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590|回复: 7

化州市长岐镇旺岭客家村[转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2-7-20 17:30: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www.maomingdaily.com.cn/mmrb20020111/dsb1.htm

据称,化州长岐旺岭古村600年来聚居着唐朝皇族李氏后裔———
明清屡出名士而今人才更多

    在化州市长岐镇,据当地群众称有一个唐朝皇族后裔聚居的古老村落——旺岭村。它面向泗水河,背倚皇岭山,是一个山水灵秀之地。位于村边的华山李氏大宗祠,已成为研究岭南文化历史的珍贵史迹,逐渐吸引了众多关注者的目光。
据称,居住此地的粤西华山李族是唐西平王李晟公后裔。华山李氏一世祖李仲荣,自江西入粤,定居于此,至今已600余年。
     这座占地近3000平方米的李氏大宗祠,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历经明、清两朝及民国期间多次修葺,已有600多年风雨历史。古祠为四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硬山顶,灰雕屋脊,穿斗式,梁架结构,进深92.5米,面宽31米,占地面积达2900多平方米。祠面宽三间,内有青砖甬道直通四进,每进之间既有庭院相隔,又有东西两庑檐廊相连,厅堂与院落之间,显得明朗、开阔而恬静。全祠共有4座厅堂和4个院落,布局严整对称,从北轴线看去,一进深于一进,气象森然,令人产生“庭院深深”的感觉。第四进后堂是宗祠的主体建筑,为李氏历代祖先神堂。祠内八角石柱、大圆木柱均为明清遗物。斗拱、雀替以及格子窗、镂窗,雕工精细,保留了明清装饰艺术风格。宗祠以甬道直通,显其气势;以四院相隔,显其幽深;以两庑相连,显其严整,是一座具有岭南历史地方特色的祠堂的建筑。是一座研究粤西客家民居生活、建筑艺术的宝贵实物。
    祠堂又是李氏子弟进修的家塾学堂。自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至万历十年(1582)的191年中,旺岭李氏连续出了李福寿、李富、李帮直、李克由、李学曾、李泰初、李一迪、李一桂、李元畅等九位举人,其中李帮直、李学曾、李一迪、李元畅四人还高中了进士。李帮直累官至太仆寺正卿,钦差提督,著有《东洲稿》等传世;李学曾累官至大理寺少卿,吏部都谏,为官刚正清廉,著有《鹤林遗稿》20卷等传世;李一迪累官至浙江按察司副使,著有《掘官存稿》等传世;李元畅累官至内阁首辅,下二品俸官。从此旺岭华山李氏“一门九举四进士”成为岭南地区文化史上的佳话。此外,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举人、岭南著名学者、“喜笑怒骂谐文章”的陈鉴,清咸丰三年(1853)进士、著名洋务大臣、清朝首任美国大使陈兰彬等均出自李氏宗祠家塾的门下。宗祠曾将历代、荣任高官的先祖画像或图牒与牌位供在中堂,供族人瞻仰,引以为自豪,也意在激励族人要继续读书,光宗耀祖。
     旺岭村内今住着600多名李氏王族后裔。他们的生活已与当地村民没有两样,他们种田种菜、养鸡养牛、纺纱织布和一些小生意。淳朴的生活使人们显得开朗、自信。与显赫的历史相比,共和国时代的旺岭村同样是人才荟萃,全族大中专院校毕业的就有100多人,他们当中有作家、工程师、总编辑、高级记者和政府党政领导。他们没有沉浸在过去的辉煌中无力自拔,而是以积极坦然的态度面对日新月异的现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2-7-20 17:51:50 | 显示全部楼层

RE:化州市长岐镇旺岭客家村[转贴]

华山李氏可能属于客家后裔,但该村不是“客家村”,村民说的是化州土音很重的粤语。吴川亦有华山李氏分布。
[ 本帖由 虎师傅 于 2002-7-20 17:53 最后编辑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2-7-20 18:39:18 | 显示全部楼层

RE:化州市长岐镇旺岭客家村[转贴]

15-16行------------是一座研究粤西客家民居生活、建筑艺术的宝贵实物。--------------
主要是根据这句话,推断是客家村.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2-7-20 22:31:30 | 显示全部楼层

RE:化州市长岐镇旺岭客家村[转贴]

文中提到的李邦直是高州西岸人(详见http://www.gaozhou.net/gztc2.htm),高州的稀世珍宝缅茄树就是他告老回乡所植(用缅茄雕刻的印章很值钱的呵,有收藏兴趣的请注意了)。
这篇文章,会不会把华山李氏大家族的名人都囊括到旺岭村名人录里(当然本村的名人也不少)?
[ 本帖由 虎师傅 于 2002-7-20 22:49 最后编辑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2-7-20 22:52:40 | 显示全部楼层

RE:化州市长岐镇旺岭客家村[转贴]

该村是不是客家村,“拓荒者”可能会知道:


拓荒者
新手上路




发帖 4
积分 4
来自 广东
  化州客家人 ( 2002-4-13 12:12 )

化州客家人主要分布在西部的新安,兰山,官桥和中垌,北部的平定,文楼和合江。人数有30多万是从梅州和广西迁居来的主要家族有彭族(梅州五华),刘付家族(广西)是化州最大的两个家族!!!!!!!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2-7-20 23:01:07 | 显示全部楼层

RE:化州市长岐镇旺岭客家村[转贴]

我只是根据文中一句话来推断的,具体情况有待核实.
不过该镇倒是比较远离化州客家区[多在西,北].不是客家的可能性也存在,如果不是,那可以调整的.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6-26 09: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RE:化州市长岐镇旺岭客家村[转贴]

yanxiuhong9 于 2002-7-20 18:39 写道:
15-16行------------是一座研究粤西客家民居生活、建筑艺术的宝贵实物。--------------
主要是根据这句话,推断是客家村.

文章没有提到村民们的方言、粤西粤方言区的族号特点等重要资料,所以仅凭这句很容易使人认为是“客家村”。我觉得疑点有三:

1、祠堂不是“民居”。这是新闻报道而不是专家研究,“是一座研究粤西客家民居生活、建筑艺术的宝贵实物”,可能就是对岭南文化认识上有一种倾向,认为凡是从省外迁进的就是“客家”,必然造成误会、误认。汉族各民系祠堂有什么不同,“华山李”祠堂和当地其他祠堂有什么不同,从文章中看不出。

2、粤西粤方言区的家族用的是“族号”,而不是堂号。在粤西,一提某个族号,肯定就是某个家族特有的,这和客家地区不同。“华山李”是族号还是堂号,和客家堂号对比就知道了。粤西开发较晚,海运、河运和陆路都比较便捷,不少家族是明代从福建、江西等地及邻近地区迁进的。移民、书香门第、中原认同,各地都有,不是客家独有的。而且“华山李”家族开基的地方正是鉴江中下游平原,地理条件比较优越,家境比较富庶,又有家学渊源,人才辈出是很正常的事。当然,也是重教兴学和努力奋斗的结果。哪里都是一样的。

3、在祠堂办家塾,或用祖偿(族产)办学,是粤方言区比较流行的(孙中山先生就在翠亨村的冯姓祠堂接受启蒙教育),接受非本族子弟入学,可能也只有粤方言区的家塾比较普遍一点。“华山李”家塾的门生-化州才子、岭南著名学者陈鉴,吴川黄坡人士、清朝第一任驻美公使陈兰彬,均讲粤方言。“华山李”是一个大家族,人数众多,在我接触过的人士中,无一人说客家话,均认同“本地人”,从族号来看,也是带有浓厚的粤西特色的。

属于哪个民系都是很平常的事,但报道喋喋不休地说什么唐朝皇室后代,好像这样就能证明是“客家村”,真是本末倒置,连民系划分的标准都搞不清楚。按照这种分法,汉族民系根本就没法划分,翻翻姓氏源流全是同源的。如果以方言划分,以文化特质划分,那就是显而易见的。

[ 本帖由 情系珠江 于 2003-6-26 09:43 最后编辑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3-6-26 10:43:59 | 显示全部楼层

RE:化州市长岐镇旺岭客家村[转贴]

可以具體落實,現在存疑.

若落實了不是,那麼這條可以刪除.

請了解情況者,提供資料.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4-28 04:32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