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948|回复: 14

【转帖】贛南 烏石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2-26 20:31: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神奇的烏石圍
http://big5.zjol.com.cn:86/gate/ ... ect15ai3923808.html

更多圖組
http://www.hakkas.org/big5/pages ... 0010&s_id=00057





“烏石圍”的傳說
http://www.hakkas.org/big5/pages ... 0010&s_id=00051

    來到贛南客家“烏石圍”,見到對客家和圍屋頗有研究的當地客家人賴觀揚老師,他這次給我們講述了有關這座圍屋來歷的歷史和傳說︰  

    明朝萬歷初年,“烏石圍”客家人的祖先賴紹先在粵贛通道橫崗隘任私隘官,主理鹽道商務關卡和御賊之事。加之在官坑、水花潭、梅子斜等處有祖遺杉林山場3000多畝,世代經營木排生意。二世祖思章公曾因放排九江將老木曲杉送給皇家建行宮,授以“天下老人”封贈,見官家三級,而得到豐厚回贈。六世祖元宿公遵祖俗放排行商,家財日聚漸豐。萬歷三十八年左右,已四十歲的元宿便與六十六歲的老父商議,請來廣東名匠黃師傅,開基建圍。先立祖廳,定好中軸線,后建房。連年續建不間斷。元宿公九個兒子長大后又接續興建,經二十八年工夫,歷三代之力,而建成,耗白銀1200兩。  

    據傳升梁日子,是在興寧揀的。同去的還有新城盆形宋屋人,二人同路歸時,問及時刻、價錢,發現兩處揀的時刻一樣,但烏石圍的價錢貴很多,為尋個說法,又返回,相問,羅家說︰“我曉得你會返回,回來了就是子孫有福﹗”、“這個時刻,雷公會下地,要準備2根棟梁,第一根上去雷公打壞,立即換上第二根,方為大吉﹗”后來果然如此。烏石圍依計行事,宋屋未先準備,只好任其自然。  

    兩處也同一師傅施工。黃師傅喜歡吃鴨胃、宋家餐餐有此菜。賴家也知其此嗜好,卻留著晒干,加工臘味,留著送師傅。黃師傅不知內由。認為招待不熱情,有心將柱子倒立一根,涂上油漆,瞞過東道。園工送師傅回家時,老祖母將雞、鴨胃干放了滿滿扛盒。送至楓樹坳頭,黃師傅發現后,羞愧難言,于是拿起斧頭、木尺,返回廳內,在柱上用木尺和斧頭敲敲,高聲呼喊︰“頭到(倒)頭發,尾到(倒)尾發,中間到就兩頭發﹗”至今仍可從結疤紋上看出那根倒立的柱子。  

    烏石圍“外圓內方”,占地面積4200平方米,周邊房屋做成圓形,圍著祖廳,意即盤龍狀。地理名師說,此圍來龍很遠,龍頭在廣東連平州,龍尾在此結穴。故從擇地起名到建築施工都不離“龍”字。傳說,在開工時,曾鑿開門前一塊大石,竟“呼”的一聲飛出一只金烏鴉,窩裡還有一只,趕忙填石補複。又傳,仙人曾在石上坐過,至今留下坐位痕。  

    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客家名屋“烏石圍”。

[ Last edited by andrew on 2005-5-18 at 23:33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3-31 16:40:55 | 显示全部楼层

贛南客家民居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 ... /content_346516.htm

  本文所指的“贛南”,是指今江西南部現屬贛州市管轄的(古代分屬贛州府、南安府、寧都直隸州)的18個縣市區,即章貢區、贛縣、於都、興國、信豐、會昌、安遠、尋烏、龍南、定南、全南(以上為贛州府)、大餘、上猶、崇義、南康(以上為南安府)、寧都、石城、瑞金(以上為寧都直隸州)。面積為3.96萬平方公里,人口790萬,除贛州市區及個別城鎮因其方言(屬西南官話)和民居形式(屬徽州民居)與和縣客家方言的土木混合結構為主的民居不同,當屬人約佔總人口的90%以上。現存贛南客家民居大致可分為兩種類型,即“廳屋組合式”民居和“圍屋”民居。其分佈形勢:“組合式”呈由東北向西南發展逐漸減弱的狀況;“圍屋”則呈由西南向東北發展逐漸減弱的態勢,其建造年代,據現有資料最早的可達明代晚期,在此試將贛南的客家民居作此基本介紹。

  一、廳屋組成合式民居

  贛南客家人一般稱堂為“廳”或“廳廈”,堂專指祠堂。稱一棟房子為“屋”,一間房子為“房”。廳是房屋的中心,許多棟“正屋”和“橫屋”連在一起便組合成了一幛大房子,這種民居實質上脫胎於古代中原庭院府第式民居。贛南客家民居以此為主流,各縣都有,但以東北部的寧都、興國、石城、於都等縣為盛,也最具代表。

  (1)平面  其最簡單的組合單元是:“四扇三間”也稱“三間過”,即一明兩暗的三間房,明間為廳,次間為堂,廚房、家畜欄舍等一般傍房或別搭建。稍富有者一般是前後兩棟。每棟三間或五間,之間隔一橫向天井,並透過腋廊將前後兩棟連在一起。兩棟屋的明間便成了前廳(門廳)和後廳(上廳),前後廳也合稱“正廳”。前廳次間為廂房,後廳次間為正房。這樣使構成了一幢封閉的由兩個單元組合成的“正屋”,通稱即“兩堂式”。在此基礎上,房屋需要擴大或本來規模就大的,便在正屋兩側擴建“橫屋”,橫屋的進深與正屋等齊或前部凸出兩間,平面成倒“凹”字形。正屋與橫屋間留一走衢,稱“巷”或“塞口”,閩粵稱“橫坪”。走衢前後對開小門。巷中相應留豎向天井,以採光排水。橫屋各房間均朝巷道開。正屋從腋廊處開門通往巷。這樣便以正屋的正廳為中軸線,加上兩側的巷和橫屋,構成了一幢通稱為“兩堂兩橫”式房屋。這種民居還需要擴建的話,便可在橫屋外側對稱繼續增加類似的巷和橫屋,這可相應稱“兩堂四橫、六橫……”。也可在正屋之前隔以天井、腋廊,再建一棟三間或五間或正屋,使原來的前棟和前廳變為中棟和中廳,所建的這棟稱為前棟和前廳,同時再將兩側的巷和橫屋向前推齊。這種由三棟正屋和兩排橫屋組成的房屋,便稱“三堂兩橫”式。這是此類居民中最具代表性的形式。如前所述,若有必要,三堂兩橫式還可擴建為“三堂四橫、六橫”。筆者在調查中均聞有“九井十八廳”和“九廳十八井”這樣的大房子,說法不一,但都是從深和兩闊方面反映了其規模,是當地人建房追求的最高境界。一般兩堂兩橫式以上的居民,屋前往往有因取土做磚而形成的水塘和禾坪。這水塘、禾坪既是居民洗滌、涼曬物件的場所,又自然成了其繼續朝前發展的勢力範圍。總之,以兩堂或三堂兩橫式房屋為基本單位組合,向前和向左右不斷擴建,可直至數十百間,乃至一村即一姓一幢房屋。至寧都、石城等縣尚存百間大屋。

  (2)立面  普通列式房,無非是青瓦土墻兩層樓房。兩堂式以上的民居,有青磚墻和生土墻兩種,其中純磚墻房較少,大多是局部的。如山墻或裙肩以下以及門窗等部位用磚,餘為生土粉墻。在每棟山墻上多砌有防火磚墻,是房屋外部形象重要裝飾點之一。但最重要的外部裝飾點,還是大門或門屋。其主要方法是用水磨方磚(也有的用青石或紅石條)砌貼門面。上面精工細作繁複的線腳和精美的雕塑。形式簡單的便在門額上做點方框梟混線或做點小裝飾,複雜的則做倣木構牌樓式樣,常見的有二柱一樓和四柱三樓,高級的如宗祠大門或獨立大門屋,往往作四柱五樓式樣,倣木構件更加精工,並有抱鼓石。一般從大門裝飾的精良奢華程度上,便能看出民居主人的權勢或富有。

  此外,贛南客家還興行“門榜”風氣。在大門匾額上,大多書有昭示其姓氏家族的淵源郡望地或顯示其高貴門第、先賢能人之後的題銘,也就是“堂號”如張姓便書“清河世澤”、黃姓“江夏淵源”、孔姓“尼山流芳”、曾姓“三省傳家”、劉姓“校書世第”,還有書“大夫第”、“司令第”等標榜內容。

  (3)結構與裝修  贛南客家民居是土木混合結構和磚木混合結構並存,但土木結構是主流。磚木結構的民居一般限於大地主的住宅或祠廟建築,如若使用磚房,便多為清水墻面。其中又以北部的磚房多於南部。土木結構,又可分為土磚(土坯)和夯土木結構,其中夯土結構民居南部又多於北部。無論磚石墻還是生土墻皆承重。柱的使用不廣,主要用於廳內,因這種民居的廳是敞廳(後廳無前檐墻,前廳無後檐墻),且一般不設樓屋,一些空間大的正廳為支撐挑檐和天花,便在減了檐墻的位置上設兩根檐柱,有門廊的廳也是因減了檐墻,而增設廊柱。

  按說贛南在古代也是盛產木材的,但木構件並不發達,跟贛北比用料節省,所用梁、檁、挑枋、桷子等,加工也粗簡。裝修上,少數富有人家住宅朝內(天井)的門、窗較考究些,窗欞、格心多為冰裂紋、燈籠框、方格條花心等,高級的也用雕花欞、絳環板上雕人物故事或吉祥的動植物,大多髹漆。朝外的窗較小。多為直欞窗,磚房的外窗往往是一狹長的“牖”,並常見一些預製的小石窗,窗欞有漢文,花格動植物等漏窗花式。天花主要用於廳堂上,一種自檐口平釘板條,一種為順屋面坡斜釘板條,前者有的做藻井,並有彩畫,很少用徹上露明造,在敞廳的前部或門廊上常見軒頂做法。另外,正廳上很流行使用太師壁,壁上設神龕,壁前正中放神案。

  二、圍屋民居

  圍屋,顧名思義即圍起來了的房屋,其外墻既是圍屋每間房子的承重外墻。也是整座圍屋的防衛圍墻,它的大門門額上多有“某某圍”的題名,如磐安圍、燕翼圍、龍光圍之屬,故有是稱。當地人也多有稱之為“水圍”者,也有的將之與村圍及有堅固圍墻的民居統稱為“土圍子”或“圍子”。

  (1)分佈狀況  圍屋主要分佈在龍南、定南、全南(地方習稱:“三南”),以及尋烏、安遠、信豐的南部,大致恰好分佈在江西地端嵌入粵東北的那部分版圖。此外,在石城、瑞金、會昌三分佈有少量的小土樓和零星圍屋;於都、寧都、興國三縣交界處則多行村圍。

  圍屋以龍南縣的最具代有性,也最為集中。據不完全調查統計,往往一個自然村,便有七八座圍屋。形式上也最全,除大量方形圍屋,還有半圓形的圍攏屋式圍屋,近圓形圍屋,還有半圓形的圍式圍屋,近圓形圍屋,以及八卦形和不規則的村圍。結構上既有三合土和河卵石構築的,也有青磚、條石壘砌的;體量上既有贛南最大的方形圍屋──關西圍屋,也有最小的圍屋──裏仁白圍(俗稱“貓櫃圍”形容其小如養貓之籠)。定南縣幾乎各鄉鎮均有圍屋,但較零散,精品少,多用生土夯築墻體。故屋頂形式也多為懸山,此為別縣所少見。全南縣圍屋基本上採用河卵石壘砌墻體,為了爭取到多一層的射擊高度,大部分圍屋頂上四周砌有女墻和射擊孔,以便必要時上屋頂作殊死抵抗。安遠縣圍屋主要分佈在以鎮崗、孔田為中心的南部鄉鎮,現約存100餘座。信豐縣圍屋較破殘,今多存見小江鄉。尋烏縣屬珠江水系,過去向受粵東文化影響,故這裡南部鄉鎮多行圍攏屋,但許多是在正面兩隅設炮樓的圍攏式圍屋。以上各縣圍屋,估計總數在600座以上。

  (2)主要特徵  典型的圍屋,平面為方形,四角構築有朝外凸出一米左右的炮樓(碉堡),外墻厚在0.8至1.5米間。圍屋立面高二至四層,四角炮樓又高出一層。外墻上一般不設窗,僅在頂層墻上設有一排排槍眼,有的還有炮孔。屋頂形式以硬山為主。圍內必設有一至兩口水井。圍內一般為一孔,大者則有兩孔。圍屋平面主要有“口”字和“國”字形兩種形式。前者即除四周圍屋外,圍內別無房屋內,還建有一座帶祖堂的廳屋組合式主體建築,小者或一明兩暗,但更多的是三堂兩橫中軸線對稱式組合民居,大者面積近萬平方米。建築材料以磚石為主,墻體大多采用俗稱為“金包銀”的砌法,即三分之一厚的外皮墻體,用磚或石砌,三分之二厚的內墻體,用土坯或夯土壘築。圍屋樓層一般比圍攏屋高而較土樓低。它與閩粵圍樓最大的區別是:贛南圍屋的防禦功能更為完善,圍屋四角所建的炮樓,其功用顯然是為了便於警戒和打擊已進入墻根或瓦面上的敵人。這些炮樓形式多樣,不僅建在四角,有的還建在墻段之中,如同城防之“馬面”,還有的則在四角炮樓頂層,再抹角建一單體小碉堡,從而完全消滅了死角。另在圍門的設計上,也體現了防衛萬無一失的特點,門是整個圍屋的安危所在,故一般在板門之後,還設有一道閘門,有的圍屋則在閘門之後,還設有一道便門,板門之前再設有一道“門插”(柵欄門),為防火攻,門頂上還設計有漏水孔。

  (3)空間處理  圍屋是集家、祠、堡於一體的設防性民居,圍內不僅設有水井和專門積屯糧草的房間,甚至連“土地廟”(俗稱“社公”)也搬進圍內(一般設在圍門內側),以備敵人既使長困久圍時,也不誤初一、十五照舊祈禱平安的活動。故某種意義上說,它具有割據性,只要將圍門一關,幾乎就是一個獨立王國。因此,如何正確利用圍內這限有的空間,便成為圍屋設計者和圍居者必須認真考慮的事情。首先,不管圍內(指“國”字形圍)營建多少間房屋,象關西新圍和東生圍,平面都在200間以上,必求整齊統一,街巷分明,以確保圍內交通、通風采光的便利。其次,保證圍內有適當的室外空間,農家生活本來涼曬漿洗的東西就多,加之圍內人口舍集中,因此,每座圍屋都很注意留出一塊陽光地帶來,俗稱“禾坪”。“口”字形圍自不必說,“國”字圍,則一般置於圍內的廳堂前,圍屋還有一個不可缺少的室內公共空間,這便是“祖堂”和“圍門廳”,祖堂是圍民的聖殿,必位於中軸線上,這是人們舉行重要禮儀活動的公共場地。但圍民最愛聚集的地方。還是圍門廳。因主廳堂太莊重,光線也黯淡,門廳則不僅光線好、通風好,且還是進出圍門的哨口,因此,它成了圍民日常感情交流的主要場所,門廳兩邊多固設有長凳或樹筒、石塊等以備坐,幾乎任何時候走訪圍屋,尤其夏天,這裡都會有人,若遇生人他們便會“笑問客從何處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3-31 16:42:06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 ... /content_346516.htm

  此外,圍屋還很注意平時對它的約束管理,這點非常重要,因居圍日久必致“生齒日繁、萃處稠密”,出現佔用公用場地現象。因此,許多大圍都立有公約,如龍南武當山田心圍,在前廳側墻上便嵌有一方禁碑,其中內容有:“祖堂乃先公英靈棲所,嚴禁堆放竹木等項;天井、丹墀嚴禁浴身污穢;圍內三層圍巷道,乃朝夕出入公共之路,嚴禁接檐載豎及砌結浴所、豬欄、雞棲等項。圍外門坪鬥角周墻腳,嚴禁架木笠廁,蔽塞外界。”此碑立於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其餘房屋的空間利用,底層基本上為廚房和客廳,有些為“前廚後廳”設計,樓上一般為臥室和貯藏間。從立面上看,圍屋四角炮樓高於四周圍屋樓房,圍屋樓房又高於圍心建築,為了取得更多的空間利用,圍屋樓房一般在二三層內檐設有環行通廊,俗稱“外走馬”。

  (4)構造藝術  圍屋是以防衛性為主要特徵的民居,如何使圍屋易守難攻,是造圍者苦心孤詣之外。如厚實的圍屋墻體,大多外包砌磚石,內皮三分之二厚的生土墻砌至頂層樓時,便收分成環形的“內走馬”,以便作戰時防御用,就此便體現了兩方面的構造藝術:一方面即保證了易受攻擊部分墻體的堅厚度,又利用了上部不易受攻擊而顯得過厚的墻體,做成了一圈“內走馬”,另一方面則既節省了建築材料,又爭取到了實用的防衛空間。又如燕翼圍,為了防備長困久圍,墻體中甚至設計有四個斜向的“排污道”,以便人出不了圍或被堵塞排水溝時也能將污便排出圍外。還有前述的炮樓構建、圍門設計等防衛藝術,均可謂用心良苦,盡善盡美。因此,就圍屋外觀藝術來講,除了給人以墻高壁厚、壁壘森嚴的印象外,便僅以其巨大的尺度,冷峻的外貌,使人接受它的壓迫感。

  圍屋的細部藝術,主要表現在圍內,尤其是“國”字形圍的廳堂建築中。因廳堂的好差或檔次的高低,往往代表著一圍或一姓一房的臉面或地位。因此,祖堂或廳堂中的梁架墊木、門窗額枋,柱聯柱礎,天花鋪地等,都會盡其資財之所及、畢其工藝之所能,精益求精地進行裝飾。如祠堂大門門面,一般為倣木構牌樓線腳裝飾或雕刻,額書堂號或其他標榜門第出處的文字。廳堂內均鋪磚,天井階沿皆用巨條石打制。祖堂或正廳一般不設樓層,按傳統祖位所在,其上是不敢置物住人的,因此,大多為徹上露明,梁架製作精美,下廳或前廳多用天花板,上繪民俗彩畫,高級的還設有藻井;朝廳堂開設的門,絳環板上均雕刻人物故事或花卉祥獸,風格近徽雕;天井兩例的廂房,則用六或八扇格扇門,窗攝多為各種拐子紋與雕花欞相結合使用。廳堂內用柱不多,有木質和石質之分,石質的往往四面題刻對聯,拄礎都有雕飾,且形式多樣。此週邊內用卵石拼鋪的室外鋪地花樣,以及懸挑的走馬樓也頗有些藝術特色。

  總之,在多走了幾座圍屋之後,給人的藝術感覺是,外表樸實無華,甚至還有些冷峻和壓抑感,但走進圍內,便讓人有種民間藝術的活潑感,鄉土文化的質樸感和一般濃濃的生活氣息感。

  三、贛南客家民居的主要特徵

  (1)組合擴展性  客家人是聚族而居的。從其最簡單的一明兩暗三間過,發展到兩堂兩橫、三堂兩橫、直至九進十八廳那樣的大房子,無不體現其成組向前、向左右不斷擴展、延伸的特點。此模式在選址開基之時,就藏下了其發展的勢頭。客家人也常因宅基的拓展問題發生糾紛,乃至宗族械鬥。這種擴展性反映了客家人希望子孫發達,開拓進取,不斷向前的心願。

  (2)主次分明,均衡佈局  無論房屋發展到多大規模,始終是以正廳為中軸,以祖堂為核心,向前逐步延伸,向左右對稱發展。正屋、正廳的體量規模、裝飾檔次,各橫屋和次廳均不能逾越。橫屋房門均朝正廳方向開,反映了客家人強烈的凝聚力的向心力,也體現了這客家人因遠離中原故土而懷“慎終追遠”的心態。

  (3)注重防衛,構築奇異  客家是漢族不斷遷徙的產生,他們大多在邊遠山區從事艱苦的開拓性事業。因此,當他們又來到新的他鄉開基立業時,往往不僅要同惡劣的自然環境鬥爭,而且還要同土著(先到居民)和匪盜作爭奪生存空間的殊死鬥爭,於是謀求安全和良好的防衛功能,便成了客家人體現出的那種強烈的防禦體系,就是這種鬥爭的反映結果。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7-17 22:40:11 | 显示全部楼层

CCTV走进“乌石围”

走进“乌石围”

在客家人聚居的茫茫九连山下,有个神奇的外圆内方的客家围屋,这就是江西省龙南县杨村镇东水乌石村的乌石围。
  一大早,《直播中国》剧组一行又冒雨赶赴乌石村的拍摄现场,山路又窄又滑,事故多发,行不多时就堵车了。等了很久车子无法前行,一打听才知道从昨天晚上就开始堵了,这下就连为保证直播按时进行而派出的“一号”警车也无能为力了。后来经当地警方的全力疏导,我们才到达目的地。这是已是中午11:40了。真是“起大早,赶晚集”!
  接下来就是从车上卸运设备仪器,满满的一集装箱设备是两位司机师傅48小时日夜兼程从北京运来的。由于汽车进不了村子,剧组人员只好又顶着雨,一件件地抬到机房,虽然有当地的村干部帮忙,还是够辛苦的。当地客家居民真是热情,看到大家很累,赶忙上来慰问。
  看到这座客家名屋,听说当地人都姓“赖”,当然会先想了解它的来历。于是,我们找到当地专门从事客家研究的赖观扬老师,他耐心地围我们讲述了长期考察研究得来的历史故事。
  乌石围又叫“盘石围”,因门前大石,古时在二河夹金水处为中流砥柱,后形成田段时,常有瑞雾盘绕此石,状似龙盘虎踞,故建围初即名“盘石围”。又因此石巨大,外表色乌,俗称此围又叫“乌石头”。
  古时候这里是袁姓人的农田。家居“窝仔”的赖绍先,听说此处地灵,日夜企盼买来建围。但田主是当地袁屋坳头有名的恶霸,别人娶亲路过其门,也得留宿三夜。这田岂能肯让?于是用计智取。每年水稻扬花时,他用浸过桐油的麻绳,偷偷扛着横扫禾花,粘脱禾花,只能结空壳。一连三年如此,袁家无奈,便愿换买,后来袁家作恶事发,被灭“九族”,仅剩一男孩钻进水涵躲藏,幸有蜘蛛结网,封了洞口,才免受官兵寻杀。后来这个小孩被接往大坝外婆家埋名改姓“叶”。长大后,娶得叶坊赖氏女子,得到岳父家的山寮(今坳下村境)土地,定居下来,逐代发展为叶屋,故有“生叶死袁”之谓。至今该地尤盛邀约亲友共度清明节以增进友谊求发展。
  就这样,袁姓这片农田成了赖绍先的建围地基。
  进门先入祠堂,然后绕行四周。发现此围祖厅三栋,侧屋私厅二栋四厅,环周房屋98间,厅旁有附属厨房、存放间。圆屋边四周有四座三层高的炮楼守角。为衬托青龙,左侧三耙墙上各置彩瓷的天鹅、鲤鱼、狮子、大象、宝葫芦,突出天面。祖厅大门为三道,外为厚实对开木板门,中层和内层为木栅门,加横叉固定。足可御敌侵扰。左侧后私厅,院门额书“大夫第”。意即士大夫的宅第。
  此圆围占地约4200平方米,兴建于1610年。旁边的方围约2800平方米,整个围屋群建成共耗时28年。
  自从1981年通电进村,现今围屋里的客家人生活已经比较现代化了,除了冬天取暖还使用以木炭为燃料的火盆,不少家庭已经有了电视和电话,还有的经常和远在美国的亲戚电话聊天呢!
  今天还真有新闻,当地的龙南县有线电视台听说《直播中国》来到客家,专门赶来进行采访。看,主持人尹莉还真有专业精神,刚站到镜头前,立刻忘却了疲惫,说得津津有味。
  关于客家人的围屋及其历史,真是一言难尽,甚至连许多外国学者都来考察研究,有空再和大家好好聊聊。
http://www.cctv.com/specials/zbzg/zbcj/zbcj10-1.html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7-18 13:28:52 | 显示全部楼层
乌石围正门: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8-23 20: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文】

有着神秘感的文物`1`!~! 然而沉现在眼前
`1    我都有点不感相信有那样的房子~!~!~!~1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8-30 10:54:20 | 显示全部楼层
哇,有平房也有楼房哦~!

[ Last edited by shbear on 2005-8-30 at 10:56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8-30 22:50:30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shbear at 2005-8-30 10:54
哇,有平房也有楼房哦~!

对客家围龙屋来讲,既是平房,也是楼房。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1 23: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龙南杨村乌石围

  杨村乌石围座落在杨村镇东水河边的乌石围,因大门前左侧卧有一块很大的乌石头,所以围屋取名为乌石围,又名盘石围。2001年2月4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现场直播了乌石围全貌和详细情况。
  建于明代万历年间迄今已390多年的乌石围,前方后半圆形,在众从风格迥异的客家围屋当中,可以说是独具特色,特别珍贵。乌石围占地约4500平方米,围屋正面长约60米,至后围圆形底部约70米,围墙高约8米,分2—3层楼。围屋正面左右两角对称,建有高达15米的方形炮楼,炮楼的四面墙上分布许多枪眼和炮洞,围屋坚固异常,具有较强的防御能力。
  围屋共有3道门。大门设在围屋正面的中间,大门两边分别立有一只雕刻精美的石鼓,石鼓上边各刻有一只石狮,表示围屋内曾是官宦之家。走进大门是三进三厅的大厅堂,这是围内客家人活动的公共场所。大厅两侧是由6间两层房屋组成的6个四合院、六六三十六间偏房和3个宽敞的大厅组成的蔚为壮观的方形建筑体,这是乌石围的核心建筑。环抱着方形大厅群体建筑的是62间房屋构成的半圆形外围屋,朝大厅内的二楼用木板做成走马廊,形成U形通道,以便相互呼应,而朝外的墙上则从上至下分布着许多深邃幽暗的枪眼和炮洞,与围屋前面两边的炮楼一起,形成抵御外敌入侵的火力网。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1 23:24:12 | 显示全部楼层
杨村乌石围座落在杨村镇东水河边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1 23:25: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直播中国》栏目现场的杨村乌石围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1 23:26: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直播中国》栏目现场的杨村乌石围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1 23:27: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直播中国》栏目现场的杨村乌石围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1 23:28: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直播中国》栏目现场的杨村乌石围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3 12:44:01 | 显示全部楼层
喜欢!
好美的乡村!!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4-30 15:29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