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6987|回复: 34

【求助】请各位提供伟人、名人家族资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9 11: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想搜集整理一些伟人、名人(如毛泽东、朱德、邓小平、郭沫若等)的家族资料,请社区各位帮助我搜集、提供线索。先谢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9 19: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没人响应呢,我急呀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4 15:02:0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

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

一、《武威石氏族谱-崇山公系派五修版》中直系谱资料:
太平天国翼五石达开、国宗石祥祯世系

兴宁始祖 崇山公 度六十一郎,讳通号安仁,生元至正庚子(公元1360年),于明洪武年间(约1385年)从惠州至兴宁北厢龙归洞(今黄陂)开基立业,卒景泰三年,帮九十三,原葬走马岭,1958年因开荒辟地迁葬陈义塘。妣钟大孺人陈义塘竹窝里寒虎咬尾形坤山艮向,乾隆甲子年起金重修;生子:庭春(早卒)、庭玉、庭庆、庭善、庭盛。妣刘大孺人生子庭珍后,1388年遭周三兵乱失散,流落梅县石坑邹府,其玉骸为子孙争回安葬曹碓坑口,1972年因平整耕地迁葬陈义塘竹窝里,公妣三坟并列。
     (兴宁石氏二世:长房庭珍公裔,二房庭玉公裔,三房庆公裔,四房庭善公裔,五房庭盛公裔)
二世 庭善公 崇山公四子,度法成,与兄庭珍合葬走马岭半山旗形令字穴,妣黄氏葬走马岭下何树墩上坤山,继陈氏葬平原輋(音qia2)蛇形坑蛇形戌山,公妣创衎(音kuan3)里围屋一座,后分与子玉光居住。生子四:玉海(早卒)、玉光、玉珍、玉明
三世 玉珍公 庭善三子,度法开,妣曾氏,公妣合葬走马岭中心峎下乾山,生子三:璞、昂、鼎(无嗣)
四世 璞公 玉珍公长子,,妣巫氏与五世六练苏何申五金合葬结坑子巳山,生子一:永坚
五世 永坚公 璞公之子,妣练氏,继苏氏,生子三:松、柏、梅
六世 柏公 永坚次子。字双池(1520-1599年)妣何氏葬结坑子,已山。继申氏,葬走马岭下,戌。生子二:一贵、维宾
七世 维宾公 柏公次子,字子敬,号仁里、乡饮耆宾。生嘉靖己酉(1549年)十一月。葬走马岭下,壬山。妣曾氏,寿九十一,葬平原輋李子树下。生子四:大规、大矩、大威、大仪
八世 大规公 维宾长子。字尚文,号心仁。妣练氏,生子三:相宏、相宣、相宽
九世 相宏公 大规长子。字俊辉。妣钟氏,生子六:玄玮、玄琳、玄琮、玄璜、玄璋、玄瑞       移和平下车乡
十世 玄琮公 相宏三子。妣曾氏。生子四:元启、元开、元新、元来
十一世 元启公 玄琮长子,妣刘氏。子三:永兴、永旺、永发    居和平
十二世 永旺公 元启次子,妣徐氏。子五:仲佑、光佑、廷佑、凤佑、鹏佑
十三世 凤佑公 永旺四子(注:谱中为永兴四子,实误),妣黄氏,黄妣墓碑现在陈立在贵港市东湖公园翼王亭旁(五修注)。子三:润财、润贵、润禄   移广西贵县北山里那邦村
十四世 润财公 凤佑长子,妣曾氏。子三:昌茂、昌荣、昌达
十五世 昌茂公 润财长子,妣朱氏,。子一:祥开(后易名祥祯)
十六世 祥开公 昌茂公子(注:谱中为昌华公子,实误),约1815年生,参加起义后改名祥祯,太平天国将领,封为国宗。1853年6月始领兵,加提督军务衔,曾攻克汉口、汉阳、岳州等地,并在靖港大败湘军。1854年9月在天京东南七桥瓮作战,活擒清军猛将而归,在马背上中暗器牺牲。事载史志及《辞海》中

十四世 润禄公 凤佑三子,妣李氏,继韦氏,续张氏。子二:昌隆、昌辉
十五世 昌辉公 润禄次子,妣周氏,壮族,六屈村国质周公长女,子一:达开
十六世 达开公 昌辉公子,1831年生于贵县北山里那邦村,1850年率千余人至桂平县金田村参加太平军,起义后受封翼王,1853年率兵攻下南京,是太平天国第一流的军事家,政治家。1863年5月受困于大渡河,6月受骗遇害于成都。可详见谱端传文,娶六合村壮族女熊氏(咸丰元年抄家时改嫁),继桂平玉昆公女王氏,续刘氏等,生子:永活、定忠、定基等
十七世 永活公 达开长子,达开公率兵出发时,托姑母胡三婆抚养,改姓胡,换名永活,妣未详,生子:天祥、天尧
十七世 定忠公 达开公子,五岁时于大渡河畔紫打地随父受骗自投清军营中,遇害于成都
十七世 定基公 达开公子,由生母刘氏扶抱,两名侍卫保护,于深夜从紫打地攀山脱险,遇害于途中
(注:以下为永活公裔,姓胡)
十八世 天祥公 永活长子,妣未详,生子三:鸿志、鸿禧、鸿有
十八世 天尧公 永活次子,妣未详,生子三:鸿才、鸿业、鸿德
十九世 鸿才公 天尧长子,妣未详,子二:联章、广恕(乡林场工人)
(谱注:据《和平县志》载,当时贵县北山里那邦、那良两村石姓人口约三四十人。祥开因避翼王讳改名祥祯。翼王部属镇仑、凤魁、镇岗、镇吉等都属堂、族兄弟,原名什么,均无考。镇吉公是一名虎将,受封国宗,曾于咸丰九年率兵经大埔、梅县、兴宁入湖南、广西。达开公后裔已传生二十二世,此处记载不详)


二、“翼王石达开”网站中的相关谱系资料:
翼王石达开族谱

广西贵县(今贵港市)石氏祖居广东兴宁。兴宁县北厢龙归洞黄坡区陶古堡石崇山开基为始祖(又说石崇山实为四世),至十世祖石玄琮曾孙暨十三世祖(又说实为十六世)孙石凤佑迁居广西桂平白沙圩,其子又迁广西贵县北山。
     
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祖父润禄,父昌辉)与国宗石祥祯等均为石凤佑曾孙。
     
【世系表】
第一世 凤佑,石氏第十三世(又说第十六世)祖,约于乾隆末年自广东和平县兴宁迁至广西桂平白沙圩。配黄氏,子:润财、润贵、润禄。
第二世 润财,凤佑长子。配曾氏,子:昌茂、昌荣、昌达。
第二世 润贵,凤佑次子。配黄氏,子:昌翰。
第二世 润禄,凤佑三子。配李氏,继配韦氏、张氏。子:昌隆、昌辉,均李氏出。
第三世 昌茂,润财长子。配李氏,子:祥开。
第三世 昌荣,润财次子。配廖氏,子:祥成、祥有。
第三世 昌达,润财三子。配廖氏。
第三世 昌翰,润贵子。
第三世 昌隆,润禄长子,配刘氏。
第三世 昌辉,润禄次子。配周氏,子:达开。
第四世 祥开,昌茂子。
第四世 祥成,昌荣长子。
第四世 祥有,昌荣次子。
第四世 达开,别名亚达,昌辉子。1831年3月出生,1851年1月11日参加金田起义,封左军主将,是年冬晋封翼王,称五千岁。1864年6月27日就义于四川成都。配熊氏、黄氏、马氏、刘氏、潘氏。子:永活、定基、定忠。
第五世 永活,达开长子。子:天浇、天祥。(永活随其姑丈胡善积改姓胡)  
第五世 定基,达开次子。
第五世 定忠,达开三子。
第六世 天浇,永活长子,1873年即清同治十二年出生。子:鸿才。
第六世 天祥,永活次子。
第七世 鸿才,天浇子。1894年即清光绪二十年出生,子:联昌。
第八世 联昌,鸿才子。1927年即民国十六年出生。子:广恕。
第九世 广恕,联昌子。1955年出生,子:瑞杰。
第十世 瑞杰, 广恕子。

三、《武威石氏族谱-崇山公系派五修版》中的翼王传
达开公传略

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是近代中国叱咤风云的人物,是太平天国中文武兼全,出类拔萃的军事家、政治家,无论资历、功勋、贡献、威望都是首屈一指,堪称太平天国杰出的领袖。
达开公祖籍在广东省兴宁市,是兴宁市武威石氏开基祖崇山公脉下四房十六世孙。其九世祖相宏公后来移居和平县。其曾祖父凤佑公于清乾隆年间又从和平县迁居广西贵县地广人稀的北山里那邦村创业。
达开公是昌辉公之哲嗣,1831年生,无兄弟,有两姐一妹。母亲周氏,壮族人。昌辉公自小务农牧牛,勤劳俭朴,后来颇有积蓄,养牛业大有起色,家资渐丰;兼做贩盐、炭等生意,经商赚了钱,置田产,盖新房,家庭兴旺发达起来。达开公幼年聪颖好学,读书有大志,喜研孙吴兵法。文武备足。年岁稍长,废学经商和以“耕种为业”,是父亲的得力助手。
达开公十多岁时父母相继谢世,娶妻熊氏,壮族人。后来当地客家人受土著地主的排挤,难以立足。达开公结识了来桂传教进行革命活动的洪秀全,接受了他的思想,参加了拜上帝会。他异常崇敬洪秀全,与洪秀全、冯云山等结成异姓兄弟,称天父第七子。他对倾覆清室的伟大事业十分热心,因而变卖田产家业,慷慨献金,毁家起义。
1850年,达开公率一千多会众自贵县奇石圩赴金田团营。次年1月,参加了以洪秀全为首的金田起义,任左军主将。9月,太平军攻克永安(今蒙山县),建立太平天国。达开公被封为翼王五千岁,羽翼天朝。后参与攻克武昌,督军取九江、安庆,又占南京。他善战多奇谋,所部未曾挫,清军称之“石敢当”,所至争避之。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翼王奉命巡视安庆,出示安民,举措得当,稳定了社会秩序,政绩斐然。1854年秋,因湘军反扑,他督军西援,从水陆各路大败曾国藩,迫其窜逃南昌。1856年6月,翼王率部大破清军江南大营,后奉命往武昌督师。同年9年,发生了亲痛仇快的太平天国最高领导集团的内讧,翼王急速返京,对韦昌辉滥杀杨秀清部属表示不满,韦欲加寄存器,他连夜缒城逃出,留妻室(军中娶妻王氏)子女悉遭杀害。翼王到安庆起兵讨韦,及至宁国府(今宣城),得天王洪秀全遣人送来韦昌辉首级,并如他入京辅政,肪于11月下旬回京,被加封为“电师通军主将义王”,提理政务。因洪秀全对他心存疑忌,重用长次兄洪仁发洪仁达,时加压制。迫于无奈,翼王只好于1857年5月下旬离京出走,避免内祸再起。
翼王走出天京城,于安庆才拥兵出征,历时六年,转战十余省,队伍曾发展到几十万,复归广西贵县休整半年余后,又复出攻四川。志在建立根基,再图中原。1863年5月,误入四川大渡河紫打地、老鸦璇,剩下七八千人陷入突围无望粮尽援绝的境地。翼王决心“舍命以全三军”,妻儿七人投河自尽。6月13日,只携五岁儿子石定忠及部将数人自投洗马姑清营谈判,受骗被俘,当月下旬就义于成都,时年仅33岁。儿子同时被害。
达开公金田起义后,发妻熊氏改嫁。为避免清朝统治者的诛杀,其嫡子被人抚养,改姓胡,孙枝蕃衍,翼王后裔绵延不绝。
达开公从金田揭竿起义到大渡河折戟沉沙十四年戎马生涯中,为太平天国革命立下了丰功伟绩,他的英名永远载入中国农民起义的英雄史册。
                                             兴宁武威石氏五修族谱委员会编撰


更多的关于翼王石达开的身世考证资料,请参《石氏论坛》:
http://club.heima.com/show_topic ... 09&forumId=8540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24 22:08:49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感谢!我急这方面的资料,下一步计划等我方案出来后我会告诉各位网友的。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9 00:55:43 | 显示全部楼层

项城袁氏--袁世凯族谱

项城袁氏出自江西宜春,后迁至湖北黄安,明初又迁河南,为项县大户,其宗支世系大致为,曾祖袁耀东,为邑中痒生,娶本郡望族之女郭氏,生有四子:长子袁树三,次子袁甲三,三子袁凤三,四子袁重三。袁树三为廪贡生,生子二:长子袁保中,次子袁保庆。袁甲三为进士出身,因镇压捻军、太平军有功,升为淮军将领,生子三:长子袁保恒,次子袁保龄,三子袁保城。袁凤三为禹州训导,生子袁保颐。袁重三则不仕居家,生子四:长子袁保晋,次子袁保纯,三子袁保恬,四子袁保皖。
袁世凯出自袁保中一支,袁保中生子六:长子袁世昌,次子袁世敦,三子袁世廉,四子袁世凯,五子袁世铺,六子袁世彤。袁世凯以下又有袁克定、袁克文、袁克良、袁克端、袁克权等人。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2-4 10:14:55 | 显示全部楼层

明代军事家翁万达 作者:黄赞发

翁万达(1498-1552),字仁夫,号东涯,卒谥襄敏,潮州蓬洲人。嘉靖年间,曾3度被明世宗委以兵部尚书。终其一生,虽仅有54个年头,但自28岁金榜题名开始,从政、从军长达26个春秋,其中戎马生涯就有16年之久。他"南平登庸,北惩俺答,筑边墙八百里,赈饥民三十万",是有明一代屈指可数的一位重要军事家。
    作为一代重要军事家,翁万达的确有其过人的军事才华。他那大量的论、说、序、记、书、铭、传、碑、表以及祭文,足以让人了解其心雄万夫的政治抱负和军事思想;而从占其遗著半数以上的疏与议中,更可窥见其谋国靖邦、抚夷制虏的真知灼见。综而述之,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曰严边备。翁万达认为,只有饬边备,整军实,才能"御强暴而绝觊觎"。所以一再提醒部下:"彼者来亦备,不来亦备";"遇夜及天阴之时,尤须戒严"。他"谨侦候,明赏罚",一发觉擅离哨位者,"归辄缚",因而没有敢"离次者"。他在《集众论酌时宜以图安边蔬》中,对如何"饬边备,整军实"提出了八大措施:谨防秋、并兵力、重责成、量征调、实边堡、明出塞、计供亿、省财用等。根据他的筹划,每防秋,都严格按计划分布兵力,严申号令。他提出"重责成",明确规定了岗位职责:总兵官不许择地拥兵自卫,务要往来调度,注重经常操练,振扬兵威;防秋之兵,步军登城住宿,日夜巡防;马军挨墙列营,联络声势。如果由于疏于防守,以致敌兵侵入,则要查明地界,追究责任,按失陷城堡之律治罪;如果遇敌兵分彼此,观望、推避,不立即赴援,不论主兵还是客兵,一律治罪。对军队的给养问题,他也一直当作大事亲抓亲为,并在边关实行军屯制度,所谓"塞下兵即塞下人"。如大同修边墙时,围进原敌占区4万余顷,即分给各边堡耕作。他还注意到武器的配备问题,在《置造火器疏》中,对各种火炮的性能、数量说得十分清楚,并指出这是"夷狄所绝无,亦其所骇慑者",要求工部速增拨铅铁、硝磺,以供其尽快督造。
    在上述八大措施中,"并兵力"一项独具灼见。他认为大同与偏头关一带外边城为山西藩篱,山系宁雁一带800里内边城在大同之南。大同有备,则山西可保无吁无虞;大同失守,则山西内边数万弱兵又奈强虏何?所以力主撤去内边之兵,合力以守大同。这既省费节劳,又能聚全力以守要塞。他的这一策略,得到山西巡抚杨守谦等的支持,也已得到皇上的"嘉纳"。但是新任山西巡抚孙继鲁"未尝入境",即大唱反调,说什么"重关为可恃,人心可安",并以私信相恫吓,使山西将领意存观望,举棋不定,几误边计。翁万达为此两次上疏,力主原议。他引证了守边的实践经验,说明数年来因"大同幸不溃防,山西始有宁宇"的道理,明确指出守大同,也就是守山西;而兼设内边,则只有疲师糜饷。孙继鲁也上疏抗争,并声言不撤原议,则"罢臣无误边事"。这就激怒了明世宗,责其"腾私书,引往事,议君上",逮之于狱。不久,继鲁病死狱中。孙继鲁为人耿介,所至以"情节"闻,与翁万达也交谊甚家笃,防边事有不同主张,引起争议,这本属正常之事。不料世宗一下子就置之于狱,翁万达不禁深为痛惜,特写了一篇《祭孙松山(按:即孙继鲁)文》,一面表示哀悼之情,一面又对并守大同一事再次表达了"不能苟同于公(指孙继鲁)"的决心。由于翁万达坚持了这一正确主张,使每年减少了六七万内边戍卒,接生了六七十万军饷。
    二曰修边城。在整饬边备的过程中,翁万达特别重视边城的修筑。他说:"山川之险,险与虏共也;垣堑之险,险为我专也";"百人之堡,非千人不能攻者。堡有垣堑,则寡可敌众,弱可制强"。在他的努力下,前后量词修边城共千余里。他先奏准修筑大通以东至宣府以西一段200里。当时预算为29万里,限87日完成。由于翁万达临财不苟,静于治事,结果节省了9万余两,并以51日提前竣工。接着,他再接再厉,又奏准修筑大同以西、宣府以东边城800里。在修边城的过程中"万达精心计,善钩校,墙堞远近,濠堑深广,曲尽其宜"。这样,不但敌人不敢轻易进犯,而且边城之内,士卒也得以有空暇从事耕牧,从而节省了大量的军费。当然,翁万达为此是付出了巨大的心血的,正如他自己所说:"每一构想,鬓发为白。"有了边城,并不等于可以高枕无忧。他一再指出:"险而不设,与无险同,墙而不守,与无墙同";"防秋之兵,所以比带甲而登墙,列营而待敌者"。除了强调要充分利用边城严加防守外,翁万达也很重视边城的保护维修。他说:"遇有墙垣倒塌,壕堑淤浅,即时修补。"他还提出将地界及维修事宜分段刻石,以明各部职守,以求永不淤、塌,从而可望"内外之险全,而中国之势壮也"。
    三曰重优抚。这是翁万达在军事思想中最精粹的一个方面。如果说重优抚这一谋略使得翁万达在军事上上获得出奇制胜的主动权,毋宁说重优抚在政治上带来的历史作用则更是不可低估。尽管这一进步的主张和做法在当年翁万达脑中还是相当模糊的,但它在客观上却无疑有利于民族团结、融合。在长期的征战中,翁万达始终坚持"重纳降,轻杀伐"。早在他任广西副使,参与对莫登庸的作战中,就上书兵部尚书毛伯温,说:"揖让而告成功,上策也;慑之以不敢不从,中策也;芟夷绝灭终为下策。"并审时度势,提出宜以中策取胜。毛伯温采用了翁万达的计策,传剿檄安南臣民,怵以"天朝兵威",使莫登庸震惧,遣使到翁万达处哀词乞降。毛伯温"纳其图籍",报准改安南国为安南都统使司,并以莫登庸为都统使,正所谓"不发一矢而安南定"。在宣、大总督任上,翁万达更针对以往"首功赏重,招来赏轻",以至敌方归降的人也常常被杀以邀功,使想归附的被人"南望号泣不敢近塞"的情况,提出了"严杀降禁,违辄抵死"的禁令,并颁布了"招降赏格",以至"得降人抚之如所亲",从而益知敌情。唐荆川对此大加颂扬,诗赠翁万达云:"得一胡儿日爱子",并生动地描述了边关上胡汉相安的情景:"边人大半能胡话,胡骑年来亦汉装。"
    当时陕西总督曾铣谋复河套,丞相夏言主其谋,世宗溺其说,万达却依然上疏力争。他详尽地分析了
     河套的历史,权衡了敌我双方的利弊,深刻地指出:套地落入敌手,已40多年,胡人据以为家,不离住、牧,当不轻易放弃;而我方塞下喘息未定,边卒疮痍,虽"有当复之理,而无可乘之机;多必奋之志,而鲜万全之算",所以不宜"复横挑强寇,以事非常"。同时,修书戒夏言不可轻易发兵。真是知己知彼,深识远虑。但是夏言不听劝阻,终于失事,与曾铣同被诛一西市。为此,时人无不佩服万达之有先见。
     更值得一提的是。关于对待俺答"求贡"事。正如翁万达所说:"俺答,夷荻之雄者,并西虏,吞海寇";嘉靖二十一年,俺答即遣石天爵"求贡",但朝议不纳,巡抚龙大有竟诱杀石天爵于市,激怒于胡人,致绝信使5年。嘉靖二十五年,俺答一来由于内部不和,争夺激烈;二来由于翁万达督边有方,近年南犯,均告失利;三来翁万达修边,城墙已固,所以又屡迁使抵边关"求贡",边将董宝等又杀来使。对此,翁万达既不放松警惕,强调守边者惟知战守,"贡亦备,不贡亦备,时时戒严,俾无可乘之隙";又本着民族的和解的愿望,在深知俺答"求贡"诚意的情况下,一再上书明世宗,力主纳贡,实行优抚政策。他在《虏中走回人口疏》中痛切地说:"是石天爵之事","大失夷心,横挑巨畔。臣每痛恨当时边臣区划之失策";"进夏通款,即不许,当善相谕。诱而杀之。此何理也?"提出速诛董宝等人,并出榜于边塞上,示朝廷德意,解俺答蓄怨。可惜明世宗贪功忘义,拒不接纳万达所议。失却抚机。使战事纷起。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2-4 11:47:41 | 显示全部楼层

翁万达是六桂堂处休公派下十七代孙

翁万达是明代有名的军事家,系翁氏五十六世祖、是六桂堂处休公派下十七代孙:
翁氏39世祖乾度—→40世祖处休—→41世祖桢—→42世祖鑑 —→ 43世祖景宪 —→ 44世祖槩  —→45世祖赏 —→ 46世祖惟—→47世祖秋孙—→ 48世祖瑞七—→49世祖敏六—→50世祖雄—→51世祖保—→52世祖琦—→53世祖绍纲(号德怀)—→54世祖可(字本权号守绳,以孙诰赠兵部尚书)—→55世祖玉(号梅斋,以子诰封兵部尚书)—→56世祖万达(字仁夫号东涯,明嘉靖丙戌二甲进士、历任兵部尚书)—→57世(万达之子)思任、思佐—→58世(万达之孙)莘野、元启、元开、元周、元集、元猷、元颖—→………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2-16 14:14: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朱德是四川仪陇客家
邓小平是四川广安客家
郭沫若是四川乐山沙弯区客家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2-21 09:47:24 | 显示全部楼层
入粵後    二十二世祖      宋湘

大始祖         元東  公            江西   吉安   盧陵縣治下街----->瑞金縣綠草湖大伯地
一世祖         新恩  公            廣東   惠州府永安縣中鎮鄉徑子墟
二世祖         潭沐  公                  
三世祖         振宗  公
四世祖         有仁  公            興寧縣   霍山石下
五世祖         震一  公            梅縣白渡小埔

.........     ...........            .......................

二十一世祖    步雲  公
二十二世祖       湘  公

手邊資料謹記載族人自贛入粵的前5世祖,
宋湘乃入粵後的第22世.
第6~20世的資料,找社區裡的"丁香瑞花"應該是可以蒐集到的.


附上宋湘故居楹聯
祖若宗  風雨營巢經數傳  光有門戶        善作者必得善承  敢以插地樓台  輒忘此青山老屋

子及孫  歲時薦食萃一堂  篤奉桮(木卷)  修文乎更宜修意  尚念朝天敦琢  勿替茲白馬名家

[ Last edited by andrew on 2005-2-24 at 09:48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2-24 09:59:2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宋湘公族人五世祖就已经在白渡小埔了啊.这次回家有去象湖宋湘祠堂过,家人告诉我那间就是宋湘公的书房,但跟爷爷提起族谱的事情,爷爷说好象在村里一个长辈手中,没有去借来翻阅过,所以也不知道6-20世祖的资料呢.

 抱歉抱歉,帮不上你们忙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2-26 09:48: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杨成武(1914~2004)

中国人民解放军将领。福建长汀人。1929年加入闽西红军。1930年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第四军,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干事、秘书、团政治委员。曾参加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长征中任第2师第4团政治委员。1936年初任第1师政治委员。同年入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学习,后任师长。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第115师独立团团长,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兼第一支队司令员)后兼政治委员),冀中军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察冀军区第三纵队司令员、晋察冀野战军第二政治委员、兵团司令员。曾率部进军绥远,解放集宁、包头,参加平津、太原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兼任天津警备区司令员,京津卫戍区副司令员、司令员。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兵团司令员。曾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自由独立勋章2枚。1952年回国后,历任华北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北京军区司令员,解放军防空军司令员,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代总参谋长,中央军委常务委员、副秘书长,福州军区司令员等职。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一、第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著有《冀中平原上的地道斗争》、《忆长征》、《战华北》。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2-26 19:49:29 | 显示全部楼层
博白朱姓远祖通宝公,江西赣州府安远县人,明赐进士出身,任四川南江知县,敕授文林郎,生五子:洪珍、洪琛、洪宽、洪鉴、洪瓒。其中长子洪珍,次子洪琛迁博白,其余均在安远原藉。
    博白敦笃堂始祖朱洪珍,系文公(朱熹)二十九代裔孙,明代进士,任广东灵山县教谕,妣钟氏,生五子:绍晃、绍琪、绍玉,绍禄、绍昊。洪珍于明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自安远迁白州衙前竹根山村。
    博白敦睦堂始祖朱洪琛,号荣国,明太学生,妣严氏,生四子:仲仁、仲义、仲礼、仲智。琛于明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由江西赣州府安远县东乡古田坡,迁于白州金村而创业。
    朱氏大宗族的门联为:“紫阳世泽;沛国家声。”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3-1 01:34:07 | 显示全部楼层
温家宝总理的家世
共和国第六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身书香门第,家学渊源。温氏家族世居天津市郊北辰区宜兴埠镇的温家胡同8号。相传温家先祖6代人都居住在此。年长已久,胡同以温家姓氏命名。宜兴埠镇离天津市区约4公里路,到火车北站仅2.5公里。
  温家宝自祖辈起两代献身教坛,是名副其实的教育世家,可谓桃李满津门。 温家宝的祖父温瀛士,字阆仙,生于1895年。温瀛士在年轻时非常有志气,充满了激情与理想,17岁即开始投身教育事业。身为教员的温瀛士每天上、下午各上4节课。傍晚下课后,匆匆吃罢晚饭又急急进城,到劝学所(教育局)主办的师范单级教学班进修。及至深夜下课,回到家中已是后半夜。进修期间,温瀛士风雨无阻,从未缺课。他后来在结业考试中一举拔得“头筹”,在众多考生中名列第一,方才真正取得了教书的资格。20世纪20年代,温瀛士在宜兴埠一所私立学校任校长。
  温瀛士的弟弟温瀛阶,也就是温家宝的叔祖,后来则是天津一所公立学校的校长。而温家宝的父母也都是执教多年的老教师。父亲温刚是天津第三十三中学的地理老师,母亲杨秀兰是天津市区一所小学的语文教师。 更值得一提的是温家宝的另一位叔祖,亦即温瀛士的幼弟温朋久老先生。解放战争期间,他一度曾在由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执掌的北方大学任教授。 现年98岁高龄的温朋久是新中国外交部宣告诞生后最早任命的15位正副司长、主任委员中的一位。他是外交圈内最具战略头脑的外交家、后来被誉为中国“基辛格”的宦乡先生(前外交部部长助理、政策研究室主任,前驻比利时、卢森堡大使兼欧共体使团团长)的第一副手,为外交部西欧非洲司的正、副司长。如今,草创时期的外交部15位司局级官员,健在的只有温朋久和当年的国际司副司长龚普生女士(后任首任驻爱尔兰大使,前外交部常务副部长章汉夫夫人)。不过,温朋久在部内工作时间并不长。1年后,他就去了美丽的日内瓦,成为新中国第一任驻日内瓦的总领事。今天,温朋久离百岁大寿仅有“一步之遥”,堪称外交部的第一老寿星。
 生于1905年的温朋久原名温瀛举,字鹏久,盖因崇敬抗金英雄岳飞(字鹏举)之故,也兼含“鹏程九万里”之意。这个很有内涵的名字就出自大哥温瀛士之手。温朋久此生最难忘的就是兄长温瀛士。
  温朋久6岁那年,父亲(即温家宝的曾祖父)病故。从此,长兄为父,他一直在大哥培养教育下成长。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温瀛士毅然决然用稚嫩的肩膀担负起家庭重担。他就是用当小学教员寥寥8块大洋的月薪养活自己,同时又将弟弟们抚养成人。温瀛士对幼弟温朋久管教甚严。1913年,温朋久入宜兴埠民立第五小学就读。读初小时,温朋久只拿了第二,温瀛士就面露愠色,十分不快。直到温朋久高小考了第一,温瀛士方露喜色。后来天津县小学会考,少年温朋久名列榜首,含辛菇苦的温瀛士才开心地笑了。 天津解放前夕,温瀛士不幸被害。40多年后,每忆及沧桑往事,温朋久总怃然叹曰:“这是我一辈子最难受的事!”
  少年时代的温朋久曾与周恩来、邓颖超等革命先驱参加天津反日爱国运动。1919年冬,14岁的温朋久考进了天津直隶省(1928年改称河北省)第一师范学校。比温朋久大1岁的邓颖超则是天津直隶省第一女子师范学校的学生。不过,那时邓颖超的名字还叫“邓文淑”。
1920年1月29日,天津各校学生五六千人集会,周恩来任总指挥,邓颖超当时被推举为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演讲队队长。人小志高的温朋久手执小旗,走在队伍的前列。80余年悠悠往事弹指一挥间。温朋久怀念周恩来、邓颖超夫妇诗云:“生离死别俗间事,跟随周邓亦欣然。”可谓字字含情。
  后来,当温家宝1942年在天津北郊呱呱落地之时,37岁的温朋久已是国民党第三十八军军长赵寿山(后任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副司令员)办公室的代理主任了。风云际会,指点江山。未几,温朋久又随国民党第三集团军总司令赵寿山将军赴甘肃武威。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温朋久先后入日本早稻田大学第一高等学院、德国洪堡大学(柏林大学)深造。抗战胜利后,温朋久和赵寿山等人结伴而行,自天津直奔晋冀鲁豫解放区。1949年11月8日晚间,中央人民政府最先任命的外交部长周恩来,在北京城东古老的外交部街33号(即新中国外交部旧址)郑重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成立了。温朋久亲耳聆听了周恩来总理兼外交部长慷慨激昂、气壮山河的重要演说…… 也许是偶然的巧合,20余年后的“文革”高潮中,在北京地质学院读书的温家宝被分配到武威以西500公里的酒泉,一干就是十多年,直到他1982年奉调入京。温朋久至今还清晰地记得,那是1968年2月的一个朔风怒吼的漆黑夜晚。那晚,温朋久、刘绛雯夫妇亲自送温家宝上了火车。没过几天,温朋久夫妇也在劫难逃,被康生之流投入了监狱。
  温家宝的名字也是祖父温瀛士起的,但注入新解的却是温朋久。温朋久认为:“温家宝”就是“温加饱”,以此来告诫侄孙时时要把人民的温饱放在心上,居安思危,永不忘本,来自人民,又为人民服务。现在任重道远的温家宝,当然已不会满足于“温加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正有待共和国新任总理带领全国人民去实现!
  温家宝自小在天津长大。1949年,温家宝随家人搬出了温家胡同8号,来到南开区西门里达摩庵胡同安下新家。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宋明江先生(前外交部西欧司司长、驻比利时大使兼驻欧盟使团团长)就是少年时代温家宝嬉戏的玩伴。那时候,宋明江一家也住在西门里达摩庵胡同。温家宝的家就在宋家的对门,两家很熟稔。
  后来,温家宝考入了全国重点中学——南开中学。如今,值得南开学子引以为豪的是,这里不仅出了4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林枫、吴阶平、邹家华、周光召),5位全国政协副主席(屈武、王昆仑、孙孚凌、万国权、朱光亚),1位副总理(邹家华),还出了两位国务院总理:新中国的首任总理周恩来和第六任总理温家宝。
  也许是当地理教员的职业习惯,温家宝的父亲温刚对地质学情有独钟。他搜集了很多地质书籍,其中就有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早年的许多著作。温刚曾多次对已考入南开中学的温家宝说过,中国地大物博,遍地都是宝藏,那些矿产资源需要青年人去勘探开采。也许父亲的教诲打动了儿子,1960年夏,南开中学毕业的温家宝果真下决心报考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所建的北京地质学院(现为中国地质大学),并被地质矿产一系——地质测量及找矿专业所录取,从此与地质矿产结缘达四分之一世纪。在平林漠漠、黄沙漫漫的大西北,温家宝从甘肃地质局酒泉地质力学队的一名普通技术员,一直擢升到甘肃地质局副局长。在此期间,他有缘结识了毕业于兰州大学地理系的兰州姑娘张培莉。20世纪70年代初,两人同结百年之好。
  当历史车轮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改革开放的中国大地云蒸霞蔚,风起云涌。选拔干部的“四化”(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理念如春风般吹拂神州大地,气象万千,科教知识界大批精英人物纷纷脱颖而出,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与大多数雨后春笋般涌现的科教战线的青年俊才一样,1982年对年届不惑的温家宝而言,也是极其关键的重要一年。当时的地质矿产部部长孙大光为培养接班人,从各省征召部级干部人选。
  都说伯乐慧眼识人,可孙大光这位“伯乐”有一条原则:尽量不在部机关找部级领导干部。每当要物色遴选时,他就到全国转一圈。 北京是“近水楼台”。孙大光先从北京地质局调入夏国治处长,出任地质矿产部科技局局长。而后,他从南昌调来江西地质局副局长、总工程师朱训,出任地质矿产部副部长;从兰州调来温家宝,出任地质矿产部政策法规室主任、党组成员。1年后,温家宝升任地质矿产部副部长。3年后,奉调出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嗣后近20年在温家宝身上发生的故事就是众所周知的了,余不累述。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3-10 19:07:21 | 显示全部楼层
博白朱姓远祖通宝公,江西赣州府安远县人,明赐进士出身,任四川南江知县,敕授文林郎,生五子:洪珍、洪琛、洪宽、洪鉴、洪瓒。其中长子洪珍,次子洪琛迁博白,其余均在安远原藉。
  博白敦笃堂始祖朱洪珍,是文公(朱熹)的裔孙,明代进士,任广东灵山县教谕,妣钟氏,生五子:绍晃、绍琪、绍玉,绍禄、绍昊。洪珍于明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自安远迁白州衙前竹根山村。
  博白敦睦堂始祖朱洪琛,号荣国,明太学生,妣严氏,生四子:仲仁、仲义、仲礼、仲智。琛于明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由江西赣州府安远县东乡古田坡,迁于白州金村而创业。
  朱氏大宗族的门联为:“紫阳世泽;沛国家声。”
  此联为颂扬祖德宗功。上联的“紫阳世泽”,指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朱熹的世泽。朱熹在明清两代被提到儒学正宗地位,为我国后期儒学的集大成者,他的父亲朱松曾读书子紫阳山(在安徽歙县城南),后来朱熹居福建崇安,乃榜其所居之听事堂曰“紫阳书堂”,以示不忘。后世逐以“紫阳”名朱子之学。下联“沛国家声”,指的是起源发族的世家声望。沛国,郡国名。汉高帝改泗水郡置沛郡,治所在相县(今安徽濉溪县西北)。辖境相当于今安徽淮河以北,西肥河以东,河南夏邑,永城及江苏沛、丰等县地。东汉改为国。汉末以后,治所屡有迁徙,辖境渐小。东晋复为郡,北齐废。
  神主寝堂的横匾上书“源远流长”。楹联有:
  “追思祖德,承前启后,敦宗睦族,沛国家声远;
  怀念宗功,继往开来,笃庆锡光,紫阳世泽长。”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3-12 15:33: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朱德祖籍福建上杭瓦子街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4-20 06:42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