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856|回复: 4

客家人遷移臺灣的艱辛歷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1-8 17: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世界客屬第21屇懇親大會暨客家學國際研討會論文

     客家人遷移臺灣的艱辛歷程

[摘要]宋楚瑜在清華大學演講中提出的“客家本色”與“臺灣意識”,這是一個現實而深刻的議題。何謂“客家人”?客家人何時、何處遷往臺灣?客家人為護衛臺灣、建設臺灣做出了重要貢獻。《渡台悲歌》與《客家本色》是客家精神和臺灣意識轉換、融合的體現。“客家本色”是“泛綠”和“泛藍”,如今也是臺灣政治顏色的標誌。客家本色人物為丘逢甲和黃遵憲。
[關鍵字]客家遷徙;客家本色;臺灣意識

丘立才

親民党主席宋楚瑜於2005年5月11日在清華大學演講中,提到了“客家本色”和“臺灣意識”的密切關係,這是一個現實而深刻的議題。他說:“在歷史上,臺灣常常被視為‘化外之地’,許多福建、廣東的人民為了生存冒險來到臺灣,那種艱難的過程一般人很難想像。在臺灣史裏面,民間流傳著一條叫渡台悲歌,一開始的時候就說:‘勸君莫要過臺灣,臺灣恰似鬼門關,千萬個人去無人轉,知生知死誰都難’,而客家人每個人都會唱的‘客家本色’說,‘唐山人過臺灣,我要半點錢;唐山人過臺灣,身上沒有半點錢。’他們每天過的日子就是拿著生薑蘸著醋吃,他們都沒有埋怨。這些先輩們能夠歷經風霜落根臺灣,就形成了臺灣特有的‘臺灣意識’。”
要瞭解“客家本色”,首先要瞭解“客家人”。按《現代漢語詞典》解釋“客家”一詞:“指在4世紀初(西晉末年)、9世紀末(唐朝末年)和13世紀初(南宋末年)從黃河流域逐漸遷徙到南方的漢人,現在分佈在廣東、福建、廣西、江西、湖南、臺灣等省區。” 大規模“客家人”南遷的主要是這三次:第一次是在西晉末、東晉初的“八王之亂”,又稱“永嘉之亂”,和隨後的“五胡亂華”,即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少數民族侵擾中原,中原漢人因避亂而南遷,多棄官攜眷南逃,故又稱為“衣冠南下”。第二次是在唐朝末年的黃巢起義,其發難至稱帝至失敗,所經走的路線,幾乎與客家人南逃路線相一致。第三次是在南宋末年,元兵進逼,客家先民從贛南、閩西再進入粵東的梅州、循州、惠州。當時戶籍有“主”、“客”之分,移民入籍皆編入“客籍”,這時“客家”移民湧入後,“客”勝於“主”,這就是“客家人”由“客”變“主”的過程,這就是“客家人”的由來。其實,客家人在中國最密集的聚居地是在粵閩贛這個三省交界的地方:即廣東省的梅州市,福建省的龍岩市,江西省的贛州市。而臺灣的客家人大部分是從廣東梅州和福建的龍岩等地遷移到海峽東邊的。
客家人遷往臺灣始於何時?明末鄭成功收復臺灣時,其下屬將領劉國軒等人及部屬都有不少是客家人,但是清廷統一臺灣後,則多被遣返大陸原籍。客家人真正遷往臺灣的時間,是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接納施琅的建議收復臺灣後。當時清廷派駐在臺灣的部隊中有從嘉應州(今廣東梅州)徵募的客家兵數百人,他們在安平、台南、阿公店服了4年兵役後,復員在濫濫莊(今屏東縣萬丹鄉附近),按六隊編制屯田開墾,“六隊”與客家話的“六堆”音相通,這就是臺灣“六堆”客家人的先民。
康熙擔心臺灣會成為反清複明的根據地,對大陸與臺灣之間的往來實行三項嚴格的管制:(一)大陸人民渡台須領照單,經分巡台廈兵備道稽查,再得臺灣海防同知驗可,始許放行。(二)來台謀生的移民,不准攜帶家眷。(三)嚴禁粵中惠、潮之民,不許渡台。由於這第三項禁令的限制,早期渡台的客家人大多屬於嘉應州所轄的梅縣、興甯、鎮平(今蕉嶺)、平遠、長樂(今五華)的客家人。
康熙六十年(1721年)臺灣南部朱一貴作亂,朝廷派藍廷珍到臺灣剿亂,當時臺灣鳳山各地的客家人,組織“六堆義軍”協助圍剿。事後論功行賞,由於客家人有功於朝廷,而作亂的朱一貴祖籍又是閩南泉州,所以藍廷珍乃奏請解除粵籍人來台的限制,從而使客家人來台不受歧視。除嘉應州外,惠州、潮州的客家人和廣東各籍的移民不斷渡台。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為客家人移民臺灣的盛世熱潮,後經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年代,都有不少客家人渡台,然而人數都未及前三朝。
客家人遷往臺灣最早走的是哪條路線?客家人最早渡台時走的,都是朝廷規定的官道:在粵東北的嘉應州,順著梅江、韓江南流而下,到達汕頭附近的各港口;而後乘船到廈門等待查驗;再後渡洋到澎湖列島的馬公等港口候風;再而後向東南行駛,經東吉洋,進入鹿耳門查驗;最後由安平登岸,到達府城(今台南市)附近暫居。然後南下屏東,在高屏溪(亦稱下淡水河)東岸及東港溪流域墾居。客家人也有不走官道,私自偷渡到臺灣的。路線也是在粵東北的嘉應州,順著梅江、韓江南流而下,到達汕頭附近的各港口,繞開查驗,直接渡過臺灣海峽,航行至鳳山縣的打鼓港(今高雄港)、前鎮港、鳳山港、下淡水港、東港等港口及琉球嶼,再由小船接運登陸,徒步到達目的地。這就是客家人最早期的一條渡台路線。
客家人在臺灣的分佈情形又怎樣呢?客家人渡台的時間要比閩南人遲,臺灣平原易找飯吃的地方,大都由先到的閩南人居住著,只好選擇一般人不願居住的偏僻且有瘴癘的地區,以及靠山麓或較貧瘠的丘陵地開闢墾殖。康熙年代,以屏東的下淡水溪東岸近山平原為中心;高雄、台南、嘉義等地有若干點狀的拓植,但人數不多,墾區不大。雍正年代,客家人入墾中心,漸次移到彰化、台中一帶地區。乾隆年代,北移至臺北、桃園、新竹、苗栗一帶,狹長的丘陵地區。現今臺灣的客家人估計約有400萬多人,占臺灣總人口的五分之一,其中苗栗、新竹兩地約占客家人口的一半以上,苗栗客家人占該縣人口的67、98%,新竹客家人占該縣人口的65、5%,桃園客家人占該縣人口的48、21%,台東、屏東客家人各占該縣人口的25%,台中客家人占該縣人口的19%,南投客家人占該縣人口的14%,高雄客家人占該縣人口的13%。
客家人東渡臺灣就與原住民、閩南人、外省人一起,共同護衛、開發、建設祖國的寶島—臺灣。先是有由鄭成功帶領,共同抗擊荷蘭殖民侵略者的鬥爭;後是有由唐景崧、丘逢甲、劉永福率領的反對日寇統治,維護祖國領土完整和統一的壯舉,客家人都參與其中,尤其是在後的抗倭護台鬥爭表現更甚。客家人在臺灣開墾荒地、種植稻穀甘蔗、發展制糖業所作出的貢獻;在砍伐樟樹、提煉樟腦油,到化學合成樟腦;在修築新竹經苗栗、台中、台南至高雄縱貫北南的鐵路建設;在開發臺灣東部花蓮、台東的種植業;在採伐林木、探勘採油煉油的早期工業;在修建港口、道路、大規模城市現代化建設中,都做出了艱苦卓絕的奉獻。
清朝無名詩人寫的、在臺灣民間流傳的《渡台悲歌》,就是用客家話非常生動而深刻地寫出了客家人冒險渡台及歷經風霜落根臺灣的艱辛情形。除了宋楚瑜說的開頭外,接著訴說遷台之始末:出發,“直到梅江轉潮州,每日五百出頭錢;一晝一夜翻過天,來到拓林港口邊。”渡海,“撐船漂浮天連海,船肚受苦苦難言;暈船嘔出青黃膽,東橫西翹病一邊。”登岸,“走上崁頂正知慘,面前茅屋千百間;暫借親戚歇一夜,超過三夜就變面。”睡覺,“暗晡無鞋打赤腳,想要出屋半朝難;無床無帳分蚊咬,稈草爛布准被毯。”吃飯,“一碗淨飯百粒米,半碗蕃薯大大圈;總有臭餿脯鹹菜,每日三餐兩大盤。”勞動,“雞啼起身做到暗,無力沒氣呑口瀾;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拼命拼毋完。”冒險,“抽藤做料當壯民,自家頭顱送入山;遇到生蕃銃一響,燃時死在樹林邊。”思念,“心中愛轉無路費,眼看一年又一年;屋家父母年歲老,早暗悲噭淚漣漣。”唱不盡無數的辛酸勞苦。
由七言詩歌的《渡台悲歌》到現代歌曲《客家本色》,也就完成了客家人由渡台找生活,到落根臺灣過日子的完全轉換,也就把“客家本色”融入為“臺灣意識”。且聽《客家本色》:“唐山過臺灣無半點錢,煞猛打拼耕山耕田。咬薑吸醋幾十年,毋識埋怨。世世代代就憑恙,勤儉持家,兩三百年無改變。客家精神莫豁忒,永遠!永遠!時代在進步社會改變,是非善惡充滿人間。奉勸世間客家人,修好心田。正正當當做一個,良善個人,就像恩介老祖先。永久不忘祖宗言,千年!萬年!”
客家本味:咬薑吸醋,辛酸苦辣。不瞭解客家人,就無法瞭解中華民族的遷徙史、融合史。這種遷徙總是不停地進行著,無論其方式如何,也無論其規模大小。正是由於不停的遷徙,造成各種地域文化的碰撞與融合,這就不斷地啟動了一部中國史。可以說,不瞭解客家人,就無法真正瞭解中國。遷徙並不是客家人的專利,南遷也不是客家人所開創的。從中原遷出的漢族民系來到嶺南的,最早的是說廣州話的廣府人,其次是說閩南話的潮州人。富庶的珠江三角洲為先走一步的廣府人佔領,富饒的韓江三角洲為緊跟而來的潮州人佔領,南遷而來的客家人就只好在五嶺的南北山間落腳生存,所以在嶺南有此一說,“無客不居山,無山不成客”。山間種薑養羊,是客家人主要的墾殖業,“養羊種薑,利息相當”,客家人自己鼓勵著自己。而歷史上嶺南瘴癘之氣曾令中原人聞之變色,嶺南山地尤甚,“梅江”原是“黴江”,“韓江”原是“瘴江”,而用熏醋吸醋,則是客家人防瘴癘、治瘟疫的最有效且最簡便的方法。居住在山裏的客家人謀生何其艱難,不但經濟上貧窮落後,而且政治文化上也常遭蔑視和侮辱。個別漢族人竟對“客家”的稱呼上加“犬”旁,即“犬”旁加“客”、“犬”加“家”,或者叫“山牯狫”。由於客家人所居地都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惡劣環境,隨著南遷人口的增加和自身的繁衍,再往“珠三角”和“韓三角”的邊沿地區遷徙,也容易發生矛盾和糾紛。於是客家人只好向海外島嶼進發,臺灣島是距客家人最近的島嶼,到臺灣去墾殖,這是客家人繼續遷徙的一個首選地。
同樣,客家人遷移去臺灣之前,大批福建閩南人已先到臺灣,更何況歷史上福建和臺灣又曾同為一省。且閩南和臺灣相距甚近,東渡臺灣較易。粵東客家人渡台時間比較後遲,而且受朝廷各種政令的限制,來到臺灣南部比較平坦的地區,已無空地可以墾殖。其時,屏東下淡水溪東岸有大量未墾的荒地,客家人為生活所迫,就冒著瘴癘、番害的侵襲,相率前往開墾。然後客家人北移開墾台中、東勢、苗栗、新竹、新埔、中壢、桃園、臺北等狹長的丘陵與山谷之間的荒地,同樣地咬薑吸醋,嘗盡各種辛酸苦辣。同樣地也常受到生番和熟番的歧視,有不堪忍受者離開臺灣,遷往日本和南洋其他島嶼去謀生,其在異邦成立的客家人組織都稱為“崇正公會”,即尊崇堂堂正正的中國人的組織。其實,在臺灣島上的閩南、客家、外省、原住民這四大族群,都同是中國人,他們特質回異,而血脈相連,生存與共。原住民只占臺灣人口的2%,為高山族的少數民族,這是受到特殊保護與照顧的“主人”。而98%的臺灣人都是從大陸遷移過去的“客人”,只不過閩南人是“先到為君”而又占大多數的“老客家人”,外省人則是後到臺灣但文化程度較高的“新客家人”,來的都是客,四群融一家。
客家本色:泛綠、泛藍。極有意思的是,今天臺灣的政黨組織的兩大陣營,以民進党為一方的稱泛綠陣營,以國民黨、親民党為一方的稱泛藍陣營。其實,泛綠、泛藍原來就是客家人的本色。客家人從中原遷徙到贛閩粵之間的客家大本營,這些地方一年四季都是青綠蒼翠的山色。有毛澤東1934年在客家地區江西會昌寫的《清平樂》詞為證:“東方欲曉,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會昌城外高峰,顛連直接東溟。戰士指看南粵,更加鬱鬱蔥蔥。”客家人在這崇山峻嶺中開闢梯田,燒草肥田,采樵耕田,男女都喜歡穿著士林藍布的衣服。這種藍色的衣服,耐磨耐穿,顏色又與自然界的綠色相互和諧。客家人的風俗中還有“插青”與“拖青”的習慣。“插青”是指入山坑的岔路口,隨手折條青樹枝,插在要去的那條路邊,作為路標。客家山歌唱得好:“竹杠一條篾一縈,問妹割草到哪坑?坑坑都有三岔路,三岔路口愛放青。”“妹子約郎去入坑,三岔路口愛插青。插青愛插布驚樹,雖然葉死心還生。”“拖青”則是客家人嫁娶的習俗。在花轎後邊拖有連枝帶葉的榕樹或竹子,也有嫁妝裏的“青”—“長命草”,系上紅繩,陪嫁到男家。在客家人看來,“青”是生命的表現,青春的體現,生機的象徵。客家人的價值取向是,勤勞耕種,勤儉持家,吃飽米穀,就有精力,就有精神,就能永葆青春。
在贛閩粵交界綠色的客家山區,隨著人口的繁衍,已無荒可開,無地可耕,難於填飽肚子的情形下,客家人又向蔚藍的大海踏浪而去,在藍色的海洋外討尋生活。客家人無論是踏海渡臺灣,還是漂泊下南洋,開始都是男子隻身去闖蕩,留下客家女子在家中敬養老人和撫育幼子,不知演繹了多少個客家家庭的辛酸血淚史。《過番謠》和“汕頭出海七洲洋,七日七夜水茫茫。行船三日唔食飯,妹個言語當乾糧”等客家山歌,唱出了客家人在大海上的痛苦淒涼,唱出了客家人在番邦異域的熬苦掙扎。南洋各地客家人所奉祀的“大伯公廟”,就是紀念清乾隆年間廣東大埔籍人張理、丘兆進和福建永定籍人馬福春,從潮州乘船去爪哇謀生,中途遇颶風,船被沖到檳榔嶼上一個叫海珠嶼的島上拓荒的事蹟。也在乾隆年間廣東梅縣的羅芳伯飄洋過海來到婆羅洲的坤甸墾荒,後在東萬律開採金礦,成立蘭芳公司,實行民主的“蘭芳大總制”,歷時108年。所以,有人歸納客家的本色是:青綠為底色,湛藍為亮色。
客家本色人物之一:丘逢甲。丘逢甲的丘姓,遠祖為姜子牙,三子穆公以封地齊營丘為姓,定居河南封丘,堂號取名為“河南堂”。據《倉海先生丘公逢甲年譜》記載:“先世由河南遷福建上杭。”“宋季,二世祖創兆公參文信國公軍事,始奉父夢龍公遷居廣東梅州之員山,即今蕉嶺之文福鄉也。”丘夢龍為遷粵一世祖,二世祖丘創兆擔任文天祥的參軍,而他的妻子則是南宋民族英雄岳飛的曾孫女。丘氏在廣東梅州蕉嶺傳至第十八世丘仕俊(1756~1828)于清嘉慶年間渡台來到彰化縣東勢山區墾殖。丘仕俊一身好武藝,其第三子丘學祥及長孫、次孫皆習武,為臺灣東勢著名的“武術之家”。然則丘學祥的第三子丘元寶卻秉性好文,咸豐六年(1856)補臺灣府學生員,兩年後又補廩貢生,1859年到福州鄉試未第,回臺灣教書。1864年12月26日在苗栗縣銅鑼灣李氏家塾生下丘逢甲。丘逢甲14歲考中秀才,25歲考中進士,但不願為官,回台從事教育工作,先後主講衡文、羅山、崇文三書院。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丘逢甲洞悉日寇野心經臺灣巡撫唐景崧轉報朝廷同意,督辦團練。丘毀家紓難,募集訓練義軍37營,準備抗倭保台。清廷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和澎湖列島給日本。丘逢甲刺血上書朝廷,要求毀約再戰,未得允准。日軍於1895年5月在臺灣登陸,丘逢甲以義軍副統領身份與日寇激戰20晝夜,重創敵軍。並倡議建立臺灣民主國,建號“永清”,即“為大清之臣,守大清之地”,永遠維護祖國領土的完整與統一。後因餉盡援絕,死傷過重,只得離台內渡回到梅州蕉嶺。他認為“欲強國,必先興學育才”,於是在粵東潮州、汕頭、梅州和閩西等地興辦學堂。作者就讀的小學就是由他在1905年創辦的“鵬飛學堂”。丘逢甲時刻掛念著的就是臺灣,其《春愁》詩表現出強烈的感情:“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澘。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把兒子改名為念台,臨終囑墓穴要向著臺灣。
客家本色人物之一:黃遵憲。黃遵憲和丘逢甲既是梅州客家同鄉,又是摯友。如果說丘逢甲是客家泛綠人物,那末黃遵憲則是客家泛藍人物。黃遵憲考中舉人後,便隨與出任日本公使的梅州同鄉何如璋進士履駐日參贊職,撰寫《日本國志》,研究明治維新經驗,為後來戊戌維新提供借鑒。還擔任過駐英國、法國、義大利、比利時四國參贊和駐美國三藩市、新加坡總領事。黃遵憲是著名的外交家、詩人,一生出使多個國家,深知祖國領土完整和主權的重要性。誠如清華大學在宋楚瑜主席演講結束後以小篆書贈的是黃遵憲1896年4月寫《贈梁任父同年》的詩強調:“寸寸河山寸寸金,侉離分裂力誰任?杜鵑啼血憂天淚,精衛無窮填海心”那樣,也寫有《臺灣行》來表達詩人對臺灣被割裂的憤慨:“城頭逢逢雷大鼓,蒼天蒼天淚如雨。倭人竟割臺灣去。”“眈眈無厭彼碩鼠,民則何辜罹此苦?亡秦者誰三戶楚,何況閩粵百萬戶。”戊戌變法失敗後,黃遵憲同樣回到家鄉興辦新學堂。他認為“變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興,在開學校”,於1903年在梅州東山書院設立東山初級師範學堂,並派楊徽五、黃遵庚等赴日本弘山文學校習速成師範,回來後任教。作者就讀的東山中學就是當年的東山初級師範學堂,現在已成為一間中華名校,而在臺灣的東山中學校友也有100多位。
讓我們以客家先賢黃遵憲、丘逢甲等為典型榜樣,保持客家本色,增強臺灣意識,共同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8 21:29:57 | 显示全部楼层
2006台灣年鑑

台灣客家人分布地區

  四縣腔
  桃園縣:中壢、龍潭、平鎮、楊梅。
  新竹縣:關西(部份)。
  苖栗縣:苗栗市、公館、頭份、大湖、銅鑼、三義、西湖、南庄、頭屋、卓蘭(大部份)。
  屏東縣:竹田、萬巒、內埔、長治、麟洛、新埤、佳冬、高樹。
  高雄縣:美濃、杉林、六龜。
  台東縣:池上、關山、鹿野、成功、太麻、卑南。

  海陸腔
  桃園縣:觀音、新屋、楊梅。
  新竹縣:新豐、新埔、湖口、芎林、橫山、關西(部份)、北埔、寶山、峨眉、竹東。
  花蓮縣:吉安、壽豐、光復、玉里、瑞穗、鳳林。

  大埔腔
  苗栗縣:卓蘭(中街、內灣、水尾)
  台中縣:東勢、石岡、新社、和平。

  紹安腔
  雲林縣:崙背、二崙、西螺。

  饒平腔
  苗栗縣:卓蘭(老庄)。

  其他還有永定腔、豐順腔等散居各地。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8 21:35:17 | 显示全部楼层
台灣客家人口統計                       
                       
        總人口數值(人)/客家人口推估數(人)/客家人口百分比(%)
總    計        22,545,969/4,600,713/20.4
台北市        2,627,844/521,613/19.8
高雄市        1,510,124/194,603/12.9
台北縣        3,681,491/584,848/15.9
桃園縣        1,826,609/754,901/41.3
新竹縣        460,349/322,099/70
苗栗縣        560,798/378,112/67.4

台中縣        1,521,582/285,690/18.8
彰化縣        1,316,705/178,707/13.6
南投縣        539,950/94,893/17.6
雲林縣        739,166/64,165/8.7
嘉義縣        559,882/45,913/8.2
台南縣        1,106,406/64,381/5.8
高雄縣        1,237,417/259,190/20.9
屏東縣        903,411/220,166/24.4
宜蘭縣        462,930/78,235/16.9
花蓮縣        350,829/110,842/31.6
台東縣        242,393/54,401/22.4
澎湖縣        92,068/7,895/8.6
基隆市        392,343/59,840/15.3
新竹市        383,370/114,893/30.3
台中市        1,010,612/134,135/13.3
嘉義市        269,592/15,486/5.7
台南市        750,096/55,706/7.4

資料來源:台灣客家文經發展協會
資料時間:民國93年(2004年)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3 23:06:56 | 显示全部楼层
呵,老丘啊,好久没见你“拆字”了,有空回南方网来啊,,,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18 11:52:02 | 显示全部楼层
纪念先祖梅县黄遵宪-公度先生https://www.hakkaonline.com/thread-91354-1-1.html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4-27 23:15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