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511|回复: 2

十九世纪才华卓绝的女诗人范夷香(广东大埔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2-29 16: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先占座位.找到资料再补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9 16: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新刊化碧集》序

《新刊化碧集》序
--------------------------------------------------------------------------------

  发表日期:2005年3月3日      作者:梁安仁     【编辑录入:fjxcom】  


  天不怜才人爱才,新刊“化碧”广传媒。
  易安闺怨寻寻觅,留 淑余香袅袅来。
  
    综观大埔范荑香女士之《化碧集》,首有1916年管又新先生所刻之《化碧集》,中有蔡元培题字、严复题诗,其后(1943年)有梁宪民先生之《重刊化碧集》。1959年复有叶荣   先生之《重刊梅县锡类庵化碧集》。叶在其序中说:“《化碧集》有诗七十余首,兹录其若干首如次。”但叶荣    先生此集,除其序文一篇外,仅收范诗19题,社会人士诗38题,未成集出版。于今上述各集均成孤本,民间偶有一二存者,亦秘而不肯示人。近年到当年荑香女士佛徒、梁宪民先生之女梁碧环娘家藏书寻觅者多人,但皆无所获。为此,去年秋吾与范荑香女士第六代内堂孙范耀文君(现任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副主任)商议:为弘扬客家文化,抢救才女诗作,欲新刊《化碧集》,以飨读者。此议当即得到范君赞许,并感此事宜早不宜迟,应即筹划新刊工作。于是乃决定由其负责筹集印刷资金,吾负责搜集整理资料,编辑出版。今年一月和四月我和耀文君与大埔范氏宗亲、华侨等多人曾先后二次到圣人寨锡类庵采访踏看当年“荑香静室”和“范夷香女士墓”遗址,但都已荡然。人说“物是人非”,岂但人非,物亦毁矣,视之怆然!
      对范荑香女士之诗作、生平,在管刻《化碧集》和梁宪民先生《重刊化碧集》中题诗者计有55人之多,具见女士诗才、妇德之美与影响之大。今新获资料不少,特别是范耀文君几次往返大埔梓里村,从范氏族中父老所存前所未得之件及新照图片,入编新刊《化碧集》,殊足珍贵。为彰其事,吾请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兼中华诗词社社长梁东先生题写封面;中央党校硕士研究生导师叶扬教授题诗;《海内与海外》杂志社社长兼总编黄浪华先生题辞。二美具,卷帙增光。
      在此吾有述者:余幼读普兴小学(即今之普育小学)与锡类庵联墙同向,课余常至锡类庵或荑香静室游耍。加之吾父遵先与梁宪民先生友善,范荑香女士墓由家父与家兄居仁营建。墓成后吾曾登临观看,故吾对范荑香女士事迹所知略详。今新刊《化碧集》出版在即,乃记吾所知其上,俾后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9 16: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吟遍江城笛里花--读范荑香《化碧集》(李景纲)

吟遍江城笛里花

--读范荑香《化碧集》

李景纲

    在我国古代文学发展中,女作家代不乏人,然而,由于传统观念的局限,长期以来,女作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視和研究。本文试图作一点努力。

    韩江梅水多闺秀,丽句清词各有神。
    一作宣文一礼佛,千秋绝调两才人。

   这首诗在梅州是颇为流行的。因为它说出了梅州人的光荣和骄傲。可惜的是,因梅州地处偏僻等种种原因,这"千秋绝调两才人",中国文史上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国人留意者少,本文算是研究的尝试吧。诗中所赞梅州闺秀"千秋绝调两才人"之一,变是本文所说的《化碧集》作者范荑香。
    有关《化碧集》作者范荑香的平生,《重刊化碧集》中虽多人在《序》、《跋》、《题辞》涉及,却又语焉不详。现据有关文字,略作爬梳;范留淑,字荑香,一字清修。世居潮属埔邑(今梅州大埔县),祖父范彪,举人,任梅州学正;父亲范颐,举人,任广州三水训导。范荑香21岁时,"招邑庠生邓耿光婚于署。"嫁四年而寡居,父母怜其守贞节,回娘家生活20年。父母死后,誓志空门,"始居潮之紫竹庵",后因"梅绅耆鉴其苦而怜其才",募建锡类庵荑香静室让其安坐蒲团,收徒继志,终老佛门。其出生年月,据其外家侄女范 光绪甲申(1848)夏所作《荑香二姑生传》称"姑今垂八十"推算,约生于清嘉庆十年乙丑(1805)左右。其本人的《自述》说"氏八十有五矣"约在光绪十六年庚寅(1890)所写,至于何年圆寂,不见记述。而据集内陈芷馨题辞诗句"竹院静谈禅"注说,"女士始居潮之紫竹庵,后觅得梅县锡类庵终老焉。计两地所居,盖五十余年也"。推算范年老体弱24寡,娘家住20年,住庵应在44岁后,如"计两地所居,盖五十余年",则范荑香的寿年应在95岁以上,也就是说,女诗人的一生与19世纪相始终。
    自清道光二十三年癸卯(1843),嘉庆梁光熙墨林便对"大埔才媛范 淑(字荑香)""怜其才,悲其遇,更感其贞,故汇其诗为一篇而颜曰《化碧集》并弁数语","将为之镂板行世"。而据范 荑香二姑生传》所述,这次梁"作序将为之镂板行世"是因"姑坚辞而止"的。《生传》还说,姑"所到名山古刹,辄有留题,往往为人传诵,诗课近千首,争传钞。"而民国5 年(1916)梅县管又新游荑香静室询其遗稿,遇梁君达孙,出授其曾祖梁墨林先生汇存《化碧集》一卷,后又得"亦客星洲"的范荑香"夫族"邓奖仙先生以"家藏范 :所编荑香诗集寄示","集中诗较墨林先生所汇存稿尚多三分之二"。这就是所见中华民国6年5日初版,中华民国12年4月三版的范荑香《化碧集》,存范荑香诗130多首。这数目,离范 《荑香二姑生传》所说"诗课近千首"当然相差太远了。这一点,前面探讨范荑香寿年时提到的那位题辞者陈芷馨,在同诗"焦琴余一卷"句注说,"闻女土生平诗草,至晚年欲尽付焚。如今所存若干首,乃其外侄玉池(范 ,字玉墀)夺取自炉鼎中者"应属可信。即是说,《化碧集》因作者范荑香"青春守寡,誓志空门",一生遭际屯 ,集中所存诗作,只是"一卷残篇剩劫灰"。
    由于《化碧集》和作者"青春守寡,誓志空门",其存诗自然是远离时代风云,不关民生国计。然而,因作者"才华卓荦高飞絮"(梁纪恩题辞)抒发的是纯粹个人"遭际屯 "的幽伤抑郁,形式又是短小精悍的四、五、六、七言古诗律绝,情真意切,易读好记,加之人们"可怜绝世聪明女,终老寒灯古佛前"和恻隐心(张风韶题辞),《化碧集》自然是"残篇历劫不销沉"了。《化碧集》所存范荑香130多首诗大约可分五大类:(一)将近半数是咏物诗。这大概是女诗人在漫长而寂寞的人生旅途中最合适的感情抒发吧!这里的咏物,较为宽泛,把咏花、虫、古人、事(《踏青》)都归进去。(二)应酬诗。包括赠友、寄怀、祝寿、吊丧等20多首。(三)闺怨。(四)杂事(《即事》《偶成》)。
(五)拟古诗各式各10多首。
    拟古诗(《拟刘妙蓉宛转歌送别》等)纯从拟古形式划分。讨论时将根据内容连类而及顺便说到。 又,我认为,《化碧集》中的《珠江送女旋署检阅忆别留草书感复寄》和《课儿三十六韵》两首较长的诗作,从内容看,应不是范荑香和作品。因范荑香没有女儿,嗣子也只一个。前诗是父母送女远嫁,并曾长期生活在一起。后诗有"尔姐无书读,尚自勤研习"、"况儿承庭训"、"箕豆戒相煎"等句,嗣子既无姐,也无父亲可"庭训",更无兄弟可"箕豆相煎"。
    今天,我们已无从知道,早在道光廿三年(1843)嘉应梁墨林作《序》说:"仅得近体三十余篇"范荑香的诗,便认为"类多感怀别恨,真可骇心魂、泣神鬼,至其气之沉雄,才之排 ,直欲登浣花之堂而啖其 矣"到底是哪些篇目,而且《化碧集》又是后人热心多方 集而成,缺少有关线索帮助理解,幸好《化碧集》题材无大小、主次之分,我们在品位它的时候,正好用得着一句时髦话--跟着感觉走。因《化碧集》的搜集和印行者梅县管又新在《跋》说:"予时闻先君子言荑香女士事甚悉,且言女士诗,其落花诗及和闺怨诗为世所传诵。"这里就先从闺怨诗及落花诗说起吧!
    闺怨,是传统诗题,顾名思义,是写妇女的哀怨之情的。唐人王昌龄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以其"极为细致而生动地刻画了一位'闺中少妇'的心理状态"(沈祖芬语)而亨誉千古。然而,毕竟是男人写女人的文字创作终隔一层。《化碧集》中的闺怨诗,因女诗人青春守寡,誓志空门又才调超尘,所作闺怨诗,既不写老女不嫁呼天塌地,也不写两地相思恩怨交加,更不写所嫁非人怨天尤人,而是切切实实从胸臆中流出的生死异路的"一字吟成泪几行"。《化碧集》先有《闺怨》七绝二首,写得恻凄哀怨,却不似丈夫死后的作品,而《荆山叔命和闺怨原韵》该是当时"为世所传诵"的了,奉和原韵而多至12首,确是诗思喷涌而情不可抑。开篇第一首即说"题诗不作寻常句,吟遍江城笛里花"这"不作寻常句",虽不易指实具体。但我认为,除了作者的自信,在艺术上要达到高水准外,还应包含不泛泛而谈,不作无病呻吟。"吟遍江城笛里花",自然是源于李白璧无瑕的《黄鹤楼闻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诗是于759年获最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所作,此时心情,其怨可知。据马融《长笛赋》说,长笛"可以写神喻意,溉 污秽,澡雪垢滓",即是说,适合抒发怨情。唐人的" 笛何须怨杨柳"。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晚年词〈〈永遇乐〉〉,就直诉"吹梅笛怨"。范荑香的和闺怨原韵,就是以"吟遍江城笛里花",表明其无穷哀怨的。而这笛里花又指的是梅花,其疏影、暗香,经霜受寒,体洁品高,正是女诗人的自我写照。"落梅花"更是女诗人飘零身世的确形象比喻。不但是和闺怨诗,我觉得"吟遍江城笛里花"用来概括〈〈化碧集〉〉所存女诗人诗句,也是非常恰当的。如:

此心长忆定情时,绿綺声中粉黛施。
一曲未终弦已断,可怜孤负远山眉。

    燕尔新婚,琴瑟和谐精心打扮,还陶醉在新婚幸福之中,丈夫就溘然长逝,有如幻梦一场。对比强烈,怎能不"此心长忆"而抱怨终生呢。

金屋无人贮阿娇,千重幽恨在今宵。
自怜一样梅花瘦,那有珍珠慰寂寞。

    丈夫已死,自是藏娇无人,唐宫娇瘦的梅妃江采苹虽然失宠迁居上阳宫,尚能怨望而不受皇上密赐一 珍珠,自己虽也腰身瘦损,却比梅妃更苦,死去的丈夫已不可能赠物安慰了。

莫记春深折柳条,西风憔悴只纤腰。
漫云天上多离别,犹有年年驾鹊桥。

    生离虽苦,尚有重会餐的希望,死别吞声,已是此恨绵绵无绝期。牛郎织女夫妻恩爱,却被银河隔开,一年只有一次相会,多少人为之二一洒同情之泪。女诗人深知丈夫已死,相见无望,比牛郎织女悲惨多了;

眉痕蹙损旧春山,惆怅年华去不还。
未识九原人有泪,也曾回首泣红颜。

    自己哀愁惆怅,却痴情幻想,不知道身在九泉的丈夫是否也在流泪哭自己呢?真使读者不禁凄然。
    和这类闺怨诗内容一致的,〈〈化碧集〉〉中还有〈〈拟陈玉兰悼忆〉〉七律四首。拟古诗,除〈〈子夜四时歌〉〉、〈〈落花曲〉〉沿用古题外,〈〈化碧集〉〉中标明"拟"字诗题凡三见:〈〈拟刘妙容宛转歌送别〉〉、〈〈拟白头吟〉〉和这首〈〈拟陈玉兰悼忆〉〉。宛转歌写送别时"樽前不痛饮,去后徒悲伤"的别恨。〈〈拟白头吟〉〉表示白头到老"裙布荆钗等孟光"的心志,似都是夫妻生活的内容。而这"悼忆"却是血泪声声的悼亡章,是和女诗人具体的闺远内容融为一体的。陈玉兰,〈〈唐诗鉴赏辞典〉〉入选〈〈寄夫〉〉一首。附录〈〈诗人小传〉〉说,"诗人王驾妻。〈〈全唐诗〉〉存其诗一首"。再查〈〈全唐诗补编〉〉也未见〈〈陈玉兰悼忆〉〉,不知〈〈化碧集〉〉作者何据,或另有一陈玉兰古诗人为笔者所未知。幸好题目拟古,却独自成篇,兹抄录二首:

惆怅人间事渺茫,幻缘易了愿难偿。
魂因愁重将离体,诗为情深倍断肠。
生不秦楼乘彩凤,死当韩 化文鸯。
他生若有兰因订,转愿潘郎赋悼亡。

    悼忆,悲悼痛忆,直抒胸臆,苦于人生梦幻,心愿难偿,失魂落魄。肝肠寸断,生不双飞,死当交颈。倘若来生再有夫妻缘分,自己情愿先夫而死,让丈夫为自己而伤心。多么痴情,多么痛心。另一梅水闺秀绝调才人叶璧华,以其特有的女性敏感,赋诗叹赏这出自肺腑的诗句。诗云:"曾闻肠断忆檀郎,转愿他生赋悼亡。万种心情抛撇尽,佛前无语只焚香。"注云:范有诗云"他生若有兰因订,转愿潘郎赋悼亡。"

藕经剑断被丝牵,独立池头思黯然。
莲子有心谁省识,柳枝无力自缠绵。
生憎宋玉传巫女,未许陈思赋洛仙。
几次含情看桂影,一轮偏向小楼圆。

    此诗除了一样用典外,和前诗不同,托物比兴,语带双关,藕断丝连,爱心有谁知道?腰肢瘦损似柳而心自缠绵。恨宋玉不该为楚王巫山云雨立传。不准曹植写人神相恋。未尾以景结情,多次望见楼顶圆月而伤心无限--月圆人不圆!闺怨诗是女人自怜身世的怨情流露。
    落花诗,古人多有。而触景生情,托物寄意又情怀各不相同。《化碧集》中有《落花》诗七律三首。另有《落花曲》五绝一首,里有"良人犹无党派人未归"句,似是作者前期(丈夫尚在)应题之篇,此不多说。而三首七律咏落花感叹身世,咏物抒情,令人惊叹。请看:

瑶台一夜彩云空,狼藉残香恨不穷。
月下记曾怜并蒂,天涯谁与叹飘蓬。
犹看蝶影来墙外,怕听莺声出院中。
从古红颜多薄命,不须惆怅怨东风。

    诗中没有落花二字,句句咏落花,句句叹身世,花通人性,有记忆,叹飘纄,会看、怕听。是人是花?人花难分。今非昔比,徒唤奈何!

删尽繁华剩瘦枝,谁从零落惜芳姿。
红綃有泪情难断,紫玉成烟志不移。
汉殿魂归空惹恨,楚宫人老总无辞。
同心愿结重阳友,一任风霜独自支。

    和前诗以花喻人不同,本诗除首联叹落花外,中间四句都用典。红綃紫玉情志不渝。昭君嫁匈奴,客死异乡遗恨长留,息煒被楚王强夺,终老不言,抱怨终生。末联以不怕风霜、抱香枝上死表明自己的志向。
    其三写繁华似梦,"深红落尽浑无色,杜牧重来但夕曛。"斜阳芳草,景物凄迷,给人带来多少惆怅和烦恼,心绪茫然,不必再录全诗了。还有一首也是写落花的《桃花落》却是六言四句:

正是落红成阵,恰当微雨黄昏。
莫道此花不语,须知有恨难言。

    前两句写景:夜色朦胧,微风细雨,花落无声,景物凄冷,联想桃花夫人的命运,不如是叹花叹人叹己?落花诗正如古人所说,"言在此而意在彼"。
    接下去就该顺着落花诗而说咏花诗了。《化碧集》标出花名的咏花诗近40首。真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女人尤甚,女才人更甚!这些咏花诗,有些篇章可看出作者心情颇佳,也可能是早期作品,因难于确考,不再细加分别,先说花中十友的组诗,这恐怕是女性心理精细入微的最好体现之一。且不说诗句,光这组诗题目。就令人心旷神怡:《 釄韵友》、《茉莉雅友》、《瑞香殊友》、《莲花净友》、《岩桂仙友》、《芍药艳友》、《海棠名友》、《梅花清友》、《菊花佳友》、《 子禅友》。各有妙处,令人陶醉!再看几首诗吧!

莲花净友
谁说张郎貌似花,花中君子肯蒙瑕?
请看池上亭亭立,一任淤泥不染些。

    出淤泥而不染的花中君子,洁净无瑕,怎能让人说成武则天的男宠张昌宗貌似莲花呢?更不容许说"莲花似六郎"的浑话了。

梅花清友
空山潇洒冷香多,一片冰心印素娥。
惹得逋仙弹绝调,千秋何处著诗歌。

    咏梅诗,宋人林逋的《山园小梅》自是千古传诵"暗香和月入佳句,压尽千古无诗才"。作者所写梅花,比林逋笔下更为凄清,引入月里嫦娥,又点出逋仙绝调,使人产声不尽遐思,韵味无穷。

菊花佳友
采菊东篱臭味同,一枝消瘦倚西风。
今朝拾得黄英露,将沁诗肠寄寸衷。

    飒飒西风,蕊寒香冷,"宁可抱香枝上老,不学黄叶舞秋风",在前面说过的落花诗中,女诗人已有"同心愿结重阳友,一任风霜独自支"的表白,确实把菊花当作最好的知己来看待了。
    除了"花中十友",《白桃花》诗也是女诗人诗思喷涌的佳构。在今天较易见到的《咏物诗选》(清`俞 )、《中国历代咏物诗辞典》(陶今雁)和《中国历代咏花诗鉴赏辞典》(孙映连)中,咏《白桃花》入选者凤毛麟角,寥寥无几,而《化碧集》作者先有三首,余兴未尽,又续《前题》三首。在这六首《白桃花》中,首首用典,紧扣"白"字,情味隽永。如:

玉颜不逐众花芳,洗尽铅华爱淡妆。
只恐武陵人再访,满溪明月水茫茫。

    前两句不但写出"白"字,而且格调高雅,不随波逐流。用陶渊明《桃花源记》典故,较为通俗,而担心桃花在春江月夜,花月相似,武陵人重游,难寻路径,却韵味悠长。

国朝天恩正承,碧纱罗袖衬吴绫。
不知井 开前夜,疑是天寒雪尚凝。

    既以天生丽人 国夫人、碧纱吴绫衬托白桃花的美艳,又以前夜开花似天寒凝雪再行比拟,淋漓尽致。再看《前题》:

卸却红绡换碧纱,未央井 斗繁华。
春深雪拥仙源路,恼杀刘郎忆故家。

卸却红绡自是白桃花了,又繁华似锦。把通往桃源仙境的路都拥塞了,使误入仙境的刘晨 回家不得,只好无可奈何地思家了。

绰约新妆冰雪肤,东邻窥宋懒施朱。
玄都观里春寒甚,前度人来认得无?

     "冰雪肤"和"懒施朱"都是"白"色,假如玄都观都是白花花一片,不但寒冷,甚至是因桃花诗被贬的刘禹锡再回来恐怕也难辨认。千秋绝调的才人之才,于此可见一斑!
    《化碧集》中的咏花诗,单篇散章,同样是才华横溢,诗情四射!意由己出,如《合欢花》:

别欢三载恨孤眠,镜掩春愁只自怜。
花尚有情人独否,寒 冷抱夜如年。

    只从花名引发,全是胸中怅触,令人不忍卒读。也有的篇章,诗人心境颇佳,触手生春,写来颇有情趣,读之不觉解颐。如:

凤仙花
弱质纤茎深自保,昂昂骧首自徘徊。
也知性急难偕俗,犹喜人呼好女儿。

    字面浅白易懂,活脱娇弱性急少女形象,而翻阅有关资料,又知凤仙花夏日开花,"果实椭圆形,成熟时触之皮卷种粒四射,故又名'性急'"。又据《花史》载,宋光宗李后小字凤,宫中避 ,呼为"好女儿花"。再回头读这首诗,更觉得其知识丰富,状物、用典浑然天成,顺理成章,妙趣横生,令人叫绝!
    和咏花诗连类而及,《化碧集》中有一组颇受闺门青睐的咏事古题,被作者写得玲珑精巧,趣味 然,很具女性特色。摘句恐失原味,只好全诗照录:
惜花春起早
流莺啼破绿烟丛,四鼓初敲漏未终。
醉起先呼银烛照,海棠含笑一枝红。
爱月夜眠迟
待儿几度唤归眠,犹仰当空玉镜圆。
立听更漏响三点,不知凉露湿金莲。
掬水月在手
夜夜冯 出碧宫,无端忽遇著青窗。
纤纤 起誇同伴,笑指嫦娥在掌中。
弄花香满衣
晨妆梳罢探花开,一萼红英拂袖回。
惹得翩翩蝴蝶扰,轻罗扑去复飞来。

    七言绝句,易写难工,篇幅短小,叙事不宜。而这一组诗,首首缴足题意,精巧清新,闺秀才人,名不虚传,若与李清照早期《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等小令相比,亦毫不逊色。刚好在《中国历代女子诗词选》(周道荣编选)中,见有元人郑 妻前三首同名绝句,县委书记抄录如下,略作比较:

惜花春早起
辘轳惊梦急起来, 梳云未暇临妆台。
笑呼侍女秉明烛,先照海棠开未开。
爱月夜眠迟
徘徊不语依阑干,参横斗转风露寒。
小娃低语唤归寝,犹过蔷 架后看。
掬水月在手
美人自浞濯春葱,忽讶冰轮在掌中。
女伴临流笑相语,指尖擎出广寒宫。

    从这题目看,后面也应该有《弄花香满衣》只不过没能入选罢了。就以前三首说吧!
    《惜花春早起》同是呼烛,此是"辘轳惊梦",而范荑香诗是"流莺啼破"俗雅分明;此虽说"未暇临妆台",但心中尚记"梳云",范荑香诗却"醉起先呼银烛照",急切之情更明白,特别是末句,此是心理描绘,"海棠开未开"心中无底,前三句已明白"急"了,此句略嫌蛇足,范荑香却展示一幅美的画面,如愿以偿,以景结情。
    〈〈爱月夜眠迟〉〉范荑香诗是明月当空,几度唤眠而犹仰,立听三更响,不知露湿金莲,可知爱月情痴;此诗写徘徊不语,还不知见到月亮没有,意境相差远了。
    〈〈掬水月在手〉〉此是第三人称,美人濯春葱,而且是女伴相语,说指尖擎出广寒宫,就不如范荑香诗"纤纤捧起誇同伴,笑指嫦娥在掌中"的音容笑貌那么传神可爱。
    光从上面这些简略的对比,如果到目前为止,这本〈〈中国历代女子诗词选〉〉有一定权威地位的话,范荑香的诗该在中国女子文学史中占有一席之地是毫无疑问的。说到咏事诗,再说一首〈〈踏青〉〉(其二)是饶有兴味的:

缓步闲行过小桥,春风吹暖卖 萧。
忽惊背后来游客,退入垂阴折柳条。

    踏青春游,自是少男少女赏心乐事,个中韵味,各人自如。这首诗,前两句写寒食景,春风送暖,小桥流水,游人杂沓 ,"忽惊背后游客,退入垂阴折柳条"和唐人王昌龄的"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句式相似,同是写心理状态的变化,而王诗纯写心理,此诗末句却以一连串的行为动作表现出青春女性微妙复杂的心理变化,该比王诗略胜一筹。
    前面说过,为记述的方便本文归类较为宽泛,刚才说的咏事和现在要说的咏史,咏叹古人都归在一起。咏史诗,〈〈化碧集〉〉只有咏叹古代女人的。〈〈关盼盼〉〉、〈〈朱淑真〉〉、〈〈张丽华〉〉、〈〈杨贵妃〉〉都能眼光独具,并不囿于历史成见。对杨贵妃,女诗人直截了当,指斥唐明皇是"不记双星殿上言,马 终负美人恩。"对张丽化,女诗人明确表态:"亡国分明因孔范,不应仍恨后庭花。"而对朱淑真,女诗人却用幽默诙谐的语气加于调侃了:

朱淑真
扰扰情魔不自逃,新愁旧怨付霜毫。
只怜春梦成巫峡,那识秋芳重楚骚。
园子已输汤饼味,文章何用凤凰毛。
不须更慕参军好,嫁得王郎也是豪。

    这位朱淑真,相传所嫁非人,终身不满。见诸〈〈中国历代女子诗词选〉〉的〈〈元夜〉〉诗有句:

"新欢入手愁忙里,旧事惊心忆梦中。
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常任月朦胧。"

    所填词〈〈清平乐〉〉有句"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入怀,最是分携时候,归来懒傍妆台。"这些都分明写的是"充满现代意识"的婚外恋。即使"新潮"如今日,恐怕也难得到人们完全认可。所以,女诗人笑她能象〈〈世说新语〉〉说的,王浑妻能嫁王浑已很不错了,别自不知羞,人心不足,竟敢说想嫁给更好的王参军--王浑的弟弟。
    还有咏〈〈萤〉〉四首,才学兼全。小小的萤火虫,女诗人浮想连翩:穷学子车胤因它而窗下发奋(车郎窗下跂君甚,得处囊中听诵长),大诗人杜甫因它感叹票泊(巧入疏帘感杜公),落难少年天子(汗少帝)因它得回宫殿(平津夜半功何巨,护得君王返汉京),荒唐帝王隋炀帝因它破国亡身(景华曾忆三千斛,照澈隋宫夜半愁
    〈〈化碧集〉〉的〈〈题辞〉〉中,有人评论女诗人虽是誓志空门,却"毕竟忏情情未断",(黎芬湄)很是实情。范荑香"八十有五矣"的〈〈自述〉〉对当年出力募建荑香静室的恩人仍念念不忘,"恐氏死亡后无人继氏之志,以报先生之恩",可见女诗人不但是长于诗者,又是深于情者。她这"才调迥超尘"和"忏情情未断",在〈〈化碧集〉〉中,就化成"诗情清婉能成诵"的佳辞妙句。无论是赠人、寄怀、吊丧、祝寿、索诗、率句,有些纯属人际应酬,都语不寻常,使人悦目赏心。当然,此中也可以看出,漫长而寂寞的人生艰难,女诗人是深于世故的。如:为感谢募建荑香静室的有恩之人,他写道"他日离巢孤燕子,敢忘恩重卷帘人?"(《赠梁夫人柏舟》)形象美好,比喻恰切,语意清新。又如病中得到关怀,她写到"病起残灯不忍挑,愁心乡思转无聊。岂知一片青天月,肯向人间照寂寥。"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即使是非亲非故的祝寿吊丧应酬文字,也都应付自如,既让对方高兴,又不失自己身份,毫不显山露水。如《为钱邑侯祝寿》:

紫微星拱照南天,北海尊开敞绮筵。
他日甘棠垂百里,儒林方外也争传。

    前两句说邑侯庆寿大摆筵席,无所谓褒贬。后两句似是赞歌,却巧用"他日"二字,能否成为现实,却有待这邑侯政令施行和时间的检验。范沄在《荑香二姑生传》特意提到的《吊吴太守云帆》五首,诗中虽有"坐镇全潮念四年,峨峨铜柱郁凌烟"颂扬太守"善政"的句子,实则抒发女诗人"恨不从军效木兰"和"恨少班姬续史才"的高迈情怀。武效木兰,文比班超,确是"多少须眉合让伊",难怪有《题辞》评说"留传诗稿无脂粉"了。而对亲朋挚友,女诗人却是推心置腹,情深动人。如《赠友》

遥闻同病已心伤,一见相怜更断肠。
怅触当年风雨夜,孤灯怕读悼亡章。

    是同情朋友,还是感伤自己,难以分清。这《赠友》中的友,应是此诗前面的〈〈为友李英姑作〉〉五首的李英姑,从诗中得知,这李英姑也是青春守寡,且拖儿带女,作者与之同病相怜,题目写为友人作,实是借他人酒怀,浇自己块垒:

一曲秦楼事已违,何堪凤折与鸾飞。
伤心忍听娇儿女,犹向人间问父归。
又是清明挂纸钱,吞声双泪一凄然。
养成一点心头血,都洒坟前染杜鹃。
肠断釵分镜破时,夜深涕泪一灯知。
痴情欲向青天诉,惟有丹心誓不移。

    死别吞声,其情其志,不是身遭其苦怎能如此伤心!
    总之,〈〈化碧集〉〉诗,确是"清丽芊绵"。使人爱不释手,难怪当年梁墨林一见其诗,便觉"真可骇心魂,泣神鬼",认为"至其气之沉雄,才之排傲,直欲登浣花之堂而啖其胾矣。"在民国6年初版,就有四十多名人题辞,备受尊崇之盛,可想而知。可惜的是,我国近代诗坛人才鼎盛,著作繁多,万紫千红,美不胜收,加之梅州地处偏僻,精金美玉,也难见光芒。然而,正如梁纪恩在题辞中说的"幽光闷久终腾发,看取诗篇诵万家"。今天,时间的长河已把女诗人的哀苦凄怨淘洗净尽,留给人们的是美的 受。我相信喜欢《化碧集》的读者会越来越多。编成《中国妇女文学史》不知是否为期尚远。而《化碧集》及其作者范荑香,在读者心中必定占有一定位置的。
    拙文算是阅读《化碧集》的心得体会,抛砖引玉,请读者批评指证。


转自广州外国语大学客家文化研究所网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5-19 02:44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