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115|回复: 15

英德市江湾村民俗调查 【 作 者 谭子泽/赖井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2-29 23:57: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英德市江湾村民俗调查
【原文出处】韶关大学学报(社科版)
【原刊期号】199503
【原刊页号】014-021
【分 类 号】C4
【分 类 名】社会学
【复印期号】199506
【 作 者】谭子泽/赖井洋

    (韶关大学中文系、“两课”教研部 韶关 512005)
    摘要 本文为英德市英城镇江湾村的民俗调查报告。报告以客观描述为旨归,以地方特色为重点,向读者介绍该村之民情风俗。
    关键词 英德;江湾村;客家人;民俗调查
    中图分类号 K892
    1994年8月,我们利用暑假之暇,对英德市英城镇江湾村作了较为深入的民情风俗调查。现谨将我们的调查所得,整理报道如次。
      一、村落概况
    江湾村,谭姓。座落于广东省英德市北郊2.5公里之北江河畔。现为英德市英城镇属下的一个行政管理区。该管理区为一村一区,自成建制。除村头(紧毗)一村民组为肖姓,村尾(南距500米)有一村落曰“圆角头”为各具祠堂的莫姓与谭姓为另一村民组外,其余九个村民组均为同一祖宗的谭姓农户。全村长约六百米,成长龙状。有紧邻的云台(长房)熙台(二房)两个兄弟总祠。另有分祠堂(当地称“闲厅”)九座。其中以村头应元公祠人丁最为鼎盛。该祠堂领有三个村民小组,人口占全村(管理区)总人口之30%以上。
    村庄座西向东,面临北江(距江850米),背倚金紫山余脉狮头山、黄蜂山、老围岭等(距村1.5——3公里不等)。以是便显得视野开阔,风光旖旎。村庄相传为龙形,各祠堂屋脊均塑有龙舟。
    其“风水”的说法是:“龙”自金紫山(亦为英城之“龙脉”)来,自村西南十数公里蜿蜒朝江而趋,至村后三公里处,衍为狮头山,再至村庄座落处,是为“龙穴”(阳宅)。故其村作龙形,而屋脊塑以龙舟。村头有一黄泥土路,北延400米而至周姓井水景。是路长年人踏牛踩,而光滑硬实如故,是被视为“船链”。
    自村后至金紫山余脉狮头山一带,为地势略高之平坡地,有八九平方公里之广,有小丘点缀其间,村中先人墓地多集中于是。而族地如昆山公之“翘顶坟”,熙台公之“虎形”等墓地,则分别座落在距村一至八公里的山地或平地中。
    全村现有430余户,2200余人,其中90%属姓谭。谭姓同宗人中,尚有约60余户,300余人外出工作而户籍在外。村人以农副业为生,粮食基本自给,人均收入1993年为1100元左右,其经济状况在全镇十余个管理区中属上等水平。解放前,村人多“安土重迁”。虽有数人“过番”到南洋谋生,但多于晚年前归里。仅侨居海外者仅三五户,其侨汇收入微不足道。
    村庄座落于市郊,故虽地处粤北,然周边人口稠密,村落相望。自北逆时针而行,井水景、燕石塘、老围、孔边、白沙、矮山坪、上石角、下石角、仙桥、高塘、马口、龙车洞、仙水塘、洋塘等村呈半圆拱卫;而隔江自北而南则与塘墩、高良,江边咀、寿塘、猫儿石、莫屋、碑记石、菜洲、欧村、江南、大站、大塘等村镇相望。
    村庄北距望埠镇10公里,南距县城(市)2.5公里、大站镇5公里、北距沙口镇35公里、西北距横石塘镇17公里,西北距石灰铺镇25公里、北距沙口镇35公里、南距连江口32公里。村人素擅园圃,蔬菜多运销于上述乡镇集市,且有远销曲江县大坑口镇的记录。
    本村为县城附近方圆数十公里之头号大村庄,故又有“大村”之称。加之村人同宗共族且有习武传统,故周围乡村视为豪雄,纵解放前之落草山寇,也未敢招惹,全都善以结交之。惟是其北郊李姓燕石塘村,据族谱称,该村祖先原为谭姓熙台公自湖南湘乡、善化知县任上携归僮仆,熙台助之成家建村。自兹以降,历代子孙均有逢年过节至谭熙台祠堂打扫卫生,并向谭家进贡时鲜之责。约于民国初年,李姓子孙群起造反,欲毁陈规,至于与谭家对薄公堂。官司时有反复,最终不了了之,以是两姓结怨,遂有通婚之禁。此禁行之数十年,至今未有以身试禁者。除此之外,一河两岸,与之广为婚配。
      二、历史沿革与族系
    村庄东头二十米处有镇龙庙,庙悬一大钟,钟有铭文。庙于七十年代废圮,钟亦于近年失踪。据称,庙钟铭所记,是庙建于明嘉靖年间,距今三百载以上。钟铭所记捐资建庙者,谭姓寥寥,而利、黄、何、肖诸姓熙熙。与今村民姓氏分布状况异若天壤。建村之初,不及如今之大。村头村尾原为旷野,后由谭姓建祠造屋,遂使之首尾相连如现状。而村中利、黄诸姓,除肖姓绵延至今外,或乔迁远走,不复有后人矣。其居便统由谭姓子孙占据,遂成此鹊巢鸠居之局。
    据谭氏族谱载,其入英始祖谭嗣敬于洪武十二年(1379)“自南京住机迁兹英土竹迳都(今大站镇樟滩管理区果树头村)居住”。谭嗣敬于洪武十九年获贡,曾出任浙江慈溪县令(见《韶州府志》、《英德县志》)。六世祖谭竹坡约于明嘉靖初年,携室来村创业。至乃孙谭亮采(字熙台以武举人资格出任湖南湘乡、善化两任知县)在村中毗邻而建乃兄云台及自身祠两座,于是,谭姓遂为村中望族。长房云台祠于一九九二年重修,其祖宗牌位处撰联云:“竹径支分班玉笋,江湾族聚跃金麟”,当非虚语。
    据谭姓族谱称,其远祖“可奕公于唐咸通十四年(873)次子守禄公,自江西吉安泰和县迁居湖南茶陵州上塘太平围落籍。”“湘省谭氏之盛,居全国之冠。盖可奕公元孙十八宏中,除宏政改宏帙迁江西虔州,复迁广东落籍外,其余十七宏后裔,俱散布湖南全省,其盛可知。而茶陵谭氏尤称巨族,民国伟人谭延kǎi@①属焉。”
    该谱又称:“考谭氏有虔翁,讳崇纪,号宏帙。诰赠资政大夫。原由湖广迁居江西尧州虔化县西俊村。今属赣州,隋唐称虔州,故名虔,嗣因避乱,于宋建隆三年(962)壬戍,率众裔迁居南雄珠玑巷沙水村。宁静后复迁于虔。至何时再来广东,未有记载,大约在洪公(虔公长子,登进士,任广州儒学提举)出任广州时间耳。”据此可知,谭宏帙乃随子迁粤,成为谭氏之“入粤始祖”。
    该谱又称,谭氏仕宦鼎胜,代有才人。“虔翁一门子孙三进士”:谭洪“登进士,任广州儒学提举,”“生子嘉言,亦登进士,官翰林院博士”;“虔翁次子瀚三子伯仓登庆历三年(1043)解元,联捷成进士,历官吏部侍郎,升刑部尚书。”“虔翁子孙或以进士登朝,或以官职出守方镇,俱有声于时,其尤著者为元孙惟寅,乃宋代名儒,与眉山苏氏相友善。”登进士,祀乡贤及名宦祠,“名著宋史。”而“shēn@②公一门子孙四大夫。”
    以谭宏帙为入粤始祖,则其三世祖谭伯仓,“奉命出镇湖湘,途次韶郡仁化,瞻曲江风度,聆韶乐遗音,爱其风俗淳美,因而与(乃父)瀚翁迁居仁化平山里。”成为“仁化谭氏之始祖”。至“入英始祖”谭嗣敬,当为十六世祖。
    据族谱称,自谭伯仓以至谭嗣敬,十余世俱居仁化。然谭嗣敬墓碑记却明载:“余祖于洪武十二年自南京住机迁兹英土竹径都居住。”笔者一九八五年负笈南京时,曾乘便考察,查《金陵明清地名录》只见“竹格里”,未睹“住机”。考南京“竹格”之音,与今江湾“住机”之音,几可等同。以是,笔者以为,谭伯仓之后,谭姓当有复出岭外而抵金陵者。
    综上可知。今江湾谭姓之远祖,自唐咸通以降,千余载中,曾数度迁徙:自江西(吉安)——湖南(茶陵)——江西(赣州)——广东(仁化)——江苏(南京)——广东(英德)。该族代有仕宦,世出冠缨,号为望族,尚且萍踪浪迹,颠沛如是,如一般细民百姓,其随波漂泊,反复徙栖,自是不难想见。
      三、生活习俗
      1.民居:
    江湾村除近年新建的住宅为单元格局的水泥钢筋建筑外,均为砖木结构。村呈龙舟形,南北长600米,东西宽30余米。其格局为:以祠堂为主体,民居向两侧及后方延伸。前后均有鱼塘,塘为公产,解放前归“丞尝”,如今归村民组公有。两侧民居与祠堂垂直而建,杠(栋)与杠相勾连而构成巷。巷与巷相通,曲折迂回,可不出村而走遍全村各家各户。巷与巷连接处,杠与杠连接处均筑墙相衔而留以门户,是为“廊”。俗称“廊仔”。村前至鱼塘间宽达10余米,以石灰石之大片石铺就,称“门口坪”。巷中或以片石、或以鹅卵石铺垫。祠堂俱有二进以上。“进”与“进”的连接处设“廊”且设“天井”。天井呈正方形,边长1.5米。祠堂俗称“厅厦”;进门处称“下厅”,往里依次为“中厅”“上厅”。如仅为二进者,则无“中厅”之目。祠堂门凹入1米左右,门口两侧设方形门墩。自门口坪至大门,设石阶若干级,入祠堂须拾级而登。巷中,两侧设石阶,称“檐阶”。巷中民居单间排列;房间呈长方形,长8米,宽3.5米,共计26.4平方。房门靠左开,取“青龙”之意。
    全村民居落成在明初至清中叶间,(民国期间未有建筑,解放后所建,其格局、构造与此不同,不属此例,故不予描述)当视为明清聚族而居型民居建筑群。
      2.节日庆典习俗
    该村村民重节日,每月必有“节”过。以过年(春节)、五月节(端午)、八月十五(中秋)、重阳、过冬(冬至)为“大节”、其余为“闲节”。春耕夏种秋收,凡季节农事也过节,称“上田坎”。此类节则视各农户农事进展情况而定,日期不作统一规定。凡过节,无论是“大节”“闲节”,必“做糍做菜”,歇工庆祝;沽酒秤肉,一醉方休。各节日日期及习俗如下:正月:初一至十四日,统称“过年”。其喜庆方式及习俗与别处大同小异者不赘。其别具特色者为:初一为“持斋日”,不得吃任何含荤食品,不得杀生。不得打扫卫生,不得洗身(洗澡)。初三为“送穷日”,是日大早,家家户户都竞早将里里外外打扫干净,然后将所扫之垃圾,以粪箕送至大路头(口)。此谓之“送穷送晦”。晚上则必须洗澡,将身上的“穷气”、“晦气”,洗它个一干二净。“送穷”之后,方可探亲。探亲时间之长短,则视关系之亲疏,路途之远近而定。短则当日来回,长则可达五、六日之久。但不管你是“送穷”翌日便往,还是初十甫行,至十一日前,便必须赶回家。因为是日一早,全家各户男丁,要前往樟滩入英始祖嗣敬公祠“开灯”(挂灯)。至十三日,则分别在本村云台公、熙台公祠“开灯”。十四日谓之“年宵”。此日吃喝标准,当仅次于年三十(除夕)俗谓:“年宵年宵,好菜尽销”。
    二月过“春分”,三月过“清明”。俗谓:“春分一过乱纷纷”,指百样农事在春分后铺开。四月过“四月八”,五月过“五月节”(端午)。每年端午,县城将组织龙舟竞赛,俗称“斗龙船”。江湾虽为“大村”,却从不组队参赛,据说其村为“龙船形”,是当然的冠军,无须与他人竞赛,故每年只有观赛的份。是日包粽仔,男女老幼,倾村前往观赛。其节日喜庆气氛,决不亚于参赛村。六月过“六月十四”,自此节始,七、八两月过节,做糍的节日少不得“叶仔糍”(一种以冬叶或蕉叶包裹的食品)。可能是与夏日气候炎热有关,而作此俗规。七月过“七月半”,实则七月十四日;八月过“八月十五”,九月过重阳,十月过“十月朝”。十月朝为“牛生日”,有谚云:十月朝,拿(粘贴)牛腰,女mā@③牛牯满岭飙(撒欢)。各农户此日禁使耕牛,一大早便将牛赶至门口坪,给牛头披红挂绿,在牛腰身贴满糯米糍巴,并当众给牛喂青菜、糍巴、米饭以至米酒。十一月“过冬”。冬至为村民仅次于“过年”的第二号大节日。虽则时仅一日,但却有“冬至大过年”的说法。理由据说是:“食了冬饭等过年,食了年饭要下田(开耕)”。十二月过年,年二十三谓之“小年夜”,自兹日起,谓之“入年架”,亦即“过年开始”之谓。是日晚,各家送灶神菩萨上天,直至年三十晚,才请菩萨从天上回来过年。是日不论穷富都得以酒肉欢送灶神,当然自己也跟着吃喝一番。相传昔日曾有一穷汉,连香火也买不起,遑论酒肉。但也得“送灶神”。于是只好烧柴仔当香火,颂日:“柴仔烧过一阵烟,我打发灶神去上天,愿菩萨在玉帝面前多美言,保我年年富足你也光鲜(光彩)。”于是,次年后穷汉便日趋宽裕,终至小康。二十四为“扫尘日”,家家户户,得里里外外洗刷打扫一番,作一次全面而彻底的大扫除。二十五日起,便是准备年货,制作年货阶段,有谓:“年三二十四,人闲心唔闲。”
      3.宗教崇祀习俗
    该村持泛神论。儒、道、释三教并存而敬奉之。村头之“镇龙庙”,据云所供菩萨释道俱全。周围土地庙(社坛)、山神庙,解放前不下十余处。北去10公里的观音岩,西南12公里的“西庙”,偏东南8公里许的白公庙、十三寺,为村民年年必去朝拜的圣地。尤其是位于今大站镇大塘管理区之白公庙,更是需兴师动众前往“打醮”之处。观音岩为粤北名刹,且是旅游景点,历代香火鼎盛。文革期间遭毁,曾一度空寂。近年经重修又香火不断。西庙庵供奉曹主娘娘,农历六月十一日诞。文革期间废圮,今亦已修复,村人进香者络绎不绝。白公庙供奉“敕封护国大师”谭十九郎,农历七月十三日诞。届时一河两岸,十数姓农民均敲锣打鼓,耍狮舞龙,前往贺诞打醮。草头班演出、道士和尚各显神通的表演,联台共欢,不胜热闹。江湾村谭姓每年都组织狮子武术队前往恭贺。所需经费,多由村中大户牵头认捐,牵头者便为“话事头”,其捐款额自然亦为众人之首。
    白公老爷本姓谭,然遂为各姓尊崇敬拜之神,个中缘由,经调查,当缘于如下传说:
    谭十九郎排行十九,故名。原是竹迳都江瓦田(今属大站镇大塘管理区)一农家子。自幼勤俭刻苦,尊老敬长,多作善事。后经一长“白须公”点化,得度成仙。以后为善尤勤,颂声雀起,遂惹恼一邪术的恶霸,于是,二人“斗法”有年。
    十九郎家贫,连水桶也无力购置,遂以竹篮代之。一日,十九郎家嫂以篮为桶往河边挑水,被那恶霸窥破。其时,恶霸在泊船江边,便对十九郎嫂云:“大嫂mā@③,你的竹篮怎么也能盛水的呀?”言毕,水便漏泄殆尽。
    十九郎知恶霸又来惹自己晦气,于是化作青蛙,栖于恶霸大船舵中。大船于是无法启动。天色向晚,船硬是动不得,急得恶霸如坐针毡。恶霸教家丁挑灯细搜,最后于舵际得青蛙。恶霸知是十九郎所化,遂将青蛙吊于桅巅,大船得以开动。
    次日,烈日当空,十九郎所化青蛙被缧桅巅,饱渴欲绝。船工陈某张某怜其被困,便于撑船之际,以篙点水接济青蛙。蛙得水则活,遂化为龙,腾身天空。化而为龙的十九郎,即时兴风作浪,大船顿时葬身江底,恶霸人财两空。陈、张两船工自然无恙,并被十九郎点度成仙。今白公庙祀奉三仙,谭十九郎为“大老爷”,陈某为“二老爷”,张某为“三老爷”。一如习见之刘关张三公祠。
    以此观之,谭十九郎为道士辈。因有如上传说,十九郎受众姓香火,便顺理成章了。十九郎墓今存,笔者惜未亲睹,故未得更翔实之资料。
    建国前,村中多信巫觋,此风至今不绝。小孩有病,如视为失魂,则由其母于傍晚以草木灰团、香火及冷水饭等物,到村外召魂。其法为:先于路口或溪边烧香三炷,将灰团冷饭置其旁,求祈摄魂者将孩子魂放回。然后往回走,边走边唤:“某某,跟妈转屋啊!转来阿公阿mā@③带,阿爸阿妈带呀!转来呀”是谓之召魂。
    成人有病,喜“问水碗”。作法是:于病人卧榻下,以清水一碗,筷子三支,使并拢。然后逐一问及村中已逝之诸人,并以手醮水于筷子上端。如问及某人(鬼)之时,筷子竖立不倒,即视为这人(鬼)作崇。然后以纸钱等物烧与之,谓之“蚀鬼”。
    如家宅人丁不利,办事蹭蹬,则请巫婆“查花”。其法一如别处,不赘。
    此外,尚有“起神”、“还神”、“嗣神”等俗。“起神”实即“许愿”、“还神”实即“还愿”。如需神明庇佑,即备齐三牲香炮,于祠堂大门口或大路口祭告,许以物事。事成之后,即当“还神”,将所许物事办妥,再如“起神”般祭告,请神明领受。所谓“嗣神”,俗称“契某神”。“契”又称“过继”,嗣之谓也。村中如遇小孩多病多灾,恐其难以成人,即请巫觋行“契”某神仪式。礼成,便视为某神之“契仔(女)”。凡名字中带“神”字者,如“神赐”、“神苟”之类,多属契神者。
    村人以崇敬祖先,孝顺长辈为荣,蔚以风气,历代不易。逢年过节,必具三牲香炮于祠堂前祭请先辈回家共度佳节。据说,昔时有春秋二祭,今仅存“春祭”。“春分”为开墓门。是日,当约齐各乡镇同宗辈,前往入英始祖谭嗣敬墓地及祠堂行公祭。以后,逐按辈份,依次逐房公祭。最后,祭私家坟莹(多为同曾祖者)。村人称扫墓为“醮坟”。自春分日“开墓门”始,直至农历四月八为“闭墓门”。期间天天都可祭拜。但“新坟”祭醮不得迟于清明后,有谓“新坟不过清”。所谓“新坟”,指去岁扫墓后新立之坟。包括新丧及改葬者在内。凡“新坟”,俱须于当年三十晚予以“送年饭”,任何人不得擅违。
    村中尊长敬老成风,宗族观念成习。如遇有虐待老人、侮慢尊长者必为村人所唾弃。如在村中与族人苟且者,轻则驱逐出族,重则“猪笼沉河”。本世纪四十年代初,就曾以“沉河”惩治过族中一对男女。因全村同姓即属同宗,故解放前严禁族中男女通婚。解放后虽有政府支持,四十多年间,出现廖廖几对偷食禁果者,但俱被视为不齿,遭尽白眼,心灵折磨的十字架背负终生。因代价惨重,得不偿失,故,效尤者几无后继。
    村人自生至终,各项礼仪多与粤北各地大同小异。择其相异较大者,略述如次:
    A、出生:孕妇被称为“四眼”,过去颇多禁忌。要之乃欲其静养待产,莫招摇过市之义。小孩既产,产妇门前须悬挑条丝茅,取避邪保婴义。婴儿出生第三天,谓之“三朝”。娘家及近亲当送鸡蛋到产妇家。主家则回以黄酒煮煎蛋一碗。产后十三天,娘家还须备鸡蛋、姜酒及小孩衣物等探望,谓之“探半月”。“满月”实不足一月。须提前1—3天,决不在刚好“满月”这天做酒行礼。满月视家境宽紧设筵招待亲朋。新生儿则选亲房中之儿女众多的女长辈,抱往祠堂“唱喏”(拜祖)。同时,由族中德高望众且文化较高者为之命名。故此举可视为向族谱“报户口”。
    B、成长:儿童长至八虚岁(如该年为盲年,则可提前一年),如家境许可,即须送入村学就读。是谓“破学”。一般读四至六年,便可视家境及学童学业情况,决定是否继续投师深造。这几年所学,谓之“读耕田书”,很有点义务教育的意思。如辍学,则当“也傍桑荫学种瓜”,开始见习农事活动。解放前,男孩十七、八岁,女孩十五、六岁,便可择良完婚。一旦完婚无论年之长幼,即便视为“大人”。
    C、结婚:女孩在“换贴”订婚之后,要纺麻织布,自做嫁妆。完婚前三、五天内,要茶饭不思,哀切声闻邻里,谓之“哭嫁”。哭得越悲切、“哭嫁词”编得越好,被视为越孝顺。完婚前一日,由新郎家请人将猪肉酒米及礼金送至新娘家。其数量为事前与商定,但决不给足。如商定猪肉一百斤,你至多只能“去”九十九斤九两,此为“礼无足数”。否则视为不吉利。
    完婚第三天,新娘必须由夫家姑嫂辈送还娘家,此谓“三朝回门”。新娘在娘家必须住满一月,方由其婶嫂辈送归夫家,此谓“满月回家”或“满月转”。
    完婚次年春节,新郎必须伴新娘于年初四回娘家探亲,曰“新郎上门”,娘家则谓“接婿郎”。新郎由娘家亲房诸家轮番款待后,由新娘兄弟子叔辈送归夫家,曰“赶斜郎”。新郎此番初探外家,有如赴鸿门宴,要经历一场如新娘被“闹洞房”般的考验。如考核为“呆女婿”,则会被娘家人传为笑柄,且终生抬不起头。
    新娘则当在完婚当年除夕前,由夫家亲房轮番宴请,谓之“认家门”。这也有点“验收”色彩。新娘之考核结论,往往成为其一生地位的重要依据。
    D、过身:丧者病危,儿孙辈须赶至床前侍候。临终,要为丧者洗刷;要依丧者寿数,准备麻线如数根;丧者之寿衣等物亦应准备俱全。全部衣裤,不得带扣纽。丧者一落气,儿孙辈必须在其僵前为其彻底更衣。事毕,由族人簇拥,前往河边“买水”。主持人当为近亲长辈之强健精明者。主持人领头,持竹篮,内盛瓦钵、菜刀及硬币若干。至河畔,孝子、孙围跪,主持人大声念动“真言”,以刀砍水,继而将硬币撒向河中,然后以钵顺流一次性舀起小半钵河水。回来后,由孝子以所取水为丧者洗刷头面及手脚。事毕,再由孝子孙将丧者移至祠堂上厅安放。此谓“停丧”。丧床左侧,辅以稻草,孝子孙席地或跪或坐,不得睡眠。将丧者移往祠堂及为丧者入殓,均由其长子抬头,次子抬脚,其余子孙辈抬身,不得有误。
    丧在外者,被视为非“寿终正寝”。其尸身或棺木不得入祠堂。凡已上寿(六十岁以上)者,停丧不得少于两夜,否则儿孙便被视为不孝。
    出殡前,以米饭于柩前抛撒,众儿孙群起而抢,此谓之“抢粮饭”。停丧期间,有吊丧者,子孙须代丧者还以跪礼;每至餐头,子孙辈均须持三牲向死者跪请用餐。丧者外家未至,不得入殓,更不得出殡。丧者外家至,孝子孙须赶至村口跪接,事毕,亦须跪送其回去。
    送葬时,孝子孙必须向送葬诸人跪请回程,谓之“回孝”;如是者三,尚不肯先行归去者,则听之直至圹穴。临穴,孝子孙可作最后一次痛哭,回程则谁也不得再哭。
    带孝分亲疏。子女媳婿以黄麻缠头及腰,孙侄辈以苎麻缠腰,余皆以白带缠腰。
    “做七”,做到“三七”即可除孝。“头七”在孝之第四日。有谓“头五尾六中间七,提前两日减一日”。故“三七”实则在丧日计起之第十八日便“行”。做“三七”时,须将丧者衣物及为丧者准备之冥币、冥衣、冥家具等物,于深夜在祠堂一并烧给丧者。烧时,众亲围跪火盆,不得说话,谓防游魂野鬼掠抢。
    七月十三谓“烧衣节”。丧家当于丧事当年七月十二晚,给丧者再度烧衣;并于当年除夕至墓前为丧者送年饭。诸事毕,方为丧事办妥。以后每年为丧者醺坟即可。
    E.其他习俗:本村素以耕读为本,历代书香不断。见于方志者,中举入贡,代有其人,庠生儒生,更是屡见不鲜。“养儿防老,积谷防饥”,“养仔唔读书,不如养个猪”之类教诫长传不误,深入人心。
    本村以文为贵,但不弃武。历代都有“教打师”。组织醒狮队,武术队,堂号为“江湾太平堂”。获“教打师”职位者,均曾亲抵福建“南少林”习武数载,个个武艺精通。男丁长至六七岁,均须在“破学”习文之时,到祠堂接受武术基本功训练。此风只在“文革”间中辍十余载,前后数百年,未曾稍弱。故凡村中男丁,无论在家还是外出者,都至少会一套洪拳,最不济也谙几招“散手”。
    重男轻女,当为本村陋习。缠足之劣俗虽于清末即弃,但轻女之陋风则至今犹未改。丈夫殴打妻子,历来被视作天经地义;“投外家”的结果,往往是造致变本加厉的凌辱。解放后殴妻之事虽日渐见稀,但至今犹未绝迹。解放前,读书是男丁的事,女孩从无人沾光。妇女用物历来被视为秽品赃物,如不慎从晾在外边的妇女裤下穿过,便被视为晦霉莫及。
    农闲时节,喜聚众霄夜,俗称“打倒数”;晚餐喜端着碗到门口坪边侃边吃;晴暖之夜,小孩喜玩“盲伏”(捉迷藏),春夏之交,小孩喜放纸鹞(风筝);中秋前后,必放“孔明灯”。
    此外,本村的某些禁忌,恐怕也值得一提;入门不得踩门槛,更不准倚门踩槛;讳言“谭”音。将“弹琴”称为“括琴”;“弹棉被”必须称为“打棉被”。曾有工匠犯忌,沿街呼唤“弹棉被”而被打死之例。门前忌种蕉,屋后忌种竹;说是“门前种蕉,日日有人烧(纸),屋后种竹,年年有人哭”。房门禁靠右或正中开(祠堂除外)。招待客,禁主人先离席;客人未离席,禁收碗筷。打喷嚏时要口念:“大吉利是”。视鸡生软蛋为不吉祥。忌母鸡啼鸣,如出现,必须立即宰杀。忌男女野合,如遇,野合者必须给当事人送红包。安土重迁,有云:“在家千日好,出门半朝难”。别人家再好的龙床,不如自家的狗薮(窝)”,禁粗言烂语及不吉祥的话,如不慎听闻,须说:“呸绝!大吉利是!”禁小孩往火堆撒尿,说是会得罪火神,使生殖器红肿,俗称生“火钩juān@④”。敬惜字纸,禁用一切有字纸张擦屁股。禁忌掉入屎湖(厕所),如不慎掉入,即被视为“衰”极,须由大人引领,沿村讨“百家米”。夜行闻呼而不见人,忌予应答;晚间忌吹口哨,据说会呼来游魂野鬼。忌生人惊吓生人,如谁恶作剧为之,即视为恶毒,惩以族规,且须将衣裤给受惊者煮水洗身。小孩忌受陌生人食品及财物。男人忌穿红戴绿,违者被视为轻佻。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恕不赘之。
    收稿日期:1995—05—18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门里上加山下加已
    @②原字亻右加先
    @③原字女右加麻
    @④原字月右加逡去辶   
来源:http://10.10.20.202:8080/cgrs/sh ... rchNo=1&seqNo=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2-5 20:55:54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yanxiuhong at 2004-12-29 23:57
英德市江湾村民俗调查
【原文出处】韶关大学学报(社科版)
【原刊期号】199503
【原刊页号】014-021
【分 类 号】C4
【分 类 名】社会学
【复印期号】199506
【 作 者】谭子泽/赖井洋

    (韶 ...

从成村年代、珠玑巷认同(客家为宁化或上杭)、爷爷嫲嫲的称谓(客家为“阿公阿婆”)等等来看,不像客家,而是广府特色较多。

该报告没有方言调查作依据。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2-5 21:06:02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意质疑,有待继续查证。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2-5 21: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yanxiuhong at 2004-12-29 23:57
其他习俗:本村素以耕读为本,历代书香不断。见于方志者,中举入贡,代有其人,庠生儒生,更是屡见不鲜。“养儿防老,积谷防饥”,“养仔唔读书,不如养个猪”之类教诫长传不误,深入人心。
  本村以文为贵,但不弃武。历代都有“教打师”。组织醒狮队,武术队,堂号为“江湾太平”。获“教打师”职位者,均曾亲抵福建“南少林”习武数载,个个武艺精通。男丁长至六七岁,均须在“破学”习文之时,到祠堂接受武术基本功训练。此风只在“文革”间中辍十余载,前后数百年,未曾稍弱。故凡村中男丁,无论在家还是外出者,都至少会一套洪拳,最不济也谙几招“散手”。
  重男轻女,当为本村陋习。缠足之劣俗虽于清末即弃,但轻女之陋风则至今犹未改。丈夫殴打妻子,历来被视作天经地义;“投外家”的结果,往往是造致变本加厉的凌辱。解放后殴妻之事虽日渐见稀,但至今犹未绝迹。解放前,读书是男丁的事,女孩从无人沾光。妇女用物历来被视为秽品赃物,如不慎从晾在外边的妇女裤下穿过,便被视为晦霉莫及。
  农闲时节,喜聚众霄夜,俗称“打倒数”;晚餐喜端着碗到门口坪边侃边吃;晴暖之夜,小孩喜玩“盲伏”(捉迷藏),春夏之交,小孩喜放纸鹞(风筝);中秋前后,必放“孔明灯”。
  此外,本村的某些禁忌,恐怕也值得一提;入门不得踩门槛,更不准倚门踩槛;讳言“谭”音。将“弹琴”称为“括琴”;“弹棉被”必须称为“打棉被”。曾有工匠犯忌,沿街呼唤“弹棉被”而被打死之例。门前忌种蕉,屋后忌种竹;说是“门前种蕉,日日有人烧(纸),屋后种竹,年年有人哭”。房门禁靠右或正中开(祠堂除外)。招待客,禁主人先离席;客人未离席,禁收碗筷。打喷嚏时要口念:“大吉利是”。视鸡生软蛋为不吉祥。忌母鸡啼鸣,如出现,必须立即宰杀。忌男女野合,如遇,野合者必须给当事人送红包。安土重迁,有云:“在家千日好,出门半朝难”。别人家再好的龙床,不如自家的狗薮(窝)”,禁粗言烂语及不吉祥的话,如不慎听闻,须说:“呸绝!大吉利是!”禁小孩往火堆撒尿,说是会得罪火神,使生殖器红肿,俗称生“火钩juān@④”。敬惜字纸,禁用一切有字纸张擦屁股。禁忌掉入屎湖(厕所),如不慎掉入,即被视为“衰”极,须由大人引领,沿村讨“百家米”。夜行闻呼而不见人,忌予应答;晚间忌吹口哨,据说会呼来游魂野鬼。忌生人惊吓生人,如谁恶作剧为之,即视为恶毒,惩以族规,且须将衣裤给受惊者煮水洗身。小孩忌受陌生人食品及财物。男人忌穿红戴绿,违者被视为轻佻。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恕不赘之。

蓝字为典型的广府词汇和习俗。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2-5 21:49:44 | 显示全部楼层
养儿防老,积谷防饥
以文为贵,但不弃武
小孩喜放纸鹞
入门不得踩门槛,更不准倚门踩槛
门前忌种蕉
招待客,禁主人先离席;客人未离席,禁收碗筷。
忌母鸡啼鸣,如出现,必须立即宰杀
敬惜字纸,禁用一切有字纸张擦屁股
---------------------------------------------------------------------
以上种种,不是只见于广府,客家地区亦如是。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2-6 10:51:08 | 显示全部楼层
珠江先生:

  新春好!
  有一事请教,以下风俗,不知道我们是否一样?
"初一为“持斋日”,不得吃任何含荤食品,不得杀生。不得打扫卫生,不得洗身(洗澡)。初三为“送穷日”,是日大早,家家户户都竞早将里里外外打扫干净,然后将所扫之垃圾,以粪箕送至大路头(口)。"

祝贺身体健康!:)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2-6 19:13:35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linqifeng at 2005-2-6 10:51
珠江先生:

 新春好!
 有一事请教,以下风俗,不知道我们是否一样?
"初一为“持斋日”,不得吃任何含荤食品,不得杀生。不得打扫卫生,不得洗身(洗澡)。初三为“送穷日”,是日大早,家家户户都竞早将里里外外打扫干净,然后将所扫之垃圾,以粪箕送至大路头(口)。"

据我所知,广府风俗在年初一不“持斋”,也不杀鸡,而是年三十晚上预先杀好。
年初一不打扫卫生。
年初二,女婿、女儿给岳父母拜年。
年初三,称为“开年”,打扫卫生,但要朝屋里的方向扫(聚财),集中清理到垃圾场。
年初七,称为“人日”。
十五,闹元宵。敝乡闹元宵十分隆重,远胜于过年,比年三十晚更加重要。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2-6 20:06:41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情系珠江 at 2005-2-5 21:20
蓝字为典型的广府词汇和习俗。

些招也是“无脑功”嘛?其“讲出来就赢”之式实在精妙。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2-6 23: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hakkaangel at 2005-2-6 20:06
些招也是“无脑功”嘛?其“讲出来就赢”之式实在精妙。

废话。
经过比较就可知道,广府的独特风俗有哪些。你没有生活体验,又不能静下心来多看、多想,只会跟着无聊网虫起哄。台湾铜煲O猫所说的什么功法,是闹着玩的无聊之作,你信以为真,正是不动脑筋的表现。

我的帖子,言必有据。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2-7 00:53:20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情系珠江 at 2005-2-6 23:19
我的帖子,言必有据。

嘻,高!妙!

阁下的所谓“有据”,只是频繁地进行ctrl+c. ctrl+v操作而已。

说起来,先生真得好好谢谢Googie和百度。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2-7 10:54:59 | 显示全部楼层
珠江先生:

新春好!
"据我所知,广府风俗在年初一不“持斋”,也不杀鸡,而是年三十晚上预先杀好。
年初一不打扫卫生。
年初二,女婿、女儿给岳父母拜年。
年初三,称为“开年”,打扫卫生,但要朝屋里的方向扫(聚财),集中清理到垃圾场。
年初七,称为“人日”。
十五,闹元宵。敝乡闹元宵十分隆重,远胜于过年,比年三十晚更加重要。"
答:紫金和你们有点区别.
听说五华闹年宵也比新春隆重,他们新生儿要到老屋上灯笼.
今天<南方都市报>报道了"吴川的飘色",很出名.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2-7 17:26:14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华闹无宵当然热闹过过老年不知多少倍。
所以我转屋卡过元宵呀。

但兴宁比五华更甚。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2-7 17:27:28 | 显示全部楼层
年初二,女婿、女儿给岳父母拜年。
=================
你转外家,我转捱外婆家。呵呵。这么老的人啦,有点不好意思哦。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2-11 10:36:32 | 显示全部楼层
广府风俗,年初二才是“开年”,不是年初三(年初三开始打扫卫生),特此更正啦;)

[ Last edited by 情系珠江 on 2005-2-11 at 10:49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2-11 10:58:12 | 显示全部楼层
初三为赤口,不拜年.将初三当开年,根本不应犯的错误.
有土白话人初一开年的.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5-12 23:07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