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72|回复: 0

客家腹地山川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7-11 01: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梅州位于广东省东北部,是客家人主要的聚居地,誉称“世界客都”。
梅州历史悠久,人文锦绣,山川绮丽,物产丰富,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古朴典雅的客家围屋、优美动听的客家山歌、别具风味的客家美食、勤劳贤淑的客家妇女,还有“绿野明珠”雁南飞茶田、叶剑英故居、千佛塔、灵光寺、人境庐、热矿泥山庄、龙鲸河漂流……处处散发着浓郁的客家风情。
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闽粤赣三省交界处,辖梅江区、兴宁市、梅县、蕉岭、大埔、平远、五华、丰顺县,总面积1.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85万,其中客家人占97%。
梅州历史悠久,秦汉时属南海郡,南齐设置程乡县,北宋开宝年间改敬州为梅州,清朝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成立直隶嘉应州,民国初年改称梅县。1988年由梅县地区改为梅州市,1994年1月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梅州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的美称,全市旅居海外侨胞、侨裔及港澳台同胞计有300多万人。
梅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又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叶剑英元帅的故乡,主要名胜景区有叶剑英元帅故居和纪念馆、阴那山灵光寺、千佛塔、黄遵宪故居人境庐、雁南飞茶田旅游度假村、雁鸣湖旅游度假中心,梅城“一江两岸”、龙鲸河漂流、热矿泥山庄、阴那山旅游区、长潭旅游风景区、五指石旅游区、合水风景区、神光山旅游区、泮沆旅游区、客家围龙屋等,各具特色,如诗如画,绚丽多彩。
梅州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物产丰富,水果、茶叶、竹木、烤烟、水产、畜牧、土特产等极为丰盛,已朝基地化、商品化方向发展,正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迈进。金柚、单丛茶种植面积和产量均为全国之冠。1995年3月,在首批百家中国特产之乡命名宣传活动中,梅县被授予“中国金柚之乡”称号。在1997年中国国际茶叶展览会上,梅州被评为“中国单丛茶之乡”。
改革开放以来,梅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文化、工业、交通、通讯和第三产业等发展迅快。205、206国道穿境而过,省道、县道已铺上水泥路面,出入梅州的各种车辆畅通无阻。广梅汕铁路和梅坎铁路已全线贯通,空中航线已开通梅州至广州、香港等地,形成四通八达、便利快捷的交通网络。全市已开通国内、国际程控电话,可与世界各地通讯联系。近年来,一批高档次的宾馆、饭店、娱乐设施先后建成并投入使用,旅游活动的行、游、食、宿、购、娱六大要素基本配套,可为海内外游客提供一条龙服务。
梅州,正以崭新的风貌、崭新的姿态走向世界。
梅江,为广东十大江河之一。在过去漫长的岁月中,梅江两岸滩涂遍地,杂草丛生,环境恶劣,一旦河水上涨,市区即受淹浸,民众苦不堪言,也直接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梅州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治理洪涝灾害,从1993年开始整治一江两岸,投巨资按“百年一遇”的洪水高标准规划建设堤岸,并配套一系列项目,决心把梅州建成具有山区风貌、江河风貌、客家风貌的花园式城市。到2000年止,宏大的建设工程基本完成。请看,昔日的泥沙滩已变成长龙般的坚固堤坝,沿江两岸分别建有传统风格的长廊、文化长廊、罗马式长廊、文化广场、环江道路、剑英大桥、德龙大桥、滨江公园等,呈现出绿中城、城中水、碧水蓝天、环境优美的崭新风貌。“一江两岸”水利与防洪的成功治理和精心建设,已被国家水电部称之为“梅州模式”而向全国推广。
沿江两岸的长廊边,许多美丽的花草衬托着亭台楼阁,好一处舒适的游览休闲场地。在西阳水电站拦河蓄水后,市区的梅江河面形成一个面积约4平方公里的人工湖,一排排造型别致的高楼大厦,林立于堤坝之上,那巨大拱形的德龙桥,宛如长虹卧波,点缀其间,格外美丽。碧清的江水、整洁的堤坝、雄伟的大桥、新颖的楼房、盛开的鲜花、葱绿的树木和优雅的环境,构成一道清新亮丽的风景线。正是:梅州山城气象新,一江两岸好风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6-6 05:35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