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08|回复: 0

逆向考证的“基石”和提龄公世系说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0-22 10:39: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逆向考证的“基石”和提龄公世系说评


    人们对族谱记载的世系差异,常常会出现互不相让的争论,而且是各持己见,谁也说服不了谁。怎么办?  我认为,只要大家能持以学术的心态,是可以通过“逆向考证法”来实现意见的统一的。
    什么叫“逆向考证法”?
    所谓“逆向考证法”,就是从现代人往前代进行逆向追溯,分段进行世系合理性考证;看看各段的平均代距是否合理(符合人类的生育规律),看看其中人物的记载是否符合历史事件。先完成后段没有争议的世系考证,再对前段存在争议的世系进行考证。这样一直往前推进,一直考证到启姓始祖那里。毫无疑问,越往前考证,困难会越大,考证会越困难;甚至需要再“往后——往前”的多次反复,才可能找到合适的结果。
    我是粤东“理公提龄公文亮公应乾公”的后代。理公至文亮公之间到底是多少代? 应乾公后代的世系有没有问题? 各地的人们因为所持族谱记载的不同,存在着巨大的分歧!其中,理与提龄之间就有二代、三代、四代、五代和六代的不同记载,提龄与文亮之间也有二代和四代的不同记载;应乾公后代也有世系争论。人们为此争论了几百年,而且非常激烈,至今没有实现世系的统一。其原因很简单,就是都认为自己的族谱记载是正确的,和自己族谱不同的其他人的族谱就是错误的;这种人人都以我为中心的论谱,当然不会有共识。
    我在2017-12《姓氏多源和文明编谱》中,向大家介绍了“丘氏谱法”。 “丘氏谱法”的精髓是实行“文化认祖”与“血缘认祖”的分别表达。其中“血缘认祖”的方法也与传统的自上往下追踪的方法不同,而是采用完全相反的“自下往上追溯至开基祖”,“对代代有据可考、有祠墓可证,与最早的谱记能相互印证而又符合衍传规律的,可从开基祖继续上溯,对珠串链接无据的,一律列为待考,宁缺勿错。”
    我发现,我的“逆向考证法”与“丘氏谱法”的血缘认祖“自下往上追溯法”几乎相同,可说是异曲同工。而且,我在逆向考证的过程中,通过寻找“基石”来提高考证结果的正确性和说服力,对有争议的世系容易取得共识。
    例如,“理至文亮共九代”就是我通过寻找到的两块“基石”而完成考证的,考证的结果见拙文《南宋至今的世系探讨小结》,此略。这里,我只补充介绍选择“基石”的条件,和说明“基石”对各种“乱”谱的鉴别作用。


    一、选择“基石”的条件
    在逆向考证中,在没有出现世系之争时,就没有必要去选择“基石”。但在出现世系之争时,就必须选择“基石”,并以此基石为基础去对其他有争议的世系进行质疑和甄别。无疑,基石的选定就相当重要。只有选准了基石,才能保证世系的大厦不会坍塌。下面是我选择基石的三个条件:
    1、基石的对象,要有记载其生卒年份的老谱或墓碑作依据,而且其生卒年份不是现代人“创造”出来的。因为这十几年里,有许多新编的族谱将许多世祖都加上了生卒年份,而且“精确”到“年.月.日.时辰”,严重造假!
    2、基石的对象,要尽量与有争议的世祖的世系靠近,必须与有争议的世祖在同一个地方生活(称为“原生地”)。因为一是旧谱也有造假,尤其是那些外迁较远的后代更易造假,而在原生地就比较难造假;二是某些“嫁接”过来的“后代”,就必定要造假,而且他们不在原生地。
    3、基石的对象,必须在他生活的地方(即“原生地”),现在仍然有他的后代,而且这些后代们与他有合理的(符合人类生育规律的)平均代距。
    无疑,“选择基石的三个条件”是缺一不可的。


    二、选择“基石”举例
    我在考证“理至文亮共九代”时,寻找到的两块“基石”就是兴宁岗背的应通公和龙川芝野的应铭公。


    1、应通公
    应通公这块基石,已经保证了应通在兴宁岗背的后代世系是正确的。它就可以为解决提龄与文亮之间的二世和四世之争提供基础数据。
    应通公这块“基石”符合上面三个条件:①应通公生于1380年,卒于1444年 ( “公生于明代洪武十三年庚申岁 卒于正统九年甲子岁 享寿六十五岁”。 见网上文章《提龄公谱系全》 )。在《提龄公谱系全》,总共只有三四个世祖有生卒年份记载,应通公是其中之一。②文亮的世系存在严重的争议(有谱说他是提龄的儿子,有谱说他是提龄的曾孙),他就是有世系争议的世祖。而应通公是文亮公的孙子,而且都是生活在兴宁岗背,也卒葬于兴宁岗背。③现在的兴宁岗背,有大量的应通公的后代,这些现在岗背的应通公后代,与应通公之间的平均代距,是符合人类生育规律的。
    由于应通公生于1380年,一方面可以证明1997年锺泽民先生编的《兴宁锺氏族谱》文亮生于1316年合理,另一方面可以证明紫金文振系《锺氏族谱》文振生于1309年合理;结果说明了:文亮生于1316年可信,文振生于1309年可信。


    2、应铭公
    粤东各县的族谱,都认定提龄生于1229年正确,但其他地方(尤其是外省)的宗亲不认同,这就需要找到证明“提龄生于1229年正确”的基石。在提龄的几个儿子中有一个叫“有甲”,这是全国提龄系宗亲都认可的,我在有甲系这里也找到了一块基石——应铭公。
    用应铭公这块基石,就可以解决提龄生于1229年可信的问题。再证明“理至提龄共六代”是合理的。
    应铭公这块“基石”就符合上面三个条件:①应通公生于1356年,见龙川芝野《锺氏族谱》,也见于《提龄公谱系全》。②应铭是有甲的四世孙,是芝野锺姓开基祖,而且芝野与当年有甲的生活地很近。③现在芝野的锺姓人几乎都是应铭公的后代,他们与应铭公之间的平均代距,是符合人类生育规律的。


    有了这两块基石,就证明了上述的“提龄生于1229年可信,文亮生于1316年可信,文振生于1309年可信”,从而证明“理公与提龄公之间的代数为六代,提龄公与文亮公之间的代数为四代,他们合并为九代”。如果没有这两块基石,“九代说”的正确性就无法证明。
    至于我是怎样用应通公和应铭公两人的“基石”作用,去解决理公与文亮公之间的世系争议问题的?详细的探讨过程请见拙文2015-2《谁是广东铁炉坝锺姓开基祖?》、2016-6《“理至文亮共九代”的再说明》、2016-10《“提龄至文亮共四代”的补充说明》、《对广东兴宁文亮应乾脉系的探讨分析》和2018-8《南宋至今的世系探讨小结》等,这里就不再复述了。


    三、“基石”对各种“乱”谱的鉴别作用
    所谓“乱”,就是“误接了源头,或者颠倒了世辈(如把兄弟当父子等)”。  
    这样的“乱”谱,以前有,不奇怪;奇怪的是现代人还在制造假谱。例如,旧谱很少记载各代世祖的生卒年份,而现代“新谱”不但有了各代世祖的生卒年份,而且还能够精确到“年-月-日-时辰”,这种假谱极易骗人,特别是骗那些不太懂谱的年轻人;再如,某些自称是兴宁岗背文亮公应乾公后代的外地谱,因为他们的世代数太多(平均代距根本不符合人类生育规律),无法与元朝时的文亮公对接,就把文亮的出生年份往前推了几百年的北宋。无疑,这两个例子都是现代人用造假的方法造出来的现代乱谱!
    但是,有了“基石”之后,它对各种假谱“乱谱”就有了鉴别的作用。
    由于 “应通生于1380年,应铭生于1356年”这两块基石的正确选定,证明了 “提龄生于1229年可信,文亮生于1316年可信,文振生于1309年可信”,进而证明“九代说”可信,这就基本上结束了生于北宋的理公至明初共300多年的世代缺失方面的争论。
    那么,接下来,对那些自称是提龄后代的各地族谱,就可以对照上述五位先祖的出生年份,用平均代距法去检验自己族谱的世代记载是否合理,从而对存在问题的各种“乱”谱起到鉴别的作用。
    我在《南宋至今的世系探讨小结》中说过:“我既然敢说我的探讨是正确的,它就可以同样用来验证与此有关联的宗亲,看看自己族系的平均代距的合理性(各姓上百代人的平均代距是26至34年,我估计,你与提龄公之间的平均代距应该在22至35年左右)。”如果平均代距超出了合理的范围,你就应该自己去查找可能的原因了————或者代代是长子,或者代代是幺子,或者误接了源头,或者颠倒了世辈......,所以请宗亲们自己去验证吧。


    下面介绍我前几天的一次平均代距微信问卷调查。
    我在2018-8-22发表了《南宋至今的世系探讨小结》之后,在2018年8月27日,在某提龄系宗亲群做了一次对各地提龄后代平均代距方面问卷式微信调查。收到答卷22份,其中有效答卷20份,无效答卷2份。对调查数据按提龄1229、文亮1316、“七廷公”约1450  的出生年份作为“参考点”,分别进行平均代距计算,就得到如下的三个表格。
    其中的世系已经以提龄与“三有公”为二代,提龄与“三文公”为四代,进行了统一修正,具体为:1理1062——2大相——3天柱——4朝政——5响——6提龄1229——7有始——8升达——9文亮1316——10志聪——11应乾(约生于1375)——12晖 ——13顺先 ——14“七廷公”(约生于1450)。


(1)以提龄公(生于1229)为参考点的平均代距(表1)
序号-姓名-出生年份-自报族谱世系-提龄世-平均代距---出生地
1----清超—1965年--有甲24世----25世---31年----龙川鹤市
2----伟雄--1965-----有始22------23-----33-------五华水寨
3----学样--1963-----有始24------25-----31-------五华龙村
4----山文--1968-----有始22------23-----34-------江西萍乡
5----龙珍--1967-----有始22------23-----34-------成都双流
6----和德--1972-----有始21------22-----35-------四川宜宾
7----家云--1962-----有始21------22-----35-------贵阳沟镇
8----泽宏—-1964-----有始20------21-----37-------广西容县
9----绍平—-1962-----有始19------20-----39-------四川内江
10---声望--1970------文振22------25-----31------兴宁永和
11---伟彬--1970------文亮21------24-----32------广州花都
12---赞明--1964------文亮21------24-----32------广州花都
13---德峰--1981------文亮24------27-----29------五华锡坪
14---新来--1968------文亮29------32-----24------湖南平江
15---亚胜--1950-----廷珠20------28-----27-------龙川车田
16---顺海--1977-----廷器23------31-----25-------云南丽江
17---道齐--1968-----廷弁20------28-----27-------紫金柏埔
18---梅云--1971-----廷弁29------37-----21-------龙川新田
19---志坤--1977-----廷璋30------38-----20-------香港
20---桂谟--1965-----廷璋32------40-----19-------广西玉林


(2)以文亮公(生于1316)为参考点的平均代距(表2)
序号-姓名-出生年份-自报族谱世系-文亮世-平均代距--出生地
10---声望—1970年---文振22世---22世--31年-----兴宁永和
11---伟彬--1970-----文亮21------21-----33-------广州花都
12---赞明--1964-----文亮21------21-----32-------广州花都
13---德峰--1981-----文亮24------24-----29-------五华锡坪
14---新来--1968-----文亮29------29-----23-------湖南平江
15---亚胜--1950------廷珠20------25-----26-------龙川车田
16---顺海--1977------廷器23------28-----24-------云南丽江
17---道齐--1968------廷弁20------25-----27-------紫金柏埔
18---梅云--1971------廷弁29------34-----20-------龙川新田
19---志坤--1977------廷璋30------35-----19-------香港
20---桂谟--1965------廷璋32------37-----18-------广西玉林


(3)以“七廷公”(约生于1450)为参考点的平均代距(表3)
序号-姓名-出生年份-自报族谱世系-平均代距---出生地
15---亚胜—-1950年---廷珠20世-----26年------龙川车田
16---顺海--1977-----廷器23-------24--------云南丽江
17---道齐--1968-----廷弁20-------27--------紫金柏埔
18---梅云--1971-----廷弁29-------19--------龙川新田
19---志坤--1977-----廷璋30-------18--------香港
20---桂谟--1965-----廷璋32-------17--------广西玉林


    对上述三表的点评:
    A、由于“各姓氏上百代人的平均代距统计是26至34年,以30年左右为最多”。这说明,如果选定的参考点在年代上离现代人越远,代数越多,其平均代距就越接近30年;如果选定的参考点在年代上离现代人越近,代数就越少,其平均代距的离散性就越大,就会向小于26年或者大于34年的方向发散!这是符合统计学规律的。上述三个表格证明了符合这个规律。
    B、上述三表中,总体而言,序号1至17的平均代距(表1)都符合人类的生育规律,符合率为80%左右。序号18至20号的平均代距(表3)明显偏小,是有问题的;特别是第20号,与廷璋之间是32代人的平均代距只有17年左右,已经严重地偏离了人类的生育规律。
具体分析,就是下面三个情况需要我们注意。
    C、第6、7号宗亲都是22代人的平均代距为35年,虽然合理但相对偏大,有可能是“代代是幺子”; 第8、9号宗亲的平均代距为37年和39年,更可能是“代代是幺子”甚至是有可能“漏代”了。
    D、第17、18号宗亲都是“七廷公”之一的廷弁公后代,其平均代距一个正常(27年),一个偏小(19年)。平均代距偏小的第18号宗亲,有可能是计错了世系,有可能是“代代是长子”,也有可能谱系有“乱”(而且“乱”的可能性会更大)。
    E、第19、20号宗亲都是“七廷公”之一的廷璋公后代,都存在平均代距明显偏小的问题(只有18、17年),说明廷璋系族谱的世系很可能有“乱”,请这两位宗亲提醒同系宗亲们加以关注。
    无疑,应乾系世系之“乱”是在“七廷公”之后!这是因为:“七廷公”约生于1450年前后,在公元1536年嘉靖皇帝恩准民间修祠编谱时,“七廷公”都已经去世了,但他们的子孙在兴宁岗背集中编修族谱时已经将文亮至“七廷公”之间的世系记录了下来。此后,便各自在岗背谱的基础上续修族谱,没有再合修。
    随着时间的后移,我相信,时间会证明我的上述分析是理性的。
    由于“基石”证明了提龄、文亮的出生年份可信,由于“平均代距”30年左右的统计数据可信,这是我敢于做出上述点评的理据。只是参与这次微信调查的人数实在太少,可能无法让其他的问题得以暴露,从而影响了点评的准确度,但是已能管中窥豹了!  还有,我只凭理据评论众谱,从来没有对某本族谱置评;如果有评论,也只是评论了与我考证有关的某谱世系,与我无关的世代,我不评论。我觉得,宗亲们自己的族谱是否有问题应该由宗亲们自己去判定。
    特别说明:上述这些被点评的世系“问题”,仅供宗亲们参考,因为我不会去解决这些问题,也无法提供协助,只能靠宗亲自己去解决,请宗亲们原谅。


    据说,锺锦光先生领导的“中华锺氏宗亲总会”首次编纂的《中华锺氏总谱》,在今年年底就要向全国发行了。我们预祝总谱的成功出版。我更希望,各地宗亲都能够在总谱中找到自己对应的脉系和世代位置。
    多年来,我自任评论员,对锺谱的源流世系问题发表了许多评论,也对编撰总谱提出过一些意见。这些评论和意见都体现在我的文章里,而且内容上和总谱可能会有较大的出入,甚至相左,有人可能很快就会用总谱的内容质疑我的文章,怎么回答? 我的态度是:我至今没有发现我之前的评论和意见有修改的必要,还自认为已经做到了中肯客观合理,公平公开公正。至于观点是否真的客观,评论是否真的中肯,意见是否真的合理,那就让大家去评说吧。谢谢大家!
    本文与2018-8《南宋至今的世系探讨小结》应该是姐妹篇。


    广东龙川 锺胜 2018-9-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3-28 21:33 , Processed in 0.020033 second(s), 6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