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454|回复: 19

“客都”梅州朝圣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5-6 15: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客都”梅州朝圣行

    梅州,古时又曾名为“程乡”、“敬州”、“嘉应州”等,它有着相当悠久的历史。一直以来,客都梅州在我眼里既有点神秘,又似乎很是亲切。我早已记不清楚要去一趟梅州的想法究竟是始于何时了,只知道小时候听父亲说“梅州是我们客家人的大本营”时,就很想去走走看看。这么多年来,也一直都很想去一趟。因为我觉得做为一个客家人,如果没去客都梅州看看,可实在是人生之一大憾事。然而因为种种原因,我却始终未能成行。

    时光很快就来到了2007年夏天,这时正好有几位梅州的朋友要搞一个公益活动,并邀我前往。适值五一长假,我恰好又有时间,于是就很自然地欣然前往。

    在从陆河到梅州的路途上,我就尤如一个前往“麦加”朝圣的“回教徒”一样,满怀崇敬之心。天空中飘洒着阵阵小雨,仿佛是老天在为我的此行增添点难度,以试我朝圣之心是否足够虔诚。然而所有这些,却一点也阻绝不了我朝圣客都梅州的决心。当所坐的客车终于缓缓驶入梅州市区之时,我的心既激动又平静。这多年来的夙愿终于实现了,怎能不激动呢?这梅州美景就在眼前了,我又怎能不赶快静下心来去好好欣赏呢?

    到达梅州的第二天,我参与了“客家情论坛”和“黄遵宪纪念中学”联合举办的“客家情爱心传递活动”。活动就安排在黄遵宪的故居“人境庐”门前举行。在先贤的默默注视下,活动举办得十分成功。从现场人们自发地踊跃捐款助学的行动中,我又一次看到了我们客家人对公益事业的那份热诚。

    活动完结之后,随朋友们去参观了“人境庐”。黄遵宪,做为晚清著名的诗人、启蒙思想家、外交家,在近代中国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他所提出的革命性文学口号“我手写我口”,至今仍深深地影响着国人。在看了“人境庐”里面黄遵宪读过的两大橱柜书之后(据说有八千多册),觉得他的成功实非偶然,与他所读过的书相比,我可完全算是一个根本就没读过书的人。

    梅州的不发达,似乎主要是因为外来人口太少,工商业不够发达所致。因为当站在千佛塔上,迎着不远处梅江上吹来的风,俯看整个梅州城时,我发觉这个城市的规模可一点都不小。个人觉得梅州城区如果单从城建方面来看,绝对不会比诸如中山、惠州等珠三角城市的城区差。

    当梅江走到梅州城区中心地带之时,十分优雅地拐了一个大弯,就如同书写了一个大写英文字母“U”。因此,梅州城区也就有了许多的大桥,如“梅江桥”、“剑英桥”、“嘉应大桥”等,以将河岸两边的城区连接起来。著名的“一江两岸”就随之而来,也确实搞得相当漂亮,难怪美名远扬。

    自清朝中后期梅州(嘉应州)起来之后(主要是文化),天下就再也不敢小看客家人了。自那时起,梅州地区真可谓名人辈出,而且往往是成批量地同时涌现出来,如宋湘、黄遵宪、叶剑英、林凤眠、罗卓英、张弼士、丁日昌、李威光、谢晋元、李惠堂等,真是让人数不胜数。总之不论是文化界,还是经济界、政治界、军事界、艺术界等,各行各界都不断有生长于梅州的名人涌现出来。之前客家人当然也有不少名人,但像这样成规模地涌现出来却还从来没有过。梅州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彻底确立了客家文化中心的地位。

    另外,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有相当数量祖籍是梅州的人。如国内的粤西地区、广西、海南、四川乃至香港、台湾等地的客家地区,都有相当数量的人祖先是由梅州迁移过去。从国外来说,在客籍华侨当中,也有相当数量的人祖籍是梅州。所以也可以这样说:海内外有三个梅州。本土一个;国内其它地区一个;国外还有一个。从这个方面来看,梅州完全称得上是“世界客都”。

    梅州城区本身为一个不大不小的盆地,远方四处都环绕着一围围的山,其中最有名的一座名为阴那山。尽管这些山大多数都不高不矮着,却足以把出去与进来的路挡住。所有的一切,都只能依靠一条弯弯曲曲的梅江与外界沟通。以梅州这样的自然环境,古时的人们除了发奋读书然后走将出去之外,实在难以有其它的好去处。当年的先贤们,正是从这无尽的群山中走将出去,孤身一人,各自凭籍自己的聪明才智闯出一番事业来。梅江的水,阴那山的风,带去了多少梦想,又带回了多少喜讯?

    来到梅州而不谈建筑,似乎总欠缺点什么。粤东“围龙屋”乃是客家传统建筑的代表之一,与闽西客家土楼齐名。而梅州则是粤东围龙屋的发源地,同时也是代表地区。得益于几位梅州朋友的热情帮助,并为之做极其详尽的讲解,使幽壹有幸看到了几座各具风格的“围龙屋”。围龙屋确实让人很是震憾,古往今来有无数的人从这里走将出去。最后有的人落叶归根回来了,也有的人落地生根再也没有回来。然而不管怎么样,他们全都是梅州的好孩子。

    在梅州各处,还星罗散布着不少具有百多年历史的“欧风美骨”老建筑,大概都是当年老华侨们荣归故里时所兴建。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梅州“华侨之乡”的名头,完全是实致名归。走在梅州的土地上,感觉这里的文化积淀确实十分沉厚,往往会在不经意间,就撞到某名人的故居。真不愧为著名的“文化之乡”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最后,在这里要特别向zmy(赵铭鹰),鹏城浪子(邓浩)、adg(丘桂贤)、黄纯彬、翁昌云等几位梅州的朋友致谢,十分感谢他们的热情款待。他们不畏雨水和酷热,热心地带我到各处逛,可实在是让我感动万分。因为有了他们,我就等于拥有了游玩梅城的最好导游,使这趟梅州之行十分顺利和开心。

    幽壹此趟客都梅州之行,可谓收获颇丰,实在是不虚此行。(QQ:33079930)


              幽壹
2007年5月6日晨于广东陆河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6 15:25:17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惜我带家人去厦门了,未能见到壹幽.4号凌晨回来,又带六个台湾回来寻访客家原乡的同胞去雁鸣湖灵光寺济济搂千佛塔参观.今天才稍空一点.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5-6 15:27:4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粤东客家 于 2007-5-6 15:25 发表
可惜我带家人去厦门了,未能见到壹幽.4号凌晨回来,又带六个台湾回来寻访客家原乡的同胞去雁鸣湖灵光寺济济搂千佛塔参观.今天才稍空一点.

呵,没关系,有心就好,,,

客都的乡亲十分热情,,,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6 16:15: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的一篇梅州行文章。

1995年“五.一”,我也到过梅州市区,2001年国庆又去过一次,都是冲着“客都”去的,收获之一是买到了一些客家研究方面的书,如其中一本《梅县客家方言志》(谢永昌著),几本《客家纵横》,这些书在厦门是买不到的,大大增加了我对客家世界的了解。

[ 本帖最后由 hd136302 于 2007-5-6 16:21 编辑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6 16: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年打算再去梅州市看看,但不是去市区,是去与厦门距离最近的大埔。

1995年,2001年,2007年,恰好都是相隔6年,巧合。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6 16:52:4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只去过两次梅州(习惯的叫法是"上梅县"),一次是去阴那山顺便经过,一次是去办事,呆留时间都不长(几十分钟),所以没什么印像.只是梅州卷烟厂的那根香烟很醒目.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5-6 17:30:38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写得不好,让大家见笑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6 17:44:5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每次到梅州,虽然没有朝圣那么沉重,但是内心是很崇敬梅县的。这个城市也很亲近,因为我的家乡口音与此特别接近。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6 18:58:28 | 显示全部楼层
:)
         常路过梅州,没什么感觉.也许就像自己的家一样.到梅州说家乡话就可以和当地的乡亲勾通.会得到当地乡亲像亲人一样的关怀.在梅州我就像家乡一样熟悉.每一张面孔都是自己的亲人.家我最熟悉的地方.到梅州就像到自己的家一样.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5-6 23:40:02 | 显示全部楼层
呵,有人说,梅州是唯一个市区都是讲客家话的城市,我觉得也不无道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7 00: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铁路来说,因为打的是梅州站,所以说梅州比较多人知道。说梅县就是多上了年纪,比较多人知道咯!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7 00:36:2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幽壹 于 2007-5-6 23:40 发表
呵,有人说,梅州是唯一个市区都是讲客家话的城市,我觉得也不无道理,,,

连“潮州哥”也说客家话!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7 03:01:4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梅州走马观花似地溜一转是不会有太多感受的,要“沉”下来,“定”下来;用心去观察,去体会。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7 16:58:29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三皈依持五戒,邓居士近来安好?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7 23:09:3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次上梅县,给一个梅县阿姨笑了我的口音,感觉不好意思~~[e19] ,那时我还没有出过梅州呢(很小时候出过)。

其实,远离家乡的我,家乡话越来越差了,因为接触兴宁,梅县人多,一些话一些音调都混了。我有个同学,从深圳回到家中居然变成了梅县口音,成了我们调侃的对象。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3-29 02:39 , Processed in 0.039915 second(s), 5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