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5|回复: 1

[转帖] 《中国经营西域史》作者曾问吾(兴宁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6-13 23:19: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B%BE%E9%97%AE%E5%90%BE/7396750


原兴宁一中教员、南华学院教务长




曾问吾(1900~1979),字学之,广东兴宁黄槐槐东村人,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抗日战争爆发后,弃官就教,先后任兴宁一中教员及香港在南华学院教务长。1942年调任国防部二厅五处边务研究室少将主任,主持西部边疆国防建设研究工作。1944年,被委任为新疆吐鲁番县县长,任内重修坎儿井、坎儿沟,辟百余里“葡萄沟”,办中、小学十余所,时人念之。1947年去职返乡,筹办龙光中学(今黄陂中学)并任校长。



1979年在家病逝


曾问吾(1900-1979),字学之,1926年,考进广东法政大学,1928年考上南京中央大学。对中国西域史情有独钟。1930年,北京大学史学系主任、著名教授朱希祖应邀到南大演讲,曾问吾聆拜入他门下。1931年,日寇入侵东北,对中国国土虎视眈眈。在严峻的形势面前,具有爱国思想的曾问吾,更加坚定了治史目标,以研究西域为学习重点,立志为巩固边疆著书立说。

1931年,大学毕业,翌年考入南京国民政府实业部任职。工作之余,自学突厥语,刻苦钻研西域史籍,多方搜集相关资料,同时广交在京的新疆人士,深入了解西域情况,然后着手编写《中国经营西域史》。经过四年埋头笔耕,终于完成了60多万字的著述,于1936年5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11月再版,成为中国第一部全面论述西域历史的巨著。


该书内容广博、充实,上溯汉代,下至民国当代,从纵的方面叙述了二千余年我国内地与西域的密切关系,证明了西域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从横的方面叙述了西域各地与各民族的发展状况,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地理、种族、宗教等各方面内容。尤其对近代部分的叙述更加翔实。如对民国以来新疆政局的发展、中俄边界之争,有较为准确清晰的介绍,总结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教训中肯恰切。这些资料和作者的有关论述,不仅在当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今天的西部开发、开辟新的丝绸之路,仍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中国经营西域史》出版后,被誉为“安西良鉴”,是一部西域历史地理的百科全书,是研究新疆历史的必读著作。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南京局势一片混乱。秋季,曾问吾携眷南返家乡,不久应兴宁一中聘请,任文史教师。1939年秋,香港南华学院迁来梅县,聘他担任教务长,兼授中国近代史,1941年他编写了《中国近代史》(后手稿散佚)。1942年离校,出任湖南省政府教育设计委员会主任,被省主席薛岳发现,举荐中央政府,任国防部第二厅五处边务研究室少将主任,主持西部边疆国防建设研究工作。此时,日寇长驱直入,已侵占我国东部半壁河山,作为中国西部国防通道的新疆,益显其重要地位。为了适应形势需要,他决心到新疆践行夙志,报效祖国。1944年秋,他参加了中央举办的县长考试,在三百多名考生中以第七名入选。冬天,他被派往新疆吐鲁番任县长。在赴任途中,他豪情勃发,赋诗一首:


万里平沙舒眼底,浩然正气荡胸间。岭南十载天山梦,此日凌云度玉关。


曾问吾越过春风不度的玉门关和广漠无垠的戈壁沙漠,来到东疆大县吐鲁番。这里虽是盆地,盛产葡萄、棉花和牧草,但因气候恶劣,土地干旱,各种作物常常歉收。他上任不久,就经常冒严寒,顶烈日,不辞劳苦地查勘县境内的山川、地质及水源,带领当地群众开辟了一条百余里长的“葡萄沟”,同时把大多数年久失修的坎儿井、坎儿沟等灌溉设施,进行全面疏浚,在较短时间内,就解决了大面积耕地缺水问题,当年农作物获得丰收,深受边民赞赏。

吐鲁番面积辽阔,人口数十万,当时全县只有一间中学、几间小学,教育十分落后,许多孩子无法上学。曾问吾千方百计筹集资金,短期内就兴建了中小学十余间,大大提高了入学率。为了和维吾尔族人沟通思想,建立感情,他在工作之余努力学习回鹘文,甚至皈依了伊斯兰教,常常向当地的四大阿訇讨教,并与维吾尔族人广泛接触。此外,还发动群众踊跃交售棉花、羊毛支援抗日前线,极力维护民族团结,从而获得当地百姓的爱戴和拥护,人们亲切地称他为“父佬”。在他即将离任时,吐鲁番人为表彰他的功绩,在城郊一个最大的坎儿井旁修建了一座纪念亭,并竖碑记功,以作永久纪念。


1946年8月,奉命调回陕西省政府,仼视察室主任。他曾随中外记者到延安视察,这一去彻底改变了他对国民党政府的看法。他看到共产党领导下的延安,完全不是国民党宣传的那样一团糟,而是深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风雨飘摇的国民党政府正前途暗淡,形势险恶。从延安归来后,他马上决定辞官南归,脱下戎衣重操教育旧业,以教书育人终此一生。1947年6月曾问吾回归故里,适逢家乡正筹办龙光中学(今黄陂中学),他被推举为首任校长。经苦心经营,他把一个初办的山区中学办得有声有色。


1951年5月,一场“镇反运动”把他送入深渊。他以“历史反革命”罪被逮捕法办,初判死刑,后经法院外调,因无血债,而且为吐鲁番人民办了许多好事,改判有期徒刑4年。1956年释放后,翌年又在反右运动中因同情大右派罗翼群,以反革命造谣污蔑罪再次被捕,1958年6月被判无期徒刑,1975年12月被中央大赦释放。


在长达18年的劳改生涯中,曾问吾在狱中潜心钻研中医针灸术,经常在自己身上作穴位针刺试验,治好了不少病人,被安排搞医务工作。大赦回家后,他虽年逾古稀,膝下儿孙满堂,尽可安安乐乐颐养天年,但他抱着“悬壶济世、救死扶伤”的态度,继续为乡间百姓治病。他收费低微,医德医术好,前来就诊者络绎不绝。为了总结20多年从事针疗的经验,他白天为人治病,晚上埋头著述,写出了一部35万字的《新编针灸手册》。此书虽未正式出版,但它是曾问吾多年钻研的结晶。1979年5月,积劳成疾的曾问吾在家辞世,享年80岁。


1986年,兴宁人民法院根据拨乱反正的精神,重新审理了曾问吾的案子,实事求是地撤销了原来的刑事判决,恢复了他的名誉。1986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总编室重印他的巨著《中国经营西域史》,供自治区各地修志作内部参阅。2012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关部门作出决定,将该书选入《新疆文库》丛书再版 [1]。

人物简介


曾问吾,1924年就读兴宁县立中学。1931年南京中央大学毕业后,在国民政府边务研究所任职,期间著有《中国经营西域史》、《安西良鉴》。抗日战争爆发后,弃官就教,先後任兴宁一中教员及南华学院教务长。


1941年秋,他离开学院北上长沙,复出政界,初任湖南省政府设计委员会教育委员。1942年复西上陪都重庆,调任国防部二厅五处边务研究室少将主任,主持西部边疆国防建设研究工作。1944年接到国民中央政府委派,出任新疆东部大县吐鲁番县县长,在任期间带领群众兴修多年失修的坎儿井、坎儿沟,开辟长百余里的“葡萄沟”,征收棉花积极支援正在轰轰烈烈进行中的抗日前线(《客家名人录》 花城出版社 一九九二年 广州)。1947年离职返乡,积极筹办龙光中学(今黄陂中学)并担任首任校长。晚年从事医务工作,精通医术,尤精于针灸。1979年在家病逝,终年80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6-20 13:37:0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春风化雨行 于 2025-6-21 18:33 编辑

还有这号人物,是个牛人。查了下,这是一本开创性的学术著作。
《中国经营西域史》是民国时期学者曾问吾所著的一部系统梳理中国历代经营西域历史的重要著作,对西域(今新疆及中亚部分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治理脉络进行了全面考证。以下从作者背景、内容框架、学术价值及历史意义等方面展开分析:

一、作者与成书背景

• 曾问吾(1898—1979),民国时期历史学家、边疆问题研究者,曾任职于国民政府新疆省行政机构,对西域历史与现实问题有深入观察。

• 成书时间:该书初版于1936年,正值民族危机深重、边疆问题备受关注的时代,作者旨在通过梳理历史上中国对西域的经营,彰显西域作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历史依据,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二、核心内容与结构

全书以朝代为脉络,结合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维度,系统阐述自西汉至民国时期中国对西域的治理实践,主要内容包括:

1. 历代西域经营的政治与军事策略

• 西汉至唐朝:重点分析张骞通西域、西域都护府的设立、班超经营西域及唐朝安西都护府对西域的管辖,强调中原王朝通过设立军政机构(如都护府、都督府)确立主权。

• 宋元明时期:论述元朝对西域的宗藩管理、明朝哈密卫的设置,以及中央政权与西域诸政权的互动(如察合台汗国、叶尔羌汗国等)。

• 清朝至民国:详细考证清朝平定准噶尔与大小和卓叛乱、设立伊犁将军府、推行屯田政策,以及民国时期新疆建省后的治理措施(如废除伯克制、推行近代化改革)。

2. 经济开发与文化融合

• 梳理历代屯田制度(如西汉轮台屯田、唐朝安西四镇屯田、清朝新疆屯田)对西域农业经济的推动,以及丝绸之路贸易对中原与西域物资交流的影响。

• 探讨佛教东传、汉文化西渐(如汉文字、儒家思想在西域的传播)及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历史过程,凸显西域作为多元文化交汇带的特征。

3. 边疆治理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作者结合近代边疆危机(如沙俄、英国对西域的渗透),总结历代治理西域的成功经验(如“恩威并施”“因俗而治”)与教训,呼吁以历史为鉴,强化对西域的主权维护与建设。

三、学术价值与特点

1. 史料整合与考证:
该书广泛引用《史记》《汉书》《旧唐书》《清实录》等正史文献,结合清代以来的边疆奏议(如《西域图志》《新疆识略》)及近代实地考察资料(如斯文·赫定、斯坦因的报告),对西域治理的历史细节进行系统考证,具有较强的史料集成性。

2. 现实指向与民族认同:
在20世纪30年代边疆危机背景下,作者通过历史叙述强调“西域自汉以来即为中国领土”,驳斥当时西方学者对西域主权的错误论断(如“东突厥斯坦”等分裂主义思潮),为维护国家统一提供了历史依据,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立场。

3. 研究视角的开创性:
相较于传统西域史侧重政治军事史,该书首次将经济开发、文化融合与边疆治理思想纳入统一框架,初步构建了“经营史”的研究范式,对后世中国边疆史研究(如马大正等学者的著作)具有启发意义。

• 评价:《中国经营西域史》仍是中国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西域治理史的专著,至今仍是研究中国边疆史、民族关系史的重要参考文献。20世纪90年代,该书被列入“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丛书”再版,可见其学术生命力。

延伸阅读与相关著作

若需深入研究西域史,可结合以下著作:

• 古代西域史:向达《西域史》、岑仲勉《西域史地论丛》

• 清代边疆治理:赵尔巽《清史稿·新疆传》、蔡美彪《中国通史·清代卷》

• 近代边疆研究: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许崇灏《新疆纪略》

曾问吾的《中国经营西域史》以“经世致用”为宗旨,将历史考据与现实关怀相结合,既奠定了西域史研究的重要基础,也为当代理解中国边疆治理的历史逻辑提供了珍贵视角。
回复 点赞 1 拍砖 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7-31 16:59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