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072|回复: 11

【转帖】梅州倾力打造"世界客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5-18 14:57: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报讯 (记者/方正)本报策划推出的大型系列专题报道《广东历史文化行》,前6篇都以历史文化名人为主线,今天推出《梅州倾力打造“世界客都”》,则着眼于整个地域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品牌。
  位于闽粤赣三省交界的梅州,从宋代开始,就有大量中原汉民经赣南、闽西,陆续迁徙、定居,最终形成了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客家。此后,梅州长期作为客家地区的文化经济中心,在客家社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在文化上,梅州不仅拥有和保存着最典型的客家传统文化,而且成为国内著名的“文化之乡”,教育发达,文风鼎盛,涌现出大量伟人、名人。近几个世纪中,客家人又以梅州为基地,大量外迁到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梅州成为全世界多数客家人的祖籍地和精神家园,被尊为“世界客都”。
  辉煌的历史、显要的地位,给梅州留下丰富灿烂的历史文化遗产。郭沫若1965年考察梅州时,留下“文物由来第一流”的赞誉。各种规模宏大、富有特色、保存完整的客家围龙屋、土围楼,遍布城乡;身世显赫的名人故居,英才辈出的古老学宫、学堂,比比皆是;富有传统特色的客家民俗、民间艺术,保存完整,广为流传……整个梅州,犹如一座巨大的客家历史文化博物馆。梅州拥有的“世界客都”地位,更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对其进行充分的挖掘利用,不仅能大大巩固、提升梅州的区域地位,更能为其带来世界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近年来,梅州大力挖掘、发挥“世界客都”资源和品牌优势,创新客家文化,力争把梅州建设成客家文化研究、客家文化产品研制、客家文化传播的基地,规划用5至10年时间,把梅州建成集客家文化之大成的“世界客都”。

黄遵宪故居人境庐建筑保存完好。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s ... gd/200405170001.asp

[ Last edited by 秋水长天 on 2004-5-18 at 15:00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5-18 14:59:04 | 显示全部楼层
续 1:
时空透视
  客家人的精神家园

  客家,是中华民族大家庭重要的一员,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位于闽粤赣三省交界的梅州,不仅是历史上客家民系的最终形成地、聚居地和繁衍地,更是全世界客家华侨的祖籍地和精神家园,被尊为“世界客都”。
  梅州的“客都”地位是历史形成的。从两宋开始,中原汉民大举南迁,经赣南、闽西到达梅州,最终形成相对成熟的、具有很强稳定性的客家民系。此后,客家人又以梅州为基地,大量外迁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明清以来,梅州在经济文化发展上后来居上,领先于其他客家地区。尤其在文化上,梅州不仅拥有和保存着最典型的客家传统文化,而且成为国内著名的“文化之乡”,教育发达,文风最盛,涌现出来的伟人、名人为“客家三州”(嘉应州、赣州、汀州)之冠。
  辉煌的历史给梅州留下丰富灿烂的历史文化遗产。郭沫若1965年考察梅州时曾留下“文物由来第一流”的赞誉。各种规模宏大、富于特色的客家围龙屋、土围楼遍布城乡;“身世显赫”的名人故居、英才辈出的古老学宫比比皆是;富有传统特色的客家民俗、民间艺术保存完整,广为流传……这都是梅州发展文化产业乃至旅游等经济门类的宝贵资源和财富。
  梅州的“世界客都”地位不仅对周边的赣南、闽西等客家地区产生直接的影响力和辐射力,还给世界各地的客家人带来强大的认同感和吸引力。提升和巩固“世界客都”的地位,擦亮“世界客都”的文化品牌,不仅能巩固梅州作为闽粤赣边区域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也能让梅州赢得更多海外华侨特别是客家人的关注和支持,促使梅州的经济文化更快地与世界接轨。

  客家风华聚梅州

  梅州,秦汉时属南海郡,南齐年间始设程乡县,北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改敬州为梅州,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设嘉应直隶州,民国初年废州改称梅县。
  客家社会崇文重教的传统举世闻名,而梅州文风尤盛。自宋时始,梅州参加科举人数常领先于全国,至清代更达到鼎盛。“文风极盛”,是清雍正朝将程乡县升为嘉应州的理由之一。清乾嘉年间,嘉应州每年参加秀才考试的就有1万多人,读书人占总人口的1/3,在全国首屈一指。这里还多次出现“五科连解”(广东乡试接连五科第一名均为嘉应州人)、“一科五进士”、“父子四进士”、“三代三翰院”等盛况。据统计,在清朝300多年间,嘉应州程乡县(梅县)共考取举人621名、进士89名,数倍于其他各州,“人文为岭南冠”,故有“文化之乡”、“人文秀区”的美誉。
  梅州拥有最具典型意义的客家传统文化。如汉语七大方言之一的“客家方言”便以梅县话为代表,是国家认定的标准客家话;梅州客家人的“客家意识”最浓,所保存的客家独有的民俗习惯、民间艺术也最为完整,如客家山歌、“捡金”葬俗、汉剧、山歌剧等,都以梅州为最盛。
  在客家民系形成后,梅州外迁人口最多,不仅广泛分布全国各地,而且远渡重洋,落户海外。目前,遍布全世界的约300万客家华侨中,绝大部分人都以嘉应州(梅州)为祖籍地。1989年“世界客属联谊会”及1994年“世界客属第十二次恳亲大会”先后选择在梅州召开。近年,前来梅州寻根祭祖的海外客家人更是络绎不绝,梅州作为“世界客都”的地位得到更普遍的认同。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s ... gd/200405170001.asp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5-18 15:00:18 | 显示全部楼层
续 2:
记者目击
  “文物由来第一流”

  今年4月初,记者随省政府参事室和文史馆等有关专家,深入梅州各县市,对典型的客家建筑遗存、民俗、名人故居等系列历史文化资源进行考察和调研。所到之处,文物古迹、风物名胜令人目不暇接。文豪郭沫若“文物由来第一流”的称赞,果然名至实归。

  教育遗址
  学舍最多文教盛 满街儿女挟书囊

  崇文尚学传统,让梅州较早就形成相当庞大的教育规模。据不完全统计,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嘉应州共有小学堂803间、中学堂9间、女子学堂2间。梅州各地都有古老的学宫、学堂遗存至今。

  兴宁学宫 坐落于兴宁县城兴民中学内,建于明成化年间,一直是当地的最高学府。清末废科举后,学宫改建成兴民小学,著名爱国志士丘逢甲任首任校长,后兴宁县立中学也设于此。1925年,周恩来率领黄埔军校学生东征时,曾在学宫内设指挥部。记者看到,学宫至今保留清同治年间重修的多处古建筑,如大成殿、尊经阁、东西庑、泮池、棂星门等,占地600平方米的大成殿,殿内“万世师表”匾额为康熙手书。1962年,学宫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五华学宫 位于五华县华城镇紫金山下,始建于明成化年间,清同治年间重修并扩建。记者看到,学宫内现存清代建成的大成殿和泮池等古建筑。大成殿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由24条石柱撑梁,屋檐由黄、蓝两色琉璃瓦铺盖,屋脊有双龙戏珠雕刻。整座建筑结构独特,工艺精巧。据记载,明清年间,五华学宫曾培育进士20多名,举人200多名,其中包括清代广东惟一的武状元李威光,榜眼曾琼非等。学宫1994年曾原貌重修,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梅县丙村三堡学堂 位于梅县丙村中学内,为该中学的前身。学堂创办于1905年,是叶剑英元帅的母校,一直有着优良的革命传统。1909年,学生叶宜伟(叶剑英)等人在革命思潮影响下带头剪去发辫,组织同学惩处清政府的兵勇。在第一次革命战争时期,该校就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党组织和团组织,有党团员60余人。目前学校保留了叶剑英上学时的教室及宿舍,并陈列了与叶帅相关的文物资料。

  名人故居
  文坛武场 英才辈出

  发达的教育、深厚的文化底蕴,让梅州这片热土孕育出一批又一批的历史文化名人。他们留下的故居遗迹,成为家乡后人宝贵的文化遗产。
  黄遵宪故居人境庐 黄遵宪是中国近代杰出外交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也是晚清最具影响力的诗人,“诗界革命”主将。其故居人境庐位于梅州市区东郊周溪畔,建于1884年,为黄晚年的居所。记者了解到,故居现仍由黄的后人居住管理,庐内楼阁、亭廊、园林等建筑,整体保持着晚清风貌。故居内还保存着黄遵宪在“湖南盐法长宝道”任职时用的牌匾,及《日本杂事诗》、《人境庐诗草》等作品的原版刻板等珍贵文物。故居“五步楼”内的一排简易书柜里,收藏着黄遵宪的藏书8000余册,其中不乏善本和珍本。人境庐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被开辟成为旅游景点。
  丘逢甲故居培远堂 丘逢甲是晚清著名爱国诗人,祖籍梅州蕉岭,生于台湾,曾是台湾历史上最年轻的秀才。甲午战争后,丘逢甲从台湾回到家乡从事教育。其诗句“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在今年3月14日全国人大会议上,因被温家宝总理所引用而广为人知。丘逢甲故居培远堂在蕉岭县文福镇淡定村,为两堂客家围屋,是1896年建造的。故居现辟有陈列室,收藏有丘逢甲任台湾义军大将军时的手谕,及在战斗中缴获的日本侵略军刺刀和诗稿手迹等文物。当地政府还在故居旁建有“丘逢甲学校”。丘逢甲1904年创办的桂岭书院等也被修葺一新,已辟为陈列室并建有纪念亭。其故居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梅州叶剑英故居 叶剑英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1897年4月诞生在梅州雁洋镇上虎形村。叶帅故居是一座泥土石灰结构的普通客家民居建筑,坐东北朝西南,共有房屋15间,其中4间是叶剑英家所有。1987年在故居左侧修建了叶剑英元帅纪念馆。馆前有广场、花园,右侧台基上有叶帅全身铜质塑像,纪念馆现有5个陈列室,以大量的珍贵文物、照片、手稿、题词、文献向人们展示了叶帅光辉的一生。
  林凤眠故居敦裕居 林凤眠1901年出生于梅县,现代美术大师,20世纪中国美术界的精神领袖。林凤眠故居敦裕居位于梅县西阳镇白宫阁公岭村,是林的先辈与他人合建而成,距今有近200年的历史。该建筑坐南朝北,是一座泥瓦平房,共有房屋16间,大厅一个。天井用鹅卵石铺筑,门前有石砌台阶。整座建筑至今保存着林凤眠在此生活时的风貌。
  张弼士故居光禄第 “张裕”葡萄酒是驰名百余年的中国民族品牌。其创办人张弼士为梅州大埔县人。张弼士故居光禄第位于大埔县西河镇,建于清光绪34年(1908年)。记者在现场看到,这座经历了百年风雨的“大宅门”仍保存得相当完整。整座宅院面积4000余平方米,共有18个厅、13个天井和99个房间,飞檐斗拱、雕梁画栋,不亚于山西乔家大院。院门前有清政府御赐“乐善好施”、“急公好义”牌坊,正门上的“光禄第”匾额为清代名臣李鸿章手书。近年,张裕酒业出资对故居进行了修缮,并在故居中建起了一所内容丰富的展览馆。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s ... gd/200405170001.asp

[ Last edited by 秋水长天 on 2004-5-18 at 15:02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5-18 15:02:04 | 显示全部楼层
续 3:

客家民居
  围龙屋及土楼 世界建筑一绝

  在客家社会,梅州的民居建筑也最具代表性,集中反映出客家人的历史文化内涵。梅州现存大量古老客家民居,既有各种方、圆形土楼,更有集中原宫殿式、府第式、四合院式于一体的围龙屋,被国际建筑学界誉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殊形式之一。
  花萼楼 位于大埔县大东镇联丰大丘田村,建于明万历36年(公元1608年),属土木结构客家围楼。楼高三层约12米,共有210个房间,占地近2300平方米。外墙基用大石块垒砌而成,高1米,厚达2米;墙体夯土而成,厚约1.3米,二、三层墙上密布着三角形枪眼。楼内共有单元套房30套,每套都有独立小院、厅堂、小天井。围楼正中有一处占地近300平方米的圆形天井,地面用鹅卵石铺成古钱币状。整座大楼只设一个大门,门框用花岗岩制成,大门木板用铁皮包裹。门顶有蓄水池供灭火之用。记者看到,虽历经近400年,花萼楼至今仍较为完整地保存下来,大部分建筑仍有居民居住,保持着传统生活方式和民俗风情。2002年7月,花萼楼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泰安楼 位于大埔县城边龙岗村,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4年),是国内罕见的大型方形石围楼。围楼面宽52米,进深49米,占地面积2577平方米,楼高三层11米,共有房间200间。围楼墙体有内外三层,一、二层外墙为石墙,三层为砖墙。楼正面有一座被装饰成牌坊式的门口。进入大门,在楼内天井上,沿中轴线建有二进四合院式的平房。三层方形楼房把平房怀抱其中,形成楼中有屋,屋外有楼的格局。中间的平房既是围屋主人家族祭祖的祠堂,也是楼内居民举行婚丧喜庆等重大仪式的场所。围楼的四角都设有楼梯,二至三层均有内环形走廊,三楼还专设有环形防卫走廊。楼两侧还各有书斋一座,并分文武两科。该楼也于2002年7月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仁厚温公祠 位于梅县丙村镇群丰村,是一座典型的客家围龙屋,由堂屋、横屋、围屋、化胎、池塘五部分组成,宗祠与住宅合一。据记载,该围龙屋始建于明朝弘治年间(公元1490年前后),距今已有500多年。整座围龙屋南北长87米,东西宽123米,有四进三堂八横三围。共有房390间,东西侧还有杂屋数十间,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尤为罕见的是,院内还有两棵巨大的苏铁,树冠长达数米,人称“凤头树”,据称已有400多年历史。该建筑目前已开辟为客家民居民俗旅游景点。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s ... gd/200405170001.asp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5-18 15:03:46 | 显示全部楼层
续完:
    专家说法
  华南理工大学客家文化研究所所长谭元亨——客都地位是历史形成

  从宋代开始,中原汉民大举南迁,先是落驻赣南,继而南下闽西,后再迁到梅州各地,逐渐形成了客家民系。南宋末年,文天祥领导的义军英勇抗元,兵士多为闽粤赣边区子弟,战争十分惨烈,义军几乎全军覆没,导致闽粤赣边地区十室九空,人口剧降。此后梅州地区人口迅速恢复,逐渐成为客家人的最主要聚居地和文化经济的中心。
  梅州出现的历史文化名人最多。如清代“广东第一才子”宋湘,清末政治家诗人黄遵宪、丘逢甲等;早年追随孙中山从事革命的也多为梅州客家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间,梅州就出了对中国文化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如诗人李金发、作家张资平、画家林凤眠等数十人;解放后,在第一批学部委员中,出自梅州的就有10人,占全省一半。
  梅州也是清初客家人最后一次大举内徙外迁的集散中心。在客家民系形成之后,客家人向外扩张和迁徙,以梅县客家人为大多数。这些移民在地理、情感和文化上都认同梅州为中心,让梅州文化的辐射力压过了赣南和闽西。在清代,就有大量梅州客家人漂洋过海,到海外发展,今天,梅州有490万人口,而海外华侨就达300多万,这更让梅州具有了全世界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如今客家人群体在某种意义上正在萎缩,客家文化在很多地方几乎被“湮没”,很多在外的客家人都已经被同化了。但中国文化的发展应该是多元的、丰富的,客家民系、客家文化应该得到延续和发展。“客都”梅州无疑是维系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的一面旗帜,一个基地,其地位应该得到进一步强化。
  梅州经济基础比较薄弱,要获得“超常规”的发展,必须转变观念。应该充分认识到,文化资源也是财富。梅州丰富而独特的文化资源,如山歌剧,最具特色,很有情趣,在全国也是惟一的,应该充分利用起来。梅州发展旅游最大的资源就是客家文化,而“世界客都”是客家文化最响亮的招牌。擦亮“世界客都”这块金字招牌,就能吸引来全世界的游客。

  书记观点
  梅州市委书记刘日知——发挥客都优势 创新客家文化

  记者:您如何看待“客都梅州”的地位及其相关历史文化资源?它们对梅州文化经济建设有何价值与作用?

  梅州市委书记刘日知在考察文物古建筑。本报记者 刘力勤
  刘日知:“客都梅州”所拥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归纳起来:一是崇文重教,梅州历来有重视文化教育的传统;二是英才辈出,梅州客家文化曾孕育和培养了以叶剑英、黄遵宪、宋湘、丁日昌、丘逢甲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名人;三是文物丰富,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21处;四是民居独特,以围龙屋为代表的客家民居,堪称世界建筑之一绝;五是民俗众多,客家人的民风民俗,内容非常广泛。
  利用及巩固“客都梅州”的地位,对实施“文化梅州”发展战略,促进文化经济融合,促进旅游产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梅州正力争建设成为客家文化研究、客家文化产品研制、客家文化传播3个基地,并大力发展客家特色旅游、生态旅游和客家民俗风情游,着力打造“客家之都”、“热矿泥之都”和“休闲之都”。
  记者:梅州在闽粤赣边经济文化的中心地位如何形成、如何延续?对“客都梅州”相关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做了哪些工作?
  刘日知:梅州是客家人长期迁徙的最后一个中转站。如果说客家在河洛是根,在江西还是一个处在母腹中的胎儿,在闽西是一个刚出生的婴儿,那么在广东梅州则已长大成人。客家先民南迁至梅州后,长期以来凭着刚强弘毅的精神劬勤创业,到明清年间,梅州已形成车马辐辏、人丁兴旺的一大州府。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将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独特的地理位置,通过“开放梅州、工业梅州、生态梅州、文化梅州”发展战略的实施,发挥梅州经济文化资源的聚集功能和辐射功能,保持梅州在闽粤赣边经济文化中心地位的可持续性,并广泛争取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旅外乡贤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促进梅州经济文化与世界经济文化接轨。
  记者:梅州在保护开发历史文化资源上有哪些规划和设想?如何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客都”的地位、促进经济和文化旅游业发展?
  刘日知:梅州保护和开发历史文化资源的总体思路是:发挥“客都”优势,创新客家文化,力争经过5至10年时间,把梅州建成集客家文化之大成的“世界客都”。
  目前,梅州正着力做3项工作:一是与华南理工大学客家文化研究所、嘉应学院客家研究所等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对客家文化进行权威、科学、系统的研究;二是规划定期举办大型客家文化艺术节,增强客家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三是制定和实施《梅州市文化梅州建设规划纲要》,把巩固和发展“客都”地位的工作列入市委、市政府的发展战略,弘扬客家精神,建设山区文化强市,提高“世界客都”地位。

  总策划 杨兴锋 李钟声
  撰文 本报记者 方正 曾强 通讯员 凌峰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04-5-18 17:42:39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5-18 20:24:56 | 显示全部楼层
全新的东山中学已经破土动工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5-19 00:54:29 | 显示全部楼层
哪里动工?还是在状元桥附近吗?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5-19 13: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GFK at 2004-5-19 00:54
哪里动工?还是在状元桥附近吗?

应该是以前的钢铁厂。五一回去看见正在建很多大楼。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5-19 23:05:13 | 显示全部楼层
对,钢铁厂、东风水泥厂原址,现修了秀兰大桥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5-19 23:52:59 | 显示全部楼层
乐观预见,5-8年后的梅州将会成为区域交通枢纽和经济重心城市。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16 15:02:09 | 显示全部楼层
出门在外坚持说自己是“梅州人”,对梅州人坚持使用“客家话”!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5-12 01:53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