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137|回复: 4

客家地区经济的兴起[轉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2-12-1 17:35: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客家地区经济的兴起   
http://www.smhakka.com/new_jinji002.htm
http://www.smhakka.com/new_jinji002.htm
--------------------------------------------------------------------------------
   
   
   
闽、粤、赣边区大三角地带,赣南南高北低,闽西和粤东北高南低,形成以三省连接处为最高点,向南北倾斜的态势。不但有跨越赣南和闽西的武夷山脉,有横贯赣南的五岭和罗霄山脉,还有闽西境内的玳瑁山脉、彩眉山脉、博平岭山脉、松毛岭山脉以及五岭的余脉;粤东境内的项山山脉、阴那山脉、凤凰山脉、释迦山脉等。这些山脉的最高峰,一般都在海拔1000——1500米左右。高峻延绵的山脉和低矮起伏(高约200——800米左右)的丘陵地带交结,形成 了大小不等的盆地。根据有关资料表明:赣南的盆地比闽西和粤东的盆地大而且多,如赣南超过100平方公里的盆地有50多个;赣州的盆地达1500平方公里。但闽西超过100平方公里的盆地极少。粤东在100平方公里左右的只有梅县盆地,丰顺汤坑盆地、蕉岭县的蕉城盆地、新铺盆地等。最大的兴宁盆地也不过300平方公里。因此,闽、粤、赣边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这样的自然环境,给客家人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困难。除赣南部分地区粮食略有盈余之外,其余大部分地区粮食是欠缺的。但是,这里的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深厚,适宜各种林木生长。这里曾是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矿藏,给客家人发展经济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因此又有“闽西诸郡人,皆食山自足”之说 。
闽、粤、赣有赣南的赣江、闽西的汀江、粤东的梅江三大河流及众多的支流,可到达这个地区的各县。赣江的源头是闽赣交界的贡水和源自黄竹岭的章江,二水在赣州城北汇合为赣江,经吉安地区流入长江。发源于闽赣边界的武夷山脉南端的汀江,其主流经宁化、长汀、上杭、永定,在永定峰市乡以下进入粤东,在广东大埔县三河坝与梅潭河和梅江汇合后称韩江,经汕头出海。发源于粤东紫金县与陆丰县交界的乌凸山的梅江,流经五华、兴宁、梅县、大埔等县,在三河坝汇入韩江出海。除了赣江、汀江、梅江三大江以外,还有众多的支流组成网络。如果说,闽、粤、赣边区的高山和丘陵分隔着各地居民来往的话,那这里的河流却是古代交通要道。这些江河,对发展客家经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客家先民面对“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自然环境,如何生存?又如何发展?是迫在眉睫的重大问题。幸得他们采借了中原的先进的农业技术,因地制宜,在发展粮食种植的同时,善用广大山区之利,发展经济作物。还在发展农业、林业的基础上,利用丰富的资源,发展手工业。但是,三地的自然环境又同中有异,因此,各地经济的发展是有差别的。总的说来,经过数代人的努力,到了明代,最迟在明末清初,闽、粤、赣边区已显露出山区经济的特色。

一 种植业
1、 粮食作物
传统的农业以种植粮、油作物为主,经济作物次之。在粮食作物中又以水稻为主,兼有旱稻,俗称畲禾(一种适宜在山上种植的旱禾)。种植旱稻,可能是土著民族耕山的遗传。其他粮食作物有:大麦、小麦、高粱、玉米、花生、大豆、甘薯(又名番薯,据说是明代从吕宋传入的)。
山多田少,要增加粮食产量的办法主要有二:其一是扩大耕地面积,农田向山坡扩展,名为“梯田”。“梯田”在客家的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二是充分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大部分的客家地区都在温热带,所以稻作一年两熟。冬收之后,利用休息时间,种植小麦、油菜、蚕豆、豌豆等。山坡旱地,多种蕃薯、花生、大豆、甘蔗等作物。客家人所种农作物品种繁多,体现了客家人重视发展土地多种潜力、因地制宜的思想。
由于土地比较贫瘠,所以客家人多用“沤粪”,包括牛、羊、猪粪等作肥料,参以石灰肥田。客家地区的农田主要农具为犁耙,用牛拖以犁田翻土,耙碎土。
闽西和粤东盆地少而小,多数是“梯田”、“山坑田”。其中不乏“蓑衣丘”、“笠麻丘” 、“望天田”。闽西和粤东大多数种植二熟,“山坑田”、“望天田”一般是一年一熟,有的以种杂粮为主。因此,闽西和粤东大部分地区,一向粮食不能自给,靠颇有盈余的赣南补充。

2、 经济作物
(1)种蓝业
蓝靛,是纺织物的染料,品种有二:大叶的为马蓝,名大青;细叶的为槐蓝,名小青。民族学家认为,种蓝的习俗和技术来自土著民族的瑶族和畲族,而为客家人接受并发展。“蓝夷原住山东,因以种蓝、穿蓝衣而得名。蓝夷南迁至湖南与瑶人杂居,通婚融合,成为瑶人的主要成员,是瑶族的大姓蓝氏。以后又迁至越人的故地,与干越、杨越、鸥越人的融合,形成畲族。蓝人便成为畲族中四大姓之一的蓝氏了。蓝夷最早种蓝靛,把野生培植成栽培物,作为衣物的染料。如《狗皇歌》中有关姓氏的来源说:“第二蓝装便姓蓝”。 客家地区生产的蓝靛,品质优良,除为本地区印染业提供原材料以外,还远销江南。“宋代即有种植,明、清之际,由于江南和华南地区棉纺业出现大规模生产,对蓝靛的需求迅速增长,刺激了汀江流域大面积地种植。特别是上杭、永定山区的农民有相当部分以此为生,开山种蓝。” 明中叶以后,随着许多贫苦农民成群结队地到赣南、闽北等地垦荒,种蓝业在这些地区得到很大发展。如赣南地区,“耕山种蓝,颇获其利” 。粤东兴宁、梅县的史志,也有种蓝的记载。在不同时期,与种蓝业以达相伴而生的,是蓝靛运输业和染布业。江西、浙江、广东及上海、佛山等地都有上杭会馆,在这些地方的染布业都有为汀州府属各县所垄断。清乾隆以前,因此致富的人很多。直到鸦片战争以后,大量洋靛输入,致使种蓝业萎缩、凋谢。
(2)种茶业
客家地区均产茶。赣南产茶始于唐代,明清两代更盛。赣县、南康、大瘐、安远、宁都、兴国、
瑞金、石城、寻乌均为赣南的产茶区。闽西和粤东的个别地方,则自明、清才兴起种茶。漳平的吾祠、南洋,龙岩的江山斜背,上杭的古田大坪、南洋联山,武平的岩前等是闽西的产茶区。兴宁、大埔、饶平都是粤东的产茶区。宋末以来,赣南先后涌现出一批优秀名茶,如南康东门茶和窝坑茶(焦溪茶)、大庾梅山茶和云中茶、赣县汶溪茶和储茶、兴国背冈茶、崇义阳岭茶、安远九龙茶和亭茶、宁都林芥茶(芥茶)、瑞金铜钵山茶、会昌盘固茶,其中大多数列为贡品。闽西的炒绿、乌龙茶和粤东饶平的单丛茶、大埔的云雾茶,清代更远销东南亚。
其他的经济作物的种植如甘蔗等也较发达。光绪《嘉应州志·物产志》货之属载:“有竹庶、狄庶、昆仑庶,俱榨其汁熬糖。”州属长乐县(今五华县)“沙田多种甘蔗。油糖之利,以横流渡为多。”

3、林业
客家地区的“八山”,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客家人利用这种自然环境的优势发展林业。他们有飞籽育马尾松和用杉萌芽条造林的习惯。客家地区林木的种类繁多,其中又以松、杉、竹最盛;种植的面积最大,产量最多,用途最广,出口量最大。松树主要的品种有:湿地松、火炬松、云南松、椰松、水松、罗汉松等。杉树的主要品种有:油杉、银灰杉、池杉等。竹的种类很多,有苗竹、青皮竹、绿竹、慈竹、笙竹、箭竹、赤竹、江南竹、石竹、箬竹、方竹、紫竹、黑竹、斑竹、粉竹、含竹、车竿竹、凤尾竹、苦油竹、麻竹、策竹、人面竹等。各种竹的用途各不相同,其中苗竹的作用最广,种植的面积最大。此外,还有樟、楠、柏、梧桐、乌桕子、棕榈以及零星的珍稀树种。林业的发展,是客家地区经济收入的重要部分,并为发展客家地区手工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
根据各地史志记载,明代已有木材外运。道光《长乐县志·物产》木之属载:“松最多,杉次之。松以为薪炭,杉则结筏,乘大水,下潮州卖之。上山以为利”。“白为土杉,虚而燥。龙南人运售外省,获利最饶” 。“杉,邑中遍地有之,利用最广,每年运往潮汕者甚多,为出产一大宗” 。据田野考察资料表明,客家地区不少地方从明代就开始就把竹木作为大宗运输品,编成木排,顺江河漂流而下。如广东丰顺县留隍镇九河村的竹木贸易十分发达,从事竹木贸易的人很多。特别是该地大姓郑氏宗族控制通往潮州的要道——锦江,大力发燕尾服竹木贸易。仅在潮州的意溪一地就设有4家竹馆。宗族经济得到极大的发展。这样的例子在其他地方有不少。竹木的出口为潮汕、广州、澳门、香港、菲律宾等地的造船业和建筑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
客家人还很重视山林与水土保持之关系,普遍自立山规,实行封山育林。大埔县银江乡田姓的山规是这样写的:“兹立山规,维护山林;禁区林木,刀下留情;初犯罚戏一台,效尤罚以重金;凡我上下林民,护林务必同心;遵规守法,承前荫后有功”。私人植树,也被摆到重要位置上,屋前屋后都遍植经济林,如棕、桐、竹、果等。谚语云:“家有千条棕,子孙吾怕穷”。

二 手工业
客家人从事各类手工业者颇多,其中以粤东为最,而粤东又以兴宁县为最。俗话说:“鸡仔啄来食,鸭仔窜来食”,人总不会让自己白白饿死的。广东的手工业,自康熙二十二年(1681年)之后,由于修复了清初持续几十年的迁界破坏,社会生产有所发展,到乾隆年间已超过明代的水平。特别是陶瓷业、纺织业都取得较大的发展,具有相当高的水平。但当时客家地区的手工业,却因原料缺乏,交通不便,和有的产品质量不如人,而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例如广东梅县曾盛产茧稠,但入清以后,就逐渐为珠江三角洲各县的产品所取代。香山县的乌石、平岚乡的茧稠,就“远胜程乡(今梅县)” ,就算质量相等,但因交通不便,运费高,其市场竞争力也远不如人。

1、 陶瓷业
适宜于生产陶瓷的高岭土(俗称瓷土)遍布客家地区各地,为发展陶瓷业提供了充足的矿藏资源。
历史上各地均有生产日用陶瓷,如砖、瓮、钵、樽、壶、盘、盆、碗、碟、匙、杯、盅等。客家地区出产陶瓷的历史悠久。根据建国后历次文物普查的资料表明,闽西、粤东等地,早在商周时代已有陶器制作。闽西河西镇乌云所采集的出土文物,有不少是新石器时代的遗物。如“西周陶印拍”、“商周陶尊” 。在南山宋代瓷窑遗址出土了完好无损的罐、壶、碗、杯、盘等。该窑采用叠烧、匣圈足,瓷胎多为白色,少量是灰色,胎质细腻紧密,瓷器釉色以黑釉、青白釉为主,另有白中泛黄和酱釉。瓷器釉层均匀,釉调湿润,光泽较强,胎釉烧结好,火候高;器划文饰以印、划为主,花纹装饰十分丰富。据此,证明了汀州人在宋代就掌握了娴熟的烧瓷技术 。
客家地区的陶瓷业尤以粤东大埔县著称。大埔县的陶瓷生产算来已经有700多年的历史了,产品种类多,光是美术陶瓷就有1500多种。大埔县是广东唯一的仿古瓷生产基地。广东文物考古工作者历次在大埔考查文化遗迹,从韩江、梅潭河、桃源溪和光德、枫朗、平源、高陂等地的村庄和山岗,发现软陶和云雷纹硬陶、夹沙陶、变形云雷纹陶片,以及对枫朗山坡古墓群中出土的陶罐、陶壶、陶瓶和陶盘等作了鉴定,确定大埔县境内远在商周时代已有陶品制作。考古专家们在大埔经过调查研究,通过出土文物的风格,青瓷的釉色、器型、花纹等,与宋休龙泉青瓷格调一致,从而初步证实大埔的瓷器生产,在宋末元初兴起,明清时期又有更大的发展。同治《大埔县志·物产志》载:“陶器出源高九子畲,坚致雅润,人家常用,并贩运各地”。瓷工们将历史人物、花卉、虫鱼、鸟兽等图案精心雕塑,烧制成品,形象高雅,极富欣赏价值。诸如“八仙过海”、“嫦娥奔月”、“李白醉酒”、“九龙抢珠”等瓷器都是艺术精品。除大埔外,其他各县的陶瓷业也有一定的水平。有自己的产品。如兴宁人还将其陶瓷制作技术传到外省去。据《醴陵县地理志》记载:“清雍正七年(1728)广东兴宁人廖促威来醴陵,创设瓷厂,并约其同乡陶、曾、马、廖等师傅,共同组织,招工传艺,遂为醴陵瓷之发源也。”据水口镇大坑村兴宁瓷厂所在地的老人回忆其祖传说,谓该瓷厂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明代开始,客家地区制瓷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元朝的制瓷业是官办的,在当时将各地俘虏中的制瓷工匠集中到景德镇的浮梁一带进行生产。工匠们把各地的烧瓷工艺带到景德镇。因此,景德镇的瓷器制作得以融汇各地的所长,工艺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但是,这些工匠不堪奴隶式的严酷剥削和压迫,时常大批逃亡。其中也有的逃到客家地区,促使各处特别是粤东大埔、饶平等地的民窑发展更快。产品的质量有很大的提高,除在国内销售外,还远销港、澳、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缅甸等东南亚国家。

2、 制烟业
烟草为吕宋舶来品,客家地区的制烟业始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其中闽西永定县一带最早生产,不久便传至闽西各县。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先进的栽培、制作技术,使用永定县晒烟独著于天下,该省各处及各省虽有晒烟,制成丝色味皆不能及。“条丝烟”开始只在本地销售,至清代,“条丝烟”的手工作坊遍布城乡,“各乡工厂林立”。 以永定县抚市鹊坪、社前、抚溪等地最盛,几乎每座楼房都有三五户人家从事“条丝烟”的生产,出现好些加工“条丝烟”的手工作坊和销售的商号。其中著名的有张茂元、广昌泰、天生德、德隆镜、恒心昌等烟庄烟行。随着永定烟草叶的兴旺发达,永定人开设的条丝烟庄、商行逐渐发展到江南各大中城市。据不完全统计,其中实力雄厚、影响较大的上海有23家、南京1家、武汉10家、长沙17家、杭州2家、扬州4家、厦门7家、广州2家。 永定“条丝烟”曾被乾隆皇帝赐名“烟魁”,后定为贡品。清宣统二年(1910)获南洋劝业会及巴拿马赛会的优质奖。由此,永定的“条丝烟”饮誉海内外。
随着烟草种植和加工的兴盛,也发展了“条丝烟”加工工具——烟刀和刀石的生产。永定洪坑村林氏家族便是生产烟刀的世家。洪坑村成为生产烟刀的专业村,有“烟刀之乡”的称誉,其产品“日升牌”烟刀,特点是不崩峰,不卷刀,锋利轻快,好使耐用,成为国内烟刀市场的名牌货。因为价廉物美,供不应求。最兴旺时期有多处烟刀厂,如盖本真、盖本湖、盖本元、盖本才、贞利得、贞利潮、恒泰泗、恒泰东、天升、甘升、元升、日美、金光俊、恒本等,同时在上海开设批发行。烟刀生产不但垄断国内市场,而且远销东南亚,饮誉海内外。
清末民初,洋烟大量涌入我国,充斥市场,致使永定“条丝烟”趋于衰落。一度称霸一方的洪坑烟刀也随之倒闭。原来的晒烟虽然逐渐为烤烟所取代,但是闽西仍有种烟的传统。永定县种植烤烟业烤烟始于1945年,开始为数极少。1949年后发展迅速,1979年被列为全国41个烤烟基地乡之一,成为全国著名的烤烟之乡。

3、造纸业
客家地区的造纸业比较发达,特别是闽西汀州,明代中叶就已成为全国著名的产纸区。汀州连片的竹林,苗竹体大瓤厚,是造纸的上好原材料。还有赤竹、竺竹以及楮皮和藤类,富有柔韧纤维,皆为造纸原材料。竹木之下的泉水,是漂纸的优质用水。客家人利用得天独厚的条件,运用自己精湛的工艺,能制造出全国一流的纸张。
汀州手工纸按质量和大小不同的规格,有不同的称谓。最著名的品种有玉和纸、毛边纸(清代中叶以前曾称为官边花纸)。玉和纸和毛边纸的质量基本相同,只是毛边纸比玉和纸较薄较轻。斗方纸、节包纸、烧纸等都是粗料纸。还有谷皮纸(又称棉纸),以楮皮为主要原材料,坚韧耐久,做丝棉袄时需用两张棉纸夹着丝绵缝制。棉纸还可制造油纸、伞、笠、灯笼等。棉纸的主要产地是江西的兴国、遂川等地。
客家地区纸业产量很大,据统计,1939年汀江流域各县产纸达31.6万担,产值450.6万元,占江西省纸类产值三分之一以上。自清代以来,汀江流域产纸长盛不衰,以纸业为生的农民占大半以上。著名经济学家陈翰生对长汀县纸业进行调查后指出:“全县3.5万人家中,十分之七是和纸业有直接或间接关系。”但包括汀州在内的客家地区后受外国机制纸的冲击,至1949年趋于停滞状态。

4、印刷业
印刷业主要在闽西的四堡发展,它与北京、汉口、许湾并称中国古籍雕版四大基地之一,占客家经济一席重要地位。四堡是客家早期开发的连城、长汀、清流四县交界的地区,现归属连城县。这个地区出产的玉扣纸是中国最负盛名的书画印刷纸,给四堡印刷业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
客家印刷业起源于宋代。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汀州刻有贾昌潮所撰选的《群经音辩》七卷。明永乐年间(1403—1424),印刷业进一步发展。四堡人氏邹学圣于明代正德年间(1508),辞去浙江杭州任仓大守的官职,在杭州购买了苏州、杭州的雕版带回故里,在四堡雾阁开设了第一间书坊。其子希孟、震孟继承父业,“广置书田”。后来,其侄邹保初到粤东兴宁县刻经书出售。邹氏因镌版经书致富,使很多人步其后尘,印刷业迅速发展。至清乾隆、嘉庆年间,四堡印书业跨进鼎盛时期,书坊遍及四堡的雾阁和马屋两村庄。从业人员近千人,占当时两村人口的百分之六十, 主要由邹氏和马氏两大家族经营。由于所刻的书,纸质好、装帧考究、字形秀丽、校勘精详而闻名于世。其中不少古籍后来成了上海铅印排版的重要参考版本。
清代四堡著名书坊有:连城雾阁的碧清堂、文海楼、文香阁、翰宝楼、五经堂、崇文堂、素位堂、素位山房、萃芸楼、梅中昌、种梅山房、立本堂、以文阁等20多家。马屋有林兰堂、万竹楼、翼经堂、德文堂等几家。
四堡书坊出版的书籍种类非常庞杂。先后印有《人家日用》、《三字经》、《千家诗》、《弟子规》、《增广贤文》、《幼学故事琼林》、《唐诗三百首》、《四书集注》、《康熙字典》、《说文解字》、《佩文韵府》、《楚辞》、《十三经》、《二十四史》、《诸子集成》以及历代名家诗文集、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历代论文、天文历算、医学典籍、勘舆诸书,无所不有。各省、州、府前来设书店的书贩有万人,中国南方的印书企业几乎为四堡书商所垄断,享有“独占江南书贩半天下”的美誉。清咸丰、同治年间,随着西方机械化石印技术的引进,四堡印书业逐渐失去竞争力。

5、纺织业
昔日客家地区的纺织业,以葛、蕉、苎、麻、木棉为原材料,织成的布称为蕉布、葛布、苎布、麻布、木棉布。一般自织自用,少投入市场。惟广东兴宁县在明代因政府规定,农民有田五亩至十亩的,要种棉半亩,故兴宁县的农民自明代相沿下来有种棉和纺棉的习惯。兴宁种棉和纺棉的盛况,明代知县祝枝山纂写的《正德兴宁志》曾记载:“一支田唇一支布,七八岁女孩虽不能与壮年妇女那样把锄头耕田,但也能纺纱,削篾赚吃。”民间曾流传一首歌谣:“木棉花,白如雪,小姑缫棉似缫丝,一缕缕棉棉抽不断绝。短檠照冷焰青,家家夜纺寒未停。朝来抛梭织成布,长为宽衫短为裤,一家得暖何所需,不知世有貂被绸。”兴宁县棉纱布以坚实、光滑、耐用而早闻名遐迩。光绪四年(1866),兴宁县建有织布厂,从选纱到织布、染料,精益求精,产品盛极一时。解放前,远销广州、广西、赣南一带。同时以家庭个体单元的手工纺织业遍布农村、附城各地,对保证衣着自给自足具有重要意义。兴宁县以外的其它地区不自产棉,至清末民初,外地输入棉花发展纺织业,用棉花所织的布称为“家机布”。
客家地区多产蓝靛,染布业比较发达,邻近省、市县所产的土布,多运至长汀印染,年达10多万匹。
三 商业

客家地区的物产,在省、区、县之间是有地区性差别的。因此,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有余有缺,促使产品交换的发展。比如食盐,因客家地区不生产,须从外地运进。历代食盐是由官府经营的,南宋以前,赣南食淮盐,闽西食漳盐,粤东食潮盐。淮盐和漳盐运输的路途远,价高质差,因而有从潮州往赣、闽两地盗卖私盐之举。政府也无可奈何。南宋以后,客家地区全部改食潮盐。
明清之际是客家地区走向繁荣阶段。其商业活动,一是在乡镇普遍设立圩场,一年一度举办庙会,在地区之间设立专业市场和边界市场,进行商品交换,起到在本地区内物资互相调节的作用。二是通过商贩商号,对客家地区的土特产收购转销,在客家地区以外更大的范围内进行商品交换。明代赣江、汀江、梅江已全面开发通航,对客家经济的繁荣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商贩利用三江流域水运与陆地脚夫肩挑相结合的运输形式,促进商品交流。福建闽西的汀州在明代,广东粤东的兴宁城在清初,先后发展成为客家地区的大商埠。

1、 明清两代,城乡普遍设立墟场和各地的庙会。
每个墟场有固定的墟期。城关是天天墟,而乡镇有三日、五日不等。为使有更多机会赴圩,邻近
乡镇一般采用插花(错开)的办法设立墟期,如农历的一、四、七;二、五、八或三、六、九等日期,由各地自定。如梅县丙村镇旧时主要有三个墟场,一是丙村墟;二是井塘墟( 旧称石子桥头或鸭子铺前);三是新墟。其中丙村墟规模最大,有500多间店铺,赴墟的除了锦州、雁洋、金盘三堡的人外,西阳、白宫、白渡、松口及大埔县、福建永定县等地人来此赴墟。旧时墟期统一为农历逢四、九,1980年后改为三、六、九。墟场为宗族所控制,因为在传统社会里,宗族建立宗祠与宗法,有利于增强族人的内聚力。而建立墟市,进行小额商品交易,则有利于社区族群间的交流与合作。据报导人说,井塘墟是温姓开办的,而丙村墟又有温半街之称,仅温氏仁厚祠就有20多户人家在墟上开20多间大商号,此外还有田头村温姓、榄子树下村温姓等也有很多人在丙村墟开店营商。故温家族人自豪地说:“在旧社会,丙村街是温姓人的”。可见温氏宗族在社区经贸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各个墟场实际上是农村物资交流的最初级的形式, 是农民们不可缺少的一项经济行动。因此,乡镇墟日集市相沿至今不衰。
在传统社会里,县以下乡村一年一度的庙会多以县为单位,墟市为中心,往往是信仰圈与贸易圈重合,但也有特殊而举行更大范围跨信仰圈(包括邻县)的物资交流会。专业市场有粮食、耕牛、小商品等。较有代表性的边界市场有:长汀古城边界市场,这个市场主要与赣南进行粮油贸易;武平岩前的边界市场,毗邻粤东的蕉岭县;永定县下洋边界市场毗邻粤东大埔县;武平和下洋边界市场,是通向粤东的交通要道,是闽、粤之间物资交流场所。

2、 赣江、汀江、梅江将闽、粤、赣客家地区连在一起,是各地土特产外运的交通要道,为客家经济的繁荣、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赣南是赣江的源头所在。赣南的土特产分三路出口。一是沿赣江直下,将土特产(主要是木材)运至赣江下游及长江各地。二是通过赣江的支流与陆运结合,将土特产运至长汀,从长汀再通过汀江转口至潮州、广州等地。三是以人力肩挑,将土特产运至粤东兴宁。在兴宁境内通过宁江水运或陆地肩挑,将货物运至兴城,再由梅江水运出口。第二第三个出口处的土产,主要是粮食、油料、豆类、生猪、家禽等农产品。回程运返食盐和日用品。
汀江是闽、粤、赣边区的交通要道,货物由汀江顺流而下,再转韩江到达外地。早在南宋嘉定六年(1213),就从潮州到上杭便用木船运盐。其最鼎盛时期是在20世纪20年代末到40年代初,当时汀江流域的船舶之多有“上河三千,下河八百“之说,沿途有不少商业城镇。长汀处于汀江的源头。方圆千里,纵横闽、赣10多个县的粮食和土产都有运往长汀销售。长汀是赣南、闽西粮食和农副产品的集散地, 主要品种有米、豆、生猪、香菇、笋干、干柴等农产品。明清时期,粮食日吞吐量约1万公斤,其中五分一之补充长汀粮食不足和酿酒之用,五分之四是通过汀江转销外地,远至潮州、汕头、广州等。长汀是闽西手工业品的产地和集散地。其中大宗手工业品如长汀土纸,早在明清时期就有本地商人和外埠商人在长汀开设商号。较负盛名的商号有:豫盛、协昌隆、泰安、久盛隆、余兴、爱国、广胜、东昌、杨隆昌等,收购本地和附近宁化、清流、石城、瑞金等地的土纸,远销潮州、广州、长少、江西和香港等地。清代开始,长汀的纸商在外埠开设纸行,占据了南方各大城市土纸的市场。长汀能成为闽西的商业重镇,全靠汀江的开发。
明代以前,由于汀江上游还有回滩、龙滩两处险滩不能通航,货物只能水陆联运(陆运是人力肩挑),因而上杭和峰市成为货物的中转站。明代,汀江及其支流濯田河、桃澜河、旧县河(首段称连南河)、黄潭河、永定河等,同时全面开通。上杭和峰市两地,随之转变为土特产的集散地。不少商人在上杭、峰市开设商号,收购木材、土纸、油、盐、米、豆、生猪、土烟、香菇、笋干等土特产。清末至民国初年,上杭城区自东门至西门一条2公里长的大街,店铺约有700余家。直至抗战后,销路受阻,物价暴涨,商人经营困难,商号倒闭不少,至1949年底统计,仅有商店344家。
三河坝是梅江、汀江、韩江的交汇点,溯梅江而上,经过梅县、兴宁、五华,是粤东的一条大动脉。粤东北地区的商品是由梅江流通的。粤东商业重镇兴宁,从清代至民国有“小南京”之称。清代不少诗人吟咏兴宁繁华景象:“竹枝古调旧翻新,小小南京俗最淳;他日若编风土志,也应探望采诗人”(傅兆麟)。“如山如海闹盈盈,处处灯光庆太平;火树银花真不夜,小南京似大南京”(杨家彦)。南宋以来,赣南和闽西改食潮盐后,兴宁成为供给赣南和粤北10多个县的食盐中转站,又是赣南及邻县土特产和汕头的日用品的集散地。清初,兴宁的纺织、开矿、石灰、酿酒、制革等手工业有所发展,尤其是纺织业成为兴宁主要的手工业。农民织出的布不仅自用,还有剩余拿到墟场出售。这样,便出现了专营土布收购贩销的商贩商号。纺织业不断发展,本地棉纱的质量都不能适应生产的需要,于是出现了布商以纱易布的交换方式。布、纱互换,余下的棉纱便是织户的利润。农民在经济上收入颇丰,大大刺激了生产的积极性。织户越来越多,家庭织户遍及附城及宁江、梅江沿岸的乡镇。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洋布、洋纱大量输入我国。兴宁有不少商人在上海、广州、香港等地开设商号,经营洋纱,将大量洋纱输入兴宁。从此 ,兴宁的纺织业的原材料全部被洋纱取代。
此外,梅州客家地区的当铺,也为数不少。我国的当铺业,历史悠久。在南朝时代已先后由寺院经营,到唐宋时期就在城市中兴盛起来。粤东客家地区究竟何时才有当铺,现在仍未有文献可证。人们只知道开当铺是最容易发财的,俗话说:“越想富,开行开当铺。”“行”就是囤积居奇,专做批发生意的,但它比当铺要有多得多的市场信息和敏感,而且要有比较雄厚的资本。而开当铺,则只需要雇请几个会识货和会开当票的人就行了。据说当票上的典当物和银码只有内行人才能看得出来的。所有当铺都设在城内,因为当铺的安全感,比之其他任何行业都要强。如蕉岭县蕉城镇徐氏宗族16世接祥,继承父业做盐生意之外,在蕉城开了四间当铺,晋丰当、东镇当、东兴当和源益利当馆。1992年编《蕉岭县志·大事记》载:“道光十年(1830)蕉城镇盐业富商徐接祥,开晋丰当铺,铺址在南门街子桥。”17世翰仪还在南门外建上儒林第,当初是当馆,上儒林第棚桁粗大,墙壁坚硬,防盗偷物。 据《阮通志》记载: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粤东客家地区共有当铺211间,兴宁有69间,州治梅县有62间,平远有10间,蕉岭有20间,五华有19间,大埔有13间,丰顺有18间。在各县所有当铺数字上,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当地贫富对立的态势和人口数量的概况。但入民国后已经逐渐衰落而至绝迹。因为典当物,多以衣服为主,由于入民国后,衣服款式,日新月异,过期的质押衣服,已因不入时而越来越少人购买,因而说是市场上的自然淘汰规律的表现。

四 矿冶业

客家地区有丰富的矿藏,其中有金属矿如金、银、铜、铁、铅、锰、锌、钨、铀、稀土、钽、铌、铋、硫铁、钻等百种。非金属有煤(有烟煤和无烟煤)、石墨、滑石、石膏、石灰石、白云岩、高岭土(瓷土)、膨润土、粘土、花岗岩、大理石、硅石、石英、地下水和地下热资源等。
客家地区煤储量最多,铁的储量次之,主要产地在闽西与粤东北。早在北宋康定年间(1040),闽西已有人开采煤矿,至明、清渐盛。铁的开采和冶炼始于北宋,盛于明清。如汀州府,明代上缴铁课9979斤,开采矿业遍及长汀、上麻风、永定、武平、连城5县。上杭在清代仍留有7座铁炉,工人数千人。铁作为汀州上解朝廷的贡品,每年解银1.6万两。有一个叫王捷步的人商人,一次上贡黄金4,900两,白金12,740两,成为朝廷座上客。又如广东五华县的“打铁匠”早在清末民初就小有名气,他们打造的菜刀、犁耙、镰刀、斧子、锄头等工具,坚实耐用,基本上满足了当地需要。他们还能仿造火药枪、机械枪,反映了铁器制造业已达到了较高水平。金、银、铜、铅等的开采和冶炼始于唐,盛于两宋。客家地区的矿冶业,以冶铁和铁器制造业较为发达。成千上万的农民到附近炉场或冶铁作坊做工。但农家所需的一般铁器,也要到集市等市场上购买。其它冶炼业历来停留在手工业的生产方式,没有很大的发展。
摘自——嘉应大学客家研究所
http://www.smhakka.com/new_jinji002.htm
http://www.smhakka.com/new_jinji002.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3-9-24 17:34:01 | 显示全部楼层

RE:客家地区经济的兴起[轉貼]

原始来源:嘉应大学客家研究所  http://www.jyu.edu.cn/kejia/wenhua/9/1.htm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03-9-24 21:28:57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9-24 21:47:40 | 显示全部楼层

RE:客家地区经济的兴起[轉貼]

現在不行 並不代表以後不行 可以創造新的輝煌阿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9-25 10:24:04 | 显示全部楼层

RE:客家地区经济的兴起[轉貼]

事在人為,只要肯做,沒有什麼發展不起來的。自助而後人助。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3-29 07:18 , Processed in 0.015161 second(s), 5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