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982|回复: 4

【转帖】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教授张楚汉(广东梅州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1-18 01: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张楚汉  水利水电工程专家。1933年生于广东梅州。195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1965年研究生毕业。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教授。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水工结构工程与抗震研究。研究不规则无限域模拟,提出无限边界单元和拱坝-地基-库水动力相互作用的时域模型,将该模型与拱坝横缝非线性结构耦合,得到了地基辐射阻尼可比传统方法降低拱坝地震响应25%~30%的重要结论,已应用于我国300米级高拱坝抗震设计中。运用动力边界元法与断裂力学原理,提出重力坝地震断裂与拱坝裂缝扩展模型,将这一模型发展到各向异性介质与非线性混凝土材料,进行了动力断裂试验验证,应用于多座混凝土坝抗震设计。提出时域动力边界元与离散元耦合模型,应用于大型地下厂房以及三峡船闸高边坡变形稳定预报。




张楚汉院士的情怀

● 本报记者 刘冬梅

--------------------------------------------------------------------------------

当我以一名记者的身份走进了我校新当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水电系教授张楚汉先生每天工作的地方的时候,发现他的办公室正对着一个大型实验室,站在办公室门口,实验室的景象便一览无余。在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奋斗与磨炼之后,“理论之根一定要深深地扎在实践沃土之上”这一治学理念,在他的科学历程中得到了验证。他深爱着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当您追随着他的思绪,走进他的精神世界,您更能深切地感受到这位在水电事业之路上走了几十年的清华人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前寄托了怎样的情怀,度过的又是怎样的人生之旅。您会惊奇地发现,原来他离您是如此之近。

“光脚娃”的抉择

在“宁可饿肚子,也要让孩子读书”的广东梅州的一条乡村小路上,留下了张楚汉少年时代的足迹。从少年时代起,张楚汉就是在这条路上每天赤脚往返10里路,读完了自己的小学和中学。与常人不同的是,张楚汉从小就喜欢科学,立志要当一名科学家,为此他学习一直非常努力,小学和中学一直名列前茅。只是在他的幼儿时代,他的双亲就为生活所迫先后去印尼谋生,他是在祖母的呵护下长大的。略有文化的祖母从小就教他背《三字经》,关注他的学业。同时,祖母也以自己勤奋刻苦向上的性格深深地影响着他。“由于路途远,我每天上学都是早出晚归。有一次,早上没有吃早饭,祖母就走10里路,买了两个馒头,用手帕包着赶到学校,等到下课把馒头交给我。那时家里生活困难,为了让上学的孩子能顺利完成学业,祖母就带领家人吃稀饭,把从稀饭中捞出的一碗干饭给我吃。”说到这里,张楚汉院士的眼睛潮湿了。也许,正是在这样的一个氛围里成长起来,才使得张楚汉以优异的成绩成为小村第一个考取清华大学的学生,而且在以后的攀登科学高峰的道路上始终表现出一种顽强坚韧的奋斗精神。

紧跟世界脚步的人

如果您能有机会经常与成功人士交谈,您会得到从书本上无法得到的东西。在与张楚汉院士交谈的过程中,您会发现,张先生是一位紧跟世界脚步的人。

1952年9月,18岁的张楚汉第一次给自己的赤脚套上了鞋子,从祖国的南部边陲来到了清华园,开始了自己的大学生涯。1957年从我校水利工程系毕业,留系工作4年后,1961年便师从两院院士、我国著名水利专家张光斗先生,又踏上了在水电系的研究生之路。在这段日子里,他一方面遵照张先生的指导,努力打好数学和力学等方面的理论功底,另一方面在水利工程实践中自觉“摔打”自己,他所撰写的毕业论文,就来源于在工程实践中所进行的一场场“硬仗”。

那是1962年,张楚汉结合研究生论文工作,开始了对新丰江大坝水库地震与抗震加固方面的研究。在4年的研究生学业里,他有一年半的时间工作在研究现场,每天与高温、余震为伴。“那时每天都有几十次的地震发生,有时走在路上地就震起来了,有时正睡觉时就被震醒了。”由于大坝位于山沟里,人住在山顶的简易木房里,所以即使一日三餐也都要爬300米的高坡。经过艰苦的努力,他终于递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发现了高坝地震动力系数远高于当时苏联和中国规范中2.5倍的设计标准,而是达到6倍以上,从而解释了大坝断裂的原因并验证了加固方案,使该水库成为当时广东省电力资源的支柱。1973年,张楚汉先生就是以此项出色的研究工作,参加了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的第十一届国际大坝会议。

在以后的岁月里,张楚汉先生始终没有停止进取的脚步,他将自己的事业同大坝地震安全研究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了这一事关国计民生大业的探索者与实践人。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给北京密云水库造成了严重滑坡,威胁大坝安全。张楚汉先生临危受命,成为北京市密云水库抗震加固设计组组长,又在那里坚守了一年多的时间,与同事们一起胜利完成了加固设计任务。

1978年,已届不惑之年的张楚汉先生被派往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做访问学者,在地震工程研究中心从事研究工作。在那儿两年半的时间里,张楚汉先生有幸受到了美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世界著名地震工程与结构动力学专家R.W.Clough教授的耳提面授,修了10多门课程,并努力学习R.W.Clough教授的治学方法,把学科研究前沿创新与重大工程实践紧密联系,重视理论与试验。其中,美国学者的“创新就是生命”的工作理念给张楚汉先生很大的触动。从那时起,张楚汉先生在工作当中,就不仅仅将科学上的创新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干了26个工程项目研究,而且不断地发表论文,仅被SCI收录的论文就有25篇,SCI国际引用132篇次。“在人群里不能是落后的,必须是前茅。”这就是张楚汉院士鞭策自己的座右铭。

治学理念与学术成果

了解张楚汉院士的人们都知道,作为一名优秀的学术带头人,张楚汉院士虽然没有学过军事,但他却善于借鉴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的战术组织科学研究,善于发挥别人身上最好的,同时也将自己身上最优秀的那一部分给予别人。在他领导的课题组里,他的角色是“多把关,多拿项目,多出思想”;在工作中,他是“一进办公室,凡是与工作无关的事情就都忘了”。他欣赏同自己进行学术争论的人,包括学生在内,注意放手让每个人去管理一摊工作,利用每周一次的学术沙龙活动集思广益,在争论中产生思路,他所提出的“工程类比法”就是这样产生的。同时,他主张大量阅读文献,认为许多新思想都是在边读边思考中产生的。

与此同时,他认为只有以科学、勤奋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待学术研究工作,才能使自己的创新思想得以实施。为此,张楚汉老师喜欢用功的学生在水电系学生中已经尽人皆知:“想学东西就到张老师这儿来,贪图安逸的千万别来。”这是师哥对师弟的忠告。“科学作风不严谨张老师是要发脾气的,不动脑筋的学生的日子都不好过。” 一名起初不理解张楚汉老师治学风格的学生感慨地说,“没想到自己4年的研究生学习是如此之苦,但4年下来,真觉得自己成长起来了。”张楚汉老师培养的研究生中有的如今已经是教育部“长江学者”,有的成为“中国水利科技十大英才”。

在科学研究中,他认为,搞工程与出被SCI收录的论文之间并不矛盾,关键是要有良好的英文阅读与写作的功底,要有发表的意识。同时,要实事求是,要尊重和承认别人的研究成果,在已有的工作成果上往前迈进,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落脚点要落在为国家工程实践服务上,有积累才能有创新。

三十多年来,张楚汉院士就是在这样的治学理念上不断往前迈着坚实的步子,不断地挑战自我,长期致力于水工结构工程与抗震研究,先后在国家“七五”、“八五”、“九五”科技攻关、国家攀登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承担科技攻关课题,并取得了重要成果,完成了三峡、二滩、小湾、溪洛渡等近30项高坝工程抗震等关键技术研究,带领课题组在国内外首次提出了拱坝-地基动力相互作用的时域模型,克服了现行方法中无质量地基与均匀地震输入两大弊端。在工程应用方面,得到了地基辐射阻尼可以降低拱坝地震动应力的25%~30%的重要结论,目前这一结论也为国际和国内的研究工作所证实,并已经应用于我国300米级高拱坝抗震设计中。他还提出了重力坝地震断裂与拱坝裂缝扩展模型,用非线性混凝土材料进行了断裂试验验证,并应用于多座混凝土坝抗震设计;在拱坝-库水-淤沙动力相互作用方面得到了库水淤沙的反射特性;在边坡与地下工程研究方面提出了时域边界元与离散元耦合与蠕变模型,已经应用于三峡船闸高边坡变形稳定预报以及地下厂房的抗震稳定分析中。

截至目前,张楚汉院士已经发表论文130余篇,与合作者撰写专著3部,其中《Numerical Modeling of Concrete Dam-Foundation-Reservoir Systems》为英文版清华大学学术专著,同时还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国家科技大会奖,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二等奖,电力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等8项奖励。

丰富的人生

张楚汉院士的业余生活也是丰富多采的。熟悉张楚汉院士的人都知道,张楚汉先生不仅是水工科学领域的行家,而且是文艺活动的爱好者。他喜欢唱歌跳舞,是土水学院合唱队的积极分子。别看他平时工作起来连节假日都没有,可系里的文艺汇演活动等却常常能看到他的身影,这也已经成为他放松身心和锻炼身体的一种方式。他也喜欢阅读,喜欢看文学、历史等方面的书籍。

他还是一名国内外学术活动的积极参加者。在国际上,他是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会员,澳大利亚国家基金会国际评审员,加拿大蒙特利尔Concordia大学兼职客座教授;在国内任国家南水北调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攀登(B)计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学基金会咨询专家,中国力学学会流固耦合委员会委员。

作为咨询与评审专家,张楚汉院士还参与了我国许多重大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评审。如我国南水北调东线与中线工程的查勘与评估,三峡水电站可行性阶段评审,二滩、小湾、溪洛渡水电站设计阶段的专题审查等。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之后的张楚汉教授依然十分忙碌。望着他那匆匆的脚步,使人感到一种蓬勃朝气……他以自己的行动,扬起了毕生为国家的水电事业奋斗与奉献的风帆。

从“光脚娃”到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楚汉先生走过的是一条常人不曾走过的人生之路。与此同时,他也以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实践着自己人生的超越,以自己开阔的胸襟、勤奋的精神,不断地填补着事业的永恒。


转自新清华网

[ Last edited by 韩江不肖生 on 2004-11-18 at 23:35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1-18 18:45:51 | 显示全部楼层
也没见他为家乡做了多少事~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1-18 23:31:29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知道曾宪梓吗?还有那个拥有一半汕头大学的李嘉城吗?
家乡不需要张伯出什么力出什么钱,如果你有那份心还有我们的家乡就行了.
有空回家看看吧 ,当年的田梗或许没有了但乡音不改.可以的话帮帮在清华的老乡吧.要找上门的话给他冲杯茶..:)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1-19 10:57: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空回家看看吧 ,当年的田梗或许没有了但乡音不改~~~~~~~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1-19 10:59:03 | 显示全部楼层
要是梅州籍的院士能一起回来家乡看看就好了~~~象江门一样~~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5-12 12:38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