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765|回复: 4

搜索轉貼:河婆雙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13 21: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529期
  “河婆双宝”:??刘伯奎与张肯堂
--马来西亚客家学研究先驱人物叙论
●作者:马来亚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苏庆华博士

2006年11月12日刊登

张肯堂与河婆文献之篡编



◆张肯堂86岁寿辰与家人摄于吉隆坡。


??张肯堂先生笔名方唐、薇风。氏喜文学爱好诗词,被乡人誉为“河婆才子”。所编著《 河婆风土志》“煌然二十余万言,可备为新编县志之文献”(黄国汉语)。该书于1975 年出版时风靡一时,并受日本学界所重视,将之翻译为日文。就其内容而言,全书共分 五大章:第一章为总论,详述霖田都与河婆沿革,末附客家迁徙史;第二章详述各姓源 流;第三章乃历史溯源,第四章为掌故,第五章则是民俗,史料极为丰富。“五章的编 排井然有序,叙述又能有条不紊,是「该书」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张子深语)。

??续《河婆风土志》之后,张肯堂又执行编辑了厚达627页的《马来西亚河婆联合会第七届 大会、柔佛州河婆同乡会庆祝十六周年纪念特刊》,洋洋五十余万言。该刊于1994年出 版时,亦获得很高的评价。内收:“第七届河联大会特辑”、“乡情之夜”、“会务报 告”、“霖田祖庙论文特辑”(14)、“柔佛州河婆同乡会书画交流汇展”、“乡情汇 志”、“河声诗韵”、“文章精选”、“柔佛州河婆同乡会乡谊访问团”、“蝗军暴行 特辑”、“转载:新山华讯资料”。这些“栏目”被大陆的乡人蔡俊举形容为“一条多 彩地纽带,把马来西亚河婆联会与原乡的中国乡亲紧紧的联结起来”。此外,读了特刊 里头辑入的几篇日军在南洋群岛之暴行文章,令人发指的日本帝国主义当日在南洋欠下 的大笔血债,仿佛历历在目。此特刊内容丰富,中国梅州市宣传部长兼文联主席罗滨先 生更称之为“包罗古今于一体的大书”!(15)

??2001年12月,张肯堂先生又出版了共60万言、厚达575页的《河婆乡土情》。此书将二十 年来作者在各报刊所发表的文章及乡人论著收集出版成册,由同乡张秀管先生赞助出版。 全书分十二章:第一章〈乡史记忆〉;第二章〈泪滴南洋〉;第三章〈情牵乡彦〉;第 四章〈缅怀乡哲〉;第五章〈河山碧血〉;第六章〈山水有情〉;第七章〈乡情民俗〉; 第八章〈农村情歌〉;第九章〈诗苑新声〉;第十章〈瞬息人世〉;第十一章〈历史殷 鉴〉;第十二章〈乡贤论著〉。全书描述河婆故乡及本邦同乡的人文历史、风土人情, 本人及同乡浪迹海外的血泪史与对已故乡贤之追忆,河婆山歌民谣、诗歌,及乡情民俗 等珍贵资料之采集,内容包罗万象,可称得上是《河婆风土志》之后另一部有关河婆人 的“百科全书”。


◆张肯堂第三本著作《河婆乡土情》出版,敦请马来西亚联邦政府青年及体育部副部长拿督翁诗杰主持推展礼,由翁氏之高级机要秘书黄志伟代表主持。左起为时任吉隆坡河婆同乡会会长李国华、赞助人张秀管、黄志伟、张肯堂。



◆马来西亚河婆同乡会联合总会颁发纪念锡盘予张肯堂,以肯定他在研究河婆文史方面的贡献。左起为第十三届河总会长蔡武胜、张肯堂、第十二届河总会长蔡子今、第十三届河总署理会长蔡振强。

??《河婆乡土情》完稿送交印刷后,张肯堂才发觉〈谢洞风采〉、〈榕树寮史话〉里有许 多山歌和童谣未曾收入该书第八章的〈农村情歌〉栏里,感到懊悔和遗憾。后来又收到 友人寄来的《大埔情歌杂歌精选》及《粤东客家山歌》,害怕年长的同乡逐渐老去后, 河婆山歌将失传而遗憾终生,于是八十五高龄的张肯堂遂毅然决然的负起编辑《河婆客 家山歌选集》的繁重任务。(16)作者在吉隆坡河婆同乡会乐龄部的支持下,于2001年 9月2日发出〈征求“河婆山歌”缘起〉,向国内外同乡、各地同乡会及互助会征求“河 婆山歌、童谣”,得到广大同乡的热烈反应。最先响应的是来自中国揭阳市、东莞、梅 州市、揭西、深圳、汕头市、南宁市、广州市等地的前辈,“不但寄来了大量山歌作品, 也提出许多宝贵的编辑意见”,在马来西亚,各地的同乡“把当地老伯伯、老婆婆的口 述山歌寄来”。(17)经过半年多的整理和编辑,这本山歌集始告完成。内收山歌和童 谣两千首,分为六大章。第一章〈河婆山歌〉(大部分为口传者)、第二章〈创作山歌 〉、第三章〈粤东山歌〉、第四章〈山歌杂萃〉、第五章〈童谣民歌〉、第六章〈山歌 故事〉。而创作山歌当中,许多是马来西亚人的作品。

??张子深于该书〈序〉中,特别介绍张肯堂以方唐笔名创作的“爱国民歌”,其词曰:“ 日久他乡亦故乡。落地生根正久长,https://www.hakkaonline.com/static/image/smiley/font/zi1.gif兜(我们)同胞爱团结,三大民族共一堂,马来 西亚定富强”。(18)余独爱内中辑录之“过番山歌”,其中一首借由妻子之口从“正 月想郎莫过番”开始,每则四句,一直唱到“十二月想郎又春分”,读来令人为之心酸 !另一首“过番歌”则以男女对唱的形式,烘托出一对恩爱夫妻的难分难舍之情。其中 “男唱”:涯今去番你莫愁,自有云开见日头,番邦有苦有搏斗,三年五载起洋楼。所 谓男儿当自强,为了将来不惜离乡背井、梯山航海到番邦打拼。这里唱出的,不正是往 昔先辈们抱着对番邦美好前景的乐观想望而甘愿在异地挨苦搏斗之写实么?而“女唱”: 一心望哥早回唐,有福同享苦同当,在生同饮双溪水,死后同葬象山岗。句中所显示的 是:纯朴的妇女一心只想与亲爱的夫君双栖双宿,哪怕是同饮淡然无味的溪水,也毫无 怨言!其真挚感情,岂不令人为之动容!


◆张肯堂(右)领取几年锡盘后和第十二届河总会长蔡子今合影留念。

??一反过往张氏编著的上述总是予人以厚、重感觉的几本大书;这本由张肯堂编的《河婆 客家山歌选辑》相较之下,不论在开本抑或篇幅上特显娇小玲珑;其封面设计,亦富清 新和充满活力的乡士气息。此书在河婆同乡张子贞律师、李志明、蔡嘉舜、蔡美发诸君 之赞助下,于2002年9月正式出版。张老“坚持为乡人效命的真诚,和临老奋斗的情怀”, 在〈后记〉恳切的“同为保存民间文化遗产而努力,以完成这一时代任务”嘱咐话语中 一览无余!

??编者据:张肯堂在2004年又出版一本《河婆文史拾萃》。

?小结?

??比较本邦二位客家学研究先驱,最明显的差别在于:学者型的刘伯奎先生著作,较侧重 于本土客家历史的田野考察,以之与其史学训练结合起来加以论述。史学专业出身的刘 氏,对原始资料的重视和搜索、应用驾轻就熟,因此往往于立论上能破旧立新而有所创 见。氏对砂拉越早期华工公司的研究,经为本土史学开拓新境界。张肯堂先生则以文人 感性的触角和文学的笔墨,透过笔端表达其对河婆原乡的山水、民俗之挚爱。氏热衷于 收集剪报和已发表之论述文字,或向各方征求相关的民俗文史资料,将之编辑成“百科 全书式”的煌煌巨册,供后人阅读和参考。其长年积累文献之毅力和努力,丰富了本土 河婆客家文化遗产,也为我国河婆客家研究奠定了厚实的基础,功不可没!概而言之, 二者各有所长,亦能文人相重、悻悻相惜的互相扶持,为本土的河婆客家研究和文献收 集整理工作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将二氏誉为我国客家学研究先驱的“双宝”,不亦宜乎 ?

?注?

??注(14)该辑论文源自1992年重阳在揭西原乡举办的“霖田祖庙学术研讨会”。研讨会 论文集已先此在中国出书,即:贝喜闻、杨方笙主编,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揭西县 三山祖庙管委会编印之《三山国王丛谈》。该书于1999年,由(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 司出版。惟,张氏辑入《特刊》之论文较《丛谈》多。
張肯堂.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13 21:23:53 | 显示全部楼层
张肯堂著作《风雨九十年》面世


08yeo547-02.jpg

??●《风雨九十年——一个马来西亚河婆老华人沧桑录》封面。


??●张肯堂手稿《九十抒怀》。


第547期


??2008年8月31日刊登
??被誉为“河婆双宝”之一的90岁民俗学家张肯堂(河婆双宝是指他和刘伯奎),2008年2月出版了他的第六本著作《风雨九十年》(一个马来西亚河婆老华人的沧桑录)。
??《风雨九十年》(一个马来西亚河婆老华人的沧桑录),厚达440页,其中彩色版占64页,十六开本印刷,约42万字,由马来西亚河婆同乡会联合总会第12任会长蔡子今赞助出版。出版费用大约四万余元。
??这本书,未出先轰动。一个90岁的老人,却能够以非凡的毅力,完成这项艰巨的出版工作。蔡子今得知张肯堂老先生的出版计划后说,“这样的文化人,很难得”。他赞助四万余元予张肯堂先生出版这本书,就是基于对河婆文化和文化人的爱护和支持。他希望更多有关河婆文化的书籍出现。
??这本42万字的巨著,不但描述了一个河婆人的毕生经历,更折射了丰富多彩的河婆文化,是一本值得阅读的作品。一些报刊对这本著作做了介绍,并对本书的价值作出肯定。为了让大家深入了解《风雨九十年》(一个马来西亚河婆老华人的沧桑录)这本书,且让我引述旅居澳大利亚的谭达先博士和马来西亚名撰稿人张子深所写的序文和张肯堂本身所写的后记。本版也摘录张肯堂的一些文章。通过这些篇,大家可以更加了解本书的内容。
??以下是谭达先博士为《风雨九十年》所作的序文,题目为《一本国际华文世界的华侨中药的史传著作》:
??这本《风雨九十年》(一个马来西亚河婆老华人的沧桑录)是马来西亚九十高龄的华人民俗学家张肯堂先生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出版的新著。因书成于生活经历与文史知识极为丰富的晚年,更显得材料翔实、思想深邃,析述精细、文彩斐然。我曾在出版前拜读过其目录与一些篇章,得到不少启迪、获益良多。在深受鼓舞之余,为表热情的祝贺,特此写此短文推介其在国际华文世界的贡献如下:
??一、这是一本国际华文世界的华人华侨的重要的史传的写著。
??作者张肯堂于1918年农历八月二十三日出生于广东揭西县河婆溪角村,为生活的驱使,1948年冬天离乡,到南洋谋生。此时起,飘流海外约六十年,先到达新加坡、印尼坤甸,1960年到达马来西亚的砂拉越,1969年才定居吉隆坡。初出国时是华侨,最后加入马来西亚国籍,成为华人。他在此书记下所做、所见、所闻的大事颇多,举其要者如:
??1942年2月全马来西亚沦陷于日军后至1945年8月14日投降止,侨胞惨遭杀害;1957年在西加里曼丹山口洋时,遇到印尼排华;1960年入山芭苦种胡椒十年;到达吉隆坡后,于1969年又遇上“五·一三”事件,最后,多年编辑各种特刊,参加社团;为传奇人物刘光琴主传;至1999年起,荣任吉隆坡河婆同乡会乐龄部永久名誉主席……。其传记被中国收入《潮汕人物辞典》;在南洋被收入《新马文坛人物扫描》等书。以上的一切,无不是重要的史料,虽以个人私事述及,但也记述乡贤及辑入社会史料,实际上属于群体大事的重要组成部份。因此,可视此书是一本国际华文世界的华人华侨的重要的史传性专著,有其珍贵的认识历史的学术价值。
??二、这是一部见证近、现代河婆与广东重要史实的专著。
??自1918年至1948年南来前的三十年间,作者在动荡的近、现代的这个社会生活过,目击过种种重要事件,如:小学时军阀割据、走兵灾;918事件时河婆抗日情绪的高涨;河婆中学被抢;五华县立三中初中毕业,就读中医学院因病辍学;任职父亲商店及离开;六弟等及诸弟及伯父之丧,1943年大饥荒,内战的苦难……。这一切,成了作者的家史与地方史的一部份。同时也成了近、现代河婆与广东重要史实的可贵见证,值得珍视。
??三、这是一部留下了国际华文世界洋溢着河婆精神,从事中华文化与民俗学工作者的足迹。
??作者具有坚毅务实的品德,书中所述自1948年南来,以后在国外虽处逆境,仍然善于解困自强,学习不断,怀着高度的河婆精神,联系与团结乡贤乡亲、关心祖国与桑梓,为同乡社团编撰多种纪念刊物(如参与编辑《河婆之声》等),鼓舞河婆人努力猛进。他所编写的文章,不计其数。专著则有1975年的《河婆风土志》、1986年的《河婆民间故事》、2001年的《河婆乡土情》、2002年的《河婆客家山歌选辑》与2004年的《河婆文史拾萃》等。在本书中作者有专文自述。各书文体极为多样,有新闻报道、传记、家谱、族谱、历史掌故、风土记与考证等。如仅就文学方面来说,则有:传说、民间故事、趣事、笑话、山歌、歌谣、童谣、儿歌、谚语、俗语方言,与自著的古文(文言文)、古体诗、词作、联语与新诗,以及推介乡贤之文,而且收入了大批彩照,多彩多姿。
??在全书中,作者怀着可贵的钢铁意志,坚韧地弘扬河婆文化与中华文化,贡献巨大,值得钦佩。
??末了,我还要说几句多余的话。作者来信告我说:“我的一生,有很多可记述处,但是,我水平不高,只能平白记述,不会加油添酱,也不会长篇大论,更不会写出小说般的文学动人,情节曲折,使人入迷的结构,但我是一个‘老实人’,讲的都是农家话,浅白易懂。我这本自传,有其历史真实的一面,值得自慰。”
??我想:他说的,并非坏事,倒是好事。作者涉及的历史年月跨度长,题材多,人物多,事件多,大小题材,不应纳入一个简单的框子里,为了务实求全,他灵活地采用了“史传、掌故、知识小品”三结合的文体形式,并以此贯串了全书,形成了本书在文体上一大特色,也形成了具有独创性的自传专著。以记述一己之事为中心,把涉及的社会、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民俗等,再为重现出来。因此也就成了可读性高的专书,可贺之至!
??老民俗学家张肯堂先生,不愧是出色的民俗学者,在书中又一次大大弘扬了优秀的河婆文化与中华文化。在此文中,我再次表示敬佩!遥祝他学术常青!

2007年6月30日
于澳大利亚—悉尼市

??谭达先博士简介:
??谭达先博士,原籍广西玉林县,早年中山大学文学士,香港大学民间文学硕士,博士。1990年旅居澳大利亚雪梨市,1952年起研究中国民间文学,澳籍华裔国际性民间文学理论家、教授。雪梨华文作家协会顾问。“中国民间理论丛书”14册及《论中国民间文学》、《论港澳台民间文学》等,为台湾大学中文系,日本西南大学博士班教材,有的书被译成英文,葡萄牙文版本,流传于欧美。已有民间文学专著43册。最近写作专著《海外华人民间文学》,书成已交中国渖阳人民出版社出版。
 


??●蔡子今总会长子今与张肯堂。(2005.4.10)

马来西亚第一人
九十高龄完成巨著
●(马来西亚)张子深
??同乡张肯堂,河婆老才子也。近日又有新作结集出版,索序于我。承蒙不弃,当然一口答应,且深感与有荣焉。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张肯堂有鉴于河婆史料没有好好保存,散佚颇多,遂下决心以收集整理为己任,不辞劳苦,无远弗至。或在马来西亚有河婆人居住州属探访,或到广东揭西搜寻。日复一日,不以为劳。年复一年,不以为苦。
??岁月如流,仿佛弹指之间,卅多年一幌而过,真正是岁月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张肯堂埋首案牍,一方面撰文写诗,一方面扒罗剔抉,处处力求去芜存精,猛一抬头,盛年已不在,而发苍苍,而视茫茫,垂垂老矣!
??所幸流逝的是年华,收获的是与河婆文化有关的,一本又一本的著作。这些著作,有五本已经出版,顺序是:⒈《河婆风土志》、⒉《河婆民间故事》、⒊《河婆乡土情》、⒋《河婆客家山歌选辑》、⒌《河婆文史拾萃》。五本作品中,除《河婆民间故事》与《河婆客家山歌选辑》篇幅比较小之外,另外三本,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是研究河婆民俗文化绝对不能缺少的参考书。
??2006年,年近九十高龄的张肯堂,特地请我到他开设,闻名遐迩的“阿喜肉骨茶店”吃肉骨茶。同时告诉我,有感于已出版的著作未能全面反映“河婆”民俗历史文化,准备再编一本书,名为《风雨九十年》。我一听,欣喜莫名,张肯堂本可以吟诗作对(他老人家是古诗及对联高手,而书法又自成一格),颐养天年。他却选择了握笔为文,以便为河婆人留下更多真实史料。我当然希望他赶快动笔,张肯堂老当益壮,坐言起行。
??2007年的7月,张肯堂又邀我吃肉骨茶,这一次,他把4大本《风雨九十年》的初稿拿给我看,并要我提供意见。遍读全书,我佩服张肯堂毅力惊人,一个90岁老人,一口气完成这本400多页的巨著,试问马来西亚有没有第二人?
??遍读全书,我佩服张肯堂在著作之外,又能编集许多重要史料。如果说,这本书是张肯堂“著”,并不周全,说是“编著”则十分恰当。
??遍读全书,对张肯堂以自传为经,以当时发生的事件为纬,娓娓道来,让人能全面洞悉整个时代的面貌,尤为拍案叫绝。
??因此,我郑重推荐这一本书给每一个河婆人,以及有志于了解河婆文化的人。

2007年10月10日



《风雨九十年》目录
(一个马来西亚河婆老华人的沧桑录)简目:
??1.我的祖宅溪角寨青钱第;
??2.我的童年——身体瘦弱、童年玩意、节日、民俗;
??3.坎坷的小学时代——大光毕业、回味小学生活、走阵兵、河婆联防、彭湃海陆丰搞革命;4.河中被抢——读特科班、拔田茨;
??5.河中案始末;
??6.三江中学求学——学生闹风潮、偷菜煲粥、五云、河婆同学;
??7.五华岭东中医学校——卧病期间;
??8.回首绍昌——杨志伟其人、叶家惨剧、步行往安流、六弟逝世;
??9.芦沟桥事变——组织留外学会、张建猷的胆识、井田教书、重游潮州、接受军训;
??10.四弟纬芒之丧——三弟纬严之丧;
??11.种罂粟记——斩树被罚、种罂粟经过、上良田卖鸦片、做烟贩;
??12.投稿经过;
??13.五华华华对来河婆比赛;
??14.抗战掠影——战时景色、两次大轰炸;
??15.一九四三年大饥荒;
??16.梁区长伯平事件;
??17.两河联防会——盐警队事件、林先立事件、老杨抗暴记、放贷街息;
??18.绑票;
??19.千里姻缘——记刘超结婚
??20.抗战实录
??21.西峡江击敌(蔡仲芳);
??22.重阳店痛歼日军战车记;
??23.远征军战绩;
??24.简介河婆军人抗日事迹——五位壮士;
??25.改变生活,入潮阳县政府工作——
??26.广万昌织布厂;
??27.绍业楼的兴建;
??28.同室操戈;
??29.内战情况;
??30.伯父谢世,家庭分衅;
??31.辞大华教职,申请南来;
??32.飞出囚笼;
??33.张建猷先生史略;
??34.到了新加坡;
??35.印尼坤甸登岸,大姑丈逝世——走私生意;
??36.坤甸做店员;
??37.西婆反日同盟会记略;
??38.表哥新明布庄开幕;
??39.第一次到雅加达;
??40.三发板厂;
??41.坤甸中华职工会;
??42.砂拉越教师投奔中国;
??43.一生转捩点;
??44.成立家庭与满香结婚;
??45.走难的回忆;
??46.函授厦门大学中国文学;
??47.印尼排华纪实——印尼山口洋排华血腥史迹回忆;
??48.进入砂拉越;
??49.种胡椒的日子;
??50.五一三在吉隆坡;
??51.肯堂“安乐了”;
??52.和平俱乐部工作的感受;
??53.《河婆风土志》的出版和影响;
??54.和平俱乐部简介;
??55.难忘的回忆——为和平俱乐部60周年纪念而作;
??56.回忆五本拙作的出版;
??57.新联兴屋业后的转变——编辑多本特刊、参加社团、诗总、湖滨诗社、古城会;
??58.河联控股告同乡书;
??59.《河婆之声》不容停刊;
??60.碧血耀长空——记石山脚河婆农村九一抗日纪念碑;
??61.河婆同乡会乐龄部的成立与活动;
??62.护身符;
??63.感激好妻子;
??64.张汉藩先生家族史略;
??65.北游吟草;
??66.传奇人物——刘光琴先生史略;
??67.三个精神病人;
??68.恩重如山——记三位恩人;
??69.人心难测;
??70.纪念张树春先生;
??71.两次撞车;
??72.四次撞“鬼”(小偷);
??73.儒林公祠的兴建;
??74.张府儒林公行述;
??75.谒儒林公墓记;
??76.哭敬文儿;
??77.跋——蔡英元先生东山草草诗稿读后;
??78.张蜂女士八秩荣寿序;
??79.傅氏族谱读后;
??80.大被同眠;
??81.我生何幸老来肥;
??82.文联新抄;
??83.各方来函;
??84.亲友书札;
??85.百岁寿翁张重谦先生;
??86.后记;
??87.张肯堂故乡与家族纪念图照;
??88.张肯堂九十抒怀;
??转载:
??澳大利亚谭达先博士著;
??1.国际华文世界的马来西亚民俗学家张肯堂——河婆民俗、民间文学、文史编辑之集大成者;
??2.国际华文世界弘扬中国民间文学重大贡献之一——张肯堂《河婆乡土情》山歌、谚语、歇后语选辑;
??3.国际华文世界弘扬中国民间文学重大贡献之二——浅论张肯堂《河婆客家山歌选辑》的艺术世界;
??4.国际华文世界弘扬中国民间文学重大贡献之三——张肯堂《河婆文史拾萃》的民间故事、民间笑话选析;
??5.苦难的岁月,祥和的笑靥——陈爱梅;
??6.河婆作家张肯堂及其作品——李南林;
??7.87岁张肯堂,文史专家卖肉骨茶——张子深;
??8.马来西亚客家学研究拓展史略:兼谈两位河婆籍先驱学人刘伯奎、张肯堂——苏庆华博士;
??9.母亲平静离开——张子深;
??10.好妈妈——黄振环;
 



??●柔佛河婆同乡会会长蔡武胜、张肯堂、马来西亚河总会长兼砂拉越河婆同乡会会长蔡子今、霹雳河婆同乡会会长蔡伟强,赠送纪念品予张肯堂时摄。(2005.4.10柔佛)

后记
??张肯堂蓦然回首,九十岁了。过眼云烟,人生几何,能不感叹!
??回忆一出娘胎,生不逢辰,祸患频仍,走兵灾、避战乱、军阀内斗、岁无宁日。八年抗战,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胜利后,曾几何时,内战爆发,烽烟满地,哀鸿遍野。时局动荡中,远走南洋。不久印尼排华,越过原始森林,躬耕荒野。迂居吉隆坡,又遇“五·一三”事件。生意失败后,入俱乐部佣工。在刻苦中,儿女长大,经营小食店,渐入佳境,如今已逾古稀之年。
??近十多年来,国泰民安,蔗境回甘,又幸儿媳孝顺,粗茶淡饭,稍慰平生,一转眼间,已是九十岁了。
??这样的人生,虚渡年华,市井小民,一事无成,有什么可值得回味;出版回忆录,岂不被人耻笑,有谁会去阅读、欣赏!
??澳洲谭达先博士说:“九十年的岁月,是一个可骄傲的标志,整个世纪所遭遇的风风雨雨,就是一部历史的纪录,只要真实,就有价值。”
??同时,尽量让历史的最贴近真实面貌留存。虽然本书所纪述的内容不代表历史的真相,仍须纪录,因为哪是一个社群,民族持续发展前进的指向。
??因此,受到启发,不自量力,把自己的经历写了下来。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完成自传性质的章节有30万言,加上博士、学者、名流的评介文字12万字,并60多页的历史照片。辑成这一本《风雨九十年》,可以留下了个人的史迹和社会面貌,奉献在同乡、亲友面前留念。
??在编写期间,得到拿督张子贞律师、拿督黄汉良、黄远光、李福安、张利畅、蔡维、蔡展文等乡贤的提供意见和鼓励。河总前总会长蔡子今乡贤的赞助出版经费,于是本书才能顺利出版。
??蔡子今乡贤说:“赞助一位不懈撰写故乡历史、文化的作者出版书刊,这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因为我对河婆文化有强烈的‘危机意识’,我不是为名誉,只有一个目标是保存河婆人的历史文献,传之不朽。”伟哉斯言,他的崇高理想和爱乡典范,当永远为同乡所景仰。拙著今天能得蔡乡贤赞助出版,也是我一生感到最光荣的事。
??本书虽是回忆录,为了保留史实,选登了多篇已发表过的文章:《河中焚劫案》、《一九四三年大饥荒》、《梁区长事件》、《印尼山口洋排华史迹回忆》、《种胡椒的日子》、《碧血耀长空,记‘九·一’抗日烈士纪念碑》等篇。
??同时,本书也选登了同乡抗日军官蔡仲芳《西峡口击敌》、张访朋《重阳店痛歼日军战车记》、周郁谋(注:外省人)《远征军战迹》、黄略汉《西婆罗洲反日同盟会记略》、张清安《令人悲痛的西加红头事件》等篇。这些文章,都是反映抗日战争和西加里曼丹排华事件,和我们河婆人的历史情节,有直接的关连。为避繁琐,特将原文照录。因为这几篇文章很有价值,可以弥补拙著的不足。
??最后还有二篇文章,一篇是张子深写的《母亲平静离开》,一篇是黄振环写的《好妈妈》。张子深的父亲张海筹先生、黄振环的父亲黄清先生,都是被日军杀害。张海筹遗孀李秀英女士遗腹子张子南、黄清遗孀彭甜女士遗腹女黄雪芳。2006年12月李秀英96岁已逝世,彭甜健在。现年89岁,她们含辛茹苦,教子女成人,特在此表扬她们母爱的伟大。
??本书刊登了60多页彩照,收入二百多张照片,这些都是我家族、亲友、乡贤们的珍贵照片,藉以保存同乡历史人物的真貌,使同乡们了解自上世纪,在年老的同乡记忆中,得到缅怀和安慰,对年轻一代也有启发和鼓励的作用,让他们重回历史中,站得更高,望得更远;增加爱故乡,爱马来西亚的情操。
??本书承蔡子今乡贤独资赞助出版,谭达先博士、作家张子深作序,陈鸿宝设计封面。叶雪梨编辑、陈立莹女士校对,和多位亲友的协助,使本书能如期出版。又书中引用他人作品,以增强内容,一并在此致谢。
??作者年老愚鲁,学术水平不高,加上时间匆促。错漏难免,敬请方家不吝指正。

2008年1月1日于吉隆坡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纸票 +10 收起 理由
level + 10 + 10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点赞 1 拍砖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17 17:51: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平凡的追求成德

,闻者佩服生存之骨气,勇于创作追求,为民族之文化遗失鞠躬尽瘁,已尽其能。不虚度此生,亦有益于大世。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19 10:55:21 | 显示全部楼层
钦敬张肯堂为传承客家文化所作出的贡献!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0-16 10:55:28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好,对老先生的作品比较感兴趣,不知如何能购得?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4-25 22:12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