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954|回复: 15

广西客家人与南雄珠玑巷(作者:彭会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4-9 16:17: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广西客家人与南雄珠玑巷
彭会资

    自从1995年11月28日上午,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的南雄珠玑巷后裔代表、海内外嘉宾1700多人和南雄人民的数千名代表欢聚一堂,隆重举行广东南雄珠玑巷后裔联谊会成立暨第一届恳亲大会以来,南雄珠玑巷再次为世人所瞩目,并成为热门话题。但是。世人似乎只知道宋代以来南雄珠玑巷迁居广州、珠江三角洲一带并进行大力开发的功绩。而不知道元明以来南雄殊玑巷后裔迁向广西梧州、贵港、玉林、钦州一带的情况,在广西境内,即使是来自南雄珠矶巷的移民后代也不知道“珠玑巷”在何方,乃至在族谱记载中闹出许多笑话来。因此,我觉得有必要谈谈广西客家人(有的改讲白话)与南雄珠玑巷的关系,并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谈些看法。

一、从广西各地族谱说起
    在广西桂东南一带客家地区各姓氏的族谱中,都提到祖居地,但涉及“珠玑巷”这个地名时,写得准确的极为个别,多数写成“朱基巷”、“朱衣巷”、“朱氏街瓦子巷”、“猪屎街瓦子巷”、“猪儿街鸭子巷”等,而且将这地名跟江西、福建、广东的其他府县名称连缀在一起,似乎与南雄无关。
    如《朱氏族谱》载:“博白境内朱家自始祖洪珍公于明弘治二年(1489)由江西安远县朱氏街瓦子巷迁来。”从江西安远县经过梅关古道,即可到广东南雄珠玑巷,再迁广西。这一支朱姓多居于博白中部和南部,知名人士有朱锡昂(中共广西第一任特委书记)、朱光(历任广州市市长、广东省副省长,毛泽东称他为江南才子)。容县黄泥塘《彭氏族谱》载:“弘公(岁贡)、应霄公、益公(贡生)三兄弟与母亲邝氏由福建省汀州府上杭县珠玑巷白石社画井村(鄱水村)迁来后,弘公与母亲邝氏定居容县,应霄公迁平南县,益公迁陆川县。”陆川、博白、浦北三县益公后裔族谱载:“老上祖公住猪屎街瓦子巷村。”相传于明朝来自福建“猪屎街瓦子巷”或“猪儿街鸭子巷”的,在陆川、博白、浦北、合浦、钦州境内,还有李、王、刘、郑、廖、邓、丘、万、林诸多姓氏。平南县彭元祥公后裔相传祖先于明代从“广东南海朱衣巷”迁来,其知名人士有清代道光年间举人、广西五犬古文家之一彭昱尧。《兴业泉江村彭氏家谱》载:“吾之远祖彭真一郎来自福建省汀州府武平县朱基巷,祖居禾永坡,明成化、弘治年间(1465至1488)移迁广西兴业县。”其知名人士有清光绪甲午年进士彭统祖。1994年编印的钦廉《彭氏本宗支情况》载:“第一代彭瑛正(郎名)原名念一公,原籍福建省汀州府上杭县朱紫街瓦子巷人氏……从明武宗正德(1506至1521)开始由闽迁廉,已经历480多年的历史,到现在已繁衍20代,就钦州合浦两支人口统计,现有人口已达2万多人。”
黄姓迁入博白,比朱姓等还要早一些。《黄氏族谱序》说:“溯我上县始祖——昱公,是在元朝延佑五年戊午(1318)由福建兴化府莆田县来任石城县尹,于天历元年戊辰(1368)迁至新和驿(今广东省廉江县址),公致什后即奠基县之旧治黄村(即今之上县村),距今已669年矣!昱祖配姜李二人,诞凯珊、梅珊、柏珊三子,一本三枝,根深叶茂,长凯留旧籍,梅迁吴川,柏迁博白那亭(即今文地镇境内)。”由此看来,柏珊迁入博自的时间当是元潮末年。太平天国堵王黄文金是柏珊的后裔。《黄氏族谱》记载:“宋朝黄峭公曾作诗一首,对他的21个儿子作过这样的教诲:‘骏马堂堂往异方,各寻胜地立纲常。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须荐祖茶汤。根深叶茂问修庆,三七男儿总炽昌。”这首诗个别字句,不仅与《可爱的南雄》所载的有所不同,而且还表明昱公可能来自南雄沙水珠玑巷。《可爱的南雄》载:“黄居政,由福建莆田入籍南雄沙水珠玑巷。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辛丑科会元。曾任四川绵州知州,后为天章阁大学士。他作《由莆田迁居南雄沙水村》一首:
‘迅马登程出异方,任从随地立纲常。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似故乡。晓夜莫忘亲命语,晨昏须荐祖宗香。愿言苍天垂庥庇,三七男儿总炽昌。’”①   
    暂且不说有族谱该提而没提“珠玑巷”,只想说有的族谱该提“珠玑巷”却又出现与“珠玑巷”同音或音近而字异的称渭,这是为什么呢?据初步了解,不少迁人广西各地的开基祖,都是传了几世或十几世之后,其后裔才开始编写族谱的。大概是由于口耳相传的缘故,重音而不重字,再加上先辈几经迁徙,居住过不步地方,因此就不可能将祖居地的地名写得很准确,甚至将许多地名混编在一起。但无论如何,都表明“南雄珠玑巷”在广西客家人心目中有着突出的地位和意义。

二、南雄珠玑巷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
历经多年的客家历史文化的调查研究,我终于弄清楚我的祖先由北向南迁徙的路线是:江苏彭城(今徐州)-甘肃陇西-河南淮阳-河北河间-江西宜春、庐陵(今吉安)-广东潮州揭阳、海阳-福建汀州上杭-广东南雄珠玑巷-广西容县黄泥塘一陆川县文里彭屋村-博白县凤山嘉里美村。2003年2月26-3月6日,我与长子强华专程赴南雄珠玑巷寻根考察,终于弄清楚在这漫长的迁徙路线中,旧族谱何以明显地记载着祖先并非久居的南雄殊玑巷。
   
(一)珠玑巷的地理位置非同一般
    珠玑巷位于南雄城北9公里的梅关古驿道上。这梅关古驿道,自从唐开元四年(716)张九龄奉诏率众开凿大庾岭而建成之后,就成为岭南与中原的交通要道,跨越梅关,可北进江西下赣江而达长江,可南进广东下浈水而接珠江。因此,南雄珠玑巷就逐渐成为富商臣贾、达官仕宦、文人学士路过、停留或落户的地方,也成为中原地区和江西、福建南下移民的集散地。当年迁向广西桂东南一带的客家人,所走的路线显然是南雄浈水-珠江-西江-浔江-南流江。
   
(二)珠玑巷曾是商业重镇
    珠玑巷曾两度繁盛。一次是唐宋时期,由于南北交通方便,故当时“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万足践履,冬无寒土”,一片繁荣景象。南宋极盛时,珠玑巷内的商贩、居民多达千户,连同附近牛田坊一带57村,也成了热闹的小城市。宋代朝廷腐败,元兵侵入,居民纷纷南迁,珠玑巷日渐冷落萧条。到了明代,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条件,珠玑巷再度繁荣,
明代黄公辅的《过沙水珠玑村》吟唱道:“长亭去路是珠玑,此日观风感黍离。编户村中人集处,摩肩道上马交驰。”这是对当时的生动写照。明清之际,因世乱等原因,居民又陆续南迁。粤汉铁路和南雄大余公路建成后,梅关古道再也不可能成为五岭南北的交通要道,珠玑巷也随之失去昔日辉煌,然而却成为众多移民世代眷恋的故乡。改革开放后,海内外的珠玑巷移民后裔思乡之情日益浓烈,于是纷纷移资南雄,造福桑梓。以再创辉煌。
  
(三)珠玑巷曾是众多南迁移民的祖居地
清道光《直隶南雄州志》说:“稽户口于雄州,昔也往来无定.今也安止不迁。周末越人徙此,晋迁江左,而西北士绅随以南焉。宋南渡而仕宦之族徙浈水者尤众,是岭表之首,亦远人之所萃也。然仙城鉴海间,自北而南者不少,望南以去者亦多;而今殊不尔矣,烟村鳞栉,考其先世,来自岭北者十之九。”罗香林教授的《客家研究导论》,根据大量史实和谱牒资料,亦认为南雄先民80%属于客户移民。至今南雄方言仍以客家话为主,只是与梅州音有些差异,被称为“老客家音”。至于南迁者,则有两种情况:一是自北宋中后期至元代初期的200多年间,中原及江南氏族由南雄珠玑巷陆续南迁的有130多次,主要迁居地为珠江三角洲一带及海外,以操粤方言为其文化特征②。近人黄慈博的专著《珠玑巷民族南迁记》列出两宋珠玑巷南迁广州诸县的氏族有167个。曾照璇、曾宪珊合著的《宋代珠玑移民与珠江三角洲农业发展》考证出珠江三角洲的珠玑巷后裔有143姓之多。这些姓氏都是以粤方言(广府话)为主,不再讲客家话。另一种情况是元明时期由珠玑巷迁人广西桂东南一带的,仍以客家话(又称新民话)为主,也有的改用粤方言(广府话)。但无论如何,他们都称珠玑巷为祖居地,并带去中原和江南的先进生产技术和从商经验。为岭南的经济文化发展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三、南雄珠玑巷民俗文化在广西流播
  关于珠玑巷南迁氏族对岭南文化发展所作的贡献,《可爱的南雄》作了这样的概述:“先后南迁的珠玑巷氏族,很多是官宦之家,或游宦至此或致仕隐居,或避乱南迁,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而且很重视对后代的培养和对中原文化的继承。”并以宋明两代珠江三角洲各氏族功名鼎盛为例,加以说明。而广西明清时期的情况,亦类似如此。无论是从江西安远经珠玑巷而来的朱氏,还是从福建长汀、上杭、宁化、莆田等地经珠玑巷而来的王、李、邓、彭、万、丘、刘、林、廖、郑等众多姓氏,都因高度重视文化教育而人才辈出。前面略有提及,不再赘述。
    现在所看到的珠玑巷长l500多米,路面宽4米多,用鹅卵石铺砌而成,两旁民宅、店铺、祠堂栉毗相连。从那些古楼、古桥、古塔等,仍可依稀想见当年的繁华景象。我只把珠玑巷作为南雄市的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传统标志,因此考察其民俗文化,也就不仅仅局限于珠玑巷,而很自然地涉及整个南雄。
首先引发我到南雄进行考察的浓厚兴趣的,是《可爱的南雄》一书有关“冬至节”的记载:“这一天吃冬至羹,用水将米浸透,磨成米浆后,伴以芋头、萝卜、笋、腊肉碎、虾米、大蒜、葱、姜丝、花生仁等制成,随家境丰俭而定。还有挂冬祭祖、穿耳环的习俗。十二三岁女孩在冬至日穿耳环,叫‘出幼’,从此开始梳辫结发。”③我童年时,每年都跟随长者步行20多公里,从博白县凤山嘉里美村回到陆川县文里彭屋村“食冬至”,实际是“挂冬祭祖”,参与者是全族男丁,杀猪宰羊,热闹两三天。嘉里美的开基祖彭泽瑜是陆川始祖彭益公的6世孙,八品文官修职郎与四品武官昭武都尉兼于一身,其后裔出过进士、解元、举人,在清代文武官员共有13人,因此解放前回陆川食冬至,总要循规蹈矩,从一世祖拜到五世祖。解放后,回陆川食冬至和穿耳环的习俗已被废除,但类似南雄“吃冬至羹”的习俗犹存。不过,陆川、博白等地不称“冬至羹”,而是称为“冬至籺”(又名“落水狗”),状似北方水饺,却比北方水饺大得多。至于其他岁时那数万人观赏的“游色”壮观景象,与南雄人们喜爱的“舞龙、舞狮、装故事(珠玑飘色)”④,并无二致。
南雄的客家民居,都是依山傍水而建,结构方整有序,自成防御体系。大塘镇上朔上村被称为古城,坐落于山灵水秀之间,显得很别致。上朔下村,多为两进或三进厅堂的客家民居,住房在厅堂两侧排开,广西客家地区称之为两厅两横或三厅两横、外加围墙门楼。上朔上村始祖为彭师造之孙南选,于唐五代天祐年间(905-907)从江西吉安永丰沙溪迁来,上朔下村始祖彭师旺,亦从江西吉安永丰沙溪迁来,时问稍迟一点。但两处建村均有千余年的历史。师爽与师旺、师造为同胞兄弟,他的6世孙彭延年于北宋时任广东潮州知州,于元丰七年(1084)隐居揭阳浦口村,为当地开基祖。彭延年的7世孙子开基福建汀州。子开的4世孙彭
益经南雄珠玑巷而迁至广西陆川文里,成为当地的开基祖;其后裔再迁至博白、浦北等地。至今稍作联系比较,我只想说明一点,千百年来,潮州、梅州、惠州、深圳、闽西、南雄和广西桂东南等地的客家民居,尽管因地制宜,各有特色,但其基本结构和文化内涵都基本相同,有些特有要素如厅堂或门楼的门砧(或木制,或不制)、狗窦、屋龙等,均普遍如一,而且根在中原。由此可见,人是真正的文化载体.不管他走到哪里,他都会将自己特有的文化带到哪里。建筑文化作为凝固的音乐和社会群体凸现的外化形态,其固有风格特征也因此而格外引人注目。
    在南雄考察期间,我就客家山歌、采茶调、家传武术等方面,与当地民间文化艺术爱好者进行了表演交流,觉得相同相通之处甚多,广西客家与南雄珠玑巷的源流关系也就清晰很多了。我以为,南雄的客家文化及其源流演变,是文化人类学宝库中的瑰宝,很值得珍视和进一步探究。

载广东梅州《客家研究辑刊》2004年第2期

①《可爱的南雄》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第142页。
②《可爱的南雄》第199页。
③《可爱的南雄》第299页。
④《可爱的南雄》第199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9 17:56:56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广西桂东南一带客家地区各姓氏的族谱中,都提到祖居地,但涉及“珠玑巷”这个地名时,写得准确的极为个别,多数写成“朱基巷”、“朱衣巷”、“朱氏街瓦子巷”、“猪屎街瓦子巷”、“猪儿街鸭子巷”等,而且将这地名跟江西、福建、广东的其他府县名称连缀在一起,似乎与南雄无关。


就是与南雄无关。在“猪屎巷”之类的巷名之前,地名是上杭等等。作者全凭臆测说成是南雄的珠玑巷,是缺乏依据的,是说不通的。

广府族群在南雄珠玑巷唱歌仔,是有族谱记载作为依据的,起码在明清时期有这么一群人一起明确地确定南雄珠玑巷为“X百年前桑梓地”。

而广西哎话族群的“珠基巷”之类,从来都是指向上杭。这个族群在修族谱的时候模仿了广府族群的珠玑巷,而又无一例跟着说“南雄”,说明族群区分的意识还是比较强的。

[ 本帖最后由 情系珠江 于 2007-4-9 18:13 编辑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9 18:53:0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hd136302 于 2007-4-9 16:17 发表
现在所看到的珠玑巷长l500多米,路面宽4米多,用鹅卵石铺砌而成,两旁民宅、店铺、祠堂栉毗相连。从那些古楼、古桥、古塔等,仍可依稀想见当年的繁华景象。我只把珠玑巷作为南雄市的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传统标志,因此考察其民俗文化,也就不仅仅局限于珠玑巷,而很自然地涉及整个南雄。
.

呵呵,这种说法是很无知的。作者竟然不知道,珠玑巷古塔很小,一个实心石塔,就像井盖一样,是元代搞起来的,为了子虚乌有的宋代“胡妃”的英勇故事而建。“珠玑古巷”的牌坊是民国时期南海籍的一位副师长蒙志驻扎南雄,珠玑巷村的老百姓知道珠三角的人都以这个地方为祖居地,高兴极了,终于有了一个亲戚在本地手握军权,于是代蒙志写了“珠玑古巷 吾家故乡”的大字,搞了一个牌坊,宣示周边的人:别欺负我们小村  ,我们有副师长亲戚!

鹅卵石铺的路,年代不可考,但很窄,一看就知道是村道,而不是通衢大道。古桥很夸张地拱起,一看就是摆景的啦 ,人造景点。两旁民宅、店铺、祠堂栉毗相连,从那些古楼、古桥、古塔等,仍可依稀想见当年的繁华景象。?这句最好笑,竟然连现代气息如此浓郁的建筑物都看不出来。除了古塔(井盖 )和一座清代建的”楼“之外,这些玩意都是以黎子流同志为首的广府族群标志追捧者弄钱搞出来的,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在这些东西“崛起”之前,本大猫就到过珠玑巷,满村都是矮小的破泥砖屋,没有任何一建祠堂,更没有任何可以称为”楼房“的玩艺,老百姓就在屋里搞一个募捐箱,号召同姓宗亲捐钱建祠堂。小打小闹,何时搞得起来?黎子流同志一号召,黎氏宗祠就建起来了。其他的祠堂当然也呼噜呼噜地往上长,港澳同煲捐钱很卖力。那些“古楼”,高大威猛,见证着改革开放的宏大气势 :lol 。

珠玑巷的原貌,就是泥砖屋、石仔路(真正的大道是砖铺或石板铺的),非常冷清,只有23户,其中有两户畲族,全是讲客家话的,主要是明代以后从始兴迁移过去的。而且在明代就是这样冷清,南海两个书生到了那里就已经发现珠玑巷的凋零。

作者看到广府族群珠玑巷歌仔唱得那么悠扬,也来凑凑热闹,但拿不出任何可以搭界的依据,全靠臆测。广西哎话族群的祖居地记载什么的都有,包括”莆田的珠玑巷“之类(模仿粤、闽系族谱),就是未曾有过”南雄珠玑巷“。历史研究,是讲究实证的,没有任何实证证明广西哎话族群的认同是南雄珠玑巷。

[ 本帖最后由 情系珠江 于 2007-4-9 19:16 编辑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9 19:09:4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曾看过阳春某个地方的蓝氏族谱。

既说是从梅州,五华迁到阳春的,又说他们源出珠玑巷。

不知是什么原因呢?难道他们先出珠矶巷再到梅州?

另,我不清楚阳春的那个姓蓝村落是属于广府还是客家。

[ 本帖最后由 59758 于 2007-4-9 19:11 编辑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9 19: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59758 于 2007-4-9 19:09 发表
我曾看过阳春某个地方的蓝氏族谱。

既说是从梅州,五华迁到阳春的,又说他们源出珠玑巷。

不知是什么原因呢?难道他们先出珠矶巷再到梅州?

另,我不清楚阳春的那个姓蓝村落是属于广府还是客家。


”珠玑巷“就是模仿广府族群的,但所指不一定就是南雄珠玑巷,可以套到别的地方。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10 13:57:0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情系珠江 于 2007-4-9 19:19 发表

”珠玑巷“就是模仿广府族群的,但所指不一定就是南雄珠玑巷,可以套到别的地方。


今天<广州日报>报道"南雄珠玑巷之盛事",祝贺他们!

但通篇未提及"广府"二字,这必定引起珠江先生不满,本来珠江就不赞成"南雄珠玑巷"说法,因为他祖先不从那来,也没在珠江三角洲.

不知道珠江会不会就此污蔑梁广大市长和黎子流市长他们!不论怎样,捱兜客家乡亲都要保证盛会胜利进行和接待工作!


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07-04/10/content_24438331.htm
打造“珠玑文化”品牌凝聚4000万珠玑后裔
大洋新闻2007年04月10日来源:广州日报作者:文远竹


  本报讯 (记者文远竹 通讯员史伟宗)昨日上午,广东南雄珠玑巷后裔联谊会在广州召开联席会议。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广东南雄珠玑巷后裔联谊会第三届理事会名誉会长朱小丹出席并作讲话。省政协副主席许德立,老同志梁广大、黎子流等参加了会议。
  朱小丹在讲话中说,广东南雄“珠玑文化”是岭南文化的一份珍贵历史资源。广东南雄珠玑巷后裔联谊会自1995年成立以来,为弘扬“珠玑文化”作出了积极贡献,已成为粤北山区与珠江三角洲、港澳台、海外各地相互联系的重要纽带,为南雄、韶关乃至粤北山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推动了当地经贸合作、文化教育和旅游业的发展。

  朱小丹指出,广州作为广东南雄珠玑巷后裔联谊会发起成立的牵头城市,今后要进一步发挥带头作用,一如既往支持办好联谊会。要充分利用好“珠玑文化”这一岭南文化品牌,促进粤北与珠江三角洲、港澳台以及海外各地的沟通联系,促进文化交流与经贸合作,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据悉,该联谊会成立于1995年11月,目前已成为一个具有深厚历史、人文、姓氏和文化底蕴基础、高层次、别具特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社团组织。创会十几年来,联谊会高举爱国爱乡大旗,秉承“弘扬祖德、维系桑梓、增进情谊、发展经济、振兴中华、造福社会”的宗旨,以珠江三角洲和港澳地区等发达地区为依托,积极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联谊活动,凝聚了遍布全球的4000多万珠玑巷后裔,为推动南雄、韶关乃至粤北山区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据不完全统计,11年来,通过该联谊会桥梁与纽带作用,促成南雄市合同利用外资达3.3亿元人民币,外商投资或合资企业30多家,募集文化教育卫生捐款近6800万元人民币,援建中小学、幼儿园、卫生院等各类公益事业机构100多间。

  珠玑巷

  珠玑巷位于南雄市北9公里的沙水村,全长1500米,南起驷马桥,北至凤凰桥。珠玑巷被认为是珠三角居民的发祥地,远不止是由于这里过客云集,更因为曾经有难以计数的先民迁入,在这片土地上耕作、繁衍生息,而后的千年间再由于种种原因纷纷迁出。一进一出间,先民们的后裔遍布珠三角,甚至远行海外。

  经有关专家考证,珠玑古巷曾经居住过152姓,历史上南迁的珠玑移民现今共有141姓分布在珠江三角洲的29个市县,并有数以千万的人移居国外。近年来,随着大批珠玑巷后裔回来寻根问祖,珠玑巷已成为观光旅游的新热点。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10 15:38:51 | 显示全部楼层
党的干部,怎么敢说族群呢?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10 21:49:5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linqifeng 于 2007-4-10 13:57 发表


今天<广州日报>报道"南雄珠玑巷之盛事",祝贺他们!

但通篇未提及"广府"二字,这必定引起珠江先生不满,本来珠江就不赞成"南雄珠玑巷"说法,因为他祖先不从那来,也没在珠 ...


凡是广府族群(粤语族群),99.999999999999%都有”珠玑巷认同“,包括东莞、中山的粤化福佬(诸如从莆田到珠玑巷,再南下珠三角云云),本大猫的家族当然也有。

LIN大网虫连基本的常识都没有。4000万“珠玑巷后裔”指什么?就是指广东广府族群的数量。这类活动搞了十来年了,粤语区的各市都有代表团,借珠玑巷这个平台谈谈区域合作、招商引资,就像亲友们借饭店一角一起吃顿饭一样   。而“南雄珠玑巷后裔”是从来都不包括客家的,粤西、桂南哎话族群也从来没有任何“南雄珠玑巷”的认同,近期有一两个人受“客家神话”的误导,要跟珠玑巷后裔攀亲,是违背族规的,按旧俗要浸猪笼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11 16:39:27 | 显示全部楼层
都说珠玑巷认同是广府人的族群/文化认同而已,但南雄/珠玑(巷)迁徙出去的,不只是广府人的专利,客家人肯定也有。如同祖先来自宁化石壁或声称祖先来自宁化石壁的,自己未必是客家人一样道理,潮州人(潮汕族群)李嘉成就是一例。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11 19: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hd136302 于 2007-4-11 16:39 发表
都说珠玑巷认同是广府人的族群/文化认同而已,但南雄/珠玑(巷)迁徙出去的,不只是广府人的专利,客家人肯定也有。如同祖先来自宁化石壁或声称祖先来自宁化石壁的,自己未必是客家人一样道理,潮州人(潮汕族群 ...

只凭猜测是缺乏依据的。粤西桂南哎话族群历来都没有南雄珠玑巷认同,搞了十来年的“珠玑巷后裔”吃喝会(吃喝的背后是粤语区各市借机招商引资,南雄也沾沾光)也从来没有邀请粤西桂南的哎话族群,有人自报“珠玑巷后裔”也得不到认可。

李嘉诚家族的族谱有“上杭火德公”的记载,没见有“宁化石壁”。“上杭火德公”说不定只是一种姓氏认同。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11 20:34:5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情系珠江 于 2007-4-11 19:10 发表
李嘉诚家族的族谱有“上杭火德公”的记载,没见有“宁化石壁”。“上杭火德公”说不定只是一种姓氏认同。

对自己不利的证据,珠江总是视而不见,李火德家族从江西经宁化石壁迁到上杭,是历史事实。

珠江说过的,珠三角的广府人99.9999%有南雄珠玑巷认同,这才真正是“(文化/族群)认同”而已,事实上珠三角的广府人来自南雄珠玑巷的只是其中部分而已。秦始皇的军民入南岭走的就是广西一线而设置南海郡,而不是(只)走南雄珠玑巷这条路。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11 20:40:4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情系珠江 于 2007-4-10 21:49 发表
凡是广府族群(粤语族群),99.999999999999%都有”珠玑巷认同“,包括东莞、中山的粤化福佬(诸如从莆田到珠玑巷,再南下珠三角云云),本大猫的家族当然也有。

LIN大网虫连基本的常识都没有。4000万“珠玑巷后裔”指什么?就是指广东广府族群的数量。 ...


1. 难得大猫有自知之明! 您就是粤化福佬,不是广府系,以后不要自称广府了!

2. ---万4000万“珠玑巷后裔”指什么?就是指广东广府族群的数量。---

错!

“珠玑巷后裔”迁居广州府为广府系;迁居江门为五邑人;... ...这也是为什么本报道通篇没有广府字眼计原因! 不论“珠玑巷后裔”4千万,还是1亿个,您我都不算其中之一个!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11 22:34:1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linqifeng 于 2007-4-11 20:40 发表


1. 难得大猫有自知之明! 您就是粤化福佬,不是广府系,以后不要自称广府了!

2. ---万4000万“珠玑巷后裔”指什么?就是指广东广府族群的数量。---

错!

“珠玑巷后裔”迁居广州府为广府系;迁居江门为 ...


从民国时期起,政府都是淡化族群观念的,知否?

广东汉族“族群”,分为广府、客家、福佬三大类,以传统方言区划分。

刘镇法教授是客家人,不了解珠三角广府族群的情况,竟然得出“三邑话”的说法,对“四邑话”的属性也不了解。我们不能因为刘教授的这些疏漏而否定他在语言学研究方面的成就,但也不能因为其他方面的成就而盲从其失误。LIN大网虫再修炼十年,也不一定能扔掉极端主义的“两分法” ,只会喊口号,拿着鸡毛当令箭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11 22:42:5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hd136302 于 2007-4-11 20:34 发表

对自己不利的证据,珠江总是视而不见,李火德家族从江西经宁化石壁迁到上杭,是历史事实。

珠江说过的,珠三角的广府人99.9999%有南雄珠玑巷认同,这才真正是“(文化/族群)认同”而已,事实上珠三角的广 ...


很遗憾地告诉你,本大猫留意过李嘉诚的族谱资料,是来自福建莆田,与客家没关系。但福建上杭“火德公”之类的网页又有消息说收到李嘉诚的贺信,本大猫估计可能是上杭人向李嘉诚发出邀请信,而李嘉诚出于礼貌回信,并表示祝贺。上杭这边就把“同姓一家亲”的姓氏认同看成是“李嘉诚承认是火德公后代” 。李嘉诚从来没有承认宁化石壁、“客家”的任何信息。就算是上杭“火德公”,误传的可能性最大。

这是李嘉诚的确凿家世源流,与“客家”、宁化石壁、上杭都无关  http://leon-lixing.spaces.live.com/?_c11_BlogPart_blogpart=blogview&_c=BlogPart&partqs=amonth%3d1%26ayear%3d2006

1  李嘉诚祖籍福建莆田  
   1993年8月18日,《福建日报》头版头条报道华人首富李嘉诚先生对当时任福建省委书记陈光毅说:“我们祖先有几代在福建莆田居住生活过,我可以说是半个福建人。”李嘉诚的这番话经媒体传播,影响颇大。莆田市有关部门和一些地方史专家都想能找出李嘉诚在莆田的谱系渊源,并纷纷赴潮州考察,希望能从李嘉诚祖籍潮州着手寻找有关潮州李氏来源,但一直未能有多大成果。  
  中国作家出版社曾出版发行夏萍著的《李嘉诚传奇》一书。此书曾详细地描述了李嘉诚在潮州的世系。书中这样写道:“李氏家族自一世祖李明山起在这块土地(粤东潮州府海阳县)上居住了约有十代,其中经历了二世祖李朝客、三世祖李子坤、四世祖李仲联、五世祖李世馨、六世祖李克任、七世祖李鹏万、八世祖李起英及李晓帆,传至九世有李嘉诚伯父李云章、父亲李云经、叔父李云松,直至李嘉诚恰居第十世。”  
  李嘉诚的一世祖李明山又是怎么来的呢?《李嘉诚传奇》中写道:“李嘉诚祖先原为中原人士,因灾荒而南徙迁居福建莆田。”“时值明末清初年间,再因狼烟四起,战火连绵……由一世祖李明山带领全家,迁居至粤东潮州府海阳县(即今日之潮州市),定居于潮州城内北门面线巷。”  
  夏萍的《李嘉诚传奇》史料可靠性如何?因为它毕竟是“传奇”。对此李嘉诚本人表示首肯,他称赞:“夏萍小姐写得很是真诚的。”(引自《莆田通讯》1999年2月号《华人首富李嘉诚的成功之路》编者按语)  
  那么我们可以回过头来寻找莆田李氏渊源,看能否与潮州李氏合谱。莆田李姓大部是涵江区白塘洋尾村的衍派。洋尾李氏至今珍藏一本康熙六十年(1721)修的《陇西李氏宗谱》,其中记载白塘洋尾李氏系唐朝高祖李渊第二十子江王李元祥之后裔,尊江王李元祥为一世祖。李元祥十四世孙李伯玉,字韫石,行二十五,号寓轩居士,于宋代由泉州南安徙居莆田游洋,迁白塘,成为白塘李氏初祖。  
  根据《陇西李氏宗谱》查考,白塘洋尾李氏宗亲会找到第三十七世李统,谱上记载:统:沆公四子,号明山。他们再溯源根究,在新修《白塘洋尾李氏族谱》上列出李嘉诚的世系表。我经一再考查,认为李统(明山)世系在族谱中归“源部”白塘长房,这个世系表应该是正确的。  
  李统(明山)在族谱派下空白,再没有后裔的任何记载。通常情况,居民外迁有三种原因:一、仕宦;二、离乱;三、负贩。李统(明山)在族谱中就因离乱外徙,他的支派就在白塘洋尾中断了记载,后续没有入谱,后裔在族谱中消失。  
  白塘洋尾族谱上的李统(明山)是否就是潮州李嘉诚祖先一世祖李明山?先要考证他们之间各自所处的时代。潮州李明山“时值明末清初年间,再因狼烟四起,战火连绵……”,白塘洋尾李明山在族谱上只有简单的七个字,并没有所处时代的任何描述。但是我发现李统(明山)同曾祖的堂兄弟辈有名振曜的,振曜名下族谱记上:“振曜,字子肯,号健行,妙年由县学生中崇祯九年(1633)丙子科举人。”说明崇祯九年他是少年中举。那么堂兄弟李统(明山)与他年龄不会相差太大,应该也是处在明末崇祯及清初的时期。  
  明末清初,正是朝代更替、兵荒马乱之时,当时在福建沿海还因郑成功占据台湾抗清而截界。新编《涵江区志》(大事记)载:“清政府于顺治十八年(1661)实行截界迁民。以壶山、天马侧入境内鳌山、岸山寻为界,陆筑垣墙,水竖栅木,明示私出界者处死;并强令沿海居民内迁。界外田园、房屋皆毁。“截界”给当时沿海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灾难。  
  《李氏族谱》摘录《重兴大宗祠序》记述顺治辛丑(1661)重修大宗祠(座落白塘洋尾李角,今存,是涵江区文物保护单位)事,其中有:“于今年七月十四日兵燹其半。”说明连宗祠都被烧去一半,洋尾百姓受的灾难可想而知。洋尾大宗祠内现存一通《重修大宗祠碑》,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立,碑文虽已斑驳,但仍能辨别出其中内容,碑上就刻着:“顺治辛丑(1661)祠燹兵氛。”  


    
   作者: 218.66.251.*  2005-7-13 09:23   回复此发言   
   
--------------------------------------------------------------------------------

2  李嘉诚祖籍福建莆田  
     从以上两件文物记载可以证明清初(1661)洋尾村遭受一场兵燹,这正如夏萍的《李嘉诚传奇》中“时值明末清初年间,再因狼烟四起,战火连绵不断……”两位李明山所处的时间,环境完全相同,应该可以肯定莆田白塘洋尾,李统(明山)就是潮州李嘉诚一世祖的李明山。  
  根据上述考证,应该可以认定《白塘洋尾李氏族谱》所列李嘉诚先祖世系表是正确的,现摘抄如下:  
  1、元祥—2、皎—3、 —4、万康(入闽始祖)—5、楚王圭—6、尚炅—7、晋延—8、保—9、撮—10、岑—11、抗—12、伯休—13、格—14、伯玉(入莆始祖)—15、慧—16、明—17、泮—18、富—19、廷耀—20、若—21、偕—22、同—23、清淑—24、讠燕老—25、文森—26、有度—27、龙—28、 童—29、悌—30、宗岳—31、材—32、承表—33、九峰—34、大埙—35、钅宗—36、沆—37、统(明山、潮州一世祖)—38、朝客—39、子坤—40、仲联—41、世馨—42、克任—43、鹏万—44、晓帆—45、云经—46、嘉诚。  
  李嘉诚先祖在莆田白塘洋尾居住,生活过的有24世(包括李明山),据《陇西李氏宗谱》所载洋尾李氏诗礼传家,家学渊源,人才辈出。李嘉诚世系先祖有职官(包括封赠的列如下:  
  一世李元祥 贞观五年封许王,十一年徙封江王,任苏州等四州刺史,兵帅大都督,赠大司徒,谥曰安。  
  二世皎 封武阳郡王,复州刺史,荆南四路大总管,大司空,蔡郡王,谥曰桓。  
  三世  嗣封武阳郡王,左监门卫将军,则天改命削爵,改正后追封原爵。  
  四世万康 赠秘书监。  
  五世楚王圭 上元元封云麾将军,左清道帅府上柱国,历左领卫将军,试光禄卿,陇西郡公,开国伯,银青光禄大夫,太常卿。  
  六世尚炅 游击将军,京兆府拆冲都尉,上柱国。  
  七世晋延 翊府中郎将,上柱国,试亲军左陇武卫千牛。  
  八世保 试环卫中侯。  
  九世撮 丹徒县令。  
  十世岑 卢州司户参军。  
  十一世抗 辟荫县尉。  
  十二世伯休 赠泉州助教。  
  十三世格 仁宗录唐裔,授泉州助教。  
  十七世泮 以子富贵赠承信郎殿前制干。  
  十八世富 承信郎,殿前统制司干办。  
  十九世廷耀 承直郎惠州佥判。  
  二十世若 庆元元年乙卯庆恩特奏名进士,迪功郎,吉州文学。  
  二十一世偕 桂州府参军。  
  二十七世龙 承事郎,授湖广永州府祁阳县知县。  
  二十九世悌 以子元镇贵,赠承德郎户部主事。  
  三十世宗岳 官名元镇成化五年进士,授广东按察使司佥事。  
  李嘉诚直系先祖自一世李元祥起有职官(包括封赠)的有21世。其迁居白塘洋尾后的有8世。据《陇西李氏宗谱》记载白塘洋尾的李氏宗亲宋代有进士12人,职官49人;明代有进士10人,举人14人,职官39人;清代有进士7人,职官34人。真可称为簪缨世家,文采风流。  
  李嘉诚在莆田的祖居地白塘洋尾,紧靠于福建省唯一的天然湖——白塘湖。这里一年四季水绿波平,沿岸垂柳依依,水竹挺拔,碧水倒映亭台,岸上曲桥相连,小桥流水人家,一派江南水乡景色,“白塘秋月”更是著名胜景,自古是莆田二十四景之一。更因李氏数百年来人文鼎盛,留下不少古祠堂,古牌楼,古桥梁,古民居,民风淳朴,民俗奇特,处处散发着古文明的气息。洋尾村于2002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历史文化名村,成为莆田市第一个获此殊荣的村庄。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11 23:02:2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情系珠江 于 2007-4-11 22:42 发表
这是李嘉诚的确凿家世源流,与“客家”、宁化石壁、上杭都无关

这篇文章所说的李嘉诚的家世源流也不可能就“确凿”地证明就是正确的。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5-4 11:35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