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42|回复: 0

袁大位:赣南客家民歌的传承者 (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7-6 22:07: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袁大位介绍他所珍藏的录音带。

   “由于你的歌,才知道世上有那么美的一块土地。”夏日的赣州,微风习习。一位艺术家每天动情地唱着,痴情地写着,孜孜不倦。他就是袁大位。

    满头银发的袁大位站在窗前,深情地说:“红土地——天籁般的神奇,引我踏上音乐人生的旅程;新时代——人民深切的呼唤,给我创作的激情和灵性。人民是母亲,作为她的儿子,我愿再求索,再攀登,以倾心回报母亲的恩情。”这位73岁的老人用诗情画意的语言表达他对家乡的热爱,眼眶中充盈着泪水。

    袁大位从事民歌的搜集研究已经有40多年了,年逾七旬的他仍然活跃在乐坛和群众中间,歌唱和写作几乎成了他生命的惟一追求。他忘不了第19届世客会开幕式大型文艺晚会演出时的情景:“那催人泪下的激情,那经久不息的掌声与热情洋溢的场面,使我充分感受到了震撼力;那情景历历在目,印象是十分深刻、难以忘怀的。”正是那曲《长长的红背带》,令所有到场的客家儿女感动不已。

对音乐很有天赋

    袁大位从小就痴迷音乐,小时候喜欢唱歌,听别人唱了一遍自己就能唱。家里人都喜欢唱歌,因为生在农村,周围会唱山歌的人很多,人们放牛割草都会嘴里哼着。那时学校里也开设了音乐课,袁大位的其他功课并不出众,惟独音乐拔尖,很受老师喜爱。“我17岁那年刚好解放,那些解放军天天教我唱歌。”久而久之,他便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

    袁大位的音乐生涯一直比较顺利,小时候家里虽然很穷,却由于他的天赋和对音乐的坚持,家里人尽一切努力把他“拉扯”成了一名大学生。袁大位1957年从赣州师范毕业后,一直从事音乐的研究和创作。这期间他一直没有放弃学习,渐渐地他觉得自己所学已经不足所用,1960年袁大位成功考入上海音乐学院,毕业后在赣州市文化馆工作,从那时起他便萌发了到民间采风的念头。

民间采风困难大

    “唱戏一半假,山歌句句真”,山歌丰富多彩的内容,是客家人民生活的一面镜子,其中又以情歌数量最多,也最富特色。其主题有爱慕、试探、追求、初恋、热恋、拒爱、送别、相思等等,但由于客家姑娘生性腼腆,这给民歌的搜集带来很大的困难。

    1983年夏天,袁大位到于都县采风,听说有位农家姑娘很会唱歌,就慕名拜访。明明是个很爱唱歌的姑娘,一听说要她在外人面前唱歌,脸便立刻羞得通红,死活不愿意唱。周围的百姓都知道她唱得好,纷纷前来动员,可她就是不为所动。“她觉得这样的歌曲在别人面前唱了,会被认为是不矜持,不太正经。她想唱又不敢唱,最后实在没办法了,我只好动员长辈去说服她。”好不容易说服了这位爱唱歌的姑娘,为避免她尴尬,他们找了个没人的地方躲起来偷偷地把歌给录了。

    像这样的姑娘袁大位遇到过很多,她们唱的歌都是从小跟着父母或者伙伴在劳作或嬉戏时听到的,听得多了,她们也就会唱了。可她们只敢小声地哼不敢大声地唱,袁大位总是设法让她们大胆地唱出来,然后记录下来,珍藏起来。“这些歌都是好东西啊,是我们特有的文化。如果仅仅流传于民间实在是太可惜了。”袁大位叹息说。

尽心尽责为民歌

    同一年的秋天,袁大位从瑞金采风回来,迫不及待地想听一听录下来的民歌的效果,他抱着录音机在车上就放了起来,“哎!这歌我也会唱,我唱得比这还多!”乘坐同一辆车的一名铁匠听见后大声叫道,声音洪亮铿锵有力。听他现场唱了两首后,袁大位心花怒放,可车上杂音很大无法进行录音。这时车刚好行至一半,乘客们都下车吃饭,袁大位带着这位铁匠大哥急匆匆地下了车,在当地找了个邮电所,当作最简单的录音棚,把他所有会唱的歌都录进去了,这一录就录了一个多小时……

    晚上回到家,他总是抱着他心爱的录音机进书房,关上门,慢慢地欣赏一天的收获。有时一关就是一夜,直到凌晨。他的妻子常常抱怨,说他不爱惜身体,对此他总是不以为然,在他看来,这些磁带珍贵无比。

    后来,袁大位告诉记者,他常常做一个梦,梦见他录制的那100多盒民歌资料磁带忽然不见了,他翻箱倒柜四处寻找也不见踪影,最后竟被吓醒了,翻身拉开抽屉,看见磁带还在,这才安心。

采风路上歌为伴

    袁大位视录音机如宝贝,总是拿一件破衣服裹了又裹,因为采风得来的录音资料全在里面。山路不好走,袁大位总是一个人背着个录音机翻山越岭,四处找歌。鞋不知走破多少双,个中辛苦只有他自己知道。有时为了找一个歌者,他会走到深山甚至原始森林里去,那里山高林密,人烟稀少,常有野兽出没,但他从没退缩过。人们走山路时,都会唱“过山溜”,声音激越高亢,可传数里,以此一则邀集同伴,二则惊散猛兽。“那时我就唱着兴国的‘过山溜’,边唱边给自己鼓气,这‘过山溜’技巧要求很高,难度较大,但很有特点。我给你唱一段吧。”说着,这位满头银发的老人便饶有兴致地对着记者唱了起来。这时的他神采飞扬,双眼炯炯有神。

作品无数获奖多

    袁大位从上世纪50年代起就开始发表音乐作品,一首刊登在《儿童音乐》上的“萤火虫”是他的处女作,这首儿歌后来还被编成了舞蹈,后来写的歌连他自己也记不清有多少了。迄今,袁大位一共搜集了200多个小时的录音资料,磁带共有100多盒。这些搜集来的民歌基本上已被他整理出来,发表在许多个音乐刊物上。

    袁大位对客家民歌研究颇深,1983年他发表了文艺论稿《浅谈赣南山歌的艺术特点》;2001年在《南方文物》上刊发了他的《交情歌在客家民歌中的演变与发展》一文;在由“财团法人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出版的《民俗曲艺》中,刊发了他的《赣南客家音乐》,详细介绍了赣南客家起源和艺术特点;在由“海外华人研究社”、“香港亚太研究社”联合出版的《客家宗族与民间文化》中他也曾发表过文章。由他参与编写的客家风情歌舞《长长的红背带——献给客家母亲》,1997年荣获国家文化部颁发的文华新剧目奖、文华词作奖、文华编导奖等多项大奖,他创作的《打鼓要打鼓边缘》和《茶歌》分别获得文化部颁发的群星奖银奖和铜奖。在他那间小小的书房里,摆满了他的获奖奖状和荣誉证书。

源于民间归于民间

    创造音乐的是人民,经过袁大位的提炼和升华,他又把音乐还给了人民。他常常说,“我的这些录音资料是宝贝,谁都别给我弄丢了。”

    有一次,有人把自己搜集的歌拿来给他听,听过之后他觉得不错,就跑到山里去找歌者,但人已经去世了。原生态民间音乐人的逝世常常令他难过万分,因为所有的民歌都来源于民间,对他来说,他们的去世就仿佛是瑰宝的流失,悲痛却又无可奈何。他说:“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而存在必须有一些有代表性,有自己特色的东西。民族音乐的生命力比较强,是最能代表一个民族的精神的,是经久不衰的。我只有尽我最大的努力去保护好它们,把我所知道的东西介绍给大家。”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也给袁大位注入了源源不竭的创作源泉。本土的民间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情感的载体,民族特征的直接表现,民族凝聚力之所在。民间文化在本民族文化中的位置,抑或在当代世界文化中的位置都愈来愈重要。而人们普遍认为,袁大位最大的业绩在于:他通过自己的音乐创作,继承和丰富了赣南民间音乐,赋予它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新的生命并把它们介绍给了整个赣南乃至全国的人民,从而使客家音乐在音乐的大花园中更为光彩夺目的绽放。

生命不息搜集不止

    目前,袁大位正在编写《客家山歌与客家人》一书,该书详细介绍和分析客家山歌与客家人之间的关系,从山歌看客家人的爱好和生活习惯。此外,他所搜集的100多盒磁带也将被刻录成CD。

    当记者问他对民歌的收集工作还打算做多久时,他说:“直到我不能动弹。只要我还有能力做这些事,我就会去做。美好的东西不能让它消逝,作为客家人的后代,我觉得我有义务承担起保护好这些无形资产的义务,并把它们发扬光大。”



作者:刘静雯
来源:赣州晚报 http://www.jxcn.cn/525/2005-7-5/30039@165154.htm
编辑:魏传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5-19 13:17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