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92|回复: 2

惠州民间文化内涵丰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4-7 22:41: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惠州民间文化内涵丰富   

发表时间:2005-04-07 08:36:05  来源:惠州日报  http://www.hznews.com/xw/zhxw/200504070014.html



  
    市文化部门最近对我市民间文化进行了调查,初步掌握了民间民俗文化资源情况。事实表明,我市的民间文化源远流长。古老而辉煌的农耕文化,为惠州的民间文化注入了鲜活的艺术精魂并奠定了博大的文化基础,形成了原始古朴、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民间特色和乡土气息浓郁等鲜明的艺术个性,深深地打上了人类古代和近代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政治经济文化形态的烙印。

    民间文化资源有五大类

    我市地处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三角洲东北端,南临南海大亚湾,北连河源市,东接汕尾市,分为沿海、丘陵、山区三部分。惠州市是广东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在新石器晚期到青铜器时代,即有先民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隋唐时已是“粤东重镇”,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历来是东江流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据市文化部门有关人士介绍,经初步普查,惠州民间民俗文化资源及其艺术形式主要有:古语言文字、口述文学、传统民间艺术、传统工艺与技艺、民俗等五大类。据统计,目前,全市有国家级民间艺术家4人,省级民间艺术家15人,市级民间艺术家88人,民间艺人是一个无法统计的数字,仅龙门农民画一项民间艺人就达数百人。

    具有广泛群众性地域性

    古语言文字主要有平海军声,又称平海军话,是一种含有官话成分的混合型汉语方言。平海军声的使用地域主要集中在我市惠东县平海镇和港口镇的埔顶村、东海村。此外,我市有沿海、丘陵和山区,地理环境较复杂,各地居民的生活环境、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间口述文学。如民间故事、歌谣、谚语等。

    传统民间音乐主要是山歌,它是惠州最具群众性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主要流行于客家人居住的农村、山区。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客家山歌,如惠阳的潼湖、淡水山歌,惠东的多祝、高潭山歌,博罗的显村山歌;另一类是用本地话演唱的山歌,如用惠州话及龙门话演唱的山歌;第三类是比较独特的龙门蓝田瑶族山歌。这些山歌内容丰富,主要有劳动、时政、仪式、爱情、季节、猜字、劝郎等歌,以情歌为主。渔歌主要流行于惠东、大亚湾等沿海地区,以惠东渔歌最有名。它有40多种曲调。此外,还有惠阳皆歌、春牛调等民间音乐。

    较有特色的民间舞蹈有舞龙、舞狮、舞春牛、舞凤、舞火狗、舞鲤鱼、舞鳌鱼等,其中舞龙、舞狮最为普遍。龙门县蓝田瑶族乡的瑶胞明代前从粤北迁来,在近水向阳的山边挖穴而居。现在蓝田杨屋、新星村还保存有穴居遗址。每年的中秋节,瑶胞都要举行舞火狗活动。舞火狗活动结束后,又在河边唱山歌,此系列活动流传至今。

    曲艺方面主要有:一是用地方方言“惠州话”演唱的木鱼书,在惠城区流行,说唱者多为本地妇女,一般能看唱本。上世纪50年代后,这一艺术逐渐消失。二是客家龙舟说唱,主要在惠城区、惠阳区一带流行。它除使用语言不同粤语龙舟说唱外,其余大致相同。客家龙舟说唱的表演者多为行乞老人,随着行乞艺人的消失,这一说唱艺术也逐渐消失。三是五句板,主要在惠城区、惠阳区、博罗县、惠东县、龙门县等客家地区盛行。四是粤曲弹唱,主要流行于惠城区、博罗县、龙门县等地方。粤剧在我市的龙门、博罗等部分粤语乡镇流行。

    传统工艺与技艺有雕刻、剪纸(剪刻)、刺绣、竹编、纸扎、泥塑、镶嵌、镜画、盆栽、灯彩等。蓝田瑶族乡有织布织带仔,带仔寓意好意头,是旧时未婚姑娘给男方的定情之物。

    惠州自古以来就是“粤东重镇”、“岭南名郡”,是兵家必争之地,人员流动大,使惠州深受外来文化影响,加上自身独特的风俗习惯,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民俗文化,可分为年节习俗、农事习俗、婚嫁习俗等。蓝田瑶族乡六月为庆早稻成熟的“尝新”,十月初一的“十月朝”,又称“牛生日”,为牛免役一天,做糍粑喂牛等活动。

    有两个民间文化保护区

    我市有两个民间文化保护区:被誉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广东省民间艺术(农民画)之乡”龙门县;有600多年历史的惠东县平海镇。

    龙门县目前有农民画专业创作人员100人,业余创作者300多人,创作组分布在永汉、沙迳、蓝田、地派、平陵等10多个乡镇。我市龙门县的农民画以其独特的风格享誉海内外。他们把 民间艺术形式同中外现代绘画表现方法结合起来,在内容上以反映乡土民情和民间习俗为主。

    惠东县平海镇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传统的民间文化活动有春节、元宵节、三月三、庙会、中秋节的舞龙、舞狮、舞凤、舞鲤鱼、扮景等巡游活动。民间艺术有书画、楹联、灯谜、纸扎、雕刻、剪纸、刺绣、盆栽等造型艺术。“五凤朝阳”是平海古城独有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它把民间舞蹈与地方戏曲融为一体,分为串凤、走凤、引凤三部分。平海渔歌也独具特色。如今,平海成立了民间艺术协会,有13支民间艺术表演队。该镇已举办了由各村组队参加的4届平海古城文化艺术节。


    本报记者刘明霞 巴山 通讯员童年柏

[ Last edited by 惠东海仔 on 2005-4-7 at 22:43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4-7 22:47: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成多惠州民间文化已消亡或濒临绝迹 

发表时间:2005-04-07 08:33:57 来源:惠州日报 
http://www.hznews.com/xw/zhxw/200504070010.html


 
  随着时间的推移,惠州民间文化的影响力越来越弱。已经消亡或者濒临绝迹的就占了1/3以上,保护民间文化刻不容缓。

  “军话”只有一万多人会讲

  据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工作委员会委员、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袁治平介绍,“军话”是明代军户所说的一种方言。现在只有10000多人会讲此话,已面临濒危边缘。暨南大学文学博士丘学强认为,平海“军话”是近代汉语的活化石。他认为中国语言好比一条长廊,语言发展作为一条链条,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中间有一个环节,就是近代汉语。“军话”很可能就是从古代汉语发展到现代汉语中间缺少的这一环节。因此,“军话”研究已被纳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濒危语言及方言研究的重大科研项目。

  袁治平说,同样,平海镇的民间舞蹈“五凤朝阳”、“鲤鱼迎春”表现了明代平海男子当兵守海防、女子耕田织布的生活,集灯舞、戏曲、民乐等多种艺术形式,被称为古代民间艺术的活化石;平海渔歌、港口渔歌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被收入《中国曲艺辞典》。这些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化都需要加以收集、整理,并发扬光大。

  李家拳面临后继乏人境况

  惠州的李家拳始自清末民初,集舞狮、舞麒麟、拳术、冷兵器于一体,是中国武术中南拳的五大拳种之一,但如今却是后继乏人。此外,建于清同治元年的惠东梁化林家武馆,是广东清代著名武馆之一,曾培养了“南方五虎将”,但如今已销声匿迹。惠州是东江麒麟舞的发源地,东莞市的清溪镇、樟木头镇的麒麟舞都是从惠州传授过去的。

  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工作委员会委员林慧文说,惠城区小金口镇乌石村的舞白鸽狮,有几百年的历史,它有完整的套路、有独特的地方特色,但一直都只是表演,没有音像、文学资料记录下来。除此之外,在岭南地区乃至港澳台、东南亚一带都产生过影响的龙形拳、白眉拳都产生于惠州,但至今都几乎绝迹,只有香港还保留有白眉拳馆。

  客家龙舟不少唱本已经失传

  源于广府的民间说唱木鱼书,被惠州人改造成客家龙舟说唱,民间文学家称其具有“山歌近客谣近粤”的特点。袁志平说,如今会唱客家龙舟的人如凤毛麟角,不少唱本也已经失传。

  从广府引进惠州的舞大头狗(狮)、东江地区流行的舞白鸽狮、来源于客家山区的斗牛舞、来源于沿海的舞扁鼻狮……都曾经是惠州地区传统的狮子舞中花样繁多、各具特色、别地少见的民间艺术,如今会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一些传统节日亟须适当传承

  东江畔从芦洲到横沥、矮陂乡村文化系列中之“乡村南瓜节”、“矮陂梅菜节”、“东江龙舟节”,亟须适当传承。东坡文化系列中之“翟夫子茶社”、“林婆卖酒处”、“合江楼”,罗浮山道教文化系列中之“葛洪衣冠冢”、“葛洪丹灶”、“黄野人(黄大仙)遗迹”;古民居建筑文化系列中之“惠东多祝黄思杨围村民居”、“惠阳镇隆崇林世居”、“龙门沙迳镇功武村五宅古民居”……等等,都需要采取措施,加以收集、整理、保护、开发。

  本报记者刘明霞 巴山 通讯员童年柏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4-7 23:04:57 | 显示全部楼层

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发表时间:2005-04-07 08:32:10  来源:惠州日报  



  
    我市重视民间文化保护,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市和县区都做了许多保护工作

    近几年来,市政府举办了一系列艺术节,各类大型文艺演出构思新颖别致,格调清新典雅,活动气势恢宏,充分反映了惠州民间艺术的品位和人文水准,赢得了观众一致赞誉。我市还积极参与省民间艺术之乡评比活动。这些都对民间文化的抢救保护起到了一定作用。

    据市文化部门有关人士介绍,20世纪80年代,市文化局成立了“民间文学三套集成”领导小组和编辑委员会,对全市民间故事、歌谣、谚语进行搜集和整理。各县(区)也不定期组织专业人员深入到各乡镇,调查了解当地的民间民俗文化情况。如惠东县文化局组织业务骨干到黄埠、港口、盐洲、平海等乡镇采风,通过开座谈会、邀请民间艺人即席演唱、观摩演出、录像等形式,搜集、挖掘、整理了一大批民间渔歌素材。惠东县文化局组织创作人员在参照惠东渔歌素材的基础上创作、改编了大量的深受群众喜爱的渔歌。如《赞海花》、《春满渔港》、《港口之歌》、《渔家乐》等。龙门县文化局把蓝田瑶族舞火狗活动改编成舞蹈搬上舞台,并获得广东省第二届群众音乐舞蹈花会银奖。

    专家学者和有识之士献计献策

    民间文化保护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保护工作时间长,跨度大,涉及专业多。虽然我市在民间文化保护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缺乏全面系统规划,加上人才不足、资金缺乏,使民间文化得不到有效保护。如何保护民间文化?记者采访了一些专家学者、有识之士。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省民俗协会理事苏方桂认为,许多人类的文化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知识,都融会到各种民间艺术和民俗中。文学家要把民俗吸收到自己的文艺作品中,这对民间民俗文化是一种有效的保护方法。

    惠城区方志办副主任林慧文提出,采取举办相应的表演活动、地方性民歌节、东江麒麟艺术节等,用继承、改造、发展的观点去保护民间文化遗产。

    省民协会员、市民协副秘书长谭山宜提出,现有的一些民间文化遗产可设展览馆等保存;失传的要想方设法挖掘;对制作比较粗糙的手工艺品,如惠州纸扎灯笼等可改良工艺,使之变得精美。

    政府主导和群众广泛参与相结合

    民间文化的保存,通过文字音像手段记录下来,与实物一起收藏展示在博物馆里,当然是一条重要途径。然而,更重要的是,要让传统文化“活”起来,融入新时代、新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心理、气质、思维方式,活跃在人们的衣、食、住、行、用、休闲娱乐当中。这就要实行政府为主导和社会广泛参与相结合的原则。国内外有很多成功经验,如法国就有“法国风景和审美观保护会”、“文化遗产基金会”等组织协助政府开展保护工作。我国云南省将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纳入了法制轨道,并已形成了政府积极引导、社会力量踊跃参与民间文化保护的良好格局。这些经验很值得借鉴。

    本报记者刘明霞 巴山 通讯员童年柏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6-18 03:30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