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717|回复: 72

对克勤克俭的反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5 10:42: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客家人长期的迁徙,颠沛流离,坚辛备至。即使在闽粤赣也因地处山区且地域狭小,为了生存就不能不勤快,不能不节俭。因而克勤克俭就成了我们的优良传统。但是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有必要对这一传统进行反思。
    人勤快当然是好事,但是如果勤快不对地方,那就未必是好事。改革开放前,我们够勤快的了,上山开荒造田,几乎是拼命了。但是就是粮食不够吃,于是乎,开荒种木薯是客家山区的一大景象。一到冬天,山象打了大补丁是的,煞是难看,水土流失就别说了,一下雨,河流就泛黄。时至今日,这种开荒种地的干劲在许多地方依然十足我就很难理解了。客家山区,大部分处于北回归线附近,由于受孟加拉湾和南海的影响,雨量及其丰沛,因而物种繁多,这在世界的北回归线上是很少见的。然而由于我们的勤快,在我们居住的地方几乎找不到一块原始森林了。每年都有人烧山,而后开荒,造林等等!我就不明白,难道你造的林比原始林,那怕是次生林还好吗?也许为了经济利益造一些速生林,可是你造林前,评估过生态影响了吗?评估过受到损害的生态价值了吗?其实有些生态价值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比如物种的消失。对于自然,我们有时候真的要有老庄之道:无为!让自然的自然吧!三五年后,那些次生林也当郁郁葱葱。不劳而获,何其乐哉!求求你们了,为了子孙后代,你就和青山相看两不厌吧。千万别勤快乱动手!

    至于节俭。那种一块红薯掰成两半食两餐的日子,我们刻骨难忘!但是时至今日省食俭用,拼命攥钱盖大屋就很值得商榷了。衣食住行何者为先?脸黄肌廋住在大屋里是不是有点不协调!适当协调的消费是不是才是我们应该采取的过日子的方法!
   
    传统的文化和精神是很宝贵的,但如果不与时俱进,不批判地继承,而是盲目地继承,其贻害也是无穷的!

    准备着挨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5 10:51:52 | 显示全部楼层
俭约 是因为 长远考虑,居安思危。
勤劳,也是因为谋生不易,竞争激烈。

如果丰衣足食,何必忙碌?
------------------------------------
南洋的菲律宾,印尼等地,物产丰富,本土人民就不那么勤劳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5 10:52:42 | 显示全部楼层
衣食住行何者为先?脸黄肌廋住在大屋里是不是有点不协调!
----------------
“红皮血壮”住破房子更不协调。住,始终是第一位。广府俗语“最紧要有瓦遮头”,说明住是摆在第一位的。破泥屋遇到暴风雨的时候很容易倒塌,危及生命安全,客家地区就发生过这样的悲剧。不管怎么样,首先解决住房,这个方向没错。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5 11:38:33 | 显示全部楼层
于是乎,开荒种木薯是客家山区的一大景象。一到冬天,山象打了大补丁是的,煞是难看,水土流失就别说了,一下雨,河流就泛黄。时至今日,这种开荒种地的干劲在许多地方依然十足我就很难理解了。客家山区,大部分处于北回归线附近,由于受孟加拉湾和南海的影响,雨量及其丰沛,因而物种繁多,这在世界的北回归线上是很少见的。然而由于我们的勤快,在我们居住的地方几乎找不到一块原始森林了。每年都有人烧山,而后开荒,造林等等!

这恐怕不是单单客家山区才有的现象,在那个非常时期恐怕全国都是这样的。

至于最近几年发展次生林的情况,多半是外资诱惑,生活所逼。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7 12:53:45 | 显示全部楼层
克勤克俭与穷困没有必然联系!
小康了,大富了,也需要克勤克俭。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7 13:35:5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情系珠江 于 2009-11-5 10:52 发表
衣食住行何者为先?脸黄肌廋住在大屋里是不是有点不协调!
----------------
“红皮血壮”住破房子更不协调。住,始终是第一位。广府俗语“最紧要有瓦遮头”,说明住是摆在第一位的。破泥屋遇到暴 ...


吴川网-李日荣:江山代有才人出__吴川网__WuChuan.CN2009年11月1日 ... 大水退去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吴川人民开始恢复生产,重建家园。一九七六年大水导致吴川乡村大片房屋倒塌,除客观原因外,当时农村大 ...
www.wuchuan.cn/.../09111830152C047KBJHK3H7FF9HI26.htm - 网页快照 - 类似结果
南方网:倾盆大雨水浸街吴川市遭受特大洪灾损失严重... 长岐新联围出现严重滑坡险情,损坏堤防13处。5条村庄被洪水围困,房屋倒塌324间,受灾人口28.6万人。 ... 吴川遭受特大洪水半夜惊见水漫房屋 2002-07-03 16:44:42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7 15:35:41 | 显示全部楼层

对克勤克俭的反思

客家人有点过度"克勤克俭"造成了死板;
没有了创新和突破能力.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7 16:29: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管怎么样,首先解决住房,这个方向没错。
————————————————————————————
最主要的是食的问题。没得吃,三二天就不能动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7 16:33:16 | 显示全部楼层
客家人有点过度"克勤克俭"造成了死板;
没有了创新和突破能力.
——————————————————————————
着,过于勤俭,造成客家人在好多方面比较保守。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7 18:56:4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主题非常好!早应该讨论讨论了!

美国人提前/甚至过度消费,才造成今日美国之繁荣昌盛;但美国有健全养老和保险金制度,尽管去年这种制度经受考验和受到大家攻击!还有他们占用了全球之资源。

中国不行,又是那句话,体制问题!还系省点养老金和医疗费,再考虑不节省!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7 22:37:44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国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都不是福利型社会保障模式,而是以商业运作为主。美国人更为节省和精打细算,只是表现形式不一样。不管在什么体制下,开源节流都是社会的主流。LIn 大肉还吹擂过度消费捏,呵呵,如果有美国人的饭局让你混吃一顿,保证吃不饱.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7 22:40:0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springLGZ 于 2009-11-7 16:33 发表
客家人有点过度"克勤克俭"造成了死板;
没有了创新和突破能力.
——————————————————————————
着,过于勤俭,造成客家人在好多方面比较保守。

创新能力不是以族群分的,其他也是一样.只有神棍才会沉迷于族群“鉴定”混饭吃。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7 22:46:1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springLGZ 于 2009-11-7 16:29 发表
不管怎么样,首先解决住房,这个方向没错。
————————————————————————————
最主要的是食的问题。没得吃,三二天就不能动了。

那要看具体环境,现在总体小康没问题,温饱基本都解决了,住房才是突出的问题。看网络信息也可见,扶贫的钱基本上用于建房。本大猫回乡所见,困难户也得到政府免费划地、补贴大部分钱,自己再凑一部分钱,建起一层钢筋混凝土房顶的房子,以后有钱可以加建。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7 23:03:0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linqifeng 于 2009-11-7 13:35 发表


吴川网-李日荣:江山代有才人出__吴川网__WuChuan.CN2009年11月1日 ... 大水退去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吴川人民开始恢复生产,重建家园。一九七六年大水导致吴川乡村大片房屋倒塌,除客观原因外, ...

LIn 大肉连搞个链接都搞不定,还混?

1979年以前,过了恩平,往西的农村都是泥砖屋占多数,但普遍是火砖打地基,本大猫就亲眼见过泥砖屋建造过程中用砖头或石头打地基。粤西泥砖屋所使用的泥,也有很多原本是可以烧制火砖的泥,因而一般的暴风雨是淋不垮的,只有水浸的时间长了才会搞坏泥墙导致房子垮掉。本大猫就经历过1976年的大水灾,县城水淹,县委、镇委的水深都有一米多,要靠行船接送。船只出现在街上。虽然有的地方可以行走,但一般人不敢走,因为分不清河边、塘边在哪里,一脚踩空就下去了。县城及周边的农村几乎清一色是火砖房,农村还有部分小洋楼。农村也没听说有因为房屋倒塌而有人死亡的情况,水泡到房子还不走?水不泡到就不会倒。而且还有很多牢固房子可以借住遮风挡雨。而客家地区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还有暴风雨导致房屋倒塌造成死伤的事情,本大猫那时候还参与捐款。

LIN 大肉想找的吴川泥砖屋资讯,其实是吴阳镇一个老板的回忆,个人回忆有夸张的成分。吴阳的泥砖屋不会那么多。吴阳是古县城,本大猫也到霞街、上郭等村庄看过,老旧的青砖房子都有不少,何况是红砖房?当然,也有可能在1976年偏远的村庄是泥砖屋居多,公社干部关注的重点是那种村庄。

伟大的吴川人民改变命运的壮丽诗篇:江山代有才人出
小郭  2009-11-07 02:44  4个人浏览过  0个人发表了评论  
http://www.maomaopao.com/book/b114267
文/相思林??鉴江,奔腾不息,一泻千里。千百年来,她以涓涓的乳汁,哺育着吴川大地。鉴江肥美的鱼虾,养育了无数勤劳勇敢的吴川儿女。千百年沧桑变幻,无数艰难与险阻,历史从来没有改变过吴川儿女对事业,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当林绍棠勇摘清末状元桂冠的时候,当李汉魂、张炎将军浴血沙场的时候,当新时代吴川人在商界创造了一又一个人间奇迹的时候,历史给鉴江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1、往事如烟岁月如歌
??浩阔的鉴江出海处,波澜壮阔,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河口的两岸,良田万倾、稻花飘香。在风景如画的鉴江东岸,座落一条美丽的小村,数百年来,生活在这里的村民亦渔亦牧,亦耕亦织。温暖的气候,优越的地理环境,使得他们过着一种恬静的田园生活。一九五九年,李日荣出生在这鉴江河畔的小村--吴川市吴阳镇大坉村。当时,新中国经过了十年时间恢复和建设,已经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李日荣这刚出生的孩子,与从旧中国走出来的百年吴阳古镇一样,充满希望、充满活力。可是好景不长,被称为三面红旗的“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让这块已经获得新生的土地又卷进一场新的浩劫。饥饿和贫困,陪伴着李日荣走过艰苦的童年时代。他刚开始读小学,铺天盖地的口号声伴随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来到校园,老师当作臭老九挨斗,学生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艰难的岁月让有的人沉沦,也让有的人醒悟。天生在骨子里的对文化和知识的渴求,使李日荣从不放弃学习的机会。在劳动之余、当别的孩子玩耍和游戏的时候,他却伏在豆粒大的油灯下如饥似渴地读书。在学校,他有“小作家”之称,老师经常把他的文章作为范文在课堂上朗读。一九七四年,李日荣进入吴阳中学念高中。两年苦读,他在长身子的同时,也增长了知识和见闻。一九七六年,他以优异的成绩高中毕业。那时,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停止了近十年的高考制度还没有恢复,李日荣只能徒叹与大学无缘。像许许多多知识青年一样,他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大坉村务农。文化大革命让一代中国人荒废了学业,也让中国人才青黄不接。那时候,一个高中生在农村已经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所以李日荣被调到吴阳人民公社当临时干部。一九七六年是个多灾多难的一年,也是一个令中国人永远难以忘怀的一年。那年的唐山大地震,是人类历史最惨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吴川地处亚欧大陆与太平洋板块的结合带,属地震多发地段。为使唐山的悲剧不再在吴川重演,刚到公社工作的李日荣就投身到防震工作中去。在上级领导的带动下,他们不辞辛劳、不分日夜奔赴吴阳公社各地,动员群众到远离建筑物的空地搭防震棚居住,预防地震一旦袭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畜的伤亡。历史跟吴川人开了个玩笑,人们担心的大地震没有发生,而一场特大的洪水加上百年不遇的大海啸,让吴川在一夜间成了一片汪洋大海。吴阳公社所有的乡村都被这场大水淹没,房屋几乎全部倒塌。
??看着这一片受天灾摧残的家园,李日荣的内心有着难以言状的痛苦。大水退去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吴川人民开始恢复生产,重建家园。一九七六年大水导致吴川乡村大片房屋倒塌,除客观原因外,当时农村大部分房屋都是泥砖建造的,是造成其倒塌的重要原因。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吴川县人民政府号召广大群众自办小砖窑,建造新的砖瓦房。在吴阳公社党委和革委会的领导下,吴阳人民迅速掀起重建家园的热潮,这需要大量煤炭,李日荣获派外出采购。为节省运输成本,又及时采购到急需的煤炭,李日荣前往高州县石鼓镇车花塘乡联系货源。那里有石鼓、金塘、羊角三个矿区,这些矿区建成不久,特别是金塘和羊角两个矿区刚建成投产,产量不高,加上十年动乱,一些矿区还处在生产的停顿状态,要在短期内购得到大量的煤炭,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想到肩负着家乡人民的重托,他下定决心排除万难,一定完成任务。他顾不得为自己找到吃住的地方,首先通过各种方式找到了相关的负责人,反映吴川的受灾情况,对矿区负责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于出色地完成了采购任务。当看到那一间间、一排排新建的民居在一片片废墟上建起来的时候,当他看见一批批从痛失家园的悲痛中走出来的家乡群众欢天喜地搬进新房的时候,李日荣的内心有着说不出的喜悦,因为在这块他热爱的土地上,有自己的一份贡献、有自己的一份汗水和心血。
??一九年,毛泽东提倡农业学大寨,大寨迅速成为我国当时农村的一面旗帜。“农业学大寨”的口号在吴川流传到七十年代末。“白沙人民学大寨,革命豪情满胸怀”是吴川当时十分流行的一首歌曲,它的影响力不亚于八十年代初流行的《万里长城永不倒》。当大寨人在斧头山向穷山要粮的时候,吴川人在吴阳白沙一带向大海要粮。一九七六年末,李日荣调往吴阳公社围海造田工程工地做宣传工作。他深明“从群众中去,到群众中来”的道理,他认真听取群众倾诉,细心了解群众思想动态,并根据这些生动的材料,采写了一篇又一篇通讯报道,通过编小报、有线广播等方式宣传围海造田工地上的好人好事,弘扬大寨精神。回忆起他当年为围海造势书写的标语:“天作帐,地作床,大雨当出汗”,李日荣至今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一九七四年,周恩来在全国四届人大上提出,到一九八零年全国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由于种种原因,吴川县到一九七七年才大张旗鼓宣传农业机械化,并为迎接农业机械化的到来做准备,吴阳公社也响应大修机耕路,筑机耕田。为加快农业机械化建设步伐,吴川县成立农机学校,为农业机械化培养人才。已经在吴阳围海造田工地工上作的李日荣,被吴阳公社派去吴川市农机学校学习驾驶拖拉机。驾驶“铁牛”耕地,是李日荣多年的梦想,当接到派去学习驾驶拖拉机的通知,他十分高兴。为尽快掌握农机驾驶技术,李日荣到县城的新华书店购买相关农机技术资料,利用课余时间,认真钻研拖拉机的工作原理和简单的维修技术。三个月后,他完成了学业,取得了拖拉机的驾驶证。
??2、与湛江结缘与建筑结缘
??历史没有沿着政治家们指着的方向走,中国到一九八零年没能实现农业机械化,吴川到现在才部分实现农业机械耕作。李日荣没有如愿坐上自己心爱的拖拉机,也不能实现其多年的愿望。从吴川县农机学校完成学业回来,命运却把李日荣安排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在一个完全陌生的行业,与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建筑打桩机械,结下了不解之缘。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湛江是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也是李日荣小时侯就十分向往的地方。他从来没有想过到湛江工作,也没有想到自己会在这海滨城市里扎下根,并闯出自己的一番事业。一九七七年,李日荣调到吴川二建三工区(该工区后升格为吴川第五建筑工程公司),同时被派往湛江施工现场,任经理助理。面对陌生的环境和新的工作,他始终豪情满怀、勤勤恳恳。在新的岗位上,他主要负责收集和整理资料,协助公司领导做好日常工作安排和日常事务。在普通人看来,这是个闲职,但李日荣是个不满足于安逸的人,一有空他就深入工地,与工人们交朋友,在聊天过程中了解工人们对工程施工的意见,及时了解工程进度,迅速度向领导汇报,在一定程度上为公司领导制订生产经营决策,提供了很好的协助。
??一九七八年,李日荣被提拔为吴川第五建筑基础施工队打桩队队长,那年他还未满二十岁,成了吴川第五建筑工程公司最年轻的施工队长。当上了打桩队队长的李日荣,对自己人生定位有了新的目标,对如何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更有了自己新的看法。戴上安全帽,放下一个书生的架子,他带着自己的打桩队伍,开始活跃在湛江的建筑工地上。他们的队伍对外号称打桩队,但只有一台打桩机、十几号人马。对湛江建筑市场情况已经十分了解的李日荣明白,要在湛江建筑市场上立足,要在这竞争激烈的湛江市场谋求自己的生存空间,单靠这一点力量是不行的,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而发展的前提和条件就是不断创造效益,不断壮大自己的力量。壮大又完全依靠自己,靠自身的积累。一九八五年,李日荣利用几年来积累的资金,购买了第二台打桩机,迈出了壮大自己的第一步。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8 13:09:42 | 显示全部楼层
梅县华侨新村盖的很豪华,归侨生活不清楚会阔绰吗?我知道香港几位客家富豪都过的很俭朴,只有一位活跃马主,梅县士绅后人,生活过得奢华,但他好像不说客家话了。其他客家人,富起来后都多不愿花钱,像布吉客家人一家人上茶楼,可能坐半天花不到100块买单,说白话的人都认为缩骨。当然缩骨都是长辈,下一代已不会克勤克俭刻薄自己。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5-12 08:40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