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642|回复: 0

[讨论] 土地革命时期的客家妇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8-17 02:26: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本文比较全面的探讨了土地革命时期闲粤赣苏区的客家妇女生活.认为在中央苏区进行革命斗争的岁月,广大群众经常处在紧张,热情,允奋当中,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而客家妇女生活的变化尤其巨大.她们或亲上战场,或在后方大搞生产,节衣缩食支援前方;她们移风易俗,在婚胡自主,文化教育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她们创造和编演革命文艺,也尽情享受革命文艺,在物质上,精神上,在家庭内和社会上,生活都换了个样.她们的生活是艰苦的,为革命为社会的付出是巨大的,但她们的内心世界是空前充实的.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建立的以瑞金为中心的苏维埃割据政权,史称中央苏区,辖区主要包括赣南,闽西北,闽西南的客家核心地区和边缘地区,另外,粤东,闽南,赣中和湘东南的部分地区也曾建立苏维埃政权.这些地区百分之八九十是纯客家地区,还有百分之一二十是
非纯客家住区,或者说是客家边缘地区.中央苏区的革命政策和革命运动与客家人的生存状态及文化传统相结合,使赣南,闽西的客家妇女生活开启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一,妇女的生存状态与苏区政府的有关政策
赣南,闽西,粤东和湘东南都是大山区,环境闭塞,交通不便,长期以来,经济社会的发展一直比较落后.封建政治权力,包括封建意识形态对这一地区的控制是相对薄弱的,但客家的文化传统却得到很完整的传承和延续.对于客家妇女来说,这种文化传统的主要内容是畸形发展的重男轻女习俗,妇女繁重而全方位的劳动负担,童养媳,等郎妹等不幸的婚姻形式和婚姻生活,强盛宗族势力对于个体生命欲求的全面压制,以及由此激发出来的发自生命本能的强烈反抗精神.这样的生存状态,自宋元以来延续到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没有多少改善,反而具有不断强化的趋势.我们从一些过来人的回忆,不难获得相当生动而深刻的感知.像邓六金,钟月林,李桂英,危秀英,康克清,李贞,李坚贞①等著名的红军女英雄,都是客家妹子,都有当过童养媳的共同的苦难经历,都在幼年时期就饱尝了苦难生活的酸甜苦辣,从她们身上可以看出,客家地区苦,而当童养媳的客家妹子尤其苦上加苦.像她们这样泡在苦水中的童养媳,在当时的客家地区是十分普遍的,其数何止千千万万.共产党在赣南,闽西发动革命,特别注意调动妇女的积极性,针对妇女的生存状况和迫切要求,制定政策,进行宣传鼓动.当时的各项政策,在经济上提出妇女要与男子同等分田,在政治上妇女有参加各种组织的权利,在文化上要有同等受教育的权利,在社会生活上,提出了废除童养媳,提倡男女平等,反对家庭专制等方针和口号.罗苏文的一项研究为我们再现了苏区时期赣东南妇女政策和青年组织进行妇女工作的原貌:
在江西苏区妇女运动初期,对妇女特殊要求的关注既是中共妇女工作的方针之一,也在社土地革命时期闽粤赣苏区的客家妇女生活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1930年7月,赣西南青年提出的涉及青年妇女切身利益的要求主要有:
政治上:妇女有参加苏维埃之权,青年妇女言论行动自由;打破一切栓桔妇女的旧礼教,废除买卖和包办婚姻;禁止虐待童养媳,反对翁姑丈夫无理打骂妇女.经济上:男女平等分配土地;男女工资待遇一律平等,改善劳动妇女生活;女工产前产后有3个月休息,工资照给.文化上:男女有受同等教育之权利.这些要求针对妇女没有政治地位,没有人身自由的现状,集中为3点,即参政权,婚姻自主权和男女平等分配土地.但3项要点中首先引起妇女兴趣的似乎是婚姻自主权和改善妇女的家庭地位.是年9月,中共赣西南东路行动委员会为东路第一次妇代会的召开提出的宣传口号有:"争取妇女的特殊要求!妇女只有参加整个革命才能得到彻底的解放!实行离婚结婚绝对自由!"是年10月,赣西南妇女工作报告中也提到:"妇女的要求1)参加苏维埃及各革命团体与男子同样分配土地;(2)经济独立;(3)禁止童养媳;(4)废除家长制;(5)尤以教育,婚姻,改善生活更为迫切."②
正如这份研究所指出的,对于妇女特殊要求的关注是中共妇女工作的方针之一,类似的方针政策和妇女工作的实际情况,在中央苏区的其他地方,乃至中央苏区之外的各个革命根据地都可以见到.这些方针的提出和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极大地调动了妇女的积极性,使各革命根据地的妇女掀起了参加革命,支持革命的热潮.我们知道,客家妇女向来就富有反抗精神,在抗元斗争和太平天国运动中曾有惊天地泣鬼神的表现.她们的胆略和硬骨头精神正是来自苦难生活的磨练,来自对非人生活的强烈反抗.在苏区时期,客家妹子因苦难而孕育的反抗精神依旧,与前辈不同的是,她们有了革命理论的指导和革命政党的领导,所以她们的斗争舞台更广阔,斗争方向更明确,因而在中央苏区时期,客家妇女的表现更为卓杰,在参军,支前,生产,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展示了自己的心胸,才能,魄力,刚毅性格,献身精神,她们为我们留下了一幅波澜壮阔,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

二,参加革命队伍和参军作战
苏区时期妇女对革命的态度,可以区别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苦大仇深,冒险精神强的年轻妇女,革命宣传和革命形势的蓬勃发展,点燃了她们心中的熊熊烈火,她们带着期待和憧憬,奋不顾身地投入革命洪流中.另一种是虽未直接参加革命,但是欢迎革命,接受革命政权的领导,在后方为革命做出种种贡献.当时参加革命的形式主要有参军和参加共产党领导的各种组织活动等等.我们不妨先看看苏区当事人的回忆与革命史研究者的描述:
"武阳游击队由武阳区,下州区两支游击队合并而成……有男女队员一百余人."01929年农历五月二十三日,(瑞金工会委员长)杨荣才被处决,"临刑前,杨荣才设法给妻子罗年秀婆转去一封信,勉励她不要悲伤,要继承遗志,奋起革命.罗年秀婆从此走出家庭,投身革命,并改名为罗志才,立志要继承杨荣才的遗志,革命到底."④"在宁冈县,未曾裹脚的女雇农数以千计.作为劳动一年的报酬,地主仅付给她们一点点稻谷和四五块银元.而且有些人本身就是奴隶,被地主买去干农活或者家务.这些女雇农都参加了雇农联合会,并且在其中占了优势.组织赤卫队的时候,她们中的许多人也踊跃报名.她们说:'看—我们是大脚,从来没有裹过的大脚.我们可以象男人那样行走和工作,我们象男人一样强壮.给我们枪吧!'于是,宁冈的赤卫队成了一支男女混编队,武装男女都在自己的手臂上套着红袖标."⑤以上材料,说明了在苏区,妇女大批参加游击队,赤卫队是常见的事.在前面提到的红军女英雄传中,还可以见到客家妹子参加红军或参加革命队伍的一个个活生生的事例:

康克清,是在1925--1926年大革命期间,接受了革命的宣传鼓动,首先参加了妇委会的工
作,把辫子也剪掉了,到1927年,在井冈山上红军的影响下,她的家乡成立了有上千人参加的赤
卫队,康克清也参加了赤卫队,还参加了共青团,最后跟着红军向井冈山开拔.在她家乡一带与
她一起参加红军的苦妹子有7人.1932年,江西瑞金成立了一支200人左右的女子义勇队,成员
大都是来自江西,福建一带的农村妇女.其中不少是革命战士家属,她们一个比一个坚强,勇敢.
康克清担任这支义勇队的队长,指挥了多次战斗,成长为红军的著名女指挥员.
李坚贞,她受到澎湃的启发教育后,先是参加了农民协会,从事宣传和组织农会工作,大革命
失败后,她于1927年6月参加了共产党,并立即参加了中共东江特委和丰顺县委领导的农民武
装暴动,随后,她和农民武装一起在当地开展游击战.再后来,先后担任了闽西汀东县县委书记
和长汀县县委书记,最后成长为高级革命领导干部.
钟月林,也是先参加妇女会,然后参加共青团,被团中央的冯文斌选中,成了职业革命者,再
到瑞金中央妇女部工作,并参加了长征.
邓六金,是因为1929年5月,毛泽东,朱德,陈毅等率领的红四军来到了闽西,邓六金的家乡
也来了很多红军,她从儿童团站岗放哨做起,开始了革命生涯.
李桂英,1929年初春,寻邹城里来了红军,李桂英赶到城里,认识了红军司令朱德,从此就跟
随着红军,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932年,这位年仅21岁的女红军被任命为会昌县麻州区委书记
和扩大红军突击队长.
危秀英,1930年10月的一天,中国工农红军来到了危秀英所在的村子里.她早就听说,朱毛
的红军是救穷人的,于是就偷偷从家里跑了出来,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
李贞,1929年春天,浏阳县成立了工会,农会和妇女解放协会等革命群众组织,刚满19岁的
李贞,从姐姐那儿听到了革命的名词,剪掉了辫子,参加了妇女协会.不久,担任了区妇女协会委
员,接着参加了共产党,在大革命失败后,受党的委托,回到自己的家乡担任党支部书记,组织了
"浏东游击队",与敌人展开了血与火的战斗.
以上是名留青史的红军女英雄参加革命队伍的实例,具有相当的典型性,另有大量名气没有
那么大,甚至默默无闻的客家妹子参加革命的事例,更能代表广大客家妇女参加革命的一般情
形,下面仅举郭治妈,李美群为例.
郭治妈,又名田治妈,福建省永定县龙潭田治人.1894年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家境
贫穷,在永定结婚生子不久,丈夫病逝,靠挑担勉强维持生活.后来嫁给南靖下科岭村的贫苦农
民邓朝煌.1934年2月,与丈夫双双参加了红军的工作,并秘密入党,担任了下科岭村妇女会主
席,积极开展革命宣传,还把思想进步的妇女组织起来,为红军缝米袋,做草鞋,送信,送粮,照顾
伤病员,使红军打了一个又一个胜仗.1936年9月6日,郭治妈被民团捕获,强迫她带路找红军.
但她始终守口如瓶,机智地跟敌人周旋,使敌人无法找到红军.最后团兵施展灭绝人性的手段,
把她的乳房割下,并在伤口处撒上盐巴,郭治妈仍咬紧牙关,怒视团兵,一言不发,团兵见无计可
施了,就开枪把她杀害⑥.
李美群烈士曾任兴国县委妇委书记,"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时,她在家乡兴国坝南村生下
一个女婴,组织上要她迅速归队,她毅然忍痛将女婴托付给别人,跨上战马归队.后来她在苏区
坚持游击战争时被捕,被敌人百般折磨,宁死不屈."⑦
三,生产热潮和支前支红运动
当然,更大部分的客家妇女并没有到部队去,她们只是留在家中,参加共产党组织发动的各
种活动,承担男人走后的生产任务,并以各种可能的方式支援红军.看下面的记述,可以了解当
时客家妇女在苏区支援红军的方方面面:
在瑞金,"广大妇女在支援红军作战和长征突围中,作出了巨大的成绩.她们除了积极宣传
参军外,还踊跃开展优抚工作,帮助红军家属种田,挑水,帮助红军战士洗衣,缝补,做草鞋,组织
担架队,护理伤病员等.与此同时,妇女同志发起了剪发运动,将头发上的装饰品和一些金银器
变卖或捐赠给红军以作军费.县苏政府同时还加紧向地主富农没收征罚,筹集款项.1934年9
月初,中央各机关发出号召,要求在10月10日前,筹集20万双草鞋慰劳红军,并规定在9月15
日以前要完成10万双.做草鞋慰劳红军,是苏区妇女的优良传统,她们为不使一个红军战士赤
足作战,捶草搓绳,日夜赶做,一双双宽大结实的草鞋,源源不断地送到红军手中,瑞金妇女超额
完成了编织草鞋的任务,达一万五千双.……国民党当局占领瑞金后,'清剿'了每家每户.人民
群众冒着生命危险,认红军战士为'丈夫'或儿子,使他们脱离险境."⑧(瑞金)"云集区坪山乡曾
来英,谢来发娣和谢玉英三位妇女,积极主动动员自己的丈夫当红军,还亲自送到区苏维埃来报
各 …,一时间很多地方出现了'父送子,妻送郎,母亲送儿上战场'的动人场面."⑨在宁冈,"红
军开进之前一个星期,就有三千名妇女坚决要求组织起来.……为她们建立了一个普遍性的妇
女组织—妇女联合会.她们在改善妇女劳动者的境遇并使之摆脱旧的习惯与传统方面,迈出
了第一步.',⑩
参加妇女协会或妇女联合会,根据战争的需要和党组织的指示,完成各种支前和优抚红军家
属的工作,比如筹款,筹粮,送草鞋,护理红军伤病员,帮助红军家属种田,发动亲人参军等等,是
苏区客家妇女的经常性任务.而搞好生产,则是苏区妇女面临的最大课题.
客家妇女本来就负担着种地种菜的大部分劳动,不过,像犁耙这类技术性强的重活,还是要
靠男子,平时妇女是不能胜任的.但在苏区,青壮男子大部分都上战场了,留在后方的基本上是
老弱和妇女,发动妇女承担大田包括犁耙在内的生产任务,就成了苏区f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以
瑞金县为例:
"全县动员了四万三千多名妇女参加生产,占青壮年妇女百分之八十,其中小脚女人占百分
之五十".为了帮助妇女学习掌握主要农活,有更多的时间参加生产劳动,全县各区,乡普遍成立
了"教育生产委员会"和"托儿所"."教育生产委员会"在各村设主任一人(系该委员会委员之
一),下设各组,每组内由一男子充当教员兼组长,负责教会本组妇女犁,耙等技术,并请有经验的
老农当她们的老师.全县各区中以武阳,下洲二区妇女参加生产最为积极热烈.她们从未做过
犁耙工夫,一切从头学起,武阳区有500多名,下洲有300多名妇女在很短时间内学会了犁耙工
夫.为进一步推动妇女参加农业生产,县委,县苏在武阳召开了全县妇女参加生产积极分子现场
会,各区,乡,村突破规定名额,积极选送代表参加,共有300多名妇女骨干到会.现场会检查了
武阳区妇女参加农业生产情况,并请该区妇女为大会作了实地耕作表演.代表们看后赞许不已,
说:"武阳妇女真正解放了."会议结束后,各区开展了学习武阳妇女和互相约定对手的春耕运动
竞赛活动,掀起了春耕运动的高潮.素无劳动习惯的城区街道妇女也打破了"有意嫁进街,芋头
莫削水莫挑"的陈规陋习,1400多名妇女下田上山参加了生产."田野一片沸腾,大脚女人犁田
耙地,小脚女人铲田埂,做田坳,儿童撒粪,老头子放水,鬓发斑白的老奶奶看秧苗.前田时,大脚
女人插秧,小脚女人拔秧,儿童送秧,老头子看秧行."她们在生产劳动中,碰到了许多困难,但她
们都以坚强的意志一一克服了.比如小脚女人脚尖小,一下水田站立不稳,而且越踩越深,上田
坳都要别人拉,特别是拔秧时,一个地方站久了,则越陷越深,她们就坐在凳子上拔秧,确实很辛
苦,但她们在精神上却异常快乐,边做边唱"妇女歌","剪发歌",清脆燎亮的歌声此起彼落,越干
越有劲.在广大群众的努力下,全县普遍做到三犁三耙,田平如镜,泥烂如浆,田埂如绳,土坳无
草,提早10天完成了春耕任务.实践证明,妇女参加农业生产,既是妇女自身解放的迫切需要,
也是苏区发展农业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据(斗争》第十四期记载:"武阳区妇女三天内开成
一个可以灌溉二千担谷田的大塘,以及下洲区三十余天修好四十余条圳"0.
在革命的年代,妇女解放的热潮波澜壮阔,妇女身上激发出来的自信心,自豪感和创造力无
穷无尽,平时视为难题的事,在革命的高潮中都迎刃而解了.像瑞金县武阳区的妇女那样,敢想
敢干,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有500多名妇女学会了犁耙功夫,其他各区的妇女,在武阳区妇女英雄
事迹的感召下,也都迎头赶上,在欢乐的歌声中,在你追我赶的热烈气氛下,三犁三耙,深耕细作,
高质量地提早10天完成了春耕任务,创造了妇女史上的奇迹,为苏区妇女解放运动谱写了光辉
的篇章.
其他县市的情况也是如此.例如兴国县,当时,"兴国妇女响应苏维埃政府的号召,以吃苦耐
劳的精神,冲破'女子不下田'的封建习俗,在老农的帮助下,学习犁耙技术,走上了农业生产第一
线.著名的长冈乡代耕队长李玉英,带领130多个妇女,仅20余天便学会了犁田耙田.兴国县
委,县苏维埃政府抓住这个先进典型在全县推广,展开热烈的劳动竞赛,掀起了妇女参加农业生
产的热潮.据1934年的统计,兴国全县学会犁耙的妇女1月份有336人,到3月份发展到1900
人,妇女成为春耕生产中的生力军..
四,文化教育
发展教育,普及文化,是苏区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中央苏维埃政府还是各级苏维埃
政权,对于妇女的教育和文化普及工作都给予高度的重视,并采取了许多有效的措施.1932年5
月通过的《江西省第一次工农兵苏维埃大会文化教育工作决议》,对于妇女教育的问题,作了如下
的规定:省政府继续开办列宁师范,其教学方法是"尽可能开办训练班","或采取男女巡视教授";
"各级政府努力恢复列宁小学和创办列宁小学,凡满六岁至十六岁的男女儿童实行强迫教育";
"对于青年女工农妇,应使与男子受同等的文化教育,对于成年妇女也要设法劝其入俱乐部夜学
及识字运动..
这一决议经中央执行委员会于1932年6月3日批准,因而成为指导全苏区文化教育工作的
方针政策,中央苏区所辖各地区都要参照执行.其中模范执行决议者如兴国县,各区,乡苏维埃
政府都专设文化委员会,负责管理文化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其文化工作的中心是扫除文
盲,普及文化知识.领导扫盲运动的机关为乡村的"识字运动委员会",全县共有130个乡识字运
动总会,561个村识字运动分会.扫盲的方式是办平民夜校,识字班,写识字牌等.平民夜校的
对象是成年男女,每村一所,全县有1542所,学生15740人……参加夜学的男女占全村的1/30
识字班(或组)的对象是一些孩子多,家务重,年龄大的文盲,依住地,生活方便程度,少则3人,多
则10人编为一班(组),随时,随地都可施教.形成了一种"老公教老婆,儿子教父亲,秘书教主
席,识字的教不识字的,识字多的教识字少的"的社会风尚⑧.
从当时扫盲工作的实际成绩来看,妇女的热情很高,在夜校学习的人数大大多于男子.兴国
县革命历史纪念馆提供的一份统计资料表明,苏区时兴国全县的识字组织有"3287个小组,组员
22519人,男占百分之四十,女占百分之六十.……夜校学生总数,为15740人,男生占百分之三
一,女生占百分之六九."
在国民教育方面,当时兴国"全县学龄儿童总数,为20969人,内男生12076人,女生8893人.
全县列小学生12806人,内男生8825人,女生3981人.全县失学学龄儿童8163人,内男生3251
人,女生4912人."表明在正规的儿童教育方面,还存在重男轻女的现象.由此更凸现了发动妇
女接受扫盲教育的显著成绩.所以兴国苏维埃政府在总结教育工作的特点时写道:"参加教育工
作的青年妇女,占百分之六十以上,妇女从文盲中初得到解放,特别积极. 一"⑩
上杭县的才溪乡也是苏区文化教育的模范乡,在1932年9月17日通过的(上杭才溪区第二
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决议案)中关于"加紧文化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各乡文委会要经常召集
会议,讨论文化进行工作.……特别要注意宣传青年妇女入校读书."⑧在实际工作中,不但是才
溪乡,整个上杭县都认真贯彻执行了1929年10月初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上对文化教育建
设提出的7项议案,特别重视设立夜校,识字班,吸收16-45岁的青壮年,特别是妇女参加学
习..
长汀县是旧汀州府的府治所在地,向来是闽西客家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苏区时
期仍是闽西的政治,文化中心地,其文化教育工作自有一番繁盛气象,妇女读书识字和各种职业
培训也走在一般县份前列.据回忆,苏区时期长汀县"在群众中广泛开展办夜校,识字组,工人业
余补习学校,俱乐部等形式,大力进行扫除文盲的社会教育.村村设夜校,入学的成人比小学生
还多,特别是妇女占75%以上.从1931年到1932年,长汀县还先后举办了闽西彭杨军事政治学
校第三分校,中央红色护士学校,中央红色医务学校,无线电学校等,为红军培养各类专业人
才."⑩那时候,在苏区的广大山区,入夜之后,在田头地尾,锅头灶尾忙了一整天的婶娘,大嫂们,
提着马灯,或点着松明火把,从四面八方集中到夜校里来,夜空中打破了往日的沉静,传来一阵阵
晰呀学读的声音,那真是旷古未有的新景观.
五,革命山歌和戏剧
苏区文化生活上另一道绚丽的景观,是革命山歌和蓝衫剧团等文艺团体的演出.客家人好
唱山歌,客家妇女尤其是山歌不可或缺的角色.山歌是客家人压抑不住的生命之火的闪耀,是客
家人对情爱等人的内在欲望热烈而不懈的追求.正如论者指出的,"闽西歌谣(笔者按:赣南,粤
东亦如此)一贯的传统就在于乡民原始的生命力紧紧拥抱生活本身的过程,并由此迸发出对生活
的爱和憎,对人生欲望的追求"⑩在以往,客家山歌的中心主题是爱情,当爱情得不到满足时,就
会发出愤怒的抗争之声,象(脚尖一踢见阎王》,(郎拖斧头妹拖刀》,(杀头好比风吹帽)一类山歌,
都是把情爱的追求视为对生命本质的追求,大胆地否定了正统的封建婚恋观.此类歌谣在闽西,
赣南和粤东山歌中占有很大的比例.
从形式上说,适应内容上任由生命力奔泻而出,冲决宗法罗网,奔放不羁的精神,传统客家山
歌相应地具有节奏强烈激昂,语言铿锵有力的特点.具有这种内容和形式特征的传统客家山歌,
在苏区时期,根据国家(指苏维埃政权)权力的政治需要,经由知识精英的中介,被合理地改造为
革命山歌,而担负起革命宣传动员的任务.苏维挨政权意志,知识精英与民间歌手三者相结合的
具体形式就是苏区的歌谣创作和演唱运动.
苏区歌谣创作是群众性的革命文学运动,但是许多知识分子出身的革命领导人积极参与了
歌谣的创作.如苏区文化部门的总领导瞿秋白就利用民间文艺的形式创作了许多新内容的歌
谣,如《十月革命调》,《苏维埃歌》,(东洋人出兵》,《苏维埃新山歌》等;闽西苏区的重要领导人张
鼎A,邓子恢,阮山等人也编创了大量的新山歌,像(农工歌》,(救穷歌},《土豪恶》,(革命道路要
认清》,(扩大红军》,《什么叫做"红五月"》,《蒋介石输送队》,《工农银行周年纪念歌》等;担任过中
共闽西特委宣传部长的邓子恢,还因创作过不少歌谣而被群众称为"山歌部长".因此可以说,
"这一时期的红色歌谣运动主要是为苏维埃政权建设服务的,从内容上讲主要是宣传革命道理,
歌颂苏区新生活,记录苏区重大历史事件等.从创作主体上看,它是一场以知识分子为主导的群
众性歌谣运动."⑩
关于苏区客家山歌反映的国家权力,知识分子和工农大众三者之间的互动,以及客家山歌对
苏区文化建设发挥的作用,论者指出:闽西(客家)山歌作为一种民间的文化形态,在战时承载着
严肃而重大的政治宣传使命,有效地抑制了知识分子的某些自由主义思想,为促进知识分子,国
家权力以及工农大众三者之间的感情交流与沟通,确实起到了重要的传媒作用.战争中闽西山
歌同革命的主题相契合,焕发出艺术活力.闽西山歌文化形态转化成一种苏区文学建设性因素,
对这一时期的文化创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苏区歌谣运动中,通常是选择某些传统客家山歌,变换歌词,保留原有的曲调,节奏和旋律,
转换成革命山歌.例如,一首表现一部分山区客家妇女粗犷,剿悍,敢作敢为,大胆与专制婚姻抗
争的客家情歌:"唔怕死来唔怕生,唔怕血水流脚足张;唔怕头颅跌落地,连人有命还要行!"简单
变化一下歌词后,成为如下的革命山歌:"不怕死来不贪生,不怕敌人踩后跟;踩掉脚跟有脚趾,为
了革命还要行."还有一首名叫《杀头好比风吹帽)的传统客家山歌,表现客家妹子把情爱的追求
看作对生命本质的追求,歌词是:"生要恋来死要恋,唔怕官司打到衙门前;杀头好比风吹帽,坐牢
好比逛花园."稍微变换歌词,就成了下面的革命山歌:"为了革命出头天,个人生死放一边;砍头
好比风吹帽,坐牢好比游花园."另一首客家妇女大胆表露婚外情的山歌(郎拖斧头妹拖刀》,歌词
是:"有本打铁唔怕铁屎烧,有本恋郎唔怕丈夫瞄;总要两人情事好,郎拖斧头妹拖刀!"动了较大
的"手术"后,也转化成这样一首革命山歌:"有胆革命有胆当,不怕颈上架刀枪;杀去头颅还有颈,
挖下心肝还有肠."
传统的客家山歌所以能很方便地被改造为革命山歌,首先是那部分为追求自主婚姻,自由爱
情而不惜用生命高歌的客家爱情山歌所具有的叛逆性格,与革命歌谣所要表达的革命内容在情
感和精神上是相通的,其次是客家山歌的语言,节奏等内在结构恰好就是表达身处逆境的人拼搏
抗争的最佳形式,因此,不但是革命知识分子善于把客家山歌改造为革命歌谣,就是一般的客家
群众,稍经示范后,也可以很轻易地用自己本来熟悉的曲调填进新的革命内容.而且,一种传统
客家山歌可以经由歌词的转换衍生成多首革命山歌,如:
利用传统的"十劝"改编的新山歌有《十劝郎》,《十劝亲郎革命歌》,《十送夫当红军》,(红军十
劝妻》,(十劝工农歌》,(十骂反革命》等.采用"十二月"歌的形式创作出(十二月农民苦),(十二
月妇女苦),(十二月同志歌),《十二月革命歌)等.闽西山歌中许多男女互问互答,私定终身的情
歌,转换成抒发苏区革命情感的新情歌,如(男女唱和革命歌),(同志哥和同志嫂)等.
这样的转换或改编做得很自然,改编后的革命歌谣表达出人民群众的觉悟和革命意愿,所起
的作用是巨大的,论者指出:由于闽西山歌自身的叙述模式与内在的隐形结构,所以,它容易被改
造成反映新的政治意识形态的急就章似的东西.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山歌文艺的内容与形式同
样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通俗,轻松,自由的形式不过是反映民间对历史的社会生活的特殊视角.
歌谣的"隐形结构"也反映了民间对自由的强烈向往,过去它虽然具有反抗意识,但一般并不以自
身的显现形式独立地表达出来,而只是以爱情作为替代物.在苏区时期,闽西歌谣则是在与时代
思潮的汇合中,成为依托着主流意识形态的显现形式,直接表达民间真情—人民群众通过党领
导的革命斗争,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从地主手里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土地,深刻地认识到只有跟着
共产党才能在斗争中获得本身与本阶级的解放

当然,苏区人民原创的革命山歌也很多,不过所谓原创,只是不刻意套用或摹仿原有的山歌
词曲,而是根据实际工作或事件的需要,创作出全新的歌词,至于其节奏,旋律,风格等方面,仍脱
不开传统客家山歌的影响.这样的革命山歌如闽西妇女的(割掉髻子当红军》:"韭菜开花一管
心,割掉髻子当红军,保护红军万万岁一,割掉髻子也甘心."又如赣南妇女的《苏区妇女学犁耙》:
"对面桐子开白花,苏区妇女学犁耙;手扶犁耙翻翻转,积极劳动好当家.树上喜鹊叫喳喳,红军
家属拉犁耙;自己动手样样有,支援红军打天下."
前者反映了苏区群众全心全意支持红军的革命立场和感情,后者反映了苏区妇女在大量的
男劳力上了前线的形势下,发扬客家妇女勤劳能干的优良传统,确实撑起苏区半边天,掀起大生
产热潮的精神风貌.还有一首人们熟悉的红军长征时群众依依送别的《十送红军》,也脱胎于赣
南采茶戏曲牌(送郎调),把原词送表哥盘缠,劝表哥爱惜钱,以及寄托表妹,表哥互相思念深情的
内容,转换成革命群众与红军生死相依的鱼水深情@.
也有一些新创作的山歌是反映了苏区民众的婚姻,爱情生活和新时尚新风俗,如(反对封建
婚姻歌》:"封建社会真可恨,几多青年没讨亲,真是好伤心.革命世界幸福多,男女恋爱把婚合,
自由好快乐."又如(劝妹歌):"一劝我的妹劝娇莲,革命世界不比先,先前老妹受压迫,如今老妹
出头天.二劝我的妹劝娇莲,革命工作要领先,坚决打开平等路,幸福日子万万年."
这类新山歌似乎沿袭了传统客家爱情山歌的旧主题,但却注入了全新的内容和情感.既充
满了对旧婚姻的不满,更表达了对新婚姻的赞美和追求幸福的喜悦心情,反映了苏区实行婚姻自
主,并在生产生活中提倡男女平等的新风尚.所以这类新山歌的主调是热情讴歌,而不是像旧山
歌那样充满愤慈和愁怨.
有一些反映新风尚的山歌,与婚姻爱情的主题无关,却是苏区新的社会生活的写照.如《剪
发歌》:"一剪发初来兴,希望妹子要响应,旧式礼教要打破,妹呀妹,剪成短发同革命."又如(你追
我赶实在忙》:"(男)哥哥栽秧妹送秧,你追我赶实在忙,又要回头看老妹,又要横行对直行.(女)
哥哥栽秧妹送秧,横直疏密要适当,但愿今年多产谷,支援红军打胜仗."
在苏区,人民分到了田地,当家作主了,阶级关系变了,人民大众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也发
生了深刻的变化.上述这些山歌,及时地反映了苏区社会生活的变化,特别是人们生活观念,生
产观念和思想观念的更新,反映了包括妇女在内广大群众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昂扬奋发的革命
热情.
革命山歌之于苏区人民的密切关系,是因为人民群众既是山歌创作和演唱的主体,同时也是
山歌演出的受众,接受宣传的对象.在主体和受众当中,妇女都是最重要最活跃的成分.试看以
下两则报道:
"在瑞金,有一次列宁师范宣传队到洋溪开展宣传,到会的'只有五个人,宣传队郭人凤女同
志,就很活泼的唱起山歌来.没有唱几只,就全屋子的群众都拥挤到夜校来听山歌了.郭人凤,
萧生奇等几个宣传员,看见人数已经到了很多了,就进行宣传.'(红色中华)以'两只山歌煽动全
屋'为题,报道了这次宣传效果.".
山歌手"哎呀来",原名陈秀亭,江西兴国人.嗓音燎亮,一出台就是一声拉长的尾声"哎呀
来",非常动听.行军中,她常常带头唱起兴国山歌,引得大家即兴接唱,一个接一个,一支接一
支,互相鼓励,解除疲劳.o
客家山歌本来就是以妇女为主角的,苏区的革命山歌当然还是离不开妇女,无论是创作,演
出和听众,都是妇女最积极,参与热情最高.宣传队郭人凤,山歌手"哎呀来"即陈秀亭,都是客家
妇女,她们的创作常常是即兴的,她们的演唱总是贴近群众,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而她们自编自唱
的革命山歌总是与当前的实际生活和革命任务息息相关的.上杭县的事例很能说明问题,据报
道:"苏区妇女响应党的'扩大百万铁的红军'号召,将原来送丈夫外出做工赚钱,妻子在其临行前
规劝的情歌《十劝郎》,即兴改作送郎参军的《十里长亭送亲人》:灰色军装簇簇新,八角帽上闪红
星;十里长亭唱山歌,阿妹送郎当红军.哥当红军放宽心,妹在后方理家庭,家中老少妹照顾,犁
耙辘轴赛赢人!上杭县才溪乡溪舞村妇女王秋连(党的'十大'代表),在欢送新婚才三天的丈夫
上前线时,豪迈唱出:红旗插出日日新,惬送亲郎当红军,只要革命得胜利,无儿过世也甘心."⑧
苏区文艺活动的另一重要形式是革命戏剧.革命戏剧要求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修养,创作和
演出的主体都是知识分子,但这些知识分子充分考虑到受众是客家群众,所以努力吸收客家文化
的养分,在内容和形式上尽量贴近客家人的实际生活和欣赏习惯.中央工农剧社组织的剧团命
名为"蓝衫团",剧校命名为"蓝衫团"学校,就是在这种指导思想下,作出的一次可贵创举.有人
回忆道:
"(1933年3月6日)少共中央局为了发展文化运动,提高苏区群众文化水平,亦即运用话剧
的宣传鼓动方式,决定征调四十名共青团员组成'蓝衫团'.4月4日,蓝衫团学校正式开学,学
员一百多人,李伯钊任校长兼蓝衫团团长....... (1934年)3月,遵照瞿秋白同志的建议,将蓝衫
团改名为苏维埃剧团,蓝衫团学校改为高尔基戏剧学校…...1934年春天,李伯钊同志率领中央
苏维埃剧团前往梅坑,西江,踏岗,武阳等地巡回演出,动员群众开展春耕生产,支援前线,粉碎敌
人的第五次'围剿'.这次演出除预先准备的节目外,还不断收集材料,边演出边创作,如(小脚妇
女积极参加生产》,《惰二嫂不努力耕田),(富农婆压迫毒打童养媳},(不识字的坏处),(奸商富农
破坏苏维埃经济》,《上了他们的当》等,都非常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苏区生产运动中的矛盾和斗争,
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教育的效果.".
我们知道,旧时客家人的服饰尚蓝,衣裤的颜色多选用蓝,黑色,所以"蓝"就成为客家文化的
象征,特别是客家文艺的象征.至今台湾南部六堆地区的客家民间文艺团体,还常以"蓝衫"为
名,著名的高雄美浓客家镇的博物馆,也以蓝色为基本色调.中央苏区时期李伯钊创办的戏剧团
体蓝衫团,以及戏剧学校蓝衫团学校,一定是考虑到客家人尚蓝的文化特征而有意为之的,说明
这些知识分子对客家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她们编演的剧目,除了一部分直接为政治服务外,也有
不少具有移风易俗的目的和功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列宁曾说,革命是群众的盛大节日.在中央苏区进行革命斗争的年月,广大群众经常处在紧
张,热情,亢奋当中,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就中客家妇女的变化尤其巨大.她们或亲上战
场,或在后方大搞生产,节衣缩食支援前方;她们移风易俗,在婚姻自主,文化教育等方面取得了
可喜的进步;她们创造和编演革命文艺,也尽情享受革命文艺,在物质上,精神上,在家庭内和社
会上,生活都换了个样.她们的生活是艰苦的,为革命为社会的付出是巨大的,但她们的内心世
界是空前的充实,她们确实像是在过节一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5-5 20:43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