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177|回复: 3

汉乐传人罗九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20 19:44: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广东汉乐,凝聚着中国人最深层次的民族记忆,饱含着最具民族特色的古朴、典雅的传统美学追求,它的现状如何?出路又在何方?
  汉乐传人罗九香

  核心提示

  在流行“读经”、“穿汉服”、“龙图腾”的今天,人们可能不知道有一种传承了从魏晋到明清古韵遗风的“中州古调”、“汉皋旧谱”,至今仍在广东梅州地区流传。凤凰卫视杨锦麟主持的《有报天天读》,节目中的背景古筝曲就是这种拥有1600多年历史的中原古乐——广东汉乐的代表曲目《昭君怨》。对于有幸聆听到这些“太古元音”的人们来说,应该要感谢千百年来不断南徙的客家人,是他们把一段段起源于中原宫廷音乐的悠久旋律,融入了当地的民间音乐和世俗生活,使之得以保留下来,更要感谢一位对汉乐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影响的老人,他就是著名客家筝演奏大师罗九香。

  在中国五大古筝流派(山东、河南、潮州、客家、浙江)中,广东占据了其二。罗九香凭借一触即颤的按颤功夫,出神入化的滑音技巧,随情而发的演奏气度,铿锵有力的发音功底,被誉为客家筝派最重要的典型代表。2001年,罗九香的名字与刘天华、阿炳,一起被收入国际公认的音乐权威辞典《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在其悉心培养下,罗九香有不少学生已成为今日筝界之栋梁,如中央音乐学院的史兆元、中国音乐学院的李婉芬、上海音乐学院的何宝泉等等。

  今年是罗九香大师诞辰105周年,而昨天(6月9日)则是先生的忌日。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我们邀请他的次子罗洁中先生,为读者回顾罗九香先生坎坷不平的从艺道路,讲述其不为人知的人生悲欢。而另一方面,先生毕尽一生痴爱的广东汉乐去年6月,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作为中国最古老的乐种之一,广东三大民间音乐之一,广东汉乐凝聚着中国人最深层次的民族记忆,饱含着最具民族特色的古朴、典雅的传统美学追求,它的现状如何、出路又在何方?如何打造汉乐这个品牌?值得人们共同关注。
  
  ■人物档案:

  罗九香(1902~l978)

  广东省大埔县人。1902年6月19日出生于大埔县石云区枫朗乡。1978年6月9日因肺病抢救无效在家乡逝世,终年76岁。著名客家筝演奏家、教育家。擅长客家筝、三弦、椰胡等多种民间乐器演奏。一生从事民间音乐的演奏和教学活动,有“太古元音”遗韵之誉。为此,罗九香常以“儒家乐派”自称,在广东潮梅及东南亚一带地区享有极高声望。民间有“南派筝王”之美称。
  
  /专访/
  痴迷成大师
  次子罗洁中忆罗九香

  学琴的传奇经历

  曾被斥不务正业

  [讲述背景] 罗九香出身于商贾家庭。其父罗告蒙经营酱油生意,生有五男四女,罗九香排行第七,是男孩中最小的,甚得其父爱抚,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文化教育。1921年毕业于潮州最高学府——潮州金山中学。1925年,他师随有“乐圣”之誉的何育斋先生学习古筝和民间音乐。从上世纪30年代起,他醉心于民间音乐的演奏活动,在大埔家乡,常与乐为伴;在汕头,他是“公益社”、“以成社”等儒乐社团的常客;在广州,从不放弃与乡亲乐友“和弦子”。抗日战争时期,他避居回乡,仍钻研筝艺不辍。
  
  记者:关于您父亲学筝的经历,坊间一直传说,在他21岁时在家乡广德学校任教期间,常常见到一位肩背古筝走街穿巷的盲人琴师,后来盲人先生成为他的启蒙老师。真是这样么?

  罗洁中:呵呵,我们罗家人也一直纳闷这种说法究竟是怎么传出去的。但有一点肯定的是,盲人琴师肯定不是我父亲的启蒙老师,因为他学筝绝对不是20岁后才开始。我们家乡大埔,有“汉乐之乡”之誉,他自小已受汉乐熏陶,跟着族兄、古筝好手罗仙畴学古筝,又常参加乡间合奏聚会,古筝、三弦、椰胡各种乐器样样都会。不过对他影响最大的还是何育斋。1930年,何育斋在广州成立“潮梅音乐社”,为文化人、音乐人提供聚会、交流切磋技艺的场所。他经常参加音乐社的演奏活动,不断钻研,成了何育斋的重要传人,也在此结识了戏剧家欧阳予倩、文艺评论家林默涵、古琴高手杨新伦等名流和同道中人。

  记者:还有种说法,称您父亲是因为痴迷音乐而放弃了仕途。

  罗洁中:真是这样。回想我父亲这一生,他之所以能成为大师,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对艺术的由衷热爱和全身心投入。20、30年代他从事的职业现在看来都是“金饭碗”、“肥缺”啊!你看他先后任过广东省财政厅办事员(他舅父时任财政厅长)、广州土地局登记员、汕头防务庶务员、广东省建设厅东路行车管理处罗浮站站长、广州市公安局文书等职。但我父亲对于赖以生活的工作却并不在乎。这些工作时断时续,或者一年半载,或者二、三个月,失业也是常事。家里的长辈经常斥责他辜负了光宗耀祖的期望,“玩物丧志”、“不务正业”,但他对音乐的追求,依然是矢志不移,甘守清贫。
  
  专业生涯:

  在文革中继续弹琴

  [讲述背景]

  1954年,经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推荐,罗九香进入大埔县“民声汉剧团”(“广东汉剧团”前身)任筝、三弦演奏员。1956年,他随广东代表团赴京参加第一届全国音乐周的演出,这是客家汉乐第一次公开向全国音乐界演出。在随后的古筝观摩交流会上,他弹奏的《出水莲》、《将军令》倾倒全国同行。欧阳予倩赞道:“神功至极,匠心独具,堪称岭南一杰!”

  记者:普遍认为,1956年是您父亲一生最重要的事业转折点,您作为他身边最亲近的人,当时感觉到这次演出给他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罗洁中:有人说,如果没有1956年的进京演出,罗九香就难以为人所知,继而走上全国音乐高校的教席,客家筝派的发展要推后几十年!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那一年的演出非常轰动,对于我父亲来说,不仅第一次见识到京城文艺界的场面和气派,而且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接见,令他大受鼓舞的同时,思想境界得到升华。以前他喜爱音乐,基本上是“自娱自乐”的封闭状态,可以说是一种业余性质的自我陶醉,但这次演出使他一下子眼界打开了。他回来后好几次跟我们说,客家音乐经历了几百年没有失传,说明人民喜爱它。今天传到自己手中,应该有责任把它传下去。也正是通过这次演出,让全国音乐界认识了广东有个罗九香,才有后来他应邀到天津音乐学院和广州音乐专科学校(星海音乐学院)执教的机会。

  记者:十年动乱时期,您父亲由于所谓的“历史问题”,曾先后二次被遣送回乡,失去自由,在那种极端压抑、精神饱受摧残的条件下,为什么他依旧能坚持钻研琴艺? 

  罗洁中:所谓的“历史问题”,是我父亲终生的遗憾。1946年初我祖父客死广州,为筹集回乡迁葬的费用,父亲无奈之下接受了当时任广东省省长罗卓英的资助,条件是为其宗亲选举省参议员而挂名担任一年县参议员。就是这件事让他在以后的20多年里背负了沉重的政治包袱。1957年冬,他又不适时宜地向当时汉剧团领导提出汉乐在汉剧团内的定位问题的意见,被定为“内右”,又一次遭劫,直到1981年去世3年后才给予平反恢复名誉。父亲在世时一直忍辱负重,始终以乐观、豁达的心态承受一切。只要环境许可,在家乡坚持练琴、习琴、授琴。那个时候他通常都是晚上偷偷练琴,先弹奏几曲《东方红》、《大海航行靠舵手》,再弹奏《昭君怨》、《出水莲》等古曲。
  
  为人与艺术主张

  [讲述背景]

  除了演奏,罗九香的书法远近闻名,擅用行草书写唐宋诗词。他家乡的大院门楼横匾上有“记述文明”四个大字,就是出自罗九香的手笔。罗九香坚持练习太极、八卦,他患有“浸润型肺结核”症,平时咳嗽不已,每逢运气弹筝,咳声即止。在对艺术的鉴赏和传承方面,他主张对传统乐曲赋予新的艺术生命,才能长盛不衰。他曾经将古琴家徐青山所著的《琴况二十四则》集其警句缩写为《琴况二十四则警句》,句句精深高妙,不仅反映出其深遽高远的艺术境界,也恰如其分地概括了罗九香的做人原则。
  
  记者:在听众们的印象中,您父亲是一位学养深厚、多才多艺的艺术大师,生活中的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罗洁中:生活中,他是一个寡言少语,心性清高但又非常随和的人,对待听众一律平等,不分贵贱。乡亲们来听他弹琴,他还常常自己掏钱,招待大家喝茶、抽烟。在我很小时,我就记得父亲话不多,通常是清晨和晚上的时候独自弹筝,常常把内心感情寄托在演奏的乐曲中。如稀客来访,多弹奏《千里缘》、《怀古》,寓“知音相遇”或“思念”之意;偶遇伤感,则弹《杜宇魂》、《昭君怨》聊作安慰;目睹社会不平和污浊现象情绪低落时,则弹《出水莲》来倾吐“君子”之气,或以《将军令》的威武雄壮音调来激励自己。

  记者:您父亲常以“儒家乐派”自居,他对待学生和子女是不是也是遵循四书五经、师道尊严那一套规矩?

  罗洁中:他虽然信奉儒家学说,提倡尊师重教,但绝不是一个迂腐的人,事实上,他在艺术上勇于创新的精神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反映出来。上世纪20年代初,他在家乡日新学校、广德学校任教。在当时男尊女卑的封建观念十分严重的情况下,他就提出女孩应享受与男孩一样的教育权利,带头把妹妹及邻居女孩子送到潮州金山中学读书。他还常给学校带来一些新风尚。在他倡导下,日新学校举办了有史以来的首届运动会;他主张学生要穿制服,以加强学生的纪律观念和自豪感;他亲自参加演出以“破除迷信,反对买卖婚姻”为内容的话剧《幸福姻缘》;教学中,常穿插一些科学常识,如雷、电等自然现象的形成,启发学生认识科学。他善于理解和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经常鼓励学生采用传统乐曲素材改编现代题材的新曲;支持学生学习新创作的现代乐曲和技法,这与他本人在古筝演奏和教学活动中,善于博采众长的治学作风是一致的。

  ■评价

  周凯模

  星海音乐学院研究部主任、音乐研究所所长

  《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是国际公认的具有最高学术权威的音乐辞典。直到20世纪50年代,在这个权威大辞典中,华人只有两位大师被收录在册:—位是著名美籍华裔作曲家、哥伦比亚大学文学院终身院士周文中教授,另—位是著名钢琴家傅聪先生。华彦君、刘天华、以及岭南的罗九香等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家能逐步进入这个历来以西方艺术音乐和音乐家为主体的辞典……反映出国际学术界越来越意识到,过去几百年以欧洲教会、宫廷或音乐厅作曲家创作的“艺术音乐”经典为唯—价值标准的“欧洲中心论”观念,有失偏颇,因而出现了各国民间音乐家与贝多芬、莫扎特“不同而并立”的多元局面。

  罗德栽

  著名笛箫演奏家、广东省汉乐研究会会长

  在我们的家族里,走上音乐专业道路的只有罗九香和我叔侄两人。几十年断断续续的相处中,无论广东汉乐和客家筝艺方面,九香叔对我启发最大、影响至深。1960年,罗九香先生调到广州音专担任古筝专业教师。开学后的一天,会议间隙系领导提议请他弹奏筝曲,当时开会的小礼堂靠墙摆着—架古筝,但既没有筝架也没有琴凳。他毫不犹豫地跨上舞台,把筝取来,席地盘腿而坐,信手弹奏一首《薰风曲》,他那娴熟的技法,挥洒自如的气度,博得满场赞许。后来,他淡淡地跟我说,凡事不要有太多的要求,重要的是要根据环境和条件的不同迅速调整自我,遇事镇定自若,临场不惧,才有可能做到最好。这—番话寓意深刻,令人难忘。

  (本文部分资料引自陈安华、罗德栽主编《出水莲花,香飘九州——纪念罗九香先生百周年诞辰》一书,特此致谢。)

  本报记者 郭珊 翟永鸣

  照片由罗洁中提供

  图:

  汉乐传人罗九香1965年于广州音专。

(摘自南方日报)


  
网络来源:广东汉乐网http://www.gdhyw.com/gdhyw/view.asp?ArticleID=29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0 19:48:5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埔广东汉乐与一代宗师罗九香

2006年6月8日,在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大埔广东汉乐跃然纸上。这是大埔人民文化生活史上的一件大事、一件喜事。是实现“人文兴县”、“文化梅州”和打造“世界客都”的极其宝贵的文化资源。

  大埔广东汉乐,简称“大埔汉乐”,是“客家汉乐”指标性的乐章。它是先民南迁时,把中原汉乐的种子播撒在客家土地上结出的硕果,故客家音乐又称“外江弦”、“中州古调”或“汉调音乐”。它保存着多首情调不同,形态各异的丰富曲目和多姿多彩的演奏形式,承袭了宋元以来中原古乐的遗风,同时又极富浓郁的岭南音乐风韵,经过千百年的流传、融合、变化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古朴大方、典雅优美的独特风格,在广东、福建、台湾以及东南亚华侨华人中间广为流传。

  广东大埔是纯客家人主要聚居地县,大部分为山区,生活条件较艰苦,但他们有着刻苦耐劳的优良传统,民风淳朴,崇尚文化和艺术,蔚为一种风气。早在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广东大埔最早县志就称“埔之在潮,弦育媲邹鲁”。以后各时期县志亦同样载述埔之风俗“家诵户弦”,百余年间,仅大埔县境内就有近百间“和弦索”的音乐会所,音乐活动十分兴盛。

  近百年间大埔音乐人才辈出,如善于抚琴、吹箫和弹奏的罗淑予(1612—1689),被誉为客家古筝祖师的罗展才(1848—1919),善弹筝、弦兼诗书画的罗仙俦(1875—1923),以及广东汉乐一代宗师罗九香。

  罗九香(1902—1978)是广东省大埔县枫朗坎下村人,1921年毕业于潮州最高学府金山中学后到日新学校任教,并拜校长罗仙俦为师接受古筝启蒙。1925年后,他又师从有大埔汉乐“乐圣”之誉的何育斋先生,学习古筝和民间音乐。20世纪30年代起,他在广州、汕头、大埔等地一边谋生,一边从事广东汉乐、客家古筝的演奏活动,技巧日趋成熟,古朴典雅、韵味隽永的独特风格,受到同仁的推崇和社会的好评。

  1954年,经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推荐,广东省委统战部介绍,罗九香进入大埔县民声汉剧团(广东汉剧团前身)任筝、三弦演奏员,从此走上专业化的道路。1956年,他与饶从举、饶淑枢一起作为广东汉乐的代表,随广东代表团参加第一届全国音乐周的演出,第一次将广东汉乐、客家古筝向全国推介,让人领略了保留着中州、汉皋古乐的大埔广东汉乐的神韵,奠定了大埔广东汉乐在全国音乐界的独特地位。罗九香古朴典雅、韵味隽永的演奏风格,让同仁赞叹不已。戏剧家欧阳予倩赞曰:“神功至极,匠心独具,堪称岭南一绝。”古琴家查阜西、民族音乐学家杨荫浏说:“其中奥妙,需言传身教方得要领。”翌年,罗九香又随广东汉剧团赴京参加全国戏剧汇演,并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客家音乐演奏会。这两次演出,都受到毛泽东、周恩来、叶剑英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1956年,罗九香被选为中国音协广东分会常务理事,1957年被选为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

  1959年,罗九香受聘进入天津音乐学院任教。1960年调入广州音乐专科学校(星海音乐学院前身)任教。他演奏的客家筝曲(广东汉乐乐曲)被辑入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古筝教材,他是使客家古筝从民间走上高等学府的第一人。

  罗九香大师从事客家筝演奏和教学数十年,成果累累,贡献巨大。经他培养的学生,有的后来成为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广西、福建等地音乐艺术院校的教授和国家一级演奏家,成为当代古筝界的精英,如北京的史兆元、李婉芬,天津的李洪安,上海的何宝泉、潘妙兴,广州的陈安华、饶宁新,广西的林坚,福建的陈茂锦等。

  2001年,罗九香和刘天华、华彦钧(瞎子阿炳)等中国音乐界的大师一起被收入举世闻名的具有最高学术权威的英文版音乐大辞典《新格罗夫音乐和音乐家辞典》,成为世人瞩目的音乐家。2002年,罗九香被广州星海音乐学院并经中国音乐家协会认可,定为“客家筝一代宗师”。

(摘自南方日报)

网络来源:广东汉乐网http://www.gdhyw.com/gdhyw/view.asp?ArticleID=272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16 17:55:3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传承古韵,乐与人和——祖父何育斋与客家筝派

作者:何松  来源:拙风文化网
  我的祖父何育斋,原名载生,生于1886年1月23日卒于1943年11月10日。我的故乡是广东省大埔县莒村。在大埔县,“和弦索”的音乐活动,遍及城镇和乡村。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最早的县志称:“埔之在潮弦诵媲邹鲁”,以后各时期县志亦同样载述埔之风俗:“家诵户弦”。可见,我的故乡,“和弦索”的音乐活动盛行。在“和弦索"中所使用的乐器:筝,为大众所喜爱。因此,在“和弦索”中,有以筝为主,椰胡、洞箫、琵琶小合奏,或者筝独奏。如此历代相传。我的祖父何育斋在故乡“家诵户弦”的风俗中,从少年起,习椰胡、三弦,青年以后,专攻筝。

  由于民间所传调谱,在客家先民南迁途中大都散失,历代民间音乐工作者,口传心授,记谱加工,但缺乏系统整理。我的祖父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从事民间音乐调谱的搜集整理,并取得成果。1957年,广东省大埔县文化馆和民间音乐研究会出版的《大埔民间音乐》一书中说:“大埔音乐的传统,是与客家祖先南迁历史分割不开的。我们的老家,远在黄河、长江流域,随宋帝流离转徙而来。所以,音乐特点,标志出中州、汉水的太古元音,经过几百年自流自放,一方面从交流观摩得到进展和充实,一方面因流传久远,遂至牌同调异,板眼参差,形成地方性的区别,因而停滞不前。自何育斋出,感到客家音乐到处支离杆格,才毅然从事于搜罗考订,博采众芳,汇通集成,作有系统的整理,允称音乐功臣,是可肯定的。”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何育斋编《中州古调》、《汉皋旧谱》六十首,成为大埔民间音乐的经典曲目,实为近代客家筝曲的本源。

  何育斋编《中州古调》、《汉皋旧谱》六十首,所用的是南北通行的工尺谱。但是,大埔民间音乐的特点,标志出中州、汉水的太古元音,因此,为了传承中原古韵,改造了记谱法,使之由一般的工尺谱变成为“声字并用工尺谐声字谱。”这些变音读法,都是以中原古韵为根据,从而比较确切而真实地把古代民间音韵传承和保持了下来,体现客家筝曲的演奏风格。

  为了体现客家筝曲的演奏风格,除了改造记谱法,还创编《弹筝八法》。我的祖父何育斋早年习筝,据说在家乡师承前辈古筝家罗展才先生,但是,罗展才先生又师从何人?他的经历和弹筝指法原貌如何?己不得而知。总之,我的家乡弹筝指法,经过历代筝家口传心授,融会贯通,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由何育斋先生对弹筝指法系统总结,形成规范。何育斋先生从事编筝谱,改造记谱法,规范弹筝法,据此教其乡人子弟,多为学有所成。从此,客家筝独树一帜,古朴典雅兼文静含蓄,形成客家筝派,列为近代全国古筝突出的五大流派之一。

  近代形成的客家筝派,我的祖父何育斋倾注了心血,使他成为客家筝派的代表,誉为“乐圣”。但是,他从实践中深刻认识到,客家筝派所有古曲来自民间,不知作者姓名,历代传承下来。所以,首先要保护古曲,不致湮没,然后进一步加以传承和发展。我的祖父何育斋作为客家筝派的代表,决心以毕生精力,从事客家筝派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他要做到的是:传承古韵,乐与人和。对于乐与人和的观念,在中国自古有之。《尚书》说:“八音克谐,入神以和”。《文献通考》认为:“乐在人和不在音也”。这就是说,音乐之和谐,本源在于人之和。如果没有人和,多么优美动听的音乐,全无价值。

  在故乡,我的祖父何育斋在那里“和弦索”,门口总有许多人在聚精会神地听,直到深夜不散。我家常宾客盈门,有的是来求教的,有的是来听“和弦索”的。我们无不热情接待。一位客人来访我家之后,写了一篇《莒村行》。文中云:“莒村何君育斋,为余道义忘年交。戊辰二月,偕罗君楚秋造访焉。见其室庐清静,花木盈阶,琴书图画,布置井然。君好读书,别有心得,精音律,尤善琴筝。常以雅乐教其乡人子弟。里人景从,弦歌不辍。故莒村一水有武城之遗韵焉。”从故乡“和弦索”的音乐活动中,由我的祖父何育斋编《中州古调》、《汉皋旧谱》六十首作为筝谱,致力于传授推广,并涌现了一批名手。这时,作为客家筝派应当进一步得到传承和发展了。

  1930年春,我的祖父来到广州,创办“潮梅音乐社”。从山乡到省城、从“弦索馆”到“音乐社”,这是客家筝派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阶段。“潮梅音乐社”多次举行音乐会,获得成功。“潮梅音乐社”在广州逐渐产生了影响,客家筝派也更多为人们所了解和认识。我国戏剧家欧阳予倩,当年在广州主办戏剧研究所。他多次听过“潮梅音乐社”的演奏,并和我的祖父有了交往。后来,他建议《中州古调》里面的乐曲,有一首《大八板》命名为《薰风曲》,另一首《寒鸦戏水》改名为《水上鸥盟》。这样,乐曲有了深刻内涵,为我的祖父所赞赏和接受。欧阳予倩很有文学修养,致力于戏剧改革,他和我的祖父相与为友,莫逆于心。

  随着客家筝派的传承和发展,使用的乐器也有所改革,经过讨论研究,进行总结提高,将“弦索馆”用的小筝改为“音乐社”用的大筝,音质和音量也就有所增强和扩大。这架经过改革.在广州制造的筝,为曾蹇所赠。曾蹇,号晚归,广东省梅县人,自称梅山道人,甚好书画,颇识音律。出自客家同乡情谊,对“潮梅音乐社”时相过从,多所支持。这架筝底部,刻有他的手书:“余友何君育斋,习筝有年,妙擅掐弹。抑扬铿锵,颇合古人节族。庚午春,因讨究声乐,神理一心裁,命匠别制一具。试其声,在琴琶之间。凄怆中度,哀而不伤。即以为赠,并为名之日幽湍云。”

  当客家筝派在广州“潮梅音乐社”日益扩大影响的时候,对于我的祖父何育斋的学识和才干也逐渐被人们所了解,因此,有人荐举他当一名县长。他不就。他说:要以毕生精力,从事客家筝派的传承和发展,就要淡泊名利,即使毕生受穷,也不为五斗米折腰。他还说,县长比猫毛还多,传承和发展客家筝派,能有几人?

  1932年春,我的祖父何育斋带着有曲目重新命名为《薰风曲》、《水上鸥盟》的筝谱,和经过改革并名之曰“幽湍”的筝,离开广州,前往上海创办“逸响社”。这又是客家筝派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阶段。上海是我国的大都会,文人荟萃之区。在这里设立音乐社,可以将客家筝派进一步影响到大江南北,并可以与南北不同音乐社团进行交流。在上海期间,我的祖父与各音乐社团多有联系,其中“逸响社”与“霄雿乐团"之间联系较为密切。彼此演奏交流经验,调谱传抄学习。1934年中秋之夜,上海从事民族音乐的十余个社团二百余人,在黄浦江乘坐轮船,挂起各社团的牌子,演奏乐曲,观赏明月。“逸响社”和“霄雿乐团”也都参加了。“逸响社"参加这次盛会的是:何育斋、罗牧、钟斐士、钟赏初四人。演奏的曲目有:《薰风曲》、《水上鸥盟》。“霄雿乐团”李廷松、孙裕德等人演奏古曲《浔阳夜月》。我的祖父极为赞赏。后来他亲笔录下这首古曲,收入他所编《词曲拾遗》,注明申江“霄雿乐团谱”。

  在这期间,我的祖父编辑了《词曲拾遗》、《小曲汇存》,这是搜集各地著名的古曲编成的,大都注明了古曲流传的地区和传谱人的姓名,还注明:“壬申春编自申江仁寿里寓庐。”

  在这期间,我的祖父重新编筝谱《中州古调》、《汉皋旧谱》六十首,有新命名曲目,记谱法均为南北通用工尺谱,便于交流和传抄。所有抄本,现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均有收藏。其中有封面签题《大埔何育斋先生筝谱》,末署“根据孙裕德抄本重录。”孙裕德先生除传抄《何育斋先生筝谱》外,还珍藏一张何育斋先生的照片.这是1934年中秋之夜;在上海“逸响社”和各个音乐社团一起乘坐轮船游黄浦江时所照。后来孙裕德先生传给他的女儿孙文妍、女婿何宝泉保存下来。2006年l0月纪念何育斋先生诞辰120周年大会在北京举行,他们将这张照片从上海寄来,作为献礼。这张照片保存至今达七十二年之久,依然清晰,十分难得,已在纪念活动期间展出。

  在上海,作为客家筝派代表何育斋先生创办的“逸响社”名声日增。有几个外国商人,先后前来参观摆放的乐器,并请我的祖父演奏,其中一个外国商人出价一千块银元,要灌注留声机唱片,我的祖父都谢绝。他说,“唱片一经制成,难免流入妓院娼馆,我不是成为卖艺人?沾污音乐的圣洁,也污辱我的人格,毁掉我毕生为传承和发展客家筝派的心愿?”

  1935年秋,我的祖父离开上海,回到自己的故乡莒村。我的祖父在故乡度过自己的晚年。他北去南来,一方面通过交流,筝谱得到充实,乐器进行改革,并搜集各地流传古曲,取得丰硕成果。一方面,为了毕生传承发展客家筝派,有官不做,淡泊名利;有钱不赚,注重人格。这就是说,要真正做到乐与人和,首先在德,然后是艺。

  我的祖父晚年在故乡,不仅疾病缠身,而且生活还是那样困顿。有人说他,已是贫穷多病,还能琴箫鼓乐,也真想得开。说实在的,我看他从事客家音乐事业,毕生受穷,并不后悔,他依然作为一个民间音乐工作者,一边养病,一边“和弦索",教乡人子弟学音乐。我的祖父晚年还看到“莒村一水,弦歌不辍”,客家筝派后继有人,得以传承和发展,内心不胜喜悦。他所付出的毕生精力,可以说没有遗憾。他临终前几天还“和弦索”.他说:不“和弦索”,度日如年好难过。古筝一摆心肝宝,一弹古筝心情好。

  在故乡,村民对我的祖父都这样评说:育斋先生高雅淡泊,生性善良,饱读诗书,知识广博,心胸豁达,贫病交加还琴箫鼓乐,教后生学音乐,孜孜不倦,热爱音乐,不改心志,难得!难得!难得!  在故乡,对我的祖父何育斋高尚的人格,和传承古韵,乐与人和的生平业绩,永远敬仰和怀念!

  2006年10月于北京

  (何松 何育斋的嫡孙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广播部原副主任)

  摘自《“客家筝派”本源论萃》

http://www.wenhuacn.com/guoyue/a ... &articleid=7327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27 11:39:45 | 显示全部楼层

浓郁地方特色的流派-古筝

http://www.5366.com/ent/detail/18573.shtml

简介:古筝又名秦筝。自秦、汉以来从我国西北地区逐渐流传到全国各地,逐渐形成了各具浓郁地方特色的流派。山东筝、河南筝、潮州筝、客家筝、浙江筝、福建筝、内蒙筝(即雅托葛)、朝鲜族的伽揶琴(即延边筝)和被称为真秦之声的陕西筝九个流派。目前古筝的统一规格为:1.63米,21弦。古筝的面板大多数采用河南兰考的桐木制造,框架为白松,筝首、尾、四周侧板有红木、老红木(缅酸枝)、金丝楠木、紫檀等名贵木材,古筝的音质取决于面板和琴弦,周边用料对古筝的音色略有改善,以老红木、紫檀、金丝楠木为佳。早期到近代也有过12、13、18、23、25弦等,不同地区的筝又有多种定弦法,筝的新种类还有“蝶式筝”、“转调筝”等。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5-7 06:11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