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131|回复: 0

两百年客家民居传承良善贤孝家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6-23 10: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龙岗向前村正埔岭成李氏后人正直做人乐善好施的精神指引
                                                                  

                                                       
                                                          
已经历200年风雨的客家民居正埔岭。 龙岗客家民俗博物馆 供图

正埔岭内的楹联。龙岗客家民俗博物馆 供图

101岁的李会珍腿脚不是很灵活了,每日都靠轮椅代步,但对于父辈和家族的事迹仍能娓娓道来。“我父亲是郎中,没钱的病人来看病还会贴钱给他们去抓药;我父亲还是秀才,记得我10岁的时候,他抄过那副对联贴在祠堂那儿……”
正埔岭的楹联——正己安民德懋功高光世第,埔平岭峻地灵人杰振家声,就是李会珍所指的祠堂和对联。现如今,这座历经200多年风雨的客家民居,仍然伫立在龙岗区南联社区龙岗街道向前村,并成为官方认定的不可移动文物,连同那些楹联,成为向前村一代又一代李氏后人的精神指引,引领他们正直做人、乐善好施、团结友爱。
贤能医生免费送药还接济穷人
父亲李运湘是李会珍记事以来向前村最早的医生。那时在向前村居住的人们,几乎都是从广东兴宁迁到龙岗的李氏族人。村中也无大片的工厂,更没有名为“金钱路”的道路。在那个时代,村人以耕田为业,生活捉襟见肘是常有的事。
“那时穷人比较多,穷人看病可以赊账。”李会珍记得,对于没钱抓药的病人,父亲还会倒贴钱给他们去抓药。由于医术高明,心性善良,来找李运湘看病的村民有很多。李运湘生前,他的7个孩子中没有一人如他的愿,传承父业,但侄子李惠达最终成为了他的关门大弟子,并将他的医术和医德发扬光大,终成为一方美谈。
李会珍说,向父亲学习医学知识后,李惠达又奔赴广东光汉中医专门学校深造。学成归来,服务家乡人民。据龙岗区客家文化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介绍,1943年,龙岗当地突发流行疾病,村民发病急、死亡率高,中医李惠达日夜研制药物,最终研究出一剂药方,成功救治了很多病人。对于那些付不起药费的穷苦百姓,李惠达像他的师父一样,乐善好施,不仅免费送药,还会周济一些生活费用。
“我只知道我爷爷和我爸爸都是医生,但是关于我爷爷那年救了很多人的事,我是后来听村里的老人说的。”多年后,李惠达的孙子李荣华回忆道,正因为爷爷从医,家境较为殷实,后被划分为“地主”。多年来坚持善行,也使得这个“成分不好”的医生家庭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逃过一劫。“村里几乎没有村民对我爷爷、我爸爸进行过‘批斗’。”李荣华说。
后人每年抄写楹联承袭先辈遗风
李会珍说,父亲李运湘还是一个秀才,每年他都会抄写对联贴在正埔岭,印象最深刻的、也是后来流传较广的一副对联是“正己安民德懋功高光世第,埔平岭峻地灵人杰振家声。”
在正埔岭入口处,由龙岗区政府出具的铭牌显示,这座建筑建于1803年,为朝铉公所建,为三堂、四横、一围龙带一倒座、五碉楼的建筑。先建围龙屋再建四横屋,两侧二横组成五套“斗廊式”单元房均由三合土夯筑而成,围前有禾坪与月池,典型的围龙屋风格。另有门楼和碉楼,均为清嘉庆年间所建。
据李氏后人讲述,上世纪90年代初期,本地村民陆续从这座通面阔87米,进深62米,占地5394平方米的围龙屋中搬出。现老屋主要出租给外来务工人员居住。事实如此,我们当日眼前所见,除了有斑驳的墙壁、朱红的圆柱、青色的瓦以及字迹俊秀的对联外,还有几户在此居住的人家,以及在烈日下晾晒的衣物。
步入其中,只见中堂内的门额刻有“万福朝堂”四字,书楹联“系本兴宁应卜攸宁居世宇,基开归善惟期积善大其闾”;后堂名“达贻堂”,檩下枋刻“长命富贵”“百子千孙”“奕世荣昌”吉祥语。神台供正埔岭李氏十四世李瑞、李(王进)和开基祖朝铉牌位,内有对联两副,一为“肯堂肯构昭先德,俾寿俾昌启后人”;另一为“达道谨循代由簪缨光族系,贻谋恪守世承堂构扩规模”。
据龙岗区龙岗街道文化站提供的资料显示,清乾隆年间朝铉公十三四岁时从广东兴宁迁到龙岗,打工为生,他勤劳厚道,被一油坊老板招为女婿,参与经营,生意越做越大,致富之后他于嘉庆年间建造正埔岭围龙屋。
“这些对联有的看上去是新的,但是内容是祖上留下来的,只不过是每年都会重新抄一遍。”李会珍的侄子李裕明说,李氏后人中没有达官显贵,大家都本分地做着自己的工作,但每年抄写对联贴在正埔岭的传统没有中断过。
李氏世代秉承孝道父贤子孝
据龙岗区自然村落历史人文调查显示,截至2015年底,向前村有户籍人口约500人,大多为李氏后人,实有户籍居住人口380人,外来人口约3000人。80岁以上老人13人,最年长者有103岁。村民的收入来源主要有村集体分红、房屋出租等。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李裕明说,李氏的家风不仅是涉及艰苦奋斗、正直做人、乐善好施、团结友爱外,还强调孝顺。他退休后,就跟儿子、儿媳、孙子住在一起,而像他这样的三世同堂甚至四世同堂的居住方式,在向前村的李氏家族中,并不少见。“都是这样的,好像没有年轻人会觉得跟老人住会显得麻烦。”在现场的一位李姓年轻人称。
在李裕明看来,除此以外,李氏在龙岗的第一代是通过勤恳工作、厚道做人立下基业的,而这家风传承至今。为此。李裕明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某村有对年轻夫妇,他们的父亲住在东南亚,夫妻两人每个月都会写信向他父亲要钱。某次,其父回复一封只有两个字的信:入八。两人百思不得其解,遂向族中一年长的读书人求解。对方直言不讳地指出:信的内容就是说你们不是人,劝你们靠自己的本事生活。
专家点评
善行懿德美名扬 优良家风源远长
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客家研究所所长周建新教授
客家俗谚云:“福佬好食粥,客家好起居”。宗祠家庙的兴与衰、好与坏,往往是衡量一个宗族的地位和声望,客家人对此尤其重视。正埔岭围就是这种客家宗族观念的产物。“系本兴宁应卜攸宁局世宇,基开归善惟期积善大其闾”“肯堂肯构昭先德,俾寿俾昌启后人”“达道谨循代由簪缨光族系,贻谋恪守世乘堂构扩规模”,正埔岭围内外的这些楹联,无不生动反映了李氏先祖艰苦创业、希冀宗族兴旺发达的历程。
客家人常常以祖宗的善行懿德熏陶后人,以先贤的优良品格教育后人,特别重视记录历代先贤的光辉事迹和高尚言行。正埔岭李氏世代从医,不仅医术高超在,而且医德高尚,当地至今广泛留传其先祖运湘公悬壶济世、救死扶伤的感人故事。正如著名学者、客家学奠基人罗香林先生所说:“他们(客家人)认为积德行仁,则可使子孙发达,发愤立功,则可使祖宗荣耀。”这些历史上的客家先贤事迹、善行懿德,既是对前人的表彰,更是对后人的激励。它们虽不一定是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但却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一代客家人,从而形成吃苦耐劳、崇本报本、开拓进取、爱国爱乡的客家精神。
家训族规点明道德信念教化,典故行略传颂祖德宗功。历史上,客家人依托宗祠、族谱、楹联、牌匾等有形载体和童谣、谚语、山歌、故事等无形载体,传承和弘扬优良家风。它们寄托着客家先祖对后代的谆谆教诲与美好期望,对于传承弘扬客家精神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风正则民风淳,民风淳则社稷安。如何让中华优良传统在现代社会得到传承和弘扬,让整个社会风清气朗、正本清源、和谐向上,正埔岭李氏客家族群给出了颇具启示的答案。


消息网络来源:http://wb.sznews.com/html/2016-06/23/content_3554372.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4-19 07:47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