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46|回复: 2

惊蛰随想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3-18 12:39: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刘俊合



  今日惊蛰,东莞地方数月未下大雨,中午普降甘霖,并伴今春首次雷声。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惊蛰之日桃始华,又五日仓庚鸣,又五日鹰化为鸠,蛰,藏也。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中国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描述已是桃花红、李花白,黄莺鸣叫、燕飞来的时节,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春耕。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候,此时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
  每年3月4日~7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中国各地春雷始鸣的时间早迟各不相同,就多年平均而言,云南南部在每年1月底前后即可闻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却在每年的4月下旬。“惊蛰始雷”的说法则与沿江江南地区的气候规律相吻合。
  “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时节正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气温回升,雨水增多。唐诗有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农谚也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

惊蛰的民间习俗:


   每年惊蛰这天,在广东和香港,民间习俗有祭白虎及打小人的仪式。

  

祭白虎化解是非

   中国的民间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这天出来觅食,开口噬人,犯之则在这年之内,常遭邪恶小人对你兴波作浪,阻挠你的前程发展,引致百般不顺。大家为了自保,便在惊蛰那天祭白虎。所谓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纸老虎一般为黄色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拜祭时,需以肥猪血喂之,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继而以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

“打小人”驱赶霉运

   惊蛰象征二月份的开始,会平地一声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所以每年惊蛰那天便会出现一个有趣的场景:妇人一边用木拖鞋拍打纸公仔,一边口中念念有词地念:“打你个小人头,打到你有气冇(无)定抖,打到你食亲野都呕”的打小人咒语。

抒发内心不忿:

   很多人都将“打小人”神化,其实此纯粹是民间习俗而已,打小人的用意在于透过拍打代表对头人的纸公仔,驱赶身边的小人瘟神,宣泄内心的不满,大部分人去打小人,一般目的是求新一年事事如意,冇(无)小人搞搞震(纠缠),而被“打”的对象,主要是二奶以及工作上的“金手指”。打小人的目的,就是要希望他们知难而退及抒发个人内心的不忿。

有关惊蛰的诗词:


  观田家

(唐)韦应物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廪物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作者简介: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一说卒于贞元九年(793)。


  义雀行和朱评事


  (唐)贾岛




  玄鸟雄雌俱,春雷惊蛰余。
  口衔黄河泥,空即翔天隅。
  一夕皆莫归,哓哓遗众雏。
  双雀抱仁义,哺食劳劬劬。
  雏既逦迤飞,云间声相呼。
  燕雀虽微类,感愧诚不殊。
  禽贤难自彰,幸得主人书。


  作者简介:贾岛(779~843),唐代诗人。汉族。字浪先(亦作阆仙)。范阳(今北京附近)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元和五年(810)冬,至长安,见张籍。次年春,至洛阳,始谒韩愈,以诗深得赏识。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


   今天惊蛰,伴随着第一声春雷,春天来了,我们也要褪掉一年的辛苦了。我为自己准备了三部分的内容:
  觉醒——觉醒自已的心灵(思想);
  改变——改变自己的身体(肚腩);
  新生——新生自已的面貌(精神);


  从心到身,做更好的自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18 13: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惊蛰那天,蛙声不断,小时候听奶奶说,那是蛤蟆在开会!真的!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18 16:36:19 | 显示全部楼层
新中国似乎在复古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5-7 00:08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