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48|回复: 0

议评颍川锺氏源流(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2-1 18:22: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续(一)


          议评颍川锺氏源流(二)




    (2)47世“兹甫”产生了气系锺姓


    47(宋襄公)兹甫— 48(宋成公)王臣— 49(宋文公)鲍革— 50(宋共公)段— 51(宋平公)成— 52(宋元公)佐— 53瑞秦— 54纠父— 55(宋昭公)特— 56(宋悼公)购由— 57(宋休公)田— 58(宋辟公)僻兵— 59(宋康王)偃——— 60子烈(锺离烈)— 61锺离复— 62锺离叶(锺叶)——— 63锺气(锺姓气系始祖)
接着,“气系”谱是“气 — 运丰 — 文义 — 纯佑 — 桔 — 俨 — 逢治 — 桂 ……”


    据《文选》,子姓的47世宋襄公(兹甫)是春秋时期五霸之一。当君位传至59世,偃将兄长剔成从君位上赶走后自称宋康王;君偃便是宋国最后一位国君,在战国时期的周赧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6年)宋国被齐楚魏等三国联军所灭,偃死宋亡。 宋国从34世微子启至59世宋康王,共计26世33君,历800多年。59世宋康王的三子,姓子名烈,时年48岁,为避亡国之难从宋都商丘睢阳奔楚地豫州锺离山(为伯州犁的食采邑,时属楚国,在今河南许昌长葛石象乡封升岗),投靠同宗亲人伯州犁的后裔锺离氏,改子姓为复姓锺离,是为60世锺离烈(注:子烈公逃难到锺离山投靠同宗的锺离氏亲人,既不是过继,也不是入赘,而是自立。他改姓为锺离的目的是要得到锺离姓亲人的掩护,避难求生。请设想,子烈公能在锺离姓亲人的地盘上改姓为锺吗?)。生于公元前334年的烈公是本支系姓前锺离姓始祖(这时候,在锺离山就有了二系锺离姓人:原居民是一系,烈公是另一系)。二代后烈公之孙62世锺离叶在秦置颍川郡时(公元前230年)改复姓锺离为单姓锺,是为锺叶。叶公妣姜氏于公元前235年生锺气公。(注:“三书”都说是公元前225年,我认为不合理,见《烈公和接公之谜》) 依理叶公应为锺姓始祖,但63世气公在生前命二子(运亨、运丰)首创锺氏宗谱,64世运亨、运丰二公致仕后离开锺离山入住许州城,在许州城作谱时尊已故于锺离山的气公为锺氏一世始祖(后世称此谱为“首创宗谱”或“汉传老谱”)。因此,生于公元前235年的63世锺气公是颍川锺姓气系始祖。62世锺离叶公及之前的各世祖为姓前祖先,气系锺姓是由“子姓——锺离姓——锺姓”的顺序“进化”而来的。
    (注:有人认为,宋国在42世宋戴公之后,宋国国君已经是戴姓不是子姓,例如宋君“偃”应该叫戴偃而不叫子偃。如果属实,说明气系锺姓的“进化”过程应该是“子姓——戴姓——锺离姓——锺姓”。本文仍拟按子姓来理解,因为它没有改变世系链,与介绍源流不冲突。)


    【 附:议评(5) —— 烈公和气公
    A、烈公是君偃之弟,还是君偃之子?
    (1)初版和再版《锺姓源流史》均称,烈是偃的三子。  (B)2000年出版的《钟姓史话》称,烈是偃的三弟;但2005年该书作者锺蔚伦先生在为出版《福建武平锺氏族谱》作序时,改正为“公子烈本是宋国君王偃之子”。即该书作者已认同偃与烈是父子关系。  (C)《锺史文选》以史实资料论证:偃与烈是父子关系——据历史资料:偃公之父辟公卒于公元前370年,烈公生于公元前334年,即辟公去世36年后烈公才出生,所以烈公不可能是辟公之子(或偃公之弟)。作者锺敬和先生说,从各地的族谱来看,较多谱说烈公是偃公三弟,较少谱说烈公是偃公三子。对比历史记载,他认为还是烈为偃的三子正确。
    我没有古史方面的知识,只是看过上述三本书,既然上述三位作者都认为烈是偃的三子,尤其是锺敬和先生用谱证和史证来论述,故我相信“烈是偃的三子”会更合理。


    B、为什么说烈公逃难到锺离山,投靠的是同宗的锺离氏亲人?
    前面已经知道,据《文选》,在公元前473年,伯州犁的曾孙53世伯簠,从吴国首都会稽(今苏州)改姓为锺离簠,逃回到了楚国的家乡锺离山(今长葛石象乡),数代不仕,这说明锺离山的居民为锺离氏。锺离山是锺离氏的地盘。烈公在公元前286年宋国灭亡时从商丘睢阳逃奔到锺离山,他不可能改姓锺,只能改姓为锺离,才能得到这些锺离氏人的保护。
    据《史话》,锺离簠的前祖是47世“遨公”。烈公的前祖是47世“兹甫公”。遨公和兹甫公是46世宋桓公(御说)的儿子。所以说,居住在锺离山的锺离氏人与烈公是同宗亲人。


    C、为什么说气公生于公元前235年(比-225)更合理?
    我在《对编写中华锺氏宗谱源系的思考和建议》说过:“我们通常将锺姓始祖气公的出生年份定为公元前225年,其依据是多数谱说‘汉高祖入关时气公年方二十’,汉高祖刘邦率军进入关中是在公元前206年10月,推算气公是生于公元前225年;如果按少数谱说‘汉高祖入关时气公年方三十’,则气公应该是生于公元前235年;依我的理解,气公生于公元前235年可能会更合理。”
    据《文选》,62世锺离叶公在秦置颍川郡时(公元前230年)见锺离山居所山清水秀其形如锺为两间淑气所聚,遂改复姓锺离为单姓锺,叶公妣姜氏生一子锺气。  如果气公生于公元前225年,在叶公于公元前230年改姓时,气公还没有出生,锺姓谱就应该称叶公为始祖而不会定5年后才出生的气公为始祖。而事实是,锺姓谱大都定气公为始祖,说明“气公生于公元前225年”是值得推敲的。
    如果按“汉高祖入关时气公年方三十”,则气公生于公元前235年,在叶公于公元前230年改姓时,气公已经5岁了;这时叶公就有可能将儿子改姓为锺而自己仍保持原姓锺离,所以后世谱(尤其是气公的儿子运丰、运亨兄弟的“首创锺氏族谱”)才定气公为一世始祖,而没有定叶公为一世始祖。这样的理解或解释就会通达得多。
    有的地方的锺谱定叶公为始祖,其理据乃“是叶公改姓为锺,而不是气公自己改姓为锺”。也有谱称叶公为“源上之源”。虽然有其道理,但这些都与公元前150年前后的《首创锺谱》定气公为一世始祖的“定位”相悖。
    以上内容见《烈公和接公之谜》。
    所以,我采信《文选》:本系始祖是气公,不是叶公,也不是烈公。这既符合《首创锺谱》的定位,也符合许多锺姓谱的记载。见《气公的始祖宝座能否“让”给烈公? 》。  】


    三、天下锺姓能否统为一源


    上面介绍了多源论的“颍川锺姓为一源二系”,我还认可了《文选》对《史话》错误的纠正:颍川锺姓,共源于子姓的宋桓公,系出锺气系和锺接系(简写成“气系+接系”);而不是《史话》的“烈系+接系”。
    按照锺姓一源论的观点,天下锺姓只有一源,没有“气系+接系”或者“烈系+接系”,应该是接生“烈+晏”,且是公孙锺离下面的一条支流。
    显然,多源论与一源论对锺姓源流的叙述,存在着严重的冲突。
    下面介绍的就是锺姓一源论的世系,其世系链里包含有“接公、烈公和气公”。


    据锺大元先生的文章《考证》,考查春秋战国至西汉前,见于史籍的“鍾”姓和“鍾离”姓人物有10人,他们是“宋襄公之孙公孙鍾离、楚国的郧公鍾仪、楚昭王的大夫乐尹鍾建、楚国善知音的贤人鍾子期,齐宣王王后鍾离春(女)及其父鍾离信、兄鍾离磬,还有楚霸王项羽的大将鍾离昧及其二个儿子鍾离发、鍾离接”。将这些史书中的人物进行链串排序,就可以得到一个将全国统为一源的“锺氏一源世系链”,《考证》称之为“鍾氏启姓鼻祖及早期裔孙世系”。如下。


    47宋襄公兹甫 —— 48公子御 —— 49公孙黎(锺离, 全国“锺”姓始祖)—— 50锺仪 —— 51(  ?  )—— 52锺建 —— 53锺子期 —— 54锺信(鍾离信, 全国“锺离”姓始祖)—— 55鍾离磬 —— ...... ...... —— 鍾离昧 —— 长子锺离发(仍姓锺离,没有改姓)、次子鍾离接(改锺离为锺,叫鍾接; 他虽然由锺离姓转锺姓,但不是锺姓始祖。他的儿子是:锺烈和锺晏 )。


    这个世系链的“进化”过程是:“子姓 —— 锺姓 —— 锺离姓 —— 锺姓”。不寻常的是,在这个世系链中“锺姓”出现了两次!可说是绝无仅有,因为其他各姓没有这样的“进化”过程!
    《考证》说,宋襄公之前的世系,与国史相同。据国史,46世宋桓公生五子:目夷、兹甫、游、鳞、盻,其中没有“遨”(《钟姓史话》说宋桓公第三子叫“遨”,这是杜撰;遨的伯姓后代和锺离姓后代也是杜撰); 宋襄公(兹甫)之孙公孙黎因参与宋国王宫内斗(史称“昭公事件”)而避乱仕楚,食于鍾离之邑(今安徽省凤阳县),遂启姓鍾氏,以离为名(即姓锺名离),锺离(公孙黎)就是全国锺姓的“启姓鼻祖”;锺离生锺仪;锺建是锺仪之孙(锺建的父亲是谁?不清楚);到了第六代锺信因思念其先祖(鍾离),于是改启复姓为“鍾离”,名仍为信,他就变为了“锺离信”,由他开启了鍾离姓,是全国锺离姓的“启姓鼻祖”;数代(是几代?不清楚)之后,鍾离昧为项羽的大将,生有二子:长曰发,居九江仍姓鍾离,次曰接,居颍川长社,因为父亲亡于汉高祖刘邦之手,鍾离接为避父难又去“锺离”改为“锺”(再取第一代启姓鼻祖之姓为“鍾”氏),即恢复为锺姓,改成为鍾接;鍾接生二子为“烈、晏”,从而支分烈、晏两系,子孙繁衍生息,成为颍川望族。
    《考证》根据史籍中的10个古人链串出来的这个“有史为据、有谱可依、史谱统一的鍾氏启姓鼻祖及早期裔孙世系”,依靠的“谱”又是什么呢?文章说是:《湖南锺氏遵旨通谱》,澧州、桃源、平江、临澧等地《锺氏族谱》,以及《福建汀州全慕公谱》、《台北鍾氏宗谱》等。
    我真的不知道,人们还有“通过史书中的人物进行链串就能成为我们编全国姓谱”这样简便的方法!为此,我曾经在《中华鍾氏真能统为一源吗?》中评论过《考证》。下面就其“锺氏一源世系链”进行议评,看看这个世系链能否经得起推敲。


    (1)关于锺姓始祖公孙黎(锺离)
    《考证》说,公孙黎(锺离)是全国各族锺姓的唯一始祖。公孙黎就是公孙锺离。一源论者要认“公孙锺离”为全国锺姓的肇姓唯一始祖,依据是《春秋左传.文公八年》,一源论者说“公孙锺离在昭公事件中没有死”,然后加以推论:“他逃离宋国到了楚国,在楚国还当了官,食邑锺离国,于是姓锺名离,并生了儿子锺仪,成为全国锺姓的始祖”。
    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可以看看有关研究者的分析。
    A、2018-9锺永琪先生在微信群中说:按照古文史专家傅璇琮先生对《春秋左传.文公八年》的译文,“公孙锺离在昭公事件中已经被杀死了”,公孙锺离根本没能离宋逃楚! 《考证》所说“公孙锺离在昭公事件中没有死”,是文章作者接受了湖南澧州白族锺姓谱在《左传.文公八年》的原文上添加了“防叔奔鲁,公孙鍾离奔楚”的造假,来实现的!  添加的目的,是为了让逝去的宋国公孙鍾离没有死,并使他与楚国人鍾仪之间架起一座“跨国天橋”,進而把鍾建(芈姓改鍾吾复姓去吾姓鍾)、鍾离子(赢姓后裔鍾离氏)、鍾离椻、鍾接(子姓后裔鍾离昧次子)、鍾烈等串起來算作“一源”,制造出骗人的说谎“依据”! (见《看大家讲<春秋左传.文公八年>》 )
    B、《考证》说,在昭公事件中,宋昭公被杀,公孙黎奔楚避乱,被楚穆王接纳,并命为大夫,食邑于锺离国(今安徽凤阳)。
    锺敬和先生在2014-12发表《评述锺姓一系论》说,宋昭公执政期为公元前619年至公元前611年,即宋昭公是在公元前611年被杀的。公孙黎也被杀掉了。楚穆王执政期为公元前625年至公元前614年。退一步说,①假定宋昭公的同党公孙黎没有在昭公事件中被杀,真的能在公元前611年奔楚避乱,但是,楚穆王已经死去3年了,楚穆王怎么可能命公孙黎为大夫?
    还有,②假定公孙黎能被楚穆王命为大夫,公孙黎也不可能食邑于锺离国。理由是:楚国是在战国时期的公元前445年正式吞并锺离国,并派官员接管了锺离国。但在春秋时期的公元前611年,锺离国还是个有名分的诸侯国,作为楚国大夫的公孙黎,怎么可能在-611食邑于另一个诸侯国(锺离国)?  (见《鍾氏真的有统为一源的启姓鼻祖吗》 )
    事实证明,公孙锺离确实在昭公事件中被杀死了!  我们编全国锺姓谱,不能采信造假的湖南白族锺谱! 至于后面的“公孙锺离逃宋奔楚,被楚穆王封官,并食邑于锺离国,生子锺仪”等,都是在造假的基础上对历史的伪造。
    《考证》的作者锺大元先生自身就是湖南白族人,而且在“宗谱编辑部”对全国锺谱研究了许多年,应该知道他的白族锺谱造假的问题,为什么还要采信造假的白族锺谱?


    (2)关于锺离姓始祖锺信(鍾离信)
    《考证》说,公孙黎的第六代孙叫锺信,锺信因思念其先祖鍾离,于是改启复姓为鍾离,名仍为信,他就变为了“锺离信”,由他开启了鍾离姓,成为天下鍾离姓的始祖。项羽的大将鍾离昧,他的儿子鍾离发锺离接,就是锺离信的后代。
    这个说法符合事实吗?看看事实是否真的如此?
    A、“颍川锺姓谱”没有这种记载。
    人们不会无缘无故改姓,改姓的可能通常是两种,都很“极端”:皇帝赐姓或避难改姓。但锺信的改姓很特别,按上述世系链算下来,锺信是公孙锺离的第六代孙,即他出生时,公孙锺离早已死了;他既没有被皇帝赐姓也没有面临危难须要避难改姓,而是心血来潮因为“思念”先祖锺离而改姓“锺离”。这说得过去吗?不知道这是史书说的,还是锺离姓的谱书写的?《考证》没有说明,但各地的“颍川锺姓谱”都没有这种记载!
    B、锺离姓人不认锺信为始祖。
    网上有文章说,在长江流域的锺离姓有二系:徽系锺离姓大多尊奉锺离子为得姓始祖(他们认姓前祖先是嬴姓,即锺离国的国君之姓),荆楚系锺离姓大多尊奉微子启为得姓始祖(他们认姓前祖先是子姓,即宋国的国君之姓),而且这二系锺离姓的族谱是各自独立的、互不合谱的,即他们认为彼此是不同宗不同源的,但他们都没有认锺离信为始祖。 (见《中华鍾氏真能统为一源吗》 )
    锺敬和先生在《文选》中说,锺离姓有三系。除了上面说到的二系,还有一系就是“烈公”——他叫锺离烈,不叫锺烈;烈、复、叶三代人都姓锺离,到了第四代“气公”才改姓锺;就是说,气系锺姓的前祖也是锺离姓,但跟锺离信无关。(见《气公的始祖宝座能否“让”给烈公》 )
    既然三系锺离姓人都不认锺离信为始祖,那么锺姓一源论者以什么理由硬要立锺离信为天下锺离姓人的唯一始祖呢?《考证》对此不作任何解释。


    (3)关于鍾离接
    《考证》说,项羽的大将锺离眛是锺离信的后代,锺离接是锺离眛的次子;因为刘邦杀了锺离眛,锺离接为避父难而被迫改锺离姓为锺姓,成为锺接。这个说法与《史话》有点像。但与《史话》不同的是:《考证》认为锺离接改姓也不能成为锺姓始祖,因为其前祖是锺姓始祖公孙黎(锺离),他只是恢复了锺姓而已;而《史话》中的锺离接,其父虽然也是锺离眛,但其前祖却是伯州犁,故锺离接是锺姓始祖。
    是《考证》说的正确,还是《史话》说的正确?
    我没有明确的答案,理由是:
    A、前面已经说过,①公孙黎已经在“宋昭公事件”中死了,锺仪不可能是他的儿子;②锺离信是否是锺仪的后代,人们也没有找到史证谱证;③锺离眛到底是锺离信的后代还是锺离簠的后代,《考证》和《史话》各说各的,没有共识。我由此估计:《考证》错的可能性非常大;《史话》的说法被《考证》质疑,意味着锺离眛的前祖是谁还需要继续探讨,值得商榷。
    B、锺离接与锺离簠之间的平均代距不合理。据《史话》,锺离接生于公元前223年,于公元前201年在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立姓为锺,成为“颍川锺姓”接系始祖。但《文选》作者推算,锺离簠约生于公元前505年,他与锺离接之间共7代的平均代距是47年,很不合理,中间可能漏掉了三四代! 但《史话》没有关注到这个问题。 我觉得《文选》的这个分析很有道理。 (见《对编写中华钟氏宗谱源系的思考和建议》 )


    【 附:议评(6) ——  一源论三个版本的接公及其父亲
     我在《试论锺姓源流的版本》中说“锺姓一源论”有三个版本:上面的《考证》代表的是第一个版本(“一源1.0版”), 锺亚山先生在2014-4-2写的文章《关于宗族姓氏起源及钟姓肇姓源流推究论证》(后称《推究》)代表的是第二个版本(“一源2.0版”),锺亚山先生在2015-11-19的文章《關于锺氏姓氏源流論證》(后称《论证》)代表的是第三个版本(“一源3.0版”)。 这三个版本都说接公不是锺姓始祖,锺姓始祖是47世宋襄公的孙子49世的公孙黎。在他们的世系链里都有“接公”,但“接公”的父亲却不相同!下面,简要地介绍一下这三个版本的“接公”和他的父亲。


    A、鍾大元先生文章《考证》中的接公(“一源1.0版”),重抄于下,以方便比对:


    44(宋穆公)和 — 45(宋庄公)冯 — 46(宋桓公)御说  — 47宋襄公兹甫 — 48(  公子御?  )— 49公孙黎(锺离,锺姓始祖)— 50锺仪 — 51(  ?  )— 52锺建 — 53锺子期 — 54锺信(鍾离信,锺离姓始祖)— 55鍾离磬 — (  ...... ...... ) — 鍾离昧 — 鍾离接(鍾接)— 锺烈、锺晏……


    首先,这个世系链是不完整的(中间有断层)。其次,锺姓是分“段”的,姓氏“进化”的过程表现为“子——锺——锺离——锺”:49世公孙黎由子姓改为锺姓(姓锺名离),是锺姓始祖;到了54世锺信又由锺姓改为锺离姓(姓锺离名信);后来到了汉初,楚项羽之大将鍾离昧的次子鍾离接又由锺离姓改回锺姓(姓鍾名接)。文章说,公孙黎是锺姓唯一始祖,鍾接虽然改锺离为单姓锺但不能称他是始祖。锺接的父亲是鍾离昧。


    B、锺亚山先生2014-4-2文章《推究》中的接公(“一源2.0版”)


    44(宋穆公)和 — 45(宋庄公)冯 — 46(宋桓公)御说  — 47(宋襄公)兹甫 — 48(  公子御?  )— 49公孙黎(锺离,锺姓始祖)— 50锺仪 — 51锺瑁[弟:锺珩] — 52锺建 — 53锺楚 — 54锺子期 — 55锺信(鍾离信,锺离姓始祖) — 56锺离磬、[妹:锺离春(女)] — 57锺离簠 — 58锺离髦 — 59锺离秩 — 60锺离垣 — 61锺离鬷 — 62锺离接(锺接)— 63锺烈[弟:锺晏] — 64锺复 — 65锺叶 — 66锺气 ……


    在这里,作者已经将《考证》中不完整的世系链“完整化”了。其中增加了51锺瑁和锺珩、53锺楚、57锺离簠、58锺离髦、59锺离秩、60锺离垣、61锺离鬷,但却抹去了锺离昧,这些新增的锺姓和锺离姓的人物来自何处? 为什么要抹去锺离昧?文中没有交代。这时,接公的父亲已经不是锺离昧,而是锺离鬷了!


    C、锺亚山先生2015-11-19文章《论证》中的接公(“一源3.0版”)


    44(宋穆公)和 — 45(宋庄公)冯 — 46(宋桓公)御说  — 47(宋襄公)兹甫 — 48( 公子御?) — 49公孙黎(锺离,锺姓始祖)— 50锺仪 — 51锺瑁、[弟:锺珩] — 52锺密 — 53锺建 — 54锺喬旺 — 55锺楚 — 56锺赞 — 57锺子瓒[弟:锺子期] — 58锺昧 — 59锺接 — 60锺烈[弟:锺晏] — 61锺复 — 62锺叶 — 63锺气 ……


    在这里,作者抹去了他在“一源2.0版”世系中的所有锺离姓人物,包括锺信(鍾离信)、锺离磬、[锺离春(女)]、锺离簠、锺离髦、锺离秩、锺离垣、锺离鬷,补充增加了锺密、锺喬旺、锺赞、锺子瓒、锺昧。这些锺离姓人物为什么都被抹掉了? 新增加的锺姓人物又是来自于何处?文中没有交代。这时接公的父亲已经不是锺离昧、锺离鬷,而是改为锺昧了!其中,锺亚山先生为什么要在“一源3.0版”《论证》中,几乎完全推翻了他的“一源2.0版”《推究》的世系? 推翻它(“一源2.0版”)的理由是什么?至今没有看到他的说明。


    综上,“锺姓一源论”的三个版本里,“接公”都不是锺姓始祖,而且“接公”竟有三个不同的父亲(1版是锺离昧、2版是锺离鬷、3版是锺昧)!
    锺亚山先生在其文章《推究》和《论证》中的接公之父为什么会是两个不同姓的人(锺离鬷和锺昧)? 他没有任何的解释和说明!
    更奇怪的是,不管是《推究》还是《论证》,亚山先生都没有在文章中对“世系表”(见上面所列)进行过任何的文字“推究”或者文字“论证”!只是用造假的湖南白族锺谱作为“基石”,反复地“推究”“论证”“公孙黎没有在昭公事件中死去”。我在《试论锺姓源流的版本》中专此向他提出了“几个问题十几个问号”,他至今都没有做过任何的哪怕是一丁点儿的正面回应! 作为中华锺氏宗亲总会曾经是名誉会长的锺亚山先生(注:他在2016年底已宣布辞去了名誉会长的职务,现在是“重组中华锺氏宗亲总会”的名誉会长),既要坚持“锺姓一源论”,又不肯对他的“锺氏一源世系表”进行“推究”和“论证”的过程公开出来,又随意地将各世系的人物变来变去,怎能让人信服? 所以,我怀疑他根本就没有对其“世系表”进行过推究和论证,即他不是锺姓源流的研究者,仅只是“锺姓一源论”的鼓吹者和头领而已。以致对这两个世系链他自己都无法解释!(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他没有解释过!)  
    以上内容,也见《接公始祖地位与源流版本之关系》。 】


    (4)关于锺接有一个还是两个儿子的问题
    《史话》说,锺离接生于公元前223年,他只有一个儿子叫锺晏(生于公元前187年),没有生“烈”。而《汀州谱》或《鍾氏发源受姓始历九十五世祖名歌》的世系是“接-烈-复-叶-气”,这是“接生烈”,没有说接生晏。但是,到了《考证》这里,就变成“接生烈、晏”了!接公由有一个儿子变成了有两个儿子。
    接生晏没有问题,由他的后代谱用平均代距可以证实。但是,接能生烈吗?
    前面已经说过,气公大约生于公元前235年,用气公的后代去反推算,也证明气公生年很合理。
    “三书”说烈公在宋国灭亡时他48岁逃去锺离山。说烈公生于公元前334年,用气公的出生年份反推算于他,也合理。
    既然烈公接公的出生年份合理,则对比之下,烈公的年纪比接公大111岁,这说明,接根本不可能生烈! 烈公的年纪比晏公大147岁,他们不可能是同父的亲兄弟!


    正是因为这个缘故,1999年的《校正本》和2000年的《史话》就纠正了“接-烈-复-叶-气”中的错误,改变成“接”为一系,“烈-复-叶-气”为另一系,这就是《史话》的“接系+烈系”。前面已经说了,是《文选》在2012年再纠正《校正本》和《史话》的错误,成为“接系+气系”。《文选》说,其中“烈-复-叶”三代姓锺离,“气”才姓锺;且“烈-复-叶-气”都葬于锺离山。  
    《文选》说到,由于除了气公后裔有族谱记载外,至今没有找到“烈-复-叶”的其他后代族谱,于是有人和稀泥,说“烈-复-叶-气”既然没有出现旁系谱,“烈系”和“气系”就没有什么区别。《文选》作者认为不能这样和稀泥。我觉得有道理,也不认可这种“和稀泥”,尽管他们在世系上没有变化,但始祖的定位却改变了,是不可接受的。见《气公的始祖宝座能否“让”给烈公》,此略。
    显然,接公只有一个儿子“晏”,源自47世“遨公”;气公是烈公后代,源自47世“兹甫公”; 《文选》的“接系+气系”是目前为止对“颍川锺姓”最合理的解释。
    但《考证》认为,必须坚持《鍾氏发源受姓始历九十五世祖名歌》,执行“接-烈-复-叶-气”,同时按“接生烈、晏”,来编中华锺氏一源总谱。但是我认为《祖名歌》是错的。 (见《清代的<祖名歌>及其历史教训》 )
    那么,接公和气公的后续世系,他们又有怎样的说法呢?
    多源论没有接受《祖名歌》的世系排序。而是变成:
    据《史话》,“接系”谱是“接 — 晏 — 钦 — 崱 — 元 — 期  ……”
    据《文选》,“气系”谱是“气 — 运丰 — 文义 — 纯佑 — 桔  ……”
    一源论的《考证》说要坚持《祖名歌》,但对“接公”“气公”的后续世系没有介绍,他们将如何设计这些后续世系,是照抄《鍾氏发源受姓始历九十五世祖名歌》,还是有所修改?文章没有涉及。


    四、《会议纪要》是中华锺氏宗亲总会分裂的号角


    由于《史话》等《中华姓氏史话丛书》在公元2000年前后在全国的大量发行,中华大地沉寂了半个世纪的民间修谱活动又沸腾了。因为《校正本》和《史话》的扩散,原来“接-烈-复-叶-气”的锺姓源流,突然变成“接系+烈系”,对旧谱平均代距的严重不合理,一下子变得合理了,人们就像发现了新大陆,均以新的发现用新的族系源头来改写自己的族谱,这就是十几年来各地出现的许多新编族谱。但是,除此之外,锺姓谱还有其他的问题需要解决,锺氏总会于是决定出版《锺史论坛》期刊,去探讨这些问题。
    探讨的结果,锺敬和先生得出颍川锺姓应该是“接系+气系”,锺大元先生等人认为天下锺姓应该统一于公孙锺离。但是后来由于种种原因,《锺史论坛》期刊停办了。于是我们便看到了锺敬和先生2012-10出版的《锺史文选》,他要纠正《史话》的错误;也看到了锺大元先生2014-2发表的《中华民族肇姓特点与鍾氏启姓鼻祖及其裔孙考证》,他要将全国锺姓统为一源。这些几乎是他们发表在《锺史论坛》文章内容的集结。
    毫无疑问,锺姓源流的争论在2013年已经是百花齐放,没有哪种观点可以独艳群芳!
    2013年冬,虽然,第二届“中华锺氏宗亲总会”换为第三届,锺保良会长交班给锺锦光会长,但是,新旧班子显然都无法理顺一源多源的矛盾争论。
    于是,便有了2014-4-17在广州花都召开的“《中华鍾氏宗谱》编纂工作会议”(后简称“花都会议”),并产生了许多的共识(概括为:锺仪是最早有史载的锺姓人,可为始祖之一;编谱要以《史话》为纲,坚持“接系+烈系”),矛盾趋于缓和。但是“花都会议”之后,在2014-5-10“《中华鍾氏宗谱》編辑部办公室”发布《<中华鍾氏宗谱>编纂工作会议纪要》(简称《会议纪要》 ),却完全背离和篡改了会议的共识,要以“双认定”(见前述:①认定郧公锺仪为全国锺氏启姓鼻祖,其他各源各系的锺姓都是郧公锺仪的直系后代;②认定接公生了“烈+晏”,将颍川锺姓两系并为一系,烈、接都不是始祖,而是源于郧公锺仪的一条支流)来编首部《中华鍾氏宗谱》,将“天下锺姓归于一源”! “花都会议”的共识被严重变形! (见《对急于执行“锺姓一源论”的反思》 )
    “《中华鍾氏宗谱》姓源组”的宗亲们先用《考证》告诉大家:“通过对史书中找到的人物进行链串,就能编成全国锺姓谱”!然后借“花都会议”做幌子,其中少数人便用“《中华鍾氏宗谱》編辑部办公室”的名义抛出了“天下一源”的《会议纪要》! 目的,是将全国锺谱编成一源谱!
    这个动作,是中华锺氏宗亲总会即将分裂的信号!事实上为分裂中华锺氏宗亲总会吹响了号角!!
    后来虽然“编谱办”在2015年9月分别于广州花都召开“鍾氏祖源‘多元’研讨会”和江西萍乡召开“鍾氏祖源‘一元’研讨会”,终于因为各自坚持自己的观点,分歧难以凝合,再也无法取得共识。这个结果与我的预见完全吻合。 (见《我的发言稿》 )
    进入2016年之后,分裂的势头有增无减,终于在2017-10-10“一源派”在福建武夷山市成立了“重组中华锺氏宗亲总会”(下简称“重组会”,会长是锺昭祥先生),与原来倾向于用锺姓多源来编总谱的“中华锺氏宗亲总会”(下简称“总会”,会长是锺锦光先生)分庭抗礼! 两个同名且分道扬镳的“中华锺氏宗亲总会”自此日始在中华大地同时存在!
    其中,为分裂“中华锺氏宗亲总会”,曾经是原“总会”的名誉会长、现为“重组会”名誉会长的锺亚山先生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见《姓氏多源和文明编谱》 )
    从此(2017-10-10之后),“中华锺氏宗亲总会”按锺姓多源来编全国的《中华锺氏总谱》(下简称《总谱》 )。“重组中华锺氏宗亲总会”则按锺姓一源来编全国的《中华锺氏宗谱》(下简称《宗谱》 )。  一个叫《总谱》,另一个叫《宗谱》,可谓泾渭分明! 我估计,中华大地各姓都在编他们的“通天谱”(即姓氏全国总谱),只有锺姓人编的“通天谱”最另类最奇特!!


    以上介绍了近二十年来多源论者所阐述的颍川锺姓“接系+气系”的源流,也介绍了一源论者所阐述的天下锺姓“统为一源”的源流,这些都是在《总谱》和《宗谱》出版之前的情况,但这两“谱”至今没有面世。那么,即将在近年内可能出版面世的《总谱》和《宗谱》,情况是否真如上述? 我们拭目以待。
    在《总谱》和《宗谱》都面世之后,通过比较两“谱”的不同,我有可能会(注:不是肯定会)为之继续完成“议评颍川锺氏源流(三)”,以结束自己“自封的评论员”的角色。


    广东龙川 锺胜 2018-12-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3-29 23:37 , Processed in 0.017329 second(s), 5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