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008|回复: 18

江西豫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2-4-13 12: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是廣東大埔楓朗豫章羅一華僑。
現想了解一下江西豫章羅的情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2-4-13 12:12:46 | 显示全部楼层

江西豫章

www.zaobao.com/zaobao/chinese/surname/pages/story_luo2.html
罗姓祝融之后 望出豫章长沙
  关于罗姓的来龙去脉,历来许多有关姓氏学的古籍,都有十分详尽的考证,譬如:

  《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指出:“祝融之后,ㄆ姓国,初封宜城,徙枝江,周末,居长沙,汉有梁相罗怀,襄阳记有罗蒙。”

  《姓氏考略》:“世本,熊姓,广韵,本自颛顼末胤,受封罗国,子孙以为氏,望出豫章,长沙。”

  《通志氏族略》:“罗国之后,一曰祝融之后。”

  《魏书》:“破多罗氏,斛瑟罗氏,叱罗氏,皆改为罗氏。”

  从以上这些记载看来,罗氏是源自火神祝融氏,祝融氏名黎,是颛顼帝的儿子,祝融的后裔,到了周朝的时候,被封于宜城,称为罗国,当时的宜城,就是现在在湖北省的襄阳,在汉代曾被置为宜城郡。后来,由于该地为楚国所有,于原地另置鄢国,祝融氏的子孙就逐渐向南迁移,最初迁居于枝江(今湖北省枝江县),至周末定居于湖南长沙,最后还繁衍到现今江西的南昌一带,成为长沙和南昌两地的望族。

  唐代的《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中,曾经提到罗氏是一个“ㄆ姓”国,所谓“ㄆ姓”,就是历来姓氏学上用以表示源自祝融氏的一个古姓,据《说文通训定声》的记载,鄢、郐、路等姓,都是古时的ㄆ姓国,则论起家世渊源来,罗氏与这五个姓氏,自然也是系出一源的一家人了。

  始封于周朝初年的罗国,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子孙才“以国为氏”的?根据史书的记载,其始封于宜城,是在周武王得天下后大行封建之时,到了距今约2200年前的春秋末期,宜城为当时的强楚所并,子孙失国南迁,才开始以罗为姓的。

  经过漫长的奋斗,罗姓人士在秦汉之际开始崭露头角,当时以迄于三国,南北朝时期,在史书上出现的罗姓名士,绝大多数都是襄阳、长沙和豫章三个地方的人,譬如,三国时曾任蜀汉为太子舍人的罗宪是襄阳人,晋朝曾任武陵太守的罗企生是豫章人,晋室再迁以后深受桓温器重的襄阳太守罗友也是襄阳人。由此可见,当时的罗氏仍然主要繁衍于长江南北岸的湖北、湖南和江西一带。

  汉末三国鼎立时期以四川为主要地盘的蜀汉,也出现过不少姓罗的名人,除了上述那位罗宪外,还有一位曾经谏公孙述归汉的成都名士罗衍,以及曾以计破益州刺史李特之叛的名将罗尚等。这种情形,自然也是罗氏播迁四川的有力说明。

  隋唐二代,对于罗氏而言,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一方面人才辈出,大放光芒;一方面则逐渐自两湖和豫章向全国各地播迁,终于成为了一个大姓。

  南方的罗姓人士,实在不难找到自己家族的来龙去脉。但大致说来,福建的宁化,应该是罗氏在南方的播迁中心,从晋室南迁以后,姓罗的人士就已零落到达该地开基,而于唐明皇以后大举南迁。后来广东和台湾等地的罗氏全都是来自该地。元代的罗贯中,大名鼎鼎,他所著的《三国演义》是中国历来最畅销的古书之一。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2-4-13 12: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江西豫章

来自:http://www.minxi.com.cn/xinsi/luo.htm
罗   

罗姓(豫章堂):望出豫章(今江西南昌),故以为堂名。本自颛顼末,胤受封罗国(今湖北宜城),春秋时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姓。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称:楚在春秋时前后吞并包括罗在内45国,是列国中疆域最大的,“居住在国镜内的长江流域蛮人、淮河流域夷人以及被征服的华夏诸侯国人,经长期的文化交流,融合成巫文化中渗入华夏文化的楚国文化。原来局限在黄河流域的华夏文化,通过楚国伸展到吴、越两蛮族国。长江流域的初步开发,楚国曾起着巨大的作用。”显然,在这“曾起着巨大的作用”的楚国人民中,罗姓客家先民也包括在内。楚之疆域,约有今湖北全省,陕西南部,河南南部,四川东部边缘聚居豫章成望族。赖际熙编著《崇正同人系谱》说:“罗氏历代相传,繁殖中土,逮东晋南渡,罗之族人遂有南来,……唐末,有铁史公之子景新,因避黄巢之乱,……迁于……闽省汀州宁化县石壁洞葛藤村紫源里家焉。自是子孙断绳,及宋元佑年间,……有一支迁于广东之兴宁县;一支传及元末,有洪德生十八子,播族遍于江、湖、川、陕、直隶各省,而其中有名宁者,则于明初洪武年间,由(福建)宁化迁于(广东)长乐。”据实地调查发现,今陕南丹凤县的河南、寺坪、涌峪、白杨关、西河、双槽、龙驹寨等乡(镇),是罗姓客家先民之后裔的聚居地;今陕南商南县罗姓,一为唐初开国功臣越国公客家先民罗成的后裔,另一支是清乾隆初年从湖北蒲沂迁入客家先民罗万清的后代;今陕南山阳县,亦有罗姓客家先民的了孙在此聚居。据1985年人口普查统计,共有523人。凡此证明,赖际熙之说是正确的。另据《兴宁大坪罗氏谱》记载:其先世居福建宁化,宋末经长汀、上杭迁入广东平远、兴宁、五华、梅县等地。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2-4-13 12:12:48 | 显示全部楼层

江西豫章

自:http://www.chineseroots.com/cjver/manual/surnames/search/namedetails.jsp?pkid=75
罗姓是当今中国第二十大姓,在台湾排名第二十八位。罗姓的出处有两种说法,一是出自熊姓,一是出自芈姓。也有说罗姓是祝融的后代。据记载,罗国是周武王灭商后封的异姓诸侯国之一,称罗子国,在春秋初期被楚国所灭,他的国人就以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从此姓罗。许多罗姓人认为自己是出自熊姓,他们的祖先,是古代管理火种的官员,被称作“祝融”。他们的远祖是重离,是高辛时的祝融,后来被杀,他的弟弟吴回继任。吴回生陆终,陆终的第六个儿子季连姓芈,有一个孙子叫穴熊,他的后代就是熊氏,并且逐渐转化成罗姓。罗姓还有其他一些来源,如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改鲜卑族的破多罗氏,解瑟罗氏和叱罗氏为罗姓。罗姓早期在长沙和豫章发展,唐代时迁居广东,元代时迁居福建,并且有一部分融入了泰族,土家族和彝族,布依族,瑶族等少数民族。清朝时,罗姓进入台湾。罗姓的主要聚居地有:长沙,豫章,大埔,兴宁,扶阳,梅县,成都,襄阳等。通志氏族略:周时国名,熊姓国本自颛顼之后,受封于罗,子孙以为氏。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2-4-13 12:12:49 | 显示全部楼层

江西豫章

晕~客家文化错综复杂,看得就眼花,要深入了解,真的可能要花一生的时间去探索..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2-4-13 12:12:50 | 显示全部楼层

江西豫章

报考客家史,客家方言,客家民俗方面的研究生去.............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2-4-22 02:45:18 | 显示全部楼层

RE:江西豫章


我也是豫章堂的啊
老家房子里就是:豫章堂始高曾祖ZZ 好多字
大家是客家人
就来信吧
lxp168@vip.163.com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2-4-22 10:49:30 | 显示全部楼层

RE:江西豫章

只属于业余兴趣,怎么可能去读这门,再说我早已工作,读书不适合我。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2-4-25 01:38:31 | 显示全部楼层

RE:江西豫章

請問你是否湘東的客家人呢?
廣東大埔楓朗豫章羅有一半的老鄉在南洋。
想了解一下湘東的客家人在近一二百年有否移居別地。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2-4-26 02:12:19 | 显示全部楼层

RE:江西豫章

再轉載一段客家豫章羅的文章:              

                  大埔豫章罗的迁徒脉络
                    为2000年世界客属恳亲会而作

                             概  要

    客家源流源远流长,其祖居地之说有多种多样,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说:一是以罗林香
《客家研究导论》为代表的说法,因战乱客家先民自中原辗转迁来南方;另一是以房学嘉的《客家源流新说》为代表的说法,客家的主体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古越族人;各有所据。
笔者自1957年以来,长期生活、工作在中原,从切身的体验中积累了点滴现实片段:中原的情况远比史料记载复杂得多;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也远比想像的丰富得多;庞大的客家民系的形成绝不是一时性的什么行动,也不是单纯的因中央帝国文明,使其属地臣民忘记自己的祖先。客家民系的形成是多民族大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为因果的包容,以先进代替后进的演变。为此,透过大埔豫章罗的迁徒脉络整理成文,以飨有兴趣者。

        [关键词]  豫章罗   迁徒   标记   母系社会   民间信仰



                一、大埔豫章罗从中原迁来

客家罗姓广布于闽、粤、赣边及湘、粤、桂边,延绵数千里的狭长地带。大埔豫章罗只是其中一支,对客家来说,仅是小小一脉,故他们除了有客家共性特征外,更有自己的文化、信仰、习俗方面的个性“标记” 。这些个性“标记”与中原地区,特别是与淮河上、中游的河南信阳地区的文化、信仰、习俗等诸方面均有相同或相似之处。
笔者孩提时代以及中学时期,每当夏夜纳凉之时或每年春祭(春节过后正月初、中旬的祭祖活动之谓)续族谱(家谱)时,不变的话题总是讲,本宗先祖原居河南信阳。因此缘故,对河南信阳就有了一层特殊的情感。当我大学毕业后工作时,在与信阳籍同事闲谈中,或在同事家里作客时,许多信阳的特殊“标记”均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信阳的特殊“标记”与黄河流域不同,并时时与大埔豫章罗的“标记”进行比较,越比较越使人吃惊,两个“标记”简直是一脉相承。

    1、文化方面的“标记” :最具有代表性的莫属汉剧。早在1949年以前, 湖寮(今大埔县城)就有汉剧(大戏)班,枫朗镇有锣鼓吹(汉剧的乐队,又称国乐,采用工尺谱),并在罗姓人中间流传,成为有影响的高雅文化,长盛不衰。而1949年以后,特别是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双百方针”下,大埔县汉剧团在原有基础上,逐步发展为广东省汉剧团(院)。

      2、信仰方面的“标记” :“王公”(也叫公王)在客家颇有影响,并有许多     信徒;而大埔豫章罗却与周围村庄、甚至同一村中其他姓氏的人的信仰不同,他们信仰供奉的则是“娘娘” 。娘娘神座所在地有一个雅号叫“中堂”,它位于围屋中轴线上的最北端----就好象是整个围屋的深闺之中;娘娘的宝座为狮子滚绣球的“牙床” ,悬挂帐幔,娘娘端坐于帐幔之内,其两旁站着“金童”(左)“玉女”(右)。此娘娘有别于东南沿海斗恶浪的“妈祖”。
      
                              
     无独有偶,在信阳地区潢川县的罗姓群众,也有信仰“娘娘”的传统,  而且其规模更比大埔豫章罗的“娘娘”要大,并且大得多,那里的“娘娘”不再是呆在深闺之中,已经走向广场,稳坐在村庄显要位置的风水宝地之上,并有自己单独的宫殿“娘娘庙” 、“奶奶庙” 。
  “娘娘”是那方神仙 ?为什么她能深深根植于两地罗姓群众的心中 ?暂且搁下,后文再论。

     3、独特的日常语言用词方面的“标记” :中原及信阳地区的发音与含义和大埔豫章罗有所相同者,举几例如下:

单字或词        词 性        发 音                  注  解
   丸         名词        Yuan          信阳发音yuan,普通话发音wan
   嬖         名词        Bi         粗话口头语
   筛         动词        Shai         筛酒,斟之意
   畀         动词        Bi         给,与之意
   炊         动词        Chui         炊饭,蒸之意
  省俭        动、名词                 节约、节省之意
   爹         代词        Die         信阳指父辈,大埔指祖辈,这可能    是客家降辈称呼的结果

     从表中可看到,诸“标记”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为“丸”、“爹”等字。

       4、风味小吃方面的“标记” :更是一脉相承,客家人的风味小吃很多,
   最具代表性且所特有的首推“老鼠粄”(ban 同板音)、“面线” 、“糍粑”  
   等。以下就其名称、加工方法、食用方式等作一比较:
        “老鼠粄”的“粄”字,在字典中不易查找,可能是古汉语“饼”字 的
   转音,如今中原地区的烙饼、煎饼、烧饼等食品的“饼”字,在客家话中统
   统被读作了特殊的“粄”字。
        “老鼠粄”----以粘米粉为原料,部分干粉经开水冲烫,与另一部分干
   粉掺合在一起揉拌后,放在有孔的板搓上,手工来回挤压,落入滚开水中,
   煮熟捞出而成。在制作挤压成型过程中,由于受力不匀,使得产品形状成中
   间粗、两端尖的细长条,形同老鼠尾巴,取其形而名。吃食时,烫热、浇上
   卤汁即可。
       “老鼠粄”不仅在客家居住区很风行,在东南亚华人社区也很有市场,
   只不过在那里品名改称“老鼠粉” 。在中原虽无老鼠粄(饼)相同或相似
   的叫法,但其加工的方法,成品形状,以及食用方式,甚至在街市上摆买的
   摊点都很相似者,其品名叫作饸饹(又名河漏)。
       “糍粑”-----它的制作加工非常特殊,不像年糕那样,用糯米粉,而是
   由糯米饭戳捣后,手工挤捏成园饼状。它可以即时蘸白糖吃,也可凉干储存、                              
   携带,经煎、烤再加工变软后食之。包括豫章罗在内的客家人的糍粑与信阳地区的糍粑,其加工方法、存储方式均一模一样。
“面线”------以面粉主要原料,加入盐等辅料,经搅拌、搓条、发酵、拉拔成线状、再晒干等工序而成。客家人居住地区多为丘陵和半山区,并位于亚热带,粮食生产以稻谷为主,兼种有小麦为越冬的农作物,因此就有了充足的制作面线的物质基础。这样的地理条件与属南北方过渡地带,盛产稻谷同时又出产小麦的淮河中上游,成了域非物是。“面线”在信阳地区除叫该名外,又名为“贡面”-----作为进贡朝廷的礼品。由其品名可知面线在面食系列中属于珍品的一族,方有进贡的殊荣,无怪乎其他地方所少有的面线,被客家人比较完整地传留下来。
宗所上述,大埔豫章罗所具有“DNA”性质的汉剧、信仰“娘娘”、丸、爹等字的发音、老鼠粄、糍粑、面线等小吃与河南信阳地区的一致性,从其族谱所载及民间口头传说方面,已经充分说明了大埔豫章罗从中原的信阳迁来是可信的。


              二、大埔县罗姓冠以豫章之由

客论诸所中客家民系是从原居地徒迁过程中,多有经江西中转,然后再继续扩散南下的论述。那么豫章罗从河南信阳------江西豫章------福建石壁--------福建永定-------广东大埔到底是怎样转辗迁徒的,为此让我们再回头看看信阳及信阳的罗姓民众他们又从何而来?
信阳地区位于大别山北麓的淮河中、上游,该处是中国南、北的分界线。淮河流域在信阳以西、以北(准确地点是确山县)为旱作小麦产区;在信阳及信阳以东、以南为水稻产区。信阳的罗姓民众,大都聚居在水道产区。该处各县(如罗山县、息川县等)罗姓群众的族谱均称是从潢川县迁至。而潢川县水陆交通很方便,水路方面逆河而上可达周口陆路转开封、顺河而下可达长江流域,历史上曾为区域中心,罗姓在该县人数众多,是该县大姓。潢川县的罗姓有三座古坟,据称是他们共同的始祖墓地。但是,他们又从何而来呢?出人意料的是(据见过族谱的老人讲)其始祖是从江西豫章迁入。话题又回到了豫章,豫章地区就成了大埔罗姓较信阳为早的祖居地,所以冠以豫章,这是合理的解释之一。为什么是之一?因为罗姓的姓源,不是有唯一性,而是多源性,它们是:
第一源:因国而得的姓。(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春秋时代某期的国名。古址最初在今湖北宜昌市西,因强邻楚国所迫,多次迁移,经枝江到今湖南长沙附近的平江县南,见《左传》桓十二年及所注。罗国灭,其遗族以国名“罗”为姓。罗国原是妘(YUN同云音)部族的采邑(封地),《郑语》记史伯论南方民族的话说:“……(祝融)其后(有)八姓,于周为采卫,未有伯侯,(而)在夷狄,是荆楚的先世。所谓八姓即:己、董、彭、秃、妘、曹、斟、竿(GAN音同赣)。差不多又都各有予姓,见《中国通史》第一卷,这就是罗姓为祝融之后的依据。
第二源:鲜卑族汉化为姓。南北朝时(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率领其鲜卑贵族、文武百官及军士20万连同家属和奴隶共百万之众自平城(今山西大同西北)迁都洛阳,实行汉化,将原鲜卑族破多罗氏、叱罗氏、斛瑟罗氏皆改为罗氏。见《魏书  官氏誌》。
第三源:突厥族移斛瑟罗后裔取罗为姓,唐代(公元前618年-----907年)西突厥可汗归附长安,留居中原,其子孙以罗为姓,。见《通誌  氏族略》。
第四源:满人汉化改姓。清朝康熙、雍正年间以后,八旗子弟往往改用汉姓,如端郡王载漪的后人罗毓风、罗恒年等。此外朝鲜族、苗族等也有改汉姓罗的。
罗姓诸源中,从时间推算,豫章郡置於楚汉之际(即公元前206年西汉统一之前)。当时,只有在边远地区才设置郡,郡的面积较县为大,豫章郡辖今南昌、九江一带罗姓已经成为“郡望”。此时的罗姓,只有第一源,其他各源均在其后。从罗国灭豫章郡望的形成,大约从公元前476----公元前206年,最少历经260年之久,对罗国后裔立足豫章地区,繁衍生息,终发展为郡望,就时程而言,是成立的;就地缘而言,从湖南长沙附近的平南县至江西南昌、九江一带的豫章郡,水陆两路可至。其迁徒符合天时、低利规律,远比从宜城至平南要顺畅许多,这样的迁徒旅程对于具有长途迁徒经验的罗国后裔来说还是能够克服的。后人为了区分不同源的罗姓各支,凡是祖居地豫章的罗姓移民自喻为豫章罗。
大埔豫章罗的先民从长江流域到淮河流域再到岭南,甚至到南海之滨成了客家是为什么?以历史唯物的观点来看,奴隶主争斗和改朝换代,会产生大批难民(移民),但那样不一定会促成一个新民系。例如:元朝时期,元军西征到达了多瑙河流域,由于他们是马背战争,没有建立基层政府,前方与后方没有可靠的联系,所以当元军突击到今匈牙利之后,最终瓦解为民,落地生根,并建立了一个独立王国式的“陕西村”。欧洲的“陕西村”中断了与出发地------亚
洲的陕西省之间的联系。他们虽然至今保留着古老陕西的地方语言、风俗。但毕竟势单力孤形成不了气候,因与当地民众难以融合而不能形成新民系。所以客家民系的形成除了必要条件之外,还应有充分条件。以辩证唯物的观点来看,大埔豫章罗先民的迁徒绝不是单向突击式、过河卒式的一去不复返。他们自北而南的迁徒是多方式的反复过程------除了战乱和人祸之外,更多的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所促成,自愿的、渐进的、持续不断的滲透扩散,步步为营,有时甚至经历着反复的潜移默化而融合,其理由:

1、        政治经济向心力影响:豫章罗已在豫章地区立足并发展成郡望。从地缘看,那里远离中央政府,每当太平盛世,人才向中央流动,同时又将经济发达地区的先进文化带回去。这些经济交流、商贾活动,构成固定网络。所以,有进取心的人员从豫章向北扩大至信阳地区,并建立据点而发展成一个又一个新聚居地。

2、        自然灾害的影响:天有不测风云,每当水、旱、虫灾肆虐,中原时有饿莩,被迫向南寻求生存空间。笔者在中原近50年的经历,深切的体会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大灾之时,总可听到这样一句话:“×××地方人民,具有丰富的自救经验。农闲之时,会外出去讨饭。”这是不争的事实,绝不是杜撰。对于淮河流域的信阳地区,在历史上水、旱、虫灾害频繁,据统计近600年,淮河平均两年有一次灾情发生。何况更早的古代!灾后,灾民当然会向比较富庶的长江流域挺进,再加上豫章罗姓民众许多人与豫章地区有着历史上的渊源,投亲靠友成为灾民的首选。那是很自然的事。
    基于上述两种情况,劳苦大众在历史长河中,源源不断南移,寻找新的生存空间。由于他们人多势众,并且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比较先进的经济意识,再加上有统治者的支持。移民们与生于斯、长于斯的本地人经长期的、一系列的磨合、潜移默化,相互融合成一体,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新民系------客家。豫章罗仅仅是其中构成客家民系的一支而已。

         
            三、 大埔豫章罗信仰娘娘是孝道

    大埔豫章罗供奉“娘娘”是民间信仰之一。民间信仰具有双重特性:一方面,他们颇似于原始巫术和万物有灵论的遗存,并且与“世俗生活”分不开;一方面,他们有与宗教现象有相当多的类似之处。不过,民间的信仰没有完整的经典和神统、仪式,不表现为教会的聚集礼拜(congregations),而且象征继承了许多远古的符号。所以不能与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等相提并论。(见
《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
前文已提到,罗姓的第一源为祝融之后。翻开中国古代史可知,“……祝融亦能昭显大地之光明,以生柔嘉材也。”(见《中国通史》第一卷)这里已清楚地表现出祝融是“神”的形象。其实,祝融是一位传说中的古代帝王,时间在虞舜之前。此时的中国社会发展还处于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度阶段,在母系社会里,族姓从一个老祖母开始,同一族姓的子女都以其祖母的姓氏为姓氏。所以,夏、商、周之前的姓氏,多为“女”字旁,如:姬、姜、姚、妘……等。
上古时代,生产力低下,生产以渔猎为主,部族逐水草而居。男性外出守猎、打仗出没无常;女性在家教养子女。所以后代们的一切美好记忆都从祖母那里开始,因此部族的利益、冲突,也就围绕着以祖母为中心而展开,一切为了祖母,以祖母为荣、为祖母而战。每当战争取得了胜利,奴隶增多了,地盘便也增大了。举行庆祝胜利的仪式,自然而然就会归功于祖母。一代传一代,“老祖母”逐步走向神坛,成了象征,成了符号,作为信仰被流传。被战败的一方,失去土地和奴隶,首领自己也沦为奴隶,或远走他乡。祝融及祝融之后,属于后者,因为他们虽然是古王朝的主体,但没有受封留在中原,而是被派往南方去开拓。他们虽在荒凉的异地,但祖母的形象仍留在心中,也会经过人、鬼、祖先、神的程式作为精神寄托而流传。正如柏拉图(plato)所云:“神若不在,一切皆无” 。总之,不论是得意或失意者,不论尊卑贵贱,他们都崇拜各自万能的祖母。又因为中国是多民族的统一国家,从古至今均是如此。太古时代古老民族的信仰流传数千年之后,各种概念都不是完全精确的。无论我们怎样细致而周密的思考,要令其在当今叙述中符合实际,依然会觉得话语太多或太少。所以不管怎样,祝融的后裔们将“娘娘”作为“老祖母”的化身供奉起来,虔诚地加以信仰,这是一种“孝道”而不是迷信。
大埔豫章罗从长江流域迁徒到韩江流域、珠江流域,并没有终止,随着社会的发展而继续发展。他们已经走向东南亚,走向全社会。

参考资料:
《辞源》……………………………………………………………商务印书馆
《中国通史》……………………………………………………上海人民出版
《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    王铭铭…………………………三联出版社
《宗教:如果没有上帝……》  柯拉斯夫斯基点…………………三联书社
《百家姓》…………………………………………………………花城出版社
《客家宗族与民间文化》     刘义章……… 香      港     大     学
                                        香港亚太所海外华人研究所

                                     罗义群
                                  2000/11/12于河南--郑州



[ 本贴由 namlow 于 2002-6-21 20:05 最后编辑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2-4-27 02: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RE:江西豫章

信阳---大埔,有直接的根据是很奇怪的.......
我怀疑...........
如果有关系,那也是非唯一的联系,就是说这些不仅见于信阳,也见于其他北方...不仅见于大埔,也见于其他南方或者其他客家地区.比如汉剧.........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8-7 20: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RE:江西豫章

我也是枫朗罗,有没有OICQ或MSN联系啊?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8-23 23:23:31 | 显示全部楼层

RE:江西豫章

罗氏通谱网 www.luoshi.net
2003年1月20日正式运行
全中华的罗姓网上家园
海外游子,寻根问祖



你姓罗吗?
那么,你一定想知道罗姓的起源 演变 分支 迁徒 繁衍不息的历史,一定想知道罗姓血缘之河所蕴藏的种种生命遗传的神秘符号,你会惊叹于罗姓的渊源流长,感受到罗姓远祖深沉而阔大的呼吸,以及在自身这个生命链环上的共振。古往今来,罗姓都是中华民族的大姓之一,罗姓以忠厚敦实的家风,刻苦向上的品格,塑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10-4 23:27:02 | 显示全部楼层

RE:江西豫章

我也系豫章罗,
我系陆河人,
罗姓在陆河也系大姓,
我们的排辈份今摆系按了念个:
“忠孝全洪烈,芳名振豫章,,,,”

希望能与众豫章罗的后人们讨论一下祖先的风采!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14 00:08:21 | 显示全部楼层

RE:江西豫章

宋,南渡之后,豫章兴旺,各姓聚居。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5-19 17:08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