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97|回复: 0

客家文化与客家精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18 09:20: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温竞清 于 2014-12-2 08:20 编辑



               家文化与客家精神

                                                            
温竞清



     客家,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 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
客家人,又称客家民系,是中国南方广东、福建、江西等省的本地汉族民系。客家源流始于秦征岭南融百越时期,历魏晋南北朝、唐宋,由于战乱等原因,他们逐步往江南、再往闽、粤、赣边,最迟在南宋已形成相对稳定的客家族群——客家人 ,然后又往南方各省乃至东南亚以及世界各地迁徙,并最终成为汉民族中一支遍布全球且人文特异的重要民系族群。赣州、龙岩、梅州、河源、紫金、惠州、韶关、贺州、玉林、防城港、沙巴州、新竹是客家人重要的聚居城市,赣州、汀州、梅州、惠州被誉为“客家四州”。
     客家人“自强不息,锐意进取,四海为家,诚实守信,艰苦创业,勤劳节俭,崇文重教,谦虚礼貌,团结友爱,爱国爱乡”。客家人在各个领域表现突出,如孙中山、廖仲恺、朱德、叶挺、叶剑英、胡耀邦、郭沫若、泰国总理他信、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新加坡总理李显龙以及王力、曾巩、袁崇焕、丘逢甲、文天祥、张九龄、洪秀全、李秀成.陈宝箴、陈寅恪、张弼士、何子渊、薛岳、胡文虎、他信·西那瓦、英拉·西那瓦、钟亚瑟、陈丕显、肖扬、谢非、吴奇伟、范汉杰、陈奇涵、杨成武、杨勇、刘亚楼、张鼎丞、张震、张国华、张南生、张廷发、谢晋元、肖华、陈铭枢、刘复之、叶选平、曾生、项南、黄华华、等等。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承传着客家民系优秀的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
    要想了解客家精神,还得先了解客家文化。什么是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源于中原文化。 客家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内在联系是:大中华小客家,客家文化的母体是中华文化。也有学者认为客家文学只是中华文化的小脉络,即民系文化,地域文化。客家文化是指客家人共同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包括语言、戏剧、音乐、舞蹈、工艺、民俗、建筑、饮食等方面。客家文化既继承了古代正统汉族文化,又融合了南方土著文化,加上长期居住在丘陵地环境影响,形成具有特色的客家文化,而客家人也被称为是“丘陵上的民族”。客家文化有古汉文化活化石之誉,客家学是当今世界的一门显学。耕读传家是客家文化的特点。客家文化的基本特质是儒家文化,移民文化与山区文化也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特质。客家人的祖先崇拜、重教观念、寻根意识、开拓精神、以及奇特而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等,在很大程度上是这三种文化特质的外化。如客家人的起居饮食,保存了许多中原居住和饮食的传统。客家人居住的围龙屋和“四点金”,实际上是北方的四合院。加上背后围屋,前面半月形的池塘是把背山面水的自然风光浓缩于居室之间。从风水玄学的角度,则是一幅太极图,金、木、水、火、土五行和谐统一于居室。 最能代表客家饮水思源食文化的是“红白喜事”。客家人饮酒不用杯,用稍小一点的碗做酒碗。通常是十大碗,最高规格为十二大碗。顶级菜有句顺口溜:海参、鲩丸、酥烧、炖肉;然后是酿豆腐、芹菜炒鱿鱼丝;然后是“全猪汤”:肥肉、瘦肉、内脏、猪尾、猪耳,用墨鱼做佐料,特别畅销。客家菜肴仍保存厚实、古朴,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中原古遗韵。 客家人崇文重教 客家人有崇文重教好传统。客家人都喜欢走出围龙屋,读书做官。客家人可以卖田卖屋让孩子读书,读大学,扬美德,务民生,爱祖国,恋家乡。这就是读书是福。 广东紫金有座山,叫杉树凹。山陡,弯多,紫金县人走出杉树凹,就算出门了。未出杉树凹的男人,受杉树凹的围困,视野比较狭小,只能在家耕田、抱孩子,养猪,种茶,事业难做大。所以男人总是想走出杉树凹,艰苦创业,鹏程锦绣。客家人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心,勇于革命。翻开数百年来的中国近代史,许多革命运动和客家人密切相关。客家人洪秀全领导了太平天国革命,震撼了清廷的统治根基。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领导了辛亥革命,一举推翻了几千年来的封建帝制。在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中,一批客家人如朱德、叶剑英、杨成武、肖华等成为革命中坚,驰名将帅。客家人有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拼搏的精神。“逢山必有客、有客必住山”。客家先民在扎根山区、艰苦创业中,历尽千辛万苦和艰难险阻,锻炼了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并世代相传。改革开放中,又一批客家精英勇闯特区或战商海,拓展国际市场,成为新一代优秀的企业家。海外客家人有溯本思源、怀国爱乡的精神和赤子之心。许多海外客家人虽身在异邦,但始终不忘自己是炎黄子孙,时刻想念“唐山”和出生地“胞衣迹”,常讲“阿姆话”,教导子女溯本思源、寻根问祖,兜好香火,永远不忘祖籍国与列祖列宗。抗战时不少爱国华侨捐巨款支持抗日斗争,“四化”建设中,又投资国内办实业,热心乡梓,乐善好施,捐建桥梁、医院、学校,善举多多。 客家人有克勤克俭、崇尚文化、聪明好学的好传统。客家地区多半是文化之乡,名人辈出,这与客家人崇尚文化、重教兴学有关。客家文化简言之:客家文化是以汉民族传统文化为主体,融合了畲、瑶等土著民族文化而形成的一种多元文化。客家文化具有质朴无华的风格,务实避虚的精神和返本追源的气质。客家文化的内容包括:历史文物遗迹、方言文化教育、民居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风水文化和民间文艺等。客家文化根植于河洛文化,肇因于移民生活,因而在语言、信仰、民俗、民居建筑等诸文化要素上,客家人既继承了中原古文化的精华,又在新的环境里创造丰富了它,从而使它嬗变成了一种内有自己特色的新文化——客家文化。客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广义的客家文化,是指客家人在征服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客家人自身中,在客家人求生存、争发展奋斗过程中,长期创造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被客家人认同和接受的精神成果的总和。客家话、客家风俗、生活习惯、客家人的性格、气质、心态、思想、观念、意识及它们的载体;客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融合和同化了一些土著少数民族,同时将其风俗也吸收、融合于自己的风俗之中,又在与其他地区、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吸收、融合了他们的良风美俗,加上客家人口众多,居住地域广大,形成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所以,客家风俗在传承和变异中,显得特别丰富多彩,包罗万象。客家风俗是一个民族在生产、服饰、饮食、居住、婚姻、丧葬、节庆、娱乐、礼仪、信仰等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经常重复出的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就是人们自觉的喜好、风气、习尚和禁忌等,它流行于民间,为大众所自觉传承。客家人物特别是众多的客家精英、客家建筑、装饰、客家妇女的服饰、艺术品、客家文艺,各类客家文献资料等等,都是客家文化的具体体现。
    那么,么是客家精神?客家人在长期辗转、艰苦开拓的过程中,互助互爱形成了精诚团结的优良传统和美德,就是勤劳勇敢、艰苦创业、崇文重教、开拓进取、敬业乐群、乐善好施的客家人文精神。换言之,客家精神指客家人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拼搏的精神,勇于开拓、不断进取的精神,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心,勇于革命,溯本思源、怀国爱乡的精神和赤子之心,克勤克俭、崇尚文化、聪明好学的好传统,精诚团结、互相帮助和孝顺父母的优良传统。客家人不安于现状,自十八世纪开始以来,大量客家人移居海外,分布在世界各地,这其中有不少的商业和政界巨子。体现了客家人开拓进取,不安现状的精神。近代涌现了一大批革命志士,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笔者认为,要推广客家文化,势必要通过一个良好的平台,比如创作客家文学作品,采茶剧、山歌剧、木偶戏、花朝戏是客家文化瑰宝,已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里,宗祠,亦通称祠堂或祠庙,是中国宗法社会基层组织及多功能公共场所,宗祠建筑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物化现象,它的建筑规模、格式包含有想后代灌输一种文化意识的内涵。我们应看到,宗祠在聚宗保卫家乡域土,组织群众进行生产公益共动,维护地方治安秩序,赡老扶贫,办学兴教以提到人们文化素质方面,曾起到过积极的作用。具有帮助人们寻根问祖、缅怀先祖、激励后人、互相协作的积极意义,特别是对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对于中华民族的大团结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它主要呈现中华文化的精华,也有维护封建统治的糟粕。因此,对于宗祠这一文化形式的保护和发展,我们要本着“古为今用”的原则,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重视它,引导它。需要我们认真把握这一文化的实质,用科学的方法加以引导,使它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如紫金县,文明古邑,客家风情, 民风淳朴,勤劳善良,热情好客,百姓和处, 其乐融融,崇尚文化,弘扬祖德,崇教重学,培育了许多名流俊贤和英雄人物,创造了辉煌的历史。紫金县明清宗祠一条街位于县城北下厚街,如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苏家祠、始建于明朝崇祯年间的卢家祠以及建于明清年间、后来经过历次修缮的黄家祠、刘家祠、曾家祠、江家祠、罗家祠、赖家祠、李家祠、陈家祠等数十座。整条街完全是古色古香的古式建筑,走在街上,让人有时光倒流之感。今弘扬姓氏文化,对于追寻历史和先人的足迹,品味和汲取先贤的智慧精华,启迪教育后人,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加强对外联谊、增进了解,为海外赤子寻根问祖,促进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都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据悉,紫金旅游、文化部门,正以此为缘,组织出版有关姓氏宗祠文化的画册或宗祠文化书籍,积极推介人文旅游资源,创造旅游特色,逐步构建民间文化交流平台,让各姓祠堂(宗族)理事会通过这个平台,积极开展民间交往活动,加强沟通交流,努力将这条百姓宗祠一条街打造成旅游观光街、风味小食街和土特产展示街,使之成为紫金乃至河源市旅游的又一品牌,为振兴紫金经济服务。总之,客家文化保护、弘扬、创新是当今世界所急需的,客家文化在过去的千年历史中凝聚了海内外所有客家人,创造了中华文明史、世界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这就是凭借着发源于河洛地区客家人千年不忘、千年不弃的文化,把所有迁徙到南方各个省份的,乃至漂流到海外的客家人聚成一体。客家文化对当代有着巨大的意义。河洛文化从商代之前开始酝酿,到周代正式定型,后来经过战国的丰富,汉代的一统延续下来,是不断丰富不断发展的世界上独有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所有古代文明中唯一一个没有中断过的文化。之所以没有中断,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客家乡亲一直坚守着自己的精神家园,把她继承到今天。因此,客家文化既要传承推广也要在保护中发展,我们积极做好客家文化的传承和推广,要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在保护中发展的理念。同时,我们花大力气建设中国客家博物馆,花大力气修复和展示名人故居等,就是在保护中建设客家家园,让客家文化氛围更浓。崇文重教和崇商重企两者不矛盾、相促进,经商办企业是生财之道,也是客家人在新时代的生存之道。这是人类一个最基本的常识,只有生存下来了,才能站起来,才能向前走。崇文重教是客家人在农耕社会的优良传统,当时代进入商业时代、工业化时代后,如果客家人仍然严守崇文重教就可能会被边缘化。因此,从崇文重教走到崇商重企,实际上是客家人与时俱进的体现,而且客家人在崇商重企的同时并没有扔掉崇文重教的传统。树立“越是客家的、越是世界的”文化发展理念,客家地区和客家乡亲在发展客家文化过程中必须树立“越是客家的,越是世界的”理念,科学发展文化产业,实现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平衡、良性互动。客家文化的发展,首先要厘清“文化产业”和“文化产业化”两个概念 。“文化产业”和“文化产业化”,相同的就是两者都主张把文化变成有经济价值的产业来谋取一定的经济利益。不同之处则是文化产业强调文化发展、经营产业化,但文化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要平衡、互相补充,实现良性互动;文化产业化强调的是如何利用文化这个产业来牟利,主要目的是打着发展文化产业的旗号获取经济利益。目前,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大陆已经是蔚然成风,各地努力挖掘本地区的传统文化,以传统文化来搞活经济、扩大就业,这是很好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围龙屋展示了客家人生活的智慧和对生态的追求,围龙屋是客家的标志性建筑,是中国五大传统民居之一。围龙屋展示了客家人生活的智慧,也展示了客家人对生态的追求。围龙屋的一围一围是客家人聚族而居的表现,经常都是几代人同堂而居,围龙屋最大可达七八围,则足以证明他们族群之大。这种聚族而居,我们过去只是把它当做保守的居住方式,现在则可以看为是敬老尊贤的精神。所以,今后在确立城乡建设的理念时也应该从围龙屋建筑里吸取智慧,吸取较好的理念。增强客家文化自信应对快餐文化、垃圾文化,客家文化的保护、弘扬、创新、发展已经得到了大家的重视,而且是越来越重视,不少客家地区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可以说形势非常喜人。对客家文化的保护、弘扬、创新、发展说起来容易,但实际上是一个很庞大、复杂的工程。一种文化的毁坏,可以在几年之间,一种文化的复兴、重建,恐怕需要百年,这就是我们珍惜文化的原因之一。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客家文化,就要通过客家文化交流的平台,依托这一平台,挖掘客家文化资源,发挥“客家文化”优势,融合古今中外先进文化,进一步发展提升客家的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人居文化、华侨文化、陶瓷文化、美食文化、宗教文化和艺术文化,提升人的素质,发展文化经济,壮大综合实力,将会有效地促进客家山区经济新发展。只有这样,客家人勤劳勇敢,艰苦创业,崇文重教,开拓进取,敬业乐群,乐善好施的客家人文精神,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所以,大家应该发扬客家的韧性,坚持不懈地保护、弘扬、创新、发展客家文化。
   
近30多年来,五洲四海客家乡贤,携手举办了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同根、同源、同心、同德,敦亲睦族,全球客家大团聚、大联谊,增进了亲情、乡谊,促进了客属团结,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向心力,沟通了海内外信息和交流,促进了经济繁荣。客家人尊老爱幼、孝顺父母,众口皆碑,不少传为佳话。客家精神炙烩人口、举不胜举,愿客家精神不断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在人类探寻未来道路的时候,中华文化、客家文化是多元文化中值得珍惜的一员,我们把她们奉献给世界,供世人在思考未来道路的时候参考、吸取,促进人类更加和谐与幸福。这正是:客家文化充满爱,勤劳儿女福如海,真诚传承扬精神,科学发展生新财。
         
2010年8月17日于深圳紫竹斋灯下
QQ:
1624652922



(本文发表在:人民网、广东省人民政府政务论坛、广东发展论坛 深圳论坛、河源论坛、紫金论坛、客家人社区论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9-14 00:01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