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714|回复: 15

颜志文捞山狗大乐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1-29 15:36: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山狗大乐团

山狗大乐团网站:http://my.so-net.net.tw/mtwind



樂團簡史

1997年對客家現代音樂來說, 是風起雲湧的一年,四月份顔志文的首張客家演唱專輯“係,麼人佇介唱山歌”在友善的狗唱片公司出版,為了音樂的推動和宣傳需要所成立的山狗大樂團隨即展開一連串的巡迴演唱,包括“異客聲音”演唱會,首開客家樂團進入校園之風。同年11月陳永淘的首張專輯“頭擺的事情”亦由顏志文製作完成交由友善的狗公司發行。顔志文、陳永淘、山狗大樂團的鐵三角組合,讓客家現代音樂直沖雲霄,在客家庄變成大家談論的話題,主流音樂圈也不得不注視這突如其來的客家現象。陳永淘和山狗大的合作前後約一年多,隨者個人選擇回歸自由自在的吟遊而告終。1999年在團長顏志文的邀請下,謝宇威加入樂團,並首度出訪加拿大,於溫哥華做三場演出和一場講座,並參加溫哥華電視台晨間新聞現場節目受訪。宇威和樂團合作兩年後,爲籌備個人新專輯而離開。2002年樂團四位主要成員加上兩位小朋友團員,一行六人赴美演出,溫馨親切的歌謠打動不少首次接觸新客家音樂的旅美鄉親。2003年山狗大擴大編制到十五位團員,以小型管絃樂團的型式,呈現和以往截然不同的面貌,並在當年的桐花祭現身有多場演出。2004年山狗大以更大的挑戰突破既有格局─結合多位古典音樂演奏家組成跨界團隊,把傳統客家旋律以演奏的方式,重新編曲發表,完成全省12場音樂會及座談會,作品亦完成錄音正式出版﹝專輯名稱:心的摇籃﹞,並於2005年金曲獎獲“最佳跨界音樂獎”入圍肯定,山狗大把客家音樂再推向新的領域。

山狗大自成立以來,馬不停蹄,從未中斷向前邁進的腳步,在音樂的各種可能中尋找客家的新天地,或許荊棘遍野,或許人跡罕至,探險拓荒的心境未曾改變,往後會是何等樣貌尚未可知,確定的是不會是老樣子。


跨界樂集

山狗大樂團多年來在客家新音樂的推展,幾乎都以演唱曲為主,也累積了相當數量的創作曲目,朝向更精緻的方向努力,是我們提升自己,也是挑戰未來的期許,『跨界樂團』的概念因而產生。

跨界概念在世界各地已經發展一段時間,無論是古典樂界或爵士流行樂界,都有不少出色的團體在做持續的創作和表演,大家熟悉的馬友友,近年來的轟動演出,也都結合不同國家不同領域的樂手,創造出跨文化的精采樂章。國內的音樂環境,過去給人的印像是比較保守封閉的,大家似乎也早已習慣於古典、流行井水河水不相犯的生態,古典樂手最多就是錄音室兼兼差而已。

難得的我們遇到了具有新新觀念和理想性的音樂家,共同打造了這個跨界樂團,我們不敢說這是國內唯一的跨界團體,相信它會是一個有影響力的團體。去年﹝2003﹞才成立至今,短短不到一年時間,已經有了具體成績。今年我們排出12場次的演出,以及首張演奏專輯的CD錄製,目前已經接近完成。這張專輯是我們第一波計畫『福爾摩沙之聲』的首部曲─客家經典民謠,二部曲、三部曲分別是“閩南歌謠”及“原住民系列”。

風格是一個音樂團體的重要標誌,『首部曲』就已經很強烈的把屬於我們的聲音傳達出來,就像“山狗大”這個奇特的小生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1-29 15:57: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主要出版品

《係麼人佇介唱山歌》专辑
─客家音樂邁 入現代的里程碑,純樸深刻動人的鄉音,值得一聽再聽的經典之作,“我教你唱山歌”一曲,朗朗上口的旋律和歌詞,已成為最受歡迎的現代歌謠。
1997年友善的狗唱片公司發行
定價:350元


《山狗大》专辑
─客家有許多山狗大的故事,這俏皮又親切的招喚,好似很久以前的事了,你還記得嗎?金曲獎入圍最佳方言演唱之作。
1998年友善的狗唱片公司發行
定價:350元


《阿樹哥介雜貨店》专辑
─最溫馨耐聽的歌,還有“火焰虫”、“老蹲頭”....,都是我們樂團表演最喜歡唱的歌。
2000年友善的狗唱片公司發行
定價:350元



《紙鷂》专辑
─音樂風格多樣,融合客語、布農、河洛、國語等多元概念,關懷土地、心靈的優質創作,本片入圍金曲獎最佳客語演唱。
2002年山風音樂有限公司發行
定價:350元



《流行音樂作曲》
─從音階、旋律、動機發展、曲式、和絃配置、音樂風格....等,有系統的分析和解說,讓你﹝妳﹞了解寫出好歌並不難。這本難得的工具書不只對有興趣從事歌曲創作的朋友會有幫助,對樂器“即興演奏”,也提供清楚易懂的概念。
作者以Berklee College Of Music 主修現代編曲和17年專業音樂所累積的經驗完成本書,也是國內到目前為止,唯一有系統的探討流行樂的專書,值得收藏。
定價:380元



《全新吉他教材》
─全方位節奏吉他
  吉他最迷人的部份就是節奏,節奏可不是只有刷刷和絃彈彈分散而已,“全方位節奏吉他”就是針對吉他在節奏上所能做到的各種表現方式,由淺而深及系統化的分類,讓節奏的學習不再是死記,而是可以靈活運用的即興式彈奏。不管你是自彈自唱的民謠歌者,或是狂野奔騰的搖滾玩家,甚或時尚的爵士追求者,這本書會讓你受益良多。
內容:1.超過100種節奏練習
         2.10首動聽練習曲
         3.風格包括民謠、搖滾、拉丁、藍調、流行、爵士等樂風
         4.附2片CD
定價:600元


本頁所列CD、書籍等作品均提供代售 ,請將預購項目用傳真或 Mail 傳送,我們收到資料會即刻以郵局『代收貨價』郵件處理,無論購買項目多寡,酌收 一次手續費50元,若有量大件數採購,可先以電話聯繫,並有折扣優待。

E-mail:mtwind@so-net.net.tw
Tel:02-29382640      0910324252
Fax:02-29382581

[ Last edited by huangchunbin on 2005-11-29 at 15:58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1-29 15:59:51 | 显示全部楼层

2005時空對話巡迴行程

2005時空對話巡迴行程

演唱地點 時間 演講&座談地點 時間

屏東昌隆「戴屋祠堂」 2005/3/25    19:30 屏東新埤國中 2005/3/25  13:00-15:00
屏東建功村 2005/3/26    19:30    
屏東五溝水「劉屋祠堂」 2005/6/3      19:30 麟洛國民小學 2005/6/3    13:30-15:00
屏東內埔龍頸溪畔 2005/6/4      19:30    
屏東西勢「六堆忠義祠」 2005/6/10    19:30 屏東竹田國中 2005/6/10  10:20-11:50
屏東麟洛鄭成功廟口 2005/6/11    19:30 屏東內埔國中 2005/6/10  13:15-14:50


傳統與現代的對話:林貴水VS.顏志文演唱實錄─By雷耀龍
2005年3月25日,星期五,向晚時分,南台灣的天空是一抹掩映的橙,斜陽穿透薄暮,流金一般的餘暉灑在屏鵝公路兩旁火紅紅的豔紫荊花樹,益發使得春的氣息濃在屏東了。

車過新埤大橋,佳冬旋即在望。下橋左轉,一條平整的縣道引導過客駛進純樸寧靜的昌隆村。環村四周遍植著屏東六堆一帶常青不凋的檳榔樹,密密麻麻撐起半邊天,宛若千萬支插天的綠傘,恰是南台灣最鮮明的迎賓市招。

小村落今晚有事?怎麼一路駛來,但見村民三兩成聚,遙指村裡的「戴家宗祠」逕自絮絮叨叨呢?順著他們手指的方向,有間古拙素淨的客家夥房歷歷在目,趨前細看宗祠大門牆上的招貼海報,上面正印有「時空對話:江湖傳奇和現代歌者的世紀傳唱--林貴水VS.顏志文」三行斗大的字。

宗祠裡幾位義工忙不迭地在百來坪大的廣場排起了一列列的高腳圓凳,幾盞昏黃的大燈泡早已高高掛在鐵架上,襯著背景那一輪低垂天際的圓圓明月,頗有燈月交相輝映的意趣,使得今晚的夥房格外亮眼。此時堂前門廊也已架起音箱、麥克風,只見一老一壯兩位歌者正在試音定位,顯然「戴家宗祠」今晚確實有事!於是一向平靜的村野開始瀰漫著陣陣騷動。

週休二日前的星期五晚上,清涼的空氣裡透著幾分浮躁,一向習慣晚餐後悠閒散步的村民們,心情可不平常。循著燈火通明處,走著走著,大夥竟不約而同地全踱到一處了。村民們排排坐在祠堂廣場的圓凳上,一邊與鄰座的鄉親閒聊話敘,一邊又自顧自地猛往前方門廊觀望,同時在心裡暗忖著這些忙上忙下的歌者,待會要唱些什麼歌?玩些什麼把戲?好奇永遠是凡俗生活中最撩人的心悸。

今晚的兩位歌者都是屏東縣新埤鄉人,下午才剛結束新埤國中的校園演唱,現在又趕到這裡準備晚上的夥房演出了。年紀大一點的老者約莫七十開外,擅長即興演唱傳統的客家山歌;另一位年齡稍輕的中年人,也有五十出頭,將以吉他彈唱自己創作的現代客家歌謠。巧的是兩人都是少小離家,各自闖蕩一片天後,如今老大才又重回故里,傳唱既熟悉又遙遠的鄉音。

顏志文,山狗大樂團的團長兼主唱,也是今晚演唱會的策劃執行人。大學唸的是美術,卻彈得一手好吉他。畢業後執起教鞭,教了三年高中美術,然而熬不過對音樂的強烈志趣,顏志文毅然負笈海外,在美國波士頓柏克立音樂學院專攻現代音樂。學成歸國後,浮沈於流行音樂的教學與創作工作多年,而今矢志為客家音樂注入更多的時代新音。自1997年迄今,顏志文已發行了五張客家創作歌曲C D專輯,儼然成為客家現代音樂的重鎮。

林貴水,老一輩的傳統藝人,年輕時因為興趣,更為了愛情,一心只想追求戲班女兒,竟捨下鄉里親舊,而加入客家傳統戲班,走唱天涯。皇天不負苦心人,林貴水終於娶得美眷,進而繼承戲班,成為班主,並漸漸將基業落腳於苗栗。浸淫傳統戲曲多年,林貴水琴藝精湛,唱腔獨特,韻味十足,說學逗唱無一不精,極富舞台魅力,較之顏志文的現代,林貴水的傳統又堪稱一絕。

當老耄配青壯、傳統對現代、吉他伴胡琴時,這對年齡相差達四分之一個世紀的兩位歌者,將會碰撞出什麼樣的火花呢?

此刻,百來位坐滿祠堂廣場的村民老小,正以一種廟會般的新奇,等待著幕啟燈華時的絢麗。

晚間七時三十分,時空開始凝結,傳統與現代正式展開對話了。

首先由傳統登場,身著黑色西裝的林貴水老藝師以一首「山歌子」揭開序幕。多麼有力量的嗓音啊!以如此原汁原味的腔調即興唱出客家山歌的風韻。那唱腔可一點都不美聲,亦不現代,但憑一股氣勢,直接衝擊久歷風霜的聲帶,而逕由口鼻裡結結實實地吟誦出來,然卻無半點原始與粗糙。從老藝師甚具張力的歌聲中,彷彿感受到自己的心正被一條毫不精緻的粗麻繩糾結著,一會兒鬆,一會兒緊,一會兒狠狠地拔高,一會兒又輕輕地抑低。前一小節才龍騰九天,睥睨雲漢,倏忽又蛇鑽地洞,遁隱無蹤。似這般像龍又像蛇的嗓音,收放在月夜迷濛的堂宇間,說有多麼的靈動,就有多麼的魅惑。再配上那一管鼓動風潮的高音胡琴,著實為純樸的人聲增添幾許豔麗,聽得滿堂如痴如醉,喝采連連。老藝師一首接著一首唱,或「平板」、或「山歌子」,甚或閩南歌、日本曲全都來,直唱到賓主盡歡,欲罷不能。

既然名為對話,現代總要與傳統唱和吧!於是現代的顏志文以一身休閒輕裝,拎著一把吉他,為傳統的林貴水撥彈起豐富的和絃。就這樣以六絃琴伴二絃胡,老藝師的傳統歌謠頓時顯得風情萬種,醇美無比。原本流轉曲折的線性山歌,自此有了立體般的厚實與繁複的色彩,宛若一襲古拙的藍衫因賦予了巧思設計,而開始展現新的花樣與層次,既典雅又玲瓏有致。

現代不能自甘為傳統的附庸,且聽聽顏志文為客家音樂創作了什麼樣的新曲。依然是一把木吉他,顏志文自彈自唱他第三張專輯裡的一首歌《火燄蟲》:

「去年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1-29 16:01:01 | 显示全部楼层

2004山狗大樂團跨界樂集─聯合大學座談會紀錄

2004山狗大樂團跨界樂集─聯合大學座談會紀錄

時間:2004年4月22日  下午1:30

地點:聯合大學

座談主題:客家音樂的過去、現在、未來。

主講:顏志文

特別來賓:林貴水﹝資深優秀傳統藝人﹞

參加人數:200人

   

    山狗大樂團2004年的主要演出活動終於起跑,首站的座談會在聯大校方的支持和同學熱情的參與下,順利展開,據了解,聯大學生約有一半是客家子弟,該校王副校長熱愛本土文化,自己雖非客家人,但學校推動成立了“全球客家文化研究中心”。

    和貴水哥到達學校時剛好下午一點,雖然還是春天時節,因為天氣晴朗,氣溫高得像夏天。聯大校區不大,下課時熙來攘往的學生讓校園更顯得生氣勃發,學校位於高地,往中山高方向瞭望,視野廣闊,景色優美,讓人心曠神怡。

    座談會場大小容量兩百餘,幾乎坐滿,心理一股興奮,在簡短的開場介紹之後,座談正式開始。

    我首先提出幾個問題讓同學回答:一‧有否看過山狗大樂團的表演?二‧有否聽過山狗大樂團的名號?三‧有否聽過我個人出版過的客家歌曲?答案很令人意外,幾乎全遭否定,這樣的回答或許讓人覺得很沮傷,但我有不同的看法,我是這樣回答的:一‧我把山狗大樂團以及現代創作的歷史做一簡短介紹。二‧既然在座200位年輕學子都尚未接觸到客家新音樂,表示客家音樂可以開發的潛力非常大。三‧客家樂團或歌手需更加油,盡量讓大家有機會接觸。

    客家音樂的傳統非常明確,也就是三大調─老山歌、山歌子、平板,這些山歌調的旋律簡單易學,但難精,如要唱出韻味,需要長時間的演練,而真正能唱出內涵和生命的歌者,則非對客家具有道地情感或生活歷練者莫屬,這種人即便在如今的客家庄亦難尋一二,今天到到場的特別來賓林貴水先生便是碩果僅存的傳統藝人中之佼佼者。我和貴水哥的相識堪稱神奇,也印證山歌常唱的一句『有緣千里來相逢』,這句話雖然經常做為男女情事來表達,我和林先生做為朋友的相遇也頗有這種味道,經過詳情容後再述。

山歌的重要部份是歌詞,即興編詞演唱是一大特徵,毫無疑問這需要純熟的語言能力、文學修養、生活歷練、音樂的掌握能力、演唱技巧等,外加樂器伴奏能力,這是何等難度的表現,若非經年累月的演練琢磨,難成其功。除了山歌,尚有一些具有固定旋律及歌詞的民謠類曲目,像“十朝歌”、“撐船歌”、“病子歌”、“十二月古人調”…..等,類似時下的流行曲,只要唱好固定的旋律和歌詞便可表演,適合初學者或剛入門的學習者。

    在同學們好奇的期待下,貴水哥的拿手好戲上場,胡琴聲起大家眼睛跟著一亮,有人正襟危坐,有人豎直耳朵。平板曲調一出手便不同凡響,純熟有力、韻味嬝繞,信手拉來全不費工夫卻又全是功夫。貴水哥雖已高齡75,高亢有力的嗓音不輸年輕搖滾歌手,想必和長年演唱山歌有絕對關係,而柔美部分卻又舒緩如水,現場年輕學子大都未曾有過如此近距離的欣賞過山歌演唱,一半以上同學可能也聽不懂歌詞為何,卻都能被貴水哥的精湛演出所吸引。緊接著是山歌子,若論及山歌旋律,何者優美?雖曰各有特色,相信很多人會選擇山歌子,能夠掌握它轉音的神韻是所有歌者下工夫的地方,這方面是貴水哥的拿手,我們的年輕學子,不知不覺已然進入他們未曾踏入的時空。

    接下來的表演才刺激,我手上已經拿好一把吉他,我們將結合貴水哥傳統的部分和我的現代部分,刺激的地方在我們才第二次見面﹝雖然一見如故﹞,從來沒有配過,相信也沒人這樣做過。仗著我們對山歌的共同感覺就這樣大膽的表現出來了,我們把平板從過去的時空很自然的轉移到現代,一點都不牽強,一點都不作做,至於說怎麼做到的,屬於音樂的部分很難形容,留一點想像給自己,有一天親眼看到或聽到,你會很驚訝!因為後來有幾個同學跟我們表達,他們最喜歡的就是這個部分。

    關於現代創作的部分,我把自己近十年的客家創作心路歷程分享給同學,並描述目前有關客家新音樂的發展概況。隨後以吉他自彈自唱“阿樹哥介雜貨店”做為個人創作風格的範例。

無論客家音樂的未來會如何發展,其實都不能脫離它的根源,客家有它非常清楚的根,就音樂來說這種根不見得在其他的文化可以發現,這應該是難得的資產,有根才會有生命,否則就只能隨波逐流曇花一現,台灣目前的流行樂就是如此現象,一味的追隨東西洋的流行,那麼多人買唱片卻沒有留下多少好音樂。客家音樂屬於小眾產品,若能珍惜既有傳統,結合現代元素,仍舊能創造出獨特的音樂文化。客家音樂的獨立精神能夠擺脫唯商業導向的機制,也就能夠獨立發展出自己的特色,客家音樂的未來其實值得期待。

座談後段留給同學提問,主要問題如下:

1.許多年輕客家子弟,對母語並不熟悉,對客家歌謠也就沒有積極參與的動機,如何改變這個現狀?

回答:語言的熟悉與否固然會影響參與度,更重要的是認同感,年輕人的哈日、哈韓,跟語言的了解與否幾乎無關。過去因為政治因素造成的母語流失,對自己族群的信心不足,讓許多人在各種場所皆不願意表明自己的族群認同,當然連音樂也同樣會被相同對待,閩南語歌謠也同樣曾經被認為是方言歌謠。這幾年本土意識抬頭,閩南語已經變成主流語言,客語因人口比例的相對少數,普及上比較困難。但族群互相包容尊重的意識已經較為成熟,未來多語言共通的情形將會愈來愈普遍,對不同文化的認同和欣賞成為常態,客家歌謠當不只客家人有興趣,特色十足的客家歌謠有可能會廣受歡迎。

2.很少有機會能夠接觸到客家的表演,因此就無從去喜歡,如果能有多一點的機會讓大家看到或許就可以漸漸的普及了。

  回答:讓大家有機會接觸會是一個很好的開始,就如同今天的座談,雖然是第一次接觸,互相之間就有了共鳴,這也是我們策劃“山狗大樂團跨界樂集”校園系列活動的主要目標。1997年是客家新音樂踏出腳步的一年,“山狗大”結合寶島客家電台及學校客家社首度在北區四所院校﹝台大、師大、政大、文大﹞舉辦了名為『異客聲音』的演唱會,不但得到強烈的迴響,讓學校客家社為之振奮,也帶動年輕學子從新審視母語文化的再造價值,及後來一連串的新音樂創作風潮。

      這幾年台灣各地已漸漸可以聽到較多的客家音樂,但在學校內相對少了許多,事實上學生是未來社會的中堅,也是對音樂接受度最強的年齡層,能有更多的接觸機會,必然會有正面的提升作用,我也預期此次的系列活動可以給所有的參與者得到收穫。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1-29 16:01:33 | 显示全部楼层

2004山狗大樂團跨界樂集─國立中央大學座談會紀錄

2004山狗大樂團跨界樂集─國立中央大學座談會紀錄

時間:2004年4月26日  下午17:00

地點: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座談主題:客家音樂的過去、現在、未來。

主講:顏志文

參加人員:張維安院長、劉阿榮所長、研究生及社會人士等十數人

    不同於其他院校,中大客家學院參與座談人數雖然不多,但都是在客家學術領域深入或即將深入研究之人士,可說意義不凡。

    為讓大家更深入了解個人客家音樂創作的心路歷程,我還是簡要的把多年來從事客家音樂活動的所見所聞和大家做一報告,其中的苦樂也和大家分享。

    劉阿榮博士首先提出極有前瞻性的看法:「客家音樂的推廣,除了以一般熟知的方式,深入民間辦演唱會,或龐大媒體的力量有計劃的推動,應該也思考從學術的領域著手,讓學術界有機會接觸到質優的客家音樂。就歌詞內涵來說,許多客家音樂的歌詞值得讓學術界多了解,透過跨族群的研討或發表,和閩南或原住民等其他族群,共同舉辦文學探討,再以音樂的形式呈現,必然能夠將動人的作品擴散到不同領域,族群的枷鎖自然打開。」

    張維安院長:「從這些音樂中換回許多過去美好的記憶,近期的作品則涉及族群融合及生態議題,讓人感動,能有機會和創作者對談是難得的機會,時下年輕人不愛聽客家歌是很可惜的事,能夠透過音樂會讓大家多一些接觸和認識,是最好而有效的方法,應該大力支持。」

    茲將與會者所提主要問題,和回答概列如下:

1.      客家音樂的語言和歌詞是否占了很大的成分,沒有了歌詞的客家音樂還算是客家音樂嗎?

答:音樂雖然是抽象的東西,旋律的高低起伏若能和語音聲韻緊密結合,歌詞去掉之後還是相當程度的可以呈現語言的特色,大部分的客家傳統歌謠都具有這樣的特色。現代創作若能掌握這樣的精神,亦能達到同樣的效果,因此語言的掌握還是很重要。

2.      比較黃連煜的客家歌和顏志文等人的創作有何不同?

答:黃連煜的創作把客家音樂帶進主流領域,相當難得,他所寫的歌流暢性及現代感都不錯,以現代社會的角度出發,丟掉不少包袱,獲致許多共鳴,為客家音樂開啟新的領域。可惜和陳昇新寶島康樂隊的關係,無法獨立成完整專輯作品,總是有寄人籬下的感覺,無法擴張他的引響力。

至於顏志文和阿淘等人的作品,則是以自身在客庄的成長經驗為創作題材,不特別跟隨流行,而保留了濃厚的客家情懷,雖不從主流出發,也得到廣泛年齡層的喜愛。一些具濃厚特色的曲子,如“我教你唱山歌”、“阿樹哥介雜貨店”、“火焰虫”,阿淘的“頭擺的事情”、“鮮鮮河水”等歌曲,已成為客家音樂的新經典。

在沒有大公司澳援的情況之下,還能持續發行新專輯,亦為獨立唱片製作優質音樂的可能性,立下典範,或許也是客家硬頸的表徵吧!

3.       新一代的客家子弟,已經無法純熟的使用客語,要如何鼓勵他們嘗試以母語創作音樂?

答:這的確是一個嚴肅的問題,同樣的問題亦發生在其他的族群。寫歌比起一般生活上溝通用的話語,難度上自然加倍,要寫出好的歌曲至少要具備三個基本條件:一、音樂能力。二、語言能力。三、動人的故事內容。

    第一和第三項是一般性的要求,對客家音樂來書第二項才是重點。以目前年輕人對客語的操控,大概很難寫出深刻有內含的歌詞,還好,以目前流行音樂的歌詞走向,淺顯易懂、直接白話的語法反而受到歡迎,無厘頭式的、多語言混合的,也可形成趣味性,甚至跨越族群的限制。我想勇於嘗試勇於表達,應該就是最好的練習,累積了足夠的經驗,相信對客語的運用也會達到一定的火侯,要表達深入的感情,自然能夠勝任。

4.  客家歌曲是否要描寫過去的、回憶的,才能呈現客家的特色,如果描寫現代人的生活是否就沒法清楚的表達客家?

答:個人的創作中不乏描寫現代生活的作品,即便充滿鄉愁的歌,其實也是以現在的心情來描寫過去,藉過去反省現在的生活,希望能帶來更好的未來,而不是像看照片式的,純然的回憶。另一個想法是,既然要突顯客家的特色,的確在現代社會中,已經變得不太容易區分。景觀上,部分地區還保留著『夥房』以及特殊的農用器具展覽,「美濃板條」、「薑絲炒大腸」、「關西仙草」等美食也已變成客家的另一表徵。但真正的客家應該存在人文思想和日常生活當中的,所謂的節儉、硬頸、吃苦、不畏艱難等美德才能彰顯。我在創作中試圖要補捉的便是這個部分,我相信有些歌很容易聽出這樣的感覺,個人也是因為對於客家的這份深刻感情,自然的流露在創作當中,姑不論它在所謂的客家文化當中會成何定位,對作者本身其實是有著深刻意義的。

    客家音樂不必然都必須是那麼嚴肅,因此純屬能夠帶給大家歡樂的歌曲也有存在的必要,像「大家來唱一條快樂的歌」就是明顯例子。我完全贊同用輕鬆自然的心情來寫來唱客家歌,不見得每一首歌都要那麼客家吧!

5.       有沒有想過要創作兒童音樂,既然唱歌對學習語言有非常正面的效果,學校

的母語教學也殷切需要這樣資源。

答:非常肯定童謠在教學上的效果,在家庭當中做為自然學習的教材,也有顯著的作用,我們也用心的規劃過。到目前為止礙於時間的限制,尚無法付諸實施,創作無法假手他人,希望再不久的將來能實現我們大家的願望。   

6.      顏老師的音樂用的以現代樂器為主,和傳統歌謠的關聯性何在?

答:雖然個人的作品運用許多現代音樂的表現手法,民謠、爵士、藍調、搖滾、融合等都可以清楚的發現,我卻非常重視傳統歌謠的精神。小時候在家鄉所有和音樂相關的活動,客家戲曲、山歌、採茶歌佔了重要的部分,至今尚留下深刻印象。個人對藝術的信念「沒有過去就沒有未來,沒有傳統就不會有現代」,意思是說:「沒有傳統音樂做根基,現代客家音樂就站不住腳」。

    任何族群的傳統民謠幾乎都是集體創作而來,是大家共同的感情、生活、經驗…等累積而來,因此會隨著時空的變化而改變,客家山歌南北的唱法有別,因歌詞的不同亦可改變調子。現代歌謠雖然以個人個性化的創作為主,仍然需要得到大家的共鳴,這當中必然存在著創作者和聽眾之間共同理解的元素,這個元素通常是從過去的經驗傳承而來。這是個人在現代創作中時刻要捕捉的要素,也就是前面一再強調的傳統根基。

    運用現代樂器和傳統是背道而馳的做法,因此必須在其他方面更強烈的突顯傳統,歌詞、旋律、唱法等都是可以著墨的地方。畢竟樂器的聲音是一般人最容易辨識的傳統音響,採取胡琴、嗩吶、竹笛…等樂器,在這方面會輕鬆得多,但問題同樣會轉移到現代性來。我想傳統和現代的妥協是現代客家歌謠創作的關鍵,前提是我們了解現代,也要了解傳統,否則很難擺平這兩端。



結語:中大座談涉入的問題,顯然觸及到一些值得深思的部分,同樣的問題在其他人面對的時候,必然會出現不同的解決之道。創作本身是非常個人化的工作,可以不用顧及集體意識,但若是標榜著客家,就有所不同,因為那會影響到其他人,相信今天的座談大家都有所收穫。

※最後以吉他自彈自唱,“阿樹哥介雜貨店”、“火焰虫”、“我教你唱山歌”等做為結束。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1-29 16:02:37 | 显示全部楼层

2004山狗大樂團跨界樂集─國立台灣大學座談會紀錄

2004山狗大樂團跨界樂集─國立台灣大學座談會紀錄

時間:2004年5月4日 下午19:00

地點:國立台灣大學活動中心

座談主題:客家音樂的過去、現在、未來。

主講:顏志文

參加人員:台大客家社學員,文大林志學等。

前言:目前台灣客家音樂大環境比起前幾年,可說是滋養豐富活力充沛,到處顯得欣欣向榮。除了音樂創作人的積極加入,客委會的大力推動當然是最主要的原因,然而繁榮背後也有一些隱憂值得大家探討。

記得1997年山狗大樂團剛成立,個人的第一張專輯正好發片,就結合由民間力量成立的“寶島客家電台”做了“異客聲音”北區四校聯合音樂會,開創了首次由現代客家音樂團體進入校園演唱的紀錄,在政大的演出甚至結合了友善的狗唱片公司耗資錄下第一場純客家的新音樂演唱會專輯,無論在現場或電視轉播前面的聽眾,所感受到的震撼力,一再衝擊著壓抑已久的心房,至今想起來還會興奮莫名。之後的北埔“農庄搖滾演唱會”、淡水捷運站、關西、苗栗等地的演唱會,都能吸引觀眾主動熱情的參與。也有一些簡單小型的演唱會,和觀眾朋友面對面的接觸,都可以感受到巨大的精神回饋。

這幾年的客家音樂活動規模是愈辦愈大,但來自觀眾的回饋,感覺卻是愈來愈淡,從參與客家音樂會的觀眾結構也可以了解問題之所在,學生們參與的情形是一個明顯的指標。

問題並不是只有發生在“客家音樂”,學校客家社團也有這種情形,因為客委會的關係,相較於過去,客家社可以爭取到的經費比以往多,社團業務的運作以及參與的學員,並沒有相對的成長,反而是朝負數的方向發展。照理,族群的觀念在這幾年已有比較成熟的思考,表現在日常生活上也的確能感受到互相包容接納的氣氛,會不會因此還要強調旗幟鮮明的客家,讓人覺得有點礙眼或小題大作。個人總是覺得耐人尋味,也當它為不是那麼單純的問題,值得深入研究。

提問:

材料所王品凡─中山大學畢業後到台大來唸研究所,因為到寶島客家電台當義工,對客家有更深的了解。加入客家社後發現其實有許多客家年輕人對客家懷抱熱情,只是找不到機會可以參與。想要了解1997年大學客家社有過很好的合作經驗共同參與客家事務,為何之後沒能延續,甚至參與客家社的同學愈來愈少,因為人少就很難發揮作用,參與更多的事務。

最近我們在台大一位老師的指導下成立台北四所院校客家社的聯合組織,希望藉由這個組織培養更多經營領導社團的人才,也藉由組織傳承更多客家經驗,儲備未來推展客家工作的人才。這個組織還希望推動到全國的客家社團,結合全國的客家院校客家社,將可有效的發揮大學生對客家的貢獻。

回應:大學生對客家能抱持如此的用心,其實是很令人振奮的,要不是這次的座談,我想也不容易得知這樣的想法。就如同過去的幾年,無從得知客家社的狀況。可以肯定的是大家還是想要做點甚麼的,否則就不必加入這個社團了。但沒有積極性的活動,自然會影響到大家的心情和意願,因為沒有成就感。

客家的活動不好辦理,學術性的工作很多,但需要長期深入的投入,生活性的一般就是美食、民俗、景觀等,似乎也不是最適合在客家社主力推展的工作。個人認為文藝還是最適合的部分,也是民間不容易做好的部分,若找到適當的方向和主題,可以發揮很大的影響力,過去的校園民歌運動就是實例,積極結合校外的資源當是突破困境的方法。就音樂來說,客家音樂如果要突破,和其他領域的音樂結合也是必要的。譬如和其他族群合辦音樂會,音樂創作中融合其他語言等,都是值得嘗試的。

聯合性的組織對於較小的團體特別有用,這次跨界樂集在台北地區的音樂會從籌畫到實際執行,都由各校社長或幹部一起開會討論,工作上也互相支援,讓人數較少社團也能把事情做好,聯盟的效果不言可喻。


2. 農業推廣系傅文忠─

※大家常會提到“福佬沙文主義”,有些閩南人會表現出,自大、驕傲的姿態,客家文化在台灣這樣特殊環境的推廣,是否會受到不利的影響或障礙。

※歌手伍佰在原先不被看好的情況下異軍突起,從地下樂團串到主流,變成台灣搖滾樂的天王。客家音樂是否也有這個可能,在未來變成台灣的主流。

※樂團為何稱為“山狗大”,山狗大和山狗仔﹝山猴仔﹞有何不同?

回應:族群觀念在這幾年的論述之下,已經朝向比較健康的方向發展,但有些深根蒂固的潛意識,還是會偶而從某些人的身上跑出來。或表面上不會正面的表現,還是會在無形中讓人感受到。這種心態的確在文化推展上會比較顯性的呈現出來。最常碰到就是,漠不關心,事不關他,媒體就經常如此表現,有時還刻意的忽略。我想改善的方法除了從教育的手段,我們要盡量提升文化的品質,有好的展現,要人家不接受都很難。

伍佰是流行音樂史上的異數,伍佰的走紅可以說是特殊時空環境下,所造就出來的一個現象。本土意識的抬頭,聽眾厭倦便的軟調流行樂,伍佰的硬式台灣搖滾,剛好可以滿足這個時候的群眾期待。不可否認,而且是最關鍵的是伍佰對理想的執著,大家看到的是他已經被肯定後的風光景象,卻乎略了他再艱苦度日時的落寞身影,若沒有執著的勇氣,在好的外在環境也成不了氣候的。

客家音樂有機會進入主流,至少會是台灣不可忽視的一塊音樂版圖,但比起其他的音樂﹝國語、閩南語﹞要來得吃力,因為台灣到目前為止還是一個無法做到族群平等的地方,要更努力的去爭取才有希望,話說回來,如果我們做到了,就會更受人尊重,不是嗎?大家都需要努力,會看到成果的。

山狗大學名為攀木蜥蜴,是台灣出名的小生物,客家人會和山狗大產生那麼深厚的淵源,大概是因為棲息地重疊吧!客家人住的地方特別多山狗大,已經變成生活中不可或夥伴了,才會有把人擬山狗大,山狗大擬人的稱呼。我們的阿?罵我們山狗大就是這個意思,有趣吧!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1-29 16:03:51 | 显示全部楼层

2004年山狗大樂團跨界樂集校園巡迴座談會─文化大學

2004年山狗大樂團跨界樂集校園巡迴座談會─文化大學
時間:2004/5/12 19:00-21:00
地點:文化大學大恩館310教室

參加人員:林志學、彭瑄誼、楊曉雪、楊惟棟、李志軒、蔡維庭、蘇南橋、謝蕎鴻、盧佳慧、石育民等11人。

 

前言:客家音樂近幾年的發展似乎有停留在“象徵性”文化的趨勢,這讓我們覺得有些惶恐。山狗大樂團於1997年成立之初,就和寶島客家電台舉辦名為“異客聲音”的校園演唱,或因為是前無古人的創舉,山狗大於一夕之間便成為引領客家音樂風潮的團體。文大為“異客”演唱的其中一站,事隔七年後重回百花池,就像久別重逢。令人驚訝的是,這麼多年來沒有其他相關的客家團體來到學校表演,相較於外界的客家聲音叫得震天響,校園內顯得沉寂而冷清,是年輕的學子對母語,或自己是否是客家無動於衷嗎?還是現代媒體把我們灌輸成沒有自我了?這也是這次我們做這個活動想要了解的部分。
對現代人來說,任何事情無論掛著多少冠冕堂皇的理由,如果沒有實質上的益處或可預見的潛力,大多很難持久,那麼客家是否還存在著這樣的想像,就直接影響著未來的存續。以目前看來,持以肯定態度的似乎有限,或許是我們的社會把我們教得太短視近利,只看眼前看得到的,至於屬於精神層面的抽象情感,更不削一顧。

21世紀的人類生活,心靈方面的活動肯定會比上個世紀來的需要,正因為科技大幅度的邁進,人需要求取平衡,精神物質如果無法達平衡,我想人類可能會失控。這跟客家有關嗎?客家人的生活、客家人的習性、客家人的家庭觀念、客家人的價值觀…..,雖然未必全無缺點,但相對現代社會的亂象來說,已經夠珍貴了。其實我們的社會已經愈來愈欣賞客家人的這些優點,許多人有興趣到美濃、北埔等客家庄去走走,難道只是想去吃客家菜或買紙傘嗎?那些東西台北就有很高品質的店,很多人是透過外在的觀光遊覽,想去體會一下客家的內再氣氛。雖然這種方式不見得會有豐富收穫,卻不失為便捷的方法。

其實我要強調的是,客家價值是被肯定的,是我們自己反而沒信心。1997年6月,山狗大樂團第一次到北埔演唱,彼時的北埔和我們在其他地方看到的客家庄沒有很大的差別,只是保留較為完整而已,沒幾年的光景,北埔已然成為客家文化保存的代表村落,假日時間人滿為患。這期間的發展過程,不同於現代手法的開發案,有能力移山填海的大財團,看不到這樣的東西─客家文化氣息。北埔的營造成功,主要是由“北埔大隘生活圈協進會”等在地組織凝聚共識,一步步著手打造的。無獨有偶,六堆地區的美濃也有一個“美濃愛鄉協進會”,為了自己家鄉文化的長久生息,努力打拼出來的。用心尋找可以發現很多值得珍惜的價值,當我們發現自己的東西好的時候,就不可能棄之如敝屣了。客家話是族群的印記,身為客家為榮的時候,講客語還會躲躲閃閃嗎?

年輕學子對於所謂的客家價值,或許正好認為是罩門,這個時期的年齡層正好迎接新潮,凡事耍酷鬥炫,節儉、勤勞、讀書、作家事,百般不願意,認同客家等於認同保守、古板等負面印象。進入大學思想也應稍微成熟,可以慢慢去體會這些會為自己加分的特質。

 

提問:目前站在台面上的歌手,幾乎都是自己作曲、做詞、甚至編曲演奏、錄音等,都自己來。客語每年正以一定速率的流失當中,如果未來有人想要再用客語來寫歌,但是無法用純熟的客語,是否還有這種可能?
回答:這的確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也是一個牽涉甚廣的問題,關鍵就在客語會不會真的漸漸消失,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歌謠當然也就沒有存在的可能。剩下只是早發生或晚發生的問題了!如果客家話的保存從好的方向發展,客家歌謠當不至斷根,只是寫出來的內容或語法不同罷了。你看有誰質疑過國語或閩南語歌謠的純熟問題,特別是流行歌,基本上就是以當代大家最熟悉的語法來表達,如果以二十年前的用語標準來看現在的流行歌詞,很多會被評為不倫不類、狗屁不通。

回到目前的客家歌謠領域,我認為是一個特殊現象。就以自己的創作信念來說,創作客家歌謠的心境、過程,和寫其他語言有很大的不同,因為要突顯客家內在﹝我認為這部分很重要﹞,不是只寫出用客語唱的歌,甚至連背景都拉回早年客家的生活場景,無非就是強調客家音樂不管從哪個角度看,都和其他語言的歌謠不同。在這樣一個媒體氾濫的時代,愈是獨特的東西才愈有存在的價值。如果有一天客家歌謠已經在市場上能被公平對待了,朝向多元發展也會是必然趨勢。年輕人用些四不像的客家話唱些無厘頭又有何不可呢?西洋流行歌不也充斥怪腔怪調的雜英文,我們的國語歌大有青出於藍的架式,三兩天就出來一些新的辭彙,聽不懂是你家的事。

客家話不管是哪一個腔調,都有它的特殊聲韻,這是歌謠創作很需要的部分,有興趣創作的朋友,只要以自己最熟悉的語法著手就會累積心得,甚至非客籍同學也可以從一些已發表的客家詩做起步,效果也不錯。這兩年來投入客家創作的年輕人明顯增加,有些人可能會認為只是因為比賽增加的關係,即便是如此,也是一個正面的現象,就如同校園民歌運動本來也是從金韻獎比賽累積起來的效應,我們所熟知的民歌手幾乎都是來自民歌大賽,大家多加點油。

提問:客家音樂也需要新血加入才能不斷的傳承下去,山狗大樂團或您自己有沒有這樣的想法或計劃。

回答:從1997年山狗大成立以來,樂團就一直持續不停的活動至今,不但在客家領域,在台灣大音樂環境中也可算是穩定的樂團,同時期出現的不同語言音樂團體,如今尚在活動的,所剩無幾。山狗大團員有更替變動,也都因為希望達到更高的要求而改變,同屬客家樂界的創作歌手陳永淘、謝宇威,先後和山狗大有過不同期程的淵源。未來仍舊會抱著同樣的目標,一面培訓新一代的客家音樂人,也會尋找資深藝人做不同的音樂結合,創造客家音樂的多元可能性,“跨界樂集”便是在這樣的思考下所形成的組合。去年我們的工作重點放在小朋友音樂家的培訓,希望能種下幼苗,形成更長遠的影響,成果頗為理想,未來這些工作會盡我們的能力持續進行。

個人的能力畢竟有限,這些做為無非就是希望能拋磚引玉,讓更多音樂家投入,更多後起之秀願意參與,山狗大樂團也願意做一個平台,讓有意願的人為客家付出。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1-29 16:04:17 | 显示全部楼层

2004山狗大樂團跨界樂集─國立政治大學座談會紀錄

2004山狗大樂團跨界樂集─國立政治大學座談會紀錄
時間:2004年6月1日 晚上19:00-21:00
地點:國立政治大學

座談主題:客家音樂的過去、現在、未來。

主講:顏志文

參加座談人員:指導老師彭教授、吳羽翔、古芯僑、羅梓鴻等。

列席人員: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蔣雅瑄、呂致緯

前言:相對於之前幾個學校所做過之座談,政大顯得人單勢薄,顯見即便是客家社同學,對客家相關議題之參與並不熱衷,或許和外頭仍下著小雨多少有些關聯吧!
對近幾年的客家新音樂運動來說,政大有其特殊的意義,1997年“異客聲音”由北區四所院校及剛正式誕生的寶島客家電台同時舉辦,在政大藝文中心的場次,因為“友善的狗唱片公司”的大力贊助,動用了客家演唱會尚屬空前的專業音響燈光器材,以及完整的錄影工作小組,錄下了完整演唱記錄,並於稍後在七個有線電視台完整播出,彼時尚在營運的唯一客家電視台─中原衛視,更是全年長期播出,持續至其結束營業。可以想像此一事件在客家音樂發展上所代表的意義,套句俗話『就像平地一聲雷』,我們要向世界昭告『客家音樂的新時代已經來臨』,而政大就是這個聲音發出的場所,共同舉辦活動的台大、師大、文大等客家社同學,大概在這一刻感覺到這是創社以來最值得興奮的時刻。

對照七年後,如同在其他學校所感受到的,客家社並沒有從此振翅高飛。激情冷卻後,一切回到基本面,音樂不是客家文化、客家生活的唯一,客家社也不可能靠一兩場演唱會就可以起死回生。曾經參加客家社的同學對客家至少是抱持希望及興趣的,但如果沒有找到更踏實的參與方式,很快興趣就消失了。要有更積極的做為,應該嘗試去發覺甚至創造客家的新價值出來,才能提供誘因,讓它自然的融入日常生活,一但在生活中出現了,長久留存下來就不會太困難了。最淺顯的例子就是說客語,它出現在課堂上和生活當中意義是不同的。

有人可能會認為要形成生活上的習慣未免太困難了吧!其實並不會,就以我比較了解的音樂生態來說,校園民歌是發生在30年前的事,剛開始只是少數人的簡單想法『不能老是唱Copy的西洋歌曲,我們應該有自己的東西,自己的文化在哪裡?』,有了這個質疑,便嘗試去實踐,雖然剛開始的東西不夠成熟,理念卻迅速廣泛的獲得學生、年輕人的認同,而造就了台灣音樂史上影響深遠的民歌運動。如今的客家現象有點類似,就是在大環境的影響下,客家被壓縮得看不見聽不見,稍有感覺的人都知道,這是不合理的。個人一向認為,靠外在的力量不如靠自己,一但發現客家的新價值,努力尋求認同,效應就會擴散開來,這幾年客家音樂的表現,已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客家美食不也是更生活更平常的文化?校內的客家活動或許也可以更有創意、更有想像,它就會動起來。

 

提問:所以會想投入關切客家是因為受到交工樂隊的感動,一群年輕人可以那麼用心的為家鄉,為弱勢發言,而且用音樂大聲傳達出來。但當自己想要親身去實踐,卻發現找不到著力點,又回到沮喪的狀態,當初的報負可能就慢慢放棄了,加上學校功課繁重,時間一天天過去,似乎什麼也沒有做到。
回答:最近再碰到一些,最早認識的客家社同學,有台大、有台北醫學院的。目前都在從事和客家相關的工作,有進入公部門的,也有在個人文化工作室做案子田調的。幾年不見,原先以為應該都在各行各業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過著穩定的上班族生活,沒想到當初一頭栽進客家,就此無法自拔,客家的吸引力還真大,看他們仍舊興致勃勃、活力十足,不遜股票操作?。簡短的聊了一下,對客家的熟悉已是成熟老手,順口而出的想法連我們這些老骨頭也不見得想得到,可見過去幾年不見的歲月,必定也是在客家紅塵打滾,才能練就這一身兵來將擋、水來土淹的身手。

稍微深入觀察,其實客家真是百廢待舉,千頭萬緒,需要大量的人才投入,不是沒事情做,而是只要有新的計劃,就缺一堆人手,只好先急就章,只要能沾一點邊的,就派上場,先上戰場再學操槍,客家電視不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嗎?

回到音樂領域也是一樣的情況,現在還在努力打拼的團體,不也都打滾了一段時日?其實日子並沒有比較好過,大家的安慰來自精神層面的比較大,終究聲音是漸漸的大起來了,在外頭得到的尊重也好多了。真正讓大家ㄍ一ㄥ下去的理由是,客家音樂該擁有的不只是那樣,我們都有共同的信念就是,客家音樂有資格也有條件成為台灣的重要音樂質素,主流或非主流並不重要,唱片銷量的多寡也不是評價的唯一依據,當人被公平對待的時候,是很容易感覺到的。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1-29 16:04:40 | 显示全部楼层

2004山狗大樂團跨界樂集─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座談會紀錄

2004山狗大樂團跨界樂集─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座談會紀錄
時間:2004年12月29日 上午10:00-12:00
地點: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樸106教室

座談主題:客家音樂的過去、現在、未來。

主講:顏志文

參加人員:張美煜老師、邱榮裕老師、潘朝陽老師、賴貴三老師,客家社同學,選修課家文化課程同學共約60人。

 

紀錄:
        很高興回到母校和大家做有關客家音樂以及客家相關文化的探討,師大是今年度﹝2004﹞山狗大樂團﹝跨界樂集﹞執行創新育成案,12場座談會的最後ㄧ站。今年的五月14日在師大路上的音樂演奏會,過程精采,我們以山狗大原來團員結合另五位古典樂界演奏家,共同創造了客家音樂的新里程,日前才完成全省12場次的音樂演出,同時也完成了音樂專輯的錄製,並於日前推出上架。剛好?這整年來的奔波畫下ㄧ個完美句點。
        回顧過去的歲月,從一般的音樂工作角色轉換到客家音樂,的確是個大迴轉,1995年,我在主流領域從事以唱片編曲為主的工作,算起來也有八年的時間,漸漸對於唯商業導向的音樂製作,感到不耐,而思有所轉變。同時之間社會潮流對文化在地化以及族群尊重的呼聲,一波一波衝擊到許多人,包括原來不曾思索客家危機的我。在因緣際會之下,接下侯孝賢導演的電影“好男好女”的配樂工作,因著劇情,首次嘗試以客家音樂素材創作新音樂,效果出色,獲得國內外不少佳評,個人亦深受啟發,而有了更進一步創作客家演唱專輯的計畫。幾經波折,和當時友善的狗唱片公司簽下三張出版合約,正式開啟個人做為全職客家音樂創作人的新階段。1997 年首張演唱專輯“係麼人佇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1-29 16:04:58 | 显示全部楼层

2004山狗大樂團跨界樂集─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座談會紀錄

2004山狗大樂團跨界樂集─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座談會紀錄
時間:2004年10月15日 午上10:00-12:00
地點: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座談主題:客家音樂的過去、現在、未來。

主講:顏志文

參加同學:選修“客家文化”課程同學─謝季娟、羅玉禎、張雅涵、陳逸如、陳孟芬、張筱芸、李沐庭、粘晏瑜、蕭宜庭、王郁琪。

 

前言:在師院因面對“客家文化”選修同學,我以較短時間將客家音樂的現況發展及傳統歌謠,乃至未來的展望向同學說明,並現身說法唱了一首創作曲和傳統山歌,其他時間讓同學來提問。
提問:
為何稱自己為客家人?﹝粘晏瑜﹞

閩南人和客家有甚麼不同?﹝謝季娟﹞

為何客家會給人『吝嗇』、『保守』、『古板』等刻板印象?﹝張筱芸﹞

試比較原住民服飾、客家服飾?﹝蕭宜庭﹞

中學時期上音樂客都以西洋音樂為主,因此對自己的東西反而了解不多,這是否為值得探討的問題?﹝張雅涵﹞

回答:

同學提問的各種問題,非關音樂的部分,就我所了解部分皆給予現場說明和回答。但本計劃主要以和音樂相關的問題作探討,以下就只針對最後一個問題作書面記錄。

就音樂教育來說這是一個影響深遠的問題,長久以來學音樂就是學鋼琴、小提琴,學唱歌就是聲樂唱德文或義大利文,學生投考音樂系,固然有國樂科組,幾乎都是西樂組挑剩下的才輪到國樂。進了國樂組的學生心理上也自認矮人一等。記得在師大的時後,音樂系完全沒有任何和國樂相關的課程,同學們畢業後分發到各中學去教書,自然也不會提到自己土地上的音樂,事實上也不了解,教科書上一概付之闕如,這和推行國語運動剛好異曲同工。\r

現在雖然逐漸重視自己的文化自己的根源,學校教科書也包含一些閩南語、客家、原住民等民謠,觀念上仍舊停留在西樂比中樂高明的崇洋文化當中,古典樂界如此,流行樂界也不惶多讓,年輕人的哈洋、哈日、哈韓就是崇洋的具體表現。

其實國內音樂科系仍舊沒有具體的文化歸屬感,畢竟累積多年的陳疴要在短時間治癒是不太可能的,音樂學術界其實是一個封閉保守的圈子,打著藝術的旗幟,外行也不敢如何,當其他各領域都在極速的社會變遷中,調整自己的腳步迎接永不止息的挑戰,我們的音樂學術界還在緊抱別人拋棄的浮木,載浮載沉,隨波逐流卻上不了岸。音樂也是一種產業,在全球化的衝擊當中沒人能倖免,流行樂這幾年已經嚐到後果。台灣的古典樂學習者如此之眾,卻沒能獲得相對應有的建樹,也就是沒什麼產值可言,還是停留在茶餘飯後的消遣娛樂而已,既是如此,有多少人會很在乎呢?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1-29 16:05:20 | 显示全部楼层

2004山狗大樂團跨界樂集─台南成功大學座談會紀錄

2004山狗大樂團跨界樂集─台南成功大學座談會紀錄
時間:2004年10月14日 午上10:00-12:00
地點:成功大學客家文化研究中心

座談主題:客家音樂的過去、現在、未來。

主講:顏志文

參加人員:成大客家文化研究中心溫主任、客家社學員、台南客家會館客家鄉親,以及客家文化選課學生等約100人。

 

        回顧過去十年來客家新音樂的發展,說來不長,雖稱不上波瀾壯擴,以波淘洶湧來形容應不為過,時值國內唱片大環境的巨變轉型,唱片整體銷量從巔峰跌到谷底,相關從業人員如驚弓之鳥,無論是幕前、幕後,到做企劃業務等唱片公司的基礎結構人員,散的散,逃的逃,轉戰中國大陸的有之,轉行離開音樂的可能更多,真的是哀鴻遍野。客家新音樂卻在這樣的氣氛下,異軍突起力爭上游,因此顯得特別刺眼醒目。客家樂團─硬頸、山狗大、觀子音樂坑﹝交工前身﹞,相繼積極的展開創作和演唱活動,以海陸腔創作的歌手陳永淘,也投入掀起另一波風潮。至行政院客委會成立,這些樂團、樂手在客家領域的打拼,至少都已累積了五年以上的經驗。這寶貴的五年可以說是篳路藍縷,卻是客家新音樂賴以維繫生命的希望泉源。參與這幾年活動的樂手,從和觀眾的坦白互動當中,深刻體會到客家新音樂的存在價值,這是在大型造勢晚會所無法感受得到的。
        客委會成立之後,在政府資源的挹助下,活動愈辦愈多,也愈辦愈大,固然客家文化復興的表面效應,得到相當的認同,也讓非客族感受到客家不可忽視的潛力。但靠政府的資源等於用納稅人的錢維繫族群文化的做為,畢竟不是長久之計,即時的副作用就已經不少。公家資源總是吸引一些分食大餅的從業者,懂得門路的投機者,反而壓縮了不知鑽營卻真正踏實做事的文化工作者的生存空間。

        真正的文化工作幾乎都是長期寂寞的工作,才能累積一些成果,這和論件計酬的行銷案比起來,要耗費更多的精神、時間及心血,但在爭取政府資源補助時,可能因為難以著力,無法和掌握行銷媒體資源的文化門外人競爭。我們看到許多大型案件都由媒體集團承攬就是這個原因,然而活動的內容卻相形顯得貧乏。包裝是需要的,它可以吸引人們的目光,包裝下的實體卻才是讓人打從心理喜歡的因素,如果只想用虛幻的外表遊說觀眾,卻讓人得到華而不實的印象,下次就很難再說服人進場了。

         從近幾年大型活動參與觀眾的結構中,可以發現有些現象值得大家思考。很明顯的就是非客族群對於參與客家活動的意願並沒有因為宣傳及造勢而提高。連客家族群參與群眾,也都是老面孔居多,年輕族群參與的興趣並沒有明顯增加。

        稍微了解目前國內的表演藝術的人應該會發現,觀賞表演的主流群眾其實還是年輕族群,即便是另類如地下樂團、實驗劇場等都有一批年輕的擁護者。但在客家表演當中很少出現這樣的族群,值得我們警惕的是,並非一開始就這樣,在新音樂開始啟動的頭幾年,客家音樂和其他非主流的情況很接近,很多事就自然而然的發生了,沒有人刻意炒作,也沒有資源可以炒作,影響層面雖然不大,但卻是扎扎實實的一步一腳印。近兩年來,經常會碰到的問候就是「你們客家歌手現在很好了,有這麼拼的客委會」,聽起來真是五味雜陳。

        問題其實還是回歸到展演內涵本身,客家文化的特質和其他文化不同,思維上自然不必一樣,追求聲勢浩大的陣勢,不如發揮特色,以分眾的觀點規劃活動節目。

        目前看似蓬勃的新音樂創作,因為年輕晚輩對傳統部份的認識不夠深入,對所創作歌謠經常會受到長輩們的指點,頗覺無奈,也間接導致部份原有心投入的年輕人裹足不前。客家山歌、採茶歌雖是客家音樂的根源,但過去的教育並沒有提供足夠的機會,讓這樣的傳統傳承下來,不能全怪年輕人,若對有心用母語創作的後輩,再不加以鼓勵,只怕斷層會愈來愈深。

文化的接受不能強求,只能引導,或是營造適當的環境,讓人自然而然的受到感染,就音樂來說,只要聽的人覺得好聽,無論什麼語言都不成問題,不是嗎?

 

提問:
1.為何團名叫山狗大?

 答:這是常被問到的有趣問題,也解釋過多次,在此不再重複。


2.客家歌與一般流行歌有何差別?

 答:這個問題可以長篇大論,三天三夜說不完。簡單來說,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一是創作者自己如何認定自己的作品定位,譬如有些客家歌只是用現成的東洋歌或閩南語歌謠的旋律配上客家歌詞,好一些的是詞曲都屬新作,但抽離客家歌詞後的的旋律其實無法讓人覺得有客家的味道,因此理想的狀況就是要歌詞和旋律都有強烈的客家感覺。

  真的能做到這樣嗎?其實聽一下或哼一下客家山歌,就可以很清楚的體會了。這就是民謠音樂如此重要的原因,時下的社會很少再重視民謠很是可惜。難得的客家留下很多經典民謠,而且還在繼續傳唱,也有很多人認為這種歌謠精緻度不夠,只能在山歌班做為休閒消遣,讓退休的老人有事可做而已。這當然是一種誤解,把可貴的文化資材當垃圾。

  民謠是經過長時間從語言純化出來的東西,而且是經過集體創作所產生出來的共同作品,世界各國的民謠一定都保存著已經不在日常生活用到的一些詞彙或語法,民謠的旋律也常順著語言本身的聲韻線條,因此即便把歌詞拿掉之後,語言的聲韻特質還是存在的。創作現代歌謠只要掌握這個原則,多少還是可以讓新的創作保有客家特質。

  另外一個部分就是,從聽眾角度來看這個問題,如過聽眾聽不懂客家話,自然也不太能夠體會整個音樂是否有客家味道,或許可以感受是有些不同的特質,因此要像山歌採茶歌那麼強烈,就會很容易體會了,這是創作人的挑戰,和大家共勉。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1-29 16:05:38 | 显示全部楼层

2004山狗大樂團跨界樂集座談會紀錄─真理大學

2004山狗大樂團跨界樂集座談會紀錄─真理大學
時間:2004年11月23日 下午15:00-17:00
地點:真理大學

座談主題:客家音樂的過去、現在、未來。

主講:顏志文

參加人員:真理大學台灣文化通識課選修同學人約50人

 

講座內容:
        「對於大多數非客家族群來說,客家音樂似乎是蠻邊緣的一種音樂,好像沒有特別的動機需要去特別關照或了解。」這樣的氣氛一直普遍的存在著,也已經習以為常了,但這是很可惜的事情甚至可以說是不好的現象。姑且不談族群平等或族群融合的概念,就從產業的角度來看,也是值得我們反省的。

        音樂產業在這兩年來的慘跌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但對於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當不十分清楚,媒体的報導多著墨於盜版及MP3的下載所造成。然而事實的真相果真是如此嗎?其實不然。我曾經和多位不同領域的音樂工作者就這個問題交換過意見,幾乎是一致的認為,唱片公司自己不當的經營才是罪魁禍首。  

        所謂不當的經營就是,捨本逐末的「以企宣做導向的音樂製作,大量的媒體宣傳取代音樂的創新,塑造偶像取代實力派的歌手的培養,抄襲或模仿外國成名曲等」短線操作手法。歌迷不願意再花冤枉錢去支持唱片公司這種劣質的生產手段,而導致崩盤。更令人寒心的是,唱片公司並沒有因為得到教訓而改弦易策,大不了就是大量的解除歌手合約,留下來的不再以生產唱片為唯一目的,改走多元化的經紀路線,對音樂來說更是雪上加霜。

        難道唱片公司除了賺錢之外,沒有一點文化責任感嗎?台灣目前存在的主要唱片公司除了滾石以外,幾乎都是國際公司,你想他們會爲台灣文化用一點心嗎?從他們進來台灣的第一天開始,就知道他們的目標是在大陸市場的,台灣的音樂文化沒了又怎樣!

        問題很明確的回到我們身上了,就看我們要任人宰割還是認清真相自立自強。文化產業一定要有自己的主體性才有可能在全球化的環境中找到生存空間,這個主體性就是在地色彩。原住民音樂、客家音樂、閩南語傳統歌謠,是大家認同具有強烈台灣特色的音樂,善用這些資源,創造出新的台灣音樂,而不是人云亦云的R&B。

        布農族郭英男夫婦的音樂早已在國際上發光,客家山歌的特殊腔調一聽就能辨識他的來源,過去陳達老先生的恆春民謠、歌仔戲曲調則是閩南具代表的聲音,台灣能有這麼豐富的傳統音樂資源,相信在其他地方也是不多見。

        客家創新歌謠雖然起步甚晚﹝不到十年﹞,投入的音樂工作者也不多,卻展現強烈的企圖心,在ㄧ片低彌的氣氛中異軍突起,格外搶眼,也相當程度的衝擊到極思振作的音樂工作者,這個良性的刺激如能不斷的發酵,台灣音樂的前景當不致悲觀。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1-29 16:06:01 | 显示全部楼层

2004山狗大樂團跨界樂集─屏東師範學院座談會紀錄

2004山狗大樂團跨界樂集─屏東師範學院座談會紀錄
時間:2004年12月15日 晚上19:00-21:00
地點:屏東師範學院

座談主題:客家音樂的過去、現在、未來。

主講:顏志文

參加同學:師院客家社同學,陳彥如、曾金宇、穆彥廷、謝靜誼、陳怡珊、梁雅琪、黃泰霖等。

 

前言:
        今天專程從台北下來總算稍微彌補了音樂會無法在屏東地區辦理的遺憾,投入客家音樂運動十年來,一直希望多一些機會能下來南部地區,一方面是因為自己是從小在六堆新埤長大的道地客家人,在音樂創作中和這個血緣緊密的結合著,另方面也深感南部藝文活動比起北部顯著的缺乏。兩年前在屏東文化中心舉行的音樂會,和屏師客家社有過短暫的接觸,從網站也了解貴校客家社在院校客家活動當中,算得上積極,能夠再度的碰撞交流,交通來回的勞頓也就顯得微不足道。

        客家音樂的新發展,如今看起來好似花開果結水到渠成,被認為是客家現代化運動的顯著例子。如果回顧一下七、八年前,當沒有人敢作如是觀,即便到今天體質還是脆弱,隨時會泡沫化,這可不是危言聳聽,看看流行音樂的泡沫就知道。稍稍值得欣慰的是為數雖然不多的客家創作者還蠻硬頸的,咬著牙努力奮鬥,讓人不敢忽視新客家音樂的潛力,社會上其實還在冷眼旁觀客家新音樂的發展,頗有『我們就等著瞧看客家音樂到底能怎麼樣』的味道,姿態不是那麼友善,這種潛在張力剛好激發了客家音樂人的特殊心結,客家人不都是在艱困的環境中才能突顯硬頸的特質嗎?

        客家的傳統價值並不是只有在音樂上才能激發出新的火花,許多地區的文化工作人都在嘗試發掘,甚至也有具體可見的成效,小自像花布產業的再現風騷、陶藝窯業的藝術提升,乃至於像美濃、北埔客家庄的社區總體營造,都顯現出客家傳統的新價值,這種發現過程不會輕而易舉,有時甚至於是曠日費時而不見得會有具體成效的。過去這些經驗多集中在北部地區,南部客家變成有待開發的現象,對有心想在南部地區下功夫的,可說是利多,比較容易做出一些成績。以我們家鄉建功的親水公園為例,原來只是地方上的一小片森林,卻能夠在熱心執著、腳踏實地的村長帶領下,變成具有全國知名度的自然公園,建功村的名號比他所屬的新埤鄉要出色多了。

關於音樂方面的解說在其他座談的描述已有甚為詳細的見解,在此就不再贅述。

 

以下是同學們對於座談會所激起的一些心得及感想:
穆彥廷─

        之前接觸到的現代客家音樂就是從山狗大、交工等樂團的演唱會,那是兩年前的事了。學校客家社團大都以文化研究為主,許多同學都有先入為主的觀念「我不是客家人,為何要參加客家社」、「我都已經會說客家話了,為何還要參加客家社」,這些窘境都是客家社所極力突破的困難,如果能藉由這類的座談會,以音樂或其他表演的方式來呈現客家各種文化,使學校社團更有活力、更多元。

謝靜誼─

        接觸客家歌、認識客家文化是從大學進入客家社開始,也才知道客家文化的價值和它可愛的地方。經老師的提醒才發現自己的家鄉─北埔,那麼早就開始客家文化的保存工作。就我所見,北埔仍有許多可以改進的地方。

        對於客家歌可能因為自己是客家人,感覺特別好聽,又有親切感。但同學常用奇異的眼神看我,甚至希望我不要放出來讓他們聽到,我想是他們不懂客家歌的優點,也不會特別注意文化的東西,這是我們應該努力的地方。

陳怡珊─

        屏師客家社成立3年了,當初是由資科系﹝美濃人﹞的同學發起的,起初那兩年活動很頻繁,也讓全校都知道「客家社」的存在。大家盡量增取曝光的機會,像跳紙傘舞、舉辦客家週,每個月開1、2次課程,請老師來上課,內容包含客家音樂、諺語、擂茶...等。

        關於客家音樂,其實很多人還是存在著刻版印象,以為客家只有傳統音樂﹝山歌、採茶歌...等﹞,對現代的東西沒機會接觸,自然也激不起興趣。有些同學即便自己是客家人,或許是客家意識不強,對於客家文化不想珍惜或了解,客家社在推動這些活動的時候,遇到不少困難。

         自己是苗栗的客家人,過去ㄧ直覺得北部客庄保有比較濃厚的客家氣息,下來南部唸書,發現南部客庄和閩南混合的現象很明顯,這點和老師地觀點不太一樣。

陳彥如﹝社長﹞─

        雖然是客家人,但我幾乎沒有接觸過客家音樂,很高興這次能有這個機會,認識傳統和現代的客家歌謠。如果有機會,希望能邀請老師來做全校性的表演,我一定會努力的宣傳及協助,讓更多的人認識優美的客家歌謠。老師對客家文化情感之濃厚,令我感到十分感動,面對社員斷層之問題,我會好好思考該如何更積極的推展,讓更多同學有機會接觸。

梁雅琪─

感受到顏老師對客家文化深切的期許和關懷,重視深層的東西,而非表象音樂文化的呈現而已。並且有心付出實際行動,走入校園。
大一時學校還沒有客家社,可是我對客家音樂的了解卻急速增加,而從客家歌開始愛上客家文化。
客家能代表台灣的一部份,贊!傳統→現代,傳統+現代,年輕人並不見得只喜歡新事物,這是客家值得被保存的原因,“情感”是最大原動力,“情感論”激起我對客家的熱情和力量。
顏老師獨到的見解,用特別的角度分析客家文化,很專業的逆向思考,絕非普通表演藝人的專才而已。
原來「團結+人才+年輕人」就是北埔濃厚的客家氣息行程的因素!
黃泰霖─

        之前在屏東聽過您的表演,當時覺得很棒,印象中還有個老外團員,當下就買了CD“山狗大”。今天有這樣的機會,老師來我們學校,實在難得。

        我本身是楊梅人,小時後和爺椰奶奶住,比較會講客家話,長大卻慢慢不會說了,因為媽媽是閩南人,大部分都講國語。愈長愈大,愈覺得自己不能忘記客家話,這段時間偶有接觸客家流行音樂,覺得與以往相當不同。前ㄧ陣子在高雄舉辦的客家流行音樂比賽,聽了ㄧ些參賽曲子,就覺得很棒,今天很高興老師能來我們學校,謝謝老師!

曾令宇─

        從音樂當中,很能感受老師對於舊時代客庄的情感,舊時代 VS.新時代的衝突,老師好像也和我一樣有很多?要問吧!自己有很多的矛盾和衝突在心中。客家價值,文化傳承,客家意識,客家包袱.........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1-29 16:06:25 | 显示全部楼层

2004山狗大樂團跨界樂集座談會紀錄─花蓮師範學院

2004山狗大樂團跨界樂集座談會紀錄─花蓮師範學院
時間:2004年12月19日 下午13:30-15:30
地點:花蓮師範學院學院

座談主題:客家音樂的過去、現在、未來。

主講:顏志文

參加人員:花師客家社、行政院客家網路學院學員約30人

 

講座內容:目前台灣的音樂產業,可以說陷入前所未有的谷底當中,所以會造成這樣的結果,除了盜版因素之外,更大的原因是消費者不再認同這樣的音樂價值。主流音樂為人詬病的地方就是一味的迎合西洋或東洋流行,在過去的時代也的確無往不利,創造了龐大的利益。但現在的聽眾已漸漸成長,對唱片公司大量複製外地流行曲風的便宜作法,已不再買帳。再者若要聽這樣的音樂不如轉而外求,這也是近年來哈日、哈韓、甚至哈泰風盛行的原因。簡言之,就是因為流行音樂已經失掉了他的根源,一但外地強勢入侵,當然就無法招架。從這個事實回頭來審視我們的客家價值,其實是可以立足於現在大環境當中的,但是必須和現代互相結合。
        今年三月,偶然的機會,遇到一位住苗栗地區的傳統歌者,是現存難得的傳統民謠演唱好手,雖然年事已高,卻還是嗓音嘹喨架式十足,便邀請作為山狗大演出時的特別來賓,甚至在某些場合,把他當作主角。短短幾個月時間,不但讓他的價值受到肯定,也讓大多數時候淪落為不登大雅之堂的傳統藝術,得以在正式的表演場合讓大家有機會欣賞,這是我一向相信的傳統價值可以再造的具體例證。

        國內知名的“歡喜扮劇團”,這兩年來才開始客家戲劇的創作,演員們大多和各位的背景相當,並非經過長期訓練的專業演員,可是導演掌握了客家背景的特質,演出動人的客家故事,不但感動客家人,也感動了國外的非客家人。

        苗栗南庄過去所遺留下來的老房子農戶,有一段長時間是沒人打理,甚至就任其荒廢的偏僻客家角落。隨著旅遊風氣的盛行,和用心的規劃打造,如今已是北台灣假日最熱們的旅遊景點,平常假日超過30家的咖啡廳,已是大排長龍一位難求,桐花祭期間更是車水馬龍,人滿為患。

        從各個不同的領域隨便都可以找到客家價值再造的例子,在這個無法避免的全球化時代,找到獨特性、互異性才有立足的空間,我也相信客家價值慢慢的會被台灣的大多數民眾接納,就是因為它和其他族群不一樣,這種差異性是全世界都強調的價值,我們應該好好珍惜。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1-29 16:06:45 | 显示全部楼层

2004山狗大樂團跨界樂集座談會紀錄─屏東美和科技學院

2004山狗大樂團跨界樂集座談會紀錄─屏東美和科技學院
時間:2004年12月26日 下午15:30-17:30
地點:屏東美和科技學院

座談主題:客家音樂的過去、現在、未來。

主講:顏志文

參加人員:行政院客家網路學院學員20人

內容:雖然原規劃的屏東地區跨界樂集音樂會沒有在屏東地區舉行,卻也藉由旅北客家同鄉會在台北中正紀念堂舉辦的園遊會晚會表演,南部鄉親每堆兩部遊覽車北上共襄盛舉,11月14、15兩日的中正紀念堂廣場可說很六堆。
        之前跨界音樂會舉辦的學校,部份做了問卷調查,內容包括傳統和現代 方面的問題,亦有語言部分的,很值得和大家分享,問卷主要是針對大專院校生,也就是我們經常強調的年輕人部份,看看他們的想法,相信給客家文化工作者、母語老師、音樂創作者,可以帶來一些值得參考的訊息。

        在音樂創作的部份,就個人的心得提供大家做參考。各位的客家經驗其實就是最佳的創作題材,自己的創作很重要的部份就是,從小在故鄉的成長經驗,像“阿樹哥的雜貨店”、“屋背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6-15 01:56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