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334|回复: 2

“这笔精神财富不能丢”――鹰厦铁路建设者忆当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4-25 12:59: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笔精神财富不能丢”――鹰厦铁路建设者忆当年

  光阴似箭,转眼间,鹰厦铁路建设已过去整整50年了。当年参加鹰厦铁路建设的铁道部队官兵、福建青年筑路队队员、民工等,从风华正茂的青年,变为鬓发斑白、儿孙满堂的老人,可无论时间如何冲刷,都无法刷掉这些建设者们当年的记忆。因为,在那青春的岁月里,他们怀着一颗颗赤诚之心,在崇山峻岭里,硬辟出一条695公里(其中江西境内135公里)长的铁路。该路的通行,不但结束了我省无铁路的历史,而且它还使福建跟全国各地的联系更为密切,并为当年的福建前线提供了强有力的后方物质保障。

  这条我省首条的铁路线,是由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捐巨资兴建的,于1956年初动工建造,历时1年6个月。当时由于受时代限制,施工时机械化程度低,全体建设者全凭肩挑手挖进行施工。当时住的是草棚,吃的是大米饭配咸菜、萝卜干,每天工作均为8小时制的三班倒。不少建设者在艰苦的劳动与生活条件下,带病坚持工作,有的人还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当年是福建省青年筑路队队员的郑嘉孟回忆说:当时修这条铁路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所以他们经常在悬崖峭壁上握钢钎、舞大锤打炮眼。起初,他们一天只能打一寸多深的炮眼,双手时常被钢钎震得虎口开裂,或被大锤打得手面肿如馒头,疼得吃饭连筷子都握不住。大家不言苦,不脱逃,即使患病或受伤,很多人也是带病坚持劳作。他们在顺昌劳动时,有一天晚上突然发生泥石流,当场有6位民工被压死。可埋葬了工友后,大家擦干眼泪,照旧日夜忘我施工。

  原为铁道兵的王庭富和王显智也动情地道:参加鹰厦铁路建设的铁道部队官兵,大部分刚从朝鲜战场归国。他们在建造黄枣铁路大桥时,刚好碰到梅雨季节,再加上当时施工机械设备差,结果不少官兵为了赶时间完成任务,几乎每天的衣服都被雨水、汗水渗透,并因水土不服和施工现场粉尘多等,导致发摆子与得气肺病。然而,面对困难,大家从不退却。当时任铁道兵司令员的王震,经常在施工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官兵们的身旁,看到战士们替换的衣服不够,即下令增发一套衣服给战士。记得有一次,王震司令员着便装到沙县检查工作,发现县长官僚作风严重,不体恤老百姓和筑路民工疾苦,气得当场将县长撤职。

  老民工郑朝原与离休的原铁道兵指导员罗少林告诉记者:鹰厦铁路的特点是沿江而建,途中筑有不少隧道和桥梁。因此工程量很大,且都是啃“硬骨头”。民工和铁道部队官兵雨天一身泥,晴天满身灰,而且不少人在施工中被意外塌方压死,或被突发而来的山洪冲走。罗少林说,仅永安到岭头,10余公里的路程就挖了10多个隧洞,而挖每个隧洞几乎都有人献身。尽管如此,大伙儿始终斗志昂扬,许多同志在火线上入团、入党,所以,原定三年完工的鹰厦铁路,经全体建设者和沿线老百姓的共同努力,结果只用1年半时间就建成通车。该铁路通车后,全省人民欢欣鼓舞,世界许多国家也感到震惊。

  现在,当年鹰厦铁路建设者有很多人已经仙逝,活着的人也都已年迈古稀。对于这段历史,每个健在的经历人都珍藏于心中,永世难以忘却。他们说,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凝聚着爱国情和敢于战天斗地的革命精神。他们希望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不能丢,后世应该永远牢记,并发挥到当前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各项工作中,以促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当年的建设者珍藏着立功奖状。李海宝摄

  

  425B101.TIF

[ Last edited by 明堂 on 2006-4-25 at 13:08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4-25 13:02: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两三年前,鹰潭铁路——[南昌局]对这些参加开铁路的老民工一次性发放补偿款

大概一人五六百。
然而在某些地方,这些补偿款到了乡镇到了村,就再也没有发放到老人手里

要知道这些老人都已经是古稀之年(都是65到80岁之间的)

死一个少一个。。
对此现象无言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5-5 23:46:4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家乡就有人去开铁路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4-29 19:42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