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942|回复: 3

【转帖】台湾客家创作歌曲的形成与发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9-24 18:01: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bbs2.sina.com.cn/cgi-bin/ ... 2&postid=249775

版权所有:圣约翰克利斯朵夫 原作 提交时间:17:13:22 06月27日



台湾客家创作歌曲的形成与发展
杨国鑫

一、前言
有关台湾客家创作歌曲,在这之前鲜少有人提出较完整且具学术上的论述,因此一般人会有一些不正确的印象,以为客家人都喜欢唱山歌、以为客家人只喜欢唱山歌,殊不知,客家创作歌曲已有摇滚式、蓝调式...等多样化的创作出现了。笔者身为客家歌谣的研究者,有必要就多年收集的资料及参与客家相关事务的心得,提出关於台湾客家创作歌曲的一些浅见。

二、不是所有的客家人都会唱山歌
新竹师院音乐教授杨兆祯提到:「在这荒山野史的奋斗中,心有所感而把喜怒哀乐,用歌声表现出来(开始时,也许是一种欢呼或哀啼);为了配合挑担、砍树、撑船而哼出曲调;为了呼朋引伴而唱出情歌;为了与远山的那一边或河的那一边的人,高声谈话而变成歌声、、、遂逐渐形成所谓「山歌」,这是极其自然,而无可否认的现象。而这些现象正符合很多专家所提的「音乐」起源的学说:「感情抒发说」、「劳动说」、「鸟鸣说」、「高声谈话说」等。就这样,客家民谣由老调山歌,山歌子,各种小调发展到近年最普遍的平板,於是乃统称为:「九腔十八调」。」(注1)广东星海音乐学院教授温萍提到:「客家人的文化生活与风情,大都融合与参透在山歌中,故客家山歌实际上是一部客家人历史文化和劳动生活的写照。」(注2)甚至於前新竹县长范振宗也提到:「客家山歌是客家族群的胎记,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山歌与客家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藉由抑扬顿挫的山歌与歌词将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一直让爱唱歌的客家人引以为傲。」(注3)然而在这里我要做几点补充说明:
(一)唱山歌不是客家人独有的。依据台湾师大音乐系教授许常惠的研究:「中国各地的山歌,其数量非常丰富,除了通称的山歌之外,还有一些不同的名称。如陕北的「信天游」、山西的「山曲」、内蒙的「牧歌」、青海的「花儿」、四川的「晨歌」、安徽的「慢赶中」与「秧歌」、江浙的「田歌」。」(注4)
(二)并不是所有的客家人都会唱客家山歌。在多次的田野工作经验中发现有很多所谓的客家老人家是不会也不曾唱过客家山歌。我们知道讲话与唱歌是不同的文化事实,讲话是做为一种意思的传达与沟通,而唱歌的成份是一种情感的表达与抒发而且要看场合和对象。现在实际的情形,一个客家人终其一生都没有讲过客家话是很难的,但客家人终其一生没唱过半条客家山歌的倒是不少。
(叁)唱客家山歌与听客家山歌又是不一样的事。以现在而言,几个地方可以见到有人在唱客家山歌,例如山歌班、山歌公园及山歌比赛会场等,不过有一个现象即有许多人是重复的,也就是说一票的人在新竹参加比赛,过一阵子在桃园的比赛也见到他们,甚至於有些地方的比赛设有超级组,以让那些在许多地方都得名的歌手再次竞技。如此可见,那些唱山歌的人我们可以称为「山歌族」,也就是说不是所有的客家人都喜爱唱客家山歌。听客家山歌的人那就多了,在一些山歌公园、电视、收音机,甚至於卖菜的卡车上都会播放山歌录音带来通知大家,说客家人没有听过客家山歌那是很少的。
(四)客家山歌与客家创作歌曲是不同的两回事。我发现有一些人把客家山歌及客家创作歌曲统称为客家山歌,即有一些人把凡是用客家话唱的歌称为山歌,这是不太恰当的,客家山歌与客家创作歌曲不可混为一谈,而且两者没有绝对关系。
(五)以时间轴来看,本文所要探讨的是1980年以後的客家创作歌曲,是以吴盛智与吕金守合作<无缘>及吴盛智与涂敏恒合作<?@系中国人>等歌曲开始,1980年之前不是没有客家创作歌曲,只不过影响的情形没有那麽大,在此暂不讨论。至於以地区来讲是专指台湾地区的客家创作歌曲,事实上在马来西亚、中国大陆等地也出现了少量的客家创作歌曲,这些台湾地区以外的客家创作歌曲,并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内。所以明确的说,本文所要探讨的重点是在1980年以後的台湾客家创作歌曲。

叁、台湾客家歌谣的分类
一个名词若出现分歧的解释,对於该名词的讨论与研究也将出现困扰。所以,台湾客家山歌的定义要明确化,台湾客家创作歌曲的定义要明确化,甚至於有必要举例说明。在此我以歌曲的性质做为分类的依据,编制「台湾客家歌谣分类表」(如表一)依次说明。
就「台湾客家歌谣分类表」来看,给「台湾客家歌谣」下一个定义:即在台湾地区凡以客家话所唱或可听到的歌谓之,同时也包含用念的客家童谣。
而台湾客家歌谣分叁大类:(一)台湾客家传统歌谣:有些人以台湾客家民谣或台湾客家民歌称之,一般而言台湾客家传统歌谣多不知创作者是谁,甚至於是一种长时期的集体创作所形成。台湾客家传统歌谣又分成叁类:
1.山歌:台湾师大音乐系教授许常惠在其所着《民族音乐学导论》中提到:「山歌乃山野之歌,与里巷之歌-小调是相对的名称。前者指乡村所唱之歌,包括在山上、草原、田野等,远离城市所唱的歌,不只指山上所唱的歌。而後指小调,指城镇所唱的歌。因此,我们可以说:山歌是山野人民自由抒发内心思想感情的抒情歌曲。山歌的歌词常是即兴的,其内容不仅随个人而不同,一个人在不同场合可以唱出完全不同的歌词。至於山歌的曲调,由於都在野外歌唱,不受劳动的限制,也不受伴奏的约束,歌唱者可以无所拘束的发声。一般是节奏比较自由,言调比较悠长,曲调时而伸长,时而缩短,随不同歌唱者而有所变化。」(注5)「山歌在台湾,一般认为属於客家民歌,其时早期福佬系移民也有山歌,只是後来福佬系人聚住於城镇,逐渐消失了山歌。客家人通常以「山歌」、「采茶歌」、「褒歌」做为他们民歌的通称。但是在北部客家民歌「九腔十八调」中,大部份已小调化(歌词、曲调和节奏都固定化),恐怕只有「平板」、「山歌子」、「老山歌」叁首还保持山歌的特色。」(注6)山歌是即兴曲牌,随词改谱,同时是相当的个人意识的表达。
2.小调:小调大都有歌名,即一种唱腔就是一首歌,歌词差不多是固定的,例如<病子歌>、<挑担歌>、<思恋歌>、<撑船歌>、<卖酒歌>、<度子歌>.........等。小调的题材涉及广泛的社会生活各方面,可说是一般人们普遍的生活与工作情形。就歌词的内容而言,小调是与山歌很不一样的。
3.其它:「国语山歌」是用国语唱的山歌,新竹师院音乐教授杨兆祯的录音带即有用国语唱山歌,另外山歌教唱专家胡泉雄老师用许多小调的歌曲改用国语词教唱。另外「大陆山歌」是由一些人从大陆引进的客家山歌。然而,以上两者不论「国语山歌」或「大陆山歌」在台湾的民间社会都没有受到很大的欢迎。
(二)台湾客家创作歌曲可说是:在词或曲上是由某人(或数个人)所创作的,而用客家话所唱的歌,有些词曲都是创作的组合,有些是借已成名的曲填客家词,有些是延用客家古词重新谱曲。总之,台湾客家创作歌曲的弹性很大,同时因创作者的不同或不同的时代思潮,创作的歌曲风格也大不相同。在1980年,吴盛智的<无缘>及<?@系中国人>之前,即出现许多的客家创作歌曲,但不少是借其它歌曲来填客家词,在过去的客家社会里有一些影响,但时至今日并没有留传多少,虽然有许多唱片问市,但一般家庭购买者不多,自从1980年吴盛智作曲吕金守作词的<无缘>以及吴盛智作曲涂敏恒作词的<?@系中国人>,<无缘>是由吴盛智本人唱红,<?@系中国人>是由池秋美唱红,可说首开客家创作歌曲之先河,之後不论作词作曲及唱片(录音带、CD、LD)的制作都较具规模,同时透过电视、收音机的传播,对台湾的社会影响渐大,尤其是有线电视及小(中)功率电台的开放,对客家创作歌曲的生存与发展多所助益。台湾客家创作歌曲作词作曲投入的人不少。例如,吴盛智<无缘、?@系中国人>、涂敏恒<客家本色>、林子渊<细妹仔按靓>、蔡孟甫<该情像砂仔>、黄连煜<在这恬静的暗哺头>、谢宇威<问卜>、林生祥<美浓山下>、吕金守<客家人>、杨政道<一枝担竿>、邱从容<家乡的小河>、锺肇政<新?A客家人>、吴伯雄<客家情长>、刘慧真<台北新故乡>、罗国礼<记得介年寒天>、古秀如<爱行奈去>、游兆祺<初恋?A时节>、颜志文<?@教你唱山歌>、陈永淘<头摆的事情>、李一凡<九降风>...等。
台湾客家创作歌曲在歌手方面也有不错的表现,例如,池秋美<?@系中国人>、魏海姗<?@系你介人>、邓百成<细妹仔按靓>、林展逸<客家本色>、彭<十七十八田庄女>、陈志明<客家人>、刘平芳<十八岁的心情>、王惠樱<分?@多一些爱>、陈威<今夜月光光>、蔡氏兄妹<客家电台颂>、薛能章<大家来乾一杯>、澎澎<剪刀、虾射米>、陈淑芳<南庄细妹>、锺惠文<深情>、唐山<客家情长>、罗时丰<细妹仔按靓>、万梓良<客家山歌最出名>、侯孝贤<山歌>...等。(叁)台湾客家童谣:台湾的客家童谣,以现在而言大致可分成两种,一种是念的,另一种是唱的。
1.念的客家童谣:念的客家童谣可说出现的很早,念的童谣其语言平易顺口成章,表达的意境清新。更清楚的是念的童谣是一种生活文化,例如在游戏中的「点指浓纽」,在学语上或安抚上父母亲常用的「爱哭爱笑」、「嘴嘟嘟」,在期盼与抒情的表现有「阿啾箭」,更有纯趣味好玩的「阿兵哥、钱多多」、「老师再见、同学买冰」等。念的客家童谣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不论生活上、精神上或客家语言的传承上甚至於人格的陶冶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唱的客家童谣:受到客语流失的刺激与影响,多位有心人士的努力,进而创作出适合孩童唱的歌,这些唱的客家童谣,大多是在1988年客家人还我客家话游行之後所出品的。唱的客家童谣依作词作曲的性质,可再分成叁类。第一类是延用古词而新作的曲,较有名的如「伯公伯婆」、「月光光」。第二类是词与曲都是全新创作的,例如「大憨牯汽车」、「屋檐鸟子好讲话」等。第叁类是借用各名曲重新填词,例如「两只老虎」、「童年真快乐」等。唱的客家童谣,在国小的母语教学上占很重的部份。
四、台湾客家创作歌曲的形成
台湾客家创作歌曲的形成,与吴盛智、吕金守、涂敏恒等叁人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在1980年的前後是他们开创新局的时刻。「民国69年,吴盛智正筹备他的第一张客语歌曲专辑「无缘」,不过此时的涂老师工作正忙,故未能参与「无缘」的制作,只是到吴盛智家中拜访时,以朋友的身份,在音乐上给了吴一些的意见。「无缘」中的歌曲采用了大量的山歌歌词及旋律,但以西洋曲风重新编写,唱出现代流行感的客家歌,也有几首完全创新的歌曲,这种作法得到不少人的肯定。在经过这样子的尝试後,两人觉得客家歌曲应可走出传统山歌的包袱,发展出具现代风格的作品来,於是两人同村的儿时玩伴-涂敏恒、吴盛智决定一块制作一张全新的客家创作歌曲专辑。」(注7)「但自西洋音乐的传入和卡啦OK的引进後;素有「九腔十八调」的山歌更受到强烈的打击,而且编曲的人才渐渐凋零,使得客家歌谣面临薪火无法相传、优良文化更无法继存的抉择之下,他(涂敏恒)与已故歌手吴盛智先生,决定创作客家新歌,以让那些喜欢唱歌的青年,不因没有客家新歌而改唱闽南歌或广东歌曲;甚至英文歌曲的窘境。」(注8)台湾客家创作歌曲形成时期,现在可以听到的歌曲有<无缘>、<浓胶胶>、<勇往直前跑>、<?@系中国人>,其中<无缘><浓胶胶><勇往直前跑>等叁首歌是由吴盛智作曲、吕金守作词,<?@系中国人>是由吴盛智作曲、涂敏恒作词。
可惜的一件事情,就是当吴盛智如火如荼创作客家歌曲的时候,不幸於1983年12月15日发生车祸,21日不治身亡,享年39岁。与吴盛智有关的客家歌曲,收录於唱片(录音带)至今仍在发行的有20首(如表二)。其中一首是由池秋美唱红的<?@系中国人>,歌林唱片出品。记得当时街坊邻居在收音机中听到池秋美唱这首歌时,都奔相走告,好像发生了什麽大事一样。在客家创作歌曲形成之时期,其歌曲数量不多,但却影响後来的发展,有着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既不论池秋美或吴盛智本人,他们都有机会在电视上或收音机的节目中出现。吴盛智、吕金守、涂敏恒等并不是最早创作客家歌曲的人,但是他们的作品影响相当大。然而,光是由个人行动及强烈的意愿上要作客家歌,而没有客观条件的配合或相关环境的互动,则不可能形成气候,也就是说在台湾客家创作歌曲的形成上不是偶然的,仍有一些过程及脉络可寻,这可从叁方面来看。
第一,台湾政治的渐渐驱向本土化。
在这之前的台湾政治可说是中原文化的意识形态为优位,官方的语言政策以「国语」为唯一法定语言,并在教育机构及大众传播媒体上限制或禁绝台湾原有的语言,直到1970年代後期,台湾本土文化随着台湾政治的变化开始逐渐受到重视。
第二,台湾现代民歌的发展。
1975年6月杨弦的「现代民谣创作演唱会」,可说开启了之後一连串相关於「现代名歌」的活动,这其中有一观念的形成,即「作自己的歌,唱自己的歌」,也就是说一种自我创作的风气渐开。
第叁,台湾客家运动的思想形成。从1970年代开始,客语是明显的,大量的流失,客家人发现客家文化流失的严重,而渐次形成了之後的「客家运动」。台湾客家创作歌曲的形成,可说是由创作者、台湾的政治、社会、经济及客家社会等环境的互动所影响,如此才能形成一个气候,而起了一个带头作用,进而影响到了後来的发展。
五、当前台湾客家创作歌曲的发展就我这十几年来所收集到有关台湾客家创作歌曲的资料,做一个「台湾客家创作歌曲年表」(尚未刊行),而就从这个年表来分析台湾客家创作歌曲的发展。从1980年至1998年台湾客家创作歌曲的发展可分成叁个阶段来看。
1.第一阶段(1980年至1987年):以<无缘>及<?@系中国人>等歌曲揭开序幕,可说是由吴盛智、涂敏恒、吕金守等叁位前辈领军的结果。主要是吴盛智及池秋美在电视台的几个综艺节目中开唱客家歌为一个重点,其实那是因为吴盛智及池秋美有一个可以唱客家歌的舞台,否则还真没有机会在电视上听到或看到有人唱客家歌,可惜的是吴盛智死後,客家创作歌曲沉寂了好一阵子。不论是外在及内在环境,此一阶段的台湾社会对客家创作歌曲来讲是很没机会的,然而我们却很渴望客家创作歌曲的出现,这可以从当时的一些文章中看出端倪。文学家锺肇政曾提到:「说起客家歌谣,不外平板、山歌子等等,很难谓有新意。尤其目前社会益趋多元,福佬语歌曲更有跃跃欲起之势。在这情形下,新的客家歌曲难得一闻,委实令人不能无憾。…...客家山歌必需提倡,也值得发扬光大,这一点无人能否认,然而我们仍然需要新的声音,尤其需要唱出客家台湾人的心声的新歌新曲。」(注9)新竹中学教师彭元岐曾强调:「我们必须面对一个严肃的问题:客家民谣的创新。从古至今,从来没有任何一种歌诗体裁能逃得过式微的命运,除非他肯创新。在「前言」中,我已谈到青年人对传统山歌的漠视或不屑,要知道:若是抓不回青年人的心,山歌的传承必成问题,或许有人认为我言过其实,但请你看看各地山歌比赛的平均年龄,纵使偶有小弟小妹点缀其中,可是,青年人到那里去了。......所以,我认为值得大胆的采用各种的表达方式、各种新潮的节奏来创新民谣,只要他能把握「语言与旋律的关系」、再加上天份、灵感,他绝对不失为出色的「客家歌」。」(注10)
汉兴传播董事长邱从容说:「处於今天的局面,客家人应醒悟(了解)为了保持我们固有中华民族客家文化,不但在家里或客家乡亲说客家话以外,还要发展客家民谣、更重要的是网罗各方人才、鼓励作词、作曲家创作些有意义的现代客语流行歌,让那些客籍歌星有得演唱、同时发行高品质录音、录影带,重拾客家人的尊严。」(注11)比较音乐学会理事长邱庆彰说:「至於创作现代客语歌曲在谈到好壤之前,我认为要先推广,让它普遍存在。推广很普遍了,客家人聚集时愿意唱、电视广播也乐於播放。东西有了,接下来才能谈到好壤。客家歌若普遍了,不好的自然淘汰,好的则保留下来。」(注12)
2.第二阶段(1988年至1991年):
以<客家本色><细妹仔按靓><?@系你介人>等为主要的代表歌曲。<客家本色>这首歌至今还有「客家国歌」之称,至於<细妹仔按靓>这一首歌没有听过的人还真不多,而<?@系你介人>不论在民谣班的教唱或歌唱比赛,几乎被唱的机率都排在第一名。这一阶段主要是两位大将在显身手,那就是涂敏恒与林子渊,主要的歌手有邓百成<细妹仔按靓>,魏海姗<?@系你介人>、刘平方<客家本色>、林展逸<客家本色>等。林子渊的歌曲最大的特色就是容易听容易唱,就如<?@系你介人>在结婚或订婚的场合里普遍被传唱,这首歌听两次就会唱了。然而,林子渊却与吴盛智是同样的命运,於1993年3月8日车祸辞世,享年38岁。
这一阶段(1988年至1991年)可说「客家运动」是如火如荼的开展,从「客家风云」杂志的创刊(1987年10月),「还我客家话」大游行(1988年12月28日)、「争取客家语电视节目」、「台湾客家公共事务协会」成立(1990年)、「客家夏令营」开办(1990年8月)到「叁台客语新闻」开播(1991年9月)等等,都直接或间接的与客家创作歌曲产生了互动。「客家运动」其中之一的要项即争取「广电媒体的开放」、媒体的开放即给客家人一个机会,而媒体的运行其中的要项之一即是歌曲,所以这一阶段的客家歌曲最起码在量的方面是比以前提升多了。而这一阶段客家创作歌曲的制作人以及所属的传播公司就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可谓功不可没,他们就是「上发」(前身为全成)、「汉兴」、「吉声」、「龙阁」、「客雅」、「岚雅」..….等。而客家创作歌曲的发行,是要有人听、有人唱、有人买,如此,一般的消费大众也是身负重任。
3.第叁阶段(1992年至1998年):
这一阶段的客家创作歌曲,又比前两阶段的精彩,不仅创作的人多了,歌手也多了,仅1997年一年就有21张专辑发行〈如表叁〉,而这一阶段又有几个重要的特点:
(一)自从黄连煜、谢宇威、林生祥、颜志文、陈永淘...等的出现,才把整个客家创作歌曲的局面扩大到整个台湾社会,不论是报纸、杂志、电台到电视节目都有不少的篇幅出现了客家创作歌曲。
(二)大型客家歌曲的演唱会,这是很不容易的,如「新宝岛康乐队」、「山狗大乐团」、「硬颈乐团」...等,许多场次都是上千人的演唱会。
(叁)官方相关单位的配合与提倡,如台北市政府的客家文化节活动,在台北市分东、西、南、北区各举行一场大型的「客家创作流行歌曲演唱会」(1997年),以及新竹县政府的「客家新曲奖」甄选活动...等,都是直接的刺激了客家创作歌曲的发展,单单「第一届客家新曲奖」就挖掘了24首新歌(如表四),可见文化是可以建设的。(四)从作词作曲到演唱一个人完成的情形比以前多了,一般而言,词曲及演唱自己来的歌手,对歌曲的诠释度较强,相对而言,听歌的人其品质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在这个阶段客家创作歌曲容易产生良性的竞争,也唯有作好的歌曲、唱好歌以及听好的歌是大家的选择,同时呢?不同风格的歌曲会陆续出现,听歌的人也多了许多选择,这是好现象。
六、结语台湾客家创作歌曲这十几年来的发展,就我的研究有几个心得提出来,以做为结语:
(一)台湾客家创作歌曲有今天的样子,除了受到台湾政治民主化以及其他歌曲(包括华语歌曲、福佬歌曲等)的刺激,其实最主要的还是自己争取得来的,客家创作歌曲与相关的媒体发展是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这媒体如:「客家杂志」、「宝岛客家电台」、「新客家电台」、「客家卫星电视台」等,那一个不都是自己出钱出力以及到处奔波才有的。然而,我们看不到叁台(华视、中视、台视)对客家节目的尊重与重视,这是不是意谓着我们还要继续努力、继续争取,因为媒体,尤其是广电媒体对客家创作歌曲的发展是很重要的。
(二)台湾的政治民主化是绝对有益於客家文化的发展,因为客家文化是台湾文化重要的一环,而客家人在台湾的民主化过程中,更应该主动投入甚至於牺牲奉献来为台湾的民主。如此,我们才更可以传唱属於台湾文化中重要的一环,那就是「客家歌」不论是传统的客家歌或创作的客家歌。
(叁)客家文化是会变的,时代在变,生态在变,思想在变,而客家文化仍可透过新的文化事实而继续发展持续变动,那客家创作歌曲即是一个实际的情形。因为我们很清楚,有些文化事实若不变或者不寻找新的舞台,最後只有消失。
(四)不论传统的或创作的客家歌,其所显现的能量是很强烈的相对於客家话来讲,用讲的可能只有数个人听最多几十人听,用唱的是不一样,一个晚会、一个演唱会来听的人是数百人甚至上千人,或是出唱片在广播电台、在电视台播出来,会听的人是更多的。就如今年(1998年)元宵节在台北市的客家花灯现场,把客家歌唱出来,连续五个晚上在中正纪念堂前是满满的人,上百万人次的参观人潮,而客家歌可以大声唱出来,意义深远啊!

注释
注1 杨兆祯,《客家民谣九腔十八调的研究》(台北、育英出版社、1974年6月初版),页2。
注2 温萍,《客家山歌探胜》(深圳,海天出版社、1992年8月),页4。
注3 范振宗,《新竹县立文中心客家新曲奖》(新竹、新竹县立文化中心、1997年12月),序。注4 许常惠,《民族音乐学导论》(台北、乐韵出版社、1993年11月),页34。
注5 同前注,页54。注6 同前注,页65。
注7 涂敏恒口述,刘桢整理,〈优游客家创新歌曲世界十六年〉《客家杂志》第91期,(1998年1月),页20。
注8 邱英政,〈客家创作歌曲先驱-涂敏恒先生〉《中原周刊》,(1993年9月26日),第六版。
注9 钟肇政,〈客家人作闽南歌-为望春风、雨夜花作曲的「邓雨贤」〉《客家风云杂志》第二期,(1987年11月),页32。
注10 彭元岐,〈一曲山歌解忧愁-创新语言领导旋律的客家歌〉《客家风云杂志》第2期,(1987年11月),页38。
注11 邱从容,〈客家语节目在哪里〉《客家风云杂志》第3期,(1987年12月),页7。
注12 邱庆彰,〈客家歌谣何去何从〉《客家风云杂志》第4期,(1988年元月),页35。

[ Last edited by xiaoxishan on 2004-10-1 at 09:24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0-1 09:37:04 | 显示全部楼层
据我所知,涂敏恒已不在人间?
他为客家歌作出好大贡献!!
我茶馆是一定教唱<客家本色>的!!!!

[ Last edited by 阿秋歌 on 2004-10-1 at 10:02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2-18 20:07:38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25 23:29: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搂提要:

(四)客家山歌与客家创作歌曲是不同的两回事。我发现有一些人把客家山歌及客家创作歌曲统称为客家山歌,即有一些人把凡是用客家话唱的歌称为山歌,这是不太恰当的,客家山歌与客家创作歌曲不可混为一谈,而且两者没有绝对关系。7 |! e& c: ?, z, w9 v- v

本文所要探讨的重点是在1980年以後的台湾客家创作歌曲。: k( u$ u( L9 t1 n8 R, T+ C

从1980年至1998年台湾客家创作歌曲的发展可分成叁个阶段来看。* E2 t, Y8 n0 X5 G" ^* D* l8 v

注9 钟肇政,〈客家人作闽南歌-为望春风、雨夜花作曲的「邓雨贤」〉《客家风云杂志》第二期,(1987年11月),页32。0 t! \6 f4 W5 Z) L8 S" m6 H0 g7 r" k0 K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3-28 23:48 , Processed in 0.021619 second(s), 4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