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583|回复: 2

泉州土楼:无人问津,沉默寡闻(转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20 09:42: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土楼风雨 沉默回忆
http://www.qzwb.com2008-11-20 00:00:00 星期四

来源: 东南早报版别版
提要
   闽西北的土楼群,近年来大受游客追捧,变得热闹起来;和它们相比,泉州土楼少有外人问津,依旧保持着沉默寡言的性格。当早报记者叩开它们陈旧的木门,却发现每座楼里都藏着很多尘封的记忆。
    如今,在土楼里住了一辈子的老人,用回忆重现往日的炊烟,而孩童们还在天井、回廊中玩耍、游戏,在成长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品味祖辈的记忆刻度。

□早报记者潘登陈明华
    黄艺芬吴丽娇文/图
    2008年7月7日,46座福建土楼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当大家在为闽西北土楼终于“修成正果”而欢欣雀跃之时,隐身于泉州腹地的数十座土楼却正在沉默中逐步走向消亡。
    泉州土楼多分布于南安、安溪、永春、德化,其中安溪最多,有20多座。泉州的土楼虽然与闽西土楼功能相似,也可以防火、防盗匪,但多是方形,且规模不如闽西土楼那般大;闽西土楼中间空地部分比较多,用于住民活动,而闽南土楼内部多是包含具有闽南风格的古大厝,空地比较少,但安溪的护宗堡(大部分已经坍塌)和德化的大兴堡(部分坍塌)则与闽西土楼相近,规模较大,且空地较多。
    行走在泉州土楼间,喜忧参半,这些古老的建筑身影,或高耸雄伟,或精华内敛,或沿路而建,或隐身山林,或完好,或破败,它们默默地把时光的沧桑、人间的悲欢刻录在自己伛偻的身腰上。

南安聚奎楼:
    挖金银棺,轿夫建楼

一道门隔开两重天地,门外钢筋混凝土楼房在热辣阳光下焦躁难耐,穿行门洞,步回往昔。木楼、回廊或有破损,一条黄犬懒散地趴在门侧回廊,五只白鸭圈在天井的竹篱笆内;阳光越过高墙,斜斜地扫过宽阔的天井;天井一角,古井水清澈冷冽,垂手可及。
    聚奎楼俗称朵桥土楼,位于南安市金淘镇朵桥村,是明末清初金淘傅氏祖先所建,占地面积1016平方米,共3层,高十多米,每层走廊相连,各有20间房屋。一、二层外墙用长条石砌成,内墙夯筑三合土,厚达2.3米;三层采用三合土打墙厚度缩小为0.4米,此层四面各开窗7个,整幢土楼也只有这28个窗子。
    以前兴建这座土楼的楼主是傅方升、傅方进兄弟,据说他们原来都是轿夫,日子过得十分清苦。一天,村里的大户人家扩建厝宅,叫兄弟俩去帮忙,挖地基时掘到两口棺材,户主交代他们晚上抬到山上另埋。在抬棺木的时候,兄弟俩感觉特别沉重,便壮着胆把棺木打开,发现一口棺木里装着金子,另一口装着银子。
    发了财后,兄弟俩继续干着苦力活儿,半年后才开始着手筹建房屋的事。在购置原材料时,那些杉行老板、瓦窑头家都不相信他们能盖得起房子,跟这两位穷兄弟打赌。傅氏兄弟凭借雄厚的财力赌赢了,用最少的钱购买到了价廉质好的石料、杉木等原材料。材料备足了,兄弟俩思来想去,最后决定建一座“轿形”的房屋,好让子孙后代记住老祖宗出身是轿夫,富贵不忘本。
    傅氏先祖选择朵桥“莲花”佳穴建楼修厝,并在“莲花心”掘可养育600人的深井。其家受高楼庇护、甘泉滋养繁衍不息,数百年间,建聚奎楼的傅家兄弟繁衍的后人达到3000多人。
    聚奎楼建成后,傅氏两兄弟长期和睦相处,直到子孙有了100多个,才各自分家。要建这样一个大的土楼,可真是不容易,聚奎楼的修建历程长达10年,共耗资纹银3700两,仅聚奎楼就有60个房间。1939年,聚奎楼重修,多修建了一个楼梯,房间也多一间,现在就有61间。2005年,聚奎楼被列入省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解放初期,土楼曾驻扎解放军,继为金淘区公所借用后成为诗山、金淘、码头三区农民缴交公粮的仓库,还作为金淘供销社编制草席的工场和仓库。
    目前,聚奎楼里面只有一户人家居住,右边的房间改为朵桥村文化室和老年人活动中心,一般活动时间为中午。左边是管理土楼的人家所住的房间,并且开了间小卖部。土楼经过近四百年的风雨洗礼依然完好无损,这要归功于傅氏的历代子孙的精心护理。
    虽然,时下聚奎楼保存尚算完整,但内部结构已有破损。其两翼两座大厝更是长年关闭,这是土木结构房屋的大忌。

▲聚奎楼上下楼层精心构制

荨聚奎楼二楼的环形走廊

茛聚奎楼一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0 09:44:27 | 显示全部楼层
   
安溪映宝楼:记忆茶商往事



http://www.qzwb.com  2008-11-20 00:00:00 星期四  来源:  东南早报版别版

  
    映宝楼位于安溪县西坪镇平原村,虽然称为“平原”,但这个“平原”藏身于崇山峻岭之中,鲜有平整之地。

    这座建于雍正8年的土楼在风雨中伫立了三百年,位居高山。映宝楼外观尚完整,占地虽达十余亩,但土楼英华内敛,丝毫不显张扬。走进土楼,仅有一桌一椅依着被烟熏黑了的墙而设,看土楼落魄,不禁愁绪萌生,就好像戴望舒在雨巷逢不到像丁香一样的姑娘般惆怅。近几年,住在映宝楼的王氏子孙陆续外迁,时下,仅有王火星老人舍不得离开,独守偌大土堡。虽然老人的子孙都已成家、建有新房,但从出生到现在就没离开映宝楼的老人对这儿有一份独特的感情,不忍舍弃。

    土堡原有三门、三木梯,可供进出、上下楼,如今,木门和两侧木梯都已经破损,只能从正门后的大梯才能上下。缘梯而上,木制回廊被沉重的脚步踩得吱吱作响,似乎随时都可能散架,木制门窗也已失去往日的“容光焕发”,腐朽、破裂的痕迹清晰可见。但就在这腐朽之间,映宝楼述说着往昔的繁华。

    安溪县文管办副主任黄炯然先生介绍说,雍正8年,平原村有个人叫王省,平日以养鸭为生,生活俭朴。在一个寒风凛冽的晚上,王省在要送鸭蛋给父母的途中,不慎摔跤,昏迷不醒。迷糊中,听到一位白发老人对他说:“王省啊王省,你不要只守着鸭子,要放开眼界,出去学做生意。”醒来时,方知是南柯一梦。后来,经过悉心学习,王省做起了茶生意,事业可谓蒸蒸日上,赚了钱后,王省便建了这座土楼。

    王省当年转行,来自梦中奇遇,这个有点近乎传说,但映宝楼来自王省经商茶叶的痕迹却保留了下来:王家族谱记载,映宝楼前后修建了三次,前两次均遭火灾,第三次方成。土楼建成后,一、二楼供生活起居用,三楼则是制茶的场所,如今在三楼墙角,许多制茶用的圆洞依然存在,其长度刚好是跟土楼厚墙相吻合。

    从王省建映宝楼到现在,王氏家族已繁衍了十余代,多是延续祖先的老本行——以茶为生。

    映宝楼除基层一米为毛石垒筑外,四丈余高的四墙均以黄土夯成。正拱大门用花岗岩石砌就,门额“映宝楼”三个大字楷书阴刻。拱顶上方约三米,设一木窗,可俯瞰全村近舍远路。东西两侧,各开一门,分别为“映月”、“思北”。后墙则全封闭,窗牖均无。映宝楼为嵌山式四进构造,功用本在住家、防御,故左右墙惟第四进最高层挨瓦檐下方辟几扇小窗。内墙回廊则全嵌以木板,广设窗棂,以多通风采光。映宝楼楼高3层,计72间,正厅面阔,进深各3间,院中原本有亭、有井。土楼门前有一半月塘,塘岸原有旗杆夹两对。

    院中的亭子扛不住风雨冲刷,已然倒塌,那口滋养土楼住民的井,也因为鸡鸭掉下去淹死而被填埋。空荡荡的院落中,只剩一轮石磨独自回忆着往昔的时光。

    天色渐暗,天空中飘起了细雨,紧接着豆大的雨点纷纷落下,形成了一道道雨帘。在大雨中,土楼显得有些摇曳。这时,聚集在此的人不禁摇头感慨,“映宝楼以前是有三层楼的,就是因为风吹日晒,尤其是台风的破坏,大门前面的三楼已经坍塌了。每逢台风袭来,瓦片经常掉在地上。”王火星等人还告诉记者,以前有局部翻修,但毕竟资金有限,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眼睁睁看着它遭受“伤害。

   

映宝楼前一潭清水令老楼保持生命力。

   

襋院里的石磨还能使用。

   

映宝楼犹如世外桃源中的一座古堡。

   

襌当年用来制茶的土灶。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27 21:29:28 | 显示全部楼层
土楼不只客家有,只要是靠山吃山的,建筑、饮食等方面都大同小异。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4-24 01:58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