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724|回复: 9

客家文化典範與衝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5 10:36: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客家文化典範與衝突
特色扁平化 當然抓不住人潮
前 言客家文化與產業的密切關聯,近幾年來疑被偏狹地域觀念切割,相同的產業,相似的文化意涵,一經開枝散葉,結果是產業失焦、衝突日起。本系列專題,將從整體結構談起,兼及各地的文化館舍,探討文化與產業結合的必要,試著找出全貌發展之必要,建立屬於客家人

本報記者林全洲

新竹地區客家人文鼎盛,百年來,文有吳濁流、龍瑛宗;武有姜紹祖;樂有鄧雨賢;畫有蕭如松等前輩走上舞台,揮灑亮麗人生。豐富的文化內涵,對於新竹產業扎根卻助益有限,究竟是人為因素,還是文化少了活水?

12月2日,新竹縣文化局在竹北市召開「花鼓暨城市論壇」,大聲疾呼「社區營造與城鄉美學的實踐」要落實;同一天,新埔鎮推出粄條節、湖口鄉有水芋節、關西鎮是酸菜甕節,如果把五峰鄉的賽夏矮靈祭也納入,可以想見這一天的新竹縣,該是如何的熱鬧。

事實卻非如此,假日過後,新埔老街上的粄條業者反彈,為什麼花大錢辦活動,2天的粄條節人潮,卻比平常例假日還要少。

要知道,新埔除了粄條美食外,今年的柿餅、柑橘,無一不是饕客所欣賞;在休閒產業方面,新埔九芎湖、巨埔里的休閒農村,也具有全國性知名度;至於古蹟文化,如一年一度的義民節所在的義民廟、廣和宮,甚至於文壇大老吳濁流的故居也都在新埔。

產業活動得不到青睞,不少文史工作者認為,新埔突出客家庄都有的「粄條」,絕非是行銷的上上之策。

單就地理條件來看,新埔與關西靠著118縣道暢行,湖口與新埔依117線道而通,三地直線距離在1小時內可達;新埔有粄條,關西、湖口也同樣有粄條,同一時間三地推出的產業特色,全缺乏「無可取代」的特色,行銷上彼此牽制是在所難免。

值得思量的是,居上位者的縣府農業局、文化局、觀光局,當鄉鎮推出產業特色的「粄條節」、「水芋節」時,是否曾經協調過各鄉鎮,要不要思量集中力量,拉出更高的舞台,以吸引新竹縣以外的鄉親參與。

顯然,縣府並沒有盡到這樣的責任,卻只有「高談闊論」來描繪文化遠景之所在;這種情況,就像新瓦屋聚落辦過稻草人迎親後,人群散了,稻草人的迎親隊伍依舊在原地,文化與產業合作,斯時斯地恐怕還差一大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6 10:31:55 | 显示全部楼层
俗話說,沒錢難辦事;反過來說,有錢也不一定辦得了事,拿審計部新竹縣審計室94年度查核縣文化局的開支,光是執行力,就有極大改進空間,如果行事風格不變,竹縣文化事業的扎根將是難上加難。

審計室審查新竹縣政府94年度總決算,歲出是175億4270萬餘元,文化局編列預算2億4491萬元,百分比只占1.4%;但實支數更低,只有1億 2821萬元,另保留5430萬元,執行能力只有原估算的75%。換句話說,文化局全年度的支出,只占縣府歲出決算的1%,金額絕對不是縣府各局室之最。

再看明年度,新竹縣政府總預算,歲出預估要花253億元,文化局的預算數是3億408萬元,百分比仍比94年度還低到1.2%,其中預估中央款會補助地方的占1億5184萬元,等於文化局全年度預算的二分之一,如果屆時中央補助變黃牛,新竹縣文化局大只能辦事務性工作。

最明顯的例子,在於94年度屬縣市首長改選年,當年度縣府文化預算,得不到中央主流派支持,光94年度社區營造培力計畫、民俗節慶產業活動計畫,縣府最後被迫減支應對。

影響所及如新竹縣金廣福、問禮堂,還有各地文化館籌建費用,文化局編列1億1716萬元爭取中央補助,1年下來仍剩餘4682萬元,減列近四成,也就是縣府至多獲得六成的補助款,其餘的補助款,如金廣福是延到明年度才會執行。

但問題並非如此政治化,文化補助遭中央減列,縣府更應檢討本身執行力,因為文化局在93年度,光高鐵新竹車站特定區傳統保存計畫及客家發展史料館興建工程,已保留1億4369萬元,到94年度仍保留1億3840萬元,一年下來只用掉500多萬元,這樣的效率,會讓文建會、客委會還敢補助竹縣嗎。

或許客家發展史料館等的建照、設計,都要中央單位點頭同意,地方才能遵辦,責不能究於縣府;但諸如地方性的,如湖口老街天主堂閒置空間的再利用,不也因未取得建築執照、使用執照而延誤,讓文化局得辦理保留款24萬元。

明年度,竹東鎮蕭如松藝術園區三、四期重建工程,預定在明年8月8日要完工,對文史工作者更關心的是園區的委外經營模式,是不是能夠活化藝術園區,讓園區與地方結合在一起發展。

文化局要破除執行力不佳的印象,此際應拿出魄力來洗心革面,好好正向思考這個問題,不必等到完工再來急就章。


【2006-12-06/聯合報/C2版/新竹縣市新聞】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7 22:46:28 | 显示全部楼层
形塑客家文化需要典範,這是一定要的事,而北台灣只有新竹縣竹北市六家地區的新瓦屋聚落,具有典範的資格。

新瓦屋聚落受到各界注目,客家電視台執行長陳板形容最貼切;他說,「高鐵309公頃站區內,留有3條水圳,4座老房子,加上許許多多土地公廟和綠地,這裡可以說是最具文化氣息的聚寶盆。」

祖先來自 廣東饒平

新瓦屋聚落的先祖來自大陸,清乾隆14年(1749年)廣東省饒平客家子弟林先坤來台,他從彰化北上,輾轉發現新竹頭前溪下游北岸有一塊尚未開墾的荒埔地。9年後他返回饒平號召族人,大規模的移民到六家,新瓦屋聚落的林家先祖林孫檀,就是林先坤的宗叔。

高鐵開發 劃入站區

林孫檀家族在新瓦屋所在地的芒頭埔,一路開墾、定居、發展;200年過去,六家地區因為客家籍的林家人勤儉、打拼,變成新竹地區的穀倉。如果不是遇到2000年高速鐵路都市計畫開發案執行,新瓦屋聚落也被劃入站區範圍內,被要求徵收,否則林家人怎會捨棄祖業。

6年來,即使新瓦屋聚落裡的林家人已經搬離,林家後代仍舊有人天天回公廳忠孝堂燒香,遇到重大的家族性節日,更是熱鬧滾滾,可以說,新瓦屋的家族祭典,具體呈現客家信仰。

文史工作者對於新瓦屋聚落,從早期草屋起家,到有錢蓋三合院,蛻變到二層樓的磚造樓房,如今卻被高樓大廈包圍,如此小小範圍內,房屋的變化就這麼多元,以文化區塊現象來講,新瓦屋豈能不保存下來?

花鼓藝術 獨有表演

從2004年12月起,客委會凝聚地方力量,向內政部都市計畫委員會陳情,希望保留現址,作為全國第一座客家文化保存區。努力終獲都委會同意,修正都市計畫,保留新瓦屋聚落,並在2005年9月28日至2005年10月30日,於新竹縣政府公開展覽,取得法令程序上的完備。

這些年來,文化界於新瓦屋聚落挖掘出地方原生的花鼓藝術,把台灣光復初期六家人喜迎的歡娛場景,發展為客家獨有的花鼓藝術節,但光是這樣還不夠。

文化建築 期許深耕

新瓦屋聚落之所以被期許為客家文化保存區,包括區塊內的建築型態轉變、林家宗親展現出來的團結力量、地方水圳灌溉調查報告,析解孕育米倉的過程,甚至還有稻田可以展現生態觀察面向,無一不是值得深耕的版圖。

然而,一年來新瓦屋聚落展現出來的動作,卻只有春耕、秋收的象徵式表演,即使期限長達一個月的板凳電影節,仍只淪為煙火式的燦爛,這樣的典範能讓人寄予厚望嗎?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8 07:05:32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年6月,新竹縣各界在芎林鄉,用樂符紀念客籍音樂家鄧雨賢101歲冥誕;鄧雨賢這個人,或許知道的人不多,不過只要會唱「望春風」、「雨夜花」的人,一定會對歌曲耳熟能詳,只是沒有想到創作者會是客籍人士的鄧雨賢。

客家郎 譜50首台語歌

1906年7月21日鄧雨賢生於桃園龍潭,鄧家是客家書香世家,由於個人對音樂的熱愛,讓鄧雨賢在1933年加入哥倫比亞唱片公司,「望春風」就是他第1年交出來的成績單,第2年起續有「雨夜花」等流行的台語歌曲50多首出爐。

身為台籍人士,在日本皇民化運動打壓下,創作也受到壓抑,加上當時大台北地區遭到盟軍無情轟炸,都讓鄧雨賢為了全家人安全,不得不在1939年辭去唱片公司職務,選擇來到新竹縣安居。

避居芎林 惜天不假年

他與妻子鍾有妹搬到芎林鹿寮坑(另一說在文林閣),後來被轉介到芎林公學校教書,月俸由唱片公司的100元減剩下為47元,不過鄧雨賢仍樂於啟迪後進;在芎林公學校記錄裡,鄧雨賢教書期間,可是每年都獲得「事物格外認真獎賞」,只是天不假年,鄧雨賢在1944年的6月11日往生,得年只有39歲。

紀念公園 特色未凸顯

對於這樣傑出的音樂創作者,他的故鄉龍潭替鄧雨賢立銅像,芎林鄉則希望替他建館,保留他在芎林教學的典範,各界看重地點是已裁撤多年的陸軍野戰醫院,這裡有一大片松樹林,94年闢建成音樂文化公園。

只是鄧雨賢音樂文化公園,第一期只有2500萬元經費,花在整地、露天表演台後,所剩無多,只能在公園裡設立簡易的紀念亭,貼出鄧雨賢手稿、照片為紀念;不過文化界認為,鄧雨賢音樂文化公園,如果拿掉紀念亭,或者鄧雨賢三個字,予人印象就會模糊掉了,失去紀念特色。

同樣紀念音樂人,台南縣政府的作為,被認為比較符合需求;台南縣柳營鄉音樂家吳晉淮,最有名的是「關仔嶺之戀」這首歌,縣政府於是重整白河鎮關仔嶺公園,作為吳晉淮紀念之處。

活化公園 可師法南縣

整理後的嶺頂公園,正中央擺放著吳晉淮抱著音符的銅像,地上刻著「關仔嶺之戀」樂譜,讓人有感而發的可以輕唱出「嶺頂春風吹微微,滿山花開正當時,蝴蝶多情飛相隨,阿娘呀對阮有情意,啊……正好遊賞碧雲寺。」甚至於園內播放的歌曲,還是「關仔嶺之戀」。

芎林鄧雨賢音樂文化公園能不能這樣做?以公園旁還有專人管理的芎林公有停車場,如果能增加音符來美化園區,又豈是難為之處。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9 08:54:25 | 显示全部楼层
典藏吳濁流 動作慢半拍

吳濁流是新竹縣可貴的文學瑰寶,雖然遲至37歲才發表第一篇文章,卻是擲地有聲,40年文藝生涯,以「亞細亞孤兒」為代表作;民國65年,因病以77歲高齡辭世,這些年來設館紀念聲浪不息,如今連吳家人也為此著急。

對鍾肇政 惺惺相惜

新竹縣新埔鎮巨埔里大茅埔,與桃園龍潭相鄰,巨埔里的吳濁流與龍潭文壇大老鍾肇政,剛好都居住在這條交通線上,這種地理因素,讓吳濁流對後進鍾肇政惺惺相惜。

吳家在巨埔里大茅埔家境不差,排行老四的吳濁流也很爭氣,念書期間以優異成績自台北師範學校畢業,如果不是被日本人批評他民族意識太強,不會被分發到苗栗任職。

吳濁流在教書期間,目睹日據下台灣社會的不平,還有日本殖民地思想作祟,讓台籍人士彼此仇視,皆記在心裡,直到37歲,被學校日籍女教師刺激他不會作文,吳濁流方執筆發表第一篇文章「水月」。

鐵血詩人 堅忍不拔

在成熟的中年開始寫作,吳濁流從第一篇文章開始,就確立了自己人生觀,而且思路清晰,兼有堅忍不拔的性格,這也是後來被稱為「鐵血詩人」的由來。

民國29年,吳濁流在教育界任職20年獲得敘勳,但看不慣日本督學肆意凌辱臺籍同胞教師,吳濁流辭職,一度到大陸擔任南京「大陸新報」記者,光復前再返台繼續文學之路。

亞細亞的孤兒 受注目

在這段時間,他開始寫作「亞細亞的孤兒」,這本書原以書中主角胡太明為名,寫盡臺灣社會諸樣相貌,道出臺灣人的悲歡離合命運;光復後的民國35年,這本書一出版就受到各界注目。

對於文學之路的執著,吳濁流再創辦「台灣文藝」雜誌,培養鄉土文學作家為目標,可惜在經費短缺下,「台灣文藝」反而讓吳濁流為此負債,為了節省經費,再度搬回新埔老家安居。

因病辭世 文物散失

吳濁流的姪子吳載堯回憶說,吳濁流返回新埔老家至德堂,帶回來不少書籍與書櫃,希望繼續耕耘文學這塊荒土,可惜民國65年就因病辭世,目前在家裡還有他騎過的單車等器物。

讓吳家人惋惜的是,早先宗族不曉得文物保存之必要,只把至德堂稍加整理,期待政府協助成立吳濁流文學紀念館。

如今宗族同意至德堂設吳濁流文學紀念館址,宗族才驚覺昔日能保留的文物太少,甚至於吳濁流的照片,也只剩下大廳裡放大的寫作照。

留下記錄 加快腳步

吳濁流辭世30年,說長不長說短不短,文壇上與吳濁流往來者,仍有不少人健在,真要替吳濁流的一生作記錄,現在執行仍不嫌晚,如果還淪為紙上談兵,再30年怕也無法蒐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4 09:28:36 | 显示全部楼层

產業中心變文化館 換湯不換藥

為了推廣地方產業,新竹縣在省府時期於竹東、關西設置產業中心;凍省後,產業中心無以為繼,轉變成今日樹杞林文化館、關西迎風館營運,變遷過程可以看出政府決策多變,反讓地方徒呼負負。

新竹縣以頭前溪為界,溪北的關西六鄉鎮有仙草、鹹菜、柿餅等特產;加上內灣風景區、尖石溫泉區,產業特色明確。溪南七鄉鎮的竹東,過去是林業重鎮,湯圓節的號召力強,加上北埔、寶山的農特產,兩地分庭抗禮本錢十足。

缺軟體 硬體成蚊子館

產業中心的建制,在凍省前由省府核撥經費執行,仍只夠完成硬體建設,內部的軟體設置,凍省後並沒有強化,於是產業中心後天失調,一度成為蚊子館。

溪南的竹東鎮各界認為,農產品展售中心擺盪於兼顧「農產」與「文化展演」的相異功能,造成使用方式欠佳或空間閒置等問題,所以灌入社區營造精神,重新定位及規畫為「樹杞林地方文化館」。

93年7月10日樹杞林文化館掛牌啟用,空間規劃上1樓是展覽館、2樓是表演廳,由竹東鎮公所主導全年度的藝文表演活動,將各類活動採配套方式帶動人潮,期望與竹北的縣文化局串連,成為新竹縣發展藝術文化的「雙核心」。

關西迎風館則牽涉到當年土地取得、使用執照核發問題,直到今年10月,才確立協助地方產業發展的定位,同時提供各界展覽使用,從仙草節開始,產業與迎風館間取得更和諧的共榮。

文化、產業脫節 致命傷

這些作為仍讓文化工作者感受到,蛻變的產業中心仍難脫「蚊子館」陰影,樹杞林文化館在沒有展覽活動時,仍得拉下鐵門節省水、電、人事經費;迎風館如果沒有產業節慶,也變得欠缺活力。歸究其原因,「文化」與「產業」的脫節情況嚴重。

最近農委會核定「全國10大經典農業產銷班」,新埔鎮果農產銷班第18班長邱海增獲獎,主要理由是71歲的邱海增,仍學習操作電腦,利用電腦吸取農業新知,還會製作多媒體電腦教學,讓41公頃農地的班員,人人懂得種植果樹技術。

與農會合作 創造商機

試想,兩地產業中心,如果能夠與各農會合作,以邱海增為師,輔導農民利用電腦網路,作為知識和產銷的通路,難道這不能增加農民收益嗎?如此主動出擊,不也是社區營造的另種模式。

如果公部門無法執行,是不是可以結合各地社區大學的師資,從實用角度來輔導農民,這樣絕對會比單純的販賣功能來得有活力。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4 09:29:28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埔老街 閃爍文化光芒

新竹縣13鄉鎮市中的老街,以湖口、內灣及北埔老街最有名,湖口老街被電影公司使用最多,內灣是遊客最多,但論起文化內涵,北埔老街絕對是第一名。

北埔姜家 拓墾急先鋒

北埔老街並不長,短短100公尺廟前街,有台閩一級古蹟金廣福、開墾北埔的姜家天水堂、姜阿新故宅,還有三級古蹟慈天宮,呈現出來的文化特色,讓人目不暇給。

過去20多年來,文史工作者在北埔進行的田野調查,翻閱北埔姜家留傳下來的典籍資料,發現北埔在姜家領導下,有一種專屬於大隘子民所獨有的武裝拓墾精神;連橫在「台灣通史」上,就形容北埔姜家是「統率隘勇數百,拓墾撫番,權在守備之上」。

姜家的開墾先驅由姜秀鑾領軍,他足智多謀,往往站在第一線帶頭衝,拓墾時間從清道光15年(1835),到光緒12年(1886)拓墾權被清政府收回為止,姜家在這51年間打造出金廣福隘線,區域由樹杞林(今日竹東)推進到苗栗三灣。

金廣福 國家一級古蹟

金廣福墾號辦公室,在事業拓展的51年間,容或有修繕,但未留下記錄,1895年日本據台後,金廣福公館被日人作為憲兵分隊屯所,1935年關刀山發生大地震,金廣福受損,修復後轉作為穀倉之用;由於墾號具有拓墾意義,72年被指定為國家一級古蹟。

金廣福旁的天水堂,以及相鄰的姜阿新故宅,則呈現出中國古建築四合院的大家風範、日據時期洋樓風貌。為了保存屋內史料,到這些地方參觀,需要事先預約,否則難窺全貌。

姜阿新故宅 大玩空間

2棟建物,以姜阿新故宅較新奇,宅第的落成是茶商姜阿新要迎接外國賓客而建,宅第興工於1946年,耗時3年完工,屋內外石材採用堅硬的青石,內部裝潢則用烏心石木;讓人折服的是,老宅每個空間都有窗有門,甚至多門多窗,還可以拆移組合,形成空間的多種變化。

至於慈天宮則是金廣福墾號開墾後,後人相傳是姜秀鑾自大陸奉迎觀音神像到北埔來,北埔鄉土誌也記載,慈天宮是在清道光26年(1874)所建,為北埔人的信仰中心。

大隘墾荒精神 最迷人

北埔因為有大隘的墾荒精神,日據時期有兩度武裝抗日行動,尤其百年前北埔事件,在日本軍警整肅下,差點讓北埔有屠庄的壓力,不過正是如此精神,讓日據時期的名作家龍瑛宗,能在北埔執筆發揮文人的力量,這種優秀北埔的特質,是讓文史界著迷的。

新竹縣的老街,不只是發思古幽情的場所,藉著文化來活化地方特色,更是新竹縣特有的本錢,就看主管官署如何實踐,這才是文史界拭目以待的地方。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4 09:30:17 | 显示全部楼层

蕭如松故居 盼成活化典範

文化資產保存,即便在政府立法後,依舊有許多地方窒礙難行;最重要的是,一旦被指定為國家古蹟,產權移轉與開發受限,能像新竹縣畫壇前輩蕭如松家人,將產權交給政府管理的畢竟是少數。

他 叫太陽起床之人

蕭如松原籍在竹縣北埔,不過蕭家舉家北遷,1922年生於台北市萬華區。18歲之前,蕭如松都在大台北都會區就學、活動,直到1942年與家人為了升學問題爆發不快,才返鄉念新竹師範學校,過著清貧生活,一度讓自己的身體搞壞,被迫返回台北家中調養。

不過蕭如松對藝術的執著,讓他1946年定居新竹執教時間,每天都是最早到校之人,被學生稱為「叫太陽起床之人」;光是他在竹東高中27年的美術課教學生涯,依「美術須知」要求學生按表操課,雖嚴厲,仍在不溫不火下執行,直到他辭世為止,學生稱這段「嚴謹」歷程,如同一頁傳奇般。

太湖之山 入選美展

蕭如松本身的繪畫天分,在就讀台北第一中學時,就被同儕發現有不凡的功力,尤其當時任教的藝術老師鹽月桃甫啟迪下,讓蕭如松在1939年以「太湖之山」作品,入選當時的台陽美展。

鹽月桃甫對蕭如松的影響,有人說從蕭如松半抽象的樹間林木畫面,可以看出彼此間相通的線條,畢竟鹽月桃甫授課的第一天,就是要學生素描教室外巨木,而蕭如松寫實的描繪出來,讓老師驚嘆不已。

西洋美術 大多自學

蕭如松的一生,大多以自學方式吸收西洋美術的優點,他能夠靜心觀察大自然四季晨昏的變化,經由午夜的凝思、經驗的修正,才創造出屬於自己畫風,成為台灣美術史上重要的水彩畫家。

蕭如松的故居在竹東鎮榮樂街62巷,與竹東大同國小相近,為了鼓勵新生代習畫,每在寒暑假期間,他開辦「美術班」用心培育下一代,這一處教學場所,在蕭如松過世後,一度乏人照料而傾圯,直到民國93年才獲文建會補助保存。

以蕭如松故居的23.76坪,當然無法形成藝術園區,縣府文化局用心取得相鄰地主彭府21位、詹阿開等人的同意,先行租用土地5年,俟明年8月修建完成後委外經營,盼成為竹縣文物館活化典範。

在委外計畫未實踐前,縣府不妨到台北縣參訪黃金博物園區、八里十三行遺址園區,了解單一文化館舍要存活下來的困難,如果可以以園區為中心,與社區民眾產生社區群體意識,發展共榮理念,這樣藝術園區的存活,會多一些勝算。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5 09:16:14 | 显示全部楼层

民間產業文化 政府可借鏡

不同於政府部門,新竹地區不少民間業者,對產業文化極為用心,他們逆轉惡劣形勢、開創新局的方式,如北埔膨風茶文物館、芎林蛋之藝館的受歡迎,都是政府部門可借鏡的地方。

膨風茶文物館 經國先生「坐鎮」

省道台3線上的北埔膨風茶文物館,負責人彭乾道為光君茶業有限公司負責人,他的家族在北埔有大片茶園,最風光時是民國69年,蔣經國總統到峨眉替十大基層建設剪綵,回程經國先生經過北埔,進入光君茶園品茗;當年彭乾道的二女兒替經國先生泡茶,就是今日文物館前雕像的由來。

彭乾道說,本來想降低台灣日漸高漲的人工成本,80年代到大陸經營茶園,沒想到大陸非海島型氣候區,山區日夜溫差不大,茶葉含汁度因而不足,製茶後並不耐泡,只好轉手讓人,再回台灣經營本業,剛好農委會推出休閒農業計畫而轉型。

賣茶也促銷觀光 彭乾道不簡單

彭乾道表示,北埔是膨風茶的產地,過去沒有分級,他仿科舉制度,替膨風茶重新包裝,設計狀元、榜眼、探花、舉人、秀才等級,再把家裡昔日製茶的文物整理出來,讓民眾買茶之餘,也能了解膨風茶製茶過程。

難能可貴的是,彭乾道也把北埔鄉觀光導覽的責任一肩扛。他在膨風茶文物館旁,闢設大型簡報室,替鄉內儲備導覽解說員開班授課,教他們如何行銷北埔,提供膨風茶製茶過程講解,專業度不輸台北縣坪林茶業博物館。

芎林蛋之藝博館 讓蛋發揚光大

芎林蛋之藝博物館的出現,則是另一種典型,這裡原本飼養各國名雞,一場SARS風暴,加上禽流感危機,園區被迫改型,不再以活體雞為主,改換為全國唯一以蛋為主題的金吉蛋休閒農場,用心蒐集各種與蛋有關藝品,還教遊客如何製做皮蛋、彩繪蛋。蛋之藝博物館經理朱小茂說,金吉蛋改型,蛋之藝博物館是農場主要特色館,他們從巨大鴕鳥蛋到微小的壁虎蛋都有,並與蛋雕師父合作,提供各類蛋雕精品,三個月內換典藏品一回,保持館藏的新鮮度。

縣文化版圖 串起文物館珠鍊

新竹縣類似的文物館,還有關西台紅茶館、內灣劉興欽漫畫館、竹東名冠藝術館、峨眉富興庄文物館、寶山沙湖壢藝術村等,如果縣文化局、觀光局可整合公私立文物館的典藏品、特色,建構一套屬於新竹縣的文化版圖來行銷,這種群體力量的發揮,對於私人籌設文物館,才具實質性的鼓舞。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6 17:41:46 | 显示全部楼层
多頭馬車 事權不統一 產業絆腳石

過去10天來,針對新竹縣產業文化開枝散葉表現、各公私立文物館、博物館現況的體檢,不得不讓人思索「權責」難分,是不是給文化產業帶來灰色空間?政府部門缺乏「成本效益」考量,會不會讓產業為之停滯?

權責難分 苦了地方

「權責」可從縣級單位來看,相關產業主管機構,幾乎散布農業局、觀光局與文化局等局室中,如新竹縣要辦甜柿節,農業局可能會補助;觀光局要著手觀光路線規劃;文化局則協助柿產區有無文化意涵推廣。這樣的分工,屬平行連繫,尚缺橫向串連,整體行銷上又該如何來加分?

如果「權責」涉及中央部會,問題更嚴重;以日前開館的竹東鎮林業館為例,林務局希望日後交給竹東鎮公所管理,竹東鎮公所期待上級撥經費補助,維持營運。但重點是館內文物,卻無人聞問是否過於貧乏;第一年,或許還可以,第二年後,是否變成蚊子館,能不讓人憂心。

成本效益 沒人評估

再論經費衍生的「成本效益」,文史學者都同意,竹北六家新瓦屋聚落,絕對有條件成為全台第一處客籍文化聚落保存區,這不只是竹縣客籍人士占86%強,而是新瓦屋聚落呈現的文化特質,是他處所難以取代。

這幾天密集宣傳的國際花鼓節,就是竹北地區客籍人士,在台灣光復後的歡慶儀式,民眾運用客家花布、花鼓,營造出的擊鼓喜氣,讓文建會也來找客委會沾光,共同推廣。

過去2、3年來,客委會、文建會對新瓦屋聚落的寵愛,從93年度起就撥款上億補助,包括修繕聚落、景觀復舊等,只是執行單位並沒有「成本」觀念,單位預算執行力差;原期待高鐵通車日,就是新瓦屋聚落可重新面世的期待,如今顯然快落空了。「權責」難分、「成本效益」缺乏,間接導引出文化專業人士不足的窘境。

其實「人力」問題,在各層面都發生;中央警察大學教授黃炎東6年前提出「警力有限,民力無窮」觀察心得,他認為運用民間巡守力量,落實社區治安化,才能使治安更完善。

民力無窮 等待整合

把「民力無窮」四個字,運用在文化產業,甚至於社區總體營造理念上,大可以發展為,各單位尋覓耆老、志工組成文化工作隊,讓各地文物館,新增人文意涵,而不是只有冰冷空殼子硬體。運用這股「民力」,還可以發展為耆老有聲書等,對於各單位人力短缺,絕對有積極效果。

文化產業要向基層扎根,如果在「權責」、「成本」、「人力」無法取得平衡點,淪為紙上談兵將是最大遺憾。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4-28 15:12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