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543|回复: 1

【转帖】客家電視對語言保存之影響(台東大學語教系張學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30 16:01: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除了費心的由學校及家長教導族群語言之外,一個活的語言的存續必須靠大眾傳播的力量。--Howell(引自薛雲峰 2000﹕)

1.前言

客家電視的成立是值得全體台灣人覺得驕傲的大事。客家電視是全球第一家專門為客家人設立的電視頻道。更重要的是,客家電視的成立象徵著台灣政府尊重並承認族群語言的傳播權利,擺脫過去族群語言在公共領域被消音的不公平的現象。  

這次座談會的主題是『關懷與期許﹕客家電視對社會之影響』。由於客家電視成立至今不過三個月,短時間內還無法作出具體的影響評估。本文從社會語言學出發,嘗試討論客家電視對客語保存的可能貢獻和限制。

我先從客家語言保存的現狀談起,分析其流失的原因,探討客家母語運動和國家語言政策發展方向;然後提出客家電視對客語保存的意義﹕1)提升客家話地位、促進族群語言活力;2)提供大眾學習客語的管道;3)建立客語的獎賞制度,提升工具性學習動機;4)運用語言行銷,積極推展客語;5)促進客語的現代化。最後,我強調客語復興的基礎在於家庭、鄰里、社區的客語使用,建議透過客家電視宣導家庭母語使用的重要性,以促進家庭的客語使用。

2.客語流失與國語政策

現在世界上有將近六千種的語言,其中90%的語言在這個世紀末會死亡 (Krauss, 1992)。據此推算,21世紀末,台灣大概就只剩下華語一種語言。首先跟台灣說bye bye的大概是原住民台語,再來是客家台語、最後是Ho-lo台語。

從許多研究台灣語言保存的調查資料中可以發現客家族群的母語流失相當嚴重,甚至不亞於原住民語言。曹逢甫(1997﹕43)的研究比較原住民、客家與閩南這三個族群的三個年齡層的母語能力和國語能力。結果顯示母語能力喪失最多的是客家人,其次是原住民,最少的是閩南人。家庭領域是母語保存的最後一道防線。要是高階語言入侵到家庭這個親密領域,那就表示母語流失的情形嚴重,離語言死亡的日子不遠了。曹逢甫 (1997) 的調查顯示國語已經入侵到三個族群的家庭當中,但其中以客家族群使用最多的國語。雖然客家族群人口比原住民多出六倍,但是在國語入侵家庭領域之下,事實上,也和原住民語言一樣走向語言死亡。客家母語運動者很早就提出語言滅種的警訊,羅肇錦(1988)﹕

『阿公講話孫子聽唔識,孫子講話阿公鴨聽雷,子孫三代,強強變到別種人,這款危機,繼續下去,客家只有消滅一條路。』

造成語言急劇流失的原因有很多,Krauss(1992)列舉了以下幾種因素﹕“種族滅絕,社會、經濟或聚落的破壞,遷居,人口遞減,強迫性的同化政策造成的語言壓制或同化教育,大眾傳播媒體,特別是電視的沖擊”。就台灣的狀況來說,過去國民黨的語言歧視主義(linguicism)可以說是造成本土語言流失的元凶。國民黨的語言歧視主義表現在獨尊華語、剝奪人民的母語使用權、教育權和傳播權。推行的結果就是本土語言的流失,黃娟(1995﹕49)指出﹕

「客家人是台灣的少數族群,人口約五百萬,在國民黨長期貶壓母語、摧毀本土文化的政策下,受到的災難格外慘重。今天的客家子弟,大半不識自己的語言,對客家文化的特色也一無所知。換句話說,客家和客家文化,緊隨著原住民的語言和文化,走上了覆沒之途。」

在教育上,當局以浸沒式教學法推行華語。學校不但沒有母語教育,在學校說母語還會被罰錢、罰站或掛狗牌。結果,台灣人學了國語、卻忘了母語,獨尊國語的單語教育政策就是造成這種“削減式”雙語現象(也就是第二語言的學習,危害母語生存)的主要原因。

教育之外,大眾傳播媒體(特別是電視)對本土語言生存危害最大。Krauss批評電視媒介為『文化的神經毒氣』(引自Pinker 1994),對台灣本土母語來說,電視可以說就是“殘殺母語的SARS(中國肺炎)”。學者認為台灣各家電視台長期以國語播出節目是造成本土語言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薛雲峰 2000)。

電視媒體是當前最具影響力的傳播形式,自然成為族群語言文化傳承最重要的工具。可惜的是,過去國民黨政府長期忽略族群語言的傳播權,完全未考慮維護其他不同語言族群文化的需要。國民黨的語言傳播政策和教育政策一樣是基於語言歧視主義,剝奪本土語言的教育和傳播權。從以下國民黨的語言政策大事記可看出本土族群語言如何受到壓制(整理自張錦華1997;薛雲峰 2000)﹕

u1956年禁止各級學校使用方言,違者罰一塊錢並掛狗牌。

u1957年限制<教會公報>使用Ho-lo台語的羅馬拼音。

u1959年起,停止申設民營電台,政府和黨營者佔95%以上的頻道。

u1963年行政院頒布「廣播及電視無線電台節目輔導原則」,規定「播音語言應以國語為主,方言不得超過百分之五十」。

u1964年省政府通令機關學校「辦公時間,必須一率使用國語」。

u1972年教育部函令電視台「閩南語節目每天每台不得超過一小時」。

u1975年沒收羅馬字版的<台語聖經>。

u1976年行政院公佈「廣播電視法」,規定「播音語言應以國語為主,方言應逐年減少」。

3.客家母語復振運動和語言政策

客家話在國語的強大壓力和國民黨政府漠視族群語言權利之下,逐漸流失,現在已經面臨語言死亡的威脅。薛雲峰(2000﹕1)指出﹕“客家族群在社會快速變遷以及人口大量外移,各傳播媒介若再不重視客家語言的特別性及其對文化傳承的重要性,恐怕數十年後的台灣島上再也聽不到客家的聲音。”

語言死亡的警訊喚起了各族群人士的語言忠誠感,紛紛發起語言運動,爭取母語的權利,其中最具行動力的是客家族群。1988年12月28日客家族群發動『還我客語』運動,爭取語言權。五年前我來到台東教書,一下火車就在舊火車站大廳看到客家母語促進會的公益廣告,寫著﹕『票投給支持語言平等/多元母語教育的候選人;在幼稚園小學國中,正課必修母語三堂。』

『還我客語』運動特別針對造成客語流失的因素提出改進之道,主要有三大訴求﹕「全面開放客語電視節目;修改廣電法廿條對方言之限制條款為保障條款;建立多元開放的語言政策」。三項訴求中有兩項和傳播媒體有關,可見媒體的近用權是客家母語運動的主要訴求。客家人對本土語言傳播權的爭取有很大的貢獻。客委會主委葉菊蘭在擔任立委期間,刪除了廣電法第20條禁播本土語言節目的條文。客家運動除了廢除廣電法第廿條的限制方言條款,也開放了頻道,不過因為國民黨立法委員的反對,保障條款並未通過。

值得注意的是,客家人要求建立多元開放的語言政策和爭取媒體近用權,都受到民進黨政府的重視。客委會研議『語言公平法』(施正鋒&張學謙 2003)以及客家電視的開播,都和民進黨政府重視客家族群的語言權利有關。客家母語運動所追求的多元開放的語言政策,也成為民進黨政府語言政策的基本原則,參看表一。

表一、民進黨政府vs.國民黨政府的語言政策比較


新政府
舊政府

語言權利的保障
多元平等主義、維護弱數族群的語言權利
語言歧視主義、剝奪人民母語教育權、使用權和傳播權

基本精神
多元文化主義(重視差異,並將差異納入公共領域,給予權益保障)
狹隘的中國民族主義(一個國家=一個語言=一個民族)

對本土語言的態度
多元開放、平等尊重
獨尊國語、壓制本土語言

本土語言地位
同為國家語言、地位平等、積極提升弱勢語言地位、擴充其語言功能
把本土語言貶低為“方言”,母語在教育、媒體、政府機關等公共領域毫無地位

對語言保存的影響
增益式的雙語現象(母語和國語同時得到保存與發展)
削減式的雙語現象(國語興、母語亡)


4.客家電視和語言保存

以下,我們將從社會語言學的觀點分析客家電視對客語保存的意義。

4.1 提升客家話地位、促進族群語言活力

積極的提升母語在公領域的地位和功能是客家母語運動的奮鬥目標。客家母語運動已經進入「去隱形化」的階段,大步邁向「爭取客語『實質』平等地位,推動客語公領域化」(謝文華,2002:169)。在爭取公領域客語使用方面,范振乾(2002:18-19)強調要:「持續不斷地爭取『發聲』,才能證明客家台灣人的『存在』,才能進一步發展,告別『隱形族群』的標記。」結合聲音和影像的電視,當然是客家語提升能見度和將客家聲音發出來的最佳管道。今年7月1日開播的客家電視台,就是客語公領域化的重要里程碑。

客家話能進入傳播領域必須感謝為客家話生存奮鬥的客語運動者,他們奮鬥了15年才取得母語傳播權,當然民進黨政府的支持也是重要的因素。至少從1988年開始,客家母語運動就積極的爭取客語傳播權,不過十多年來國民黨政府漠視台灣人的語言權利,對客家人的語言需求視而不見。民進黨政府執政後三年裡就成立客委會、客家電視頻道、客家藝文中心、客家電台(范盛保 2003)。

客家電視經由制度性的支持,將客語打入電視媒體的領域,除了提供娛樂、新聞、教育等功能之外,也有重要的社會心理作用。客家電視能有效的提升客家人對客語的族群語言活力(ethnolinguistic vitality)感知,增進族群認同,激發捍衛母語的決心和行動,因而能促進客語保存與發展 (張學謙 1999)。

4.2 客家電視建立大眾客語學習管道

目前台灣的母語學習規劃 (acquisition planning)主要集中在學校的母語教學,忽略了學校之外,社會人士學習客語的需求,也忽略了營造兒童學前教育、學童下課後在家庭、社區的母語環境。客家電視提供教育體制之外的學習客語管道,有助於語言維繫。客家電視以客語為主要傳播語言,不但提供客家人本身學習和提升客語能力的機會,也提供其他族群人士了解和學習客家語言文化的管道。越多人學習客家話,客語使用的領域和機會就會越大,也有助於族群間的溝通了解。

學校的母語教育如能妥善運用客家電視所制播的節目,就能有效的促進客語學習。譬如說,學校可以利用客家電視提供的豐富又真實的教材資源進行客語教學。真實語料的好處在於結合語言學習與實際生活經驗,讓學習變得更有意義,學習印象深刻(張學謙 2002)。在教學上,應當研發出運用客家電視節目進行客語教學的有效方法,供客語老師學習觀摩,以促進客語教學效果。

4.3 建立客語的獎賞制度,提升工具性學習動機

大眾的公共領域開放後,自然就能建立客語的獎賞系統,促進對客語的工具性依附,間接的也能吸引更多的人認同客語。[1]由於缺乏實際的功用,弱勢族群常被迫放棄母語,轉向強勢語言。不過,弱勢族群要是能爭取在公領域的應用,就能提升其語言的實用價值,促進工具性的學習動機。由於大眾傳播的高能見度,大眾傳播媒所建立的族群語言獎賞制度(reward system)特別吸引人。

事實上,不用說大眾媒體就算是小眾媒體如學校的廣播,都可能促進語言保存。最近有位同學跑來跟我說他想要學客家話,不知道哪裡可以學客家話。我告訴他,南島社區大學有客語教學的課程,也建議他看客家電視。我好奇的問他為什麼會想要學客家話?他說他是美濃的客家人但是不大會說客家話,畢業後他想回美濃教書。最近他回家發現美濃國小的廣播完全使用客家話,他聽不懂,覺得有進修客家話的必要。客委會最近在推行『客語生活學校』運動,相信能吸引更多教師、學生學習客語,經由對客語的工具性依附,相信能促進對客語的情感性依附,進而欣賞客語、認同客語。這是客語學習規劃的重要發展。

4.4 運用語言行銷、積極推展客語

客家電視嘗試以語言行銷的方法打造有助於母語保存的語言環境,這個做法相當值得肯定。[2]客委會主委葉菊蘭接任後,提出「哈客」的口號,積極的推銷客語。客家電視提供雅俗共賞的客家流行音樂、戲曲文化,公共論壇等節目,相信必能吸引客家族群及其他族群人士一起來「哈客」。香港的廣東歌曲能在台灣造成流行,優美好聽的客家歌曲,也應該透過行銷的方式,讓客語成為流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此,才能吸引年輕人的注意,擺脫母語僅是老一輩才會接觸的刻板印象。

我覺得客家電視在行銷客語方面十分用心。比如說,客家電視邀請總統為客語推廣廣告代言,就相當吸引人注意﹕『客家話是很優美的語言,會講希望大家也會講,請大家共下來講客家話。』客家電視對於差異所抱持的尊重包容態度,也透過廣告作了很好的理念宣達,如對各種腔調客家話的肯定。這種尊重、欣賞差異的多元文化精神值得多加提倡,以破除國語單語主義所造成的語言偏見,培養各族群互相欣賞學習彼此語言文化的正確觀念。

客家電視可以家長為對象,積極宣導家庭母語教育的重要性,讓父母親了解母語的教育價值和維繫族群文化的意義,並願意以實際行動傳承母語(張學謙 2003b)。客家電視更應該大力製播適合兒童觀賞的客語節目,特別是生動有趣的卡通節目,讓兒童有機會可以浸淫在完全使用客語的媒體環境。另外,也可以考慮透過公共標示和商品標示的客語化,以及推展公共和私人部門的客語服務,進一步行銷客語。



4.5 促進客家語言的現代化

語言的現代化是語言生存發展的重要因素。語言現代化是語文規劃(corpus planning)的一個重要分支,可以定義為﹕『教育、學術、電腦科技、傳播媒體等各種語言溝通功能、語言本身的詞匯、修辭、語用的發展及精密化』(李英哲 1995)。客家電視不但提升了客家話的地位,同時也帶來語言功能的擴充。客家電視各種類型的節目實際上已經把客語從平常人際溝通的口語,提升到能滿足各種言談功能的現代語言,在客家電視我們可以看到以客家話談論社會議題、以客家話播報新聞這些都需要以客語表達新觀念、新事物。除了語詞和言談功能的擴充之外,客語書面語的發展對客家語言的永續發展也相當重要。目前,大部分的節目都是說客家話,字幕則以華語呈現,這樣作的好處是其他族群人士比較容易看懂。不過,要是客家文字在客家電視缺乏足夠的能見度的話,恐怕會讓人誤以為客家話是沒有文字的語言。客家電視可以嘗試多使用一些簡單易解的文字來書寫客家話,讓觀眾能聽到客家話,也有機會看到客家文字。

5.結論和建議

我已經把客家電視成立的背景做了簡單的介紹,也指出客語復振是客家電視成立的主要目的,並提出客家電視對客語保存的五點意義﹕1)提升客家話地位、促進族群語言活力;2)提供大眾學習客語的管道;3)建立客語的獎賞制度,提升工具性學習動機;4)運用語言行銷,積極推展客語;5)促進客語的現代化。

語言復振是多面向的工作,無法單靠學校或大眾傳播媒體,獲得重生。也就是說,客家電視雖然對客語保存有所貢獻,仍需注意其限制。客家電視剛成立不過三個月還無法就其影響力進行評估。不過,既然挽救客語流失是客家電視成立的主要目的之一。目前,還是可以從挽救母語流失的理論來加以檢討和提出建議。以下,我想從Fishman(1991)挽救語言流失的理論來看電視媒體的限制和突破之道。Fishman(1991)的理論大要請參考表二。

表二、世代失調分級表

I. (意識啟發之後)欲達成雙言社會的挽救語言流失

8. 重建本族語,成年人再學習母語(將母語當作第二語言學習);

7. 社區裏還有老一輩使用本族語的文化交流;

6. 有世代相傳及人口集中的家戶/家庭/鄰里:母語傳承的基礎;

5. 培養成年人及少年人讀寫能力的學校,並沒有取代義務教育;

II. 達到雙言社會 (diglossia) 之後再超越雙言的挽救語言流失

4b. 部分的族群母語教育。課程設計及人事安排受其他族群的控制;

4a. 完全使用母語的學校。本族群對課程設計及人事安排有主導權;

3. 包括本族群及其他族群的地方/地區性的工作場所;

2. 地方/地區性的大眾傳播媒体以及地方政府的民眾服務;

1. 較高層次的教育、工作、大眾傳播媒体以及高層的政府運作;\r

資料來源:Fishman (1991: 395)



從Fishman(1991)挽救語言流失的理論來看,家庭-鄰里-社區的強化,是整個追求語言文化代代相傳的核心工作。換句話說,所有保存母語的活動,最後一定得集中在保存及維護母語在家庭-鄰里-社區的使用。客家電視代表著客家話已經進入公共領域,不過,這並不保證客語在私領域的使用得到鞏固。電視雖然能夠深入家庭,卻無法取代父母親在傳承母語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對一個完全不會客家話的兒童而言,客家電視也無法教會他說客語。母語的習得需要家長或照顧者提供親密互動的機會,才能達成。也就是說,兒童必須具備一定程度的客語能力,才能從客家電視中獲益。當然這就需要家長教導兒童母語。這才是母語保存的關鍵。因此,如果要讓客家電視能有效的促進客語復振的話,就需要設法將客家電視和家庭-鄰里-社區連接起來。

電視是宣傳理念的利器,透過客家電視進行家庭客語推廣有助於母語保存。我覺得母語意識的啟發相當重要。我曾調查國小學童家庭母語使用的情形,結果發現不管是Ho-lo還是客家籍的家長,大都具有母語能力,然而卻習慣使用國語和孩子交談。在大部分的情況之下,母語出現斷層的原因並非家長母語能力不足,而是因為錯誤的家庭語言使用模式造成母語流失。黃宣範(1995﹕249)指出最容易造成母語流失的家庭語言策略是﹕“父母親相互以母語交談,但用強勢語言跟下一代交談”。客家電視應當透過宣導家庭母語的理念來改變一般人家庭語言的策略,以促進客語保存。我覺得『客家人說客家話』這個觀念要是無法實踐的話,客語的保存大概沒什麼希望。

我不是學行銷的,對於如何包裝理念一竅不通。不過,對於家庭母語的重要性為何,倒是可以從社會語言學的角度提供一些意見。我曾經到台東的馬蘭國小宣導家庭母語教育的重要性,寫過短篇的問答,抄錄如下,供大家參考[3]﹕

一家說母語可以達到什麼效果?家庭母語的重要性何在?

台灣目前語言流失最嚴重的地方就是國語已經侵入家庭這個親密的領域。這是語言死亡的前兆,必需趕快鞏固母語在家庭的地盤,否則母語恐將陷於萬劫不復的地步。在家說母語是每一個人都能DIY自己動手作的母語復興運動。在家常說母語,建立母語家庭就能有效的挽救語言流失,促進母語保存。

家庭語言選用不當,常會造成母語流失。最容易造成母語流失的家庭語言策略是﹕“父母親相互以母語交談,但用強勢語言跟下一代交談”。對缺乏大環境支持的弱勢語言而言,家庭可能是下一代學會母語的唯一場所。家長應該重視族群語言的文化、教育和認同功能,提供機會讓孩童學習雙親的語言文化,孩童才不會和族群的語言文化傳統割裂。

家庭的母語使用最能確保母語的永續生存。如果要母語興盛,那就應該在家中盡可能地說母語,特別是家長更需要以身作則時常使用母語和小孩交談,鼓勵孩子說母語,也盡量的要求親朋好友、街坊鄰居以母語和小孩溝通。如此一來,母語也能透過家庭擴散到鄰里、社區,使得母語成為日常生活使用的語言。

家是我們平時和家人相處最多的地方。家也是我們平常人決定使用何種語言溝通的地方。家長應當肩負起傳承母語的責任,以母語為家庭的主要語言。兒童需要對語言有正確的態度和接觸時間,才能學好語言。在家庭中,家長對孩童有很大的影響力。家長可以創造出一個鼓勵兒童學習和使用母語的環境。如果你認為母語相當重要,並且努力學習,經常使用,那麼你的小孩也會了解母語的重要性和價值。家長就是孩童最好的母語老師。



附錄一

一、在家說母語是否會影響小孩說國語的能力?

不會。兒童和成年人都能很容易的學習和使用兩種語言。事實上,超過60﹪世界人口,也就是超過20億的人都會說兩種語言。小孩成長過程中有很多學習國語的機會,透過電視、朋友和街坊鄰居,購物和娛樂,孩童自然就會說國語。家長大可不必擔心國語學不好,反倒是要擔心母語學習機會太少,將來不會說母語,得了“母語失語症”。

從語言學習理論來看,母語不但不是學習的負擔,反而是任何語言學習的資源。語言學家指出強固的母語基礎對學習第二語言絕對有利。語言是相互依賴,而不是彼此獨立的。母語能發揮重要的學習轉移效果。譬如說,研究發現母語讀寫能力可以有效的支持第二語言的讀寫發展;另外,從母語學到的學術語言能力也能轉移到第二語言。在家說母語不但有助於母語保存,更能幫助第二語言和外語的學習。在家說母語就能提供兒童最重要的語言學習資源。

二、會多種語言有什麼好處?

最近在網路上看到一個很有意思的笑話:『老鼠洞口來了一隻貓,這隻貓不作貓叫聲卻裝成狗叫聲,一隻老鼠聽了,跑到洞口,正巧被這隻貓逮住,老鼠問貓說:「我明明聽到狗叫聲,怎麼會是你呢?」貓說:「你不知道啊!這年頭就是要學會多種語言才吃得開」。學會多種語言,以後孩子們在職場上才會有更多選擇的機會。』事實上,多語能力是個人和社會的重要資源,會多種語言的好處多多,不限於覓職就業。雙語的好處可以歸納如表一﹕

表一﹕雙語現象和雙語教育的優點﹕
溝通的優勢
l           溝通範圍更寬廣(祖孫之間、家庭、社區、國家、國際)

l           能讀寫兩種語言

文化的優點
l           更多元豐富的文化經驗

l           更有包容心、減少族群歧視

認知的效果
l           認知的好處(如創造力、溝通敏感度、變通性思考、後設語言能力)

個性的發展
l           增進自信自尊

l           確保身份認同

教育的價值

l           增進課業成就

l           更容易學好第三語言

l           結合家庭和學校的語言和文化

實質的好處
l           容易找工作

l           帶來經濟利益

--整理自 Baker (2000: 12)




附錄二、母語推廣參考標語

l          寧賣祖宗田,不買祖宗言;寧賣祖宗坑,不賣祖宗聲-客家諺語

l          客家人之間講客家話。

l          客家人遍佈全球,客家話暢通世界。

l          多學一種話,多開一條路。

l          父母是傳承母語的使者  家庭是母語教育成敗的關鍵。--丁鳳珍

l          家長需要積極的培養孩童的母語能力﹕為了讓孩童能發展為身心健全的個人;為了學校教育的成就;為了更容易學習第二語言(Ada 1991)。

l          為了讓母語成為日常使用的語言,我們必須鼓勵在家庭和社區使用母語。---毛利語言委員會

l          保護人類語言文化遺產的先決條件是防止語言滅絕。

l          永久地保持語言多樣性就是承認所有的個人和群體都享有基本的語言人權。這一道理就如同只有多種生物共存,我們的星球才能生存一樣合理。缺乏人權才會導致分裂。(Skutnabb-Kangas 1996)

l          失去一個語言是全世界人的嚴重損失,而失去語言的多樣性則失去了所有的東西!--海爾

l          母語滅,族群亡-母語是一個族群延續的生命靈魂。--尤哈尼˙伊斯卡卡夫特

l          失去自己民族的聲音,猶如失去民族靈魂的安宅,死去的不只是語言,民族與文化也隨之死亡了。--大衛˙克里斯扥

l          語言一旦失去,和過去之間的聯繫,隨之斷線。--大衛˙克里斯扥

l          重視語言的保育工作,一如我們重視生態保育一樣。--伊凡諾夫

l          加強對自己語言的正面態度,是語言保存裡最重要的一件工作。-大衛˙克里斯扥

l          語言永續的基礎,一定要建立在家家戶戶以及族群裡的每一個人身上。--大衛˙克里斯扥

l          現存語言的生機,要靠族群來維繫,也唯有族群可以維繫。--大衛˙克里斯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30 16:01:19 | 显示全部楼层
《參考書目》

李英哲。1995。<二十一世紀臺灣語言的本土化>。曹逢甫、蔡美惠編《臺灣閩南語論文集》頁297-306。文鶴。

施正鋒&張學謙。2003。《語言政策及制定『語言公平法』之研究》。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策劃。前衛出版社。

范振乾。2002。《存在才有希望:台灣族群生態客家篇》。台北:前衛。

范盛保。2003。<硬頸客家人請慎選台灣總統>。《自由時報》。2003/10/11。

張學謙。1999。<語言景觀與語言保存計畫>。《台東師院學報》。10﹕155-172。

張學謙。2002。〈結合社區與學校的母語統整教學〉發表於「第四屆台灣語言及其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中山大學主辦。4月27-28日。

張學謙。2003a。《運用語言行銷法在學校、家庭與社區推展母語》。國科會計劃,編號NSC91-2411-H-143-005。

張學謙。2003b。<回歸語言保存的基礎:以家庭、社區為主的母語復振>。《東師語文學刊》。14﹕97-120。

張錦華。1997。<多元文化主義與我國廣播政策---以台灣原住民與客家族群為例>。《廣播與電視》。3(1)﹕1-23。

曹逢甫。1997。《族群語言政策:海峽兩岸的比較》。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黃娟。1995。<支持「突破電子媒體聯盟」﹕「客家電台」參與抗爭>。《客家》58:49-50。

薛雲峰。2000。《電視傳播與族群語言的傳承---以公共電視台之客家節目為例》。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謝文華。2002。《客家母語運動的語藝歷程 (1987-2001)》。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肇錦。1988。<祭文>。《客家風雲》1988年12月28日。

Fishman, Joshua. 1991. Reversing Language Shift. Clevedon, England: Mutilingual Matters.

Krauss, Michael.  1992.  “The World's Languages in Crisis.”  Language, Vol. 68, No. 1. pp. 4-10.

Pinker, Steven. 1994. The Language Instinct: How the Mind Creates Language. Harper Pereninial.

[1]學習語言的動機有工具性的動機(比如說為了謀職就業或考試、升遷等目的)以及整合性的動機(如為了與某族群團體認同、文化理解、情感依附)。

[2]語言行銷法是語言規劃的方法之一。這個方法主要是運用商業行銷的手法來喚醒語言意識、促進語言使用、改變語言態度和形象(張學謙 2003a)。

[3]附錄一有兩個關於母語教育的問答;附錄二為母語復興運動的參考標語。

来源:http://203.64.42.21/TG/Hakkhiam/chokphin/lunbun/khehkatiansi.htm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5-11 04:02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