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106|回复: 3

【转帖】中山大学中文系名教授 吴宏聪(广东蕉岭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1-16 21: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静心育出桃李满天   


金羊网讯:
2001-06-30 15:19:12


——记入党45年的中山大学中文系吴宏聪老教授

  吴宏聪:“当老师就得有一颗平静心,要扎扎实实地做学问,只有胸怀这种敬业精神才能培养出好学生。”这就是一位有45年党龄的老党员对自己大半生的总结,没有太多的豪言壮语,却令人真切感受到他对党和国家的热爱。

  图:吴宏聪老教授正接受采访 德轶 韦为 摄

  和蔼的笑容、从容的谈吐、谦逊的待人,初见吴宏聪教授,我便深深感受到了一种温文尔雅的学者风范。83岁高龄的吴教授是1946年中山大学抗战胜利复校后首批到校工作的老教工之一,至今已有45年党龄。他一直在该校中文系任教,并长期担任系领导工作,培育了大批优秀人才。

  吴教授是广东蕉岭人,1938至1942年就读于西南联合大学,师从著名学者闻一多、沈从文、王力先生,1942年毕业留校任教。抗战胜利后,吴宏聪跟随王力来到中山大学,由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中大缘”。

  1956年,吴宏聪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以后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中,他都始终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自律,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教书育人的事业中。对于长期的繁重工作,吴老总是说:“我没什么好说的。”他保持一贯的低调和谦逊,但他几十年的辛勤耕耘是有目共睹的,后来的系主任表示:行政工作如此繁忙,而吴教授一直勤勤恳恳地工作。老师们回忆说,在此期间,吴教授组建了现代文学研究室,使当时现代文学的研究工作变得人强马壮,对后来中文系在该领域的发展起了很大的影响。回首往事,吴教授无限感慨地说:“当老师就得有一颗平静心,要扎扎实实地做学问,只有胸怀这种敬业精神才能培养出好学生。”这就是一位有45年党龄的老党员对自己大半生的总结,没有太多的豪言壮语,却令人真切感受到他对党和国家的热爱。

  吴教授是学生们的严师,又是他们的良友。当时除了烦琐的行政事务和沉重的教研任务外,他还要和学生一起下乡和农民“三同”,不叫苦不叫累。吴老师乐观的性格感染了他的学生,使他们在艰苦的劳动中学会了笑对生活的挫折困顿。一晃数十年,从前的毛头小伙都已成为了各行各业的领导骨干。吴宏聪教授的座下弟子,像陈平原、邓国伟、吴定宇等都已成为北大、中大等名校的博士生导师。看着后辈人才辈出,吴宏聪教授感到非常欣慰和自豪,但他只是淡淡地说:“我并没有什么功劳,也没有什么可吹嘘的,我只是分享其中一份光荣和喜悦。”

  从教57年,吴老师桃李满天下。1999年在中山大学举行的“吴宏聪老师从教五十五周年庆祝会”上,当年吴教授的学生,广东省委副书记陈绍基,广东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蔡东士,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陈平原等260多位领导干部、知名学者和成功企业家纷纷到会祝贺。

  吴宏聪教授不仅是一位优秀的学者、教育家,还是一位优秀的学术活动家。在广东的现代文学、鲁迅研究、丘逢甲研究等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领域都发挥了带头人作用。他曾被推举为中国当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广东文学学会会长等重要职务。学术界的朋友、同仁和学生们都称他为“仁厚师长”、“赤诚的朋友”。1992年国务院还因其为高等教育所作出的突出贡献而给他颁发了政府特殊津贴。

  而今吴教授虽年届八旬,仍精神矍铄,孜孜不倦,笔耕不辍。1998年他还毅然接受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上、下册)》(与钱谷融合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与范伯群合编)两种全国自学考试中文专业通用教材的任务,真是壮心不已。近期内,吴教授主编的一部60多万字、1000多页的《丘逢甲研究集》也即将出版。

  实习生 黎德轶 刘达倩 本报记者 韦为

转自金羊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1-16 21:32:0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生(吴宏聪)眼中的沈从文   

记者   吴真

对话人:吴宏聪先生,中山大学著名教授,现代文学史研究专家。1938年考进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942年毕业后留校任教,直到1946年联大结束,随王力先生转中山大学。

他对学生是真好……

记者:您上大学的时候,沈从文先生已经是著名文学家,他上课上得怎么样?

吴宏聪:在西南联大沈先生开了四门课,必修的《白话文写作》和选修的《创作实习》、《现代中国文学史》、《中国小说史》。选他课的学生不多,因为他不擅长上课,声音小而且有浓重的湘西口音,和同系的闻一多相比,沈先生的课可以说是不动人的。

记者:沈先生有没有要求学生们成为像他那样的作家?

吴宏聪:他没有特别要求,但是改作文改得特别好,他批改的字往往比学生的作文还长,字又漂亮,所以很多学生都把习作珍藏了几十年。他不擅于公开演讲,但是个别谈话特别有针对性,能根据学生的思想情况和写作问题谈,还为学生提供材料去作研究。

记者:沈先生把他写作的秘诀传授给你们了吗?

吴宏聪:他最常用的评语是“贴着人物写",当时我们老不明白怎么贴。他对学生是真的好,帮学生改作文,改完之后自己掏钱买邮票寄出去,以他的名气推荐学生的习作。汪曾祺说:他在昆明时期发表的作品,全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沈先生推荐出去的,还有李广田、九月诗人,好多学生都是在他鼓励下走上文学的路子的。他为人永远是湘西人的纯朴和诚恳。

记者:您走上学术研究的道路,跟沈先生有关吗?

吴宏聪:我四年级做毕业论文的题目是《曹禺戏剧研究》,当时曹禺的剧作虽然很轰动,但把曹禺作为学术研究的对象恐怕不多,“话剧”与“学术”那时在一些人心目中似乎还不太“沾边”。导师杨振声先生和沈从文先生同意我的选题,但我把论文提纲拿出来时,杨先生不同意我一些观点,而沈先生却认为论文提纲尚有可取之处:论文写出一点新意,持之有故,言之有理就行。你完全可以按照你的思路写下去,自成一家之言。沈先生还说,导师是指导你写论文,不能我们讲一句你写一句。这件事对我影响很大,这60多年的教学生涯我都尽可能地给学生学术自由。

沈从文和丁玲的恩恩怨怨始终是这20年文坛的一个话题

记者:上个世纪80年代,已经被冷藏30多年的沈从文忽然回到文学的中心,您怎么看这股到现在还很热的“沈从文热"?

吴宏聪:沈从文的作品本身有很高的价值,他是中国这百年乡土情结最浓的作家,50年代他因为种种原因突然在文坛上消失,这是不正常的文学现象。所以在80年代思想解放了,文学也回归到原来的位置了,大家就非常想念这样一位充满人文关怀的文学大师。当然这里面还有国外作家对沈的发掘和推广。我想沈从文热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记者:在现代文学家排名榜上,您给沈从文排第几?

吴宏聪:前五名之内。鲁迅写文章骂过沈从文,但是当美国的斯诺问鲁迅中国作家谁比较好时,鲁迅第一个提到沈从文,说他的短篇小说写得还可以。沈从文是多产作家,又是文体实验作家,这两样足以让他在文学史上不被遗忘。而且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庙供奉的是‘人性’。”在上个世纪30年代以革命为主题的文坛,这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他的作品关注的是人性,历史将会重新评价。

记者:沈先生和丁玲的恩恩怨怨一直是这20年文坛讨论的一个话题,作为现代文学史研究者,您眼中的历史真实是什么?

吴宏聪:1981年丁玲给沈先生戴了三顶“帽子",我们都不好问沈先生,怕惹他生气。后来才知道他给徐迟写了一封长信,信里说现在有个大作家骂我,我想我有两个地方做得不好,一是把她留在台湾的那个人写了出来,二是嫌我举她举得不够高。这封信直到沈先生去世后才拿出来发表,因为沈先生无权无势,而丁玲是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现在看来,沈先生1934年写的《记丁玲》对丁的评价是很高的,沈先生有恩于丁玲,丁却在四十七年后突然从后面插上一刀。

记者:1948年郭沫若写的《斥反动文艺》说沈从文“一直是有意识地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这对沈先生是致命的一击,直接导致了沈先生离开文坛。据说当时郭对沈的文学也十分地不以为然。这几年郭沫若在文学史的排名一路下降,沈从文却一路攀升,这里面的恩怨让人回味。

吴宏聪:郭沫若把沈从文从一个作家骂成了一个文物研究者,现在文物界对沈从文的成果也给予了大师级的评价。1964年沈先生完成周总理亲自过问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周总理让当时担任中国社科院院长的郭沫若写序,郭500多字的序里无一字提及沈从文及沈的书,郭沫若还是不能容忍沈从文。

转自南方日报

[ Last edited by 韩江不肖生 on 2004-11-16 at 21:34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1-16 22:09:39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坛常常乌烟瘴气。
十年前,某大师曾为某“企业家”写过一篇报告文学,后来,我造访过文章的主人公,但给我的感觉,此公很假。以后的事实,就很快应验了我的判断。但我想,那位大师是如何下笔的。
因此,不要迷信权威”的东西。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1-24 13: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客家还出了不少名人嘛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6-6 12:02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