坚定不移地继续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09年三季度: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09年四季度: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10年一季度: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
2010年二季度: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
2010年三季度: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据形势发展要求,继续引导货币条件逐步回归常态水平。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
http://money.163.com/10/1102/18/6KGM53VD00253B0H.html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4 08:31:36 | 显示全部楼层
物价“涨声一片”怎能让人“淡定”?
据新华社电近期我国各地食用油价格出现了新一轮上涨,部分地区引发消费者抢购。前段是“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这几天又迎来了“糖高宗”、“油不得”。在这个一切皆有可能的时代,有人说“买了50年菜,感觉今年蔬菜最贵”“原先一家三口人的伙食费,现在也就相当于两个人的”“想不出来哪种菜不涨价”……账本上的数字和最直观的感受说明,农产品价格轮动,一片“涨声”已成为劫持公众幸福感的一大“主犯”。
  最近物价上涨势头的确有些猛,朋友、同事闲暇时总是不经意间就提起菜价上涨,以及菜价上涨所延伸的物价上涨所带来的经济压力,父母也常常打电话叮嘱“物价上涨的厉害,进入冬天了,多买些白菜、土豆,还有面粉、食用油,要不然白菜、土豆都是天价”,听了后一笑了之,暂时的囤积不可能跨越物价上涨,囤积的东西用完还是要面对物价上涨,对于老人对子女说的物价上涨的这些话,具有代表性普遍性,物价上涨给老辈人带来了压力和恐慌。
  老百姓囤积很多东西,应付物价上涨,不过是权宜之计,缓解一下而已,老百姓抢购东西,实则是一种自己哄自己的无奈之举,意识中只要囤积的东西能抵御过涨价潮,在调控下物价会理性回归。老百姓抢购囤积东西,就是买个安全买个应急。如果老百姓都是有钱人,估计面对涨声一片,会很淡定,可是不是那么回事,物价上涨的确在劫持百姓的幸福感。
  “水涨船高”,有些经济专家和领导认为物价上涨是必然的,中国经济在增长,国民生活水平在增长,工资也在增长,所以物价上涨是大势所趋,在“发改委专家”调控下,物价上涨理由充足,涨得合情合理,紧跟国家经济发展,向“强国”目标迈进。但是,不能忽略的问题是,工资增长和GDP增长不成比例,工资根本没有想象的涨得那么高,全国总工会进行的一项职工收入调查结果显示,有23.4%的职工5年未增加工资。就现在的工资来应付物价上涨,和住房、看病、子女入学(养老)等问题,根本就是在增加人的痛苦,也可以说是在挑战普通老百姓对物价上涨的容忍度。
  听到过一些传言,说是因为国家将为普通劳动者涨工资,政府将缩小贫富差距,各方利好的原因,导致物价上涨。不知道有没有这层关系,不过物价上涨在考验百姓容忍度时,能不能促进工资和收入的增加,提高最低收入标准,让工资是切实的增加,而不是一些部门一拍脑门子的“工资被增长”,工资和物价上涨不同步的情况下,这其实在增加百姓的痛苦和压力。涨声一片下,普通老百姓将如何面对,真是个问题,如果靠国人的容忍度来理解物价上涨,那么这就有些不负责任了。很希望工资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而不是工资很低下容忍物价上涨,劫持百姓的幸福感。据新华社电近期我国各地食用油价格出现了新一轮上涨,部分地区引发消费者抢购。前段是“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这几天又迎来了“糖高宗”、“油不得”。在这个一切皆有可能的时代,有人说“买了50年菜,感觉今年蔬菜最贵”“原先一家三口人的伙食费,现在也就相当于两个人的”“想不出来哪种菜不涨价”……账本上的数字和最直观的感受说明,农产品价格轮动,一片“涨声”已成为劫持公众幸福感的一大“主犯”。
  http://www.cnnsr.com.cn/jtym/yysh/20101103/2010110309361376446.shtml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5-18 09:48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