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084|回复: 12

【曾氏派行及字辈总览】(附:宗圣公训及族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3-24 00: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曾 ZENG  

一.姓氏源流: 曾姓来源比较纯正,据有关史料查证,主要出自姒姓,为夏禹的后裔。

相传帝舜时,鲧的妻子因梦食薏苡而生禹,故帝舜便赐予禹姒姓。

据《世本》、《元和姓纂》及《姓氏考略》所载,相传夏禹的第5世孙少康中兴了夏室后,

曾把自己最小的儿子曲烈封于一个叫“鄫”的地方,在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

少康的这一房子孙所建的鄫国历经夏、商、周三代,

大约相袭了近两千年,一直到春秋时代,

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国所灭。这时候,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邻近的鲁国,

并在鲁国做了官。其后代用原国名“鄫”为氏,后去邑旁,表示离开故城,称曾氏,

就此世时代代承袭下来,一直流传到今天。

曾氏家族长久以来未曾有被外族或外姓冒姓的记录,现在曾姓的中国人,

都是一脉传自太子巫,系出上古圣君夏禹,名副其实的四千年前是一家。

所以,对于同姓联婚,曾氏家族一向严格禁止。   

【宗圣公训及族规】



曾氏家族很重视家训、家法。历代均遵从宗圣公曾子训: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三省诚身,道传一贯。”

宗圣曾氏家规(清代同治十一年东南两宗共订):

孝亲悦心,尊师扶幼;

世袭立嫡,承嗣立长;

嫡宗不婚,子嗣敏聪;

抚子继嗣,同宗择姪;

招赘为嗣,宗圣脉混;

淫邪乱伦,圣规则罚。

【曾氏派行及字辈】

派者分也,行者同也。祖、孙、父、子名,兄、弟、叔、姪之分,自古有之。

只有区别层次,才能以礼相称。

曾氏繁衍至数代后,全国各地文形成无数派行,各派又有各派字辈。

虽然清圣祖仁皇帝(康熙)为孔、颜、曾、孟赐了统一的名派,

但仍有一些派行没有使用钦定派语。

至清代著名“中兴”名臣曾国藩(派名:传豫)方从曾参第六十四代起达到全国统一。

武城派行从曾参至六十二代无全国统一派行,

自六十三代以清圣祖仁皇帝所赐:

“弘、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15字,

为圣裔排行命名,故谓之名派。其它各派行先人定的字句,以之取字,故谓房派。

孔氏从六十一代始用此15字为名派。“弘”因敬避改作“宏”,

曾氏尊孔从六十三代始用此字,迭至“祥”字则是七十七派。

“继”字因曾族避大宗讳名改作“纪”。

因此,自六十三代起,后来全国各派行统一使用名派15字是:

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

清朝道光年间,宣宗皇帝又续赐名派20字:

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鼎、新、开、国、运、克、服、振、家、声。

民国元年(1911年)大总统袁世凯还续赐名派20字:

建、道、敦、安、定、懋、修、肇、益、常、

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武城曾氏字辈对照表:



曾氏武城与各支系派字辈对照表:



以上所有资料多摘自旅港曾姓宗亲会以及经本人整理完成.

在此祝愿曾族同胞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家庭幸福!

                                                        ——宪辉公嫡孙曾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5-3 09:06: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不错,我叫曾广金,QQ33886716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7-2 18:37:16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好

我是姓卜的朋友    我们的家谱  一直传和你们的派字一样,但是我和们的对了一下,发现有大不同的   ,第一世数不同,卜和曾的排字应该只比孔子的家谱排字晚一代的,但是我们家谱是晚一世,你的却晚2世,我觉得有待商榷。第二。宣宗皇帝又续赐名派20字:有不一样了。和孔子家世只有前10字一样。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7-7 13:26:41 | 显示全部楼层

名派字辈有争议

Posted by 卜姓后人 at 2005-7-2 18:37
我是姓卜的朋友    我们的家谱  一直传和你们的派字一样,但是我和们的对了一下,发现有大不同的   ,第一世数不同,卜和曾的排字应该只比孔子的家谱排字晚一代的,但是我们家谱是晚一世,你的却晚2世,我觉得有待 ...


卜先生:你好!
      的确如你所说,清代皇帝所赐圣裔统一名派字辈,在现今有一部分有争议,主要是“鼎、新、开、国、运、克、服、振、家、声。”这十个字。一说是宣宗皇帝和“令至杨”十个字一起颁赐,一说是同治年间慈禧太后钦定,以同治皇帝的名义颁赐(当时同治皇帝是少年,未亲政)。孔氏后来由于慈禧是女人,不与承认及没有颁发各地族人使用。故其他圣裔也跟着没有使用。我曾氏则有的地方分支使用,有的分支不用,没法统一,成为现代族人的心结。各姓氏圣裔旧族谱也没明确交代这些名派字辈的来历。有待研究...
      至于开始使用则没有统一了,以清代“宏”字计,又以圣人开派为第一派,孔氏在六十一派起使用;颜氏在六十二派起使用;曾氏在六十三派起使用;孟氏在六十四派起使用。还有其他几个圣人后裔就不大清楚了。他们都是经过当时皇家特许钦赐使用的,因为只是儒家学说的“子”级圣人,受封于皇朝,没有血缘的关系,所以各姓之间相互见面不应对比辈分。而且国家地广,子孙后代分散居住,一姓氏名派字辈能达到基本统一已经不易。更不用说当时的交通和通讯之落后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7-13 19: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


(百家姓典故)
曾氏姒姓后裔 具有黄帝血统
  曾,这个受人敬仰的姓氏,根据考证,是传自距今4180多年前中兴夏室的贤君少康。追本溯源,是上古圣君夏禹的姒姓后裔。当然,更是最为光彩的黄帝子孙。因为,治水有功的夏禹,是“五帝”之一的颛顼高阳氏的裔孙,而颛顼高阳氏,则是黄帝轩辕氏的嫡孙。这样一步步推溯上去,后世的曾姓人当然也是具有最高贵血统的黄帝子孙了。

  提起曾氏的来龙去脉,可真是说来话长。原来,当夏禹的第五世孙少康中兴了夏室以后,曾经把自己最小的儿子曲烈封于一个叫作“¤”的地方,这就是古代著名的“¤国”。然后,少康的这一房子孙就世代在¤国相袭了将近两千年,一直到春秋时代,¤国才被莒国所并灭。这时候,怀着亡国之痛的¤国太子巫,就出奔到邻近的鲁国去,并且在鲁国作了官。同时,以故国的国名“去邑当曾”,以曾为自己的姓氏。就此世世代代相承相袭下来。

光辉家世源流

  关于曾氏的悠长源流,是明载于最古老的姓氏专书《世本》。该书指出:“系出姒姓,夏少康封少子曲烈于¤,后为莒灭,¤太子巫仕鲁,去邑为曾氏”。另外,历来的姓氏古籍,像《姓纂》、《姓氏考略》等书,也都同样的记载。

  除了拥有这样一份光辉的家世源流之外,曾氏家族还有一个比别人更加幸运的地方,那就是他们尽管一直名高望重,但长久以来却始终未曾发现有被外族或外姓所冒姓的记录。换言之,天下所有曾姓的人,都是一脉传自春秋时代的¤国太子巫,系出上古的圣君夏禹,名符其实的“四千年前是一家。”所以,对于同姓联婚,在曾氏家族之间是一向被严格禁止的。

  古代的¤国,位置是在现在山东省峄县的东方。换句话说,曾氏家族正是发祥于此地。每一个曾姓人的老家都在山东!

  依照《姓氏考略》的记载,曾氏有鲁国,庐陵两望,也就是说,这个家望过去是以鲁国和庐陵两处地方为繁衍中心。鲁国,就是山东;庐陵,指的则是现在的江西吉安。曾姓的庐陵一望,始自曾子裔孙避王莽乱渡江居庐陵;易言之,庐陵一望始自东汉之际。目前遍布天下的曾姓人家,如果有族谱的记载可考,当可发现自己的先祖大多是来自过去的鲁国或庐陵。

南方巨姓大族

  两千多年前始见于山东,又是一脉相传的曾氏,后来为为什么会“望出庐陵”,在江西的吉安另外形成一个繁衍中心呢?关于这个问题,有一项珍藏于台北县莺歌镇的《武城曾族谱》的记载,可资参考。该项族谱是这样说的:“曾氏去邑为氏,武城之族,盛于山东,西汉之末,不仕新莽,举族南迁,居于豫章庐陵之吉阳县,由吉阳析居永丰县龙潭,由龙潭徙居吉水兰溪。”

  由此可见,发祥于山东的曾氏,是早在大约两千年前的王莽篡汉之时,由于不屑在篡国之臣的淫威之下生活,就举族搬迁到了江西,并且在庐陵一带开创了另一个新天地的。然后,他们又以庐陵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迁移和繁衍,尤其是南方的福建和广东诸地,更是他们向外发展的主要目标。所以,曾氏一直是南方各地的巨姓大族。

  有关曾氏在南方各地的播迁和繁衍情形,还有下面两项文献,可资参考:《晋江曾氏族谱》所录《清源曾氏族谱序》:“曾氏先出于¤,春秋时并莒,子孙散析,在鲁者自别为曾氏。唐僖宗光启间,王潮由光州国始入闽,中原士民避难者皆徙以从,曾姓亦随迁于漳、泉、福兴之间;晋江之曾,始祖延世,为光州刺史也”;《兴宁曾氏族谱》曰:“¤,官封鲁国公,宋政和壬辰年,徙福建宁化县石壁下居焉。生子仲辉,辉子桢孙、¤孙,因宋元兵扰,不能安居,由宁化徙广东长乐县家焉。现居兴宁、梅县、平远、镇平、五华、龙川、惠州、河源、和平、广州、新宁等县之曾姓,皆为此祖之后。”

曾子备受敬仰

  上面曾经一再提到过,曾氏自古以来就是名门大姓,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地位。这样的至高荣誉的获得,当然不是偶然所致,而是由他们的无数杰出祖先,一点一滴地累积而成的。而提起两千多年来曾氏的一连串光荣历史,头一位浮上大家脑际的,可能就是人人都衷心敬仰的曾子。

  曾子,名参字子舆,是春秋时代鲁国的武城人。他是至圣先师孔子的弟子,以事亲至孝,悟圣道一贯之旨,而被后世尊称为“宗圣”。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9-13 21:55:2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很有同感

是啊   全是圣人弟子后裔。应该多多交流阿。  我发现孔氏宗亲网油一个论坛 。讲到了一些关系 有空可以去看看。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14 22:36:0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曾林城 于 2005-7-13 19:15 发表

(百家姓典故)
曾氏姒姓后裔 具有黄帝血统
  曾,这个受人敬仰的姓氏,根据考证,是传自距今4180多年前中兴夏室的贤君少康。追本溯源,是上古圣君夏禹的姒姓后裔。当然,更是最为光彩的黄帝子孙。因为, ...



【你這篇是臺灣人某女記者的作品,書名曰:五百年前是一家。得優秀獎。】


曾子孝行 光耀古今
——摘自记者彭桂芳对曾氏家族评述


曾氏,自古以来就荣耀满门,备受敬仰。
这个受人敬仰的姓氏,据考证,是传自距今四千一百八十多年前中兴夏室的贤君少康。追本溯源,是上古圣君夏禹的姒姓后裔,当然,更是最为光彩的黄帝子孙。因为,治水有功的夏禹帝,是“五帝”之一颛顼高阳氏的裔孙,而颛顼高阳氏则是黄帝轩辕氏的嫡孙。这样一步步推溯上去,后世的曾姓中国人当然也是具有最高贵血统的黄帝子孙了。
夏室贤君  少康之后
提起曾氏的来龙去脉,可真是说来话长。原来,当夏禹的第五世孙少康中兴了夏室以后,曾经把自己最小的儿子曲烈封于一个叫作“鄫 ”地方,这就是古代著名的“鄫国”。然后,少康的这一房子孙就世代在鄫国相袭了将近两千年,一直到春秋时代,鄫国才被莒国所并灭。这时候,怀着失国之痛的鄫国太子巫,就出奔到邻近的鲁国去,并且在鲁国做了官,同时,以故国的国名“去邑留曾”,以曾为自己的姓氏,就此世世代代相承相袭下来,一直流传到了两千年以后的今天,始终都是我国的名门著姓。
关于曾氏的悠长源流,是明载于我国最古老姓氏之一,专书《世本》,该书指出:“系出姒姓,夏少康封少子曲烈于鄫,后为莒灭,鄫太子巫仕鲁,去邑为曾氏”。另外,历来的姓氏古籍,像《姓纂》、《姓氏考略》等书,也都同样的记载。
除了拥有这样一份光辉的家世源流之外,曾氏家族还有一个比别人更加幸运的地方,那就是他们尽管一直名高望重,但长久以来却始终未曾发现有被外族或外姓所冒姓的记录。换言之,天下所有的曾姓中国人,都是一脉传自春秋时代的鄫国太子巫,系出上古的圣君夏禹,名符其实的“四千年前是一家”。
古代的鄫国,位置是在现在山东省峄县的东方,换句话说,我国的曾氏家族正是发祥于此地,每一个曾姓人的老家都在山东!
按照《姓氏考略》的记载,曾氏有鲁国、庐陵两望,也就是说,这个家族过去是鲁国和庐陵两地为繁衍中心;鲁国,就是山东;庐陵,指的则是现在的江西吉安。目前遍布天下的曾姓人家,如果有族谱的记载可考,当可发现自己的先祖大多是来自过去的鲁国或庐陵,连一水相隔的台湾岛上,也不例外。
发源山东   南迁江西
两千多年前始见于山东,又是一脉相传的曾氏,后来为什么会“望出庐陵”,在江西的吉安另外形成一个繁衍中心呢?关于这个问题,有一项珍藏于台北县莺歌镇的《武城曾氏族谱》的记载,可资参考。该项族谱是这样说的:“曾氏去邑为曾,武城之族盛于山东。西汉之末,曾据不仕新莽,挈族南迁,居于豫章庐陵之吉阳乡,由吉阳析居永丰县龙潭,由龙潭徙居吉水兰溪”。
由此可见,发祥于山东的曾氏,是早在两千年前的王莽篡汉之时,由于不屑在篡国之臣的淫威之下生活,就挈族搬迁到江西,并且在庐陵一带开创了另一个新天地。后传曾丞,生珪、旧、略,分三大支系,各居一大房。然后,他们又以庐陵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迁移和繁衍,尤其是在南方的福建和广东诸地,更是他们向外发展的主要目标。所以曾氏一直是南方各地的巨姓大族。就以仅有三百年开发历史的台湾而言,曾氏也是全省的第十六个大姓,声势庞大异常。
有关曾氏在南方各地的播迁和繁衍情形,还有下面二项文献,可资参考。《晋江曾氏族谱》所录、《清源曾氏族谱序》:“曾氏先出于鄫,春秋时为莒灭,子孙散析,在鲁者自别为曾氏,唐僖宗光启间,王朝由光州国始入闽,中原士民避难者皆徙以从,曾氏亦时随漳、泉、福州之间。晋江之曾,始祖延世,为光州刺史也”。《兴宁曾氏族谱》:惇官封鲁国公,宋政和壬辰年,徙福建宁化县石壁下居焉。生子仲辉、辉子祯孙、佑孙,因宋元兵扰不能安居,由宁化徙广东长乐县家焉。后裔现居兴宁、梅县、平运、镇平(今蕉岭县)、五华、龙川、河源、惠州、和平、广州、兴宁等县。
从上述的文献,有关曾氏自山东而江西而福建而广东的播迁情形,可以说就一目了然了,上面曾经一再提到过,曾氏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名门巨姓,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地位,这样的至高荣誉的获得,当然不是偶然所致,而是他们的无数杰出祖先,一点一滴地积累而成的。而提起两千年来曾氏的一连串光荣历史,头一位浮上大家脑际的,可能就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衷心敬仰的曾子。
曾子,名参,字子舆是春秋时代鲁国的武城人。他是至圣先师孔子的弟子,以事亲至孝,悟圣道一贯之旨,而被后世尊称为“宗圣”,千秋盛世永垂不朽。
文豪曾巩   名满天下
关于曾氏对于光辉中华文化的伟大贡献,像“三省吾身”、“一贯之道”、“大学十章”等等,早就为大家所熟知,本文不再 赘述。另外,他所塑立的“捉襟见肘”。“纳履决踵”、“曳歌商颂”、“杖子误斩瓜根”等风范,长久以来更为每一个人所心仪。
综观曾参一生的表现,实在足当“古今完人”四个字而无愧,而在他的种种美德之中,又以他所塑立的孝道,更为照耀古今。连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经典《孝经》,也是“孔子设为与曾子问答而明孝道及孝治之义者也”的一部不朽著作。
有关曾子的孝亲故事,真是多得不胜枚举,而且,桩桩件件都动人心弦,譬如,那则“负薪于野,家有客至,母望参不还,乃噬指,参忽心痛,负薪以归,跪问其故……”的故事,便长久以来被家家户户所争传争诵。
实际上,曾子的父亲曾点,也是一位很有贤德的人,他与其子同列孔子的门墙,天资高明,很受孔子的称赞。后来,宋朝皇帝曾追封他为莱芜侯,入祀孔庙,受千秋万世的膜拜。只是,他的光芒被自己那个出色的儿子所掩盖了,所以后世大多仅知有曾参,而不知有曾点。
曾参的三个儿子,曾元、曾申和曾华,以及孙子曾西,也都一个个以贤良著称。因此,当时曾氏在山东的崇高声誉,实在迄今不难想见。
承继着曾子所放射的万丈光芒,秦、汉天下一统以来,曾氏家族的表现一直是出类拔萃,可圈可点。关于曾氏在我国历史上的优异表现,本文限于篇幅,无法详细叙述,只能以宋代的大文豪曾巩、两朝顾命大臣曾公亮及清代大臣曾国藩三个家族的事迹,作为例子说明的。
曾巩,大家都知道,是名列“唐宋八大家”的大文豪之一。他是江西南丰人,于宋仁宗的嘉佑年间官拜中书舍人,却邃达于精术,为文慓鸷雄浑而名誉天下。他所著的《元丰类稿》,尤其受到后世文坛的一致推崇。
江西南丰的曾家,在这段时期的表现,可谓如日之中天,最先,是曾巩之祖曾致尧在宋太宗朝延上的出人头地,当时,他以进士及第的身份,累官至史部郎中,以犯颜敢言而名重于时。其后,他的两个儿子,曾易简和曾易占,也先后金榜题名,高官厚禄,使得曾氏在南丰的声誉,越来越是响亮。据说,盱江人士的擢弟,还是始自曾致尧呢!
大文豪曾巩,正是曾易占的儿子。曾易占总共生了六个儿子,依序为毕、巩、牟、宰、布、肇。结果,曾巩是千秋共仰的不朽文豪;曾布则于宋徽宗时拜相,独秉国政;曾肇的表现也不逊两兄,历事三朝,更十一州,被誉为立朝端严有大臣之体,真可以说是集天下荣耀于一家一姓了。
这一家人的后代,表现也不弱,譬如,曾纡就以满腹经论及文章翰墨风流蕴藉而名重一时,后来他并在朝延上高官至大中大夫,继续发扬光大曾氏的家声。
宋曾公亮   两朝拜相
福建晋江的曾氏,更早在宋仁宗的初年就已经以优异的成就,扬名显亲,头一位发扬晋江曾氏家声的,就是在仁宗、神宗二朝拜相的曾公亮,他是宋代的名臣之一,立朝以“喜引荐士类,多得其人”而著闻,当他老迈去世后,不但被追封为“鲁国公”,而且皇帝还特别赐以“两朝顾命定策亚勋”之碑,可谓衷荣备至。
此后,曾公亮的儿子曾孝宽,曾经高官至吏部尚书,其二子曾孝纯,也累官太常丞,甚至他的从孙曾诞,也十分有名气。当时,曾氏家族在晋江的声誉,实在迄今不难想见。
晋江曾氏家族的家教,也久享盛誉,尤其曾孝纯的治家之法,备受后世的推崇。据说,他们的子弟非冠带不见,昼日不得居房,男女燕集异席,所以闺门肃然,当时从曾家大门走出去的子弟,无一不受到特别的敬重呢!
至于前清大臣曾国藩一家人的事迹,相信国人必然是更加的熟悉了。•……周知他的道德文章,更是备令千秋万世的共仰共敬。而众所各,他学宗程、朱,治军居官,皆粹然有儒者之风,所为而文,深宏骏迈,以戴、殷之学力,发为班、马之文章,而且一心一意要合道兴文而为一,成就之高,古来少人能及。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其论学铲除汉宋门户之争,谓义理、考据、词章三者阙一不可的观点。正如《曾文正公全集》的长传。当时湖南湘乡曾氏的兄弟子侄,像曾国荃、曾国华、曾国葆、曾纪泽、曾纪鸿等名字,相信也为大家所难忘。距今一百多年以前,这一家人的表现,实在是太精彩、太出色了。曾文正公之子曾纪泽和曾纪鸿的出色成就,尤其不可不提。曾纪泽不但是一位出色外交家,曾经与俄国力争,毁已订之约,重立新议,为清廷要回了伊犁、乌宗岛山、帖斯克川诸要隘。而且学贯中西,所著的《佩文韵府古编》等书,都受到后世学者的一致推崇;曾纪鸿则是一位优异数学家,曾经应用格列高里级数,求∏值至百位。可惜,这样一位出色的数学奇葩,竟然天不假年,很早就去世。否则,其成就必然尚不止此!
对于灿烂芬芳的中国传统画坛,曾氏也卓有贡献,而第一位功臣,应数所谓“波臣画派”的创始人曾鲸。依照史载,曾鲸是明代万历年间的福建莆田人,波臣是他的字。当时,他是一位工于写照的著名画家,后来折衷意大利教士利玛窦的西洋绘画艺术,自出机抒,绘画出来,使人益觉色彩淹润,妙得神情。据说曾鲸所的画法重墨骨而后传彩叠加晕染为中国传神一派别开新径,所以被称为“波臣派”,在精彩的中国画坛上,别树一帜。
崇祯年间   开基台湾
这个我国有数的著名姓氏,是很早就已经自大陆播迁到了台湾开基的,早在明朝崇祯十五年,就有一位来自福建的曾振赐,到达台南开基,死后并葬于现在台南市的大南门外。其后的三百多年间,来台开基的闽、粤人士更络绎不绝于台湾海道上,终于造成了今日曾氏高居本省第十六大姓的盛况。
多年以来,曾氏子孙遍布于全省的每一个角落,不过依照台湾省文献会的调查,则要数新竹一地的曾姓人家最多,台南次之,再次是彰化、南投、嘉义、苗栗、台北等地。对于曾氏自大陆来台开基的情形,省文献会也收集了十分详尽的资料,大致如下:明末崇祯十五年有澄邑人曾振赐,葬于今台南市大南门外。前清康熙三十四年,分别有二位曾姓人入垦新竹县香山乡与彰化县的竹塘乡。康熙六十年,有粤籍渔民曾浩生,聚族居于下淡水港,末年则有曾机禄及曾瑞文开垦今彰化县、沙山县,康熙、雍正年间,又有曾姓移住今屏东县车城。雍正三年,有南安人曾才入垦大康榔堡溪南庄;五年,有同安人曾浩头入垦今竹北堡二岗山;及另一曾姓人入垦新竹县香山乡社寮角、下厝角、香山;乾隆六年,有漳州人曾合入垦今台北县新店镇顶城里;八年有曾姓粤人入垦今苗县通霄镇;卅年,有曾姓同安人入垦今台北县八里乡埔头村;四十年,有曾姓大埔人入垦今台中县东势镇;四十一年,有泉州人曾壁章入垦今台北县林口乡菁湖村中湖;道光二十四年,有粤人曾宝昌;倡建新竹县新丰宫;咸丰六年,有粤人曾宣再入垦新竹县筷山乡田寮村;光绪二十年,有曾乾连入垦新竹县宝山乡。(本文略有册节)

第二节  曾国藩家风及后代

说起曾国藩,现在一些年轻人可能已相当陌生了。
但在过去,无论是官家富户,还是平民百姓,几乎都把他奉为治家的典籍。一部《曾文正公家书》,与朱柏庐的《治家格言》(世称《朱子家训》)一样,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家教经典。据说蒋介石的案头,有两样东西是少不了的:一部是《圣经》,一部就是《曾文正公家书》。毛泽东主席青年时代也是推崇曾国藩的,《湖湘文化与毛泽东》一书中就有较详实的论述。
曾国藩这位被清王朝称为“中兴第一臣”、封建社会货真价实一“高干”,不管天下风云变幻,几番改朝换代,其家庭始终保持着严谨的家风,后代也各有建树。他的两个儿子,一个是著名外交家,一个是著名的数学家;孙辈中曾广钧23岁即中进士,是翰林院中年纪最轻的,其他的也都从政从军,善始善终;曾孙辈则多是学者,各有专长。特别耐人寻味的是,曾家后代在后来国共两党的斗争中,两方都有其代表人物:国民党“国防部长”俞大维的母亲曾广珊是曾国藩的孙女,共产党元帅叶剑英(也曾任过国防部长)的夫人曾宪植,则是曾国藩之弟曾国荃的玄孙女;国民党的“国大代表”、后任台湾大学校长曾宝荪,是曾国藩的长曾孙女;共产党原高教部副部长兼全国科联副主席昭抡,则是曾国藩之弟曾国潢的曾孙。可以这样说,曾家数代无一废人,未出一个纨绔子弟,这与曾国藩的家风是分不开的。
曾家的“八字家法”
据曾国藩所作《大界墓表》载:曾国藩的祖父曾星冈,年轻时沾染了不少“游惰”习气。他有书不读,常骑马到湘潭与一些“裘马少年相逐,或日高酣寝”,引起不少长老讥笑。后来,他接受别人的劝戒,“立起自责”,卖掉马匹,徙步回家。从此,他“终身未明而起”,苦心治理自己的家业。为了便于耕作,他领着“耕夫”、“凿石决垠”,将小丘改为大丘,还精心钻研水稻和蔬菜的裁培技术,同时喂猪养鱼,一年四季没得空闲。他还总结了一套治家方法,后来曾国藩的治家八字:“早、扫、考、宝、书、蔬、鱼、猪”,就是继承和发展其祖父的经验而来的。曾国藩在给儿子纪泽的信中说:“昔吾星冈公最讲求治家之法,第一早起,第二打扫洁净,第三诚修祭祀,第四善待亲族邻里••••••故余近写家信,常常提及书、蔬、鱼、猪四端者,盖祖父相传之家法也”。这“八字家法”,除“考、宝、书”讲的是祭祀、待邻、读书外,其他五字讲的都是劳作。不畏“家常琐事之劳”,不畏往复“奔走烦劳”,后来的曾家子弟,在战场,在官场,搞外交,搞科研,奔波劳顿,当得大任,是深得这“八字家法”之益的。
曾国藩夫妇与他们的儿子
曾国藩7岁在父亲身边发蒙读书,至20岁才离家外出求学。他先后换了几个老师,惟与一位欧阳老师合作得好。后来,欧阳老师见曾国藩聪明好学,而且推算曾的“八字”运程不错,便有心当“月老”给曾国藩介绍了一个姓周的大富户家的女儿。周家起初满口答应,并选择吉日填庚,曾家也非常欢喜,积极筹办聘礼与酒宴。谁知到了双方商定填庚的吉日,曾家的客人陆续赶来,周家的贵宾却迟迟未到。当媒人的欧阳老师急了,忙打发人去周家催请。哪知过了半个时辰,派去的人回来说:“周家的老爷、夫人与小姐商量,认为两家门户不当,男的又无功名,周小姐不肯定亲,决定废约。”这个把曾家上下的人都急坏了,酒办了,客来了,怎么圆场呢?欧阳老师已是骑虎难下,只好移花接木,找着曾国藩父子商议:“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没别的办法,如若你们不嫌鄙人门第低微,家境清贫,我家倒有小女,粗识文墨,又工女红,只是相貌丑点(曾患天花,脸上有麻点),你们愿意的话,我们两家结为秦晋如何?”欧阳老师的女儿,就这样成了后来的曾国藩的欧阳夫人。
曾国藩夫妇一共生了3个儿子,长子纪弟,两岁就夭折了,以后生的纪泽、纪鸿,均长大成人。曾国藩对儿子的教育是下了功夫的。曾一再表示“不愿子孙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为了儿子读书明理,他规定儿子每天必须做四件事:看、读、写、作。“看、读”要5页以上,“写”要写字100个,“作”要逢三逢八日作一文一诗。尽管父子间经常相隔千里之遥,他总是抓紧一切空隙不厌其详写信回家,细心指点。这种指点,很少摆出老子的资格,而是像朋友那样推心置腹,像老师那样循循善诱。他常用自己的得失启迪儿子,还要求儿子不要光学中国的经、史、子、集,天文算学,还要学外国知识,尽可能掌握更多的知识,这也是当时一般守旧昏庸的“封建脑瓜”所难能的。
曾纪泽正是在父亲的引导下,不但中国的诗文书画均有造诣,对西方的数学、物理、化学及语言文学,也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曾写过《几何原本序》、《文法举稿序》、《西方述略序》等文章,对当时传播西方科学起过一定的作用。他还自学多国文字,通晓英文,后来成为清朝著名的外交家,做过出使英、法、德、俄4国的钦差大臣。后任驻俄公使,与俄国人力争,终于废弃了清朝政府吏部左侍郎崇厚与俄国签订的《里瓦几亚条约》,于1881年2月24日,重新与俄国外交大臣吉尔斯在彼得堡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除收复了伊梨9城长600里,宽200里的土地外,还夺回了崇厚条约中被割去的伊梨南部长400里,宽200里余的特克斯河口南的广大地区,废除了沙俄在新疆一带的许多特权,挽回了部分领土主权。这在日益腐败的清王朝里,是惟一的一次外交胜利。
曾纪鸿比曾纪泽小9岁,同治三年(1864年)七月,他父亲刚刚受封侯爵,16岁的他正好去长沙参加乡试。当时,政治腐败,科举考试盛行递条子,开后门。曾国藩怕儿子误入歧途,在开考前的七月初七日写信给纪鸿说:“场前不可与州县来往,不可送条子,进身之始,务知自重。”考完发榜之前,曾国藩又怕儿子去活动,又于七月二十四日去信告诫儿子:“断不可送条子,致腾物议。” 这次乡试,纪鸿榜上无名,以后多次应试,仅得一个“胜录附贡生”。难得的是,纪鸿始终未送过条子,曾国藩也没给主考官打过任何招呼。在特权盛行的封建官场,实在难能可贵。
曾纪鸿后来自学成才,著有《对数评解》、《圆率考真图解》、《粟布演草》等数学专著传世。他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数学家。可惜英年早逝,仅33岁。
曾国藩的第四代孙
曾国藩直系第四代孙共15人。依照惯例,族谱不上自家女子名字,而在此谱上,属曾国藩第四代孙的,却上了两个女子的名字——宝荪、宝菡,前面均冠有“贞女”二字,那是“终身不嫁”的意思。这15人中,除昭润、昭揆20岁早逝、昭榕于24岁早逝外,其余12人均取得了高等学校的学历,各有专长。宝荪、昭  (曾约农)还留学英国,昭权、昭桓还留学美国。曾宝荪、曾约农是同辈中年纪最大的,同生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在英国留学后,姐弟在长沙创办“艺芳”女校。1946年春,湖南克强学院建成,曾约农受命为院长,曾宝荪则重建“艺芳”女校。解放前夕,两人经香港去了台湾,曾宝荪继续任“国大代表”,1978年7月病故,时年86岁;曾约农任台湾大学教授,东海大学第一任校长,1987年12病故,时年95岁。其他兄弟姐妹,昭桦于1949年在香港乘飞机撞山身亡,年仅43岁;昭柯去了美国,1992年病故,终年74岁,昭权、昭棉、昭谏与宝菡都留在大陆,除宝菡行医,其他都在文化教育界。昭权曾任湖南大学电机系主任,“文革”时死于武汉,昭棉在湖南广播电视厅任职,已退休;昭谏也已退休,现住在北京。
曾国藩兄弟的后代
曾国藩一共有4个弟弟:老二曾国潢,老三曾国华(过继给他叔父曾高轩为子),老四曾国荃,老五曾国葆。这4兄弟共有6个儿子、14个孙子,41个曾孙,第五、六代遍布海内外,就无法统计了。这四房的后代中,也出了不少才华卓著颇有影响的人物,这里仅介绍其中的4位:
曾广植是曾国华的孙子,1984年赴美国留学深造,在美国印第安纳州帕都大学攻研有机化学。1956年,他响应祖国号召欲回祖国服务,被美国移民局非法关进精神病院,折磨迫害达14个月之久,但他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毫不动摇,美国移民局只得宣布将他“驱逐出境”,终于在1957年7月回到他朝思暮想的祖国。回国后,他担任中科院上海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他领导的科研小组发明的甜味剂(无毒糖精)引起了国内外科学界的重视,此项成果已在美国应用,并获得专利权。
曾昭抡是曾国潢的曾孙,1920年公费赴美留学,入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化工专业,1926年毕业,获化工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他不顾学校挽留,毅然回国服务,致力化工科研,先后在中大、北大任化学教授,并任化工系、化学系主任。创办《中国化学会会志》,任总编辑达20年这久。还担任《科学》、《化学》、《化学工程》等杂志编委,发表了许多很有价值的论文,引起了科学界的瞩目。1946年再渡重洋,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教,1947年赴欧洲讲学,1948年在香港报界工作。全国解放前夕,周恩来总理电邀他回国参加政协会议,他欣然赴会,并在新中国先后任北大教务长兼化学系主任、教育部副部长兼高教司司长、高教部副部长兼全国科联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长、全国高分子委员会主任等职,成绩卓著,著述甚丰。
曾宪植是曾国荃的玄孙女,很早投身革命,解放后长期在全国妇联工作,担任过全国妇联的副主任等职。她曾是叶剑英元帅的夫人,与叶帅生了一个儿子,职名叶新平。那正是抗日战争时期,因两人工作都很忙,儿子便交给了住在湖面老家的曾宪植的父亲曾镇渭代为抚养,同来的还有叶帅与前妻的儿子叶选平。两兄弟都在曾家长大,上学,叶帅也曾在多次来过曾家看望儿子。叶选平离开曾家较早,叶新平直到解放初,叶帅在广州工作,曾镇渭电告叶帅,才由叶帅接去。叶新平后来在国防部工作,“文革”时备受迫害,右手被打断,现在左手写字,书法亦精。
曾国荃还有一位玄孙叫曾厚熙,自幼喜爱绘画,其父曾昭平曾让他师从一位姓彭的国画家,得益良多。1948年8月,他从长沙去九龙,最后定居香港。1950年,他先后在香港、澳门、新加坡、印尼等地举办画展,得到港澳同胞与海外侨胞的好评。不久,他荣任华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后来,他与著名国画家张大千去巴西、法国举办画展,足迹亦涉及欧、美、亚、非、大洋洲20多个国家和地区,伊郎、约亘、法国曾书赠了荣誉状,并被联合国聘为文教委员。

[ 本帖最后由 水田日 于 2010-4-6 10:41 编辑 ]
彭桂芳著作。01.JPG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17 21: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曾氏76派裔孙。读了以上各贴深受感动。
望有更多资料发上来给我们见识些。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25 03:50:4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和的小苑 于 2009-9-17 21:21 发表
我是曾氏76派裔孙。读了以上各贴深受感动。
望有更多资料发上来给我们见识些。



WWW.ZENGSHI.NET   WELLCOME






[ 本帖最后由 水田日 于 2010-4-6 09:39 编辑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25 22: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祥字派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25 23:34:11 | 显示全部楼层

修復中的古蹟_台灣.屏東市.宗聖公祠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9 20:05:34 | 显示全部楼层
顶起。11楼的网站打不开哟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20 07:18:2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jxmary668 于 2010-4-9 20:05 发表
顶起。11楼的网站打不开哟


可以呀!但在大陸打不开吧!
14_103045.jpg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5-10 05:54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