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876|回复: 22

傳統技術(夯牆,木刻,石雕,彩畫..)傳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0-10 14:42: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帖】石匠之乡------五华
http://www.mzrb.com.cn/news/0410/10/041010002.htm
                   五华: 石匠之乡名闻遐迩 (梅州日报)

2004-10-10
--------------------------------------------------------------------------------
  
                    本报记者  张文梅  特约记者  廖津  廖伟军

       “五华阿哥硬打硬”。无情的顽石,却能在五华硬汉的手中,变为充满生机和巧夺天工的艺术精品。五华县由于石资源丰富,很早以来就有不少人靠打石为生,石匠众多,建筑、雕刻工艺名闻海内外,成为著名的“石匠之乡”。

       历史悠久巧匠多

       翻开《五华县志》,可以找到这样的记载:“五华石资源丰富,石业历史悠久,石匠众多……在古代,五华就较多地用石制斧、锛作生产生活用具。明嘉靖起,就有用石建桥和打房屋基础。清代五华的石宫、石庙、石室、牌坊等,风格独特,石碑、石刻笔画清晰,石狮石像活灵活现……”
       五华无处不有石,其中尤以横陂叶湖最为著名。此地有大大小小的石山11座,面积2平方公里多,石质坚韧、干燥,是制作门、窗、柱、础、磨和石雕的上料。叶湖采石至今已历300多年,旧时常有几百名匠人在此地制作各种石料,产品经琴江运销兴梅、潮汕或远销香港、东南亚等地。叶湖村一百多户人家,几乎家家以打石为主业。进入村中,随时可听见叮叮当当的打石声,随处可见石屋、石楼、石道、石桥。村中的建筑物几乎全用石块砌成,朴质美观,极具特色。尤其吸引人的是石山经长期采石后形成的石窿,洁净光滑,通风透光。进入石窿,可发现石匠们采石后留下来的石阶、石床、石桌、石凳和随意雕刻的石狮、石人、石马等物,如观赏不尽的艺术之宫。
       五华石匠布及全县,其中又以安流、横陂、平南、华城、转水、水寨、锡坑等镇为多。至目前,五华全县在县内外从事打石、建筑业的,仍有几万人之多。

       技艺精湛美名扬

       五华石匠技艺精湛,名师巧匠辈出。他们能凿石成门、窗、柱、础、雅、磨,能铺设公路、桥梁、码头、海港,能建筑高楼大厦,能雕刻千姿百态的人物、山水、草木花鸟、走兽飞禽。其中,该县流传的一个关于“缩脚画眉”的故事,更是传神。从前,五华有两个石匠比艺,一个用麻石雕刻算盘,另一个用麻石雕刻画眉鸟笼。两个石匠在麻石上精雕细刻,花尽心思,各逞技能。不料,当那个雕刻画眉鸟笼的石匠大功就要告成时,失手打断了鸟笼中画眉的一只脚。百日之功毁于一旦,石匠大为懊恼,终日茶不思,饭不想,躺在床上长吁短叹。刚好他早已出师在外的大徒弟前来看望师父,得知情况后走前左看右看,心头猛然一动道:“雕只缩脚画眉,岂不更好?”一语惊醒梦中人,师父愁眉顿开,连声称妙!到了献艺那天,玲珑剔透的算盘和活泼灵动的画眉鸟笼并列桌上,吸引了众多石匠前来评看,无不啧啧赞叹。
       用石块架造桥梁是五华石匠的拿手技艺。资料记载,早在450多年前,五华转水就有黄龙石桥,“以木为之,嘉靖十六年(1537年)易以石。”现在还保存的华城董源石桥,亦有400多年历史。1958年,五华县政府组织石工到北京玉带河建筑了一座3米长、2米宽的拱式清水桥,赢得了很高的赞誉。此后,五华石工建桥队伍转战祖国各地,先后建筑了北江流溪河大石桥、从化神岗大石桥等。最能代表五华石工建桥技艺的为位于琴江下游水寨镇的水寨大桥。该桥于1959年11月动工,1961年2月建成,历时仅一年多。全桥四个大拱,长236.2米,宽6.6米。整座大桥没有用一枚钉子和一条钢筋,桥柱、桥面、栏板、台阶、桥头堡,全部用花岗岩砌筑而成。桥的装饰古朴美观,桥东放置两尊威武雄壮的大石狮,桥西设浮雕龙柱两条,桥两面栏板刻龙凤花纹图案,无不活灵活现。为了减轻桥的自重,连两边竖立的36根石电灯柱也打成空心的。整座桥共用去不同规格石料 13556立方米,从开采、修琢至安装,均由本县石匠独力完成。有一位精通桥梁建筑、对赵州桥颇有研究的专家说,水寨大桥长为赵州桥的5倍,建筑难度比赵州桥大得多,“五华不愧是石匠之乡,李春辈出” 。
   





       最能代表五华石匠建桥技艺的水寨大桥,全长236.2米,宽6.6米,全部用花岗岩砌筑而成,从石料开采、修琢至安装,均由五华县石匠独力完成。  (文梅 摄)

       力作广布国内外

       解放前,五华石匠挟技谋生,穿州过府,过香港,走“南洋”,广东、香港、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海内外不少城镇、乡村都有他们开设的石铺,许多精美的石雕和雄伟的建筑都凝结着他们的聪明才智和辛勤汗水。据统计,五华在外侨胞中,60%是石匠出身。据资料记载,香港初建时期,凿山开道,兴筑海堤,需要大量石匠。当时,广东石匠分肇庆派与嘉应州派,肇庆派以善雕端砚和碑碣闻名,嘉应州派以善打花岗石柱础著称。故其时来港石匠以嘉应州五华人居多,百年以来,不下数万人。今日香港,西自荷利活道西头,经西营盘以至石塘咀、薄扶林等处,东自大道东经跑马地、铜锣湾、大坑、北角以至筲箕湾等地,皆为五华石匠来港打石之地。西营盘、薄扶林、大坑、筲箕湾等地亦因石匠所居而成村落。据香港罗香林教授《香港早期之打石史迹及其与香港建设之关系》记载:“综观港九之伟大建筑,或外表全部以光面石砌成,或柱础拱门与石柱石栏杆等尤变化多而美观,成为一种风格,而石砌之海堤与穿山道路工程亦伟,此盖以港九之地理环境使然,而客家石工石匠,遂得尽其劳力,发挥其在香港建筑之功能。”这些客家石工石匠大部分为五华人。在为香港建设作出很大贡献的同时,不少五华石匠也成为曾在香港名噪一时的建筑巨商,“亚洲球王”李惠堂的父亲李浩如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李浩如1873年到香港,他技艺超群,由打石而致富,上世纪20年代曾任广东省石业会馆和香港石业会馆会长,有“石行伟人”、“石状元”之称。矗立在香港中环的汇丰银行大厦是一座石砖砌成的高楼,就是由李浩如和魏标记共同承办兴建的。
       建国后,在五华县委、县政府组织引导下,五华石匠上北京、赴省城,到江西、福建、湖南、云南,甚至出国,在各地建设中大显身手,赢得了崇高的赞誉。如五华石工队于1958年参加了北京天安门广场和人民大会堂的建设,受到国务院的奖励;于1964年支援越南兴建了全长80多米的哥龙河拱式大石桥等。近年来,仍活跃在广州、深圳、珠海、中山、韶关、佛山、肇庆及海南、江西、福建、湖南、云南等地的五华石工,不下3万人。五华石匠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建筑力作和石雕珍品广布海内外。除桥梁外,较大规模的建筑有广州石室,深圳白芒海关石屋,从化北回归线标志塔,为前联邦德国建筑的花岗岩石室等。位于广州海珠广场的广州解放纪念像石雕,越秀山五羊石雕,白云山能仁寺虎跑泉石卧虎,向秀丽和草原英雄小姐妹雕像,南越王墓门前石雕群,珠海滨江公园珠海渔女雕像,佛山城雕等较著名的石雕珍品,均为五华石匠的代表作。
   

         位于广州海珠广场的广州解放纪念像,是广州市一个重要的纪念性建筑,是五华石匠的石雕代表作之一。
                   (资料照片)
      
                                                  ----走进梅州之历史文化行----

【关闭窗口】

相关链接
·梅州:神奇的世界客都
·梅州:重教风气千载传承
·梅水嘉山孕育灿烂群众文艺
·梅州:名闻遐迩的“华侨之乡”




--------------------------------------------------------------------------------

[ Last edited by andrew on 2005-5-28 at 20:06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2-3 16:48:22 | 显示全部楼层
越秀山五羊石雕,白云山能仁寺虎跑泉石卧虎,向秀丽和草原英雄小姐妹雕像,南越王墓门前石雕群,珠海滨江公园珠海渔女雕像,佛山城雕等较著名的石雕珍品,均为五华石匠的代表作。

这些资料摘自那流行甚广的《客家风华》,但设计者不一定就是五华人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2-4 09:54:4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送的這份帖,也有一點這方面的內容:
https://www.hakkaonline.com/foru ... hread&tid=21973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2-4 11:00:14 | 显示全部楼层

傳統技藝(夯牆,木刻,石雕,彩畫..)傳承

【讨论】大陸哪個客家地區的木作技術,木雕刻工品質最佳

大陸哪個客家地區的木作技術,木雕刻工品質最佳?

[ Last edited by andrew on 2005-4-28 at 14:18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2-4 13:13:27 | 显示全部楼层
各地都有,闽西武平是武东/十方一带比较多泥水木匠。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2-4 17:23:23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andrew at 2005-2-4 17:03
像這些傳統工藝(八作:瓦、木、土、石、扎、油漆、彩畫、糊http://www.yingzao.net/list.asp?boardid=11)
需要納入正規教育體系底下,比較能有系統的傳承.

台灣這邊已經有學者建議要將彩繪(畫)納入美 ...


我个人是想,那天有工夫专门把 这些专业词汇系统记录一下。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2-14 19:33:36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andrew at 2005-2-3 05:46 PM
文物的保護;其中一個很重要的便是匠師技藝的傳承.
還希望社會上有影響力的人士出來呼籲重視他們!

石工作为被雇佣的,并不拥有版权。要传承保护技艺,还要另设法解决。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2-24 17:13:52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埔的金漆木雕。还得过国家大奖,送过国外展览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2-26 09:40:30 | 显示全部楼层
连城培田村的木作技术在客家地区应该有一定的地位吧,值得一看。在我发的闽西客家建筑之旅 里面有些照片。木雕较多,砖雕有一点点。更值得考察的是整个村落的完整形态,保存了包括牌坊在内的各类建筑。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4-8 12:03:4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祖屋的木作,石雕藝術(圖組)

[watermark][原创]我祖屋的艺术













     这是清朝初期的一个将军建的,文革时经常有造反派要破四旧,但还是保存了下来,前几年没注意被小偷盗走一些,现在不完整了,很可惜。[/watermark]

[ Last edited by andrew on 2005-4-9 at 11:08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4-8 20: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精致阿。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4-8 22: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有没有整体的照片?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4-8 22: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般祠堂之类的 比较多这样风格的  (不是咒你的祖屋是祠堂):))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4-26 23:47:34 | 显示全部楼层

客家“夯土”技术要失传了吗?

记得八十年代,我姑姑家做屋地时候,还请师傅“夯土”围墙而成的。
     到了九十年代初,虽然还有人家“夯土”做屋的。但是“夯土”的师傅都是老家伙居多了。而且“夯土”的技术是很关键的,新师傅的“夯土”技术严重比不上老一辈的。
     后来,就基本上用砖头和石头垒成的屋了。现在,应该没有人建房子“夯土”了吧?
     虽然现在还有人建老式的房子,但是用的都是钢筋水泥石头砖块,而非“夯土”而成的。不过,尽管用的是砖头,一般的人都会把砖墙用白色的石灰砌成白墙,而非像河源一些地方的老房子,青砖露出外面。
      我看,现在“夯土”技术大概已经失传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4-26 23:58:36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就是,有人总把“土砖”误以为是“夯土”的。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4-30 21:00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