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32|回复: 0

【转帖】梅州名城古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3-11 23:47: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粤东名城梅州城

  在梅江河谷平原上,由梅江与程江相汇地建立的梅州城,南齐(479~502年)是县治,南汉乾和三年(945年)升为州府,北宋开宝四年(971年)改“敬州”为“梅州”。“梅州”得名,因当时本地有梅溪(梅江),两岸多梅花之故。梅江自西北方流入,至百花洲纳程江后东南方流向西阳、丙村、松口而至潮州。

  以梅江为界,分江北、江南两城区。1930年由“庆安社桥会”、“渡江津老桥会”会友黄文英等倡议,将会产及热心人士捐助,建成长83米、宽5.9米的程江桥,南岸百花洲、牛岗坪。1931年冬由梅县福济善堂等发起,海外华侨乐捐、国内大商号资助兴建的梅江桥,1935年竣工通车横跨梅江,长278.5米,桥宽12.1米, 沟通梅城南北。1965年交通部门对梅江桥进行加固桥柱加宽桥面的同时,扩大两边人行道5米,延长桥身100米,降低了引桥的坡度,与凌风东路形成简单的立体交叉,改建了灯光设备,使梅江桥更加壮丽,形成梅州的象征。1980年起, 在梅江桥下900米处的杨桃墩架设东山公路大桥,主桥长348米,可供4辆汽车并列通过,两边人行道各宽2米,此桥于1986年12月1日通车。1988年又有嘉应大桥建成通车。梅州城便有三座横跨梅江的大桥。这对改善粤东山区的交通,加强与福建、江西、汕头的经济联系,促进侨乡建设,起到重要作用。

  江北区为老城治地,街道多为近代建筑。沿河的凌风东西街为商业中心,1978年辟有华侨新村,1980年新建五洲城,1985年在仲元路兴建八层邮电大楼。梅州大道、东山大道等主干街道柏油路面,路树成行。江南区为新城区,多为高层现代化建筑。梅江大道与嘉应路垂直的主干道,街中间为机动车道。两旁为非机动车道与人行道,中间隔以花圃、绿树,宽敞秀丽。

  梅县素有“文化之乡”誉称。宋哲宗( 1086~1100年)时,谏官刘元城被贬梅州,在城内设立“梅城书院”,聚士讲学;宋崇宁时,知州刘焕创设小学四所,收童就读,加之科举制度,文教更兴盛。明清以来,科甲鼎盛,蜚声海内外。 清乾降年间, 嘉应州官王之正在署前立“人文秀区”牌坊,以示本地文风之盛。清末,黄遵宪创设“嘉应兴学会议所”,并主张“愈趋愈简,愈趋于便”的简化汉字,提倡一种“明白晓畅,备其达意,适应于今,通行于俗”的新文化,竭力提倡新学,培育人才。1945年,梅州镇中小学生6万余人。五十年代以来,文教事业发展更大,仅梅州城就有国家重点、省重点、县重点中学数间,从2000年3月22日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将嘉应大学、嘉应教育学院合并基础上建立嘉应学院,教育事业比较发达。

  梅州市是一座新兴工业城市。以机械、纺织、电子、卷烟、制药、食品、建材、印刷等轻工行业。据统计,1999年国有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注资经营、兼并、转让经营、抵押承包等各种形式改革转制的共有566多家。据统计全市工业总产值158.57亿元。 近十年来,与港澳台同胞、华侨合资办企业,工业迅速发展。

  梅州镇是千年古城,名胜古迹多,虽经历代沧桑湮没,今仍存或重修的有八角亭、人境庐、孔子庙、千佛塔、状元桥、吕帝庙、安定书室、嘉应古桥、曾井等古迹。城东的文化公园毗连体育场,园内花木与岭南园林建筑颇具特色。新建百花洲影剧院与剑英公园、剑英图书馆都吸引海内外游人。八十年代中期梅县机场的通航,有“波音737”中型客机飞往广州、香港等地, 使山城“蓝天架桥”跨越时空界限,与内地和海外紧密联系起来,发展外向型经济;广(州)梅(州)汕(头)铁路九十年代中期通车后,梅州将成为粤闽赣边区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二、河港之镇松口

  梅江下游与松源河相汇地而建的镇,古称梅口。晋时已设盐务,北宋始有“松口”之名。南宋时建有安济王庙。由于松口上通梅(县)兴(宁)五(华),下通潮(州)汕(头)水运咽喉,通过支流沟通,成为粤闽赣边区货物中转港口,年吞吐量近100万吨, 占梅州地区货运量的一半以上。松口码头附近的“甘露亭”,古榕为盖,明清时代华侨出洋,都从这里下船,镇东有明万历年间建的元魁塔,华侨乘船出洋必经塔下,为海外赤子寄托情怀。1918年5月,孙中山抵大埔三河坝视察闽粤军后, 到松口探望谢逸桥等同盟会会员,并在松口公学发表演说,乡贤丘映芙、张旧新、梁涤生等于1933年在原址晒布岗创建占地5万平方米的“中山公园”, 园内新建有孙中山雕塑像,台座背刻《孙中山先生访松口纪事》碑文。 园中的“洛阳桥”, 是为纪念抗日英雄李蔼烈士《松口人》而建的。与“洛阳桥”相辉映的“密庵亭”,则为表彰倾资支持辛亥革命的侨领梁密庵而建。亭顶琉璃耀彩,亭内有民国元年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为嘉奖梁而特颁的“旌义状”。公园三面池塘环绕,绿树婆娑,是当地人游憩、唱山歌的活动场所。据说,象松口这样的镇级“中山公园”,全国仅有两处。

  松口是著名的“山歌之乡”,“自古山歌从(松)口出”。传奇式的民间歌手刘三妹,相传曾在这一带活动,据史料记述,清代松口有山歌比赛场面。获胜者有奖并称“歌王”。从此,山歌在松口风靡一时,时至今日,男女老幼有口皆歌,涌现一批闻名的出口成歌、才华斐美的歌手。松口山歌具有语言生动化、风格地方化、比喻形象化的特点。清末黄遵宪曾对松口山歌给予颇高评价:“十五国风妙绝古今,正以妇人女子矢口而成, 使学士大夫操笔为之,反不能尔。以人籁易为,天籁难学也。”

  三、潮梅咽喉三河坝

  梅江、汀江、梅潭河汇合处称三河坝,是韩江的起点。清乾隆《大埔县志》云:“三河在县(茶阳) 西40公里,有城市,合大河、小河、清远河三水交会为一。”又据《清庭稗珠录》记述:“宋置三河口盐务于此, 元为三河站,明洪武九年(1376年)设三河巡检司,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筑城,称为三河镇城。”由于两岸群山对峙,韩江一水中流,地势险要,扼潮梅交通之要冲,向为兵家必争之地。从宋设盐务站、明设巡检司和峰丞(边防机关),到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耗银四千两,历时15个月,筑长499丈2尺、城高1丈2尺的汇城一座于韩江西岸。清初总兵吴六奇曾于东门一带加高城垣,增筑雉堞。与汇城隔梅河相峙的旧寨,传说南宋末年宋帝被元兵追逼到粤东时,曾在此筑防御工事,建有“王子殿”行宫,近山者叫高寨,临河者叫矮寨。至今仍有天子岌、状元顶地名。1918年春,孙中山从潮汕乘电船亲临三河坝敦促陈炯明参加北伐。为纪念这件大事,孙中山的助手徐统雄筹集世款,于1929年间在汇城明朝兵部尚书翁万达墓旁空地建造“中山公园”,刻碑纪念,近处另建两层钢筋水泥房一座,额书“孙中山纪念堂”(两者皆为胡汉民手书)。1927年“八一” 南昌起义军在朱德率领下,在此与国民党钱大钧部激占三昼夜。为纪念这一战役。1964年于江东岸山顶建高15米的纪念碑,用密纹花岗石建碑,雄伟壮观。1986年在碑侧建纪念亭一座,是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清一统志》记述:“三河坝市,贸易者星布, 为大埔县世镇。”近百年来河床淤积,洪患频繁。1970年,梅(州)湖(寮)公路通车后,镇的企业、工厂、商店移至东岸笔尾山下龙虎坑,初具规模。1976年,又在离新镇1公里处建成三河坝公路桥, 横跨韩江两岸(长243米、宽7米),对沟通梅州、赣州、广州起重要作用。清饶相《三河镇建城记》指出:“三河西通两粤, 北达两京,盖岭南水陆之冲也。”三河镇不是州府县府,却因其位置重要而筑城屯兵驻守。清时汇城有四门,东曰永清,击曰宣和,西曰镇守,北曰拱极。由于历代战火破坏,现仅存“镇守”、“宣和”两城门和城墙10米,及两门墩后山脚。1889年法国简神父到三河传教,先在老街租铺作教地,1904年才择地于凰翔山麓建教堂,占地300余平方米,四十年代末,有男女教徒数百人, 今教堂原址尚存,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史迹。三河镇群山环抱,三江汇流,山川秀丽。汇城拥有从宋至清的古迹和百余年近现代史迹;七十年代以来,新建的水库、电站、大桥和新镇,为江山添景色,并有制作精致、佐料芳香的豆腐干特产,供给游人,是粤东旅游又一名胜,目前吸引许多海内外游人。

转自南方网

[ Last edited by 韩江不肖生 on 2005-3-12 at 00:27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5-11 13:16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