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52|回复: 1

学习钟谱的汇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2-24 13:34: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学习钟谱的汇报
一、学习钟谱的十年回顾和近二年的心得
对钟姓谱史的学习,从2009年开始至2019年,十年来我走过了许多弯路;现在是否还在弯路上,我不肯定,但最起码,我认为目前选择的方向是正确的。
2019上半年钟姓出版了《中华锺氏总谱》和《中华锺氏宗谱》,这两套钟姓“通天谱”(后简称“两谱”)对钟姓源流互不认同,也没有把钟姓混乱的世系说明清楚,我认为两谱并不“通天”。(见拙文《中华锺氏源流争论及解决办法探讨》 )
2019年两谱出版之前,我觉得钟敬和先生2012年著《锺史文选》代表了当时锺姓源流研究的最新水平。20157月锺敬和先生又发表文章《从首创宗谱说起,看后来锺谱演变》,其中简要介绍了“首创宗谱”序、北宋的《唐书》和《百家姓》、清康熙六年(1667)的福建《汀州谱》、武平象洞谱,重点介绍了近代“粤东三老”(钟用渣、钟汀剑、钟泽民)1999著《锺氏渊源校正本》(用渣为主笔)、钟蔚伦2000《钟姓史话》、陈瑞松2003著《锺姓通谱》、钟春林2006\2010著《锺姓源流史》、以及他自己2012著《锺史文选》,当然,他在文章中坚持的是他《锺史文选》的观点。直到2019年我都赞成但非全部认同他的观点,认为《锺史文选》代表了这个时期的研究水平。(见拙文《再议<中华鍾氏宗谱>的编纂》、《再谈锺谱的源流迷失》 )
这是前十年回顾,近二年又有什么看法呢?
2019-9钟光伦先生发表连载文章《从宋代史籍和明清古碑刍议钟提龄生父》(后简称《刍议》),他对两谱都无法交代的问题做了很好的解释。其主要观点是:①宋前谱世系疑为造假,认为锺姓宋前无谱,只可能元后有谱,不但“四友公”等十七进士是官位造假,而且锺姓宋前祖先的世系也是造假;②粤东提龄公应该生于元朝,不可能生于北宋,理由是他在2011年去广东兴宁拜祖,在提龄公的原生地兴宁调查得到“岗背镇大坪镇尚有四位健在的八十多岁的提龄18代后裔(即四人大约生于1925年左右),是当时岗背提龄系钟氏辈分最高的在世老人”;③从1136年(“象洞十四祖”在武平象洞修谱)到1469年(钟崇辉的笔记“葺录流传”)的333年里族谱记载是空白,各地后谱的世系对这333年的世系做了不同的追溯和补充,理公至文亮公的“九代说”就是一种不可信的追溯;④他的先祖钟廷弁公几乎与钟提龄公是同时代人,谱记却为提龄七世孙,原因是在清乾隆四十七年壬寅岁(1782)将“廷弁系谱”与“兴宁提龄系谱”进行了合谱。看了这四点,发现它完全符合了我关注了多年的“1536年嘉靖恩准”这个历史事实。(见拙文《对族谱问题的探索与期待》、《对“五龄公世系”的再质疑》 )
《从宋代史籍和明清古碑刍议钟提龄生父》的发表给我的震动很大。我立即认真地检讨自己原来的看法,发现《刍议》的每一条都分析得很到位,并完全动摇了我一直坚持的“九代说”(即理公至文亮公共九代的世系)。我完全接受他对“九代说”的否定。尤其是他的“宋前无谱”、“宋明之间333年的空白追溯”,与“1536年嘉靖恩准之后才有钟氏族谱”的事实不谋而合,让我敬佩不已。我认为,如果说《锺史文选》是钟谱研究的前一个高峰,则《刍议》就是一个新的更高的高峰。(见拙文《给敬和宗长的信3》 )
基因技术在近几年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应用,基因Y染色体数据将在血统上为族谱记载是否符合事实提供最实在的人证物证支持,基因证谱 +“丘氏谱法”,将会相得益彰成为最佳的修谱方法。
下面谈的正是近二年的学习心得。
二、对钟谱的再认识
2015《我的发言稿》中我就说过:我是学习钟谱的一个入门新生,“对钟姓的源流指向,我的观点和立场会随着时间的后移和知识的积累而慢慢改变,我不会一本通书读到老;知错不改才是最可悲的。”下面是我看过《刍议》后,认为应该以“1536年嘉靖恩准”为时点,对钟谱学习的再认识。
(一)公元1536年,是各姓民间族谱得以诞生之年
1、唐朝之前,只有帝王家族和门阀世家有谱(指门阀家谱,不是统宗统系的大宗姓谱),其他人无谱;由于隋唐两朝实行科举制代替了门阀世袭制的选官用人制度,门阀世家消失了,至唐末,门阀家谱也没有了。
北宋时期,朝廷重用文官,上层士大夫高官开始冲禁,如范仲淹、欧阳修、苏洵这样的大人物开始写家谱(只敢往上追溯5代),中小官员和普通百姓不敢修谱。这是前朝门阀制度消失后,某些宋朝高官留恋门阀思想的第一个“余波”。
2、历朝都禁止民间百姓建祠修谱。但是,到了明朝嘉靖十五年(1536),终于有了转机,这就是“公元1536年的‘嘉靖恩准’ ”。
公元1536年,礼部尚书夏言向皇帝奏议《请定功臣配享及臣民得建始祖立家庙》,奏请皇上“让臣民建立家庙”、“许民间皆得联宗立祠”, 以使朱子《家礼》能在民间深入人心;嘉靖皇帝准奏:“上是之”、“下从之”,准许民间建祠立庙;进而解禁了民间百姓联宗修谱。这是明朝高官继承宋朝高官希望光宗耀祖的第二个“余波”。  由于朝廷对乡村管理的不到位(乡村不设政府官员),这个余波和民间百姓的要求发生了“共震”。  “嘉靖恩准”就如野火春风,催生了民间各地联宗建祠和联修族谱的蓬勃生长,并一直影响后世。
1536年之前民间百姓无族谱,1536年之后,普通老百姓才有了建祠堂修族谱的机会。作为民间族谱的钟姓谱是1536年之后才出现的,严格说来,族谱爆发是在1600年左右,所以我们至今找不到一本1536年之前的钟谱。
很明显,公元1536年是中国民间百姓的姓氏族谱开禁之年。
(二)宋前钟谱多为造假
1、现在钟谱中记录的宋前事件,都是1536“嘉靖恩准”之后人们通过追溯古史而编造出来的,不一定符合历史事实(有许多是造假的)。
大家都知道,族谱记载的是一代又一代的连续的血缘世系。血缘世系,是族谱的灵魂!没有一本钟姓谱不自称是血缘谱。但是钟姓的始祖是谁?各地族谱记载的有:钟离、钟仪、钟建、钟子期、钟接、钟烈、钟气、钟智深……等等,最后都是血缘一统于春秋宋国。即使是2019年出版的“两谱”,也都将钟姓的血缘追溯到春秋时期的宋桓公;其中包含了所有史书的历史名人,如东周《左传》、西汉《史记》、唐朝《元和姓纂》,以及宋朝《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通志-氏族略》、《名贤氏族类稿》等。可是,这些史书都各说各话,信谁为好?而且这些宋朝前的外姓作者能知道比他们早1000多年的秦汉时代的钟姓人的世系吗?于是,就看你编的族谱采信了谁!
据《锺史文选》,清康熙六年(1667)——这时候已是“嘉靖恩准”之后100多年了——在福建人钟宗祚、江西人钟白凤的组织下,在福建长汀出版了《汀州钟谱》,开始有了从秦朝到北宋的“锺氏九十五世祖”,并流行到整个客家地区。据称,《汀州钟谱》还在1724年被雍正皇帝“圣谕”表彰(注:皇帝关心钟谱?肯定是假的),直接影响了各地的编谱取向,起了“一统江湖”的作用,成为赣闽粤桂等地的钟氏主流谱,连四川1796年的板刻《内江钟谱》也照搬照抄。但是,他们是怎么知道从生于-223年的1世钟接公,到生于1062年的95世钟理公,连续世系共为“九十五世祖”的?而且“九十五世祖”的平均代距只有14年,又该如何解释?(见拙文《清代的<祖名歌>及其历史教训》 )
只有一种解释:赣闽地区的钟姓人,在1667年对公元1062年之前的世系进行了系统的追溯造假。
2、武平谱的宋前世系基本为假的例证
按族谱,粤东的“五龄公”(提龄、遐龄、祯龄、祥龄、瑞龄)来自福建,所以福建的汀州谱武平谱是上游谱,粤东谱是下游谱。
但是,汀州谱武平谱和粤东谱都是1536年“嘉靖恩准”之后才出现的,他们在编谱的时间上都不会在1536年之前,所以“下游谱服从上游谱”是伪命题。他们都往上进行了许多追溯,只有相互传抄借鉴“完善”,没有谁服从谁的问题。
1)武平谱继承了《1667汀州谱》,《汀州谱》是“钟氏九十五世祖”,武平旧谱也是“钟氏九十五世祖”;《1999钟氏渊源校正本》修改为“四十七世”,武平新谱也改为“四十七世”。所以武平谱的宋前世系也是多为造假。
2)下游的粤东谱无法对接上游的武平谱,所以出现了“象洞十四祖”之一的理公至兴宁岗背开基祖文亮公之间的世系混乱。
据《2005武平谱》,钟山公生三子(简称“三友公”):友文1037、友武1040、友勇1043 ;友武生三子:刚1059、理1062、齐;理于1079生提龄,提龄于1101生文亮。
据《兴宁旧谱》:理生提龄,提龄生文亮;据《1997兴宁谱》:提龄大约生于1285年,文亮生于1316年。
于是,出问题了:兴宁的“提龄1285”怎样去对接武平的“提龄1079”?兴宁的“文亮1316”怎样去对接武平的“文亮1101”?
正是他们出生年份的巨大差别——差了200多年,才造成理公至文亮公之间存在许多“漏代”,这就是下游谱为了对接上游谱,让下游的粤东谱出现三代说、五代说、七代说、九代说去“补漏”(后面会介绍)。各自造假也会造出麻烦。
3)通过逆向考证,可以证实武平谱的世系和出生年份不真实。
下面试举三例以平均代距30年进行逆向考证:
例一:《2005武平谱》的主编钟春林先生生于1954年,是谱记生于1037友文公的24世孙。逆向推算1954-30*23=1264年(生友文);  相差1264-1037=227年!
例二:武平钟氏文化研究会会长钟茂富先生生于1969年,是谱记生于1043友勇公的25世孙。逆向推算1969-30*24=1249年(生友勇);  相差1249-1043=206年!
例三:兴宁钟氏文化研究会的钟声望先生生于1970年,据兴宁旧谱(1友武 --2--3提龄 --4文振 …… 25声望),他是生于1040友武公的25世孙。逆向推算1970-30*24=1250年(生友武);  相差1250-1040=210年!
就是说,武平谱记“三友公”是生于1040年左右(北宋时期),而逆向推算的结果是“三友公”生于1250年左右(南宋时期),出生年份竟相差了210多年。
这个结果说明,武平谱的记载经不起逆向考证的推敲。
那么,武平谱(严格说是“汀州谱”)为什么要把“象洞十四祖”父子两代人从南宋年代往前推了200多年去到北宋年代?
武平谱说,“四友公”(友文、友武、友勇、友盛)和“象洞十四祖”(毅、密、察,刚、理、齐,裕、温、柔、中、正,发、强、庄)父子两代18人,出了17个进士,他们在北宋(1069年开始的)“王安石变法”中,都是保守的“元祐党人”,所以遭到了变法派的迫害,从而被迫四散奔逃。这是汀州谱武平谱塑造的悲惨情节。
要适应这个情节,只有将生于1250年左右的“四友公”出生年份推前200多年,才能到达1040年,才能让他们在年代上卷入“王安石变法”,成为“元祐党人”。逆向考证暴露了族谱的这个年代造假。
查史志,整个宋朝的进士名录,都没有这17个人的名字;再查“元祐党籍碑”和“元祐党人名录”,也没有他们17个人的名字。
所以,《刍议》说,17进士是造假,宋前世系也是造假”。
4)台湾钟银昌先生本月初发表文章《全慕公、理政公之遗训与世系(一)、(二)》,其中(一)是族谱内容造假问题,(二)是世系造假问题。对于(二),他对“接系”全慕公、理政公的汀州旧谱世系进行了平均代距分析,发现他们的多本旧谱的平均代距都在很不合理的4050/代之间;但这些谱在后来特别是近几十年内对世系做了修正,让平均代距处于30多年的相对合理状态。所以作者质疑:理政公与翺公真的是同一人吗?十三郎真的是理政公的儿子吗?
这说明,武平谱汀州谱的“烈、接二系”的宋前世系链因靠追溯所得都不太靠谱。
“钟氏宋前无谱”应该是真的。以我看,元朝钟氏也无谱。
(三)宋明之间的世系有一半造假
那么,北宋1062至明朝1536500年间也无谱,其世系真实吗?
虽然都是追溯,但这个时段可分前后,前段为:宋元(理1062 -- 文亮1316),后段为:元明(文亮1316 -- 编《源流传》1585)。前段较混乱,后段较清晰。
1、宋元世系造假中的混乱。
因为《1667汀州钟谱》的世系太假,“粤东三老”(钟用渣、钟汀剑、钟泽民)1999著《锺氏渊源校正本》,将“锺氏九十五世祖”的《汀州谱》“校正”为四十七世,被《2000钟姓史话》采用。于是《2005福建武平谱》称:“1世始祖钟烈公生于-334年,4世祖钟气公生于-225年,47世祖钟理公生于1062年。”  凭什么得此“校正”?旧谱看不到的这些出生年份来自哪里?《校正本》和《武平谱》都没有说明。(注:议论钟谱时,我曾经将上游的武平谱“钟理公生于1062年”设定为“天花板”,让我几年来坚持“九代说”,这个设定是我的错误。)
据兴宁钟泽民先生1997编《兴宁钟谱》:“47世祖钟理公-- 48大相-- 49天柱-- 50朝政-- 51-- 52提龄-- 53世祖文亮公生于1316年,55世祖应通公生于1380年。”这里“提龄--文亮”是二代。(注:我对文亮、应通的出生年份以平均代距30-33年用兴宁现代人去进行过逆向考证,证明该谱文亮、应通的出生年份是合理的。)
据五华钟繁中先生1994编《壁公族谱》:壁公即提龄公,世系为 “壁(提龄)--有始--升达--文振 文亮”,这里是四代。(注:有外地谱说,壁非提龄)
据紫金钟树芳先生2011编《中华锺氏源流史分布》296页:“从五华、兴宁地区迁去外地的文振、文亮的后裔,其族谱记载都是四代”,即世系与五华《壁公族谱》相同。
那么,各执一词的粤东谱,其宋元世系混乱到什么程度?
2020-10的《对“五龄公世系”的再质疑》中,我列举了粤东钟谱在“理公与文亮公之间”在世系上的不同,就是:
A、三代说:“11062——2提龄——3文亮1316” (见《广东兴宁文亮系旧族谱》和粤东各地的旧族谱;《刍议》说,《大平湖钟氏源流传》也是这三代 );
B、五代说:“11062——2大相——3天柱——4提龄——5文亮1316” (见粤东各地族谱);
C、七代说:“11062——2大相——3天柱——4朝政——5响——6提龄——7文亮1316” (见《1997广东兴宁锺谱》和粤东各地族谱);
D、九代说:“11062——2大相——3天柱——4朝政——5响——6提龄——7有始——8升达——9文振1309、(文亮1316)” (见《2006广东紫金文振系族谱》和粤东各地族谱)。
2019-10的《对族谱问题的探索与期待》文章之末,我列举了各地钟谱或文章关于提龄公的出生年份的不同:
锺提龄出生年份统计(来自不同的资料):
1078    《2006赣南锺氏族谱》;
1089    “2006-12广东河源‘五龄公世系研讨会’的意见之一”(见《刍议》介绍);
1099    《2008内江钟氏族谱》;
1229     香港锺煜晟《2005紫金锺谱》、《2007平远县锺谱》;
1297    “近几年有几部新编谱”(见锺光伦《刍议》介绍);
1305     台湾锺银昌《用数据看五龄公世系》;
1368     成都锺光伦《从宋代史籍和明清古碑刍议钟提龄生父》。
因为下游谱的世系是对接上游谱的,上面介绍的混乱状况就是这样不断“对接”出来的。总谱编谱办说“下游谱要服从上游谱”,这个“服从”是继承了这种混乱。“服从+对接”是族谱混乱的根源!
我在2019年之前,依据上游的《2005武平谱》“理公生于1062年”(这是“服从”),和下游的《1997兴宁谱》“文亮公生于1316年”,计算出他们俩人之间的年龄差是1316-1062=254年;再由各姓的平均代距多为30-33年(见《再次讨论平均代距》),认为254年应该“共九代”才合理(这是“对接”),而且有《2005紫金县文振系族谱》的世系链:“110622大相—3天柱—4朝政—5响—6提龄—7有始—8升达—9文振1309、文亮1316”,支持了这个“服从+对接”。这就是我坚持了将近十年的“九代说”。
但是,依据钟光伦先生2019年的《刍议》,让我明白钟氏宋前无谱,哪里还有上游谱和下游谱之分?  武平谱“理公生于北宋1062年”应该是追溯造假,所以在2020年之后,我否定了“九代说”。
现在可以这样说,粤东谱为了对接武平谱,才出现了严重的世系混乱;“九代说”是在代距上适合了世系造假而不是真正理顺了这个混乱。
武平谱造假,粤东谱也造假,不然我怎么会否定“九代说”?
2、怎样理解粤东谱的“宋明世系”?
公元1536年的“嘉靖恩准”是理解这个问题的时间要点。它能解释公元1617年的《大平湖钟氏源流传》与后来各地族谱的世系变化问题——理公至文亮公之间世系相互不同、以及提龄公出生年份相互不同。
1)兴宁岗背古称大平湖。据《刍议》,兴宁岗背最早在明朝万历四十五年(1617)刻版印刷的族谱《大平湖钟氏源流传》是由四个提龄九世孙(天奇、世珍、逢龙、天佑,)编纂的。他们在首编这部提龄系族谱时(我假定提龄生于1285年正确,我推算他们大约生于1285+30*8=1525年,再假定他们在60岁即1585年开始编),他们已经离提龄公达(1585-1285=300年,让他们追溯300年之前的世系,能正确吗?再加上后来其他地方的“同系”钟氏也在编,就让后来各地族谱记载的提龄公最少有三个父亲(理、天柱、响),文亮公有二个父亲(提龄、升达)。
21617年的《大平湖钟氏源流传》,比“嘉靖恩准”的1536,迟了81年,年代上是可信的。因为嘉靖皇帝的“恩准”口谕,没有一段时间是无法到达民间的,而且普通老百姓还要观望各级官员是否“敢起带头作用”建祠修谱,所以,大平湖(兴宁岗背)钟氏在1585年左右(“嘉靖恩准”50年之后)才开始首编族谱,并在1617年出版,是符合当时情势的。
(3)四个提龄九世孙(天奇、世珍、逢龙、天佑)在1585年左右开始编修《大平湖钟氏源流传》时,追溯(1585-1316=270年之内的文亮公之后的“元明世系”,因为时间近,还有钟崇辉1469年的笔记《葺录流传》做参考,应该会比较真实; 而追溯文亮公之前(1316-1062=254年的“宋元世系”,因为距离1585的时间远,应该会比较虚假——假定武平谱钟理公真的生于1062年,1585-1062=523,即“九世孙们”就要往前追溯500多年!必然会虚假居多(这就是“宋元时段”出现三代说、五代说、七代说、九代说的原因,我在这里暂且当他们没有合谱),这是“四个提龄九世孙”所处的编谱年代决定的。
所以,自1536年解禁民谱开始,对往古源流世系进行追溯造假和“完善”,是明清族谱的普遍现象。我们只要对《刍议》介绍的1617《大平湖钟氏源流传》的宋前世系,与1667《汀州谱》的世系做对比,其严重差异就能看出来。
三、社会需要和合谱

(后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24 13:36:08 | 显示全部楼层
(续上)

三、社会需要和合谱

明后谱就一定真实吗?不一定!因为各姓的明清谱还有“合谱”问题。
明清朝廷的官员设置只到州县为止,乡村是没有政府官员的。在乡村基层,主要是靠宗族族长和乡绅来治理,这就是乡都里约下的里甲制或保甲制。如果地方上出现资源争夺,比如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纠纷,只能由宗族族长(乡约的里长\保长\甲长)来出面处理。宗族内的矛盾,族长处理不难,几句话就搞妥了,但是宗族外的纠纷,就要看两姓族长的实力,以强压弱是普遍现象。所以同姓不同血的支系,就会抱在一起合建宗祠和合修族谱;有的地方甚至是几个小的姓氏也团结起来合修多姓族谱(或者傍上关系好的大姓合修成双姓族谱);即“抱团取暖”是当时社会的刚需,目的是要改善和提高生存实力。显然,在明清时期抱团取暖搞“合谱”,不是祖先们故意要搞乱血缘族系,而是时势所逼。
我觉得,提龄系有明显的合谱可能。

(一)世系不合理
先看看兴宁提龄系钟氏的世系情况:
1、兴宁钟声望先生(生于1970年,提龄23世孙)在2020年的微信私聊中告诉我:他的村子是个有几百人的锺姓村落,目前辈分最大的是提龄20世,辈分最小的提龄26世2020年已经出生了。
据《1997兴宁谱》推算1世提龄公生于1285年左右。该村辈分最大者假定为70岁,其平均代距为(2020-70-1285)/19 = 35年/代;辈分最小的平均代距为(2020-1285)/25 = 29.4年/代;即村人的“生育速度”在29.4至35年之间。而声望先生与提龄公之间的平均代距是(1970-1285)/22 = 31.1年/代,“生育速度”在村内居中,可以代表该村的“平均生育速度”。全村人的平均代距都在合理的范围之内,这就证明《1997兴宁谱》“提龄公生于1285年左右”经得起逆向考证。
2、《刍议》的作者钟光伦先生在2011年去广东兴宁考察,在提龄公的原生地(他生存生活的地方,有墓地为据)兴宁调查得到“岗背镇大坪镇尚有四位健在的八十多岁的提龄18代后裔”(即四个老人大约生于1925年左右),平均代距为(1925-1285)/17 = 37.6年/代。说明这是兴宁当地“生育速度”最慢的4个家庭,其平均代距也没有突破40年/代。
综上二点,1世提龄大约生于1285年,至今(2021)只有736年;兴宁当地提龄系的世辈数应该在20世至30世之间,超过30世的可能性极小。
再看看兴宁之外的提龄系的世系情况:
3、在许多“迁去”外县外省的提龄系族谱的记载中,有很多超过了提龄30世,有些“七廷公”族谱记载现在出生的小孩已超过了35世甚至超过了40世,他们的“生育速度”比兴宁本地人高出太多,已经超出了正常范围。

(二)有合谱的记载或疑点
据旧谱:1提龄-- 2文亮-- 3志聪-- 4应乾-- 5晖-- 6顺生-- 7“七廷公”。提龄应乾系的“七廷公”(廷璋、廷弁、廷器、廷衮、廷免、廷虎、廷珠,还有八廷则为廷颜)他们全都离开了兴宁岗背,迁去外地了。八廷谱都是外地谱。
疑点是:外地谱大多有合谱的可能。
1、钟光伦先生在《刍议》中说,他的先祖廷弁公(七廷公之一)几乎与提龄公是同年代人,谱记却为提龄七世孙,原因是在清乾隆四十七年壬寅岁(1782)他们家族与兴宁谱进行了合谱。
2、我自己的家谱记载,廷珠公(七廷公之一)的儿子德富公“在永乐元年做里长起……”。永乐元年是1403年,我逆向推算德富公大约生于1374年。
据《1997兴宁谱》,应乾公大约生于1375年,应通公生于1380年。就是说,德富公、应乾公、应通公,他们是同龄人!即德富公不大可能是应乾公的五世孙,我由此怀疑廷珠系族谱也是合谱。
3、应乾系的各地族谱对“七廷公”记载不尽相同:有的谱只记“某廷”,有的谱则记“六廷”、“七廷”或者“八廷”。谱记大体是:(1世提龄的次子)2世文亮公携子3世志聪落籍兴宁岗背开基,志聪生三子(应乾、应通、应和),4世应乾公是兴宁岗背“三大房”的长房;应乾生一子“晖”,5世晖生一子“顺生”,6世顺生生七子为“七廷”,7世的“七廷公”全都外迁了。就是说应乾公这一房没把任何一“廷”留在岗背,全部外迁出去了(这和“五龄公”兄弟全部从福建外迁广东,形式相同),我认为是不正常的——我由此怀疑“七廷公”很可能是合谱的一个接合点。(类推,其后还会有第二、第三个合谱接点,这里点到即止就不展开深入的探讨了。)
4、应乾系“七廷公”的各地族谱记载的世系,有很多超过了30世,甚至超过了35世或者40世,比兴宁本地人的世代数多得太多,只有“合谱”才能有合理的解释。
无疑,五龄公最少有三个父亲(理、天柱、响),文亮公有二个父亲(提龄、升达),应该是明清时不同地方的人追溯的结果。还有一个情况人们还没有注意:有谱称,宋元时代的亲兄弟“五龄公”是同时从福建来到人口很少 开发落后的粤东地区落基的。他们不是相对集中于一处,而是相当分散地各自艰苦创业(提龄落籍兴宁、遐龄落籍紫金、祯龄落籍惠州、祥龄落籍龙川、瑞龄落籍五华),肯定难以互相帮助,能像是亲兄弟吗?(这也类似“七廷公”的情况)
综上二和三,1536年之后才有钟谱,兴宁岗背的第一本族谱出版于1617年,如果追溯八九代还可信的话,也是1300年之后的世系或者可信,那么1300年之前的世系追溯就越古越假了。加上明清时期抱团取暖合谱的社会诉求,必然会让本质上应该是血缘世系的族谱,被“追溯和合谱”给搞混搞乱了。
可以这样说,公元1536年的“嘉靖恩准”,是探讨族谱问题的分水岭。下面要谈的,则在方法上,基因技术应该是解开族谱问题的钥匙。

四、基因证谱是大势所趋

由于明清族谱不受监管,产生了对宋前世系的统宗统系式追溯造假,和同姓不同血的为了抱团取暖的“合谱”。追溯造假和合谱造假都使族谱在源流和世系上失去了其血缘本性。后果是,认错了祖宗还严重误导后代,让许多后代都信以为真。
由于民间族谱的“假”实在太多,单靠史志证谱和以谱怼谱的传统方法来解决族谱问题已无可能,至今只见争论不见结论。钟姓如此,外姓亦如此。
天无绝人之路。各姓的人们争论了几十年的族谱问题有望通过最新科技手段得到解决。21世纪初出现了成熟的基因技术,其中男性Y染色体数据,可以揭开每个男人的父系血缘祖先吊线。族谱记载的也是父系血缘世系吊线,族谱的吊线是否正确,可以用男人自己的Y染色体数据去证实。这就是基因证谱。(见拙文《中华锺氏源流争论及解决办法探讨》 )
当然,男性Y染色体数据中的祖先吊线是一串有许多节点的数据(它还能给出各节点大致的时代年份),族谱的世系吊线则是文字记载的人名,只有找到基因“数据”和族谱“人名”的对应关系,Y染数据才能发挥作用。
例如,“1提龄-- 2文亮-- 3志聪-- 4应乾-- 5晖-- 6顺生-- 7‘七廷公’ ”,这是族谱的记载,且当为真。假如五龄公的后裔各分支都能测得一定人数的Y染数据的话,用七廷公的子孙后代的基因Y数据就能证明“七廷公”是否为亲兄弟,如果是的话,他们的头上必然会有提龄至顺生的Y数据。同样,“应乾、应通、应和”如果是亲兄弟,他们的头上也会有提龄至志聪的Y数据;“五龄公”如果是亲兄弟,也可以在他们的头上找到他们的父亲及其前辈祖先,而且Y数据绝对不会在他们的头上出现“三个父亲”。
为什么说“Y染数据可以纠正族谱的错误”,而不说“族谱可以纠正Y染数据的错误”?
基因Y数据是存在于你身体上的遗传标记,它代表了你和你的父系祖先的万年血缘,比中国五千年的文字历史还要久长。中国的姓氏史只有三千年,远远无法与自己身体上精确的万年Y染数据相提并论。用自己身体基因的血缘节点,就能找到对应的族谱吊线上的祖先人名,并对族谱的错误进行质疑和更正,这就是基因证谱的技术原理。
去年还有许多人质疑基因技术,甚至推销其“阴谋论”,说“基因技术是西方帝国主义灭绝华人的工具”。今年,相信和接受基因技术的人越来越多了,“阴谋论者”也失去了市场。全国有许多人都去检测了自己的Y染数据,甚至有些地方的姓氏宗亲会会长组织属地宗亲通过抽样测Y,用Y染数据取代了往昔的不休争论,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愿我们钟姓也能出现这样的人物。确实,Y染数据来自你自己的身体,它不会说话却能让你信服而闭口。
全国钟姓人口有600万,男性占一半就是300万。据相关检测机构统计,目前已参加Y染检测的男性钟姓人有1000多个,远不够千分之一。去年,全国钟氏宗亲总会副会长钟小明先生,建立微信群号召已检测的钟氏宗亲向他提供“Y染数据”,用来基因证谱,已经取得联系并提供了Y染数据的宗亲已有100多位。据基因分析师钟毅先生介绍,1000或100多人的数据虽然很少,还不足以对钟姓源流进行精确分析,但进行大概分析还是不成问题的,其成果有目共睹。(见GeoZhong 的微信公众号“执一以为天下式”的文章《Y染父系测试用于姓氏溯源的方法论(一)至(九)》、《几支钟姓支系源流分析(一)至(九)》…… 等,共几十篇 )
依靠现代科技,已能把每个男人自身遗传下来的父系Y数据吊线给检测出来;只要数据库中的人数足够多,就能在比对中找到各个节点的分支及其与族谱吊线的对应关系。这时候,每个男人都能通过基因Y染数据去证明自己的族谱,并以此去纠正族谱世系和源流错误,其前景令人神往。新兴的基因证谱技术已如燎原之星火,亦如滚滚之洪流,已是大势所趋,而且势不可挡了;当检测的人数足够多时,各姓的源流就会大白于天下,用不着再去争论了。单靠文史资料无法解决的族谱源流问题,有望通过科技手段来解决,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发明了科技,科技也“征服”了人类!
探讨族谱问题,我的态度一直是“不求别人的谅解或支持,只求自己的探讨理性和问心无愧”,欢迎大家的批评指正。本文叫《学习钟谱的汇报》,当然是指本人的学习汇报,议论族谱我一直是单枪匹马“搞单干”,不连累别人。学习心得简言之就是:公元1536年的“嘉靖恩准”,是探讨族谱问题的历史时间节点,此前是追溯造假,此后有合谱造假,新旧族谱都有严重的世系错误;2019年之前我将《2005武平谱》“理公生于1062年”设为天花板的文章,如“九代说”等,已予以明确的否定;我所采用“逆向考证”所得的结果,因其方法正确是合理的,仍可坚持;因为大姓都是多源的,钟姓也是多源,古代名人钟仪、钟子期、钟繇等虽然会有一众后代,但他们不可能包含全体钟姓;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基因技术会证明钟谱宋元之前世系的追溯错误,也能搞清楚明清时期“合谱”的问题,因为理论和实践都已证明此法可行。
谈学习心得的目的是相互交流和促进学习,能达此目的则吾心足矣。
长江后浪推前浪。自感精力不济,能力不及,我有意多看少说;我的Y染数据去年就已报出,希望有更多宗亲的Y数据去充实钟氏数据库,愿钟氏文化研究的路子越走越宽,并在科技化的大道上快步走上前列。
汇报至此,谢谢大家。新年将到,祝大家身体健康新年快乐!

广东龙川 锺胜 2021-12-22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3-29 04:29 , Processed in 0.016440 second(s), 5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