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609|回复: 1

嘉应学院客座教授谢文蔚先生的长寿之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9-9 16: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hakkanews 于 2016-9-9 16:23 编辑

        美籍华人谢文蔚先生别号慎初,1920年出生在梅县丙村程江岃,今年已经97岁高龄了,至今仍耳聪目明,起居如常,堪称老寿星。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他的结发夫人徐芷秋女士也是老寿星,已经94岁高龄。夫妻两人加起来,已达191岁,真是难逢难遇、一生恩爱的百年夫妻!

        谢先生早于1989年,在他踏入七十岁的那一年,居住在美国时就写下了一篇《平生自述》。有意思的是,在这篇自述的篇末,他用谐趣的标题写了一首《自輓》诗:

少年徒手出乡间,变乱相寻老大还;
埋骨盼归桑梓地,此心常向汉家山!
出蓝儿女荣宗祖,醒世诗文播宇寰;
无愧无忧仍有憾,长留遗爱在人间。

        时间过了十年,再过了十年,一般老人都希望能够达到的耄耋之年,对谢先生来说已经成了现实。如今时光又过了七年,期颐之年在望,而这首自輓诗还只是留在书里。

        我一再品味这首诗,结合看了他写的诗集、文章,以及回顾二三十年前曾经聆听过他的经济方面的学术讲座;还有,对他的几次拜访、交谈,及从旁了解到的一些情况,试图去探究他的长寿之道,一来可以让我们这些后辈能够得到一些启迪,有所得益;二来可以借此丰富我们梅县长寿之乡的长寿文化,与众分享;三来是可以让其从中折射出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世代传扬。

        我认为,其长寿之道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天道酬勤,仁者长寿。

        谢先生少年时期即勤奋好学,迭创佳绩。他十七岁就读东山中学,梅县的中山日报举行论文比赛,纪述落乡宣传抗日的经历,谢先生以第一名的荣誉摘取冠军,誉满全梅。二十一岁就读厦门大学时,又以抗战论文获取永安华报比赛奖,喧腾报端。在国立厦门大学就读期间,数度以优异成绩获取该校校主陈嘉庚先生荣誉奖学金,解决升学之家庭经济困难问题。

        谢先生回顾自己求学的艰难历程时深有感慨。他少年时期曾两次入读私塾打下了国学传统文化的基础,又先后毕业于丙村中学、东山中学、厦门大学,又考取国立政治大学高等科并结业,以及到美国密执根大学、国际货币基金金融研究所进修。实际上,在其荣耀下面,饱含着几多曲折和汗水。由于家中贫困,少年读书时,每毕一业,均无法顺利升学,累次遭挫。即使在厦门大学读书时,因其父亲在南洋音讯阻隔,家乡生计断绝,不得不以半工半读,一面维持学业,一面在长汀县立中学任教,接济家中的母亲和妹妹。1946年春,由厦门渡海去台湾求职时,亦只有一个手提小藤篮随身。

        到台湾以后,他在财经界工作了二十余年。期间担任过工矿公司统计主任、第一商业银行研究员、行政院主计处科长,财政部专门委员和帮办等职,还兼任逢甲大学及淡江大学副教授,并先后出版了国民所得与国民会计、国民会计制度等几种专著。

        1968年他辞去台湾的任职,应聘到亚洲开发银行(总部在马尼拉)任经济统计专家,服务了十二年。1980年,在届龄退休时移居美国。

        “仁者爱人”,深受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谢先生爱祖国爱家乡。

        从1981到1987的七年间,谢先生先后在洛杉矶的华文报纸国际日报、中国 时报、中报等担任社论及专栏主笔,发表社论、文章不下千百篇,宣扬中华传统文化,鼓吹两岸和平统一,相互交流。

        1988年,谢先生曾应家乡的嘉应大学客座教授之聘来校作经济学专题讲座两个月,我与经济系首届三年级的学生们都参加聆听。第一次听到谢文蔚教授的名字,我觉得似曾相识,有点熟悉。原来,那几年,我看《参考消息》,时有转载署名谢文蔚的政论文章,看了多次,对作者的名字也留下了印象。果然是,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听了他的讲座,深感其文字功底的深厚,知识的广博;还有其备课充分,表达准确,每一个环节都一丝不苟,展现了他的敬业精神,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完美的教授形象。

        由于谢先生在华人世界和新闻界的影响,1984年,国务院侨办及中国新闻社联合邀请他回国考察。1991年冬,他又应广东省侨办的邀请,回国交流。1993年,已经七十多岁的他,还应聘为暨南大学的客座教授,到学校去作讲座。

        谢先生把读书写作作为乐事、善事,也喜欢写诗、练书法。且看他八十多岁时的一首诗:

闲居
  一身数用记当时,忽入八旬向晚期。
   老去衰躯耽小睡,闲来无事好磨诗。
修心养性临书法,问咎寻休广哲思。
任运随缘莫计虑,平生甘苦只自知。

        标题虽是写“闲居”,其实脑子并没有闲下来,还在“磨诗”,不只是简单的写,还要有“哲思”,有问、有寻。又还有临摹书法,不是要成为书法名家,只是追求修心养性。实际上,他的楷书和隶书都是颇见功力的。

        我还看到他的另一首五言诗:

家住层楼上,闲居一事忙;为诗觅佳句,日日望梅江。

        可见他闲中还有忙,生命不息,脑力劳动不停止。他先后整理出了两本诗集,收入他多年来的诗作几百首。


        (二) 明智选择,回乡养老。

        谢先生自1980年从设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的亚洲开发银行退休后到美国定居,二十五年间,多次回国回乡,期间有时在梅州小住。随着年岁的增加,他的故乡情结越来越浓,这从他的一首七言诗中可以体会到。

梅江
一甲漂流在外邦,客中日日念梅江;
老来归住梅江上,饱饫乡容好眺窗。

        离开家乡在外漂流了一个甲子六十年的耄耋老人,看到家乡改革开放以来,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的变化,梅州变得越来越适宜于养老居住。于是,已经八十多岁的谢先生夫妇于2005年4月决定回来梅城定居。他的《新居》表达了从此留居家乡的心情:

沿江金岸作新居,望山望水不羡鱼;
但愿梅江清澈水,长流心坎百忧除。

        现在,谢先生一家已经从沿江金岸迁入到江南金碧华府小区。他夫妻俩在这些年里虽然老年病患不断,但是住在宽敞的套房里,出有汽车,请了一位男护工兼司机,两位女护工,生活能够得到周到的照顾。

        正是因为他明智的选择了回到故乡定居,才能享受到这样周全完善的医疗和养老服务。


        (三)家庭和睦、子孙贤孝。

        谢 先生的三位子女均出生在台湾,先后在台湾和美国接受中西文化教育。他的家庭教育是秉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此,尊老爱幼,孝敬老人,百善孝为先的思想观念,已经深深的扎根在子孙后代各个家庭之中。他的子孙们都生活在美国,相隔万里,但是,他们都能协调好,做到老人面前经常都有子女陪伴。

        他的大儿子在美国一个世界五百强之一的工程公司工作,被派到设在上海的中国分公司担任总经理长达16年。为了更好地照顾父母亲,能够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在老人家的身边,他于2015年就提前办理了退休,以便能够全时间随侍在侧。现在他和妹妹都经常来往于梅城与美国加州之间,为的是有更多的机会和时间待在父母身边。

        在谈及“百善孝为先”和如何尽孝心的话题时,谢总有其见解独到的一番话:晚辈在关照老年人的起居饮食时,也要关注老人的精神生活的需求。比方说,老年人要了解时事大事,但受到视力精力的限制。因此,他就利用比较短的时间,如用餐时 ,简明扼要地讲一讲当天的新闻大事,以满足老人家的愿望。

        为此,谢先生在《晚年随感》中也表露出心满意足的心情:“保健养生延寿命,医疗积善保心安。幸有儿辈称贤孝,问暖嘘寒心地宽。”在谢先生良好家风的影响下,在他家服务的家政人员,都像一家人一样,和睦相处,各司其职,心情愉快,从而提供优质的服务。据他们说,谢先生一生都不沾烟酒,对吃的也不挑剔,没有什么太多的讲究,是一个很随和的人。

        这里更值得一书的是,谢先生与其夫人徐芷秋女士从1947年结婚至今,已经携手走过七十年,这对于许多国人习惯上用来恭喜祝愿、或孜孜以求的“白头偕老”、“庆贺金婚”都已经成了现实。谢先生在《千禧年致老伴》中写道:“金婚过去又双秋,老伴扶持作旧遊;回首艰难半世纪,共嚐甘苦几曾休。”
谢先生还在其《平生自述》中写道:“予视家庭为生活之中心,生命的基点,经之营之,全力以赴。为维护家庭之和谐与兴旺,凡事包容,凡事忍耐,凡事以身作则。夫妻间虽有不同的意见与性格,尚能敬畏天命,有始有终,白头偕老。”如今,夫妇俩都要坐轮椅,谢夫人几年前得了帕金森症,已经意识不清。即使是这样,谢先生时常会将轮椅靠近老伴,有意用力推一推老伴的轮椅。

        当我从谢先生的亲属那里得知这一微妙的细节时,我太感慨了!这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谢先生曾作有《珠婚诗记》,三十多首纪事诗,从在台北惊鸿一瞥、初次见面、中秋赠饼到阳明蜜月,写到教子义方等。兹录其中一首《三十星霜》,可以从中品味他俩既有人间烟火味又超凡脱俗的罗曼史:“星霜三十去若梭,情爱犹存岁蹉跎。愧我无才财亦薄,且倾心意共吟哦。”还有一副他自创的对联:“风花雪月谈恋爱,油盐柴米作夫妻。”

        上面提到的凡事包容,有这样的事可见一斑。他的子孙后代中,有的信奉基督教,有的为天主教徒,有的倾向于佛祖,然而,他们都能互相尊重,给每个人有精神的空间和自由。

        还有一事也可以体现他的以身作则的。他早年离家,因奔波动乱年代,未能对先人的养生送死尽儿子的责任,而引为极大憾事。但是,一到时局许可之时,即以实际行动力求弥补。自1969年起,他五次到印尼拜祭他父亲。从1982年起,他数次回国回乡叩拜祖先。其中有1987年率全家子孙十人的回家乡“寻根行”;1988年春,会同全体同胞手足之“同根行”,及为其先父母百年冥诞的祭典;1995年,会同同胞手足恭迎其先父骨灰自印尼回国回乡与其先母合葬,都是盛况空前,传闻乡里。


        (四)行善修德,回馈家乡。

        谢先生一生都是摇笔杆子的,属于工薪一族,他不是腰缠万贯的阔佬,也不是企业家,但是,他始终心怀回馈老根、报答亲恩的拳拳赤子之心。他用他的一套做法来践行对国家、对家乡的回馈。一种是精神报答,另一种是有形的实物形式的善举。

        作为精神上的回馈,前面已经提到过的应邀回国访问交流,到大学作学术讲座等,都是属于精神上的报答。而第一次来嘉应大学讲课时,他还带来五千元人民币作为经济系学生的奖学金。那时的五千块钱是一个讲师一年的工资额,体现的是谢先生热心支持家乡教育事业的善举。他还有一首《嘉应大学五喜之庆》的鹤顶格诗,表达了对家乡办好大学的厚望:“嘉州文化根源长,应运逢春更发皇。大智大仁由大化,学殖桃李放光芒。”

        早在1990年谢先生就和他的弟弟文洸先生捐资给梅州市中医院,建起一栋纪念先祖的“慕慈楼”,用作办公和医技大楼,解决了当年中医院急需解决的困难;又在其本村侃毅学校全资兴建如月楼,以纪念先人并协助教学,在慈善事业方面留下令人难忘的一笔;在他的家乡丙村,他为村里捐建慕慈路、程江乡道牌楼,为家乡的公益事业尽了应尽之份。

        谢总认为,他父亲一生勤劳创业,行善积德,确实做到了正心诚意,按照儒家对于谦谦君子由内而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养要求去践行。谢老先生是一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好兄长和好同僚。他爱家庭、爱亲友、爱家乡、爱祖国。从这些点点滴滴,方方面面,汇集起来,就可以感受到谢老先生的长寿之道。

     
                                                                                              (陈干华  写于2016年9月。
                                                                                                 作者系嘉应学院退休副教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3-29 13:35 , Processed in 0.011406 second(s), 5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