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173|回复: 10

感念佛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6-7 21:29: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金刚经云: “凡所有所,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又云“如来所说有我,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

如此般若大智,敢不赞叹?感念世尊慈悲,特于人间示现成佛,为我等罪苦众生,广开方便。又有六度总摄万行,焉能不知苦乐法,不证无生忍?着相离相,究竟涅磐。而今听闻信持,证觉利生我愿为也。

既知诸法因缘而来,缘生相生,缘灭相灭;无有自性,当体即空,无有一法可得(只有趣入实相般若,无生境界,不取相证得,不取相住著,以“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离相妙行来降伏真心,安住真心)。世尊证得大智慧“寂默离相”,法身理体,空而又空,空又不空,不执于相,不著于形。其所谓“有我”,不过是立一个名、显一个相,对众生而言,待众生而说的方便。而众生久惯着相,以为佛住世间,法渡世人,必然也有一个相在那里。事实上呢?佛是空的,众生见不到;法也是空的,众生摸不着。真如实体无色无形,皆是空相,哪里有个“我”呢?只能以心证佛、证法,所言不虚。

凡夫之心,为四相三际所易,随业感报,分段死生,不由自主。若要成就真理之体,如如不动,非得修定发慧不可。世尊法身,是真理之体,没有相。所以佛说:“若以色见我,若以音求我,是人行邪见,不能见如来”。真理是空的,不能被人看到摸到,也没有音声、不着于相。但是怎么知道他是存在的呢?这不还有个心嘛,观照自心、即心即佛,便知道怎样做怎样行才是对的。没有错,便知真理的确是有的了。所以外道说“我看到了真理”,那是错的,你哪里是看见了呢?应该是心让这个所谓的“我”去为去作,证得正确之理。

佛之所以超九法界独尊,就是因为他不但自证成佛,而且证得众生皆有般若妙心。这个心迷而不觉,那么众生就是众生,是凡夫;这个心觉了,众生就是佛。众生成佛,与佛同体,不生不灭,永受大乐。

我修《本愿经》时,读到“尔时,世尊舒金色臂,摩···地藏菩萨摩诃萨顶,而作是言:汝观吾累劫勤苦,度脱如是等难化刚强罪苦众生。其有未调伏者,随业报应。若堕恶趣,受大苦时,汝当忆念吾在忉利天宫,殷勤付嘱。令娑婆世界,至弥勒出世已来众生,悉使解脱,永离诸苦,遇佛授记。”内心震动,感怀至极。

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世尊弘传“三法印、四圣谛”之苦心,就是要众生明白佛陀已然觉法,证涅磐乐。但其不舍众生,期望众生勿失本心,不堕恶道,要通过修证佛法这条易行道,早脱五浊三界六道轮回之苦。

感念佛恩甚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7 23:00:0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觉在缘,道生于心也。

学佛当先明苦,集,灭,道。

愿老弟早日明己心,见真性。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8 18:24:1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邓居士的开示。
   
更早以前莲宗十四祖道源长老开示说,学佛次第——信、解、行、证!小生顽愚,难求速证。今既起信,愿勤修戒定慧,远离贪嗔痴,专称佛号,求佛慈力加护,洁净自心,见性成佛。

后生愿与邓居士同参,同乐法喜。今小生认为佛不是学来的,是通过勤修般若,证觉而成的!正如世尊,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只是凡夫之人,真心在缠(也就是说本心地具有的如来藏性——亦即佛性,在五浊恶世中被众多无明烦恼缠绕蒙蔽),念念不定,随境所迁,流转生死。而世尊超于九法界外,凭空远眺,见诸相皆空,而特为众生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磐清净”之三法印及“苦、集、灭、道”两苦两乐四圣谛,就是要众生明白一个空理,既而起信去证得空理。世尊开种种能解脱诸苦至涅磐清净无生境界的法门,是证得寂默离相的最方便最易行道路,我们要珍惜践行。

我不敢说我证得了佛,不过我已明白佛陀所说的寂默离相——涅磐清净!要么说我有点狂妄,要么说我究竟未明,要么就是我可能入了知见魔障!

后学认为,所谓佛,所谓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无有四相、不入轮回、究竟大乐,实际上就是指唯识的至高境界。换而言之,如果众生不知道属于自身的这个心识(佛性)原来是可以通过修得般若大智,得寂默离相如如不动,那么寿缘一尽,心识离于短暂的受体(肉身),就念乱神散,不由自主,随业感报,分段生死、堕入轮回,不断着于世相。但若众生听闻佛法,信解受持,便能得大智慧,心识离于受体(即肉体,觉而相离就是涅磐),也能定而不惊,自主而不受他力。这个觉悟了的心识,是一个意识体,真理之体,具有唯一性,是绝待而非对待。所以众生一旦成佛,趣入实相般若,与十方世界诸佛通用一个法身。这个法身亦即真理之体(意识),不用着相(即不须附著于肉体及一切事物),不用生,也不会灭,既是空的,又不是空的,因此可以不垢不净。他能思维,具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四种无量心,无论是怨缘众生还是亲缘众生,一律转悲智双轮,无量且平等渡化。

前面说到诸相证空,为何佛菩萨却示相众生前。这就是因为众生迷而不觉有相,而佛——这个真理之体,能如来如去,为方便渡化众生故,着相说法提契接引,并不是说佛本体有相。

阿弥陀佛!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11 12:00:30 | 显示全部楼层
点一盏明灯
燃希望之火
照亮黑暗得每一个角落
远离迷茫
解开疑惑
海天任遨游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点一盏明灯
燃希望之火
欢喜自在心开阔
不沾尘埃
菩提静坐
开莲花一朵朵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
送以上两位同修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13 22:01:53 | 显示全部楼层
呵,我是一个儒教徒,,,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13 22:49:56 | 显示全部楼层
介紹「淨空法師」所說「學佛五大科目」給「更灰的藍」居士做參考,也用來時時反照自家。
1. 三福
2. 六和
3. 三學
4. 六度
5. 十大願王

三福
一. 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二. 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三. 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頌大乘,勸進行者。

六和
見和同解
戒和同修
身和同住
口和無諍
意和同悅
利和同均

三學
戒學、定學、慧學。

六度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十大願王
一者禮敬諸佛
二者稱讚如來
三者廣修供養
四者懺悔業障
五者隨喜功德
六者請轉法輪
七者請佛住世
八者常隨佛學
九者恆順眾生
十者普皆迴向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18 16:15:3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天天樂 于 2007-6-13 22:49 发表
介紹「淨空法師」所說「學佛五大科目」給「更灰的藍」居士做參考,也用來時時反照自家。
1. 三福
2. 六和
3. 三學
4. 六度
5. 十大願王

三福
一. 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二. 受持 ...



佛陀所说《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增一阿含经》等等经中皆谆谆告诫佛弟子勿说僧过,这是因为“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

但佛陀临入涅磐答阿难尊者时亦有如此示训:对于恶性比丘,佛住世时,佛自调伏;佛不住世时,当“灭而摒之”!

也就是说,对于恶性比丘,凡佛弟子,皆要不理他、不和他说话,驱离他,灭他僧籍。

1998年新加坡特别开示中(整理录音文字见附录),净空为了开脱与有些女人有暧昧关系的传言,在大庭广众之下竟公开承认自己天然没有性功能,是天然的太监——“不能男”!净空当时说:我说我的身体,实在讲,每一个部门状况都好,就是性功能没有。我说我是天然的太监,在我们中国古代叫‘天阉’。我说我就是这一点,天然没有性功能。我说这个我可以找医生来给我检查作证明,我可以在国际网路上,在这个报纸上登起来,一下子就澄清了!我说我是个天然太监!今天黄太太、陈太太在我这里我就告诉她们,我说我可以找医生检查,我身体那个部门都好,就是这个缺陷。过去,好多年前,我在达拉斯的时候,有一个医生给我作检查,就是那个…那个那个悟现的爸爸,他是针灸医生,他给我作检查。检查的时候他说,我这个肾脏,肾功能,肾脏两个,一个是好的,一个是有问题,那个就是性功能这个有问题。所以当时他开玩笑说:‘唉,你出家对了,如果你在家,你太太会跟你离婚那,会不要你的’

对于不能男,佛陀所制《四分律》、《十诵律》、《毗尼母经》皆明确不能男不能出家受戒!

《十诵律》中说:“佛言。有五种不能男。何等五。一生不能男。二半月不能男。三妒不能男。四精不能男。五病不能男。何等生不能男。从生不能淫。是生不能男。何等半月不能男。半月能淫半月不能淫。是为半月不能男。何等妒不能男。見他行淫身分用。是妒不能男。何等精不能男。因他人淫身身分用。是精不能男。何等病不能男。若朽烂若墮若虫啖。是病不能男。是为五种不能男。”

《四分律》中说:“沙门释子并是黄门。中有男子者共作淫欲事。时诸比丘以此因缘白佛。佛言。黄门于我法中无所长益。不得与出家受具足戒。若已出家受具足戒应灭摈。”

《大宝积经》中说:“谤毁如是正法已,常住生盲大剧苦,一切重障罪业中,方斯十六不及一,彼难奉见诸如来,设见不能怀信敬,受女黄门生盲身,又受驼驴猪狗等。”

净空过去世是否毁谤过正法现在受不能男身暂且不论,其现世谤毁正法却是铁打的事实!

1、佛一生当中所说的经论很多,你只能学一种,你不能学很多。——净空
(更灰的蓝 注:“八宗并重,一门深入”是最好法门,净宗十四祖道源法师曾言,义理明白了,才能起观照,才能以照实相。将来始觉智启发出来后,观照‘实相般若’、证得‘实相般若’,都是‘文字般若’的功德。假如没有‘文字般若’光明之相,我们亦看不见‘观照般若’和‘实相般若’在那里,所以我们学佛法,要先从‘文字般若’下手。有人说:‘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这只是劝修的话,叫你了解文字义理后要修行。若是没有了解文字义理之前,怎样修行呢?答曰:‘要离文字相’,你没有文字,你离什么文字相?答曰:‘即文字而离文字相’,你连文字也不懂,何有相来离呢?所以在中国佛教大兴,兴在顿教禅宗,他扫文字相扫得很厉害,后来流弊到什么义理也不去研究,硬要参禅。若是问:‘为什么你不去研究经典呢?’他答:‘那文字相执著他干什么,我一旦大彻大悟,什么都有了,三藏十二部都在我心里。’你看他答得很简单,其实‘三藏’是那‘三藏’?他可能还搞不清楚,十二部的名字他更背不出来,他又怎样去研究‘三藏、十二部’呢?他没有去研究,他心里又具足什么‘三藏、十二部’,他连个文字都不认识,小学也没有上,他硬要开悟,这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因此后来使得佛教衰败下来,衰败到出家人不认识字,社会上的信徒都瞧不起,所以中国佛教兴隆,兴隆到顿教禅宗,全中国的寺院都叫禅寺,到了台湾,寺院还叫禅寺:衰败也衰败在禅宗师父不认识字。因此,我们必须先了解‘文字般若’,而后起‘观照般若’再证‘实相般若’这是个次第。而‘文字般若’是个智慧,所以我们要尊重其文字,每个字都是十方诸佛的法身舍利;要认识佛的法身,在此文字上认识便可。)

2、我依圣经,一样修得成佛。——净空
(更灰的蓝注:附佛外道,魔王波旬之徒子徒孙。

有四门是佛经。……另外儒家的,我们把《了凡四训》也列入儒家。《了凡四训》、《四书》,选这两种。道家的,我们选《太上感应篇》。这七样东西全都要能背、要能讲、要能行,把它变成自己的思想见解行为,我们有这个根,才会有成就。
——净空

三藏十二部这一部《大藏经》,是释迦牟尼佛一生所说的,就像药铺里全部统统都有,你要整个都吃了,必死无疑,你还会有救吗?所以诸位要晓得,药物能害人,佛法能害人,害法身慧命,害死人。——净空
(更灰的蓝注:修读佛法是自利,利他之行,如果要将法比作药,那么修读佛法不是吃药,而是学会识别药物,善用药物。)


净空大师说“第三次世界大战”“世界末日”马上来了,用抓紧念往生咒吗?
净空大师:“第三次世界大战是很恐怖的核子战争……这就是许多宗教(伊斯兰教《古兰经》,天主教、基督教《新旧约》)里面都讲到的世界末日。我们也很难得,希有难逢,我们亲身遇到这一次劫难了。”
(更灰的蓝注:此违佛陀之意。)

谢谢“天天樂”的好意,但本人却不从净空修行。
佛弟子所行,一、依法不依人。二、依义不依语。三、依了义不依不了义。四、依智不依识。
所以我修般若,若要依,依净宗十四祖道源而不依净空;依佛而不依外道!

佛大智慧,特开七舍七返之方便之门,使我等方便护法。若我不舍戒,就批净空,那么我就算是破戒,将不再能够得戒体,修定发慧。而我今特舍戒以批净空,恨不得灭其僧籍。


净空是附佛外道无疑!!!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18 16:18:1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天天樂 于 2007-6-13 22:49 发表
介紹「淨空法師」所說「學佛五大科目」給「更灰的藍」居士做參考,也用來時時反照自家。
1. 三福
2. 六和
3. 三學
4. 六度
5. 十大願王

三福
一. 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二. 受持 ...



纵净空读遍我佛说法,也不过只见文字,不见我佛所示般若大智!
附佛外道,怎知我佛法华精义、净土胜境!!!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18 18:28:21 | 显示全部楼层
更灰的藍兄
佛法依義不依語
我介紹「五個科目」給你參考,怎麼把注意力集中到法師個人私德去了?
這五個科目,都是出自佛陀的教誨。
1. 三福----->出自「觀無量壽佛經」。
2. 六和-------->見蕅益大師「阿彌陀經要解」。
3. 三學--------->戒定慧三學,學佛者都知道的。
4. 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也是學佛者都知道的。
5. 十大願王----出自「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
還記得以前看「釋迦牟尼佛」傳,有一位婦人家指著自己的大肚子,說是和佛陀所有的,然而,事實呢?
我怕你學佛未受其益,先受毀謗三寶之害。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19 09:53:0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天天樂 于 2007-6-18 18:28 发表
更灰的藍兄
佛法依義不依語
我介紹「五個科目」給你參考,怎麼把注意力集中到法師個人私德去了?
這五個科目,都是出自佛陀的教誨。
1. 三福----->出自「觀無量壽佛經」。
2. 六和-------->見蕅益大師「阿彌 ...

我怕你學佛未受其益,先受毀謗三寶之害。


这五个科目,我正修证之中,何须再听从净空?

净空心念不净,慈悲力弱,多毁正法,凡佛弟子维护正法、义之所在,当灭摒之。

学佛?若认为佛是学来的,,那么学多生多世也成不佛。要正觉,非得实证不可!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20 02:26:19 | 显示全部楼层
妙高顶上不可言传,第二峰头略可会意。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6-8 07:51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