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47|回复: 0

客家百家姓源流世考[转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4-12 10:29: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丁姓


源流概述
    全国人口普查,姓氏统计,丁氏列第四十六姓。而丁氏源流,据《史记·周本记》记载,周朝初年,被封于齐国的齐太公吕尚,有子名周伋,在成王时,任朝中重臣,成王临终时又遗命他辅佐康王,所以在康王时,他因是先君的顾命大臣而倍受礼敬,及年老去世,康王专门为他赐谥曰“丁”以表彰他“执事弗懈,事主尽忠”。此后吕伋的子孙,便以“丁”为姓。全国丁姓来源有六支,其他的五支来源是:1、商朝末年,有一位丁侯,其子孙跟姓丁,是最早的一支丁姓;2、春秋时,宋国有位大夫丁公,他的子孙以丁为姓;3、三国时,吴国有位将军孙匡,在典军时不小心,烧了粮草,被吴主孙权改姓为“丁”以示不愿与他同姓,孙匡的子孙也跟着姓丁。4、据《枫窗小牍》记载,宋代时于庆因故改姓丁,此后他的子孙也以丁为姓;5、明朝年间,有许多从西域迁来内地及闽南一带居住的回族同胞,以其姓名翻译成汉字,尾音多带丁,为了省繁就简,就以丁为姓。上述六支丁姓来源,吕伋的一支,成为发展最多的一支望族。上杭丁氏家谱记载,上杭丁氏“出自济阳郡丁氏,齐太公之子,丁公伋之后”。今山东省济阳县,即古时候齐太公封地,为丁氏发祥地。
      丁氏始祖来杭开基及发展经过
        北宋熙宁元年(1068),江西省抚州府临川县丁十二郎,幼时勤奋攻书,因聪明过人,19岁考上秀才,25岁中戊申科进士。当年经宰相王安石奏请神宗皇帝敕令丁十二为承事郎,派到汀州府上杭县任知县事。其时上杭县署驻在钟寮场,县境范围是现在的永定、上杭二县行政区域。十二郎在任期间,与夫人梁氏十三娘生下一男,取名念四郎,独生子。念四郎自小聪慧,喜爱读书,成长后亦出仕为官。
    知县事丁十二任期届满卸任后,因为官清正,百姓力劝其留下定居,加上当时要回江西临川,交通不便,路途遥远,故未回原籍而留在钟寮场定居,遂成丁氏来杭开基始祖。年老仙逝后,与夫人同葬在钟寮场古寺后一里许,上下二墓,地势“飞凤”形。第二代丁念四郎,宋授判场官职,任职地点就在钟寮场,配雷夫人、陈夫人,生下一男,取名府户,丁念四终身住在钟寮场,置有房产,夫妇年老仙逝后同葬在才溪高排大地,地势“眠犬”形。第三代丁府户,配夫人黄氏,生下三男,三七郎、三八郎、四九郎(无传),南宋乾道四年(1168)上杭县署由钟寮场迁驻郭坊村建新县城,其时丁府户已经年逾古稀,率全家迁新县城,置房定居。待到百年归山,与夫人同葬于今县城西门外驷马桥右侧,永兴庵后园内。上杭县署驻在钟寮场,足有141年,而丁氏始祖于北宋熙宁元年(1068)就任知县事算起,到其孙府户率全家于南宋乾道四年(1168)移居新县城郭坊村止,刚好是一百周年,说明丁氏在钟寮场居住三代人,足有百年之久。
      第四代丁三七郎与夫人伍氏生下二男:四二郎、四五郎。长子四二郎与夫人林氏生下三男:四六郎、四七郎、四八郎,全家从城内迁居西门外三坑村,而今裔孙众多;次子四五郎与夫人阙氏生一子四九郎,一家三口,从城内迁往碧砂坑村定居,而今子孙昌盛。第四代丁三八郎,与夫人林氏生下二男:长子天然、次子天富(无传)。第五代丁天然与夫人曾氏居住城内,生一男孩取名佰一郎。
         第六代丁佰一郎与夫人陈氏,生下六男:佰三、佰四、佰五、佰六、佰七、佰八。按理此时有兄弟六人,城内丁氏人口,大有发展可能。不料,宋末元初,兵戈战乱,元军铁骑南下,大肆烧杀,百姓遭难,长子佰三逃到下都郑坑避难,后来娶妻生子,发展至今。佰四、佰五、佰七、佰八四人全部逃向广东,兄弟逃散,数百年来,无法取得联络。我们盼望能与粤东和江西临川梓叔取得联系,研究客家丁氏发展情况。
      第七代有兄弟六人,逃离杭城五人,惟有丁佰六郎孤身一人,留在杭城,幸得其岳父刘佰一郎、岳母梁太婆,全心帮助,得免于难。元朝大德元年,朝廷授予丁佰六郎巡检官职,与夫人刘氏生下一男取名仕贵。城内丁氏,发展至今已有31代,而在三坑村、碧砂坑、郑坑村,丁氏也已发展到31代,人口众多。限于篇幅,不一一详叙。
    丁氏从上杭向外播迁情况
    家谱上记录的外迁丁氏宗亲还有:丁佰三次子二十郎从下都郑坑村迁居广东大埔县坪砂,其裔孙再发展到广东杉坑、滩金下、韶关、广州;丁宗兴与夫人赖氏及儿子化成、思成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迁四川省;丁鼎成于康熙年间迁居山西省;丁克明与夫人张氏于乾隆年间迁信丰县;丁奎垣曾迁新加坡,后来在潮州定居;丁嘉璋、丁毅仁迁居新加坡;丁正昌迁台湾台南县;丁忠义迁台湾台北县;丁更生迁居台湾台中市;丁兆元与夫人、子媳孙迁香港。
    丁氏祠堂、民居概况
    明朝洪武元年(1368)以后,丁氏家族人口增加较快。他们自动凑集资金在北门大塘村,购地建造宗祠一座,每年冬至祭祀,热闹异常。在城内解放路有丁东州公祠一座,坐北朝南,大门石框上刻有对联:刻木乡贤第,谈经学士家。
    现存丁氏古民居二座建于明朝嘉靖年间。一座坐落在新生巷48号,由丁思纯所建,离今足有450年,砖木结构、保存完好,大厅宽阔为全城之冠,宴会时可摆24桌。正厅上挂有对联:六百年肇造丕基振铎与鸣琴克壮鸿图依望族,廿一代相承后泽参军而作牧更期燕翼绍封公。另一对联挂在大厅两边大石柱上联云:济阳继世代繁衍杭川新福地,谈经留训古传家诗礼绍趋庭。另一座丁氏古宅坐落在解放路346号,系丁思纯胞弟思善所建,450多年来,他的后裔,秀才、贡生不断,1849年,武状元丁锦堂出生于此,23岁中状元后,清廷拨款,在西大街修建新的状元府。今出自此二宅的大学毕业生已有40多人,其中博士二人。
     上杭丁氏人才辈出
    上杭丁氏人口不多,全县姓氏统计列在第四十九位。但前辈们十分重视读书,他们节衣缩食培养后代,因此丁氏出现了不少人才。从家谱上摘录有:丁启元任南京京城兵马司副指挥。丁锦堂在同治十年殿试钦点第一名,状元及第。他在殿试中,武勇技能得到了充分发挥。《主试总批》作如下评定:“臂力方刚,雄姿迈从。驰快马以追风,三驱入彀;发飞凫如闪电,一矢穿毡。箭则贯百步之熊熊,弓则弯六钩之象铒。刀石悉征其余勇,铃尤熟于经文。综观诸艺允冠群英。此际殿前传首唱,喜鳌占于鸿胪;他时外秦肤功,表鹰扬于麟阁。勉成伟器,用副深期。”同治帝大婚,赐穿黄马褂,御前骑马,诰授武显将军。光绪帝即位,又授振威将军,任南澳游击,署理总镇。光绪十七年调升郁林营参将,肩负固守西南边陲重任。光绪二十七年病故。特授浙江金华知府、文状元吴鲁为其作《墓志铭》,结句为:冈兮,与日月而争光。”封建王朝开设武科后,历科武试魁首,几乎为北方武士所包揽,有“武(状元)不过江”的说法。福建历史上出过多位文状元,而武状元只有丁锦堂一人。外迁广东丰顺的裔孙丁日昌在清光绪元
年任福建巡抚兼督船政。
      当代有:丁甘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东北军区司令部情报处长,参加抗美援朝,任司令部作战处处长、首长办公厅主任,1955年被授予大校,1961年晋升少将。丁麟祥,参加了长征,历任八十六师骑兵团教导员、陕西三元县县长等职。丁凤华,曾参加抗美援朝,回国后,在军事科学院工作,副师级。丁正昌,黄埔军校毕业,国民党陆军上校军官。丁荫煃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教授。丁炳光,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丁志隆,福建省机要局局长、副厅级。丁兆荣,留学加拿大,获得博士学位。丁棣棠,上海市政府厅级干部。






    客家族都——上杭,中原南来客家许多姓氏的始祖都在此开基创业,繁衍生息,随之又不断向粤东或南粤等地蕃衍,有力地促进了客家历史的演变。所以,许多专家学者,在找出了这一历史规律之后,才慎重地给它戴上这顶光彩夺目的桂冠。
    上杭卜姓,户数仅百家,但也不例外,它的始祖卜弼,世居山东巨野县,于宋嘉定七年(1214),授任上杭县知县,创基于上杭胜运里太古村。二代、三代虽在外居官,仍守业于杭,直到四代,一孙卜纯明,出任广西太平府,入粤肇基,先居松源,继迁饶塘,最后定居于松口山口村,为卜氏入粤始祖。厥后,上杭始祖卜弼六世孙宁茂,元初又由上杭胜运里太古村迁广东梅县松源旗坑开基创业,为旗坑卜氏一世祖。宋元之交,宁茂长子文信迁居龙文小桑(今属水车镇)次子文质迁居松口官坪,其子德清又于明洪武间(1368~1398),又迁松南开基,为松南卜氏一世祖。传五世仕雄,由松南迁大埔定居。人口曾盛及一时,裔孙外迁惠州、永安(即今紫金县)等地不少。
    据武平卜氏谱载,始祖卜弼传九世卜先,于明朝中叶,由上杭胜运里太古村迁居武平桃溪小澜村陂里开基。陂里卜氏仍尊卜弼为一世祖,如今最小辈份为25代。
      关于卜氏的姓源,据《风俗通》载,“氏于事者,巫卜陶匠是也”。商、周朝廷中专管占卜的长官称太卜,其地位相当于大夫,其属从官员称为卜人。他们的后裔有的以卜为姓,称为卜氏。故谓“氏于事者”就是以从事的职业来定出自己的姓氏。
      另据《路史》载,“夏启后有卜氏,又叔绣后有卜氏。”夏启是上古治水明君夏禹的儿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帝位的人。夏启庶子封在莘国(今陕西合阳县东南),他的后裔孙中有卜人,以卜为氏;又周文王的儿子叔绣(周武王之弟)的后代中也有卜氏;第三支是北魏鲜卑族人须卜氏,改为卜氏。《姓氏考略》记述:“晋卜偃,秦卜徒父,鲁卜楚丘,皆以卜筮官,其后所以为氏。望出西河、武陵、河南。”
     闽粤始祖卜弼裔孙的堂号为“西河堂”望出西河,《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子夏就是卜商。卜商后代迁出山东的卜阡富,生八子,卜弼正是他的第八子。卜氏居闽,裔传粤,世系清晰。
     我国卜姓人口不多,然而历代名人不少。三国吴有名士卜静,与辅国将军陆逊齐名;南朝宋有卜天与、卜天生兄弟,分别任广威将军、戈阳太守;元有山南廉访使卜天璋;清有画家卜舜元等。同时卜姓的堂联也精辟地介绍了历代卜姓先贤,如:
        赋梅相国,宰相家声。
        文宗世泽,学绍西河。
        钜野振家声,续署乌罗,文学渊源东鲁重;
        杭川为牧守,疆开太古,风规道理西河传。
     联中的相国、宰相讲的就是西汉卜式。河南人,汉武帝时从业牧羊成为巨富,时值朝廷用兵进击匈奴,他上书,愿捐家财之半,为保卫国家疆土出力。汉武帝授其官职,他坚持不受,且又以20万银救助灾民,朝廷赏以重金,任为中郎,卜式将赏金悉归府库,仍布衣放牧于山中。帝令治县,颇有政绩,封关内侯,又拜为齐王太傅及丞相,武帝元鼎时,封为御史大夫。
     文宗、学绍、诗书、文学,均典出卜商。卜商,字子夏,春秋末晋国(一说卫国)人,孔子的学生,以文学见称。他精研《诗》教,兼通《易》、《礼》,为莒父宰。孔子死后,他到魏国西河讲学,相传《诗》、《春秋》等儒家经典是由他传授下来的。
    杭川牧守,指的就是卜姓入杭始祖卜弼公,他把西河郡卜氏优良家风传给了他的闽粤裔孙。





      据《风俗通》记述,上古商朝时,商部落首领叫古公父,是一位出类拔萃的人物。周武王建立周朝后,便封曾祖父古公父为太王。王族中人,为纪念上祖古公父,就取古字为姓。于是,周太王古公父便成为我国古姓的始祖。
      古氏发祥于山西代州,北魏吏部尚书古弼为古氏系祖。其后,唐代有古云应,在宪宗元和五年(810)以明经荐任江西洪州(今南昌市)通判,因此举族南迁,先迁赣南,后定居南雄珠玑沙水村。据《梅县客家姓氏源流考》载:“凡赣、闽、粤、桂、滇、琼、湘、川等古氏后裔,均以云应为始祖。”据清举人丘荷公主编《上杭县志·氏族志》载:“古氏,新安郡,周太王古公之后,因以为氏。”新安为古姓远祖居地,这个远祖就是北魏朝吏部尚书古弼。他世居代州(今山西代县)《魏书·地形志》载:“代州有新安郡,”古弼子孙蕃衍,成为当地旺族,古氏遂以新安为堂号。
     上杭古姓,人口不多。民国《上杭县志·氏族志》云:“县东安乡有古姓十数户”。这些“安乡”古氏住的村子——马祖滩,现已改属临城黄竹行政村所辖。20来户村民,务农为业。他们由于历史变迁,只知道远祖源于新安郡,其他无谱可依。他们也写:“乡贤世泽,国宝家声”、“南岭首第;魏北元勋”。“君称国宝;人举笔公”。“名扬东汉;勇冠青齐”等古氏专用堂联。城区也有古姓人家,是近代从粤东迁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4-19 04:15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