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288|回复: 11

[讨论] 方言是一种生产力(作者 裴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6-9 22:43: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方言是一种生产力
http://www.chinadialect.com/info_view.asp?id=366
裴钰

来源:裴钰的人文悦读 http://blog.sina.com.cn/pyu2008



我对汉语方言的见解,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在《中国商报》的采访中,我用比较多的篇幅,详细地谈了方言这个话题,我想在这个采访里,我把很多细节也谈透了。放到博客上,和广大网友分享。下面是全文。



●本报记者 郑立华

  电影、电视剧的观众,实际上就是不同方言区的人们,电视剧的放映,就是一部作品进入不同的地域文化区。方言是一种生产力,我想方言剧用自身的高票房、高收视率、高美誉度,已经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方言的喜剧题材已经成了羁绊

  中国商报:最近几年,方言剧越来越多,像前些时热播的《乡村爱情》、《我的团长我的团》等,有些非方言剧,其中某个人物也会操一口能让人“会心一笑”的方言。我们看到,方言已经不只停留在单纯的文化范畴,而是作为影视剧用以吸引观众的表现手段,参与并创造出可观的经济价值。为什么导演们喜欢让人物说方言,方言究竟有什么魅力?

  裴钰:方言的魅力就是母语的魅力。在现代人文主义的视野下,中国的文化是多样性的。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汉语是各个地域人们使用的方言,方言是各个地域人们使用的汉语。我们应该把方言当作母语,母语承载了民族文化,汉语的版图分为七大方言文化区:官话方言、粤语、闽语、吴语、客家话、湘语、赣语。几千年来,各个方言区的人们嘴里说的是方言,耳朵听的是戏曲曲艺,都在生活中使用方言。文化区的基本要素是文字、语言、艺术等等。如今,汉字、方言、戏曲曲艺构建起了不同的地域文化,比如齐鲁文化、东北文化、燕赵文化、西北文化、巴蜀文化、闽浙文化、南粤文化等等。所以,方言剧的魅力就是我们母语文化的魅力,方言是我们的母语,存在几千年了,汉语的无穷魅力传承在方言中,我们看方言

剧中最出彩的台词,最经典的对话,几乎都是方言的表达,而不是国语的表达。

  几千年来,人们在文化传承、艺术审美、家居生活等方面,还是在使用方言。从明代开始的“国语”(官话)到民国,始终是交际语言,并没有成为人们的生活语言,人们只是为了沟通和交流才使用国语。母语是文化语言,她的核心功能是文化的传承,方言剧也承载了民族文化,她不仅和乡土情怀贴合,也和民族文化一脉相承,所以,导演们喜欢让刘老根、许三多、杨光、条子等人物使用方言,目的是产生“亲切感”,这种“亲切感”从本质上讲,是文化认同感,是民族文化意义上的“亲切”,而不仅仅是剧中人物的民间底层身份,是文化归属感,并不是阶级归属感。



  中国商报:从经济角度,可不可以说“方言也是一种生产力”?

  裴钰:电影、电视剧的观众,实际上就是不同方言区的人们,电视剧的放映,就是一部作品进入不同的地域文化区。方言是一种生产力,我想方言剧用自身的高票房、高收视率、高美誉度,已经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方言也成了热播剧的主要的杀手锏之一。



  中国商报:日前有报道说,香港著名导演王晶评价冯小刚的电影“方言有审美缺陷”,指出有些方言会有观众听不懂,而事实上,有些地区的方言比如闽南语、上海话、客家话确实听不懂,导致交流和推广都受影响。请问,您怎么看这种现象?

  裴钰:王晶说的这个“缺陷”不是方言的错,而是我们缺乏足够的灵活性。其实,我们用配音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比如,周星驰的电影,在港澳市场,他本人使用的是粤语,结果票房很好;而在内地,他用了国语配音,使得内地票房也不错。冯小刚的电影投向港澳,可以增加粤语版,就可以有效解决港澳观众的理解难题。很多北方电视剧在南粤地区播出的时候,都会有相应的粤语版。由此,不是方言影响了交流,而是我们的对策缺少积极的态度和灵活性。



  中国商报:梳理一下这几年的方言剧,发现其中以东北方言居多,东北方言催生了以赵本山为首的笑星军团,同时也由于这些笑星的推广,东北话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地区接受。能否请您分析一下原因,难道方言天生具有幽默感?

  裴钰:其实,这是北方人的一个误解,比如粤语,在南粤地区一直都占影视剧的主流地位,并不是以“东北方言居多”。赵本山的艺术突破不了地域性,他在京津不如郭德纲,在上海不如周立波,在南粤更是举步维艰。方言具有幽默感也是一个误解,没有哪种语言是喜剧属性的。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也是方言,并不幽默。方言其实也可以表现悲剧,比如越剧里的《红楼梦》和《梁祝》。二人转里也有很多悲剧题材。方言剧的喜剧题材已经成了一个羁绊,也形成了很多人的误解,好像一个人说方言就逗乐,就不严肃,这是文化的偏见。

  

  “母语剧时代即将到来”

  中国商报:您有一种观点,“母语剧时代即将到来”,可是影视剧市场上也不都是方言和母语,还有大量的以普通话为表现语言的作品,所以,“母语剧时代”的说法是否有些过?

  裴钰:我觉得我们还是用事实来说话,比如《我的团长我的团》这个戏,有三大标志性的突破,第一,方言创作已经突破了“喜剧”这个羁绊,走向了人文大戏;第二,方言从影视配角用语,变为主角用语,从艺术的佐料变为艺术正餐;第三,已经突破了地域的限制。过去,《刘老根》下不了江南、《外地媳妇本地郎》进不了三北,我们错误地认为是方言剧局限于方言区。可现在各地卫视的轮番热播方言剧,说明方言剧已经突破了方言区的局限。方言剧的勃兴是对汉语言文化传统的一种回归,它的艺术成就和收视走红,将鼓励更多的影视剧创作更加回归汉语言的母语传统,鼓励中文“母语文学”的发展。过去只有“国语剧”,没有“母语剧”,那是不正常的,如今,两者形成了艺术的竞争状态,并且,母语剧的创作越来越繁荣,气势恢宏,从这一点上讲,我的观点不是“过”,而是我们是否有足够的人文勇气来正面现实。



  中国商报:从历史来看,有很多方言消失或正在濒临消失,即使存在下来的,与几百上千年前的语言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您怎样看待这种变化?

  裴钰:我们不像韩、日那样是单一民族、单一文化的共同体,而是多民族的、多样性的地域文化的共同体。所以,方言演变的历史,整个过程有一个显著的规律性特点,那就是多样化的原则,方言历经数千年,到了今天都没有最后演变为一种口音。从秦始皇开始,大一统的国家设计确立了“书同文”,但是没有“语同音”(口音划一),明代正式搞“官话”,同样也没有搞“语同音”。汉语数千年,无论怎么变化,多样性始终是历史的客观事实,也必将是今后发展的必然方向。

  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不要把语言的“休眠”现象看作是语言“死亡”。看上去,某种语言好像已经死掉,并且消失了几代人的时间。但实际上,这种语言只是处于“休眠”而已。比如,澳大利亚的某些民族语言,已经死亡了几代人的时间,原以为即使复兴也没有什么结果,可是没想到,通过社会的积极努力,这些民族语言得以复兴。方言的变化研究并不适用达尔文主义,不能用优胜劣汰原则去看待。



  中国商报:语言毕竟是一种交流工具,很大程度上受到政治、经济的影响,有些方言的式微和消失是自然而然的。那些濒临消失的语言——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需要保护和拯救吗?人为的保护和拯救有效吗?

  裴钰:我首先要说方言也不是无助于交流的,她是地域内沟通的工具,普通话是跨地域沟通的工具。比如粤语人口有1亿多,遍布在世界各地华人区,用粤语也可以实现跨地域交流。其次,语言的核心功能是文化传承。我们保护濒危语言,目的是保护她所承载的文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松浦晃一郎说:“一种语言的消失导致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的消失。” 方言死掉了,很多民族艺术也会随之死掉。我们生活在现代人文主义的时代,就必须坚持文化的多样性原则。我们都认为应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么,怎么做呢?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拯救濒危的语言。人为保护是有效的,比如希伯来语,她在历史上是“死亡”语言,后在以色列政府的全面资助和推动下,得以复兴;再比如,新西兰拯救了毛利语。新西兰政府实行了一个“语言小巢”计划,在幼儿园中传授毛利语,从而拯救了毛利语。现在,拯救濒危语言已经是国际共识,需要的是各国拿出国家意志来切实地推动。

  

  方言教育从幼儿园抓起

  中国商报:方言复兴与作为国家政策的推广普通话是否矛盾?

  裴钰:一点也不矛盾,这两者会让我们的语言政策完整而又统一,既坚持了民族文化的传承,又有利于地域间的交流沟通。比如,香港特区政府统计,2006年广州话是香港家庭最常用的语言,大约91%的5岁以上的人口在家中以广州话交谈,大约40%的人口称以普通话为最常用的语言或能说这语言。这个“91%”体现了方言作为生活语言的属性;而“40%”这个数据体现了普通话作为交际语言的重要作用。在生活中使用方言,在交际中使用普通话。香港特区的例子说明两者并不矛盾。推广普通话,便于国内跨地域交流;热爱方言,就是热爱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从而推动大国的文化复兴。



  中国商报:您说保护方言的一个主要方向就是保护民族戏曲,我觉得有道理。可是,对于一个普通观众来说,难道为了看一场越剧,得先学习绍兴话?为了欣赏一出昆曲,先学苏州话?

  裴钰:方言艺术不能脱离地域来看待,你是从北方人的角度去看待越剧和昆曲的。汉文化是由各个地域文化组成的,我们讲传承民族文化,具体到每个人就是要求你首先传承好自己所在的地域文化。比如北京人,首先要传承好京韵大鼓、相声等等本地艺术。越剧和昆曲是地域性的艺术,能够做到其地域内部的有效传承就足够了。我们要尊重和接受这个事实。越剧不被北京人所能完全欣赏也没有关系,她能被当地人欣赏和传承就很好了。北京人听不懂越剧不可怕,可怕的是听不懂京韵大鼓。我们讲传承民族文化,绝不是要求广东人传承二人转,陕西人传承滑稽戏,北京人传承粤剧,上海人传承秦腔,而是鼓励各地域人们传承本地的民族艺术,只有这样,汉文化才会血脉传承下去。

http://www.chinadialect.com/info_view.asp?id=366

  中国商报:您提到“方言教育”,有没有具体、可操作的措施和建议?

  裴钰:第一,幼儿教育要贯彻多语原则,幼儿教师可以取消普通话二级甲等执业资格,取消幼儿师范的“普通话”门槛,要保证幼儿园中的母语环境。第二,我反对下面这些做法:1.组织学生办各式各样的语言评优活动;2.评选语言标兵和模范。语言不分优劣,使用语言也不分先进还是落后。第三,在各级的语文教育中,要坚决反对搞“品味歧视”,不要歧视方言,绝不能把方言看作是落伍的、没身份的、低级的。
http://www.chinadialect.com/info_view.asp?id=36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9 22:46:41 | 显示全部楼层
从现代人文视野看方言(母语)复兴

裴钰

来源:裴钰的人文悦读 http://blog.sina.com.cn/pyu2008



4月24日,《北京晚报》刊发了我的文章,“没有多样,就没有全球化”,这是我近期主张“语言教育的核心是文化传承”,普通话和方言要和谐并行。文章选取了我在北京商务印书馆涵分楼书店的演讲文字,我把这篇文章放在博客上,和网友分享。

前几天,我在博客上发出了《没有多样化,就没有全球化》这篇文章,这是我在北京商务图书馆涵芬楼书店的演讲稿的下半部分。今天,发出前半部分,刊发于4月18日的《北京晚报》上。谈方言的人很多,但是,从现代人文主义的角度,来看待方言,分析方言的人,目前还是不多,我希望我的努力,能够给今天的朋友们一个强有力的思想启发,热爱方言,推广好普通话,一起为伟大祖国的语言文字负责。



大家看到我题目中在方言的后面加了一个“母语”的概念,这和我以往的角度不同,把方言当作母语来理解,从母语文化角度分析方言在现代人文中的角色和定位。这是一个方法论上的革新,和我们以前认为方言是地方性的语言,或是一种乡土性的语言,是完全不一样的方法。

这张图片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母语日的宣传海报,大家可以看到世界各地是以族群和地域划分的,所以这里面很难以国家的概念说这是澳大利亚人,这是中国人。松浦晃一郎说,“让每个民族深刻认识到各自母语的重要意义,逐渐引起国际社会关注语言多样性和各种语言的根基问题”。

大家想想,我们现在中国的英语教育,以及汉语教育在各个民族自治区的分量越来越大,是好事,但是如果没有语言教育的多样性,不注重母语教育的话,很快你的语言教育会在外来的文化作用下瓦解。那么语言作为一种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也会拦腰斩断。



南京文化延续到清朝

我认为中国文化是多样性的地域文化,这和日本和韩国完全不一样,中国文化从宏观上讲是中国文化,从微观上讲是多个地域性的文化,造就的是不同的方言的承载。汉语从宏观上讲是我国的母语,而方言是各个地域的汉语。我们不认为汉语言在中国境内是完全单一的。在不同的地域文化中,他们的文化内涵不同,汉语言在不同地域文化中也是不同的。当然,大家都知道它的文化共性,现在要突出的是文化特性。

我们简单回顾一下,官话、国语和普通话的历史。官话古代讲“雅言”。我们认为的官话的概念是在一个大一统的王朝里面,推行的标准化语言。明代的官话,采用的口音标准是南京话。朱棣迁都北京后,明代才出现北京官话。

清代官话开始的时候还是南京官话,它和明朝一样还是在公务员和士人的圈子里通用,发生演变的是,雍正皇帝把北京官话作为国音,但清朝的时候南京文化的地位仍非常高,北京官话成为国音的是在1926年。这个时候,南京官话正式谢幕。举个例子,梁启超是南方人,北京官话说得不好,光绪皇帝听不懂。谭嗣同的北京官话说得好,结果受到了重用。梁启超发奋学习北京官话,很快就在北京的政坛活跃起来。我们今天的普通话是在1955年开始推广,普通话的概念是比较新的,而方言很多都是在千年以上。

再来看一看国语现状,我们的普通话叫“标准汉语”,当今时代并不是只有普通话作为唯一的标准汉语存在,在汉文化圈中,分为三种。一个是普通话,在大陆地区推广。现在还存在于中国的台湾地区的话语被称国语,在东南亚华人社区存在的汉语被称华语。

方言文化划分非常复杂。我认为有七大方言区:官话,包括华北官话、西北官话、西南官话和江淮官话,我们今天所说的北京话是华北官话的一个代表。第二个大的方言区是粤语;第三是闽语;第四是湘语;第五是赣语;还有客家话,最后一个是吴语,上海话就是吴语的代表。



秦始皇没搞“语同音”

再谈谈“语同音”,看一个问题不能光看未来,可能有的朋友说,我们要实现“语同音”,这是我们的目标!我们分析文化问题不能仅靠理想主义来推断,要看历史!我们这个民族没有一个口音划一的历史。到底这个概念从哪里来的?在《圣经》中出现了一个巴比伦塔的故事。在古老的时代,人们都说一样的语言,上帝一看,不可以这样,于是他把人类的语言打乱了,人类就无法团结。我们发现这个传说的概念从语言学,历史来看,这是唯一的最早的宗教化的一个语同音传说。我们看中国的史籍没有类似的传说,没有一个类似这种思想的主旨。

秦始皇没搞“语同音”,我们看秦始皇搞的那些东西,“书同文”、“钱同币”、“度同衡”、“车同轨”,秦始皇用这样的文化措施、经济措施,来巩固国家统一。不仅是秦始皇,汉、唐、元、明、清都没有搞“语同音”,都没有要求人们在生活中使用统一的口音,在民国的时候也没有搞过。所以,“语同音”不是历史的事实,从秦代到元代,汉语始终是多样性的发展,包括明清的时候,官话也是公务员和士人的交际语言,可以说是一种职业语言。“语同音”在中国的历史上是不存在的,也不是中国民族的传统。

到底什么样的语言文化会促进统一呢?首先,我把“有利于统一”的语言细分为四点:要能促进族群之间和睦相处;要能增强社会凝聚力;要能促进民间社会的活力;要能保障地域间的和谐相处。我引用一个联合国的相关公约,介绍给大家:源于所有公民的融入和参与的政策,这种政策必须确保文化特性的存在。



标准粤语有九个调

方言的窘境和危机体现在哪几个方面呢?一个是民族戏曲在全面的衰落,我们一直有个错觉,那就是地方戏曲的衰落,源于戏曲体制改革的问题。实际上还有一个方言的保护问题。你的曲艺人们听不懂,自然就会走向灭亡。第二,汉语拼音在基础教育中的普及;第三,幼儿园里的单语环境;还有一个就是语言歧视。

朋友们设想一下,如果方言教育跟不上,那么,昆曲就是一张DVD,现代人文主义不是要求你把文化保护成DVD、CD唱片。一个重要的保护方式是复兴方言教育,方言衰落失去的是戏曲的观众。保护方言的目的,在于保护我们的文化,一个主要的方向,就是保护民族戏曲,年轻人不喜欢民族戏曲,不是因为题材老旧。而是他们听不懂。我们今天讲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绝不是把民族戏曲都保留在光盘里、电脑里,而是要有自己的文化环境和文化市场。

昆曲都往DVD里推,往电脑里推。但是,昆曲在现实中的文化环境没有建立起来,市场机制自然也不会长久。某些人搞的演出,仅是演出而已,绝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我是富豪,花大钱听一次昆曲,体现我的身份和品位。这是花钱买身份,买地位,而不是在搞文化保护。如果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的保护,成了卖光盘、卖高价票、卖身份和财富的标签,这就是最大的失败。

为什么汉语拼音的普及对方言有一个很大的压制作用?汉语拼音有四个调,标准粤语有九个调,闽南话七声八调。很多地方要求公务员、教师的普通话必须达标,孩子们从幼儿园回到家里只说普通话,因为在幼儿园里没有方言的环境。

还有一个是歧视现象,什么说上海话是有文化,或是说上海话时没文化,这都是品位歧视,我们都要反对。方言是公民的权利,使用方言不是一件丢人的事情。在联合国相关的规定中,方言是人们文化的一种权利。每个人都应当能够用其选择的语言,特别是自己的母语来表达,来创作,这说明,戏曲和曲艺在今天的传播、在今天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语言教育的核心不是交流

  我们认为语言教育的核心功能不是交流而是文化传承,举例来说,世界语已经有100多年了,它的初衷是实现世界的“语同音”,交流第一。但现在世界语人口超不过2000人。世界语本想取代英语、汉语等,却失败了。

  只要地域文化存在,方言一定存在,普通话是一种交际性的语言,它不是一种文化的语言。普通话历史短暂,我们现代白话文的历史也很短暂。语言教育首要目的是把民族的文化特性传承下去,仅仅为了交流是低层次的。这里有几个详细的例证。走:古义是奔跑。普通话:步行;粤语中,走=奔跑。

  普通话:吃=粤语:食;普通话:喝=粤语:饮;普通话:是=粤语:系。

  粤语:佢(东晋南朝的用法);吴语:渠(东晋南朝的用法);普通话:他。

  我可以接受普通话教育,可以接受方言教育,作为受教育者,我们可以有选择的权利。学生们可以不做出选择,但当他们想要选择的时候,可以满足他们,满足他们的方言学习的要求。现在的普通话推广非常好!但是方言保护不足。方言是生活语言,普通话是交际语言。我一直在讲幼儿教育,没有涉及小学、中学和大学教育,因为普通话作为一种技能,学生需要它。但在幼儿园里,这就需要处理好普通话和方言的关系。

  从现代人文的角度来讲,你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不是为了现在而保护,而是为了孩子,为了下一代而保护。联合国有关的公约:“文化多样性是全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当从当代和子孙后代的利益考虑予以承认和肯定。”

  如果在幼儿教育中不压制,不排斥它的话,那么方言就会自然而然地发展。

  普通话和方言有什么区别。很简单,方言也有沟通的作用,第一是地域沟通;第二是情感的维系;第三是生活语言,我们在生活里使用方言,这是一个历史,也是现实的反映;第四,它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



  香港语言教育的“成功”

  我们讲汉语的语言,有两大块:普通话是交际语言,方言是文化传承+生活语言,两者合二为一,就是汉语语言。我们应当把普通话推广放在一个正确的位置上。2006年香港居民5岁以上人口的生活语言统计,91%的人说广州话。作为生活交流,9%的人用的是普通话、英语和其他的方言。交际语言的统计,我们会发现:使用普通话的是40%,其他60%,1997年回归之后,我们在香港推行的语言政策是无为而治的政策。香港是一个标准的普通话推广的典范,它正确推广了普通话,把普通话当作交际语言来对待,生活语言还是广州话。香港的例子说明,我们的方言教育,和普通话教育是可以保持平衡的状态,和谐并行的。注重母语保护,也能保障普通话的推广。

  普通话是可用的,方言是可爱的,我们爱语言,归根到底是爱它的地域文化,北京话对于我来讲是可爱的,我要在北京长期的发展,肯定要和北京文化和解,你不爱它怎么行?方言不是大熊猫,把方言保护成DVD、保护成光盘。这不是文化保护。对方言,必须要热爱,如果你不热爱,你会发现我们的文化、我们的心灵是没有“根”的。

  民族文化是多样性的文化,在北京,所以传承的自然是北京的地域文化,不可能传承南粤的文化。没有这些文化土壤,文化环境就不存在,也谈不上继承跨地域的文化。中国文化是一个概念上的,具体实践层面的,就是要传承你所在的地域文化。



  星巴克+老舍茶馆

  我还要说一个重要的话题,全球化和多样化。有人问我,方言教育是不是逆潮流?因为现在各地的沟通很紧密,中国正在实现一体化,这个多样化和全球化是不是矛盾的?

  没有多样性就没有全球化,全球化的概念是外来的文化要进入到本民族的地域之内。比如,我们在北京有话剧,甚至有小剧场演出,包括个别放原版的外国电影,这些外来的文化进入北京,我们有多样性的文化政策,打开了门,全球化才会进来。

  如果没有多样性就没有全球化,多样化是全球化的前提。我们强调全球化,因为全球化是现代人文主义的目标,如果北京没有西方文化的影响,你会发现北京是一个单一,一个苍白的地方。这个文化环境就不是现代的文化环境。现代人文讲究多语教育。现在仅仅是把英语引了进来,德语、日语、法语教育还远远不够。

  我们的社会文明的程度,不仅仅是体现在单语水平上,还要体现在多语的水平上。当然,现代人文的全球化,不是霸权化。传播汉语,是给其他国家的人提供汉语学习的权利,而不是用汉语来统一全世界。

  坚持多样化就是迎接全球化:文化的特性就是要迎接多语教育。方言教育搞不好,外语教育也肯定搞不好,因为这是在搞文化封闭和单语教育。

  多样化,当然不是一个城市有星巴克代表西方文化,老舍茶馆代表民族文化,这个城市就是国际化了。方言就是文化多样化的标志,我们判断一个地区的文化,不是按照明信片、照片上的样子,而是按照这个地区的文化系统来看。北京有北京文化的教育系统,也有各种民族艺术传播的空间,关键是,要从政策上来认可和保障多种民族艺术的传播、生存和发展,所以才说北京是一个国际化多样化的城市。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9 23: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没有生产力的方言就会被淘汰了。

我对本文对于明朝的官话是南京话表示怀疑。南京话虽然也属于官话的一种,但流行范围比较窄,还比不上西南官话流行广。从明清人写的小说来看,明朝的官话就是北方话。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9 23:16: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10 09:32:44 | 显示全部楼层
普通话是交际语言,方言是文化传承+生活语言.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11 13:47:34 | 显示全部楼层
老严转贴的这篇文章写得真是太好了,体现出现代中国人多元化的心声,只不过这个叫裴钰的作者是哪里人,在国家领导人那里说话有没有分量,就要打个问号了?要不然只是将这篇文章在网上贴来贴去收效似乎不大,改天有哪位网友老大将此文打印出来放在小胡和老温办公桌上就好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12 22:36:35 | 显示全部楼层
普通话更有生产力!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13 07:48:37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普通话像白米粽,我不会放棄我喜愛的客家豬肉冬菇粽,也不会因為有了客家粽就不去嘗嘗其他風味的粽子。請繼續研究生產更好吃的粽子

[ 本帖最后由 文武氏 于 2009-6-13 22:13 编辑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13 20:00:5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真正惠州人 于 2009-6-12 22:36 发表
普通话更有生产力!

好啊,祝你们惠城“本地人”的语言早日变为”更有生产力”。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28 02: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 ansai 的帖子

他们做梦都想成为中国的第9大汉族方言系!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28 17:20:19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80后一代能够在这方面觉醒。。。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28 17:21:06 | 显示全部楼层
时间不等人。。。

如果再不改变,各种方言就会很快消失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4-29 01:02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