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439|回复: 44

粤客的迁移方式,大家怎么看?

  [复制链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04-5-29 20:01: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04-5-29 20:03:54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04-5-29 20:05:1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04-5-29 20:06:25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5-29 21: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提醒,现在惠州正是客家的桥头堡,希望这里客家能够自信地建立自己有别于粤语区的文化来。至少希望惠州,像它的邻居兄弟河源那样,落落大方地竖起客家旗帜。

另外,您提到的移民看法,来自周振鹤、游汝杰的著作《方言与中国文化》请交待网络的来源,以示尊重作者以及读者。谢谢。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5-29 21: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尼此文,眼界过开阔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5-30 07: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非也.请看南中国汉人的来源
https://www.hakkaonline.com/foru ... hread&tid=11211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5-30 07: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如英德以北本为客家方言地盘,由于广州地位日益重要,南来北往的旅客渐渐增多,特别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粤汉铁路通车,铁路沿线的城镇与广州交往更加频繁,粤语方言随而扩散到这些城镇,韶关以及粤北很多城镇也流行粤语方言了。

不准确。阳山关(今阳山县境内)一带,就是古代重兵驻守的军事要地和定点铸铁的重镇。关内、关外(连州)均通行粤方言。顺德籍状元梁耀枢,祖居地就在连州。粤方言分布地域和扩散地域通常是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交通等方面的热点地域之一。例如阳山关内外,就是唐代的战略要地和交通咽喉。近、现代扩散到粤北中心韶关和交通枢纽乐昌等地。

[ Last edited by 情系珠江 on 2004-5-30 at 08:40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5-30 07: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海南岛北部,以临高县为中心,包括倡县、澄迈、琼 山和海口部分地区,生活着被认为与广西壮族同源不同流的 所谓‘临高人”,操特殊临高话,也是一个方言板块。据研究“临高人”是从广西渡海以后渐渐以现在居地为问宿的。

据人类体质特征研究,临高人的体质特征与福建莆田人相同,不同于壮族。但语言属壮侗语,风俗与壮族同,按理可划为壮族,与海南岛的壮族同胞(清代从广西迁来的驻军后代)同,但由于自身民族认同为汉族,却成了讲壮侗语的汉族。
在广东,与临高话类似的唯有“吴川海话”(在省级旅游点--吉兆海滨,仅有几千人使用),以前被认为是闽南方言,经研究,发现有大量壮侗语,壮侗语词汇见于日常常用的词汇中,但没有壮侗语特有的鼻音。可能是汉族融进后,学讲壮侗语而形成的,不是本身固有的(不少人的体质特征具有方脸、高鼻梁等古汉族特征;也可能和临高人一样,血缘与莆田人相同或相近;也可能有较多的壮侗血缘)。如果是本身固有的,则会在不常用的词汇中出现,例如客家话中的苗瑶语底层语,出现在不常用的词汇中。
海南还有古代马来半岛移民,因信奉伊斯兰教,被划为回族。专家研究其民族语言,属于马来语无疑。
广泛分布于华南的疍民(水上居民),曾有观点认为应划为少数民族,但经研究,发现体质特征、语言与华南汉族并无分别。罗香林曾经对疍民进行过人类体质研究,也参加过华南人种的调查,但疍民的研究就有论文发表,客家的,茅,以谱牒学代替。

[ Last edited by 情系珠江 on 2004-5-30 at 08:48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5-30 08:03:5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长途跋涉、离开祖辈世居的大本营,转移到与原居地不相邻接的大迁移,是一种板块式移民方式。早期客家人的迁移可以说是这样进行的。粤东和粤北大片客家人聚居地即为这语言板块。

粤语区的大块“语言板块”,分布于交通便捷之地和区域中心地带,尚且不是“板块式移民方式”,因为山脉的天险,连秦始皇这样的暴君都无法逾越。偏将赵佗仅率不足千人的小部队越岭进入龙川,如果不联合越族,赵佗无法从广州以西地域拥兵总数达数十万的主将、地方官手里拿到权位,并吞并岭南各郡。军队尚且不能在南岭山脉“板块式”移动,移民尚且不能在宽阔的西江流域、沿海航道“板块式”移动,有何理由说“早期客家人的迁移可以说是这样进行的”?已有体质特征方面的研究,搜索“三大民系体质特征”可知;也有语言方面的研究论证,客家话就是早期汉化的族群不断融化后来移民而形成的。与华南族群并无分别。而且,由于交通不便,“大块移民”的说法,和天方夜谭差不多。

[ Last edited by 情系珠江 on 2004-5-30 at 09:09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5-30 08: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清郑昌时《韩江闻见录》(卷10)指出“其依山而居者,则说客话,而目潮音为白话。……而客音去正音为近”。而清学者陈漫又说“客音多合周德清《中原音韵》”。按周德清为元代学者,著有《中原音韵》,可见,大抵到宋元之际,客家方言已经基本定型,成为广东主要方言之一。

这是指文读(较晚形成的读书音)还是白读(本色的口语)?客家地区老百姓日常说的话,和读文章、读报纸差得远。如果真的和中州韵接近,北方籍官员就不会听不懂。客家山歌剧对北方人没有吸引力(客家文化也并不像一些文人所说的那么“神”),为此专门引进了用北方方言演唱的汉剧(客家文人也并不像传说那样死守自身的文化传统)。广东汉剧与广东粤剧、广东潮剧一样都屡获中国戏剧大奖,但若论海内外影响,论观众群,有较大差距。论地域文化本源,广东汉剧和“文读”一个样。

[ Last edited by 情系珠江 on 2004-5-30 at 08:32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5-30 08:16:23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兴的特区城市深圳,所在地区原说客家话,近年从外地,包括北方、江浙、广州等地移入大量人口,多种语言交汇。虽然按人口计算,操客家话者仍保持一定优势,但广州话已渐有后来居上之势,在很多场合被作为主要交际语言使用。深划旧成为在新的社会条件下产生多种方言交错区的典型城市。

深圳原为宝安县地,粤、客方言人口各占一半。广州白话“后来居上”,是相对于原来的粤语围头话、客家话而言的,曾经是这两种方言的通话语言,目前也是深圳流行语言之一。

[ Last edited by 情系珠江 on 2004-5-30 at 08:58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5-30 08:19:50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情系珠江 at 2004-5-30 07:21
不准确。阳山关(今阳山县境内)一带,就是古代重兵驻守的军事要地和定点铸铁的重镇。关内、关外(连州)均通行粤方言。顺德籍梁姓状元,祖居地就在连州。粤方言分布地域和扩散地域通常是政治、军事、经济、文化、 ...

此话不假,粤北应该是古代粤方言的地盘,只是后来他们悉数南迁到珠三角,当地才为后迁的客家人所占据,到了民国、抗战时期,广府人再次北迁,才将粤语重新带回到粤北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5-30 08:37:13 | 显示全部楼层
清雍正时有人上书:“惟闽广两省之人,仍系乡音,不可通晓……官民上下,语言不通…••石弊丛生,而事理之贻误多矣。应命福建、广东两省督抚,转饬所属各府州县有司及教官,遍为传示,多方训导,务使语言明白,使人通晓,不得仍前习为乡音。”

这就是近代的“正音”运动,客家、闽南的“文读”,按要求“正”了许多音,文白异读的差距更大。而粤方言由于文人们“自恋方言”(北方网友砸砖用语),仍按自身的读书音不变,使地域文化保留最完整。
赣、吴、湘方言的地域文化特色已经越来越少。
我觉得,当今推广普通话,在“正音”的同时,也要注意保留地域文化的多元。保护中华各民族的文化遗产,应包括保护汉族各民系(尤其是南方民系)的地域文化遗产;研究民族血缘、文化,应和研究汉族各民系(尤其是南方民系)的血缘文化紧密结合。

[ Last edited by 情系珠江 on 2004-5-30 at 09:23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5-30 10:07:45 | 显示全部楼层
文读 也就是所谓读书音,来源比较早,不是从清朝“正音书院”才开始的。

隋朝开始科举考试,私塾教书,当地先生都自觉或不自觉的采用官话语音,因此存在实际 方言口语与书面语语音上的 脱节。

文白异读最多的 是闽方言,他的文读是唐宋以来的 官话语音(当地人心目中的,就是带有口音的半普通话类型的),不一定是明朝,清朝以来的系统。

客家,吴,赣,湘,粤都有文白异读,甚至北京话也有:
伯bo-bai
壳ke-qiao
薄bo-bao

后者是白读。

粤语也有,而不是没有。
粤语这个题目有人做过《粵語的文讀與白讀》,不必贴出来,有兴趣的自己去看:
http://bowen.chi.cuhk.edu.hk/week_topic/20020220.htm
http://bowen.chi.cuhk.edu.hk/week_topic/20020220.htm

因此说粤语没有文白读,是不对的。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6-16 11:48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