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099|回复: 1

客家居屋建设中表里儒家观念思维勾探[作者 杨豪]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1-9 13:09: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客家居屋建设中表里儒家观念思维勾探
http://www.smhakka.com/wh1.asp?ID=113
作者:杨豪
  
中原南徒遗民进入隋、唐,继流人、侨人、浮浪人等诸呼称后,在粤北、粤东北、和赣南、闽西等处地方,便出现了一支以“客”相称的客家人族群。这些客家人族群,他们而对中原华夏、汉民族历史中所创与所兴行的各项物质、精神文明,各种礼俗制俗,不独都已忠实作出了继承,而且还以此文明、礼俗、制俗作为他们族群子孙生存、处世相依的纲领、理念,下面围绕着上述已有列举出的各项物质文明,在居住形式与显亲扬名上,作一他们营建观念思维的不完全材料揭橥,与此并为他们忠实先祖承传作出彰表。

居住形式方面:

《礼记·大传》载:“君有合族之道。”对贫民百姓,又载:“同姓从宗,合族属。”即谓同一宗姓的裔民,他们都保存有“合族”相居的习俗。这样,当这些人中原南徙客家人隋、唐后他们合族向着赣、粤、闽三省  交地方作出迁徙和抵达上述地方时,便都在赣南、粤北地方筑建方形围屋、方形城堡,在闽西与粤东南大埔、饶平地方筑建圆形与方形土楼,于粤东北梅县、兴宁地方筑建半圆形围屋与或围龙屋作出合族而居;继后,随着抵达上述地方客家人的继续外迁,这些具浓郁地方色彩的合族居屋,便播迁于各地,与此形成客家人一支闪烁耀眼的居住屋式文化。

然而,这些居民建筑文化,它到底有着什么底蕴含藏呢?是否亦都是属客家人他们自己的自创、独创的作品呢?下面便就此试作一探述。

方形围屋与方形城堡屋式:

前者,以龙南十八世纪所建燕翼围(古进主编《客家人》184页图),蕉岭北祭郭氏方楼(杨耀林等主编《南粤客家围》54页图)为例:客家人称这种建筑为“土围子”,用板筑夯土方法筑壁墙,底墙宽l米,墙高按郭氏方楼足13.6米,接近今天三层楼以上的高度,由此高墙以正方形状围成围屋的顶部,则架搭横梁,结—“金”字构架,上钉椽子和椽面铺瓦,组成整座围屋的瓦式盖预;里面也以木塔构件组成2--4层不等的廻廊,廊中间还闢设歇宿居房;由底至上与廻廊,并设有供人上落的木楼梯。

后者,以始兴官氏“满堂客家人围”(图四十三:3),五华李惠堂故居(图四十三:1)和龙南之沙坝围(图四十三:2)为例。当地称此居民是“四点金”、“四角楼”学术称名是城堡、坞堡;壁墙以板筑灰、泥、沙俗称“三合土”夯筑,中间(或个别)“三合土”壁墙,还加砌砖块。其山官氏大围的壁墙底宽是3.5米,上部的平均宽为1米左右,中底层宽3.5米的壁墙外层,且加砌砖块,里层则用卵石、沙、灰、泥夯筑,形成俗称“金包银”的壁墙,里面布局与顶部盖结,也大致如前者围屋;但与围屋有着显著差别的地方,便是此围屋的四角己筑有望楼(即今俗称的碉楼),计由底层至楼末的高,按官氏大围丈量,已足有15米了,非常坚周宏伟。

该两屋式的地面铺结,还分有卵石铺结,石条平铺,和砖块铺砌等几种形式。

作此方形围至与围屋四角上方加筑望楼的城堡居屋建筑,按考古出土材料,以“标型学”(有称“器物学”)观点寻觅它的共同体:今天也有广州市东汉墓掘出的《图二:2》与肇庆市东晋发掘的《图二十三:1》所示的陶城堡(即坞堡)建筑模型与之近似。即这种模型也同样作方形的平、立面;四角上方,亦同样见加筑有望楼:内里以广州市《图三:2》所示,紧贴住壁墙间,它也见筑有二层楼高三片舍两座,中间由地面登楼和从底向高处望楼,同样出见没有供人上落的木楼梯,整座屋式的设制、布局,可谓都和今天赣南、粤北客家地区保存的方形围居,与城堡近似。

基此,对号客家人所作上述屋式建筑,无疑,都明显是承袭了中原远祖——案人、汉人早已有作出和有了兴行的建筑屋式而来,建筑形式本身,都非该境客家人的自创或独创。

    其圆形与方形土楼屋式:

    以福建永定振成楼(图四十四:1)和福建南靖土楼(图四十四:3)为例:这类建筑俗称“土楼”。前者建有圆形式上楼与方形式土楼各一:后者并居中建一座方形式土楼,土楼四角边,则各建一座圆形式土楼,形成四座圆形土楼包围着一座方形土楼布局:壁墙,也同样见以板筑夯土形式营筑,但板筑中投入泥土同时,且有添加卵石、竹支条作筋骨;其壁墙底层,犹且回掺桐油、黄糖水、糯米饭与蛋白清等拌和成的粘合物,使之壁墙坚硬中还能带柔韧特性,不易被人穿透偷盗;其中壁墙的宽,有达1米以上的,高依永定承启楼亦达12.4米;内里,沿着圆壁,也筑搭有2——4层不等的廻廊,中间的承启楼里,甚至还外高内低,外大甲小,环筑有3-4重逐次递减的廻廊式楼房,整座建筑,既奇特而又蔚为壮观,堪称我国建筑史上一支难得见到的民居底式建筑。此种屋式建筑,在我国古代建筑史上,是否也能找到它制作相同的共同作呢?

广州市与乐昌、广西梧州、昭平等地区汉代墓葬发掘中,于见出有上述城堡与其他单间房屋模型同时,也曾见出土有作成圆形的“  ”称的陶制模型(图六:1-8)。后来广东连县西晋墓中,也曾有出土(图二三:4)证明岭南起码从汉代至晋代均已有了作成圆形这样的屋式兴行和其存在。

见称的“  ”承如前引《吕氏春秋》高诱注:“圆曰  ,方曰仓”它是古代粮仓建筑之一种表观形式。中间《荀子 富国》注有说:“俗藏曰仓,米藏曰廪”。古代称的“  ”亦同“廪”,故是居民作储粮之一种建筑形式,并且从陕西凤翔的秦墓到岭南的汉晋墓中存在流行。

    然而这项“  ”模型器于古代,是否都仅作单一的储粮这项职能使用呢?今凭《图四:14》广西昭东汉墓所出一件模型为例。该建筑从地平面起建,屋式形状己如蒙占游牧民族的蒙古包,于房子的正面,从檐至地底开设一敞开式的大门,入门处犹且捏有张罗着的人物与其家畜。这便明显昭示,所作比一圆形建筑,它都非仅此一种因使用的职能,中间不排除还有作圆形土楼那样使用居房职能。如此,对闽西与相毗邻大埔、饶平一带保存圆形式这种奇特的土楼层式建筑,也当同是客家人承袭秦汉先民建筑智慧得来之又一建筑作品,同样非易他们的自制和独创。

    其半圆形围屋与半圆形围龙屋屋式。

    以粤东北兴宁宁新刘氏明代后期所建围龙尾(图四十五:2),梅县南口潘氏所建围龙屋(图四十五:1),和梅县丙村所建温公祠围龙屋(图四十五:4)为例:这一类屋式以一堂(即厅)两横(即左右所建厢房),一围(指背面建的围屋),外加接一水塘作其基本区式的营造结构。所谓一堂,是指由厅与厅连接天井组成单元;所谓两横,是指于堂左右侧所建横呈并由许多单间组成之厢房;一围,是指出相连单间作一半圆形状(有称半月形)将堂与横屋围绕屋式;于围屋前沿并外设一禾坪,坪的前方再挖一半圆形状水塘,让围与塘相合组成一个呈圆平面布局;于围屋界堂(厅)的中间,如再筑隆突形状的化胎,该居屋便称围龙屋;否(则不设化胎的)则称围屋。

    这种围龙屋建筑兴行中,于近三、四百年还出现有堂再分设上堂、中堂、下堂共三堂;横,也出现有设三横、四横、六横及至八横;围,亦有二围、三围、四围、或至六围等这种庞大而繁杂的建筑形式。

    己有壁墙,也以板筑夯土形式营筑(图四十六:1.2)。具体操作,早期多以板筑纯夯土这种式营筑:后期保存用纯板筑夯上同时,所夯土中己出现加泥沙、灰拌和的“三合土”。中间的“三合土”,又分有添投河卵石夯筑,掺加桐油、糯米饭、红糖、鸡蛋清等粘合料夯院,和以板模压出泥砖、凉干后结砌,等等。这种屋式用砖块结砌壁墙现象,并不多见。

    对房子上盖,也采用壁墙上方架梁搭设“金”字架形式组成,房顶的椽面也铺瓦。除此,上述方形围屋(也包括方形城堡、方形土楼与圆形土楼等),都只正或背面开设一门,中间只要把所开的门闭上,从里到外,便己可以完全断绝往来联系;而此处作半圆形围屋与围龙屋式,虽然连接禾坪处门楼也安设有两扇门,然所设的廊与连界横屋处,它却是互通不设门的,即可以让人自由的出入。即这一种围屋屋式明显是作着全开放式的,于门楼中所设的两扇门,也只是作装饰的虚设立门。像作这样形式的居屋,于考古出土模型器中都未有见,故该是粤东北客家人后期居屋所创一种独特的层式建筑。

    对上述居屋建筑中有见的板筑夯土,板筑“三合土”,砖块砌结、“金包银”砌筑与地面卵石铺设或夯筑等几种建筑技术沿用:

    板筑夯土,本是黄土高原中原地区从事层墙、台基营建古今一直有着沿用技术,其中夯土,是由两人或至四人抖着缚有石蛇子的绳子朝松软泥土上夯箍;板筑是用两块木板先把松软泥土夹住,完了再由两人齐齐扛起长条木柱朝板里的泥土夯筑,让泥土逐次坚实。当操作者抖动绳子与或扛起木柱操作时,每升箍一砣和每夯一柱,都会“嘿嗨”呼气,中间不时还会号出与打夯相关的短句歌儿,既很壮心又甚为悦耳,由此又形成了中原很具特色的打夯文化。

    出于夯箍泥上的石砣、木柱都会于泥土中间留下印迹,故又为考古发掘者们提供了从土层中寻找文化保存层的线索。

    正基于这样,我国从商代早期二里冈下层土城与土层盘龙城的发掘中,西周岐山凤雏村早期的宫殿(或宗庙)台基的发掘中,唐代长安都城与大明宫宫城的发掘中,北宋汴京都城乃至明代西部进入沙漠化地带以沙泥土筑成古长城的发掘中,都见有此种板筑夯土的印迹保存。而今客家人建筑中之对这种板筑夯土形式的沿用,无疑,都是得自中原历代夯筑文化的袭传和继承,沿用时间都非常久远。

    板筑“三合土”,所谓“三合土”,承前所述,是由泥、沙和灰拌和成带定粘性的混合建筑用料,我国上引陕西歧山凤雏村发掘出的四周宫殿板筑夯土的壁墙面上,它便有见用此种由黄泥、砂子与白灰所搅拌成的“三合土”敷塗,让泥壁墙更加的坚实与泛出光亮呈白色泽。故对这种混合建筑用料的沿用历史,也都同样是很久远,亦当非是当地客家人的独创。

    砖块砌结,我国砖块使用,是起于战国迄秦时代,但遗址中已经有见的,都还是一种作成对形或长方形并加陶片般薄的,与或是长方形挖空其里即俗称“空心砖”的诸款式,而且还多见用来地而铺设使用,呼称上,亦称“甓”与“令壁”。

    进入东汉,这才有见小型长方块砖之制作和沿用,而且还多用于壁墙与墓穴壁的砌作;逮晋,江苏宜兴西晋的周处墓砖上出现有“元康七月”“阳羡所造周前将军  ”文,即原以“甓”“令壁”称的砖,至此,才见出现呼作“  ”(即砖)。与此也有了更多的沿。逮隋唐,并从房屋至搭乃至像五台山佛光寺等建筑之使用了这种砖块砌结壁墙;再由宋至明,更扩展到城墙与宗祠等墙的使用。但使用地区,以广东一地来说,都以操广府方言的汉裔群中持用较多,其操客家方言的汉裔群因还沿用板筑“三合土”建筑,特别是在粤东北地区,故都还使用较少。

    “金包银”砌筑,这是于坂筑夯十墙基础上外加砌一重砖的制作形式。由于砖是要通过人力、物力与时间才可取得的,来之非易,因而使用上,都得有着选择,不可能尽自的使用,故便有了“金包银”这科只于部分要害上墙处使用现像。今天中原如像唐代大明宫宫城的城门墩台与城之拐角处,唐代京都洛阳宫城与皇城内外墙之间,五代王审知所筑的“福州城”,宋代汴京都城的门缴和城角,乃至明初所修的北京城阳外侧处,都见有此种加砌砖的“金包银”砌筑形式。故这种砌筑于客象地区出现,当较晚期,也是袭传中原建筑得来技术。

    以卵石夯筑与卵石铺地,取天然卵石、石块进行地面铺筑,这是人类利用自然恩赐材料让建筑顺利完成早已有了发明、沿用的一种建筑建造,因而考古中也从河南偃帅二里头文化宫殿建筑的夯上槽里,河南安阳大司空村商代墓上居址夯十层中,陕四清涧县李家崖商周期古城夯上墙与城外之护城城地上,秦始旦陕两侧“丽山饮官”遗址凹入地基下面的居住面上,广东五华狮雄山汉初赵佗“长乐台”的夯土壁墙,澄海龟山侧汉代城关的夯土城垣上方,暨福建崇安发掘汉城的地面铺结,等等,都见采用了这种天然卵石、石块铺砌壁墙与筑结路面现象,因而对客家人这种技术的保存使用,无疑,又复同是从古人经验中沿袭、继承得来。

    综此,对发生在客家人中上述种种建筑技术,今天客家人沿用,莫不都是得益于中原建筑技术的沿用、积累,是对他们经验继承所得的结果,其历史都已非常外远了的,特别在粤东北还广见兴行的板筑“三合土”持用,从中原歧山西周宫殿开始持用起,至今天,都已经有近二千八百多年了。

至于对客家人上述围屋、城堡、方、圆土楼与围龙屋等诸建筑上的形制布局表现,凡生活中出现的任何事物,都是有着它制作自身的具体取象与本身的观念思维的隐含。以下再循考古学所惯用的“标型学”观点方法,作一有关其建筑中观念思维的探说:

关于城堡、土楼这类建筑的观念思维:

客家人生存中既都常作迁徙,当由此地迁到彼地去时,在居地与经济生产上,俗话说:“荒田无人耕,耕了有人争。”不免便会与地方原住居民发生矛盾纠纷。而此种矛盾纠纷,属文明一点的,便是作番舌战;属不文明的,即会启动干戈斗杀。这种现象,南方历史上,承上所述,便曾有过秦遣尉将屠睢领军入粤南伐而遭到当地越人的奋起抵抗,他本人最后亦遭致格杀,士卒流血献身人数亦有数十万众教训;由明至清后的地方中,也曾无间发生过“土客斗杀”斗争。这样,对新徙迁入地方中的徙民,首先便当要求屋能够建成俱有防御能力。因而汉代那时便出现了城堡、坞堡这类建筑;近代的客家人,也给建起了四角楼、土楼这种便筑。而这些建筑,既多只正面开设一门,那一旦遇袭,霍然把那门闭上,《易·系辞》载说:“重门击柝(巡夜打更),以待暴客”。便自当己可以逸待劳的迎战袭击的敌人了。

某此,对于上述城堡、土楼建筑之筑设,首先当为出于适应新徙迁的险恶艰辛的生存环境,是缘于一种安全日的的要求而筑设的。然而,何以又都要作成正方形与圆形这种形制表现呢?细探此中的建筑观念思维,自又当该与他们理天和理地的儒家信思维观念密切相关连了。

有关这点,以下便沿依(图四十四:2)所示永定土楼之由一定圆形土楼与一座方形土楼作“肩并肩”形式互相同建在一处地方,与(图四十四:3)所示南靖土楼居中建一座方形土楼,于此方形土楼四角则建圆形土楼,形成由四座圆形土楼围绕着一座方形土楼的布局,即由建成方形和圆形这种表现观念说起。

古代居民生存,自古使有沿古代礼乐制俗生存的习俗,其中对天与地,也都一直有着他们“大圆地方”这种观念思维存在,反映在所行的瑞玉制作上,像琮与壁称的,前者之见作成外方内圆形体,其作外方的形体,它便比喻作地;作成内圆的形体,则为取象天体;而璧,都作圆形,此圆,又自然比同出对天体的圆之取象了。

《周礼·春官·大宗伯》且有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又说:“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此中所云的“礼”,东汉许慎《说立》释说:“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便为人求神赐福与得福表示敬意。这样,对壁与琮此两件瑞玉,当明显便是属于一种礼神所用之物,即礼玉。

古人行此种天地信仰观时,中间又尚有赤、青、黑、白、玄、黄等“六采”之说,其中璧给冠苍,便谓璧象征着天体中作苍的色泽;琮,给冠以黄,又谓地是以泥土的黄色组成:而此种黄色,后来便为天子,帝王所袭用,形成为是他们所专用的一种色彩。

基此,《周礼·春官·大宗伯》只说:“礼神者,必象其类,璧圆象天,琮八方象地。”如此,今天客家人居屋之见作成圆形与方形,便都明显是源本出于西周便已有行了的祥瑞礼神的这种信仰观念。即将屋式建成圆形,便为示其祀天之神;作成方形,则又当为示其礼地之神;再将圆形与方形屋式并肩建成一块,古人继后于宗教信仰中崇拜的天神,是指天帝、天皇之类;地神,是指地祗、土地神等。那其方与圆都已建在一块了,无疑,便当展示建此居屋的客家人他们,已都对天体间之天神与地神两者作出了崇奉与拥有了它们的庇护;将方形屋建在中央,四周角则给建圆形居屋,其作方与圆,即同样都为礼天、礼地展示,那位居中央地方,当为居者最早所选居住的中心,亦有地神施护的所在,故当以挚诚先为地祗以礼,作出尊奉:其后,居其子孙衍传了,自又该赖助于天神的庇护因而便又有了围绕方形居屋建其圆形居屋建筑的出现。即也同是他们礼地与礼天观念信仰的活动产物。

关于对围龙屋建筑制营筑的观念思维:

这种屋式建筑,有人比称作“府第式”,“四合院式”结构形制,按其布局内含,确也有其上称表现的特征存在,但又不尽包含。故笔者前节已从考古材料中提到,至今犹未找到与之相同的“共同体”。本此道理,它便该是粤东北客家居民宋迄明清后,结合地对就居的环境实际,运用中原远祖建筑积淀的技术成就,而创作出来带有地方特色的一支居屋奇葩。

这一种屋犀式与上述作方、作圆屋式的明显差别,便在它已作出了全方位的开放布局,即非象作方与圆形居屋那样全封闭的表现。而该一屋式之所以能在当地作出此种表现,这当和他们当年“合族”迁入该粤东红东北地方后,他们“合族”的宗姓裔民创有较多的比数,或者说都己足能与当地原住居民力量形成抗衡,与或能够作出超越,生存中比之其他地区相对已有了较多的安全系数(有关这点,下一流人、侨人与当地畲人杂处融合章节还有具体论述,此略)。而这种环境,也便促成了当地能建此围屋与围龙屋至关重要的先决条件。

然而,该地区所建此种民居建筑,是否又都纯是属于他们独创的新作建筑形式呢?地建筑上,都无我国民族建筑任何制俗观念的承袭呢?

以下就依上面己有提述到它作一堂,两横,一围,外加一半圆形水塘这种基本形制布局剖说:

不少学者举述客家这种民居建筑时,往往都会作着它先立中轴,后冉幅射两边的这种观点论述。所谓中轴,便是建筑设计中所立的基点:幅射两边,即为由此基点所带动两面的发展。而此中所说的点,也便是该建筑营建开始时所设出的第一个堂(即厅)点。该堂,因己居中央的基点上,故又称上堂。继后,欲冉扩建,便只能沿此堂前作出扩伸,即接建其中堂、下堂及门楼,等等;所云的面,即堂左右侧所筑之横屋(即廊屋)点,由若干个呈横的单间合组成一处顺陈的横屋,客家人有呼作“打”,学术上是习惯称栋、幢、座。这类横屋,又可按子孙发展而向两旁侧扩建,直至形成两横、三横、四横或至六横不等的庞大布局。除此,我国古代建筑历来又有建高墙垣围绕中央所改庭院与两旁给设厢房俗称“四合院”的这种居屋现象,而今客家人堂前衔连天井与两旁相隔天街冉筑横屋这种形式,确实也已具有了合院、府第之类营建格调;但客家此中围绕的,却己非是墙垣,而是半圆形的围屋;另外,古代建筑常有作均衡对称表现的布局,客家此一围龙屋虽也有着一定保存,但更多作出的,却都是繁而不杂的非常和谐的营建项目,与此又便形成它之异于其他建筑的特色。

对这类建筑建造的观念思维,典籍《白虎通》载有:君与臣,父与子,夫与妇合称的“三纲”,与仁、义、礼、智、信合称的“五常”。而此“三纲五常”,便是我国儒家在人与人中间所倡导的伦理道德关系准则。今客家人此一围屋中,凭它道德设立堂点(即建筑所立基点),继而便把他们祖祠建于此点上的表现。《礼记·曲礼下》载统治阶层建筑时是有:“宗庙为先,厩库为次,居室为后”。此中说的宗庙,是天子、诸侯祭祀祖宗地方;作为是贫民百姓的,便为对祖祠的设立。而作为天子、诸侯祭祀祖宗的宗庙营建,它是列为首建项目。而今客家人营建他们围龙尾之先祖祖堂(即词堂),也同是先行建设并且还即建于堂点(即建筑基点)上。诚然,他们都是在循依儒家的伦理道德准则及或是敬天法祖的观点在进行着他们的居屋营建。

儒家推行上述道德观则复很强调尊卑等级的道德观,而客家人所建的围龙屋中,于先作出祖堂的安设后,以下再为设立的中堂、下堂,它便按宗族中的辈分高低而作出踞居。其中作为是子,女,孙辈的人,一般是只能以居横屋地方为主了。

我国古代早期有行的阴阳五行生剋制化的术数家道理观,上举客家围屋之采取均衡对称与和谐的布局表现中,已有了具体反映外;对居屋立设的座向,《老子》有著的:“万物负阴而抱阳”。而客家人习惯的选择,也很为讲究座北向南的居屋问位,其中座北,便是“负阴”表现,向南,即是“抱阳”:中间已有座向如若还感不足与或自认会招惹来相剋灾难时,这时又复会在门楼的向位外方,再筑一堵围墙,重立一门,作出能为相合的理想向位的校正。

对围屋之作半圆相围表现,根据半圆前沿所挖水塘也见多挖成一个半圆形,那合两个半圆形(图四十五:5),无疑,又已形成了该建筑同作着一个圆形的平面布局。与此又当复具有他们作圆土楼礼天神那种营建观念的存在了。

对“围龙屋”中所称“龙”的理念出现。

该围屋公开有称“龙”地方,一是在半圆围层中央所闢那一单间厅房之称“龙厅”;二是所设堂(即厅堂)背面之称“龙厅背”;三是界此“厅背”至“龙厅”中间拱状隆起以石或砖铺结称“化胎”处。龙,《苟子·劝学》载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属一水族,故俗又有喻“蛟龙得水”。如此,于龙称的地方,自当都得有个水源(即得设一水塘),不然,龙便会如术数家、明清的方士们有讲的那样;“聚气泄漏”,不能久藏。故此,客家筑这一居屋时,前沿便都要设一水塘。而其拱形隆起“化胎”称处,当便是该龙所踞与孕育龙子、龙孙“化胎”的所在。然而,龙之模样,依西汉人正符所作“九似之物”描绘;它都是角似鹿,头似蛇,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那于人类现实生物界中,诚然,都无此种形象生物的存在,明显是于虚拟中所描绘出来之幻想物种。可是,此一经描绘出来的物种:《说文》释说:“鳞中之长,能幽能明,能小能大,能长能短,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易·乾卦》亦说:“飞龙在天”“或跃在渊”,却已有着万物都无法与之伦比的伸功能力。

正基于这样,我国在近五千多年悠久古代历史发展中,此一种神奇的龙便受到了华夏民族祖先的顶礼膜拜,奉之作图腾,尊之是他们祖先。于先秦文献所载的伏羲、女娲、黄帝、神农氏等,并说与龙相关连,和龙连体,及或是作人面龙身(或人首蛇身)躯体;夏禹和他的父亲鲧死后,《山海经·海内经》也载他:“化为黄龙”。即甚至说它还属于华夏、汉民族的象征,古代帝王之一种化身。

见于考古发掘所见材料:今河南濮阳酉水一座仰韶期遗址墓中的墓主人尸体侧旁,也见取蚌壳堆出一条龙图殉葬(《文物》1988年3期)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地拉村、辽宁牛梁河等商代以前遗址,河南殷圩的妇好墓葬,等等,又有以雕刻形式作出龙或龙纹玉器制品随葬(《文物》l984年6期,1987年2期等)。

如此,今粤东北地方客家人所筑围屋也见称“围龙屋”,龙这一虚拟形象,凭上引伏羲氏以下的人有与龙连,《列子》等籍载夏后氏,亦直接作有“人面蛇身”,故不少学者主张龙形象是源于蛇的原体,从而,奉龙为图腾和尊龙为祖先同时,也有奉蛇为图腾与尊蛇是祖先的历史,而今与客家人杂处其居原以“蛮”称的原住居民,《说文》便有释:“蛮,南方人蛇种;”以“闽越”称的:“闽,东南越蛇蛇种;”明代于沿江海地就居的  (即蜒、疍)人,明、邝露《赤雅》也载:“蜒人神宫画蛇以祭。”依据这些,而今客家人所建“围龙屋”。却都不称“围蛇屋”,而是称“围龙屋”,道理便都因为他们本从中原南徙而来的遗民,并非属地方中的原居土著,中原他们就居先祖既本称是“龙”与是“龙的传人”,那作为是“龙的传人”子孙的客家他们,目当也不能轻易忘本更改,仍当还以尊龙和称龙子、龙孙为荣为俗了。

综此,对上述客家居区,就建筑本身上说,既有他们适应生存需要而作出的功能制作;又有他们揉合儒家伦理的道德观,术数家相生相克的理念现,和“龙的传人”这种信仰思维观等在进行营建,整个建筑内含,都是非常丰富和多采乡姿的。而这些成果,都是客家人他们长期忠实沿袭、继承祖先建筑文化积淀精华所得的成果。

显亲扬名方面:

综按上述客家居屋建筑,就其外部形制营设言,它明显有着礼天和礼地的观念思维存在,然其内部的立设说,无疑又当同样会有着他们显亲扬名这种观念的思维隐含。下面就再续作出著述。

客家人承前所述,是一支从中原南迁来的汉民族遗民,他们南徙途中既多作合族而居,中间不少人目还在侨郡、侨县这些机构中生存,身处  地,尚有吏官、士族、豪右这些人物阶层雇请、关照,那时周秦以来的儒家观念思维和其礼制礼俗,不独未有忘怀,而且还在处处得到开启,继承与巩固。其中像立匾一节说:首先便会见到不同宗姓居民门楼的上方,都见刻有他们从中原始迁故他的堂匾,如:廖姓于甘肃西北武威县始迁的“武威堂”匾;严姓于甘肃境始迁的“天水堂”匾;李姓于陕西、甘肃境始迁的“陇西堂”匾;洪姓于甘肃敦煌境始迁的“敦煌堂”匾,杨姓于陕西函谷关与潼关始迁的“关西堂”匾,伍姓于甘肃镇原及青海一带境始迁的“安定堂”匾;林姓于黄河西界陕西、山西地始迁的“西河堂”匾;温、郭两姓于山西始迁的“太原堂匾;房、张两姓于河南南阳始迁的“南阳堂”匾;谢姓于河南开封始迁“陈留堂”匾;陈姓于河南禹县一带始迁的“颖川堂”匾;黄姓于湖北云梦一带始迁的“江夏堂”匾;熊姓于湖北始迁的“江陵堂”匾;刘姓于江苏徐州境始迁的“彭城堂”匾……等等。人们明只需于此匾前驻足,毋需他人介绍,都会知晓居屋主人都是些何许人氏?与他们都来自何方?

进入祖堂,于摆满祖宗牌位神龛上方,又会见悬着“敬祖睦宗”思维的“天地君亲师”、“祖德流芳”、“进士”、“魁元”这类匾额;同一位置或于厅梁的上方,见高悬着显亲扬名之官爵类匾额,其中如梅县20世纪30年代小说家“张资平”之张家园门楼上方,梅县白渡广东第一才子、“梅州八贤”之一的宋湘祖屋门梅上方、梅县白宫丘氏租屋门楼上方,兴宁罗岗袁氏善述围、刘氏恒十围门楼上方,翁源南黄氏门楼上方之同高悬刻有“大夫第”文匾额;大埔湖寮黄氏石牌坊上悬之刻有“中宪第”文匾额;梅县松口宋氏门楼上方之书刻有“荣禄第”文匾额;新丰梅坑潘氏门楼上方书刻有“德林第”文匾额;翁源南浦谢氏门楼上方书刻有“司马第”文匾额:梅县松源蔡蒙吉门楼上方刻悬有“三代进士”文匾额;深训坑梓黄氏祖堂上方刻悬有“文魁”、“恩贡”等词的匾额,等等。

其中不少居屋门楼或神龛上方,还见立有家训(或称遗训)匾,中如以“福”称的,便有大埔范氏的“福庆楼”匾,新丰廖氏的“福显楼”匾:以“德”称的。有大埔陈氏的“召德堂”匾,惠阳叶氏的“树德堂”匾,大埔谢氏的“德馨堂”匾,惠东胡氏“培德堂”匾,以“安”称的。有龙门钟氏的“守安居”匾,兴宁罗氏的“太安  ”匾,大埔篮氏的“泰安楼”匾;以“和”称的。有大埔钟氏的“祥和楼”匾,平远姚氏的“厚和堂”匾;以昌称的。翁源李氏的“建昌围”匾,兴宁黄氏的“宏昌  ”匾;以“寿康”称的。有紫金邓氏的“寿康楼”匾;以“棣华”相称的,有梅县丘氏的“棣华楼”匾;以“济济”称的。有梅县陈氏的“济济楼”匾;以“启明”称的。有饶平许氏的“启明楼”匾;以“龙盘”称的。有深圳黄氏“龙盘楼”匾;以“翰林”称的。有梅县作氏的“翰林居”匾;以“善”称的。有兴宁袁氏的“善述围”,兴宁陈氏的“国善围”匾;以“满堂”称的。有始兴官氏的“满堂围”匾;以“郭裕”称的。有大埔郭氏的“郭裕堂”匾;以“躲世”称的。有兴宁钟氏的“躲出围”匾;以“正  ”称的。有深训文氏的“正  堂”匾;和刻书在碑坊上的,有惠阳镇隆叶氏的“树德务滋”(正面书),与“为善最乐”(背面书)文匾;大埔茶阳的“父子进士”文匾;大埔湖寮吴六奇的“挂印总兵官左都督”文匾,等等。

除此,于厅堂里柱的上方,门楼的左右壁上方,复还或书,或刻的作有警世,彰表,铭记一类文词的堂联(或称楹联)与对联,等等。

凡此这些,人身踞其间,莫不都会于匾额上略到浓郁的儒家一种孝悌观念氛围。因为上面业己有的刻书文句:

“第”,是古代科举会计中作甲乙次第称时所沿用一词,凡会试中已获中式者,称及第;不中者,称落第;于官场,又且有以甲乙次第赐田宅,因而古代京城由列侯公卿所居地方便称为第。于此“第”前所冠“大夫”、“中宪”、“荣禄”、“光禄”、“儒林”、“司马”等词,则是宋元明清时有行的官爵,其中“大夫”按明时所称,它是属从三品,“荣禄大夫”、“光禄大夫”、是属从一品;“中宪大夫”是属正四品;“儒林”中的“儒”,古代本指术数家,及后是有泛称学者,那“儒”后缀“林”,便当指儒者(即学者)“荟萃之林”(即活动的地方);中如林“郎”即“儒林郎”,那它便己属于六品官了;“司马”,原属军职的一种呼称,其中大司马,为兵部尚书;少司马,为兵部侍郎,明清时且等称同知(即衙门佐官),属正五品;进士,是科举中经过会试、殿试已登第了的举人;“文魁”,“魁”,汉字指首领,“文魁”是指科举中中式了的文儒;“恩贡”,明清时是指科制中的贡监(生员);“翰林”,唐后是指文学侍从官。

家训中的文句:其“福”中称的“福”,东汉许慎《说文》释:是“祐也”。而“祐”,《周易大有》作有“自天祐之”。即原字本寓有“神助”意。它的启用,《诗经 大雅》“旱麓”篇载有:“求福不回”,“楚茨”篇也载有:“卜尔百福”。即于周代便已启用了,因而及后,凡能遂意与顺利完成的事儿,都合称为福,即有福、幸福;而此“福”与另一“光禄第”、“荣禄第”匾中称的“禄”,《说文》又释:“福也”。即“福”与“禄”本同一义解。因而《诗经》“鸳鸯”篇也作有“君子万年、福禄宜之”句。故出现与启用也当同时。

其“召德”与“树德”、“培德”匾中称的“德”,《诗经大雅》“既醉”篇亦作有:“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蓼莪”篇也作有:“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周易》亦作:“君子进德修业”。即原字同指道德、德行。而客家人取称,当欲导人:一,不去做任何伤害理的事;二、要忠于君、忠于祖、忠于族、尤且不好逸鹜劳,勤俭持家。其出现启用,也同在周代。

其“宏昌”、“建昌”匾中称的“昌”《诗经》也复作有:“东方昌矣”句。其中《说文》释:“美言也,从日从曰;一曰日光也。”故对字的本义,都含正当、和善;但与此“宏”与“建”字连,即“宏昌”与“建昌”,这又当俱其祝愿兴旺、强盛的含意了。己有出现启用,亦同在周代。

其“厚和”、“祥和”匾中称的“和”,与“守安”、“太安”匾中云的“安”,《说文》释“和”是:“相应”也。《周易乾》作有:“保合大和,乃利贞”。“中间利贞”又说:“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利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也”。故原字俱含不刚、不柔、而且温和义。“安”《说文》释作“静也”。原字义当又本含其“安定”意思。

其“国善”、“善述”匾中称的“善”,《礼记 中庸》作有:“隐恶而扬善”。即该一善”字本与“恶”对义。故《中庸》又说:“祝福将至:善必先知”,即人如能行善举,都必然会得福;反之便将得恶,没有好的结果,如此,客家人又且还作“为善最乐”牌坊,大力为“善”去宏扬。

其“寿康匾”中称的“寿康”,《说文》释“寿”是:“久也,从老”。《庄子》对寿也作:“上寿百寿,中寿八十”,原字都当是指人的年龄、岁数,与“康”连,“康”明显是指健康,即对生年长寿祝愿之词。

其“棣华”匾中称的“棣华”,《晋书,张协传》载有:“协飞芳,棣华增映”,按梅县白宫丘氏对联还有作:“棣堂  茂,华萼相辉”。《诗经·小雅》“常棣”篇也作有:“常棣之华”。“凡今之人,莫如兄弟”。那其以“棣华”、“棣棠”、“常棣”称的,都本缘出《诗经》,同属训导兄弟建业观念维思的一文词。

原梅县程江陈氏“济济”匾中称的“济济”,当今该词持用并有“济济一堂”,“人才济济”,故原词俱含多、美好的意思。它的出现与启用,《诗经·大雅》“文王”篇也复作有:“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小雅》“楚茨”篇亦作有:“济济跄跄,挈尔牛羊”。《尚书大禹谟》也见作:“济济有众,咸听联命”。显然该词的启用历史亦同样很久为久远。

其“启明”匾中称的“启明”,《尔雅》作有“明星之启明”句,即原词本俱指星宿中之金星别名(即明星)。客家人取此,当俱比喻东方明星含义。

其“龙盘”匾中称的“龙盘”,龙,承前引述,木属华夏,汉民族崇奉图腾,所云龙盘,即典籍中常见载称的“龙蟠”,“龙居”。《汉书·成帝纪》载有:“太子出龙楼门”。即龙尚是天子,太子的一个代称词,因而门楼上方,也得作出龙图,而称“龙楼门”。客家人于此也见以“龙”相称,呼之“龙盘”,作为是贫民百姓身份的他们,那都会犯禁遭致杀身祸害的。然而,他们为了祝愿子孙繁衍,也都百无禁忌,这也可谓是客家人的性格、精神之一种表现了。

其“敦裕”匾中称的“郭裕”,“敦”字俱厚重、笃实与崇尚义;“裕”指富饶。借此作训,当又寓含其富饶、崇尚和曷望之义意了。

其“满堂”匾中称的“满堂”,无疑,是祝愿生存子孙满堂繁衍的词儿。

其“躲世”匾中称“躲世”,保存此匾的兴宁岗背钟氏城堡式围子建筑,它楼高三层,四角筑望接(即碉楼),总高四层,并以“三合土”夯筑,整座楼都建造得非常坚实牢固。当这座楼营建时,正值清初太平天国起义,楼主为防兵燹灭害,遂筑建此屋式和以“躲世”一词作匾。无疑,这是是歌教导子孙毋忘开居历史艰辛的一块词匾。

其“正气”中称的“正气”,仅深圳白石厦文氏一处门楼上有作此匾,词的原出,当本缘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抗元兵败被俘后能可“留取丹心照汗青”死去,也不甘愿降元的坚贞历史故事。立此匾的后裔,为当时一齐与文天祥抗元的胞弟文天璧。天璧兵败后,曾四处逃亡、隐居,最后始择上地落籍衍传出今日近千余众的文氏子孙。此匾额的两旁壁,尤尚刻有“烟楼世泽”“正气家风”对联。故作此匾意,无疑都是为图教导子孙毋忘祖辈为国,为民坚贞气节的效法与继承。

对堂联、对联上方见有云的,以下选择几则举述:

兴宁  氏保存的堂联:“左锋旗,右锋鼓,旗鼓耸峙,万载扶持御史家”;“乌石塞,白石岭.山左高擎,千秋保障封候第。”

联中之“左锋旗,右锋鼓,旗鼓耸峙”与“乌石塞,白石岭,山在高擎”云的,是兴宁当时之自然地貌与形势描绘;于“万载扶持御史家”与“千秋保障封侯第”中云的“御史家”与“封候第”,“御史”是治事官吏的一村称名,古代官署有称“御史府”,而此“御史家”称的,自当同指曾供职官场的家宅;“封侯第”,“封候”《史记项羽本纪》载有“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它明显是指曾受帝王封过候爵与曾立过显赫功名的门第,如此宅门,目然便都要教导子孙去才“万戴扶持”与“千秋保障”了。

探训罗氏保存的堂联:“慈孝友恭,启迪后人昭世德”;“诗书礼乐,缵承先绪振家声”。联中“慈孝友恭”云的“慈”,是指父母爱子女;“孝”,为指子女孝顺父母,合两所言“慈孝”,《庄子渔文》载有“事亲则慈孝”即指能行奉养孝敬的人。“友恭”,指兄弟间之相亲互爱。下连“启迪后人昭世德”,当便为开启、教育罗氏子孙去发扬祖蜚“慈孝友恭”这种的德行。

“诗文礼乐”云的:“诗书”,指《诗经》《尚书》等儒家经典著书;“礼乐”,循《礼记仲尼燕居》所载:“礼也者,理也;乐山者,节也。君子无礼不动,无节不作。”下连“缵承先绪振家声”,“缵承”即继承,“绪”指世系,那“先绪振家声”便为继承先祖事业,发扬罗氏祖传良好风尚。

鹤山罗氏保存的对联:“百世雍和修孝悌”;“一堂敦穆教读书”。

上联是指继承百年父子和谐世系,学习儒家的孝悌道德;下联为指满堂和睦,教导子孙去读书。

蕉岭丘氏保存的对联:“读书千载业”,“孝友一家春。”

上联,是明教子孙,做学问读书是千载事业;下联,则教育子孙孝敬父母与兄弟和睦,都可全家得到春光。

梅县潘氏保存的对联:“德传花县”;“馨衍荥阳”。

上联的“花县”,晋代潘岳于河南河阳(今孟县西)任县令时。因该县已满种桃李,因而称该县为花县;荣阳,地在河南黄河原设郡地方。作此对联,明显是教导潘氏子孙毋忘源出河南地方的历史源流(上举素材,部分采自扬耀林主编《南粤客家围》书册有刊材料)。

凭依上述种种表现,本节论述中心内容,是“显亲”与“扬名”。所谓“显亲”,孔子《孝经》载有“以显父母”;“扬名”,则作有“扬名后世”。即为表彰历史中客家不同宗姓先祖所创功业、殊荣和他们子孙又为之宏扬、效法表现的历史史实。

今依东鳞两爪还不完全的匾额,牌坊,家训,堂联,对联等诸材料事实,大致都已可为人说明:历史中的客家人的先祖们,不少都曾是社会、历史的一员中坚,都曾是历代皇朝的忠实拥护者与效力者,因而也都是历史中的一群好样的佼佼者;而作为是他们的子孙,他们沿着先祖们业已走过了的足迹,亦曾忠实地作出祖辈事业之接力、继承,因而也曾培育出像匾中有表彰的“父子进士”,“三代进士”这样的人物英雄,从而他们的子孙,也都称得上是书香世家与出身优良一族。

然而,我国历史中的社会,终究都是受着儒家思维教导与培育的社会。孔子《孝经》中这样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出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毋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开宗明义章》)。那作为是社会一员,人人都自当必须在尽孝,而欲想完成这一孝道,首先便要先为立德(即培育个人的德行,德性,)其次是要孝顺父母(即上述有云“显亲”之类);最后再由个人去立身行道(即创业扬名,与此而光宗耀祖)。而欲想完成这些宏图、宏愿,按孔子“教之所山生也”的教导,便需先为去设“教”,为了孙们先去传吴儒家的立德观念思维。而今这点,依客家居屋保存,都是有其客观与主观两种传导形式。即前一种,是设置祖辈爵匾额、牌坊,客观为子孙们传输“显亲”的思维影响;后一种,则直接去订立家训,以德,福,禄,昌,和,安,善,寿康,棣华,济济等这些儒家观念信仰思维教导子孙,使之也能很好的确立做人尽孝的德性,最后并服务社会、人群,建功立业和扬其美名、英名。

期间,为完成这些,循孔子“教之所山生”教导,尚得大力去倡设施“教”场地——书院,学堂;让客家人的子弟从中能学到既懂得“诗书礼乐”的重要性,又能明白“学而伏则仕”这一个根本道理,使之最后参学者踊跃,赴学者能形成家风。正基于过样,今以梅县一地为例;不独既村村办有小学,区区办有中学,属县和地区的,又办起有专科学院或综合大学;而那些由学校毕业出来的学子,于被喻之是地方中到处可以见到的“上特产”同时,其中能为社会服务的成材者,从清末至1985年,有人统计,单梅县一地输送出国留学的学生,便有277人,其中已获得博士学位的亦有73人;从民国到1985年曾任国内大学、专科院校校长一职的,也有34人;任大学教授的则多至155人(采自古进主编《客家人》“文化之乡”篇);对从军参政任首脑职者,更是多至不能胜数。由此,对客家人的兴学办校,培育人材,可谓都已是成绩昭然的。我国典籍《大学》篇有载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客家人于办学与求学上,无疑都已早深明了此中“明德”与“亲民”(“亲”通“新”,即“新民”。谓使人弃旧图新)的这一个观念道理。

至于对匾额、牌坊这些载体的出现流行历史:

我国以牌坊从事人物表彰一俗《后汉书 列女传》载有:“诏刚贞妇有节义,谷十斛,甄表门闾,旌厥显行。”其中所云“门闾”,为门楼;“甄表”的“甄”,指刻造,“表”,为以文字表彰。那于汉凡属“贞节”妇女可以作旌表同时,且还有以“甄表门闾”。即在门楼上方刻文字表彰习俗。其中所称门楼,当大体便是牌坊的早期形式“阙”这一类建筑了,即于汉代大体便已有了阙类形式的牌坊建筑的出现兴行。

匾额中之“匾”,原作“扁”。而此“扁”,《说文》释:“署也,从户册;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即指官署中之户册文之类,因而以此匾称的,汉代以前当还没有出现,自然也不会有刻此与书此匾额的兴行习俗。现据南方国目前匾额保存,以明清时刻置的居多,宋代刻作的很少事实,对该匾额的兴行历史,依唐宋时里坊的坊门营建已很普遍,唐宋当自已有兴起,但广见流行,都还在明清。

对堂联与对联之俗。这是将文词用书或刻作于纸上,布上、竹、木板上和或是柱头、壁间的一种文学表现形式,分由上句(即上联)与下句(即下联)合组成它的表现文词。

其中上句,即出句,下句为对句,两句字词、字韵都需对偶,语意也必须互相关联。有人研究,这种文学表现形式是源起于唐时出现的字词对仗,语意相联的律诗,谓是产生于五代。有资料记载,五代时的后蜀主孟昶广下27年(946年)便曾作有:“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样的对联流传。故这种文学形式兴行历史,都不算久远,见于客家居屋,应该也还是明清时所作的作品。

以上,便为本“显亲”“扬名”这一章节所要举述的几个素材材料类型。凭依这些材料类型,于客家人居屋中保存的,它不管是物(即扁额,牌坊与石旗杆等)与文词(包括匾文与堂联、对联文词)。莫不都寓含着浓郁的儒家观念思维;而作为是居屋中生存的子孙,莫不也都在接受着儒家这些观念思维的熏陶,在发奋的创业,建立其功名,而光宗耀祖。

然而,我国历史上出现与所创的儒家道德观念思维,它到底都还是以封建道德作出规范的,是为封建社会去服务的伦理观念,按《孝经》中所说的孝道:“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也都只是讲求去为家庭、宗族中的亲人、为国家中的君王去尽孝道,去履行晚辈为长辈的道德义务,中间不免都带有观念本身的某些片面性,失却其公允准绳的准则,中间比如对牌坊的彰表:《后汉书》所载为贞节妇女立牌坊一节,客家居屋至今也复有不少这类文物保存。所谓“贞节”,都是指婚后丧夫不再谋嫁仍旧持家抚育子女成长的妇女,然而男子呢?他婚后如也丧妻,亦不再谋娶,也仍旧是持家抚育子女成长,那何故又不去为他立匾彰表叫?道理很简单,因牌坊表彰妇女负节这种习俗,都是在夫杈社会制度下兴行的,而于夫杈社会,不管是国内或国外,在一夫一妻制的幌子下,往往都是只容许男子多妻,而不容许女子的多夫。因而便有了以妇女“贞节”表彰之俗的推行,表彰本身,都明显带有夫杈社会的一种畸形色彩,是在夫杈社会制度下的一种表彰产物。中间也欠公其允与失却准绳。

再又如大埔湖寮之为清初吴六奇墓前墓后所立一座牌彰表吴六奇生前历史一节:吴是清初投降满清,曾任总兵官一职的汉裔客家人,他当时供职地方的粤东南界闽西南境,当时以郑成功等人为首一批汉裔志士,正高举反清复明斗争义旗,在与甫行立国的清满皇朝抗争。而作为是汉裔的吴六奇,经自投降了满清后,便以所领军旅,全面给予这些高举义旗的力量绥协,直至最后全部消灭为止。而他,也因此得到了清康熙帝的“两赐蟒玉”,升官晋爵,和授“挂印总兵官左都督”,死了尤且“饮赐祭葬”等殊荣与及在牌坊上作出彰表。清代由1636年至1911年存在的275年,无疑吴六奇是清代一员杰出的人物,作为是他的子孙,自当也要引之为荣的。

然而,在另外一侧面呢?笔者20世纪90年代末在马来半岛作巡回讲学、考察法动时,在麻六甲海峡伸入柔佛海峡的马来西亚新山一处临海华人墓园内,刻意外地见到了两座清初大体是受到了吴六奇当时绥协最后逃亡到该地亡卒所立墓葬。海外华人死后,也循国内习俗筑墓,所筑的墓,也复如国内墓前立一青石基碑,碑额,也刻书或“明”或“清”的字样,让人一目便可瞭然死者是何时何月与何许人氏?然而,该两座墓却只刻着一个“清”字,而所刻的“清”字,又都作“氵月”此种形体书写,即“月”上方删去“主”部份,而所缺去的“主”,随行当地华人告知,便是主人之“主”展示。那“清”去“主”属何意义?随行华人又说,便是该墓主人本是反沮复明志士,在马来半岛均无后裔,因而“氵月”上不再刻文,说明他们当时外逃只是一明无奈之举,有朝一日时机成熟,还将东山再起重回故地继续战斗,因而“清”字,决不能有个“主”。可惜,他们壮志未酬,客死了异邦,但立刻此碑,也可谓人虽死,而其志可谓也是依旧轰烈坚贞!

我国秦汉以后历史上,曾有过1271年由元世祖忽必烈所建的元代帝国与1644年由清世祖福临所建的清代帝国,即曾有过两次由我国少数民族统领建国。而当1271年当现元代建国时,曾出现有以文天祥等汉族裔民为首的揭竿奋战抗元;而1644的清代建国,亦曾出现过以郑成功等众多汉族裔民武装抗清展开斗争。两者虽都最后抵挡不住正在前进的历史车轮,个人的头可断,民族气节决不可丢的民族英魂,因而也搏得了历史、民族崇高的永远的褒扬、推崇。而今对照吴六奇出身历史,那他到底该如何褒或怎样贬?都自当有个客观取决标准,已非简单以儒家伦理观使能解决好的。

来源:http://www.smhakka.com/wh1.asp?ID=1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1-12 15:41:52 | 显示全部楼层
杨先生的文章不错,但没一个引文出处,也没有材料来源,这已经成为习惯.作为考古学前辈,应当考虑学风问题,做好表率.

[ Last edited by 石介 on 2004-11-12 at 15:45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5-13 05:22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