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5-5-25 08: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力祖籍上杭,明代其祖先迁来广西博白,可以说王力的祖先是客家人,家族大部分还是客家人,讲客家话
上杭来是元代或明初不符合其他大多数族谱说上杭来的时间段多为 明朝成化瑶乱后,这点不止博白周边 韶关也有这样的说法(英德县志:明初 地无人,至成化年间居民皆自闽之上杭来立籍),而且他们家族说 上杭到海南,再到博白。应该后期随大流跟着后来者写的上杭来
博白,王氏之族,分闽、赣二系,皆于明代迁来,闽系迁桂较早。始迁者为王茂显。祖籍福建省汀州。明初,因“宦游琼海”,致仕后归里,“路经白州,慕形胜,遂家焉”。先居王村,旋徙居略塘。子宥余、海余、象余①朱德华:《博邑略圹王氏祖谱》。2 公元1625 年创修家谱序 根据现存博白王氏谱牒史料,最古老的史料是三百九十年前的公元1625年(明朝天启五年,乙丑)举人王道大创修谱的序言
该序言表述:“按古老所传,则以我先世家闽汀州瓦子巷,不知何许代,宦游琼海锦还,路经白州,见地肥美,胥宇于兹、其故里土名王村。其世远其迹湮,其流风遗韵不在载籍,余不敢强缀而书。” 3 依据博白县径口连发塘王氏旧族谱记载,广西博白“王村”王氏始祖王垂贤【追号圣才】,原籍为福建省汀州府瓦子巷人【汀州(今长汀县)南宋时期设府,瓦子巷即今福建上杭县】,属太原世系, “太始祖实系宗流闽汀,而支派则居于瓦子巷” ,于元中宦游琼海,锦旋还乡途经白州【今博白】,见风俗淳厚,地方肥美,遂择“王村” 【今博白镇九龙麦思村后耕地】居住,从此为我一世祖垂贤公、二世祖恢宗公,三世祖龙庄公的历代旧居。龙庄公后,四世祖茂玮【追号文祥】、茂显【追号文谟】分两房;于明初,茂玮、茂显分别迁居盐馆、略塘,方开籍立户,创基立业。茂玮公【文祥】这支,现已发展到32代【已包括王村三代】,后裔分布于广西博白、玉林、浦北、宁明和香港等地,现有后裔1万人左右。
茂显公【文谟】这支,居住“略塘”,枝繁叶茂,嗣孙众多,后称“博白略塘王氏”;又因后裔曾建“博白三多祠”又称“三多祠王氏”。到清代康熙年间,茂显公第十代孙“王道衢”自公元1648年起,历经十年艰苦,于1657年又建成远近闻名的博白“金圭塘【堂】”王氏宗祠。茂显公后裔现已发展到36代【未包括王村三代】,后裔分居于博白各乡镇,以及广西玉林市,北流市,合浦县,贵港市,浦北县,田林县,钦州市,灵山县,防城港市,宾阳县,思乐县,宁明县,上思州(上思县),下思州,尚流 ,武鸣县等各县市和广东省,海南省, 港澳台、越南等周边各地,现有后裔20万,人丁兴旺,人才辈出。综合...垂贤公的先祖应是在元朝中期已经居住博白 以上比较过早 自 福建-海南 说明其上杭来真实性存疑,考虑到博白曾经记载有闽语言漳州话,或许其前面几代是闽语人。
清朝道光十二年(1832年)刊印的《博白县志·礼俗篇》载:"博邑土音有三:地老话(博白话)是唐宋前遂居此;新民话(涯话)在有明间多自江浙来,故声音与江浙相近;漳洲话自闽省来。王力教授就县志方音条来信曾云:"据我所知,现在博白没有漳州话。清道光时代博白是否有漳州话,不得而知。博邑土音者有三,似乎可信。但它说新民话在有明间多自江浙来,不可靠。我认为,新民话应该就是客家话,多自福建汀州来,或者从广东嘉应州来。"
根据王氏族谱各个分支在博白的分布地区以县北为主,以及作为博白人对他们的了解他们从福建来使用 地佬话作母语 已经有很久远的历史了,不是说上杭来就是祖语 客家话的。 你说 他们 家族大部分还是客家人,讲客家话 , 这是本末倒置的,他们是少部分现在说新民话 客家话作母语是迁居到南部区后改的(再怎么说也是被明中后期来的人同化的)(日常交流使用客家话不是做母语的更不算)。另外上面也有王力亲笔书信还需要讨论 新民话{应该}是客家话的时候,就表明王力绝无客家认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