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75|回复: 2

文艺家萧殷[龙川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8-25 09:43: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萧殷
    (1915——1983)原名郑文生,龙川县佗城人。少孤家贫,初中毕业后在佗城小学任教,并从事业余写作。在短短几年中,以肖英、何远、黎政等笔名发表短篇小说30余篇。1936年弃教往广州读艺术学院,参加“广州艺术协会”,发表多篇杂文,投入抗日学生运动。抗战军兴,加入共产党领导的“上海防护团”,任战地记者。1938年从武汉辗转到延安,就读鲁迅艺术学院,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延安中央研究所文艺研究员和中央艺校都员。1939年调张家口任《新华日报》编委、《晋察冀日报》编委兼副主编。国共“和谈”期间,在北平主编《解放三日刊》,并兼新华社北平分社采访部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他把主要精力放在报刊编辑、文艺教学、文艺理论方面,先后担任《文艺报》主编、《人民文学》编辑部主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青年作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文学讲习所副所长兼中央美术学院文学系教授。1960年从北京调广州任中国共产党中南局文艺处处长、广东省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广东省分会副主席、党组副书记、广东省政协委员、中山大学和暨南大学教授等职。1983年8月3日病逝于广州。龙川县城文化公园有萧殷汉白玉半身座像一尊,1987年7月5日县委府举行了落成典礼。

http://emotion.heyuan.net/yuantou/gjmr.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1-10 19:49:5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

龙川人的骄傲!!

我坚信我也会成为龙川客家人的骄傲!!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2-21 01:37:38 | 显示全部楼层
耐读的萧殷

          黄廷杰

  

  ——先生逝世二十周年祭  


  有感于职业道德问题,我曾以文学青年先师萧殷为范例撰文,题旨是:“偌大中国,今日善待作者的当然不会没有,但以萧殷为风范的与作者道义契约时代业已终结,因为我们已处于消解崇高精神委顿的商品年代。”拙文1/3篇幅揭《文艺报》责编之短,平邮北京《文艺报》,10天见报,足见萧殷精神感召力!

  《鲁迅日记·1936年10月9日》载:“得肖英信并稿。”景仰鲁迅的21岁的萧殷万万没想到,10天后等来的却是鲁迅逝世的噩耗。然而,萧殷终其一生实践的正是鲁迅的名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作为饮过延河水的战士萧殷,忠诚于党的事业;作为作家、评论家的萧殷,服膺真理,固守良知,将毕生精力耗费在文学青年身上。

  战争年代,《晋察冀日报》报社转移中,副刊不慎将他仔细改好了的一份备用稿子弄丢了,念作者是一初学写作的年轻战士,“很可能丢了一个有才华的作者!”岁月老去,他仍耿耿于怀……1956年底,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年青人》受围剿,萧殷独具胆识,公开为作者辩护,著文在《北京文学》发表。1972年,广东省创作室假清远县办大型写作“学习班”,萧殷针对所谓“三突出”,作了有关创作规律问题的报告。在我们这边讲平安无事,到韶关办的班一讲,立马坏事,有人5次上书“中央首长”告密,隔年,萧殷便成了“文艺黑线回潮复辟”的“典型”。萧殷解放前曾两度与张春桥共事,有好心人劝他是不是给张写写信消灾?萧殷不愧是萧殷,坦然面对“黑”到底!

  我曾在追思文章中说“他为别人而活着”。称“我的第一恩师是萧殷”的王蒙,当年因被划“右”致《青春万岁》搁浅,清样则一直保存在萧殷身边。萧殷夫人陶萍回忆“十年浩劫”时曾说:“它已成为我家惟一的一本书籍。”主持《作品》编务时,发现工人作者陈国凯的成名作、短篇小说《部长下棋》因遭《作品》退稿而在《羊城晚报》发表,提查退稿便成了萧殷的“专利”。1983年临终前,他还记挂着陈国凯的入党问题……

  萧殷几十年如一日焚膏继晷,甚至住院躺在病床上,都在为年轻人的文理“把脉”,故没能写出更多像《桃子又熟了……》那样的力作,没能在理论方面实现突破、创新,自成体系,甚至连酝酿多年的《创作论》也没能完成,不能不说是人生憾事。然而,这也正是萧殷生命价值、典型意义之所在!

  萧殷门下也有不解者1989年底著文说及:“我很难想象,许多名不见经传的文学作者,都和萧殷建立了有稿必看,有信必复的通信关系。看了最近一期《特区文学》的《萧殷书信集》,黄廷杰的信占了很大位置……”

  读人最是读境界。名作家马烽有句非常生活化的话:萧殷“不看人下菜碟”。将军作家吴有恒在《萧殷文学书简·序》中曾说:萧殷是个好心肠的老人。”言“很难想象”,没准未真正读懂萧殷。

  我有幸认识萧殷于1972年,那是他门庭冷落时。我与他通信,从1975年下半年始到1977年下半年计11封,就写作问题讨教仅2:1975年12月21日,毛笔蝇头行书,谈散文的立意,共5页,约3000言!在他恢复工作4年多后的1982年春节前,又通了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萧殷师回函:“去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病疼中度过……体质一天不如一天……来稿来信仍很多,可是再没有精神处理了……这一病之后,潮汕之行愈来愈远了……”我最后一次拜访,也在这一年的阴雨3月天。

  萧殷晚年病友陈谦1985年在回忆录《怀萧殷》中有述:“萧殷同志曾询问我认识不认识黄廷杰、程××,说这两个是汕头爱好文学的青年,经常给他写信,如果努力方向对头,都很有希望写出好作品来。像他们这样靠自己努力探索的青年到处都有,可惜不少思想都不切合实际。”十分惭愧,时至今日,我充其量是小打小闹平庸写者一个。可告慰先生的惟:有潮汕作家记着我办《文化走廊》(1979-1994年)始终坚持“有来必复”;有论家认为我的文章“叠印着自己长长的人格投影”——这里头便有萧殷的遗泽在。

  萧殷谢世后,有关纪念出版物有《萧殷自选集》(65万字)、《萧殷论》(贺朗)、《萧殷传》(贺朗)、《萧殷文学书简》、《风范长存——萧殷纪念与研究文集》,共计169万字。这是先生的荣耀,也可说是身后的丰碑!

  萧殷是属于我们广东的,也是属于中国的;萧殷只有一个!今年8月31日是萧殷逝世20周年纪念日,谨借艾青诗句寄怀:离开他的日子愈久/对他的思念愈深沉……
                                                   2003年8月18日


转自世外桃源网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5-23 20:15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