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10|回复: 5

请重视:客家话阅读教学策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13 16:55: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www2.nknu.edu.tw/thakka/itemi02/main02_51.htm
閱讀教學的策略
  客語閱讀的範圍、對象、主題、層次當然會因為需求不同而有不同的策略,要讀昔時賢文之類的古籍,不但要認識古字詞彙,還要懂得文讀與白讀的觀念,那種閱讀的策略及教法自然不同。如果只要閱讀文獻,似乎又不必急者學習客語閱讀的策略,因為從以前到現在,用客語書寫的文獻相當少。基於從前都沒有足夠的文件及檔案或書寫的前提之下,要做好客語閱讀的工作的確非常不容易。因此,目前有可能學習的客語閱讀的學習者,大概只有九年一貫政策下的小學生及國中生。因此本文也舊址以這兩個階段的學生為對象。
  基於心理語言學及語用學對閱讀的主張及解讀理論,個人認為現階段最適於客於閱讀教學的策略有五種:(1) 韻律的和諧與琅誦,(2)語匯及語意的聯想及猜測,(3) 文化背景的認識與瞭解,(4)廣泛閱讀的推廣,(5)詩的欣賞。
(1) 韻律的和諧與琅誦
  許多國小的國語、英語、客語的啟蒙課本都適用韻文的形式來呈現,主要是因為小孩的心理發展過程之中,對於韻文的押韻及和諧語音有很高的敏感度,而且小孩子的語言習得的機制(language adquisition device)(Chomsky 1980, Lightfoot 1984)一般都認為是由語音的和諧開始,這就是為什麼美國的Mother Goose之類的韻文書籍一直維持暢銷的緣故,每個時代的小孩都是從韻文開始他們的閱讀。
  以前,在還沒有書及閱讀的農家時代,客家人的「禾埕」 一直都是老年人傳述各種動、植物名稱及先人歷史文化之所在。從押韻的謎語如「一間屋子盒仄仄,有人去過無人歇」、「三兄弟都姓王,共被蓋,各眠床」等開始客家話事物名稱的認識,也從押韻的諺語如「上屋邊下屋,跌落一籮穀」、「人會算、天會斷」等理解做人做事的原則。但是,現在禾埕已經遠去,廁所已經現代化,黃豆也幾乎從孩子的日常生活中消失,這些謎語傳承的時代當然不再能用。再則,書籍的大量印刷,網路的無遠弗屆,也使孩子不再對老人家口述的歷史感到興趣。這樣的社會環境之中,要作客語的閱讀教學毋寧說是很像唐吉刻德的力戰風車,有點徒勞無功的況味。
  還好,現代人自有應變之道,例如馮輝岳的客語童詩、童謠創作還是很能刺激小孩的聽覺及激發他們的想像力。只是很多童詩之用語及環境也已經和目前小朋友的生活脫離,對原本會說客家話的小孩,或許有多少助益,但對更多已經不會講客家話,在家裡又鮮少客家語言環境的小孩而言,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用語可能才是重點。後面且以高雄市政府委託莊敬國小所編制的啟蒙課本為例:
大家早

阿公早,阿媽早,

佳等共下來做運動。

阿爸早,阿姆早,

汝等要去哪裡呢?

阿哥早,阿姊早,

這兜餅仔好食麼?

老弟早,老妹早,

汝等的裳褲恁靚哦!


  這個教本的優點是從基礎用語開始,雖然無法每句押同樣的韻腳,可是由於句子的簡短,用語的活潑,及反應每日的生活習慣,因該是很好的啟蒙閱讀教材。為了增加學習的趣味及便於記憶,每課都還有譜曲,變成一首歌,供小朋友作為吟唱之用。
有些老師從客家傳統的童謠入門, 例如:

                  阿秋見,阿秋菊,

                  上背阿婆做生日

                  無知愛分我去  也毋分我去

                  害我打扮兩三日


  這種傳統的客家童謠中的內容,在以前的時代是很貼切的,因為每個客家小孩都從放牛下田之中成長,每日所見都是客家話稱為「阿秋見」的鳥,而且也反應了當時客家小孩的願望。客家人多半住在深山地區,出門一趟很不容易,才會有「害我打扮兩三日」的情結。現代的小孩讀這讀童謠,不論情境或心境都已經不在,要教二十世紀的人去想像匙七世紀的生活,在教學本身就是不切實際。因此,韻文、歌謠固然是良好的教材,但內容也要講求實際需要及孩子的經驗,否則必然是事倍功半,吃力不討好。
(2) 語匯及語意的聯想及猜測
  在閱讀教學的研究文獻之中(Smith 1971, 1988, Aderson 1999),最常被提及的教學法就是語匯及語意的聯想及猜測。此法主要的重點是:學生遇到新字詞之時,不必急著找答案,而是可以從前後文的對比之中找出關鍵字,並從連接詞的性質探測新字詞的語意是和後文中的關鍵字的關係:同意詞?反意詞?還是其他種關係?例如後面是從高雄市民族國中的客語教材所選出來的一小段:
  這兩隻狗仔在我屋家共下住了三年,伊等都唔識互相搞聊,也罕得吵事相咬,咪咪蓋守本份,蓋像知得麼係个「先後分明」个道理。所以唔敢搶食,每擺未伊等食个時節,總係會讓嘿嘿先食。
  有一擺,咪咪唔知頭食到嘿嘿个飯,就分嘿嘿騎等來教訓,雖然咪咪个體型比嘿嘿大兩倍又粗蠻,咪咪也唔敢聲半句來反抗。
  原課文描述兩條狗咪咪和嘿嘿的故事,並述及兩條狗都能自制,相互瞭解。前面畫線部分,就是非常好的「語匯及語意的聯想及猜測」的示範,從「伊等都唔識互相搞聊」應該可以明白「罕得」的意思,因為連接詞「也」已經說明「罕得」和前面關鍵詞唔識互相搞聊之間的語意關係。這種從「語匯及語意的聯想及猜測」而的到新詞語意進而瞭解整課課文的例子多不勝舉。又如教育部主編客家委員會出版的「客家語」第三冊第三課有:
  覓有一下,阿炎牯哇聲阿!手指分毛蟹夾著哩!阿張走過去,伸手去罅,又畀夾一下,毋過,毛蟹也(畀)佢捉著了。
  前面畫線的詞「罅」客家話讀成la,是「用手在濁水中瞎抓」的意思,可是大部分的讀者肯定不會唸這個詞,也不太清楚其意思,但是這並不會妨害閱讀,因為從前後文已經可以猜出其意。又如前文用刮號標起來的字詞(畀),在原課文缺了,應該是行文的錯誤,而不是海路方言的講法,但是沒有關係,因為有沒有(畀)字,並不會影響對整篇文章的理解。
  從閱讀的心理層面來看,有兩種解讀的方式:從下而上(bottom-up),由上而下(top-down)。前者認為閱讀的理解過程事由詞和詞的串連,在有詞組之中串連成句子。比如說,「大自家來到大圳」,我們會把「大自家」看成一個詞,把「大」和「圳」串成詞組,然後把「來到大圳」分析成謂語,然後再把「來到大圳」和主語「大自家」組成一句,終於有了整句的意思。至於由上而下的閱讀理論則認為:我們對一個句子的理解,要依據我們對整個大環境的理解程度為基礎。例如,我們要懂「大自家來到大圳」必須有客家人的稱謂方式,如「大自家」意思是「大家」,而大圳是客家人早期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份。有了這些背景之後,讀者才能完全理解「大自家來到大圳」的客家語意。
  由前面的兩個例子,我們可以明確的看出:教授客家閱讀,很直的推薦的策略就是語匯及語意的聯想及猜測,這是從整篇文章及其背後的大環境的概念為基礎的理解方式。
(3) 文化背景的認識與瞭解
  閱讀的過程之中,文本(text)的內容除了語言文字的表達和傳述之外,內容(contents)也是很重要的部分。因此,所謂懂某一文本或某一段書寫檔案,不只要認識寶樹的文字或符號,還要有基本的文化認知及歷史生活上的認識。比如說「摸螺挖蟹」(教育部主編客家委員會出版的「客家語」第三冊第三課的課文題目),對三、四、五年級生而言,應該會有很深的體認,因為客家人大都居於窮山僻遠的山居,故客諺有謂「恨其居不遠,所住不密(參見鍾榮富2002)」,由於生活的困苦,居所周圍的小水溝、大圳裡的蛤蠣(客家話概用『田螺』稱之)、毛蟹等等成為餬口的重要食物。昔時客家小孩都具有潛入水中摸田螺,抓毛蟹的本事。這些文化背景都是閱讀該文時必須要具備的。對現代的小孩而言,摸取田螺或到到濁水之中抓毛蟹來吃,不但不衛生,也很危險。更重要的是他們無法體會那種樂趣,也可能不會有機會去體會那種摸螺挖蟹的生活情趣。由此可見,文化背景的理解必然會有助於閱讀的理解。
  又如同一本書的「蒔田掣草」的時代也已經很遠,因此在教授這一類早已遠去的題材或內容之前,背景的介紹佔很重要的成分。又如屏東縣1993出版的客家母語教材的第四課是「火燒庄的故事」。「火燒庄」指的是現在的屏東縣長治鄉,因此「火燒庄」這個地名早已經從文字(漢字)之中消失,現代的小孩也很難再聽到「火燒庄」這個名詞。因此,教授這類題材之前,歷史及文化的瞭解遠遠比文字的傳述還要重要。
  很奇怪的是客家人很保守,每次講到客家話的課文或形諸於文字的客家書寫,都無法忘懷客家人過去的生活,文化,及歷史。因此,義民、粢粑、打極樂、蒔田、童謠、諺語、山歌等等早已經不存在的主題,變成為客家教材最喜歡也最常見的題目。因此,要教好客家閱讀,除了要熟悉文字符號的表達方式之外,還要具備堅實的客家文化歷史及生活的基礎,否則無法勝任。很可悲的是,客家人雖然老是提過去,卻很少人能用心去撰述有關客家人的歷史,每個歷史層面都還是在不確定之中搖擺,至今還沒有統一或一致的看法。
  另外,也期許客家語言的教學要現代化,生活化,不能老是抱者過去先賢的生活遺跡,而無法正視現代客家人的處境。如果語言的教學只以語言為重,而內容幾乎和生活情境脫軌,這種語言教學是不可能成功,也不可能開花結果的。這是從閱讀角度來審視目前的客家話教材最令人引憂之處。再者,目前幾個版本的編輯工作和方式,還停留在會說客家話,敢上客家課就能編書的階段,鮮少編者能從課程編輯的理念出發,也沒有語言學習(language learning)或習得(language acquisition)的理論基礎,才會編出主題和生活脫節,內容愻於文字的現況。要做好客語閱讀,除了要有良好的教材,優質的讀物之外,還要有閱讀的習慣,以目前的現況而言,這三者都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4) 廣泛閱讀的推廣
  任何語言的閱讀工作,都不能止於教室內的活動。走出教室,才是閱讀的開始。任何語言,要達到精緻的水平,則文學的創作是不可或缺的動力。英語在13、14世紀幾乎亡滅,因為那是法語統治英倫的時間。英語之所以能擺脫法語的籠罩,走出自己的精緻,功勞首推喬叟(Geoffrey Chaucer)的文學創作。同樣的,美語之所以能建立自己的風格,甩掉英國風味,固然字典編者如Noah Webster居功厥偉,可是推廣及邁向精緻化則不能不歸功於Irving,Whitman,Emerson等名家的文學創作。如今客家話要走向書寫的精緻,要達到傳承文化精髓的目的,要能廣為流傳而為客家子弟所樂於自動自發的學習,則更多的文學創作是為必須的期許。可惜當代的客籍小說家、詩人不少,但勇於承認自己為客家文學家者,微乎其微,他們用「國語」創作,內容則宣揚台灣的主體化,無論文字或內容都狠狠跟「客家」作截然的劃分。然後,很阿Q的宣稱自己是台灣文學的旗手,是台灣文學的號角。諷刺的是,閩南籍且號稱自己是台灣文學家的人,只有在拉龍這些客籍作家時,才把他們歸為台灣文學家,大部分時候,他們還是孤獨的寫作者。
  要廣為推展客家閱讀,有兩個先決條件。第一,要有足夠的文學作品,或者用客家書寫的文獻,目前來看,這個條件尚未充足。凡為客家人,都必須注意這個事實。第二,要有能閱讀的讀者。以目前的條件而言,這也還有漫長的路要走。以客家流行歌曲的創作為例,創作者很多,品質也很不錯,歌喉也還不差,差的是消費者的人數不夠多,無法維持資本主義市場的運作,使客家流行歌曲的創作者長期處在鬱卒的情況之下。由此可見,讀者的多寡,也是維持或提升客家書寫的動力之一。
  只有在閱讀能生存於教室之外,上下致力於閱讀的推廣,才能有效的保持高水準的客語閱讀風潮。因此,個人認為客語閱讀的教學及學習都必須注意到廣度及深度。目前,有人積極把「唐詩三百首」、「四書」、「昔時賢文」、「三字經」等書翻譯成客家話,這當然是大大的幫助客語閱讀風氣,但是只靠翻讀古籍及經典是不夠的,何況從翻讀的過程之中,許多客家話的讀音都必須像漢語的讀音做適度的調整,也形成各家讀法不同,個人堅持己見的現象,不但無助於閱讀的推廣,還可能嚇走了未曾熟讀經書的教師或學生。
  廣泛閱讀的重點應該是當代的創作,當代的語言,當代的事件,內容緊緊扣住當代學子的生活,才能引起學習的動機,有了動機,才會有實質之成效。
(5)詩歌的閱讀
  詩基本上是很另類的讀物,在許多國家的文學史裡,詩都是最早起源的讀本,極可能如孔子所言,每個人都會有不覺舞之蹈之的時候,因感情之衝動發而為詩的情形。我們對詩的觀念,應該是精簡的語言,真誠的感情,押韻的格律,還有意象豐富的綜合體。不過,在此我不想談古典詩詞的客家創作,因為有許多古典詩顯然用客家話唸起來,韻味十足,但我們始終無法舉證詩人當時是用客家話來思考,還是用其他漢語方言來創作。基於此,暫時把客家詩界定在當代詩,而且是用客家話來做思考和創作的客家詩。
  除了歷史文化及生長背景的認識和對客家與書寫要有深刻的認識之外,詩的閱讀還必須著重語言的節奏、意象、及聯想。例如黃子堯的「阿爸阿姆个話」:
阿爸阿姆个話

我係客家人

到阿姆个肚屎底背

就開始學講客話

我討个僕娘係鶴佬人

佢講安到台灣話

 

結婚兩年零

孻仔一個一個供

我從細細仔就教客話

兩子阿姆有時轉妹家

外孫舍佬姐婆講無話

 

仔一日一日大

讀書交朋友全部講北京話

者中間

一定有麼增差

食共樣个米穀

讀共樣个詩書

偏偏講阿爸个阿姆話


  如果關心客家話或客家事物的人來讀這首詩,感覺必然是百味雜陳。先不說此詩的豐富意象及語言的張力,單看簡單幾句的感謂及輕輕的無奈,即會覺得詩人的敏銳觀察及文字的駕馭能力。詩人自古鮮少作聲嘶力歇的怒吼,更不會潑婦罵街式的狂叫,但是他們的筆尖卻雖輕,文字雖簡,但氣勢及張力卻不遜萬鈞之力。黃子堯這首詩細述自己從小到大都習於講客家話,並希望孩子也能如此,但是不知為什麼孩子最後講的並不是父親的話,也不是母親的話,而是另一種話。當然,詩人知道原因,但並不明指出來,而是由讀者去思考。
  詩和其他的文體最大的不同就在語言的呈現,句法簡單,字詞結構也非常精簡,盡量作某種程度上的押韻,但是由於意象的豐富,使內容及文字結構交錯成一輻耐人尋味的圖像。

  
結語
  客家閱讀的教學和客家與書寫或寫作是一體的兩面,只有在印刷出版物很多的時候,有能造就閱讀的風氣和氣氛。以現階段的客家書寫和出版品而言,要求學子做好客家閱讀的工作,還是強人所難。以往在西方的國家,書籍雖然不多,但經點書籍卻保留不少。尤其客家人沒有共同的宗教,沒有一部強有力的共通經典共全家人共下閱讀,因此要推行閱讀更現得困難重重。
  不過,風氣起於無形,也不能因為有困難而喊停。我們還是要走下去。

徵引文獻

  Anderson, N. 1999. Exploring second language reading. Boston: Heinle & Heinle.
Day, R. 1993. New ways in teaching reading. AlexandriaVA: TESOL.

Eskey, D. E. 2001. Reading and the teaching of L2 reading.  TESOL Journal Vol11, No.1 5-9.

Smith, E. 1971. Understanding reading. New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Smith, F. 1988. Joining the literacy club. Portsmouth, NH: Heinemann.

黃子堯. 1990. 擔竿人生. 愛華出版社。

鍾榮富. 2002. 聚落、夥房、和客家的集體議識。南方社區發展論文集。高雄師範大學文學院出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13 21:35:03 | 显示全部楼层
确实,今下好多客家后生唔晓用客家话读文章。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14 08:26:28 | 显示全部楼层
可能是由于从小受母语教育的结果,我现在看书读报都是以客家话的思维去看的,确实不知客家话怎么读的时候才会去想到普通话。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14 11:30:0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 客家一家亲 的帖子

厓也一样!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14 14:14:2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level 于 2010-4-13 21:35 发表
确实,今下好多客家后生唔晓用客家话读文章。

包括你好台灣主持人,基本上是普通話想,客家話讀。最突兀是用客家話説普通話的那麽na53 mo44。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15 14:01:11 | 显示全部楼层
说母语光荣!
潮汕人在外都光明正大说母语,你们客家人也可以的。
潮客一般不被认为是潮人,但是有名的潮客马上就没纳入潮州人……可见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6-5 00:20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