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603|回复: 12

500年前五邑人石碌榨蔗 (客家人带来新技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1-9 21:42: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金羊网 2006-11-08 14:38:07

恩平乡间发现古代土法制糖工具,是用花岗岩打凿而成


恩平市考古人员最近在该市那吉镇那芬村进行考古调查时,发现该村至今仍保存500年前明代土法制糖时曾使用过的工具。

明代祖上留下“糖碌”

这套制糖工具是考古人员在村后晒谷场边的草坪上发现的,分两个圆形碌碡和石盆,恩平人俗称为“糖碌”,均以花岗岩石打造而成。碌高约0.6米,直径约0.4米。两个碌碡顶端都有一方孔,是用来插进硬木楔做的轴承的。中间的周围也都凿有右深左浅形状相同的方孔,是插入硬木楔做的齿轮带动两个碌碡旋转的。碌碡底下是一个大石盆,也是用花岗岩打凿而成,厚约20厘米,四周边缘凸起,中间凿有凹槽。全套工具重约1500公斤(见下图)。

考古人员说,清康熙元年编的《恩平当地风物志》记载:“清朝时期的石碌大多为明成化年所制,双圆柱形,为榨蔗制糖之用”。又据《恩平文物》记载:用石碌榨蔗是明朝客家带来的制糖技术,清咸丰至同治年间,当地发生土人和客家的械斗,客家被迫迁离。同治之后当地未见土人用石碌制糖。恩平博物馆人员还走访了那芬村村民,村民都称村中的石碌是祖上明代留下的。

南迁先人艰苦创业

恩平市文物工作者追根溯源,进一步了解这套碌碡石所体现的古代五邑人的土法制糖史。

据记载,早在南宋年间,粤北南雄珠玑巷部分居民,举家迁于粤中的新会、开平、台山、恩平(即四邑)等地。其中迁居恩平的移民定居后艰苦创业,开荒造田。他们除了种植水稻外,还种植了大面积甘蔗。农闲时节,身强力壮的男人就从附近的山头挖出巨大的花岗岩石,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搬上四驳牛车,拉回村边。妇女们就从山上割回茅草、树枝,搭盖起简陋的茅寮。手艺精湛的石匠就在茅寮里将花岗岩打凿加工成碌碡和石盆。到了秋天甘蔗收获的季节,家家户户将满山满岭的甘蔗砍了下来运回茅寮,准备加工成黄糖。

三道工序制黄片糖

土法制糖工序相当繁杂。第一道工序是榨甘蔗汁。负责“转碌”的两人赶着套上轭的两头牛,将两只沉重的碌碡拉动,待碌碡飞快地旋转起来后,负责“下蔗”的五六名男女将甘蔗连续不断地插进碌碡下端的缝隙。蔗汁顺着石盆的凹槽流入木桶里。第二道工序就是煮糖。煮糖要经过三个大铁锅,分为头锅、中锅、尾锅。煮糖师傅将蔗汁倒入头锅,以猛火烧煮30多分钟。一边煮,一边用漏勺将蔗汁中的杂物(蔗渣)及糖泡捞出(可作烧酒的原料),接着将头锅煮过的蔗汁舀到中锅,又烧煮约20来分钟,再将杂物和糖泡清除,然后舀入最后的尾锅。继续以猛火烧煮,一边用木棍不停地将蔗汁搅动,防止粘锅烧焦。经过大约20分钟的烧煮,蔗汁的水分逐渐蒸发,慢慢变成黄色的糖浆。此时,加入适量的石灰粉或蚬粉(起凝固作用),经搅匀后,即时舀入大木桶,迅速抬到用草席铺好的糖格再倒出来,同时用木板将糖浆抹平。经过数分钟的凝固,糖浆很快变硬,成了厚约一厘米的黄糖。然后,再用木尺和利刀将黄糖切成方块,这就是过去我们经常购买食用的黄片糖。

上世纪70年代,恩平建起了大型机械化制糖厂,繁重累人的土法制糖工艺被淘汰。饶新一 梁治荣 摄影报道

(卓珩/编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18 21:51:2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linqifeng 于 2006-11-9 21:42 发表
恩平市文物工作者追根溯源,进一步了解这套碌碡石所体现的古代五邑人的土法制糖史。

据记载,早在南宋年间,粤北南雄珠玑巷部分居民,举家迁于粤中的新会、开平、台山、恩平(即四邑)等地。其中迁居恩平的移民定居后艰苦创业,开荒造田。他们除了种植水稻外,还种植了大面积甘蔗。农闲时节,身强力壮的男人就从附近的山头挖出巨大的花岗岩石,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搬上四驳牛车,拉回村边。妇女们就从山上割回茅草、树枝,搭盖起简陋的茅寮。手艺精湛的石匠就在茅寮里将花岗岩打凿加工成碌碡和石盆。到了秋天甘蔗收获的季节,家家户户将满山满岭的甘蔗砍了下来运回茅寮,准备加工成黄糖。
...

五邑乃至整个粤语区的“土著”,家谱记述都是(宋代)南雄珠玑巷,这是普遍的族群认同。把这归为“客家”是很荒唐的。就算真是从南雄来的,宋代的南雄也不是客家地区。南雄土话不是客家话。“客家”是来自潮、嘉、惠的。
加工黄糖是粤语区的传统产业。糖、酒技术,粤语区历来是领先于全省的。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8 22:03:0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情系珠江 于 2006-11-18 21:51 发表

五邑乃至整个粤语区的“土著”,家谱记述都是(宋代)南雄珠玑巷,这是普遍的族群认同。把这归为“客家”是很荒唐的。就算真是从南雄来的,宋代的南雄也不是客家地区。南雄土话不是客家话。“客家”是来自潮、嘉 ...


---考古人员说,清康熙元年编的《恩平当地风物志》记载:“清朝时期的石碌大多为明成化年所制,双圆柱形,为榨蔗制糖之用”。又据《恩平文物》记载:用石碌榨蔗是明朝客家带来的制糖技术,清咸丰至同治年间,当地发生土人和客家的械斗,客家被迫迁离。同治之后当地未见土人用石碌制糖。恩平博物馆人员还走访了那芬村村民,村民都称村中的石碌是祖上明代留下的。---

大家是相信珠江的主观臆断还是"清康熙元年编的《恩平当地风物志》记载","《恩平文物》记载""考古人员说""恩平博物馆人员"计话,自己看着办!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19 10:17:31 | 显示全部楼层

《恩平当地风物志》是清代写成的
《恩平文物》认为是客家人流传下来的,但《恩平文物》应该是改革开放以后写成的
恩平博物馆工作人员那个部分可能不属于《恩平文物》。
《恩平文物》这类地方出版物,一般是些当地的老先生撰写的文章汇编。

对于上述问题,我还是远离骂战为妙

[ 本帖最后由 南汉 于 2006-11-19 10:25 编辑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19 10:52:1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linqifeng 于 2006-11-18 22:03 发表


---考古人员说,清康熙元年编的《恩平当地风物志》记载:“清朝时期的石碌大多为明成化年所制,双圆柱形,为榨蔗制糖之用”。又据《恩平文物》记载:用石碌榨蔗是明朝客家带来的制糖技术,清咸丰至同治年间, ...

编于清康熙时期的《恩平风物志》指出清朝时期的石碌大多为明成化年所制,双圆柱形,为榨蔗制糖之用,是当时考究的产物,应是符合实际的。“志”是一种有着严格规范的记述形式。古代从事这种史志记载的人,进入门槛是很高的。《恩平文物》这类的小刊物,是现代的,很有可能就是客家人在搞这种“偏门”,从其偏执的、缺乏客观依据的推断中可看出很大的主观倾向。

那芬村民并非客家人,“用石碌榨蔗是明朝客家带来的制糖技术”仅仅是《恩平文物》某篇文章的说法。“明朝客家”这一说法也是存疑的。因为这些“文物”高手竟然把宋代“南雄移民”也看成是“客家”,宋朝带来了先进的种蔗和榨糖技术,这是十分无知的!所有粤语区的“土著”,族谱记载都是来自南雄州保昌县之类的,就算是真的,宋代的南雄州根本不是客家地区。而种蔗和榨糖技术,粤语区人民在广泛应用的时候,广大客家地区还不知啥叫甜味。粤语区人嗜好甜食,是自古有之的。客家和瑶、壮、黎族嗜好超咸的食物,也是地理环境和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宋代,珠三角“土著”的蔗基、桑基、蕉基鱼塘就已经有了,大规模的甘蔗生产就是为榨糖业提供原料的,大规模的种桑养蚕就是为缫丝工业和渔业生产(蚕屎喂鱼)提供良性循环的产业链滴,大规模的香蕉生产则是商品农业高度发达的标志,而用香蕉或饭团酿醋,本大猫在乡间就见过、品尝过。制糖、酿酒是粤语区遥遥领先的传统产业,这也能吹成是“客家人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是违背历史的。

本来,生产力的发展有快有慢,客家地区历史上生产力是相对落后的,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是没有人会在乎老祖宗穿布衣还是绫罗绸缎滴,吹这些东西,纯粹是阿Q心态,而且也经不起历史的检验。

如此看来,恩平有个宋代“客家村”遗址,这些“客家人”是南宋海战的中原官兵后代之类的牛皮,也是这些“訄牯”牛皮吹出来的。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19 11:00:1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linqifeng 于 2006-11-9 21:42 发表
恩平博物馆人员还走访了那芬村村民,村民都称村中的石碌是祖上明代留下的。 ...

1、那芬村民都称村中的石碌是祖上明代留下来的,那就是祖传的,是博物馆人员获取的口碑资料。
2、《恩平文物》声称用石碌榨糖是明代客家人传入的,依据是什么?茅。
凭这点就能推断出是客家人教会了那芬村民的祖先“先进的生产技术”,还把宋代“南雄珠玑巷移民”说成是“客家人”,连基本的常识都不具备,还“訄”什么“牯”?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19 11:58:2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情系珠江 于 2006-11-18 21:51 发表

五邑乃至整个粤语区的“土著”,家谱记述都是(宋代)南雄珠玑巷,这是普遍的族群认同。把这归为“客家”是很荒唐的。就算真是从南雄来的,宋代的南雄也不是客家地区。南雄土话不是客家话。“客家”是来自潮、嘉 ...

客家人是在赣南闽西才形成的,宋代南雄珠玑巷的当然不是客家地区.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9 13:43:07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大猫比那芬村民,恩平考古学家及博物馆更了解那芬村情况!

那芬村民还证实: 村里三棵有300多年历史的老树是客家人种植呢! 看来大猫又要喉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19 13:59:32 | 显示全部楼层
客家人在清朝时来到五邑地区主要聚居在开平恩平台山交界的地带(比如现在的台山大隆洞山区和开平南部的赤水金鸡等山区),和当地人和平共处了很长一段时间,相互之间取长补短也不足为奇.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19 14:13:4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linqifeng 于 2006-11-19 13:43 发表
看来大猫比那芬村民,恩平考古学家及博物馆更了解那芬村情况!

那芬村民还证实: 村里三棵有300多年历史的老树是客家人种植呢! 看来大猫又要喉了!


博物馆了解的情况是清楚滴;《恩平文物》的说法则是缺乏依据滴。
那芬村民说:村里三棵有300多年历史的荔枝老树是客家人种植的!就是说:大家快来看啊,看看古代客家人种植的荔枝树是什么样子的!这和恩平另一个地方的当地人声称“客家古村居住的是南宋海战的中原人后代,大家快来看呀”是一样的性质

别人说什么,你就信什么,脑袋和复印机就没有分别啦。恭喜你,高科技土疙瘩已经让你头大长草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9 15:08:2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情系珠江 于 2006-11-19 14:13 发表


博物馆了解的情况是清楚滴;《恩平文物》的说法则是缺乏依据滴。
那芬村民说:村里三棵有300多年历史的荔枝老树是客家人种植的!就是说:大家快来看啊,看看古代客家人种植的荔枝树是什么样子的!这和恩 ...


骂吧! 当大猫理亏时,就只剩下骂了!

大猫到过那芬村吗? 你没到过调查核实,为什么就比恩平政府和那芬村民更了解当地情况呢?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19 17: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linqifeng 于 2006-11-19 15:08 发表


骂吧! 当大猫理亏时,就只剩下骂了!

大猫到过那芬村吗? 你没到过调查核实,为什么就比恩平政府和那芬村民更了解当地情况呢?


本大猫是摆事实、讲道理滴。从“新闻”事实来看,是得不出客家人带来“碌葛”榨糖“新技术”的结论滴。
两广地区,北纬24度以南才有甘蔗产区,平原、台地的土壤气候才适合甘蔗这种热带作物生长。大规模的甘蔗产区、传统的糖产品制作地和销售地本身的种植、制造技术是怎样的,你没搞清楚,就凭片言只语和臆想来传播先进技术,蒙谁呢?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9 21:00: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两广地区,北纬24度以南才有甘蔗产区"---

哈哈...自打嘴巴! 两广地区,客家人就大量分布在这些地区!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6-4 10:31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