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039|回复: 0

大學客家社團對主委李永得以客語在國會殿堂進行施政報告的評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0-28 19:29: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轉自 hill 先生來信:

  
 這不是我們決定離開客家的萬言書

兩個時空,兩種畫面

    2005年10月5日,立法委員朱鳳芝、徐國勇對於行政院客家委員會主委李永得以客語在國會殿堂進行施政報告時,予以抗議並制止說:「用客語報告是『自卑』!(朱鳳芝)」及「我相信你在行政院會,不會跟院長說,我用客家話報告,你再聽翻譯,你不會這樣嘛!(徐國勇)」這樣的字句與語言。

   同樣是客語發言,我們記憶猶新的知道,中央銀行總裁謝深中用他那濃濃的客家國語在電視上為國家的貨幣政策辯護與說明時,卻沒聽人家說聽不懂。


客家(人、社團)反應

   在字面上,朱委員的用句確實對客家族群造成了直接的傷害,徐委員較為委婉的態度,卻也反應了某種心態上的封閉。

    事件發生之後,我們看到了客家鄉親北中南串聯的三場記者會(2005.10.12),也提出了具體要求道歉與要求通過「語言平等法」的訴求。很可惜的,記者會後至今,依然不見朱鳳芝、徐國勇等人出面解釋或道歉,更不見客家鄉親們熱烈的支援與社團後續的、更激烈的行動。

    其實事件的發生與反應,再再顯示了族群議題已經不被台灣這個社會所重視,客家族群的反應出奇的冷淡,也顯示出一種族群對自身公共事務的疲態。


冷戰時期與全球化下的台灣客家

    整起事件發展至今,對客家社會的意涵其實非常明顯,也重重的打了「客家運動」這十幾年來的「成果」一個巴掌。1988年還我母語大遊行,開啟了客家運動的序幕,其所提出母語教學、成立專責客家事務單位、成立客語廣播電台、增加公共媒體的客語使用率等,至今都已一一達成,這樣的訴求對於1988年時的台灣政經社環境是個前衛且正當的訴求,當時的時空背景台灣所表現出的政治經濟社會是個冷戰體制下的反應。時空荏苒,台灣社會對於客家的誤視、偏見與歧視也依然存在。而我們的客委會,不論中央或地方,卻依然執行著那個冷戰體制下台灣社會反應所反應出的「客家政策」,這就是客家議題在今天顯得突兀以及政策令人詬病的原因。

    在我們對這起事件忿忿不平的同時,也該反恭自省。


反恭自省

   在台灣這樣高度族群敏感與政治性強烈的社會,客家族群近年來已經擁有相較於過去威權統治時期更多的社會與政治資源,但是也因為如此,「客家」的能見度往往隨著政治的議題才有曝光機會。

   我們反恭自省的發現,客委會的成立,美其名為專責客家事務,但是綜觀台灣整體行政與立法機關之編制,如果台灣是一個多元文化的國家,這些母語教育及多元文化的教育內涵,應該是滲透在每一個部會中被推動實行,尤指教育部、內政部、新聞局、文建會及立法院內被具體實踐與體現。

   可是沒有,所謂的客家專責機構,每年以分配中央總預算約一兆六千億中千分之一不到,約十五億的經費,扣除人事行政的經常支及辦公室租用開銷與客家電視台的經費,其餘舉凡客語教學、社區發展、媒體人才培養與例行活動等皆須開支。卻又不斷面臨客家社團對客委會經費的爭奪,看著有資源而成立越來越多的客家社團,一來一往間,資源的競逐更為嚴重,反而造成了只要是客家相關的活動,只能尋求客委會的幫助。美其名專責機構,事實上卻養成客家人「牛欄內鬥牛嬤」的惡性。相對的,其餘的政府預算與機構,反而對客家事務產生預算上與心態上的排擠,致使客家的環境更為險惡。中央都尚且如此,地方上的就更不用說了。

    又長期以來客家活動難逃嘉年華式的慶典活動,造成他族群對客委會及對客家族群在文化的認識上易產生盲點與誤識。我們認為客家人應該反恭自省,不該只沉浸在1988年以來所達成的成果而已。


問題依然存在

   朱鳳芝委員的心態,反應的是一個威權時期國語政策下對方言的歧視,以及將國語高貴化的表現。徐國勇委員的發言更另客家錯愕,反觀民進黨籍多少委員曾經在國會殿堂以河洛語發言,卻不見其發言制止?難道國會殿堂該使用何種語言的標準是在於「聽不聽得懂」或「該語言背後所代表的族群人口與勢力」如此簡單的判斷標準嗎?

    整起事件,也並沒有讓客家族群深深感到「自尊受辱」、「攸關族群生死」或「非得行動表示抗議,否則對不起祖先」,我們看到的還是一樣只是幾場記者會,作態式的表示抗議,即使對方不予以回應我們也就無疾而終、莫可奈何。當客家再也沒有動員上萬人上街頭造成政治壓力的能量時,對外揮重拳擊海綿,對內又凝聚不了共識,最好的方式就是自我反省。


客家擺兩邊,政黨擺中間

   自前年底發生了立法院國親黨團”凍結”客委會預算事件(時為葉菊蘭擔任主委),我們便發現了台北的客家社團也是招開了記者會抗議並動員了群眾包圍立法院,引起了一陣衝突與騷動,表面上看到的是如此,事實上它所表現的跟這次的記者會並無二致,發起人皆為長期的綠營支持者,而傳統上偏藍的客家社團都沒在上次與這次的行動出現,這是綠營消耗客家的具體表現。喧騰一時的國家考試以河洛語命題事件,也同樣引起客家社團的群起反應,但是反應的團體就是長期以來偏藍的客家社團,打著「以國語考試象徵公平性」、「抗議福佬沙文主義打壓客家人」等等的思維,身當藍營的馬前卒,批判民進黨的本土化,而背後所代表的思維卻是固守國語政策的僵化,未見任何「客家觀點」的考量。

   客家社團就在這樣充當政黨馬前卒的角色中失去自我意識,也忘記提出了具有開創性的、包容性的及客家觀點的論述,成為政黨惡鬥下的犧牲與自我消耗。對照著這段所下的標題「客家擺兩邊,政黨擺中間」,無疑的,我們的表現真是若合符節。


變身為客家人

   也檢討幾位客籍政治人物的表現,繼承客家大老吳伯雄政治衣缽,與朱鳳芝同為桃園選區的吳志揚,以及民進黨內愛唱山歌的彭紹瑾,這些桃園籍的客籍治政人物,對於自己黨內同志難道沒有發揮影響力的作用嗎?只能乖乖任憑自己族群語言的尊嚴遭同黨同志蹧蹋而莫不吭聲。此外,立法院內不也有個美濃客家籍的副院長嗎?其他的政治人物就不一一點名了,客家政治人物的表現,關心客家與否在此已清楚顯現。除了選舉時高喊「客家人支持客家人」,「我也是客家人」,「變身為客家人」,客家人依然沒有出頭天。


牛欄肚鬥牛嬤的客家社團

   資源的競逐,致使客家社團的成立在近年來大幅度的增加與成長,同性質的組織在同地區因為資源競逐的關係就同時成立數個,有的還出現社團成員大部分重疊或一人身兼多個社團的負責人或發起人。「牛欄肚鬥牛嬤」說的就是客家社團這種造成資源分散,事務無法深化執行的醜態。

    雖說成立社團是民間生命力的展現,但是民間客家社團的產生比較多是因為政治利益衝突而產生分裂,未當選新任理事長者分裂出新的社團,有政治企圖心者成立新的社團,想標案子承接活動的也成立社團,客家社團就在這樣短視的,眼中只有「客委會」的狹隘眼光中迅速成長。資源就在這樣的政治利益分配下造成浪費。

鬥牛子!

   曾經大專客家社團也在客家運動中扮演過重要的角色,學生客家社也為客家運動在那幾年來立下過指標性的里程碑,像台大客家社的成立與網站架設。但是學生客家社團面臨的問題是各校間社團經營的起伏,再加上社會環境已不比當年,所有客家社團幾乎都面臨轉型的困境。這樣的社團經營著實不易,又要面對民間客家社會在政界與商界間如此複雜的情勢,學生們寧可選擇逃避與不面對,也不想因此惹一身腥。

   這樣對嗎?很難說學生錯。我們已不見民間客家社會對學生客家社團進行積極接觸與合作的機會,學生也已經習於躲在校園中閉門造車,不與外界溝通對話,不思為何要在校園中組織客家社團,讓客家社只成為了一股相濡以沫解思鄉之愁的社團。民間客家想當然的對學生客家社團就更是渾然未知。如何帶動學生客家社團的積極性,讓學生客家社有與社會連結的管道與動力,這是目前學生社團所面臨的重大課題,如果這問題不解決,學生間對於社會相關客家議題的態度除了消極的不表態就會是積極的情緒性反應或政黨馬前卒。

    學生之所有沒有意見的重要原因,就是客家的發言權、詮釋權幾乎全被某些特定團體、階級或人物所壟斷。全然家父長制的權威,將「社會就是語言、語言就是權力」的關係發揮的淋漓盡致,以客語的使用與否、吃過的鹽巴比誰吃的飯多、走過的吊橋比誰走的路長來判斷一個人的發言權。這就是學生面臨來自客家社會鬥牛子的困境。


客家的學術蛋塔

   我們可以說是政府教育政策的鼓勵也可以說是保護,更可以說是政治導向的操作介入,政府花費這麼多納稅人的錢,在全國大專院校中(中央、交大、聯合、高師大)成立專門研究客家的研究中心與研究所,在這次事件中最讓我吃驚的,莫過於中央大學「客家政經所」及「客家社會文化所」的反應。從國家考試命題事件、客委會預算遭凍結到最近的立法院禁用客語施政報告,試問,哪一起事件不是客家族群真實政治經濟處境的體現,哪一起事件不是真真實實客家社會的真實反應,即使這樣的反應令人心寒,不也突顯出了客家的問題所在嗎?全國這麼多個客家研究中心與客家研究所,為何不見有學生或老師站出來反省。實可以不必跳出來一定表示支持哪邊、反對哪邊或抗議哪邊,但是不能不對客家社會真實的政治、經濟與社會處境做一個判斷與觀察。

   學生們關心的該不會只是未來在各大大小小客家館舍中的工作機會而已吧(客家學院電子報第40期)!如果只是如此,恐怕將來「客家研究」所累積出來的成果將成為只是紅極一時的廉價蛋塔。而各個館舍將成為展示客家標本的標準式。


結論

    我們是一群學生,原來也是義憤填膺的想加入支援,聲討一聲道歉,可是我們不希望被歸類,也見自己扭轉不了社會與媒體的惡習怪勢,更不願意自己的對客家的一片初衷被有心人士利用或提供了一個更佳的舞台被自己的客家長輩搶奪了發言權,所以我們沒有站出來。不是我們沒有勇氣,沒有心力,只是我們希望有一個更清楚的態度、更完全表達立場的空間,所以我們反省自己,我們不是不生氣,只是我們看到了更多除了藍綠對決之外、除了資源競奪之外、客家社會在當今所面臨的新課題,而這個課題是不被1988年的訴求所含括的。

    除了對外表示抗議,更積極的,我們不畏懼與客家運動的前輩們有一個對話的平台與空間,說穿了我們就是要一個客家後生的發言權,厭惡了長期被壟斷的詮釋,所以在此反省了很多人,也反省了我們自己,希望能引起客家社會的注意與討論。

    最後,我們希望,客家的事務、多元文化的事務,應該在政府各部門間被體現與實現,客家公部門要開創的是一個平台,一個適合多元族群發展的社會環境,將有限資源做有效的使用。而不是這個、那個短期的活動與補助。政府其他單位諸如教育部、內政部、文建會、新聞局這些個更直接關係到多元社會建立的機關,更應該有所作為,多元文化的內涵絕不僅是族群的事務及語言權利而已。客家族群實在不該只聚焦在一兆六千億中的十五億,如果扣除這十五億之外的其餘經費有被政府在多元文化上付出心力,相信客家族群才會因此受惠,也唯有如此,我們才有更平等,更受尊重的生存空間。

  只有國家大事才會有萬言書的規模,台灣客家內部事務,四千多字的陣仗如此足矣。

               

擬稿人 葉日嘉(文化大學客家風情社)

                  hakka.yeh@msa.hinet.net

連署人:(以連署之先後順序為列)
葉日嘉(文化大學客家風情社)
謝蕎鴻(文化大學哈客社)
溫仲良(客家庄社區工作者、前台灣技術學院客家社)
林志學(文化哈客社)
許秀雲(雲林科技大學)
彭瑄誼(文化哈客社)
賴靜怡(政大客家社)
陳君明(前台北醫學院客家社)
郭功臣(師大客家社)
賴佩暄(台大客家社)
陸續增加中,歡迎加入

[ Last edited by huangchunbin on 2005-12-24 at 21:50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4-27 22:34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