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585|回复: 23

苗栗縣古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3-18 16:11: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苗栗文昌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3-18 16:18:03 | 显示全部楼层

苗栗文昌祠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3-18 16:19:11 | 显示全部楼层

苗栗文昌祠

  文昌祠是一座三開間兩進兩廊合院式祠宇,坐西北、朝東南,從外到內,分別是有照壁(牆)、左右山門、前埕、前殿、中庭、牆廊、拜殿、正殿。

  照壁區隔文昌祠與外界,透過兩座山門進出,照壁有區隔外界干擾、避免住家沖煞功能,照壁墀頭還有琴、棋、書、畫等泥塑裝飾,是苗栗文昌祠的特色。

  照牆是建築中軸線前端的一段獨立牆壁,也是中國建築特有的形式。作用包括擋住外界視線,讓人無法一眼望盡建築內部,也有光線返照,使正面明亮的作用。

  文昌帝君是文人敬拜的神明,所以苗栗文昌祠前埕左側設有一座惜字亭,惜字亭外觀有如一座小塔,由台座、爐體與爐頂構成,一般惜字亭爐頂呈四角、六角或八角形,文昌祠惜字亭爐頂呈圓塔狀,上安獅座。

  惜字亭光復重建,本是文人敬重文字、焚燒文字紙的爐具,但近年曾當做燒金紙金爐,最近則廢棄不用,只留下文人敬重文字的象徵。

  前殿是近乎正方形的建築,開三個門所以又稱「三川殿」,屋頂採用明間較高的硬山式三脊燕尾脊,屋脊有雙龍搶珠脊飾,為柔美平滑的屋脊曲線多了一層變化。 

  石柱撐起抬樑式大木結構,多用角形樑,也是文昌祠建築特色。因為是文廟,樑柱沒有雕龍畫鳳,除前殿門柱、檐柱刻有對聯外,祠內樑柱均未書寫對聯,據說有「孔聖人面前不敢賣弄文章」之意。

  利用瓜柱上層層疊斗承托桁檁產生祠宇壯觀氣勢,兼具穩定牢靠的作用,圓肥的金瓜形瓜筒,數量多且緊密雄厚,塑造建築的殿宇氣氛,立體的斗拱、獅座、員光、吊筒、垂花、雀替,雕工精細、式樣豐富,風格平實但掩不住彩繪的活潑。

  正殿神龕造型繁複、兩枝龍柱,雕工精緻,雖然僅施以單色擂金彩繪,但依然典雅不俗,展現工匠的技巧。

  除了木結構,文昌祠的石雕也很有看頭。由於石雕不易損壞,又能透露建築興建年代背景,是相當值觀察的部份。

  文昌祠前殿中門門柱一對抱鼓石,用俗稱「泉州白」的花崗岩雕刻而成,這對上圓、兩面螺旋狀、中窄梯狀、方形基座的抱鼓石,據稱是台灣現存最大的抱鼓石。

  抱鼓石是立於門柱前的鼓形石雕,具有穩固門柱的功能,文昌祠的抱鼓石比例勻稱、線條流暢,是難得傑作。

  中門兩側壁堵,分別用淺浮雕、高浮雕、透雕手法呈現,身堵透雕圓形的「螭虎盤團圍爐窗」,窗邊四角浮雕蝙蝠,意寓「天官賜福」;裙堵則是一對高浮雕麒麟圖,回頭顧盼,生動有趣,搭配頂堵、腰堵、櫃台腳的素淺浮雕,展現傳統建築的特殊質感。

  前殿門神彩繪,不是大家熟悉的秦淑寶、尉遲恭或是啍哈二將等武將,中門是「天聾」「地啞」,左次間是「加冠晉爵」,右次間「勤讀」「詩書」,凸顯文昌祠文廟的特殊風格。

  台灣祠宇用天聾、地啞門神的不多,相傳文昌帝君掌司考試、命運,也是佐助讀書之神,因此隨身侍從得知機密應裝聾作啞;另有一說是文昌帝君喻示信徒為人處事應謙沖為懷,要做到口不出惡言,不造口業;耳不進亂言,遠離是非。讀書人自古來被視為士農工商之首,容易目空一切,常自許清高,非議事時,品人長短,常惹殺身之禍。

(資料來源:劉榮春等編著,苗栗縣文化資產資料手冊,苗栗市:苗栗縣文化局,民94。)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3-18 16: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苗栗文昌祠

  苗栗市文昌祠,曾經是書院、縣衙臨時辦公室、文人詩社;現在是三級古蹟,也是苗栗縣考生祈求金榜題名的信仰中心。

  西元 1882 年(清光緒 8 年),苗栗地方耆紳例貢生林際春等人,倡議捐建文昌祠,延請地理師王東海,選定苗栗市綠苗里現址,依「戍山辰向」方位起建。

  1885 年(光緒 11 年)文昌祠完工,林際春自新竹背負文昌帝君泥塑神像入祠安座,左次間配祀倉頡聖人、右次間配祀韓文公。值得注意的是,客家地區文昌祠配祀韓文公(韓愈),因為韓愈曾派任潮州刺史;閩南地區的文昌祠則配祀朱熹,因為朱熹曾在閩南講學,不同地緣、族群,祭祀對象也各有不同。

  1889 年(光緒 15 年)苗栗設縣,因縣衙尚未興建,苗栗知縣林桂芬到任,先借住文昌祠辦公;同年冬天地方官紳謝維岳等人倡議在文昌祠倉頡廳創辦英才書院,成立苗栗縣第一所官民合辦地方教育場所。

  因為有書院,文昌祠正殿案桌設有神位牌,中間是「至聖孔子神位」,左書「文昌帝君」,右書「蒼頡聖人」,與魁星爺神像一併供學子朝夕膜拜。

  另有一座古鐘與書院有關,吊在中埕左廂廊,鐘上有「文昌宮」、「英才書院」、「丁卯年」等字樣,丁卯年經查證是 1927 年(民國 16 年)補鑄,應非建祠時原物。

  英才書院運作 6 年,直到日本人治台後,禁止漢人學習漢文,推動新式教育而廢止,不過地方詩文愛好者仍透過吟詩創作,延續傳統漢學文化。

  1927 年(民國 16 年)中秋,苗栗、竹南、大湖地區文人雅士成立苗栗詩社(簡稱栗社),在文昌祠及熱心人士的支應下,每月開課或舉辦擊缽吟詩大會,每月集會詩稿油印詩集專刊,每年春、秋擇日舉辦詩人大會,成為中北部最名的吟詩大會,盛況空前。

  這些歷史,讓苗栗市文昌祠,不但是地方行政發祥地,也是文教中心,在苗栗縣文化教育發展過程,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1935 年(民國 24 年)4 月 21 日台灣中部大地震,文昌祠正殿屋頂破損、泥塑神像因雨淋塌毀,所幸主要的樑柱木石結構受損輕微,得以原貌修復,文昌帝君神像改成陶土塑像。

  文昌祠最早的格局是二進加左護龍十六間,後來加建右護龍一排,中部大地震兩側木造廂房損壞殆盡,因為震災後經濟蕭條,重建時只建右廂房,供廟祝執事人員辦公使用。

  日治時期,文昌祠當過憲兵屯駐所、公學校分教場、支廳宿舍用途,二次大戰期間,前埕也曾經施作三處防空壕,左廂房原址規劃成市場用地,台灣光復後,右廂房租給商家使用難以收回,因為沒有自己的廂房,文昌祠的空間略顯狹窄。

  1969 年(民國 58 年),文昌祠管理委員會曾經進行大規模整修,白灰牆面改貼瓷磚,左右山牆、照牆改建,1983 年(民國 72 年)因大木結構彩繪剝落,重新油漆。

  文昌祠建築物因為歲月自然侵蝕、白蟻侵害、周遭環境被占用等因素,正殿、牆廊木架結構腐朽嚴重,有安全顧慮,雖然管理單位稍事整修,加蓋石綿瓦屋頂等設施補救,但傳統建築風貌盡失。

  1985 年(民國 74 年)內政部公告指定為三級古蹟後,古蹟維護修復工作隨即展開,經過調查、設計,古蹟修復工程於 1997年(民國86年)開工,2002年(民國91年)完工。

  修復工程依保存原色彩、形貌,採用原用或相近材料,使用傳統技術方法的原則辦理,從地面鋪石、大木結構到屋瓦脊飾,全面進行抽換替代或解體修補工程,讓文昌祠擺脫歲月侵蝕痕跡,展現傳統建築的原貌與丰采。

  民間認為,文昌帝君掌司考試與考運,每逢考季,文昌祠香火鼎盛,大批信眾參拜,影印准考證許願,祈求金榜題名,高中再還願,成為各地文昌祠特色。

  苗栗文昌祠跟孔廟一樣,平時不開啟中門,除了每年春、秋二祭開中門之外,依照祠規,參加國家級考試及格或取得博士學位者,也可以準備三獻禮,「開中門」祭聖,光耀門楣。

(資料來源:劉榮春等編著,苗栗縣文化資產資料手冊,苗栗市:苗栗縣文化局,民94。)
------------------------------------------------

◎小檔案
1、名稱:苗栗文昌祠
2、指定等級:台閩地區第三級古蹟
3、類別:祠廟
4、地址:苗栗市綠苗里中正路756號
5、指定日期:1985.8.19
6、管理單位:苗栗市文昌祠管理委員會
7、現況:良好
8、特色:有照牆的文昌祠
9、注意事項:緊鄰南苗傳統市場,白天周邊停車位少,建議在大同國小地下停車場停車,再徒步前往,步行約 10 分鐘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3-18 16:28:08 | 显示全部楼层

賴氏節孝坊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3-18 16:29:05 | 显示全部楼层

賴氏節孝坊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3-18 16:29:49 | 显示全部楼层

賴氏節孝坊

  牌坊的形制,與年代、地緣、匠師風格與受表揚者經濟能力有關,形制從二柱單間二樓式、四柱三間三樓式到四柱三間五樓式都有。

  台灣現存多數牌坊以四柱(柱子)三間(可穿過的門洞)三樓(屋頂簷樓)的形式居多。賴氏節孝坊是四柱三間三樓形式,主要材質是花崗岩與砂岩,工匠比照中國傳統木造建築形式,由橫向的樑、垂直的柱用榫頭搭接,撐起層疊屋頂與匾額重量。

  賴氏節孝坊面寬 488.5 公分,明間淨寬 215.5 公分,次間淨寬各 74.5、75 公分,柱寬 31 公分,牌坊總高 510 公分,柱間以額坊為主要橫向構材,額坊上再安置花板。

  中柱直通中層護檐,柱頂不做櫨斗,最上層護檐截面如梯形,和傳統木造屋頂工法相近;中、下層護檐使用平直石板,出挑較長。

  臺灣地區有多座「四柱三間三層」的石造節孝牌坊,各牌坊檐石施工手法相近。賴氏節孝坊較特別的地方,包括柱頂無櫨斗、中檐左右柱端卻雕櫨斗圖像,中檐、下檐兩端樑頭捲紋突出等。

  中柱、邊柱的夾柱石造型簡單,未刻獅座,石柱前、後鐫刻楹聯,介紹牌坊背後的故事。

  賴氏節孝坊題聯的賢達人士包括台澎道兼督學劉璈、台北府知府陳星聚、教考教諭拔貢劉瑛、新竹縣訓導劉鳴盛等人。

  橫向連接中柱的大楣,粗壯厚實,支撐上部屋頂的重量,大楣兩側雕刻「龍首合銜」,中央雕刻「雙龍護珠」,這也是多數牌坊大楣常見的表現手法。

  牌坊最上層的頂檐中央葫蘆脊飾,意喻「福祿」;兩端設置相望的「蚩尾」,相傳龍頭魚身的蚩尾,性好吞火又愛風雨,有祈雨壓火災的功能;中、底檐兩側的石獅,兼裝飾與辟邪的效果。

  頂檐下方的聖旨碑,碑左、右及上方各雕一龍,三龍拱衛聖旨,展現帝王威信與受旌表者尊榮。

  聖旨碑下方的事蹟坊,刻有「天旌節孝」,下方橫匾陰刻「台北府新竹縣貓貍街儒士劉金錫之妻賴氏節孝坊,光緒 9 年」陰刻,敘述旌表事蹟。

  樑、枋、柱之間的雕刻花板,因不影響結構,所以用質地可細鑿的砂岩表達,主題包括節孝主題事跡的人物、「回首麒麟」瑞獸、以及「琴棋書畫」等,這些浮雕花板,構圖簡單有趣,是值得觀察的重點。

  牌坊建築物坐西北朝東南,立於花崗岩台座上,四周有欄杆保護,柱頭安放石獅,還有八角形、 方形、圓形的柱頭。

  賴氏節孝坊前方入口石碣,說明牌坊的沿革與修復經過;牌坊後後方兩座天旌節孝碑,旌表對象另有其人。兩座石碑各自旌表楊氏、徐氏,日治時期先後立在天雲廟旁,1979 年與賴氏節孝坊一併遷到貓貍山公園。

  楊氏天旌節孝碑,旌表的是黃天賢妻楊氏,1868年(清同治7年苗栗人士黃天賢之妻楊氏,24 喪夫即殉夫,清廷淮予旌表但未立牌坊,等到 1927 年(日據昭和 2 年)黃天賢的侄子抄錄旌表的諭文立碑。

  徐氏旌天節孝碑於 1904 年(明治 37 年)立在天雲廟旁,值得注意的是,這是日本政府褒揚苗栗地方人士徐友妹節孝事蹟而立的石碑,並非清廷賜准的旌表石碑。

  徐氏旌天節孝碑銘刻日文,讚揚徐友妹的節孝事蹟,附有漢字譯文,由於徐氏、楊氏節孝碑均為日治時期由日本天皇賜准,兩座石碑碑額雙龍拱聖旨圖案上方,另雕刻有象徵日本精神的菊花圖案,獨樹一格。
(資料來源:劉榮春等編著,苗栗縣文化資產資料手冊,苗栗市:苗栗縣文化局,民94。)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3-18 16:30:18 | 显示全部楼层

賴氏節孝坊

  牌坊就像街頭巷尾的門,人們可以輕易穿過它、瞻仰它,甚至觸摸它。平易近人的牌坊,不但成為地標建築,也發展成是紀念性建築,牌坊所歌頌時代的人與事,具備研究價值。

  牌坊分成入口牌坊、旌表牌坊兩大類。入口牌坊屬於入口意象,除了街道入口,也常設於官署、寺廟等重要建築前方,入口牌坊除了強調空間入口的界定,高聳的牌樓額匾,也具有美化街道的功能。

  旌表牌坊用於表揚優良事蹟,紀念節孝功德事蹟,也期待牌坊發揮教化人心功能。立旌表牌坊,通常由地方官府推荐,輾轉呈報中央禮部,皇帝賜准後,官方補助銀兩給旌表對象或家人選擇熙來攘往大街入口處立牌坊。

  旌表牌坊上刻聖旨碑,表示這是皇帝核准的,不但深具威信,對受表揚者家人、家族而言,是莫高的榮譽。

  不過,官方補助有限,不足銀兩須由當事人準備,當事人財力,影響牌坊的規模、外觀與用料精細程度,甚至有當事人因財力不足,無力建坊的案例。

  台灣文獻記載最早的牌坊是明鄭時期的節烈坊,入清後數量激增,清廷旌表牌坊有樂善好施坊、急功好義坊、節孝坊、累世同居坊、百歲坊、五世同堂坊、親見七代坊、夫婦同樂登耆壽坊、兄弟同登百歲坊等。

  古牌坊有木造與石造,清代牌坊多用石造,所以大都能保存迄今,不過街道入口的牌坊,隨著都市發展、道路拓寬施工,大都拆除或遷建,這也是台灣現存牌坊常在公園現身的原因。 

  賴氏節孝坊表旌主角賴四娘,生於 1806 年(清嘉慶 11 年),卒於 1888 年(清光緒 14 年),享年 83 歲。

  賴四娘幼年指腹給竹縣舉人劉獻廷長子劉金錫為妻,14 歲丈夫去逝,矢志守寡、守節盡孝。劉金錫的弟弟舉人劉金壁,感佩賴氏孝節,將長子過繼給賴氏為嗣,延續兄長香火,賴氏撫育猶如親。

  地方呈報清廷旌表賴氏節孝,光緒九年(1883 年)頒准立坊,賴氏 78 歲,臺北府知府陳星聚在賴氏節孝坊中柱所題楹聯「十四齡節義守閨門,無慚一家忠義;七八載孝名傳史冊,增色兩代功名」。

  「兩代功名」指的是賴氏的公公劉獻廷( 1834 年,清道光 14 年)、小叔劉金壁(1839 年,清道光 19 年)先後中舉人,地方敬稱「雙舉人」。

  賴氏節孝坊最初立在苗栗市文昌祠右側,1909 年(清宣統元年、明治 42 年)因道路開闢遷往苗栗市天雲廟邊,1979 年(民國 68 年)天雲廟擴建,才遷往貓貍山公園(福星山公園)現址。 1985 年 8 月 19 日,內政部公告賴氏節孝坊為台閩地區三級古蹟。

  賴氏節孝坊列入古蹟前,歷兩度遷移,部份構件遺失或斷裂破損,加上長年風化作用,花板浮雕圖案模糊難辨,地基龜裂,欄杆柱、石獅也受到不同程度破壞。

  1992 年(民國 81 年),縣府委託完成進行修護調查研究,奠2000 年(民國 89 年)動工修復,2003 年(92 年)底完工,斥資 438 萬餘元,讓苗栗縣唯一牌坊類古蹟重現昔日風貌。
(資料來源:劉榮春等編著,苗栗縣文化資產資料手冊,苗栗市:苗栗縣文化局,民94。)
-----------------------------------------------------------
1、古蹟名稱:賴氏節孝坊
2、指定等級:台閩地區三級古蹟
3、指定類別:牌坊
4、地址:苗栗市大同里苗栗段 767 之 17 地號(貓貍山公園童軍營地旁)。
6、公告日期:1985.8.19
7、現況:保存狀況良好
8、交通及注意事項:苗栗市至公路轉忠貞路往貓貍山上坡右邊,牌坊後方兩座日治時期旌天節孝碑,旌表對象另有其人,常遭忽略。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3-18 19:13:36 | 显示全部楼层

勝興車站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3-18 19:14:55 | 显示全部楼层

勝興車站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3-18 19:16:03 | 显示全部楼层

勝興車站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3-18 19:16:31 | 显示全部楼层

勝興車站

  多數人形容勝興火車站是「和風」樣式建築,但其中包括雨淋板、屋架、裝飾多少有西洋建築的影子,因此也有人稱之為「和洋混合風」建築。

  勝興火車站的站房建於 1912 年(大正元年),由於當時只是信號所,根據老照片顯示,站房並無剪票口、收票口,候車室腰板完整,座椅跨座牆面上,內部可能也無隔間。

  1930 年改為停車場營業後,增設剪票口與旅客服務設施,售票口隔開辦公室與候車室,候車室配置座椅,無行李託運窗口,不同於其他同期車站。

  勝興火車站是木結構建築,保存良好,基礎部份埋在土壤層,地板又是混凝土,有抬高的磚造基礎,房子四個角落配合上方定規柱,有線角裝飾。

  牆體部份大致採西洋式構造,磚造布氏基礎上接土台(木樑),再鎖住隅柱、間柱、管柱等,柱與柱之間採橫向斜撐的「筋違」,開榫頭或以鐵件搭接,以增加牆體的結構強度,1935 年中部大地震、1999 年九二一大地震,勝興火車站受損輕微,足見其耐震效果。

  屋架則是採傳統日式普通小屋的基本構造方式,但受到西洋建築技術影響,仍有些微差異,傳統日式普通小屋屋面斜率 1:2,勝興車站為1:1,因為勝興車站屋面較為陡斜。

  為了防震,屋架模仿西洋構造技術中的「方杖」、「締梁」,以增強抵抗側向應力,不過締梁並非使用一般的角材,而是以板材釘定,並非正式的作法。

  車站外牆也是採用西式構造的「雨淋板」,板材一層層由下往上疊,轉角處以定規柱收頭,下方則以雨押跟土台銜接。

  屋頂兩側有小山牆突出,多了兩組牛腿支撐,牛腿外緣連接類似尖矛的垂飾,可能是受到西洋歌德建築等影響,山牆面下方則用木條交叉的通風格柵。

  車站內部全數採用日本稱「豎羽目版張」的木作腰板,這樣的設計可以避免鞋子、器物破壞牆體,推測作法是在柱與柱之間插入水平構件,但用板材榫接,下以笠木、下以灰泥巾木固定,候車室座椅則直接跨在巾木與地板上。

  勝興火車站的屋頂為鍍鋅鐵板,可能是屋面裝較陡,所以選擇較輕的材料,而且符合鐵路創建之初「實用速成」的施工概念,目前已經改成金屬浪板,原來屋頂兩側收頭裝飾是旗杆頭狀,後來改成類似鬼瓦的造型。

  屋面收尾的封簷板是勝興火車站的一大特色,屋簷板的每根棰木位置都增加圓形線角,圓飾再以暗釘固定。

  土庇部份則是做鋸齒狀造型簷板,還有造型特殊的「米」字型柱頭,屋簷鋸齒、樑柱的「米」字柱頭、矛尖狀的圓飾的特殊設計,傳說與當地風水有關,相傳勝興站周圍有九座山頭圍繞,站場位居「虎穴」位置,附近進行鐵路隧道開挖時,曾經發生死傷意外。

  地方更傳言稱,早年附近養豬戶,豬舍正好在「虎腰」位置,養的豬不是夭折,就是不到百斤,足見虎穴山頭凶猛程度。

  日本人為了辟邪,特別採用設計尖陡屋頂、虎牙狀的簷板,以及尖銳的柱頭、牛腿圓飾等,藉以鎮站。另有一說法則是指日本人擔心虎穴出能人,不利鎮壓統治,於是設計這些尖銳如兵器的飾物,破虎穴風水,以避免能人出頭。

  這些傳說雖無科學根據,但特殊的裝飾細節,仍讓地方津津樂道,而且為勝興火車站建築,增加鑑賞的趣味。

  運轉值班室紅色的電器路牌閉塞器,則是早年鐵路單線行車時代的重要設備,也是值得介紹的早期重要鐵路裝備。

  早年鐵路單線行車的時代,每 10 公里設一個區間,每個區間僅供一列火車行駛,區間兩端(通常是車站)會設置號誌系統、避車道等必要管制設備,兩車站設有相互連線牽制的「閉塞器」(功能如鎖頭),必須靠金屬環狀的電器路牌(功能如鑰匙)才能開啟,列車從甲站攜帶路牌到乙站,打開閉塞器才能打開號誌,放行列車從乙站開往甲站。

(資料來源:劉榮春等編著,苗栗縣文化資產資料手冊,苗栗市:苗栗縣文化局,民94。)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3-18 19:17:20 | 显示全部楼层

勝興車站

  舊山線鐵路三義到豐原路段,是台灣縱貫鐵路地形最崎嶇的一段,山丘、河流阻隔,工程艱鉅,進度緩慢,從 1903 年起,整整花了近 5 年,到 1908 年(明治 41 年)才完工,台灣縱貫鐵路此時才全線通車。

  勝興火車站的前身是「十六份信號場」,於 1908 年(明治 41年)設立,「十六份」是勝興舊名,早年山區盛產樟木,先民曾在當地設置 16 座蒸餾樟腦的爐灶,因此而得名。「信號場」就是「號誌站」,主要辦理上下列車交會運轉業務。

  車站建築主體於 1912 年(大正元年)3 月 31 日興建,最早式樣為一層樓木造兩水波屋頂,日式屋架,鍍梓鐵板,土庇 11 坪,木構架上覆亞鉛板。

  1930 年(昭和 5 年),因為山產運輸需要,十六份信號場改為十六份停車場,開辦客貨運業務,當時貨運業務繁忙,遠在大湖地區出產之木炭、香茅油、水果等,皆由本站運出。

  1935 年(昭和 10 年)中部大地震,十六份停車場到台中間的舊山線鐵路橋樑、隧道受損嚴重,停駛整修 3 年,到 1938年才恢復通車。

  台灣光復後,車站附近設勝興村,1958 年(民國 47 年)十六份驛才正式改名為勝興火車站。

  1973 年(民國 62 年),增設 167 號誌站及兩處安全側線,並架設電氣化設備。

  台灣經濟產業結構改變,加上公路交通發達,勝興火車站貨運業萎縮,1983 年(民國 72年)勝興車站停辦貨運,專辦客運。

  勝興火車站標高 402.326 公尺,為台灣縱貫鐵路最高點,三義到后里舊山線是西部幹線最陡峭路段(坡度達25 / 1000),早年蒸汽、柴油火車頭馬力不足,經過這段路,速度奇慢無比,下雨天還會後退,有時要有兩台蒸汽火車頭,前拉後推,天雨鐵軌還有鋪砂,增加車輪摩擦力。

  勝興村搭火車通勤就學、上班的住民,為節省勝興站下車再走路回家的時間,經常趁列車爬坡「龜速」時「跳車」,有些司機善體人意,還會刻意放慢速度,方便大家。

  除了乘客可以跳車,連米袋等貨物,也衍生一套「丟包」卸貨的專業功夫。

  舊山線鐵路三義到后里段單線設計,而且設施老舊,台灣鐵路局執行改線工程,截彎取直設計新山線鐵路與雙軌化工程, 1998年(民國 87 年)9 月 23 日新山線鐵路完工通車,列車改線,舊山線鐵路、勝興站功成身退,從此走入歷史。

  勝興火站於 1974 年曾擴建運轉室,1996 年曾全面整修,但主體結構、格局、材料,均維持原貌、原材料,但無論其海拔高度、建築歷史,在台灣鐵道歷史文化上,占有重要地位。

  1999 年,苗栗縣政府辦理古蹟評鑑審查作業,公告指定勝興火車站為縣定古蹟。值得一提的是,部份評審委員認為其有國定古蹟的價值,除了車站主體,廣場、月台、主副線鐵軌、倉庫、道班房、油庫也一併納入古蹟。

(資料來源:劉榮春等編著,苗栗縣文化資產資料手冊,苗栗市:苗栗縣文化局,民94。)
-------------------------------------------------------------------
1、古蹟名稱:勝興火車站
2、指定等級:縣定古蹟
3、指定類別:其他
4、地址:三義鄉勝興村89號
5、公告日期:1999.4.16
6、現況:狀況良好
7、特色:舊山線縱貫鐵路最高的木造火車站
8、交通及注意事項:假日周邊停車不易,建議搭三義觀光接駁車前往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3-19 22:44:59 | 显示全部楼层

鄭崇和墓







[ 本帖最后由 venen111 于 2007-3-19 22:46 编辑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3-19 22:47:44 | 显示全部楼层

鄭崇和墓

  中國人自古就是一個重視墓葬的民族,受輪迴之說影響,古代盛行厚葬,上從王公貴族到升斗小民,身後棲所都有一定的規範,官、民階級與貧、富的差距,直接反映在古墓的形制。

  依清光緒 12 年制定「欽定大清會典事例」規定,清代職官墳墓塋地依官品高低,塋地範圍大小,墳塚、墓碑、碑座的高度,石象生的配置,都有明文規定,不得僭越。

  鄭崇和,名合,字其德,號貽菴,生於 1756 年(清乾隆 21 年),祖籍福建漳州府漳浦縣,自幼來台定居後龍,後來遷居竹塹設私塾授徒,累積財富,出錢出力,濟助鄉黨、熱心參與地方事務,成為地方意見領袖,鄭家也成為竹塹地區富有家族。

  1805 年(清嘉慶 10 年),海盜蔡牽侵犯淡水廳,鄭崇和奉召募勇防守後龍,事後又化解淡水廳地區閩粵糾紛;1815 年(清嘉慶 20 年)竹塹鬧飢荒,鄭崇和發粟平抑物價;1820 年(嘉
慶 25 年)地方發生瘟疫,鄭施藥濟助,救活不少人命,同時也捐棺助葬,功在鄉梓。

  鄭崇和娶中港人陳素為妻,收養大哥長子鄭用鍾後生三子,分別是鄭用錫、鄭用錦、鄭用銛,四子均有功名,又以次子用錫最為騰達,鄭用錫天資聰穎、博通經史百家,31 歲鄉試中舉人, 1823 年(道光3年)中進士,

  鄭崇合卒於 1827 年(清道光 7 年),享年 72 歲,於後龍竹圍子山(現後龍鎮龍坑里),1833 年(清道光 11 年)奉准入祀鄉賢祠。鄭崇和的妻子陳氏 1845 年(清道光 25 年)去逝後,原葬於寶斗仁山,同治六年(1867 年)移葬與鄭崇和同穴。

  鄭崇和的四個兒子均各有成就,次子鄭用錫中進士後,官至禮部員外郎,用錫卒後入祀鄉賢祠,誥授中憲大夫晉封通奉大夫,同時父以子貴,鄭崇和也誥贈通奉大夫。 

  鄭崇和墓碑題字「同治丁卯年子月」,碑文題字「皇清誥贈通奉大夫顯祖考祀鄉賢祠鄭公、二品夫人顯祖妣鄭門陳太夫人合葬佳城」,橫額「浯江」。

  同治丁卯年換算是西元 1867 年(同治 6 年),當時鄭崇和的四子均已去逝,所以碑文題字由四大房孫男如椿、如梁、如雲、如蘭等重修。

  鄭崇和墓位於後龍坑里,後汶公路起點和縱貫公路交接處東北側。該地舊名「十班坑」,因為清乾隆年間當地平埔頭目名「什班」而得名。

  鄭崇和墓座落竹圍仔山,形如圜丘,地勢高亢,坐西北、朝東南,座前南勢溪、屈曲環抱如腰帶,風水稱「金城水」,主顯貴,是吉穴。時代變遷,鄭崇和墓周邊環境已經不同於以前,但仍可見昔日鄭家選擇風水的考量。


  鄭崇和是台灣少數保存清代官墓形制的古墓,加上保存狀況大致良好,1985 年(民國 74 年)經內政部指定為二級古蹟, 1996年(民國 85 年)動工維修,1998年(民國 87 年)完工。

  鄭崇和墓傳說故事不少,以墓前石獸最有趣。地方流傳因為鄭墓風水地理位置佳,靈氣逼人,墓前石雕受感應,夜間會幻化成人、獸離開墓地,傳說還會偷吃附近農田菜葉,農民半夜守株待兔,打傷偷吃動物腳部,隔天發現古墓石獸腿部破損,這個破損一直到 1996 年辦理古蹟修復工程時才補上接近的石材。

  斷腿的石象生應為石虎,經過長年風化作用,長得不太像老虎,老虎應不吃菜,半夜作祟吃菜一說引人質疑,因此另有一說指石虎是「石豬」,不過依大清會典事例規定,石象生的動物只有虎、馬、羊,並沒有「豬」。

  (資料來源:劉榮春等編著,苗栗縣文化資產資料手冊,苗栗市:苗栗縣文化局,民94。)
  
------------------------------------------------------------
1.名稱:鄭崇和墓
2.指定等級:台閩地區第二級古蹟
3.類別:陵墓
4.地址:後龍鎮龍坑里十班坑段155-1號
5.指定日期:1985.8.19
6.管理單位:
7.現況:良好
8.特色:形制完整的清代官墓
9.交通、注意事項:中二高後龍交流道下匝道,往省道台 1 線約2 、300 公尺右邊。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4-29 02:24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